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第三编0917.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539169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109 大小:138.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第三编091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第三编091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第三编091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第三编091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9页
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第三编091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9页
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第三编0917.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9页
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第三编0917.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9页
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第三编0917.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9页
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第三编0917.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9页
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第三编0917.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9页
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第三编0917.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9页
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第三编0917.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9页
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第三编0917.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9页
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第三编0917.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9页
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第三编0917.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9页
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第三编0917.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9页
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第三编0917.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9页
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第三编0917.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9页
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第三编0917.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9页
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第三编0917.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9页
亲,该文档总共10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第三编0917.docx

《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第三编091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第三编0917.docx(10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第三编0917.docx

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第三编0917

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第三编贵州各地州市文化产业发展

一、贵阳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贵阳是贵州省首位度极高的中心城市,以占全省不到5%的土地、大约10%的人口,创造了全省1/4的地区生产总值、1/3的财政总收入,集中了超过1/3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在全省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的经济基础,历史体制形成的文化生产力按地方行政级别配置的现状,交易场所、创意人才等产业要素向中心城市的天然聚集性,使贵阳市成为全省的文化中心和文化产业中心。

贵阳市已初步形成了以广播电视业、新闻出版业、艺术演出业、文化旅游业、民族民间工艺品业等为主体,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格局,并呈现出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势头;郊区较为封闭的喀斯特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群落所形成的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共同组合成宝贵的文化资源;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结构性需求,为文化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些因素造就了贵阳市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新机遇。

贵阳市应当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利用良好的自然气候条件,探索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有效路径,加快体制改革培育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发挥全省文化产业中心区的聚集效应,依托全省,服务全省,把贵阳市打造成全省文化产业要素中心,资本、人才、信息、创意、研发、总部的汇聚地;文化产品生产中心和交易中心;文化消费市场(人群)的集散地。

形成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和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产品品牌,使文化产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后续支柱产业,把贵阳建设成中国西部特色文化大市,改善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推动全市乃至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一)文化资源状况

1.自然旅游资源

贵阳市境内喀斯特地貌奇特、风光秀丽、温泉众多、森林环绕,夏季旅游气候优越,形成了“避暑之都、温泉之城”的著名旅游品牌。

作为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地区,贵阳拥有大量以“山奇、水秀、石美、洞异”为特点的喀斯特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如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区红枫湖,是湖阔、湾秀、岛奇的高原湖泊;开阳南江峡谷、香火岩、紫江景区,为典型的喀斯特峡谷地貌,集奇峰、异洞、危岩、急流、飞瀑于一体;花溪天河潭景区,河流蜿蜒,山岩嶙峋,瀑布成群,水洞旱洞纵横交错,浓缩了各类型的喀斯特风光。

全市现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8个,国家4A级旅游区2个,国家3A级旅游区2个。

贵阳市属黔中亚热带湿润温和气候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约为15.3℃。

另外,雨量充沛,空气湿润,四季无风沙。

从气温、降水、风、光照等要素综合考察,贵阳气候确实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旅游度假、消暑避寒的好地方。

贵阳森林资源丰富,森林面积314万亩,灌木林面积105.1万亩,森林覆盖率为34.76%。

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使贵阳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城市”、“国家园林绿化先进城市”、“中国避暑之都”等殊荣。

2.民族民间文化资源

贵阳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少数民族有苗、布依、侗、彝、水、回、仡佬、壮、瑶、满、白、蒙古、羌、土家等50个,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5.4%。

全市农村地区有81个乡镇,其中民族乡19个。

居住在贵阳的众多少数民族,其衣食住行均各有特点,民族文化成为贵阳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历史上贵阳交通环境较为封闭,纯厚的传统民族文化得到较好保存,原生性文化特征明显。

至今还保留着的诸多传统民族歌舞、民族服饰、民族工艺、民族建筑等,已成为发展贵阳文化产业的宝贵资源。

例如,贵阳世居少数民族有着图腾崇拜、巫术、乐舞等宗教遗留;有创世神话、民间祭祀和歌谣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还有岩画、青铜器、寺庙雕刻、蜡染刺绣、地戏等艺术形态。

由于贵阳地理构造的特殊性,造就了贵阳少数民族屋居的独特性,如木质结构的小青瓦吊脚楼、整体石材结构的民居等。

贵阳的民族传统节日也是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首推苗、布依等少数民族的节日,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对歌,吹芦笙、木叶,跳地戏等。

“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民族节日活动丰富,特色鲜明,其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体现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3.红色文化资源

贵阳市红色文化资源是一种泛文化资源,包括长征、抗战和文化名人、红色遗址等。

现有市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6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处。

息烽集中营旧址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息烽集中营旧址和玄天洞于1997年修复开放,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建成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该馆与息烽集中营旧址同时被中宣部等13个部委确定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是目前贵阳市最大和开发相对完整的红色文化资源,在全国有较高的知名度。

此外,黔灵山公园麒麟洞、开阳双流镇等处,曾是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被羁押之地,也是重要的红色文化资源。

贵阳市现有革命遗址及纪念地60余处,据2003年统计,有37处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遗址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除“息烽集中营”、“省工委旧址”、“达德学校”等遗址条件较好外,其余较多遗址及纪念地现状不容乐观。

如1935年、1936年,中央红军及红二、红六军团长征时,曾在马头寨设立指挥部,但由于疏于管理,很多遗留物已经被毁坏。

再如坐落在贵阳市中心的“八路军贵阳交通站旧址”、“《新华日报》贵阳分销处旧址”,虽于1982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时隔20多年仍未修复。

4.历史文化资源

自晋代始,历代封建王朝均在贵阳设置县治、府治。

从元代建城算起,贵阳城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贵阳目前尚有保存较为完好的碑刻、岩画、悬棺葬、套头葬等历史遗存。

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曾参与编撰《康熙字典》的周渔璜,清末“戊戌变法”中坚力量之一的吏部尚书李端棻,曾任湖广总督、军机大臣、“洋务运动”领军人物之一的张之洞等,都曾经在贵阳居留活动。

明、清两代贵阳云集过“六千举人,七百进士,三鼎甲,一探花”等科举时代的俊杰。

抗战时期,竺可桢、张孝骞、李四光、茅盾、巴金、丰子恺、田汉、徐悲鸿等文化名人也曾在贵阳生活过。

这些名人活动遗迹,使贵阳的历史文化积淀更加深厚、底蕴更加丰足。

贵阳文物古迹遍布各处。

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甲秀楼,现已成为贵阳的标志性建筑;黔灵山弘福寺,是贵州佛教第一大丛林;王学圣地——修文阳明洞,为国内外学者所瞩目。

2006年,贵阳有文物保护单位18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文昌阁、甲秀楼、阳明洞和阳明祠、马头寨古建筑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7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处——青岩古镇。

花溪的苗族挑花刺绣、乌当香纸沟的土法造纸手工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产生了良好作用。

目前,贵阳市已修复开放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有23处、市级文物单位38处。

(二)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贵阳市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繁荣,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列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全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2008年,贵阳市文化产业总产出63.37亿元,实现增加值24.36亿元,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为3%。

1.广播影视业

贵阳市广播影视现有企事业单位包括贵阳人民广播电台、贵阳电视台、贵州广电网络;公司有贵阳市分公司、贵州良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贵阳广播电视村村通维修中心、贵阳市广播电视器材公司、贵阳一民影视艺术中心、贵阳音像发行社共8家;国有电影放映单位9家、电影民营企业有13家,其中正常营业的国有和民营电影放映单位有8家。

2008年全系统实现产值3亿多元(包括民营电影企业),其中国有广播影视产业为2.67亿元。

自2005年国家实施文化体制改革来,贵阳市广电系统打破行政壁垒,通过资产重组,整合贵阳地区有线电视网络,组建了贵阳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产业化规模经营,2008年又参加了全省广电网络整合。

贵阳市电台、电视台成立了广告公司,实行广告社会化经营,每年以12%的速度递增,2008年分别创收7000万元和4000万元。

与此同时,转企改制工作也逐步推进,如贵阳市音像社转企工作已完成相关工作程序,即将成立有限公司,企业经营范围拟向文化传媒、物业管理等方向发展;贵阳市广播电视器材公司改制问题已列入议事日程;贵阳市甘荫塘影剧场已纳入市电影放映单位合并重组。

贵阳市广电系统积极培育新的市场经济增长点。

电视台控股的贵州百甲电视购物有限公司已于投入运营,联合有关部门成功举办2007年购房节,2008年投资合作拍摄的两部60集电视剧前景良好,贵阳一民影视培训中心的影视培训业初见效益,市网络公司积极开展增值业务,专业频道用户目前已拓展到5万户。

近年来,贵阳市电影产业发展趋势较好,通过政府引导,培育市场,电影放映产业迅速发展,目前共有电影放映厅29个,座位数2970个元,2008年实现票房收入3600万元,占全省总票房的60%左右。

此外,2008年还成立了贵州新兴世纪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公司组织了54个农村流动数字放映队,对全市1166个行政村实现了全覆盖,年放映15000场次以上。

2009年,已将贵阳市市属国有电影放映单位进行合并重组,成立贵阳影业发展总公司,通过整合有效资源,打破传统经营方式,拓宽市场领域,提高国有电影放映单位的市场竞争力。

2.新闻出版业

贵阳市新闻出版业拥有各类经营单位(市管)1343家。

其中:

新闻传媒单位1家;印刷企业192家;复印、打字单位358家;书报刊发行单位296家;音像制品发行单位496家。

印刷业、发行业经营单位(市管)的资产总额达55142.6万元,主营业务收入58963.58万元,上交税金3615.33万元,创利润5061.2l万元。

其中,印刷业、发行业(市管)的主营业务收入占地方生产总值近1%。

贵阳日报社2006年广告收入突破亿元大关,跻身于全国百强媒体排行榜,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前列。

2007年贵阳日报社组建成贵阳报业集团,拥有自己开发的先进的网络采编系统和国际一流的印刷设备,研发成功报纸发行管理系统、广告管理系统、报社大楼到印务中心虚拟局域网连接、远程传送和制作技术等技术软件。

2008年经营性收入1.8亿元,2008年底固定资产总值达2.5亿元。

贵阳日报、贵阳晚报全年发行总量突破9000万份,期发行量逾30万份,已覆盖全省68个县。

集团形成了以《贵阳日报》为龙头,《贵阳晚报》、《健康之友》报、《新世纪体育报》、《旅游休闲报》五张纸质媒体和《贵阳手机报》、《贵阳娱乐体育报》两张手机报以及《贵阳日报•数字报》、《商品评介》杂志和《金阳时讯》网站为支撑的“八报一刊一网站”的传媒规模。

2008年6月,还成立了“新闻报刊发行物流有限公司”、“新闻旅游有限公司”、“新闻物业有限公司”,打造文化旅游、物流配送、物业管理、软件开发、房屋租赁、商业活动等多元产业集群,开始朝跨媒体、跨区域、跨行业,一业为主、多业相辅的发展目标迈进。

在出版物发行业中,创立于1993年的本土民营发行企业——贵州西西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市管出版物发行公司中的龙头,其现有销售网络跨越省内贵阳、遵义、都匀、安顺等四个城市,营业面积达到10000平方米,员工200余人。

2006年,其仅在贵阳市内的5家门店的销售产值就达1500万元,占贵阳市管出版物发行单位销售产值的16%。

贵阳市邮政报刊图书销售公司则是国有出版物发行业的龙头,2006年销售产值达4102.2万元,占贵阳市管出版物发行单位销售产值的42%。

同时,2005年从江苏引进,2006年建成开业的非直营连锁出版物发行单位——贵州万卷书城有限公司,2006年以528万元的销售产值排市管出版物发行单位前十位。

此外,《花溪》杂志发行量达到了10余万册;美术馆开办各种艺术门类的展览年均100个以上;贵阳作家协会整合互联网资源,创办《青果》网络杂志,月均点击率上万人次。

印刷业包括印刷企业和复印、打字单位,目前已成为贵阳市新兴文化产业。

截至2006年末,贵阳市印刷业经营单位共有550家。

年末平均人数5184人,主营业务收入为47016.13万元,上交税金3089.22万元,创利润3740.57万元。

其中在192家印刷企业中,有专项印刷企业57家,包装装潢印刷企业61家,其他印刷品印刷企业71家。

年末平均人数为4411人,资产总额45096.24万元,主营业务收入45715.62万元,上交税金2986.94万元,创利润3157.32万元。

其中,最为典型的企业代表是由永吉印务、贵州圣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贵州云商印务有限公司、贵州雄润印务有限公司和贵州一佳印务有限公司,整合成立的烟标印刷企业——贵州永吉印务有限公司。

公司拥有一整套印刷设备技术能力以及从设计、印刷、后加工、生产管理、质量管理、企业管理各方面的高级技术、管理人才,资产达到1275亿元。

表3.1贵阳市图书、报纸和杂志出版情况

2001年2006年2008年

图书出版种数8969961482

总印数12767万册9394万册10355万册

报纸出版种数312844

总印数24889万份25724万份35100万份

杂志出版种数857588

总印数1194万册1293万册1420万册

3.文艺演出业

贵阳市共有专业艺术院团4个,文化演出公司1家,即贵阳市京剧团、贵阳市杂技团、贵阳市歌舞剧院、贵阳市艺术中心和贵阳市演出公司。

四大院团共有演职人员450人,2006年,共举办各类大型文化活动和文艺演出132场(次),营业收入98万余元。

四家专业院团在完成目标任务的同时积极开展商业演出,2006年共开展各类商演435场(次),收入173.57万元,同比增长263.11%。

市演出公司还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文艺团体来筑演出,2006年收入210万元,同比增长141.37%。

以贵阳市文化艺术中心为代表的文化传播机构,积极探索和建立演出营销机制,拓展与省外、国外的多边文化交流与合作。

近年来,引进了49台127场国内外的优秀剧节目,为丰富贵阳市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该中心自创的大型儿童舞台剧《白雪公主》在全国l0多个城市进行巡演数百场。

民营企业为贵阳市艺术演出业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

多彩贵州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是一家由民营控股的文化经营企业,也是贵州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重点单位和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独家取得大型民族歌舞诗《多彩贵州风》海内外演出经营的代理资格,目前在海内外商演逾500场,观众达50万人次,对推动贵州文化产业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008年成立的贵阳市交响乐团(贵阳爱乐乐团),是中国第一家由民营资本投资组建的职业交响乐团。

星力集团每年投入1000万元作为乐团的专用经费,政府提供演出场地、训练场地和乐器设备,并每年投入200万元为群众购买80场公益性演出,是全新的“企业出资,政府支持”的模式,被中国权威音乐报刊《音乐周》称为“贵阳模式”。

4.文化旅游业

贵阳市旅游业保持了连续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均居全省首位。

随着贵阳市委、市政府提出把贵阳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城市,贵阳市借助“中国避暑之都”的城市名片,重点打造“避暑季”活动品牌,大大提升了“爽爽的贵阳”在全国享有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了贵阳避暑旅游经济大幅增长,促进了贵阳市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2008年,全市共接待国内旅游者261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6.03%;接待海外旅游者13.5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4.89%;旅游总收入187.29亿元,比上年增长50.97%。

规划实施了一批重大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如青岩古镇保护修复、保利温泉文化城、阳明文化园区等,使文化与旅游结合的成效显著。

青少年艺术表演大赛、花溪之夏艺术节、白云国际风筝节、中国舞蹈荷花奖等大型文化活动的举办,推动了贵阳文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5.民族民间工艺品业

贵阳市作为贵州省民族民间工艺品的主要集散地,承载着全省民族民间艺术品供需信息交换和产品营销的使命,吸纳来自全省各地州市的民族民间工艺品。

在贵州省工艺美术家协会(尚无贵阳市工艺美术家协会)中,纳入行业协会会员数为45家,贵阳的会员单位有21家,占会员总数的46.67%。

贵阳现有民族民间工艺品13类、42个品种,花色款式数以千计。

经营民族民间工艺品的多为私营企业,生产经营模式主要为公司加农户,经销点主要集中于北京路一带。

其中,规模、影响较大的有:

黔粹行,以经营贵州石雕、根雕、蜡染、刺绣、特色食品及地方药材、小工艺品等为主,主要面向旅游市场;黔艺宝,以开发、生产、经营银饰、蜡染、蜡画、刺绣、石雕、木雕等为主,主要面向旅游市场;金凯利工贸有限公司,是贵阳最大的工艺美术品生产企业;仰阿莎苗艺厂,主要经营苗族民间手工艺品:

苗绣、苗银、泥陶哨、蜡染、苗族布艺,其苗绣及贵州民族手工艺品网站,在贵阳市工艺美术业中具有一定行业影响。

此外,贵阳市把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市场需求相结合,打造了一批文化旅游商品生产和展示基地,举办了多项文化旅游商品展销活动。

6.动漫游戏业

2007年,“贵阳数字动漫科技产业示范基地贵阳数字内容产业园”成立,该产业园位于白云区白云南路,占地面积30亩,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是贵州省首家以动漫为主导,涵盖网络和手机游戏开发、动漫衍生产品设计、软件服务和动漫人才培训的特色产业园区。

随着产业聚集不断加快,初步形成了动漫创作、网络游戏、衍生产品生产等一条龙良性发展的产业链及以动漫、游戏为主要内容的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格局。

作品与贵州本土文化紧密结合,描述大量贵州风土人情,宣传贵州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2009年,入园企业已达18家,其中,动漫创作、制作和网络游戏企业12家、软件企业3家、数字电影媒体企业1家、设计工作室2家,从业人员近500人,产值超过1亿元。

目前,各企业经营顺利,园区产品和作品得到广泛关注,部分优秀企业和优秀作品已在国内动漫界崭露头角,园区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此外,2007年至2009年,亚洲青年动漫大赛及中国卡通艺术节AYACC在贵州省贵阳市连续成功地举办了三届,该活动由于定位准、国际影响大、专业化特征强、在业内和国际动漫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是中国目前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专业动漫赛事。

两届活动邀请到了来自亚洲、欧美36个国家和地区70位国际顶级动漫大师和专业协会代表。

以专业程度高、专家大师多、涵盖面广,创下了国内动漫活动之最。

(三)文化产业发展问题分析

1.经验总结

按照中共贵州省委、省政府的安排,贵阳市被列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地区。

近年来,贵阳市始终注重发挥省会城市的综合优势,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

通过几年的摸索与创新,贵阳市文化产业在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领导高度重视。

贵阳市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各级党委和政府对于发展文化产业前所未有的重视,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结合贵阳实际,制定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列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任期目标,把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经济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标准,实实在在地抓实抓好。

此外,还将文化事业纳入全市“十一五”规划,按照建设小康社会“六个更加”的要求,努力做到经济和文化同规划、同建设、同发展,力求经济、政治、文化均衡发展。

为加强对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导,建立了由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党委宣传部门协调指导、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机制,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领导任组长、副组长的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并在市委宣传部设立了有独立编制、纳入财政预算的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指导协调全市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

各区(市、县)党委政府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以文化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激活文化产业主体。

文化体制改革的对象主要针对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演艺等行业。

在新闻出版方面,科学划分宣传业务和经营业务,把经营部分逐步从事业体制中剥离出来面向市场搞好经营,贵阳日报报业集团的建立正是这一思路的具体体现。

在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方面,逐步将其转制为企业,对市属专业艺术院团进行整合重组,把原8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整合为现在的“两团一院一中心”(京剧团、杂技团、歌舞剧院、艺术中心),成立了艺术表演团体离退休职工管理处,对专业艺术院团的退休人员实行集中管理。

在专业艺术院团进行内部机制改革,实行新的人事与分配制度,试行“团长负责制”,实行全员聘用制。

通过内部管理和分配机制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剧团过去只看场次、不看收入等固有观念,促进了艺术生产的发展。

壮大骨干企业。

采取抓大放小,扶优扶强的办法,壮大现有骨干文化产业。

以贵阳广电网络传输服务业为代表的强势文化产业迅速发展,成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2006年以前,贵阳市同时有贵州有线网络和贵阳有线网络以及区县网络,市场混乱。

2006年4月,贵阳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打破了省、市广电网络行政分割,通过网络资产的整合,构建了集约化管理、高效运营的新模式。

由过去单一传输广播电视节目的行业网,提升为可承载多项业务的综合信息网络,从而成为贵州省最大的信息基础网络之一。

从2006年10月起,电视节目从40余套模拟信号增加到100多套数字信号,年底公司还完成了有线电视网络的改造扩容和15万户城镇居民数字电视用户转换,实现创收6000余万元,并于2007年完成全市所有55万户的数字电视用户整体转换。

贵阳广电网络传输服务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还带动了电子设备制造业等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

如贵阳海信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海信”牌机顶盒中标后,产品将面向全省、西南各省市乃至全国1亿多有线电视用户的大市场进行生产和销售。

公司每年将带来数亿元的销售,增加2000万元以上的财政税收和1000多个就业岗位。

打造艺术精品。

艺术作品是文化产业的核心。

贵阳市精心打造了一批既具有地方特色,反映地方文化,又具有一定市场前景的艺术作品,面向市场、吸引投资。

这样不仅解决了艺术创作过程中的资金问题,同时还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有了精品的剧目就有了优秀人才事业的舞台,成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事业平台。

以京剧《范仲淹》、《巾帼红玉》、歌曲《最亮的星、最好的人》、方言喜剧《酸酸甜甜的杨梅》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剧(节)目先后荣获中宣部、文化部等颁发的“五个一工程奖”、“文华新剧目奖”、“中国京剧艺术节优秀剧目奖”、“全国蒲公英奖”、“群星奖”及省、市各项重要文艺大奖。

2006年推出大型杂技《西游时空》、现代京剧《盘江屋里人》等一大批优秀剧目,不仅弘扬了先进文化也取得了较好的市场回报。

此外,贵阳市非常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着重对乌当区香纸沟土法造纸工艺、花溪苗族挑花刺绣手工技艺、文琴坐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开发,打造出具有贵阳浓郁民族风格的文化产品。

2.存在问题

贵阳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纵向比成绩喜人,但是横向比仍存在很大差距。

同周边城市相比较,贵阳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明显滞后。

贵阳市2007年文化产业总产值55.48亿元,占全市GDP的2.93%,而相邻的湖南、云南、四川等,同期文化产业总产值占全省GDP的比重均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