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名解填空和大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539988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9.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核医学名解填空和大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核医学名解填空和大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核医学名解填空和大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核医学名解填空和大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核医学名解填空和大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核医学名解填空和大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核医学名解填空和大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核医学名解填空和大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核医学名解填空和大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核医学名解填空和大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核医学名解填空和大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核医学名解填空和大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核医学名解填空和大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核医学名解填空和大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核医学名解填空和大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核医学名解填空和大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核医学名解填空和大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核医学名解填空和大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核医学名解填空和大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核医学名解填空和大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核医学名解填空和大题.docx

《核医学名解填空和大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核医学名解填空和大题.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核医学名解填空和大题.docx

核医学名解填空和大题

一、名词解释

第一章核物理基本知识

1、同质异能素:

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中子数,处于不同核能态的核素互称为同质异能素。

2、放射性核素:

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向于稳定的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

3、α衰变:

放射性核素原子核释放出?

射线后变成另一个原子核的过程。

4、β+衰变:

释放出β+粒子的衰变方式

5、β-衰变:

释放出β-射线的衰变方式

6、电子俘获:

原子核从核外俘获一个轨道电子的过程。

7、γ衰变:

原子核由激发态向基态或由高能态向低能态跃迁时,放出γ射线的衰变过程。

8、放射性活度:

放射性核素单位时间内原子核的衰变数量定义为放射性活度

9、俄歇电子:

发生电子俘获后,原子的内层轨道缺少了电子,外层轨道电子填充到内层轨道上,外层电子比内层电子的能量大,多余的能量传递给更外层的轨道电子,使之脱离轨道而释出,此电子称为俄歇电子。

第三章放射性药物

1、放射性药物:

放射性药物是指由放射性核素本身(如99mTc、131I等)及其标记化合物(如99mTc-ECD、131I-MIBG)组成,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一类特殊药物。

放射性核素诊断(显像)和治疗时利用核射线可被探测及其辐射作用,同时利用被标记化合物的生物学性能决定其在体内分布而起到靶向作用,能选择性积聚在病变组织中。

第五章示踪技术与放射性核素显像

1、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

是以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的化学分子作为示踪剂,应用射线检测仪器通过检测放射性核素在发生核衰变过程中发射出来的射线,来显示被标记的化学分子的踪迹,达到示踪目的,用于研究被标记的化学分子在生物体系中的客观存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类核医学技术。

2、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

是根据放射性核素示踪原理,利用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化合物在体内代谢分布的特殊规律,在体外获得脏器和组织功能结构影像的一种核技术。

不仅可以显示出脏器和组织的形态、位置、大小和结构变化,而且可以进行动态显像和定量分析。

除对脏器或组织的形态进行鉴别外,还可根据图像上的放射性分布特点反映脏器的功能,这是核医学显像与其它显像方法的最主要区别之一。

第六章、体外分析

放射免疫分析法:

放射免疫分析法属竞争性放射配体结合分析技术,其基础是放射性标记的抗原和非标记抗原(标准抗原或被测抗原)同时与限量的特异性抗体进行的竞争结合反应。

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精密度和准确度高以及广泛应用等特点,是疾病诊断和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免疫放射分析法:

本法属非竞争性放射配体结合分析技术,它与以RIA为代表的竞争性放射配体分析技术的主要区别有两点,其一是用放射性核素标记抗体去测抗原,而不是像RIA法那样用标记抗原去测抗原;其二是采用过量抗体,而不是像RIA法那样采用限量抗体。

IRMA法与RIA法相比较,前者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并使检测范围增宽,特异性和精确度也得到进一步提高,故已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前景看好。

体外分析:

体外放射分析技术的全称是体外放射配体结合分析,是一类以放射性核素标记的配体为示踪剂,以结合反应为基础,在体外完成的对微量生物活性物质进行检测的技术的总称。

第七章内分泌系统

1.有效半衰期:

131I在甲状腺部位的放射性强度,会因放射性核衰变和生物代谢的共同作用而逐渐减弱,其放射性计数从高峰减少到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有效半衰期。

它反映131I在甲状腺部位滞留时间长短。

2.T3、T4?

与甲状腺摄131I率的“分离现象”:

血清T3、T4浓度增高而甲状腺吸碘率下降,即为T3、T4与甲状腺摄131I率的“分离现象”,它是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一个特征。

3.甲状腺静态显像:

将一种进入人体后能被甲状腺细胞选择性摄取的放射性药物(显像剂)如131I-NaI或99mTcO4-等引入患者体内,一定时间后用特定的核医学显像仪器,如SPECT、γ相机等,探测甲状腺内放射性核素衰变时所发出的γ射线,即可得到反映甲状腺部位、形态、大小及功能等信息的甲状腺影像。

4.甲状腺动态显像:

将99mTcO4-经静脉“弹丸式”注射引入患者体内随静脉血回心进入甲状腺动脉及甲状腺组织。

用特定的核医学显像仪器(如SPECT、γ相机等)连续记录显像剂随动脉血流经甲状腺及被甲状腺摄取的动态变化影像,从而了解甲状腺或其内病灶的血供及功能情况。

5.热结节:

结节部位的放射性强度高于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的放射性强度,或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的放射性活性缺乏或稀疏。

热结节恶性几率一般仅为%,多见于功能自主性甲状腺瘤。

6.冷结节:

结节部位的放射性强度低于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的放射性强度,或结节部位根本无放射性分布。

甲状腺冷结节为恶性病变的几率约为20%~30%,其它的可能则为良性病变(如甲状腺腺瘤、囊肿、局部出血等)。

第八章、心血管系统

1.花斑型异常:

室壁内出现斑片状放射性稀疏,见于心肌病和心肌炎等。

的再分布:

是指201Tl在心肌的分布呈动态过程,在摄取高峰后,心肌细胞不断的将201Tl洗脱至血液,这时放射性活度逐渐降低,一般在3-4小时后达到新的平衡。

由于缺血心肌对201Tl洗脱速度低于正常心肌,因此缺血心肌和正常心肌之间的201Tl浓度差缩小,形成相对的再充填现象,是心肌缺血的特征性表现。

3.心肌灌注显像:

心肌依靠冠状动脉供血以维持正常功能。

放射性药物流经正常的或有功能的心肌细胞时,能被后者选择性摄取,且摄取的量与冠状动脉血流量成正比,因此称为心肌灌注显像。

心肌可逆性灌注缺损:

负荷心肌显像呈现为放射性缺损或稀疏,静息影像显示该部位病灶的放射性填充。

见于心肌缺血。

心肌不可逆性灌注缺损:

负荷心肌显像呈现为放射性缺损、减低,静息影像显示该部位病灶的仍为放射性缺损。

见于心肌梗死何严重的心肌缺血。

混合灌注缺损:

静息影像显示原放射性缺损区域呈现部分填充,心室壁不可逆和可逆性缺血同时存在。

提示心肌梗死伴缺血或侧支循环形成。

存活心肌细胞:

是指冠脉血流长期减少造成的功能受损但仍保持代谢活动的心肌细胞,它能够摄取心肌灌注代谢显像剂。

第十章呼吸系统

1.肺灌注显像:

肺灌注显像又称肺血流显像。

将略大于肺毛细管直径的放射性微粒注入静脉,微粒随血流到达肺血管床,一过性嵌顿在肺的毛细血管或肺小动脉内,其分布与该处的灌注血流量成正比。

在体外用核医学设备对放射性微粒在肺内的分布进行显像,即可得到反映肺血流灌注的影像

2.肺通气显像:

肺通气显像是反复吸入密闭系统中的放射性气体或气溶胶,待其充盈气道和肺泡并达到平衡后,其在肺内的分布与肺的局部通气量成正相关。

在体外用核医学设备对肺各部位的放射性分布,即可得到反映肺局部通气功能的影像。

5.肺灌注/通气显像的不匹配(mismatch)征象:

由于肺栓塞是肺动脉阻塞引起肺循环的障碍,因此在肺灌注显像时会出现相应肺动脉灌注区的放射性分布稀疏或缺损,而此时气道是通畅的,故肺通气显像时放射性分布正常,这种征象称为肺灌注/通气显像不匹配(mismatch),它是诊断肺栓塞的主要依据。

第十一章,骨关节系统

骨三时相显像:

是一种在一次静脉注射骨显像剂后,通过三个时相(即血流灌注相、血池相、延迟相)的影像分别显示局部骨骼的动脉血流、血池和代谢情况的显像方法。

“炸面圈”样改变:

指在骨显像图上病灶中心呈放射性减低区(或冷区),而其周边却表现为放射性增高的现象。

常见于骨缺血性病变(如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中晚期,其机制是由于病变部位的中心血供减少,呈放射性“冷区”,而周边由于血管的再生修复,成骨作用加强,致显像剂的摄取增加,形成“炸面圈”样改变。

superbonescan:

即“超级骨显像”,指双肾和膀胱不显影的骨显像,是骨显像剂在骨组织中积聚明显增加的表现,常见于恶性肿瘤的广泛骨转移或部分代谢性骨病(如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患者。

4骨密度:

又称面密度骨矿含量,是用线密度骨矿含量除以扫描处的骨宽度,单位g/cm2。

5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凡使股骨头产生血循环障碍的因素,比如外伤股骨颈骨折等,均可导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第十五章泌尿系统

1.肾图:

静脉注射通过肾小球滤过或肾小管分泌而不被再吸收的放射行示踪剂,再体外以放射性探测仪连续记录其滤过、分泌和排泄的过程,来了解两侧肾脏功能状态和上尿路排泄情况,所记录的时间-放射性曲线称为肾图。

2.肾动态显像:

静脉注射可快速由肾小球滤过或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型显像剂后即刻行肾动态显像,可见显像剂依次通过腹主动脉、肾动脉、肾血管床在肾实质浓聚,并从肾实质逐步流向肾盏、肾盂、输尿管并排入膀胱以及排出体外(在需要时)的一系列动态影像。

放射性核素治疗

1、放射性核素治疗:

是治疗性放射性药物由于在体内的靶向作用到达病变靶组织,其射线粒子产生的电离辐射生物效应达到对病变的治疗作用。

填空题

第一章核物理基本知识

核衰变方式有:

α衰变、β-衰变、β+衰变、电子俘获、和γ衰变。

2、放射性活度的国际制单位是贝克(Bq),而惯用单位是居里(Ci)、毫居里(mCi)或微居里(μCi)

3、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主要有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生成、三种方式。

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主要有电离、激发、散射、吸收和湮灭辐射方式。

第二章、仪器

1.核探测仪器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___射线____与____物质__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其探测和测量辐射的机制主要是利用电离辐射_效应,主要是电离作用、_荧光现象_、和感光作用。

2.放射性探测仪器按探测原理可分为电离探测仪和闪烁探测仪两大类,前者包括辐射剂量监测仪、表面污染监测仪、放射性活度测量仪等,后者按用途又可分为放射性核素显像仪脏器功能测定仪和体外样本测量仪以及少数放射防护仪

3.γ照相机探测接收人体内的放射性核素发出的r射线,入射的射线能量经晶体转换成荧光光子,荧光光子再被___光电倍增管_吸收后转换成电子形成电脉冲信号,信号分析及数据处理系统最后记录并形成图像。

中文全称为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仪

PET中文全称为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仪。

5.γ照相机可以完成各种脏器的静态、_动态_和全身像;SPECT借助计算机处理系统经影像重建组合获得_断层_影像。

SPECT与CT探测的射线来源不同,SPECT接受的__r___射线是由_体内__发射出来的,为_发射型CT,反映的是器官组织的功能代谢_状况,而X线CT是穿透成像,为__穿透__型CT,主要反映器官的_解剖形态______状况。

8、闪烁型探测器的组成:

闪烁体、光导、光电倍增管。

第三章、放射性药物

放射性药物是由放射性核素本身(如99mTc、131I等)及其标记化合物(如99mTc-ECD、131I-MIBG)组成,主要分为诊断用放射性药物和治疗用放射性药物

2.放射性核素发声器是从长半衰期的母体中分离短半衰期的子体的装置,又称“母牛”

是显像检验中最常用的放射性核素,99mTc及其标记的化合物占临床放射性药物的80%以上,广泛用于心、脑、肾、骨、肺、甲状腺等多种脏器疾患的检查,并且大多已有配套试剂盒供应。

4.131I目前仍是治疗甲状腺疾病最常用的放射性药物

第五章示踪技术与放射性核素显像

1、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是核医学领域中最重要的和最基本的核技术方法学基础。

2、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的基础是基于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化学分子与未被标记的同一种化学分子具有同一性、放射性核素的可测性这两个基本性质。

3、放射性核素脏器和组织现象技术是根据放射性核素示踪原理,利用放射性核素或者其标记物在体内代谢分布的特殊规律,从体外获得脏器和组织功能结构影像的一种核医学技术。

第六章、体外分析

1、放免分析的质控指标有—灵敏度、精密度、准确度、特异性、稳定性—

2、RIA分析中,抗体的质量指标有——.亲和力、特异性、滴度

3、与RIA比较,IRMA的可测对象更灵敏工作范围更宽,特异性更高,稳健性更好

在RIA分离方法中,使离心后沉淀中含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分离方法主要有.PEG沉淀法、吸附法、双抗体法

第七章内分泌系统

1.甲状腺功能测定的方法包括:

甲状腺摄131I试验、过氯酸盐释放试验、甲状腺激素抑制试验和促甲状腺激素兴奋试验。

2.甲状腺摄131I率降低,而T3、T4增高可作为亚甲炎的诊断参考。

3.甲状腺激素抑制试验的诊断标准是:

抑制率<25%为甲状腺功能亢进,抑制率>50%为甲状腺功能正常。

4.甲状腺显像显示甲状腺的位置、形态、大小、功能及放射性分布,从而帮助诊断某些甲状腺疾病,代表了核医学的特点:

功能显像。

5.四类甲状腺结节影像的特征为与邻近正常甲状腺组织比较,其放射性分布表现为:

热结节放射性增高,温结节放射性相似,凉结节放射性减低,冷结节放射性缺损。

6.自主功能性甲状腺瘤,甲状腺显像多表现为热结节。

7.甲状腺显像临床应用于:

异位甲状腺的诊断、甲状腺结节功能的判断、判断肿块与甲状腺的关系、甲状腺癌转移灶的定位、甲状腺大小和质量的估计。

8.甲状旁腺显像,在甲状旁腺功能正常时甲状旁腺不显影,功能亢进时甲状旁腺显影。

第八章、心血管系统

1、用于判断心肌是否存活最可靠的无创性的心脏检查的方法是“核素心肌代谢显像”

2心肌显像常用的显像剂是“99mTc—MIBI和201Tl“

3、射血分数的临床意义是“反映心脏整体泵功能”

4表示心脏整舒张功能的参数是“PFR”

的临床意义是“反映心室舒张功能”

6.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和心血池显像最常用于“冠心病”疾病的诊断。

7.暂时性心肌缺血时,心肌灌注ECT显像表现为“可逆性缺损”

8.心肌梗塞时,心肌灌注ECT显像表现为“不可逆性缺损”

9.心肌灌注显像时出现’再分布”最可能的是“心肌缺血”

1.心血池功能显像时,出现“心室壁的反向运动”最常见的是“室壁瘤”

第九章、神经系统

1.理想脑灌注显像剂应具备以下特性:

具有穿透血脑屏障能力、在脑中滞留足够时间、具有特定脑区域分布。

2.脑血流灌注显像可用于脑梗死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估、临床观察和疗效监测。

影像表现为梗死部位放射性分布稀疏缺损,常较CT显示的低密度区要该放射性减低区包括周围的水肿和缺血区大。

3.Alzheimer病(AD)的SPECT脑灌注显像影像的典型表现为颞、顶和枕叶等处皮质局限性rCBF和脑细胞功能低下,多发性脑梗塞(MD)多表现为呈对称性、大脑各叶皮质多个局部血流和脑细胞功能低下区。

轻中度Alzheimer病(AD)脑葡萄糖代谢显像典型表现为多不对称、双侧颞顶叶代谢降低。

4.神经脑受体显像是将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神经递质或配体引入人活体后能选择性地与靶器官或组织细胞的受体相结合,通过PET或SPECT显像,显示受体的特定结合位点及其分布、密度、亲和力和功能,称之神经受体显像。

5.脑血流灌注显像能灵敏发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缺血病灶,在SPECT影像上常表现为局限性异常放射性减低。

6.癫痫发作时,脑血流灌注显像可见癫痫灶的放射性摄取比周围正常组织高;而在发作间期则可见癫痫灶的放射性摄取比周围正常组织低。

7.局部脑血流断层显像中异常放射性稀疏分布的读片要点往往需要在连续的2个以上层面发现,并在其他层面伴有相应表现。

8.帕金森病是发生于中老年人的神经系统疾病,SPECT脑灌注显像表现为基底节前部和皮层内放射性摄取下降。

脑葡萄糖代谢显像在早期表现为纹状体部位放射性摄取降低,晚期表现为全脑部位放射性摄取降低。

9.脑血流灌注显像显像剂99mTc-HMPAO主要优点是:

脑组织内滞留时间长、稳定,缺点体外稳定性差、必须在标记后30min内使用;99mTc-ECD主要优点是体外稳定性好,体内血清除快,图像质量好。

10.β-淀粉样蛋白是AD老年斑的主要成分,也是AD发病机制中至关重要的部分,近年来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如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探针有:

18F-FDDNP、11C-PIB、11C-6-OH-BTA-1。

11.“弹丸”式静脉注射显像剂,如99mTc-DTPA行血脑屏障功能显像,正常情况下,由两侧颈内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和颅底Willis环;成五叉影像。

脑死亡的典型表现为:

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和颅底Willis环始终不显影,上矢状窦也没有放射性分布,仅显示颈外动脉的头皮灌注。

12.亨廷顿病的FDGPET代谢显像表现为尾状核和壳核代谢减低,而多巴胺受体显像表现为纹状体多巴胺D1、D2受体密度降低。

13.脑CT灌注成像与核医学脑血流灌注显像比较具有较好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检查简便、迅速,适合急诊病人特点;而放射性核素脑血流灌注显像可弥补CT灌注成像缺乏代谢信息的不足。

14.MR脑功能成像(fMRI)最大优势在于可实时观察脑功能的变化。

与放射性核素脑显像最主要区别是:

fMRI得到的功能信号来自功能区活动引起的局部脑区毛细血管床和小静脉内的血流量或脱氧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

15.PET脑血流灌注显像常用的显像剂为:

15O-H2O、13N-NH3·H2O。

15O半衰期为123s,因而可以在短期内对同一受检者进行重复显像,适用于各种激活试验脑功能显像研究中。

13N半衰期10min,显像较为方便。

16.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前准备包括口服过氯酸钾封闭脉络丛、甲状腺和鼻黏膜。

注射前病人处于安静环境中,带眼罩和耳塞给予视听封闭。

17.药物负荷试验用乙酰唑胺原理:

乙酰唑胺能抑制脑内碳酸酐酶的活性,使碳酸脱氢氧化过程受到抑制,脑内pH急剧下降,引起正常脑血管扩张,rCBF增加20%-30%;而病变血管扩张反应很弱,在缺血区或潜在缺血区rCBF增加不明显,因而在影像上表现为相对的放射性稀疏或缺损区。

第十章呼吸系统

1肺灌注显像时有局部放射性分布稀疏缺损区,而肺通气显像时,该部位放射性分布正常,为肺灌注和通气显像的不匹配征象,是诊断肺栓塞主要依据之一。

第十一章,骨关节系统

1.骨三时相显像包括血流相、血池相、延迟相三个时相的显像。

2._放射性核素骨显像_是诊断骨转移性肿瘤最价值的检查,它通常可比X射线早3~6月发现病变。

3超级骨显像常见于恶性肿瘤广泛骨转移和代谢性骨病的患者。

4“闪烁现象”通常是骨愈合和修复的表现,而不是骨转移性病灶加重

的结果。

5骨三时相显像有助于鉴别原发性骨肿瘤的良、恶性。

6骨显像__是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最有价值的检查之一。

7一般认为,是目前公认的最主要的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手段之一

第十五章

1.正常肾图分为示踪剂出现段(a段)、聚集段(b段)、排泄段(c段)。

2.七种异常肾图曲线包括急剧上升型、高水平延长线型、_抛物线型_、低水平延长线型、低水平递降型、阶梯状下降型___和单侧小肾图。

3.肾图用以评价分肾的血供、实质功能和上尿路通畅性

4.正常肾图的b段主要与肾有效血浆流量、和肾小管分泌功能有关。

c段能反映肾血流量、和肾功能。

5.肾图的临床应用包括.判断分肾功能、尿路梗阻的诊断、肾血管性高血压的诊断、移植肾的监测

6.肾静态显像的临床应用包括肾脏先天性异常的诊断、急性肾盂肾炎的诊断和肾脏占位病变。

十七、放射性核素治疗

131I可用于治疗Graves病、自主功能性甲状腺结节、非毒性甲状腺肿、分化型甲状腺癌等甲状腺疾病

131I治疗Graves病的副作用是可能引起甲状腺功能减退

131I治疗Graves病(GD)具有简便安全、疗效确切、复发率低、并发症少和费用较低等优点,效益成本比是放射性核素治疗学最成熟和应用最广泛的方法,是治疗GD最高的方法。

目前已有不少学者提出将其作为成人GD的首选治疗方法。

131I治疗Graves病时,为保证131I的充分吸收,患者应空腹口服,并在服用131I后2小时后方可进食。

对131I投计量较小者一般采用一次口服法,对131I投予剂量较大则建议采用分次给药。

目前临床上对非毒性甲状腺肿的治疗方法有甲状腺制剂治疗、外科手术治疗、131I治疗三种。

分化型甲癌术后131I治疗通常包括术后残留甲状腺组织的清除治疗、分化型甲癌转移灶的治疗两个步骤。

8.目前对分化型甲癌的正规治疗方案是外科手术、131I、甲状腺激素替代、抑制治疗。

简答题

第二章、仪器

1、简述SPECT的工作原理

SPECT工作原理是利用引入体内的放射性核素发出的γ射线经碘化钠晶体产生荧光,荧光光子再与光电倍增管的光阴极发生相互作用,产生光电效应。

光电效应产生的光电子经光电倍增管的打拿极倍增放大后在光阳极形成电脉冲,其经过放大器放大成形,在经过位置计算电路形成X、Y位置信号。

各个光电倍增管输出信号之和为能量信号Z。

X、Y信号经处理后加入显示器偏转极,Z信号加入启挥极,从而在荧光屏上形成闪烁影像。

利用滤波反投影方法,借助计算机处理系统可以从一系列投影影像重建横向断层影像,由横向断层影像的三维信息再经影像重建组合获得矢状、冠状断层或任意斜位方向的断层影像。

2、简述r相机的工作原理。

准直器通过吸收作用,选择性的允许γ光子通过,到达晶体,从而按一定规律将放射性核素的分布投影到晶体平面上。

γ射线与晶体作用后,产生的次级电子使晶体分子激发,激发分子退激时产生荧光光子,光子通过光导被紧贴着晶体的光电倍增管光阴极吸收,转换成电子再经过十多级的连续成倍放大,形成电脉冲信号。

位置电路根据光电倍增管的位置和输出脉冲幅度确定闪烁中心位置并输出相应位置信号。

显示系统在与γ光子闪烁光中心的对应位置显示闪烁光点,成像装置记录大量的闪烁光点,构成一幅图像。

第三章、放射性药物

1.简述放射性药物(radiopharmaceutical)的定义及其分类特点

放射性药物是临床核医学发展的重要基石,是由放射性核素本身(如99mTc、131I等)及其标记化合物(如99mTc-ECD、131I-MIBG)组成,放射性核素显像和治疗时利用核射线可被探测及其辐射作用,同时利用被标记化合物的生物学性能决定其在体内分布而达到靶向作用,能选择性积聚在病变组织。

主要分为诊断用放射性药物和治疗用放射性药物。

诊断用放射性药物通过一定途径引入体内获得靶器官或组织的影像或功能参数,亦称为显像剂(imagingagent)或示踪剂(tracer)。

治疗用放射性药物利用半衰期(T1/2)较长且发射电离能力较强的射线(如β-射线、俄歇电子、α射线等)的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化合物高度选择性浓集在病变组织而产生电离辐射生物效应,从而抑制或破坏病变组织,起到治疗作用。

特点:

具有放射性,具有特定的物理半衰期和有效期,计量单位与使用量,脱标及辐射自分解。

第五章、示踪技术

1.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的定义和基本原理是什么

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是以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的化学分子作为示踪剂,应用射线检测仪器通过检测放射性核素在发生核衰变过程中发射出来的射线,来显示被标记的化学分子的踪迹,达到示踪目的,用于研究被标记的化学分子在生物体系中的客观存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类核医学技术。

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的基础是基于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化学分子与未被标记的同一种化学分子具有同一性和放射性核素的可测性这两个基本性质。

同一性表现在:

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学分子和相应的非标记化学分子具有相同的化学及生物学性质,只是某种物理学性质不同。

可测性表现在:

放射性核素与稳定核素在物理学性能方面不同,放射性核素能自发地在其核衰变过程中发出射线,能够有效地被相应的放射性探测仪器所检测到,可对标记的物质进行精确的定性、定量及定位的研究。

2.简述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的原理。

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是根据放射性核素示踪原理,利用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化合物在体内代谢分布的特殊规律,从体外获得脏器和组织功能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