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540709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765.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2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2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2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2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2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2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2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2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2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2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2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2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2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2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2页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docx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docx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

第一章劳动经济学

P1劳动资源的稀缺性的属性

(1)相对稀缺性

(2)具有绝对的属性

(3)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P2效用最大化

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与个人。

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都有着自己的目标,并以明智的方式追求这一目标,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

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效用最大化行为的观点,通常作为经济分析的基本假设。

P3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P5劳动力与劳动供给

总劳动参与率=劳动力/总人口*100%

年龄参与率=某年龄劳动力/该年龄人口*100%

劳动力供给:

在一定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的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称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

E=

/

(S为供给量,W为工资)

P6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

(1)15-19岁青年人口劳参率下降

(2)女性劳参率上升

(3)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

(4)25-55岁男性成年人劳参率保持高位水平。

在家庭经济内部分工中处于最优先就业的位置。

P7劳动参与假说

P8劳动力需求

劳动力需求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定义为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

=

/

(D为劳动力需求量,W为工资)

P11劳动力市场的客体是劳动者的劳动力。

劳动力也是劳动力市场关系的物质承担者。

P12劳动力市场的性质

P12均衡分析分为局部均衡分析(A马歇尔)和一般均衡分析(L瓦尔拉)。

均衡分析又分为静态均衡分析和动态均衡分析。

P13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

P15功能性收入分配

P16计时工资

P17福利的支付方式分为实物支付和延期支付。

P17福利的特征

P17实物支付福利的原因

(1)降低企业按基本工资支付的法定保证金,降低人工成本

(2)变相的提高了个人所得税地纳税起点。

货币支付要多交税。

(3)社会角度来看,可以增加就业,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P18延期支付的优势

(1)可使企业获得一种稳定的生产经营的外部条件

(2)其多样性和灵活性,可以增强企业对劳动力市场的多种适应性

(3)可以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

(4)可以使若干保险基金实现积累

P18就业的含义

(1)劳动就业的主体是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能够参加某种劳动

(2)所参加的劳动属于社会劳动,对社会有益

(3)所从事的劳动为有酬劳动,既可以是劳动报酬,也可以是经营收入。

P19总供给=各类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劳动+资本+土地+管理)=各类生产要素相应的收入的总和=消费+储蓄

总需求=消费品需求+投资品需求

均衡国民收入(Y)=总供给=总需求=消费(C)+储蓄(S)=消费(C)+投资(I)

P20社会就业总量取决于均衡国民收入。

或者更准确地说,取决于总需求水平。

P20失业及其类型

摩擦性失业:

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工作直至获得就业岗位时所产生的时间滞差,以及劳动者在就业岗位之间的变换多形成的失业。

技术性失业:

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引进先进技术替代人力,以及改善生产方法和管理而造成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

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造成劳动力供求结构上的失衡所引致的失业。

(在正常失业中比例大)

季节性失业:

由于气候状况有规律的变化对生产、消费产生影响所引致的失业。

P20技术性失业的解决办法:

P21需求不足性失业

P21失业的度量

常用的反映失业程度的指标有两个:

失业率和失业持续期。

失业率=失业人数/社会劳动力人数=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

平均失业持续期=

失业者×周数/失业人数→反映失业严重程度的指标

年失业率=该年度有失业经历的人占社会劳动总额的比例×平均失业持续期(周)/52周

P23失业的影响

(1)失业造成家庭生活困难

(2)失业是劳动力资源浪费的典型形式

(3)失业直接影响劳动者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P23政府行为和劳动力市场

政府支出包括各级政府支出的综合,主要分为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两类。

宏观调控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手段,通过调节利率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

收入政策的作用:

(1)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

(2)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3)有利于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限制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及其危害

第二章劳动法

P28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直接决定了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性质,是劳动立法基本精神的集中体现。

基本原则的内容与性质直接决定了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内容与性质。

P29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特点:

(1)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劳动法律部门中具有指导性、纲领性的法律规范,而不是调整劳动关系运行中的特定事项或劳动关系当事人某一特定行为的具体规定。

基本原则一般并不预先设定任何确定而具体的事实状态,亦不需规定具体的权利义务实现的方式。

因而,基本原则的内容在明确性程度上显然低于调整劳动关系的具体规定。

(2)不同的法律部门有着不同的基本原则。

(3)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有着高度的稳定性。

(4)基本原则具有高度的权威性。

P29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

(1)指导劳动法的制定、修改和废止,保证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统一、协调。

(2)指导劳动法的实施,正确适用法律,防止出现偏差。

(3)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有助于劳动法的理解、解释,对于认识劳动法本质有指导意义,可以弥补劳动法律规范可能存在的缺陷。

P30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P32社会保险的特征

P32劳动法律渊源

(1)宪法中关于劳动问题的规定

《宪法》在国家的法律体系当中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2次)

(2)劳动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或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劳动法律是劳动法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3)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

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是当前我国调整劳动关系的主要依据。

《工伤保险条例》等

(4)劳动规章

(5)地方性劳动法规

(6)我国立法机关批准的相关国际公约

(7)正式解释(有权的国家机关对已生效的劳动法律、行政法规等规范性文件所做的阐释和说明,具有法律效力)

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

其他一些市场经济国家,除上述与我国劳动法律渊源相类似的形式以外,还有以下类别:

(1)雇用规则(内部劳动规则)

(2)劳动(雇用)合同

(3)集体合同

(4)习惯法

(5)法官法或判例法

P36劳动法的体系

劳动法的体系是指劳动法的各项具体劳动法律制度的构成和相互关系。

促进就业制度的主要内容:

(1)规范国家在促进就业方面的职责

(2)各级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责

(3)对社会特定人口群体如妇女、残疾人员、少数民族人员、退出现役军人等的专门促进就业措施

劳动标准制度包括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工资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以及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等。

职业培训制度规定政府有关部门和用人单位在发展培训事业和开发劳动者职业技能方面的职责、管理权限、职业分类、通用标准和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制度。

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制度与其他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区别主要是以下方面:

第一,其他各项劳动法律制度主要规定劳动关系的内容、运行规则和调整原则与方式,而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制度主要是规定以何种手段实现和保证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实施;

第二,其他各项劳动法律制度是劳动监督检查实施时确定监督检查客体的行为合法与否的标准以及对违法情况进行处理的法律依据,而劳动监督检查制度是实施劳动监督检查的职权划分和行为规则;

第三,劳动监督检查制度既独立于其他各项劳动法律制度之外,同时又是其他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组成部分,即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范围与劳动监督检査制度的范围是一致的。

正是两者范围的一致性,才能保证各项劳动法律制度得到有效的实施。

P40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劳动法律关系体现了国家意志。

P40劳动法律关系的种类

劳动合同关系:

雇员与雇主在劳动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

P41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

劳动关系是劳动法律关系的现实基础,而劳动法律关系则是劳动关系的法律形式。

实际上,劳动法对劳动关系的调整是将劳动关系转化为劳动法律关系来实现的。

劳动法律关系是一种双务关系,雇主、雇员在劳动法律关系之中既是权利主体,又是义务主体,互为对价关系。

P42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分别为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与客体。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依据劳动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劳动法律关系的参与者,包括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等用人单位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即雇主与雇员。

法律通常将自然人分为完全劳动行为能力人、限制劳动行为能力人和无劳动行为能力人。

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事物,即劳动法律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结果。

包括体现一定的行政管理和物质利益性质的事物,如劳动、工资、保险福利、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等事物。

P44劳动法律事实

依法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为劳动法律事实。

只有依据劳动法的规定,带来一定劳动法律后果的事实才能成为劳动法律事实。

(1)劳动法律行为

劳动法律行为是指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具有一定法律后果的活动。

包括合法行为、违约行为、行政行为、仲裁行为和司法行为等。

在劳动法律关系中,合法行为才能产生劳动法律关系,违法行为不能产生劳动法律关系。

同时,单方行为通常也不能产生劳动法律关系,这是与民事法律关系不同的特点。

(2)劳动法律事件

劳动法律事件是指不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一定的劳动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

例如企业破产,劳动者伤残、死亡,战争或其他现象。

第三章现代企业管理

P45企业战略

企业战略是指企业为了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寻求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而制定的总体性和长远性的谋划与方略。

其实质是实现外部环境、企业实力和战略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

企业战略具有全局性、系统性、长远性、风险性、抗争性的特征,离开这些特征就称不上经营战略。

P46经营环境分析的方法

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可分为宏观环境(间接影响企业活动的环境因素)和微观环境(市场和产业环境)。

P47经营的微观环境分析

顾客力量的分析是企业特定经营环境分析的重要内容。

它包括企业产品消费群体分析、顾客购买动机分析等。

P49经营环境的宏观分析

经营环境的宏观分析是指对企业经营产生影响的政治法律(首要)、经济、技术、文化等各因素的集合。

P50企业能力分析

P51企业能力分析的方法

P52企业能力评价的标准

(1)效率。

实际产出与实际投入的比率,即实际的投入产出比

(2)效果。

实际产出达到预期产出的程度

P52SWOT(优势、劣势、机会、威胁)

P54企业战略选择

P58不同行业阶段的战略

新兴行业的特点:

(1)技术的不确定

(2)生产成本高,但下降非常快

(3)风险大

成熟行业的特点:

(1)销售增长缓慢,市场占有率竞争加剧

(2)成本和服务成为竞争的中心内容。

(3)行业利润水平下降

(4)行业生产能力增长缓慢

成熟行业的战略制定:

(1)明确一种竞争战略

(2)合理组合产品

(3)合理定价

(4)工艺创新

(5)扩大用户的产品范围

(6)购买廉价资产

(7)选择合适的买主

(8)工艺流程的选择

(9)参与国际竞争

衰退行业的影响因素:

(1)需求状况

(2)退出障碍

(3)竞争格局的变化

衰退行业的战略制定:

(1)领导地位战略

(2)合适定位战略

(3)收获战略

(4)迅速退出战略

P60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

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是战略管理工作的主体。

(1)建立与实施经营战略相适应的企业组织。

(2)合理配置资源,制定预算和规划。

预算和规划是相互联系的两个部分,是资源配置的基本工具。

(3)调动群体的积极性,实现战略计划。

(4)建立行政支持系统,实现有效的战略控制。

P61企业经营战略的控制

战略控制一般由三方面的活动组成:

一是制定战略评价标准;二是进行实际成效与标准的对比分析;三是针对偏差釆取纠偏行动。

企业战略控制的特点是:

战略控制系统是开放系统。

这是因为战略层的活动处于企业与外部环境的衔接点上。

一般战略控制标准有两类:

一类是成效标准,当战略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时,若偏差值落入成效标准范围内,就可以采取修正措施或修正规划的方法,以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另一类是废弃标准,若偏差落入废弃标准范围内,则表明原来制定的战略规划所依据的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原有的战略应该废弃。

战略控制的基本要素:

战略评价标准、实际成效、绩效评价

战略控制的方法:

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

P62决策科学化的要求

(1)合理的决策标准

(2)有效的信息系统

(3)系统的决策观念。

指用系统的方法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抉择。

(4)科学的决策程序。

健全的科学决策程序,具体可分为确定决策目标、探索可行方案、选优决策三个阶段。

(5)决策方法科学化。

新的特点:

a.数学化、模型化、计机化,建立电子数据处理系统或管理信息系统。

b.“软”技术,即专家创造力方法。

P63确定性决策方法

(1)量本利分析法(盈亏平衡分析法)

1)量本利分析

A图解法

B公式法

X=C1/P-C2=固定成本/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盈亏平衡时的销售量

S=C1/(1-C2/P)=盈亏平衡时的销售额

2)边际收益分析

D=X(P-C2)=销售量*(销售单价-固定成本)=边际收益总额

D-C1+

=边际收益总额-固定成本总额+利润→判别是否盈利

边际收益率=边际收益/销售收入=D/XP

3)经营安全状况分析

L=XP-

P=实际销售额-盈亏平衡点销售额=安全余额∈(0,1)越大越安全,30%以上安全。

4)销售利润决策和生产方法的营利性对比分析

=(1-C2/P)/(C1+P2)=(1-单位变动成本/销售单价)/(固定成本+目标利润)=达到目标利润的销售额(或预测销售额)

(2)线性规划法

(3)微分法

P68风险性决策方法

(1)收益矩阵

(2)决策树(适于分析复杂问题)

决策树的构成有四个要素:

决策点、方案枝、状态节点和概率枝

决策树的分析程序如下(顺序):

第一步,绘制树形图。

第二步,计算期望值。

第三步,剪枝决策。

(3)敏感性分析:

研究决策方案受概率变动影响的程度。

P69不确定性决策方案(无概率)

(1)悲观决策标准

(2)乐观系数决策标准

(3)中庸决策标准

(4)最小后悔决策标准

(5)同等概率标准(机会均等标准)

P70企业计划职能的作用

(1)使决策目标具体化

(2)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3)为控制提供标准

P70制订企业计划的原则

(1)可行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

(2)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相结合的原则

(3)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P71编制经营计划的方法

(1)滚动计划法

(2)PDCA循环法(计划、执行、检查、处理)

(3)综合平衡法。

平衡法是计划工作的基本方法。

P72企业经营计划的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指围绕企业一定时期的总目标,企业各部门管理人员和全体职工各自制定自己的分目标,经过调整、平衡,使它们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目标系统。

特点:

(1)它是一种系统化的管理模式

(2)要求有明确完整的目标体系

(3)更富于参与性

(4)强调自我控制

(5)重视员工的培训和能力开发

目标管理的实施:

建立、实施、控制

P74市场营销

市场=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

市场分类的标准和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按交换对象不同可分为商品市场、服务市场、技术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和信息市场等。

(1)商品市场包括生产资料市场、工业消费品市场和农产品市场。

交换对象是有形的商品。

(2)服务市场提供的是特殊的商品——服务,它具有不可储存、无法转售、不可触知等无形特征,必须釆取相应的营销措施。

(3)技术市场中交换的是技术商品,它作为脑力劳动产品具有先进性和独占性。

技术商品同其他有形商品一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有时无形的技术和知识可物化在实物中,成为有形存在的成果。

(4)金融市场交易的对象是金融商品,即货币资金和有价证券等。

在金融市场上买方购买的是货币的使用权。

金融商品的价格为利息。

金融市场是一个极其敏感的市场,与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联系紧密,开展营销活动必须具有专门的金融知识,才能实行有效的管理。

(5)劳动力市场和信息市场作为生产要素市场是市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和信息作为企业重要的资源,其商品化的过程也是企业走向竞争的过程。

2、按照买方的类型可分为消费者市场和组织市场。

市场营销管理一般是从这一角度来考察分析市场的,这种分类方法便于研究目标市场的购买行为,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有效的营销活动。

3、按照活动范围和区域不同可分为世界市场、全国性市场、地方市场等。

P75消费者市场分析

1.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

(1)文化因素

(2)社会因素

(3)个人因素。

消费者购买决策也受到个人特性的影响,特别受其年龄、职业、经济状况、生活方式、个性以及自我观念的影响。

2.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

(1)参与购买的角色。

提议者、影响者、决策者、购买者、使用者。

(2)消费者购买行为类型。

习惯性购买行为、化解不协调的购买行为、寻求多样化的购买行为、复杂的购买行为

(3)购买决策过程。

在复杂的购买行为中,购买者的购买决策过程由引起需要、收集信息、评价方案、决定购买和买后行为五个阶段构成。

P77组织市场分析

1.组织市场的构成

(1)产业市场,又称生产者市场或企业市场。

它是指一切购买产品和服务,并将之用于生产其他产品或劳务,以供销售、出租或供应给他人的个人和组织。

(2)转卖者市场

(3)政府市场

2.产业市场的购买行为

(1)产业市场的特点

1)与消费者市场比较,产业市场上的购买者多为企业单位,数量较少,购买规模较大。

在消费者市场上,购买者是消费者个人或家庭,购买者为数众多,购买规模很小。

2)产业市场上的购买者往往集中在少数地区。

3)产业市场的需求具有派生性,即最终取决于消费者市场的需求。

4)产业市场的需求缺乏弹性,一般情况下,价格变动对产业市场需求影响不大。

尤其是短期内企业生产方式不会有很大改变,这种特性尤为明显。

5)产业市场的需求有较大的波动性,即消费者市场需求量的较小波动会导致产业市场需求量的巨大波动。

6)专业人员购买。

由于产业用品特别是主要设备的技术性强,企业通常是由内行的专业人员负责采购,参与采购决策的人通常由若干技术专家和最高管理人员组成。

7)互惠。

产业购买者常常互相选择对方为供应商,互惠互利。

8)直接购买。

产业购买者往往直接向生产者购买所需产业用品,而不通过中间商。

9)产业购买者往往通过租赁方式取得产业用品。

对于价值高、技术更新快的机器设备尤为适用。

(2)产业购买的决策参与者

所有参与购买决策的人员构成采购组织的决策单位,称为采购中心。

企业采购中心通常包括五种成员:

使用者、影响者、采购者、决定者、信息控制者

(3)产业购买者的购买类型

1)直接重购。

即企业的购部门根据过去和许多供应商打交道的经验,从供应商名单中选择供货企业,并直接重新订购过去采购的同类产业用品。

2)修正重购。

即为了更好地完成釆购工作任务,产业购买者适当改变要采购的某些产业用品的规格、价格等条件,从而有可能重新选择供货商。

3)新购

(4)影响产业购买者购买决定的主要因素:

环境因素、组织因素、人际因素、个人因素

(5)产业购买者购买过程的主要阶段

提出需要、确定需要、说明需要、物色供应商、征求建议、确定供应商、选择订货程序、检查合同履行情况

P80市场营销管理过程

(一)分析市场机会

1.发现市场机会

2.评价市场机会

(二)选择目标市场

1.市场细分

(1)消费者市场细分的标准

1)地理细分

2)人口细分

3)行为细分

(2)产业市场细分的标准

1)最终用户

2)用户规模

2.目标市场的选择

(1)无差异市场营销

(2)差异市场营销

(3)集中市场营销

3.市场定位

(三)设计市场营销组合

所谓市场营销组合是指企业用于追求目标市场预期销售量水平的可控营销变量的组合。

营销组合中所包含的可控变量很多,可以概括为四个基本变量,即产品、价格、地点和促销。

简称“4PS”。

(四)执行和控制市场营销计划

1.市场营销计划的执行

(1)制订详细的行动方案

(2)建立组织结构

(3)设计决策和报酬制度

(4)开发并合理调配人力资源

(5)建立适当的企业文化和管理风格

2.市场营销计划的控制

(1)年度计划控制。

企业可根据销售分析、市场占有率分析、市场营销费用与销售额比率分析、顾客态度追踪等绩效工具进行评价。

(2)盈利能力控制。

控制指标有销售利润率、资产收益率、存货周转率等。

(3)效率控制。

效率控制包括销售人员效率控制、广告效率控制、促销效率控制和分销效率控制,通过对这些环节的控制以保证营销组合因素功能执行的有效性。

(4)战略控制。

指企业采取一系列行动,使实际市场营销工作与原规划尽可能一致。

P84市场营销策略

(一)产品策略

(1)产品组合策略

产品包含核心产品、有形产品和附加产品三个层次。

产品组合有一定的宽度、长度、深度和关联性。

产品组合的宽度是指一个企业有多少产品大类;产品组合的长度是指一个企业的产品组合中所包含的产品项目的总数;产品组合的深度是指产品大类中每种产品有多少花色、品种和规格;产品组合的关联性是指一个企业的各个产品大类在最终使用、生产条件、分销渠道等方面的密切关联程度。

企业在调整和优化产品组合时,根据情况不同,可选择如下策略:

1)扩大产品组合,包括拓展产品组合的宽度和加强产品组合的深度。

2)缩减产品组合。

3)产品线延伸。

产品线延伸是指全部或部分地改变公司原有产品的市场定位,具体有向下延伸、向上延伸和双向延伸三种。

(2)品牌与商标策略

1)品牌化策略

2)品牌使用者策略

3)品牌统分策略

(3)包装策略

1)相似包装策略

2)差别包装策略

3)组合包装策略

4)复用包装策略

5)附贈品包装策略

(4)产品生命周期

①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点为:

1)投入期。

生产工艺尚不成熟,工人劳动熟练程度低,废品率高,广告推销费用也高,因而产品成本较高。

2)成长期。

,产品设计已基本定型,生产工艺已基本确定,设备已经齐备,较强的生产能力,成本大幅度下降,企业开始盈利,生产企业增多,竞争十分激烈。

3)成熟期。

产品已完全定型,生产技术已经成熟,成本可进一步降低,利润水平较高。

由于该产品较长财间内有盈利,生产企业增多,竞争十分激烈。

4)衰退期。

产品的销售量和利润都迅速下降。

产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