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窗边的小豆豆后感.docx
《读窗边的小豆豆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窗边的小豆豆后感.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读窗边的小豆豆后感
《初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学生作业集
(二)读书笔记及随想
钟文芳丁炜编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小学教育研究所
2008
目录
1.读《窗边的小豆豆》后感
2.自由的意义
3.读《爱弥儿》有感
4.《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读书笔记
5.教育漫话之道德教育
6.学会受(授)渔——读《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有感
7.我是明灯与圆规---读<<大教学论>>之笔记
8.理想教育——读《爱弥儿》有感
9.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10.读《教学与发展》有感
11.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12.教师,灵魂的塑造师——我读《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
13.《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14.快乐的智育——读《教育漫话》有感
15.读书心得
16.生活在爱的世界——《爱的教育》读书心得
17.《小王子》读后感
18.什么才是小学教育——读《孩子们,你们好》心得
19.《窗边的小豆豆》读书心得
20.好孩子是被爱孕育出来的——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21.读书心得
22.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23.我是明灯与圆规---读《大教学论》之笔记
读《窗边的小豆豆》后感
06小教(5)班060111920朱铭超
在众多的书目之中,要选定一本进行阅读,还真得有点困难。
但后来在书店买书的时候,突然想到的便是《窗边的小豆豆》,既然这本属于我如此有缘,我便决定买下它。
细细读来,真的有其中的滋味,让我感触颇深。
刚开始阅读的时候小豆豆对车站检票员职业的好奇而转为向往,这不由得让我联想起小时候的自己,总是想象着将来想要干什么,将来从事什么职业,然后都怀着憧憬的心情向往着它,随着不断接触的职业多了,觉得有趣的职业,都想着自己来尝试一下,于是像小豆豆一样不断的变化着。
在开头,从小豆豆的身上想象到了当初的自己,不禁对这本书感兴趣起来,因为还没有哪本书可以如此快得让我有感触,让我感到亲切。
但后来班主任老师的叙述中,越来越发现小豆豆是一个不安分的孩子,那么不安静,那么闲不住,那么不守规矩。
想想什么样的学校会接受这样一个如此调皮的小家伙呢?
后来出现的巴学园给我眼前一亮的感觉。
真的在现实生活中会出现如此特别的学校吗?
不由得心里有些莫名的感触。
但学校的校长的所有举动和思想,更让我从心里觉得有那么一位老师是多么的幸福啊!
没有谁曾花四小时听小豆豆讲那些小事,没有谁能任凭自己的学生不上课而去粪池找钱包,没有谁会有如此奇特的想法——用电车作为教室……这一切都体现了作为一位教师伟大的地方,那是一种神奇、无私奉献的精神。
当看到《一言为定!
》那一章的时候,心里不由得佩服这位校长来,让如此调皮的一个孩子可以这样认真而懂事,这其中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其中的一个个小细节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虽然最后的巴校园化为灰烬,但是这样一个神奇的学校和伟大的校长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底。
也许是被现在的社会环境所渲染,自己的心也变得现实起来,也可能永远也无法看到这样的巴学园,那是孩子们的天堂,现在的孩子们大多好似被关在囚笼中,漫天飞舞的试卷、课外练习,还有那双休日永远都上不完的补习、训练班。
小小的年纪已经背上了沉重的压力,许多家长自己都感叹,自从孩子背上书包的那一刻,他们就失去了自由的时间,看到许多别的孩子都在补,自己总不能落后吧?
可将来作为教师的我,对于现在的现实却可以展现我的价值。
虽然巴学园那样在电车上课的环境是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了,但是校长那体现出的精神、品质让我现在感觉都有点温暖。
说实话,刚开始看到班主任讲述那些小豆豆所玩弄的琐事的时候,心里不由得像班主任一样产生了厌恶的感觉。
但是后来的校长却可以花四小时的时间听小豆豆讲述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情的时候,发现原来以为教师的耐心是那么重要,它可以使孩子感到满足和幸福。
也许在孩子的世界里,让大人听自己讲话是一件多么自豪的事情,而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的大人愿意去听那些孩子的琐事呢?
也许正是这样的耐心,使小豆豆不断的长大了。
大人尊重了他的这些小事,也可以使他在这些事情中自己明白他所做的、所说得是否有意义、有价值?
可能当时小豆豆的想法对现在来说都显得有些稚嫩,但是,就因为在这其中,他不断的长大,渐渐地开始懂事了。
也许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自己是那么调皮,可是彻子在心里最感写得依然是校长老师。
可见,一位老师的作用就可以改变一位孩子成长的道路。
看完了整本书,觉得像是见证了一次孩子的成长历程,过得如此真实,又那么令人感动。
一个孩子几乎十几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那么怎样成为一位让每个孩子孩子们都健康成长的老师呢?
我想这是我永远都值得学习的。
至少从这本书中,从巴学园校长的身上,我已有所展获。
自由的意义
06小教(5)班戴晓雯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父母的一举一动是孩子学习的榜样。
一个为人诚恳善良的人的孩子会受到其感染而变得诚恳善良,而若一个满嘴谎言,欺诈的人的孩子,最后会用他们学到的东西来对付你自已。
卢梭认为早期家庭教育对人的一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0-12岁时,卢梭推崇自然教育。
即让孩子遵循自然的法则生长,不去教他任何知识,只是不要让他养成恶习,只要告诉他他做错的地方,不用刻意去教他什么,让孩子在童年时期可以享受到充分的自由。
这是卢梭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产生的教育思想,那是一个不公正不自由的社会,卢梭觉得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坏了。
在现今这个繁忙嘈杂的社会中也亦如此,当孩子还懵懵懂懂的时候,父母已经为他们设想好了将来的计划,要求他们学习这个,学习那个,家长们的“深谋远虑”往往是孩子痛苦的根源。
他们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
使他们提早失去了童真。
另外童年是改正人的不良倾向的时候,因为这时的孩子对痛苦的感觉最轻,这时候多受些苦楚,可以使之在成年少受些苦楚。
这对于那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的家长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劝告,一个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最终等到他有一天遭到拒绝时,他会比得不到他所希望的东西还感到痛苦。
这样的孩子除非你是上帝,否则你怎么能满足他的欲求呢?
虽然卢梭的童年教育给予我们很多启示,但同时对于他自己也存在着一些消极的思想,他觉得孩子在12岁之前应该没有道德教育,也没有知识教育,只有孩子们自己在研究和探索。
这样做确实可以保护儿童善良天性免遭社会邪恶污染,但在12岁之前有部分时期正是孩子学习的关键时期,如语言学习,数字的学习等。
错过了关键期,孩子的学习能力并不能很好的发挥出来。
我认为这时的孩子应该学习一些他能力范围之内的知识为以后的深入学习打好基础。
现在社会中有许多“少年老成”和“成人拒绝成年”的现象,这都与儿童早期教育开发不当有关。
而卢梭的“童年的发现”和“儿童中心论”对于我们这个讲求“少年立志”的教育文化来说,也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有关于童年的发现与儿童中心论也有人把卢梭和老庄进行比较,但其实两者存在着根本的差别。
老子提出“人法地,地发天,天发道,道发自然”,把自然视为作高范畴;阐发老子的庄子也非常尊重万物的自然本性,指出不能以己养鸟,而是以鸟养鸟。
尽管老庄的自然观在形式上与卢梭尊重万物的自然天性的观点相似,但存在着本质的不同。
就人的自然本性来看,老庄的自然带有超自然的天性的色彩,而卢梭的自然却是人的自由和主体性。
而且卢梭的自然观并不是真的要求人们“回到自然”,他的“回到自然”是回到人的本性,回到人的主体性,做自己的主人。
为此国家也提出了减负的政策,素质教育成了人们口中的热门话题,但是中国国情如此,再怎么减负学生们还是要通过考试、升学率来评判一个学生,一个学校的好坏。
尽管如此,卢梭的教育思想对于正在走向现代化的当下中国和中国教育学也具有基础性和方向性意义。
卢梭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培养自由人,宗教教育也要以自然宗教为限,宗教信仰应该是决不屈从于人的权威,运用自己的理性去选择的结果。
一个人是不是从小就懂得宗教,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应当对宗教有正确的理解,特别是要热爱自己所信仰的宗教,只有在这个时候,他才能在没有旁人的监督和法规的强迫下真心实意地做好人和做好事。
一个人的宗教信仰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这样他的所作所为也会受到宗教的限制与约束,一个有宗教信仰的人就算做了十恶不赦的事情,在他的内心深处一定还存在着最后的一点良知。
就像卢梭所说的“要使他们习惯于感觉自己永远在上帝的注视之中”。
宗教信仰有助于人们保持心理平衡和情绪安定,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宗教能够凝聚人们的力量,起到稳固社会的作用。
相同的宗教信仰以及在共同的宗教信仰基础上产生的强烈认同意识,能够使同一教派形成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而宗教的民族性及其宗教文化圈的形成无疑对民族、对国家和世界某一地区的和谐与稳定打下牢固的基础。
对那些具有相同信仰的民族和单一民族国家而言,宗教信仰是把本民族国家团结起来、维护本民族国家稳定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民族国家遭受外来侵略和躁跨而面临被瓜分的危急关头,相同的宗教信仰成为维护民族国家生存和统一的强大力量。
在《爱弥儿》中,除了卢梭对自然教育及宗教教育的观点令我感触颇深之外,书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
卢梭认为徒步旅行可以随心所欲享受空气的自由,这才是真正的快乐,一个人可以要走就走,要停就停,爱走多少路就走多少路,还可以考察沿路的风土人情,爱向左走就向左走,爱向右走就向右走,觉得什么东西有趣味就去看什么东西,凡是风景优美的地方就停下来欣赏欣赏,遇到小溪就沿着它的岸边漫步;遇到茂密的森林,就到树荫下倘佯;遇到岩洞,就进去看一看;遇到矿场,就去研究一下矿石。
觉得哪儿好,就在那儿歇息,歇息够了,就继续前进。
既不依靠马匹,也不依靠马夫。
用不着非走大道不可,也用不着硬要选择都舒适的小路。
用用这种美好的办法去旅行,真是其乐无穷。
是的,现代交通工具将我们限制在车子这个狭小拥挤的环境中,街上尽是行色匆匆的路人,生活就像机器一样不断地紧张地工作,枯燥而乏味,这时地我们多么需要将自己从繁复的生活中抽身出来,享受一下身边我们曾经错过的美好的事物,自由自在的享受这片刻的安宁。
只有懂得发现身边的美的人才是真正会享受生活的人。
自由的意义在于自由是天赋的,生而有之,不可剥夺。
这一点在卢梭的自然教育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当时的文艺复兴时期打着恢复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旗号,反而为当时的教育投下了浓重的保守主义的阴影,窒息了儿童的生命力,剥夺了童年的快乐。
是卢梭在教育史上发现了儿童,肯定了童年内的价值。
读《爱弥儿》有感
06级小学教育6班060111946陆佳莉
看了卢梭的教育哲学专著——《爱弥儿》后,被他在教育方面的真知灼见、独到的教育思想所吸引。
这本书不仅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而且是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名著。
他在《爱弥儿》一书中描写了一个人从出生到结婚,再进入社会受教育的全过程,指出了旧教育的失败,提出了建设新教育的系统方案。
他认为应当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
这本书一共分为五卷。
在第一卷中,论述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自然发展。
第二卷中,他主张对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因为------此时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
在第三卷中,论述对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进行智育教育。
第四卷中,主要论述对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进行德育教育。
在第五卷中,论述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提出了女子教育改革的设想,认为女子的教育应该以贤妻良母为宗旨。
读这本书时,有一段话一直让我感慨: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我宁愿让一个孩子到十岁的时候长得身高五尺而不愿他有什么判断的能力。
事实上,在这种年龄,理性对他有什么用处?
它阻碍着体力的发展,儿童是不需要这种阻碍的。
”这段话使我深深地体会到:
我们应该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尊重儿童。
儿童就应该有儿童的样子,我们不能把儿童当作成人来看待,让他们过早承受各种压力。
但是看看我们现在的孩子:
书包压弯了双肩,深度近视眼镜蒙上了原本明亮清澈的眼睛,快乐的假期被各种补习班充斥,本来应该是人一生当中最美好的日子却成了心中挥之不去的“噩梦”。
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将大人的想法和意愿强加在孩子的身上,这样他们的发展将会是不健康的,他们的天性会被抹杀。
我们应该明白:
儿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
书中卢梭的教育思想给我留下深刻映象,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
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自然教育”——以儿童的“内在自然”或“天性”为中心的教育,即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而实施教育。
他认为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
因为社会对孩子任何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产生罪恶;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
比如掌握英语的进程可以这样:
一二年级以听说感知,培养兴趣为主。
在课堂上,确保孩子能喜欢这节课,能跟老师进行眼神和语言的初步交流。
课外能和父母进行简单的交流,并且能流露出对英语的喜欢。
三四年级逐渐过渡到读和写,这是过渡阶段,对孩子的要求也不要过高,能读一些简单对话,能默写一些简单单词。
到了五六年级,就可以渐渐注重读写。
当然听说还是很重要的。
让孩子读一些课外的读物。
让孩子用英语来写一段简单的话等等。
英语学习是要循序渐进,不能将知识一骨脑塞给孩子,不然只会让孩子感觉到疲倦,渐渐地对英语产生厌倦心理。
2、他主张在任何事情上都应当是行动多于口训,因为孩子容易忘记自己所说的和别人对他们所说的话,但对自己做的和别人替他们所做的事情就不容易忘记了。
可是我们现在的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则主要是言传而没有身教,每天在学校讲的是诚实,爱国,公正等等,但是只要一出课堂,一出专门的教育时刻和圈子,家长、教师以及社会上的很多事情都在给学生进行反面的教育。
父母们嘴上对孩子说要遵守交通规则,一转身就乱穿马路,这种现象当今社会比比皆是。
“卢梭让爱弥儿从游戏、种植、木工劳动中学习”,这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启发,我认为要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获得他们所需要的知识,逐步培养独立的人格,培养创新的意识。
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可以试着让学生做些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真正成为社会的人。
活动的时间虽然不长,但能让学生从繁重的学习和考试升学的激烈竞争中得到一段时间的放松,缓解压力,这对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大有益处。
3、他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使之学会谋生手段,不去过依赖他人的寄生生活,不受权贵的奴役,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赋予的权利。
他认为只有经过这些教育,才能使儿童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习惯。
长大后就会善于选择一个良好的制度来谋求自己的幸福。
反观现在的孩子:
有些孩子太注重物质的享受,而这些都不是他们所创造的,现在有些家长以为只要满足了孩子对物质的追求就是满足了孩子的一切,就尽量满足。
殊不知,这样的满足是弊大于利的做法,只会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
只有把自己的生活限制在自己的能力之内,才不容易使人养成依赖的性格。
因此要尽早地养成儿童的习惯,把他们的欲望限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这样他们就不会吃他们力不从心的事情的苦头了。
4、卢梭认为要给儿童最大限度的自由,让他们充分地活动,他反对捆绑儿童的四肢,要求为儿童穿上肥大宽松的衣服。
他推崇的是自由式的创新教育体系,相信儿童具有内在的发展潜能。
可是现在学校的教学就是固定的教学内容加上固定的教学模式,再加上没有生气的课堂,使得整堂课就是一个填鸭式。
这种统一的教学内容、标准的答案、“满堂灌”的教育方法、机械单一的考评方式、过重的课业负担、追求升学的教育目标,均要求学生循规蹈矩,被动接受,亦步亦趋。
虽然这是学校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不得已采用的招数。
但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研究性学习也其实还是一句空话。
让孩子自然成长吧,不要拔苗助长,要让他们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在教育时还要让孩子尽可能地接触、了解、掌握一些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关心当代世界共同关心的问题,把当代和未来的科学发展的绚丽蓝图呈现在他们面前,让他们去体验,并初步掌握。
学校科技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一切从育人出发,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我们要充分认识科技教育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中的推动作用。
儿童们,需要的是一种自由的教育,更期望他们在以往的知识基础中汲取最有用的部分,这样才能促进人们更好的向前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人类自身的发展。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读书笔记
教育学院06级小学教育3班李培红060111862
1972年5月,以埃德加·富尔为首的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完成了题为《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研究报告,被誉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里程碑的著作。
在跨世纪的教育改革大潮中,认真总结和吸取半个世纪以来世界教育改革的经验教训是大有裨益的。
而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历史案卷中挑选出世所公认的教育思想之精华,则是改革开放中的广大中国教育者了解和借鉴世界教育改革成果的一条捷径。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从回顾教育发展的历史谈起,着重论述了当今世界教育面临的挑战与主要倾向,指出了关于现实教育革新的一些策略和途径以及最终走向学习化社会的道路,最后论述了教育的国际合作问题。
因此此书的内容丰富,涉猎的面很广,几乎触及了教育制度方面的一切重大问题,既有较高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
报告把终身学习与建立学习化社会结合起来,“学习化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习成为整个社会成员一项经常的重要活动。
创建学习化社会有赖于终身教育思想的普及,又有利于终身教育的实施与提高。
报告中还强调指出了当代教育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培养完人的教育目的,并围绕这一基本思想提出了终身教育、走向学习化社会的教育等理念,最终目的是使人“学会生存”。
生存是人的本能,活着是本能、活得更好是希望。
如何让人们活得更好?
教育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准,也是让人们活得更好的推动力。
在跨世纪的教育改革大潮中,有经验更有教训,这些是我们人类的宝贵财产。
而当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时,另一个关键问题出现了,这就是“如何学习”。
“学会学习”是“学会生存”的前提。
发现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是引导现代社会发展的关键。
为了自我的终身学习和创造活动,我们的教育重点必须从“学会”走向“会学”,即培养一种创新性学习能力。
这段时间看了《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这本书让我感受颇深。
该书指出:
“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这句话启迪我们,教师应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为目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才会成为课堂的参与者,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之后才能终身受益。
因此,我觉得老师首先在备课时要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
其次,我们要运用老师的知识经验,给予学生一些点拨和启发,在学生自己思考分析的过程中还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能简单的告诉他们结论,而是指点他们学习的门径,同时让学生相互合作,发挥集体的智慧,共同解决问题。
使学生不断的得到通过自己的探索而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学生不断在成就感的鼓舞下学习。
还有要在学习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养成通过深入思考、认真分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
我们在课内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把课本当学习的范例,然后运用到课外的阅读中去,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学会学习”在当前还要转变一种观念,即由“拥有文凭”向“拥有能力”转变。
文凭和学历是靠勤奋学习得来的,表明了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
但这并不意味着有文凭就有水平、有学历就有能力。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新事物、新情况层出不穷,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出现,要求人们必须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个拥有较高文凭和学历的人,如果停滞不前,也会落伍,难以跟上潮流、胜任工作、获得进步。
学会学习,学习会生存,核心就是要在全社会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让学习成为21世纪的生活方式,养成处处学习、时时学习的习惯,并且首先要学习“学习的方法”。
在今天,学会生存就要把学习当作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积极的终身学习的观念。
终身学习,人的一生都要学习,从幼年、少年、青年、中年直至老年,学习伴随人的整个生命历程。
不断的学习,就是学会了生存。
教育漫话之道德教育
小教(3)班龚燕花060111856
翻开《教育漫话》一书,通读了一遍以后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对道德教育的一些看法和见解。
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篇——道德教育中提到,“身体应该得到应有的注意,保持强壮而有活力,以便能够服从并执行精神的命令,这样做了以后,其次的主要问题就是让精神保持正常,使它在一切场合都体现出一个理性动物的高贵卓越”。
洛克把良好的道德品质视作绅士人格的灵魂,因此,在《教育漫话》中,他给予绅士的道德教育以极大的注意。
在洛克看来,德行构成了绅士思想品质的核心:
“我认为在一个人或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是最不可缺少的;他要被人看重,被人喜爱,要使自己也感到喜悦,或者也还过得去,德行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今世就都得不到幸福。
”“德行愈高的人,其他一切成就的获得也愈容易”因此,他认为,只有“把子弟的幸福奠定在德行与良好的教养上面,那才是唯一可靠的和保险的办法”。
洛克在文中说:
“一切道德与价值的重要原则及基础在于:
一个人要能克制自己的欲望,要能不顾自己的倾向而纯粹顺从理性所认为最好的指导,虽则欲望是在指向另外一个方向”。
在洛克看来,天赋的道德观念并不存在,只要能给人带来愉悦的感受和幸福的行为即为善,反之则为恶。
但是,人类有一种耽于眼前声色之乐的天性,这往往会导致放纵自我,流于贪婪,人欲横行,不思进取,忘记了长远的快乐和幸福,而这是为绅士的品格所不容的。
因此,对儿童的教育就必须开始于对儿童的各种嗜欲的抵制,就必须及早培养儿童的理性精神和自我克制能力。
为了达到使欲望服从理智的教育理想,就必须在儿童身上培植那种不“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不“违反公道”,“乐于赠予别人”和不“曲解事实”,“说话绝对要真实”等美德。
洛克还指出,那些违反礼仪要求,言行粗野,对别人无端轻蔑视、揶揄、非难甚或故意刁难等等,都是没有礼貌的,都是与“最能使人喜爱的社交德行毫不相容的。
“有礼貌的人较之有用处的人更能得到别人的欢迎”。
所以,洛克把礼仪看得比学问比知识重要得多,他甚至认为,对于未来的绅士来说,首要的品德就是礼仪,这是决定一个人有无价值的关键所在。
在道德教育方法问题上,洛克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意见:
(1)及早实践。
洛克说:
“一切德行与优越的原则就在于能够克制理性所不允许的欲望的满足。
这种克制能力的获得和改进,要靠习惯。
而它的驾轻就熟的运用,则要靠及早实践”。
因此,在儿童念虑初萌,刚省人事的时候,就应该严加管束,通过对道德规则的不断实践使之习惯于克制自己的欲望,习惯于遵循道德的要求。
(2)及早管教。
洛克提出:
“儿童的年龄越小,就越不应当依从他们的人性;儿童越缺乏理性,就越应当受到管教者的绝对权力的约束”。
他还说:
“儿童想要的东西或想做的事情如果如果不适合他们,就不应当因为他们年龄还小便允许他们;无论他们为了什么纠缠不休也不应当允许,正因为他们纠缠,就更不应让他们得到”。
但儿童终究是儿童,他们应该作游戏,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