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42193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8.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学年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学年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学年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学年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学年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学年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学年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学年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学年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学年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学年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学年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腾八中2015-2016学年度高一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30题,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认为:

“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

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材料表明(  )

A.周天子是天下人的大宗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D.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2.史学家钱穆在论及唐代的科举时说:

“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在那时推行考试,应考的还是有许多是门第子弟。

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已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

如是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

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

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

“钱穆认为唐代的科举制(  )

A.摧毁了门阀政治                                    B.扩大了政权基础

C.促进了社会公平                                    D.与人才培养脱节

3.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

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B.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C.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D.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且提高了行政效率

4.有人认为:

罗马人智力不如希腊人,体力不如高卢人,经商的本事不如迦太基人,却能一一打败这些部族,而且在战后还能与这些部族有秩序地和睦共处。

为什么?

你会发现,罗马帝国的强大,归根结底是因为它的宽容开放,它的兼收并蓄。

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罗马(  )

A.万民法广泛的适用性与实用性            B.较为发达的工商业经济

C.帝国凭借军事实力不断进行扩张        D.《十二铜表法》成文法

5.“光荣革命”后,内阁大臣由国王任命并对其负责。

后来,国王意识到政务方针必须得到议会的认可,于是逐渐过渡到在议会多数派别中遴选大臣。

到安妮女王时期(1702~1714年),大臣们有事先在自己中间协商,协商好了再向女王报告,取得女王认可。

这表明英国(  )

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B.国王仍旧拥有行政权力

C.责任内阁制已基本形成                        D.议会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6.有德国学者认为,从宪法角度而言,德意志帝国是个“怪胎”。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内容中主要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皇帝担任国家元首                                B.内阁只对皇帝负责

C.内阁掌握行政大权                                D.帝国议会由民选产生

7.道光帝曾下达如下谕旨:

一、烟价在广州已付,军费和商欠不准赔;二、平行礼可以通融;三、香港“暂行赏借”(不是割让),闽、浙沿海暂准通商,但不许长久居住。

该谕旨表明清廷(  )

A.认可增开香港岛为通商口岸                B.坚持通过朝贡贸易与英国通商

C.拒绝《南京条约》赔款要求                D.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受到冲击

8.20世纪初北京城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

庚子年的某一天,李中堂(李鸿章)请八

国公使参加烛光晚宴,其中有一道名菜——蒸熊掌。

八国公使见了美味却还要

故作矜持。

宾主一落座,李中堂正要说话,突然一阵风吹过,蜡烛全被吹灭,

黑暗中传出一声惨叫。

过了一会儿,蜡烛重新点燃,只见日本公使趴在桌子上

人事不醒,他的右手抓着熊掌,手背上插着七把明晃晃的刀叉。

该笑话讽刺了()

A.西方列强共同宰割中国,日本贪欲最强烈

B.李鸿章代表满清政府大肆出卖国家主权

C.西方列强在文明友好的幌子下瓜分中国

D.大清帝国已经沦为任人宰割的“熊掌”

9.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指出:

倘有百万家财者,先将家资契式禀报入库,然后准颁一百五十万银纸,刻以精细花草,盖以国印图章,或银货相易,或纸银相易,皆准每两取息三厘。

……此举大利于商贾士民,出入便于携带。

这段材料反映了( )

A.太平天国后期农民阶级的经济需求    B.太平天国领袖们共同的经济主张

C.财富归公的圣库制度                            D.洪仁玕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10.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因为这次革命()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C、给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与自由权利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11.胡兰成《山河岁月》评述:

“五四时代是个分水岭,从此军阀要过时,国会的花要谢,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幕府以来的士,从袁世凯训练下来的新兵,都要让给新的知识分子与北伐革命军了。

”这表明五四运动(  )

A.改变了国家政权的性质                        B.促使社会主导力量发生了变化

C.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冲击辛亥革命以来的民主秩序

12.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

……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

”这一评价是指()

A.设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B.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C.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D.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13.下表是中国共产党人数变化的数据,出现这一变化反映了(  )

1928年6月

4万多

1934年

30多万

A.中国共产党根除了“左”倾右倾错误

B.中国共产党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正确性

C.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力量迅速壮大

D.当时全国革命形势高涨,推翻国民党统治的时机已经成熟

14.邓小平在1988年谈到如何处理国际关系时说,它虽然是亚洲的产物,也适用

于全世界,能够为不同制度的国家服务,能够为发达程度不同的国家服务,能够为左邻右舍服务。

“它”是指()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不结盟政策

C.“一国两制”的方针                              D.“求同存异”方针

15.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饭店进行了“世纪之握”,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

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

“世纪之握”的实现,主要是基于(  )

A.海协会和海基会的长期不断努力

B.国共两党对现时期两岸关系的深度思考

C.两岸民众对“九二共识”的坚持

D.一国两制构想得到两岸民众的广泛认可

16.我们或许正生活在“自我们这个物种存在以来最和平的时期”。

但最近的20年来,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感受着来自于世界各地的突发事件,使我们总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恐怖时代。

对此最全面理解是 ()

A.全球趋势总体缓和,但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B.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是和平主要因素

D.最和平指“冷战”结束,世界局势趋于缓和

C.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使各种信息传播更快捷

17.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提出了“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的主张。

这表明()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B.中共党内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不断滋长

C.中国共产党放弃了革命领导权

D.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

18.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徐勇说,农村改革的这30年,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1978—1988年的黄金十年……第二阶段1988—2002年的曲折十五年……第三阶段:

2003—2007年的历史跨越五年……三个阶段都有一些相应的关键词,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一五计划”“信用卡”“互联网”

B.“合作社”“包产到户”“上山下乡”

C.“三大改造”“国企改革”“市场经济体制”

D.“家庭联产承包”“民工潮”“新农村建设”

19.古代俗语说:

“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油盐针线。

”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消费结构B.市场意识C.小农思想D.节俭习惯

20.顾维钧回忆他在20世纪初与梅兰芳交往时说到:

“有人介绍我和梅兰芳初次见面时,他对我打千(介乎作揖和下跪之间的礼节),其实我不过是外交部的秘书。

两年以后我们再次见面时,他向我鞠躬而未打千。

以后他从国外演出归来,我们又见面了。

从那以后,我们只是握手。

”这些变化说明()

A.平等意识逐渐增强B.近代风俗中西合璧

C.传统礼仪不复存在D.演员地位逐渐提高

21.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

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

唐代王驾《社日诗》云: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

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

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核心D.节日习俗促进诗歌发展

22.“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形成上述观念的根源(  )

A.重农抑商政策 B.资本主义萌芽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D.君主专制制度

23.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素来发达,在冶金制瓷、纺织等行业中,一直保持领先地位。

官营手工业的产品大多精美,质量也上乘。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不计成本B.工匠优秀,积极性高

C.商场需要高质量的产品D.国家权力的支持

24.有学者认为:

“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

第一次是宋代的商业革命,第二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

”其中“明清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包括()

①江南市镇商业特别发达;②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③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④产生了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

25.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  )

A.商品经济的发展B.专制制度的衰落

C.西方文明的影响D.抑商政策的松动

26.“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

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有进无退,为国效忠;实行主义,牺牲个人;丹心碧血,革命精神。

”在这一誓词激励下掀起的革命运动

A.使清朝统治土崩瓦解B.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C.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D.取得了近代史上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27.1999年9月,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上海发表演讲时说:

“了解中美文化观念上的差异非常重要。

美国历史只有两百年,而中国有五千年历史。

中国人确信他们的历史至少有四千八百年不需要美国参与。

”基辛格这番讲话的真正意图是()

A.高度赞扬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B.指出中美文化观念上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C.强调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不可逆转

D.认为美国企图干涉中国内政是不明智的

批次

留学时间

留学初衷

第一次

晚清

第二次

民国初期

第三次

国民政府时期

科技救国

第四次

新中国成立初期

28.近代以来中国出现过几次大的留学热潮。

下列表格中的①、②、③处依次应该是()

 

A.实业救国、建设国家、富国强兵B.实业救国、富国强兵、建设国家

C.富国强兵、实业救国、建设国家D.富国强兵、建设国家、实业救国

29.《共和国记忆60年》中记载:

“苏联人安排了毛泽东参观斯大林汽车厂。

从没有目睹过汽车生产制造的过程,仍然乘坐着苏联提供的轿车的毛泽东,看着流水线上一辆一辆下线的汽车,对身边的陪同者说:

‘我们也要有这样的汽车厂’。

”这一理想的最初实现是在()

A.文化大革命时期B.大跃进时期

C.人民公社化时期D.“一五”计划时期

30.唐人王建诗云:

“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

”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唐代实行坊市制B.唐代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夜市

C.唐代茶叶商品化,政府征收茶税D.宋代出现了夜市,王建的诗不符合史实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9分,32题15分,33题16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9分)

材料一 美国应该尽其所能,帮助世界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这是合乎逻辑的,

否则,就不可能有稳定的政治和有保障的和平。

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或任

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冒险和混乱。

我们政策的目的应该是恢复世界上行

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

任何图

谋阻挠别国复兴的政府都不能指望得到我们的援助。

此外,任何为了政治或其他目

的而企图增长人类痛苦的政府、政党或集团,都将遭到美国的反对。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1947年6月5日)

材料二  一项帮助东欧的无形的(新)马歇尔计划(价值高达1000亿美元甚至更多)正在形成。

在美国的马歇尔计划(640亿美元)启动了被战争搞得疲惫不堪的西欧经济之后40多年,一个同样雄心勃勃的计划正在制定,以促进东欧的变革。

新援助战略的明确内涵是将大量资金注放东欧,使其成为恢复混乱经济的样板,以重新启动苏联国内的改革进程。

这种改革旨在促进从失调的控制经济转变为资本主义。

——美国《世界箴言》(1991年4月刊)

材料三 (我们)决心以根本利益的融合代替各民族间古老的对抗,用创建一个经济共同体的方式,为在长期以来被血腥的冲突分割的各族之间建立一个广泛而自主的共同体打下根基,并为建设能够指出未来各族共同命运的具体机构奠定基础。

——摘自《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前言》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美国怎样的战略意图?

(2分)为达到此目的,美国在政治上、军事上各采取了什么措施?

(2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新马歇尔计划”所反映的美国战略意图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2分)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简述欧洲一体化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重大影响。

(3分)

 

32、阅读材料,理解近现代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15分)

材料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示意图

 

材料二1921年至1922年两年内,日本在上海新设纺织公司六个,在青岛新设三个……。

1919年,日本在华纱厂的纱锭数为332922枚,1922年增至621828枚,1925年更增至1268176枚。

……在商品倾销方面,帝国主义对华贸易总值,如果以1913年为100,大战期间最低的1915年为79.7。

但大战一结束,1919年立即增加到113.6,1922年激增到165.8。

——引自胡华主编《中国革命史讲义》

材料三由于外国资本凭借不平等条约,享有种种特权,早期民族资本工业在与他们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同时这些民族工业还受到政府的束缚和压制。

因此许多民族资本家为了寻求发展不得不托庇于外国资本或攀附于官僚势力。

——华东师大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特点。

(1分)1912—1919年间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迅速,其原因是什么?

(3分)

 

(2)试分析材料二反映的现象的原因?

从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4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曲折是受哪些因素制约?

(3分)

 

(4)结合材料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4分)

33、农业是社会发展与和谐的基础。

有人说,如果你不了解中国农业的发展问题,你就不能理解中国历史。

阅读以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6分)

材料一范成大的诗句“朱门巧夕沸欢声,田舍黄昏静掩扃。

男解牵牛女能织,不须徼福渡河星”。

材料二 有人说过去搞社会主义改造,速度太快了。

我看这个意见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

比如农业合作社,一两年一个高潮。

一种组织形式还没巩固呢,很快又变了。

从初级合作社到普遍办高级社,都是如此。

如果稳步前进,巩固一段时间再发展,就可能搞得更好些。

1958年大跃进时,高级社还不巩固,又普遍搞人民公社,结果六十年代初不得不退回去。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材料三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

……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

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材料四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古代中国的经济主要生产方式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生产方式的基本特点?

(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8年以来,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开展的错误运动是什么?

造成了什么不利影响?

(4分)

 

(3)材料三评论农村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是什么?

(2分)当时的农村改革取得了什么效果?

(2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演变历程。

(4分)

2015——2016高一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10DDBABBDADA11-20BBCABADDCA

21-30BCDCACDCDB

二、非选择题

26、共9分

(1)意图:

扶植和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2分)

措施:

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军事上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分)

(2)相同:

两者都是反对共产主义的。

(1)

不同:

新马歇尔计划是为了促使东欧和苏联进行所谓“改革”,使其演变为资本主义。

(1分)

(3)影响:

使欧洲政治地位不断提高,冷战后成为“一超多强”政治格局中的重要力量,加速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经济实力不断加强,冲击美国的霸主地位,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美、日、欧三足鼎立局面。

(3分)

27、共15分

(1)曲折发展(1分)

原因:

①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激发了他们振兴实业的热情。

②政府实行了一些列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倡导使用国货。

③一战期间,列强减少了对华商品输出。

④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有力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共3分,答出三点即可)

(2)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重新加紧经济侵略;日本在华经济势力迅速增强,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2分)

认识:

国家的独立是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2分)

(3)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本国官僚资本的压迫(3)

(4)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推动了中国近代化,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2分)

从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力量的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也导致无产阶级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2分)

28、共16分

(1)小农经济;(1分)一家一户为单位,自给自足,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3分)

(2)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2分)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的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2分)

(3)基本着眼点: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分)效果:

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分)

(4)演变历程:

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国有企业(或由以农村改革为重点到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再转向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