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神经阻滞麻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545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 神经阻滞麻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六章 神经阻滞麻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六章 神经阻滞麻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六章 神经阻滞麻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六章 神经阻滞麻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六章 神经阻滞麻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六章 神经阻滞麻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六章 神经阻滞麻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六章 神经阻滞麻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六章 神经阻滞麻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第六章 神经阻滞麻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第六章 神经阻滞麻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章 神经阻滞麻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六章 神经阻滞麻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 神经阻滞麻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六章 神经阻滞麻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2浅丛在C4穿刺点。

(二)操作程序根据手术部位选择不同的颈丛阻滞点和局麻药剂量。

1三点法颈前阻滞法:

传统的颈深丛阻滞法。

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对侧,两上肢自然下垂、紧贴躯干;

在肩背部垫一薄枕便于暴露颈部穿刺部位。

用记号笔标记C2、C3、C4;

消毒铺巾,左手示指尖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7#注射针头依次穿刺;

C4横突比较浅、进针2一3Cm即可触及颈椎横突,患者述有异感更可确认,针尖稍稍退离骨质避免损伤骨膜,左手拇、示、中指固定针头,右手持含局麻药注射器注药,注药前、中、后注意轻轻回抽,观察有无血液或其他回流液;

然后再行C2、C3阻滞。

浅丛阻滞可在C4深丛阻滞完成后将穿刺针退至皮下组织,突破胸锁乳突肌腹(将胸锁乳突肌提起便于操作)分别向头端及尾端各注人局麻药4一5ml,单侧总量不超过10ml。

2改良一点法颈丛阻滞法:

选C4一点深丛加浅丛阻滞。

(三)局麻药

0.25%布比卡因、0.375%罗哌卡因系长效局麻药,常用于颈深丛阻滞。

1%利多卡因维持麻醉作用时间短,较少单独使用,可与0.25%布比卡因或0.375%罗呱卡因配置成混合液用于深丛和浅丛阻滞。

四、意外与并发症

(一)全脊麻

是最严重的并发症,系局麻药误注人蛛网膜下腔,引起脑室内扩散,导致颈脊神经广泛阻滞。

1症状

注药后立即出现意识消失、呼吸停止、血压下降等症状,甚至心跳骤停。

2处理

立即面罩加压供氧或紧急气管插管,人工通气;

循环支持,补液、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

3预防

进针切勿太深,注药前、中、后应回抽注射器,注意有无脑脊液回流;

注药时应密切观察意识变化和监测生命体征。

(二)局麻药中毒

最主要的原因为局麻药误注入颈动脉或椎动脉未及时发现,血液中局麻药浓度骤然升高所致;

其次为注药速度太快或局麻药的剂量和浓度超过临床使用范围,导致吸收后出现症状。

1症状

立即出现以抽搐或惊厥、意识消失、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主要急性症状,严重者可发生心脏骤停。

⑴立即停止局麻药物的应用;

⑵面罩加压供氧;

⑶抗惊厥:

硫喷妥钠、安定等静脉给药直至惊厥停止;

若惊厥仍然不能控制,可使用快速短效肌松剂如唬拍酞胆碱60~80mg静脉注射,然后完成气管插管;

⑷循环支持:

补液、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注药时应回抽注射器,注意有无血液回流;

严格掌握局麻药的浓度和剂量;

控制注药速度。

(三)霍纳(Horther)综合征

系颈交感神经节被阻滞所致,出现同侧头、面、颈部血管扩张。

同侧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球结膜充血、鼻塞、面部潮红、无汗。

2预防处理

一般无须特殊处理,局麻药物作用消失后上述症状即消失;

准确的定位可以减少此并发症的发生。

(四)喉返神经阻滞

主要表现为声音嘶哑或失音,其主要原因是穿刺进针过深、导致喉返神经阻滞。

(五)膈神经阻滞

膈神经主要由颈4脊神经前支组成及部分颈3、颈5脊神经小分支组成。

深丛阻滞易被累及。

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及胸闷,一般通过面罩给氧既可缓解。

主要是因为腹式呼吸受限,但因胸式呼吸代偿性增强,基本可以维持每分通气量;

若施行双侧阻滞,则会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

临床强调一般避免双侧颈深丛阻滞。

(六)心动过速、血压升高

局麻药注至椎动脉旁,使其血管弹性降低,反射性引起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兴奋,导致血压升高。

心动过速是由于迷走神经被阻滞、交感神经相对兴奋所致。

所以颈神经丛阻滞局麻药中一般不加肾上腺素。

五注意事项

(1)麻醉前准备好麻醉机、急救药品,以备及时使用;

开放静脉通道;

实施各项无创监测如血压、心电、呼吸、脉搏氧饱和度等。

(2)对于巨大甲状腺肿瘤、气管移位和/或气管狭窄或上呼吸道不能保证通畅者,绝对禁止选择颈丛阻滞。

对甲亢尚未控制者,禁选择颈丛阻滞麻醉。

第二节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

上肢及肩关节手术。

对精神高度紧张,不合作或不愿使用该麻醉者不宜选用,小儿可在基础麻醉下进行,年龄过大者,应慎用臂丛神经阻滞肌间沟法。

臂丛神经是由C5-8及Tl脊神经前支组成,偶有C4、T2脊神经分支加入其中。

这些分支组合成上、中、下3个神经干,穿过前斜角肌、中斜角肌肌间沟间隙,向下通过第一肋骨中点,再经过腋窝顶部进入腋窝;

在腋窝部这些分支又重新组合为3个神经束,分别支配肩关节、上臂的外侧、前臂和手部的感觉与运动。

因颈部前中斜角肌间隙(肌间沟部)、第一肋骨中点(锁骨上部)和腋窝部臂丛神经密集、定位标志清楚,操作方便、比较容易掌握,故临床常选择这些部位作为臂丛神经阻滞的穿刺部位。

三操作常规

1麻醉前用药:

苯巴比妥钠0.1g或安定10mg肌注。

2准备麻醉机、氧气、气管插管用具及急救药品。

3开放静脉通道,监测BP、HR、SpO2。

四常用的臂丛神经阻滞方法

(一)前、中斜角肌间隙径路(肌间沟法)臂丛阻滞术

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术为临床最常用的方法,尤其适合于肘部以上部位的手术和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等。

1穿刺点定位

患者平卧、头偏向对侧略后仰,充分显示颈部。

从环状软骨向外侧画一横线至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肌腹,在其后方就是前斜角肌肌腹,在其外方为中斜角肌腹。

两斜角肌之间有一个三角形的间隙,其位置基本上与颈外静脉并列,故穿刺点紧靠近颈外静脉的外侧缘。

2穿刺操作

左手示指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7#穿刺针头垂直于皮肤进针,取略向脚侧针尖方向继续进针。

当有筋膜脱空感,患者主诉上臂、手指有异感,说明穿刺针头已进人前、中斜角肌间隙。

回吸注射器内无血液、脑脊液回流,即可注人局麻药20-25ml。

3并发症

(1)误入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

主要原因是进针过深所致,一般进针不应超过3cm,否则应重新定位。

注药前应常规回抽注射器,观察有无液体回流。

注药时、后要加强对患者意识、呼吸、循环的观察与监测。

(2)气胸:

针尖方向过深过下,刺破胸膜顶部所致。

患者诉胸闷,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X线检查可确诊。

一般情况下肺压缩<20%,不需特殊处理,进一步观察,吸氧,可自然恢复。

若肺压缩>20%并有明显症状,应行胸腔闭式引流。

(3)霍纳综合征、喉返神经阻滞、膈神经阻滞等原因、症状和处理同颈丛神经阻滞。

(二)腋路径路臂丛神经阻滞术

适合于腕及手部的手术,尤其适合于腕部尺侧正中神经减压、手和指的手术。

1定位及操作

患者仰卧位,患侧肩脚下垫一薄枕,患肢外展外旋900,前臂屈曲、手掌心向上枕于头旁。

在腋窝顶部先摸到腋动脉搏动后,左手示指固定腋动脉,右手持7#针头沿腋动脉上方刺人,有筋膜脱空感,针头固定且随动脉搏动而摆动,即可证实穿刺针头进入腋鞘内。

左手指固定针头,右手持注射器与穿刺针连接,回吸无血液即可注入局麻药30~40ml。

有的病人桡神经阻滞效果差。

2常用局麻药

(1)l%利多卡因40ml+肾上腺素0.1mg,用于较短时间的手术。

(2)1%利多卡因+0.25%布比卡因或0.375%罗呱卡因混合液30ml,用于较长时间的手术。

3.意外与并发症

局麻药中毒:

最主要的原因系局麻药误注人血管或局麻药剂量、浓度过大血药浓度急剧升高,以中枢神经系统、呼吸与循环系统的急性表现为主要症状,如惊厥、呼吸困难、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继而意识消失、呼吸停止、血压下降,最严重者循环、呼吸骤停。

注药时应反复会抽。

按照局麻药中毒反应处理。

(三)锁骨上径路臂丛神经阻滞术

适合于上臂、前臂及肘部的手术,尤其适合于前臂及肘部的手术。

患者取平卧位,患侧肩下垫一薄枕,头转向对侧,患侧肩尽量下垂,在锁骨中点上方1-1.5cm处做一皮丘;

注射器连接7#穿刺针头经皮丘向内、向后、向下刺人,进针1一2cm可达第一肋骨面,紧贴肋骨面寻找到异感,经回抽无回血即可注药20一25ml。

2意外与并发症

(1)气胸

发生率高达1%,造成气胸的原因多在寻找第一肋骨时,穿刺针进人过深刺破胸膜所致。

在穿刺的过程中,若遇咳嗽或有疼痛向腋部传导,则有可能刺破胸膜,应注意判断和细心观察,若出现呼吸困难、脉搏氧饱和度下降应及时面罩加压供氧等处理。

(2)血胸

误入锁骨下动脉,比较少见,若注射器回吸有血液,可将穿刺针退出少许,再探,出现异感往往能获成功。

(3)膈神经、喉返神经麻痹症状,原因及处理见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术。

第三节腰丛骶丛神经阻滞术

支配下肢的神经主要来自腰神经丛和大部分的骶神经丛,腰神经丛主要由胸12神经(T12)前支的一部分,腰脊神经1~3(LI~3)前支和腰脊神经4(L4)前支的一部分组成。

腰丛有5根主要分支:

骼腹下神经(LI)、骼腹股沟神经(LI)、股神经(L2~4)、闭孔神经(L2~4)及股外侧皮神经(L2~3)。

本节主要介绍腰、骶神经丛阻滞的操作程序和临床应用的注意问题。

1适应证

部分老年、高龄患者以及全身状况低下的患者实行下肢手术,不适宜选择全身麻醉及椎管内麻醉者。

腰、骶神经丛阻滞主要用于下肢的疼痛治疗

2禁忌证

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穿刺点周围或全身感染,神经疾病,患者拒绝使用此麻醉方法者。

二腰神经丛阻滞术

(一)解剖

腰神经丛中的3根主要分支股神经、闭孔神经及股外侧皮神经支配下肢感觉和运动,它们都包裹在腰大肌后内方的筋膜间隙中,局麻药注人腰大肌间隙,便可阻滞腰丛的神经。

腰肌间隙的前壁是腰大肌,后壁是第1一5腰椎横突、横突间肌与横突韧带,内侧是第1一5腰椎体,外侧为起自全部腰椎横突上的腰大肌纤维及腰方肌。

在此间隙处注人局麻药可以阻滞腰神经丛的传导,称为腰肌间隙腰丛阻滞法。

包裹腰丛的筋膜,再随股神经下行,延伸到腹股沟韧带以下,构成股鞘;

其内侧壁为腰筋膜,后外侧壁为骼筋膜,前壁为横筋膜。

在此间隙处将局麻药注人股鞘,也能阻滞腰丛神经的传导,称为腹股沟腰丛阻滞法。

(二)腰肌间隙腰丛阻滞法最好在外周神经刺激仪指导下实施。

1定位两侧骼嵴连线的中点向尾侧3cm处,再平行骼棘连线向阻滞侧旁开5cm处做局麻皮丘。

2操作步骤

(1)患者取屈膝收腹侧卧位,把阻滞侧的腿放在上面。

(2)22#穿刺针(长约10cm)经皮丘垂直进针,直达腰4横突,然后针干向尾部倾斜、针尖滑过横突上缘,再垂直进针0.5cm,待有明显脱空感时,即进人腰大肌间隙。

(3)回吸注射器无血液,即可注人局麻药1%利多卡因试验量5ml,观察5min若无误人血管或椎管内征象,将局麻药0.375%罗呱卡因30ml一次注人。

(三)腰丛的腹股沟阻滞法

(1)患者仰卧,两腿稍稍分开,阻滞侧的足部放松、转向外侧。

(2)将股动脉外侧1.5cm、腹股沟韧带下方2一3cm处定为穿刺部位。

(3)右手持22#穿刺针、向头端方向进针,和皮肤成30角;

进针大约2一4cm深度有落了空感,即说明到位,注人局麻药0.2%罗呱卡因20ml,注药前一定要回吸,谨防误人股动脉或股静脉。

三骶神经丛阻滞术

可用于踝关节及膝以下的手术,内踝处应补充隐神经阻滞

骶神经丛主要由腰骶干(L4的其余部分和L5的前支合成)和骶尾神经(S1~3)前支组成。

重要分支有:

臀上神经、臀下神经、阴部神经和坐骨神经,支配下肢及会阴区。

坐骨神经是身体最粗大的神经,自梨状肌下孔出骨盆以后,在臀大肌的深面,经股骨大转子和坐骨结节之间下降到大腿后面。

此处的坐骨神经位于梨状肌和上孔肌之间,容易定位,局麻药在此可沿肌间隙扩散,达到阻滞骶神经丛的目的。

(二)侧卧位骶丛阻滞法

1定位

患者侧卧位、阻滞侧向上,另一条腿伸开;

上面的腿髋关节约弯30-400,膝关节约900。

由股骨大转子和骼后上棘作一连线,在连线的中点向内侧作一垂直线,此垂直线与股骨大转子和骶裂孔连线的交点即为穿刺点,作局麻皮丘。

2操作步骤

取长8一10cm的22#穿刺针,在穿刺点垂直皮肤进针直至出现异感即到位,若未出现异感而触及骼骨后壁,针可以偏向内侧再穿刺,直达坐骨切迹,出现异感后稍稍退针,注人局麻药15~20ml。

(三)平卧位骶丛阻滞法

此方法适用于不能侧卧位的患者。

患者平卧,髓关节、膝关节均屈曲,足跟尽可能靠近臀部成。

若有助手协助摆放体位,髓关节、膝关节均屈曲应在90度以上。

在股骨大转子与坐骨结节之间画一连线,连线的中点即为穿刺点。

取长8一10cm的22#穿刺针,经穿刺点垂直于皮肤进针(针干方向与床平行),针向头端方向偏内侧,直到出现异感,注人局麻药液15一20ml。

四腰骶丛神经联合阻滞法

既腰肌间隙腰丛阻滞联合骶丛神经阻滞的方法

适用用于髋部以下的下肢手术,特别适合于膝部的复杂手术或使用腹股沟处上止血带的手术。

操作方法见前。

第四节神经刺激仪定位下的神经阻滞术

传统的依赖病人“异感”进行经定位阻滞需要一定的临床经验;

即使操作者经验丰富,有时也难以保证阻滞的精确定位和效果确切。

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的使用使得神经阻滞术有了客观指标,提高了神经阻滞的准确性和阻滞效果。

下面介绍神经刺激器及使用方法。

一器具介绍

1外周神经刺激器:

可以发出频率1或2Hz的电流,强度变化范围为0~5mA。

设置电流强度变化的目的主要有二:

(1)在阻滞不同神经时,由于神经粗细不一,可选择不同起始电流强度。

(2)通过减小变化电流强度,可获知穿刺针定位情况;

起始电流强度下神经支配相应肌群出现运动时,减小电流如仍有肌群活动,说明定位较好;

反之,说明穿刺针离神经仍有一定距离。

一般认为在电流减小到0.2-0.3mA时如仍有相应肌群活动,即可给药。

2刺激针:

神经阻滞穿刺针根据其长度分为25mm、50mm、100mm和150mm四个型号,不同部位的神经阻滞可依据其穿刺深度选择不同型号穿刺针。

可同时与神经刺激器和注射器连接,以便于在定位明确时即刻给药。

除针尖斜面外,针体通过特殊材料包裹成绝缘体,以避免针体对穿刺径路上组织不必要的电流刺激。

二操作步骤

1测试神经刺激器的性能。

2安置皮肤电极,保证接触良好。

3消毒刺激,作皮丘。

将含局麻药的注射器接上阻滞针的注射管,用局麻药充满管腔。

接地导线接上皮肤电极,连好电线形成一个回路。

4打开刺激器,调好脉宽、脉冲频率和刺激电流。

5穿透皮肤、将穿刺针置入皮下组织。

6朝着神经置入刺激针,直至目标区域开始出现起始电流强度下神经支配相应肌群出现收缩,减小电流到0.2-0.3mA如仍有肌群活动,说明定位较好。

回抽无血,即可注人局麻药3-5ml。

7在注人局麻药液3-5ml后,将刺激电流调回1.0mA,若定位不准确,刺激电流稍增加强的肌肉收缩就会重新出现。

注药过程中,应反复回抽。

三神经刺激器用于外周神经阻滞技术

在使用神经刺激器行神经阻滞技术,其患者体位、穿刺点定位、麻醉药用量及适应证与传统的神经阻滞相同,其特殊之处在于可精确定位拟阻滞神经。

以下以坐骨神经阻滞为例介绍神经刺激器的使用。

近端坐骨神经阻滞(posteriorlumbarplexusblock)

(1)病人体位:

侧卧位,患侧下肢在上并屈膝成90度置于另一条下肢上。

(2)麻醉用品:

100mm穿刺针,局麻药一次用量在15-30ml之间。

(3)穿刺点确定:

找出股骨大转子最高点和髂后上棘、骶裂孔,前者分别和后两者作连线;

在股骨大转子和髂后上棘连线的中点作垂直线,与骶裂孔线的交叉点即为穿刺点。

(4)阻滞实施:

神经刺激器电流定于2mA,在穿刺点垂直进针,一旦出现足的跖屈或背屈,说明已接近坐骨神经,此时将电流降至0.2-0.3mA,如仍有收缩,回抽无血后即可将局麻药注入。

(陈亚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