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减少.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548798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75.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减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口减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口减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口减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口减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人口减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人口减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人口减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人口减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人口减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人口减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人口减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人口减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人口减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口减少.docx

《人口减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减少.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口减少.docx

人口减少

10多个省份人口流失数量超过200万 这些地方人口为什么外流?

伴随着产业分工的转移,伴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子长农民也不可避免地加入了这股时代变革的洪流中。

过去热闹红火的农村现在没有了曾经的喧嚣,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加入了进城务工的行列,与之同时进城的还有他们的子女。

根据就近入学、方便照顾的原则,农民工的子女大部分选择了城镇学校就读,这同样造成了农村中学学生的流失。

 

农村空心化、大城市人口持续增长、黑龙江连续多年人口净流出……近年来,我国人口流动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造成这一轮人口迁徙的原因是什么?

人口流动提速,对经济社会发展有怎样的影响?

该如何引导人口有序、良性流动?

如何确保这一过程中民生改善不打折扣 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故土,到他乡落地生根。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较之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中,人口净流入地区有14个,净流出地区17个,人口流失数量超过200万的省份已超过10个,省际人口流动呈加速态势。

人口流失数量最多的安徽省,已有962.3万人在其他省生活或工作,占到全国跨省流动人口的11.2%。

东北三省的情况尤其引人注目:

在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的同时,三省总和持续多年人口净流出,并且生育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们为什么选择离开?

这些地方还能留得住人吗?

  人往高处走,经济发展失衡是人口流动的根本原因  78岁的老程是河南省潢川县的农民。

小暑这天,儿子、儿媳去忙活大田,他和老伴拾掇菜园。

篱笆边,刚学会走路的重孙女用塑料铲子挖着泥巴。

  这个曾有20多口人的大家族,如今只剩5个人守着三处院落。

“等俺老两口不在了,儿子、媳妇就带着小妮儿进城去。

”老程说,村里原本有近百户人家,现在房子空了一多半。

“都打工去了,种地挣得太少。

  这是当下我国城乡间人口流动加速的一个缩影。

2004年,国家统计局通过抽样调查预估当年全国外出务工农民约为1亿人,2014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外出务工农民已达1.68亿人。

随着户籍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曾往返于城乡之间的“候鸟”们,选择把巢和希望留在城里。

  除了农民进城,还有另一条迁徙线路在悄然改变各省际间人口分布的格局——受教育程度较高人群跨省流动在提速。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浙江省外来人口中初中及以下人口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下降了6.1%,高中学历和大专及以上学历分别比“五普”时提高了3.3%和2.7%。

而同样这10年间,黑龙江净流出人口增加了2.6倍,达204.8万人,其中本科以上的高学历人群是很活跃的群体。

  收入差距,成为吸引高学历年轻人南下的重要原因。

数据显示, 2012年,黑龙江省社平工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843元,广东省已达5313元。

  刘中博去年从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远赴广州一所中学任教。

“近年来生源减少,东北地区教师行业已经饱和。

即使不从教,与南方沿海地区相比,东北地区福利待遇低,创业创新的氛围不及南方浓厚。

  “收入只是一方面,年轻人更看重南下能获得公平发展的机会。

”今年毕业的冯广源在东北上了8年学,博士毕业后却奔向成都一家公益机构。

  “求职过程中,我发现一些事业单位的招聘在考试前就内定了。

我的同学大部分都去了北京、上海、深圳、青岛,其实有些工作收入挺低的,只是机会公平,让人感觉未来是有奔头的。

”他说。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一些人为提高生活质量迁居,成为当前人口流动的另一特色。

  近年来,南下过冬的东北老人群体在不断扩大。

“空气好、景色好,打车、吃饭,到处是老乡。

”去年从黑龙江省一家事业单位退休的徐老先生第一次到三亚旅游,就萌生了来此养老的念头。

三亚市异地养老老年人协会的数据显示,目前在三亚养老的哈尔滨老人近20万人。

  “和平时期人口流动的主要动力是经济因素,说白了就是‘人往高处走’——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劳动力流向就业机会更好收入水平更高的地区。

” 黑龙江省社科院社会学所助理研究员罗丹丹根据多年跟踪调查结果指出,东三省人口流出近年来呈现加速态势,已成为净人口流出地,主要流向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大都市圈。

  一走难了之, 人口流失令经济洼地面临窘境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研究员张展新指出,人口流动提速是经济活力不断增强的体现,对此应持积极态度。

  “从‘普六’人口迁移的数据看,2010年我国流动人口比2000年增加了1亿人。

更多的人口从中西部地区往东部发达地区迁移、流动。

这种趋势反映了人口的流动和经济的格局是协调一致的。

人口迁移既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的经济发展,满足其劳动力需求,也提高了人口流出地区的收入水平。

从经济学角度看,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是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方面,能提高经济发展效率;从社会发展角度看,把人从‘户籍枷锁’中解放出来,促进公民平等、社会相融,具有积极意义。

”张展新说。

  “不过,人口流动加速,对流出地、流入地也是巨大的挑战。

”张展新认为,流出地会丧失劳动力优势,而流入地则面临环境承载压力。

  作为齐齐哈尔“七大厂”之一,第一机床厂曾有辉煌的过往。

“现在不管老少都走了。

”老员工王春福(化名)说,眼下七大厂都深陷发展困境。

“大学生不愿来,有点本事的老员工也被南方的企业挖走了,走时都拖家带口的。

年轻人越来越少,退休人员越来越多,将来企业发展和养老保障都是难事儿。

  齐齐哈尔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全市净迁出37779人,2013年这一数字为25381人,流出速度呈加快趋势。

  被年轻一代“抛弃”的农村也面临同样的难题。

河南农民老程很想念儿子孙子们,可他不希望孩子们经常回村探亲。

“养殖场把村里熏得待不住人,河水、井水都臭。

有点能耐的人都进城打工、做买卖去了,现在的摊子谁来管呢?

  专家指出,未来十几年,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推动,农村空心化现象在中西部地区将更加明显,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既缺少较高素质的村干部,也缺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作保障。

  走的人也不轻松,怀揣憧憬希望,也有许多难处和牵挂。

  小陈在北京打工快10年了,在一家五星级大饭店做厨师,他的孩子快两岁了。

他最大的愿望是快点攒够钱,回安徽老家县城开个小饭馆。

“物价贵、买不起房,这些都能克服,就差一件事儿——落不下户口,孩子就算能上打工子弟小学,也很难上中学。

  冯亚飞是黑龙江省勃利县人,五年前他带着家人去山东日照经商。

“开过烧烤店,摆过水果摊,如今已买房子落户,可没啥亲戚朋友,逢年过节,孤单得想掉眼泪。

  “乡愁是一种寻觅。

寻觅什么?

经济上的安全感,心理上的归属感。

”罗丹丹认为,中国是传统的农耕社会,重土难迁。

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是战乱使然。

即使在和平时期,对第一代“移民”而言,要面对经济、心理上的多重压力,摆脱孤独感甚至不安全感,都需要较长时间。

“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过城中,人口加速流动不可避免,乡愁将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罗丹丹说。

  产业振兴,优化环境,实现人与经济的再平衡

  “衡量一个地区人口生存条件的首要因素就是经济承载力,用公式表示就是:

人口经济压力指数=人口数量×全国人均国民收入/地区国民收入总额。

如果这一指数大于1,说明经济承载力不足。

”罗丹丹说,2000年,黑龙江省人口经济压力指数为0.97,而到了2010年,这一指数达到了1.1。

理论上,东三省人口净流出是经济发展降速的必然结果。

  人口的外流是否会对经济发展造成进一步的影响,从而导致“经济下滑——人口外流——经济进一步减速”的恶性循环呢?

  “经济压力会造成人口外流,但并不是说人口流出就会形成衰落趋势并且持续下去。

”张展新认为,当一个地区环境承载力有限的时候,投资就会面临边际收益递减。

“下降到一定点位,企业不得不另找地方,相应的人员流动也会伴随发生。

人口流出到一定程度,人力资源的市场价值将重新得到体现。

  贾洪涛1993年从黑龙江省绥化老家到山东龙口打工,后来在两地之间倒腾粮食和水果。

1995年,他的物流生意已经辐射到海南海口等地。

2008年他回乡创业时,永兴村是一个负债20多万元、没几个壮劳力的“空壳村”,他带领村民相继成立了水稻、烤烟、瓜菜、农机等合作社。

“村子富了,人都回来了。

本村劳力不够用,我们还外聘了1000多人。

  “富的地方有拉力,穷的地方有推力。

”张展新认为,要实现人口流动向着有序和良性的方向发展,一定要改变经济发展的环境、打造自身的优势产业。

黑龙江等省改变人口流出现状,还是要依靠发展留人。

“有产业就有税收,有税收就有教育、医疗、就业等一系列的保障和福利,自然会把高素质人口吸引进来。

  “在引导人口流动方面,政策有很大的作为空间。

”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美艳认为,目前大城市人口过分集中,会带来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

要使人口布局更加合理均衡,必须依据生态、环境状况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使各区域的经济发展与人口承载步入良性循环。

  “无论是城乡之间,还是区域之间,在人口数量与经济发展格局形成新的平衡之前,要通过政策安排,确保迁居者的民生福祉。

”张展新认为,目前的财政转移支付,还没有做到钱跟着人走,应该处理好中央与地方、流出地与流入地政府、大中小城市之间的财政平衡关系。

“这是实现人口流动过程中,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前提条件。

的增减状况

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拐点,绝大多数城市房屋供应量严重过剩。

整体而言,未来10年中国楼市将进入熊市。

未来只有人口有明显增量的城市,楼市才可能跳出熊市的大环境,跑赢通胀。

换句话说说,也只有这样的城市,楼市才值得投资。

但可惜的是,这样的城市全国不到30个。

相当一批表面光鲜的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事实上一直处于人口流失状态,因此他们的楼市已经不值得投资。

只有刚需族,因为实际使用的需要,才可以在这些城市购房。

对于投资客来说,最好远离这些城市。

由于各地统计局公布的“年度统计公报”里人口数据失真、滞后,因此我仍然使用“在校小学生人数”(或“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人数”)的增减,来推测每个城市人口的增减状况。

在中国级别最高、经济总量最大的48个城市里(名单附后),下面10个城市的人口是“跑输大盘”的,其楼市也是不适合投资的。

当然,没有纳入这48个城市的,绝大部分是中小城市,它们的楼市往往更不值得投资。

第一名大连

这可能让很多人大跌眼镜,但大连的确是2008年以来中国人口流失最严重的大城市。

2008年的时候,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为52.2万人,到了2014年是43.8万人,下降了16%,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在大连投资买房,你千万要慎重。

第二名太原

2008年,太原在校小学生人数是29.8万人,到2013年(2014年数据没有查到)为25.4万,5年下降了14.8%(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全国小学生这5年平均下降9.4%),人口处于明显流失状态。

第三名贵阳

2008年,贵阳小学生人数36.8万人,2014年下降到31.65万人,6年下降了14%(全国小学生这6年平均下降8.5%,2014年人数比2013年略有增长),人口流失明显。

第四名哈尔

2008年,哈尔滨小学生人数为48.1万人,2014年只剩下41.4万人,6年下降了14%,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属人口明显流失地区。

第五名长

2008年长春小学生人数44.5万人,2014年减少到38.4万人,下降了13.7%,人口明显流失。

第六名兰州

2008年兰州小学生人数为23.5万人,2013年为20.3万人(2014年数据未查到),5年里小学生人数下降了13.6%。

第七名三亚

2008年小学生人数7.19万人,2014年下降到6.3万人,下降12.4%。

虽然三亚楼市不靠当地人支撑,但在全国资金涌向三亚炒楼的背景下,三亚人口竟然明显流失,说明当地经济没有起色。

三亚旅游的高度季节性,巨大的供应量,让这个城市的楼市负担沉重。

第八名昆明

2008年昆明有小学生53.6万人,2014年只剩下48.34万人,下降了9.8%,跌幅大于全国水平,城市缺乏人口竞争力。

第九名西宁

2008年西宁有小学生16.6万人,2014年为15万人,下降了9.6%,城市缺乏人口竞争力。

第十名呼和浩特

2008年呼和浩特有小学生18.3万人,2014年下降为16.87万人,降幅7.8%,比全国平均水平略小,但城市缺乏人口竞争力。

1、为什么用小学生人数来研究人口增减

中国一般每隔10年搞一次人口普查,平时统计局根据抽样调查方式估算人口。

由于涉及到人均收入、人均GDP等政绩指标,所以统计局公布的人口数字往往不准确。

小学在校生人数,是“数人头”统计出来的,没有被政绩观“污染”,因而是考察一个城市人口增减的重要指标。

2、研究了哪48个城市?

人口强劲增长的城市:

厦门、上海、廊坊、东莞、深圳、苏州、郑州、北京、长沙、泉州、南京

人口中速增长的城市:

唐山、杭州、石家庄、天津、温州、保定、无锡、惠州、宁波、青岛、佛山、福州、武汉、银川、乌鲁木齐

人口慢速增长的城市:

济南、广州、拉萨、成都、合肥、南宁、西安、洛阳、沈阳、海口、烟台

人口流失的城市:

呼和浩特、西宁、昆明、三亚、重庆、长春、哈尔滨、兰州、太原、贵阳、大连

重庆虽然整体上呈现人口流失态势,但它的体量相当于一个省,如果从主城区来观察,人口仍然是增长的。

后果很可怕:

从“小学生大量减少”看“中国人口锐减之实”

举报收藏

导读:

何/亚/福一谈到中国人口问题,总是有很多争论。

现在中国的人口数量是多少?

生育率是多少?

迄今为止仍然没有一个公认的数据。

一般来说,有关人口数据最全面、最可靠的来源是人口普查,1982年和199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比较可信;然而,2000年人口普查事后分析和调查表明,普查存在比较严重的漏报和重报问题。

于是,在现代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中国居然连自己的人口状况也搞不清,成了“中国人口之谜”。

虽然有些人认为中国的统计数字是有很大水分的,但他们也无法拿出一个令人信服的数据。

有些人看到某

何/亚/福

一谈到中国人口问题,总是有很多争论。

现在中国的人口数量是多少?

生育率是多少?

迄今为止仍然没有一个公认的数据。

一般来说,有关人口数据最全面、最可靠的来源是人口普查,1982年和199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比较可信;然而,2000年人口普查事后分析和调查表明,普查存在比较严重的漏报和重报问题。

于是,在现代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中国居然连自己的人口状况也搞不清,成了“中国人口之谜”。

虽然有些人认为中国的统计数字是有很大水分的,但他们也无法拿出一个令人信服的数据。

有些人看到某个村有很多农民超生,于是就想当然地认为中国的生育率很高。

我们都听说过“盲人摸象”这个故事,就是指这种以偏概全、把局部现象当成整体现象的观点。

中国这么大,仅凭某个村的情况就推断出全中国的情况,显然是一种“盲人摸象”。

那么,中国的人口状况究竟如何?

既然很多人都信不过人口统计数据,那么我们来看一下虽然不是直接的人口统计,但又与人口有关的统计数据,这就是教育部有关小学生人数的统计数据。

我们知道,现在中国小学生的入学率是比较高的,一般达到98%以上。

当然,教育部的统计数据也不是百分之百准确,但由于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教育部的数据相对来说比较可信。

不久前有一则新闻报道说:

教育部日前公布的《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由于我国小学学龄人口的逐年减少,三年中全国小学生入学人数共减少1300万人,2005年全国小学在校生人数10864.07万人,比上一年减少381.04万人。

小学数量较三年前减少了9万多所。

上面这则新闻讲的是近三年的情况,我查了一下最近十年来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发现了一个普遍规律:

小学学校和小学招生人数连年减少。

下面是摘录:

《199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全国小学64.6万所,比上年减少2.27万所;招生2524.66万人,比上年减少7.15万人。

《199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全国小学62.88万所,比上年减少1.72万所;招生2462.04万人,比上年减少62.62万人。

《199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全国小学60.96万所,比上年减少1.93万所。

招生2201.38万人,比上年减少260.66万人。

《199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全国小学58.23万所,比上年减少2.73万所;招生2029.53万人,比上年减少171.85万人。

《200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全国小学55.36万所,比上年减少2.87万所;招生1946.47万人,比上年减少83.06万人。

《200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01年全国共有小学49.13万所,比上年减少6.23万所;招生1944.21万人,比上年减少2.26万人。

《200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情况有所不同:

“2002年全国共有小学45.69万所,比上年减少3.44万所;招生1952.80万人,比上年增加8.59万人”,但“在校生12156.71万人,比上年减少386.76万人。

《200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全国共有小学42.58万所,比上年减少3.11万所;招生1829.39万人,比上年减少123.41万人。

《200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全国共有小学39.42万所,比上年减少3.17万所;招生1747.01万人,比上年减少82.38万人。

我们知道,中国儿童一般是6岁或7岁上小学一年级的。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近十年来小学招生人数连年下降,既然小学生入学率并没有大幅度降低,那么就可以推断,2004年小学招生人数减少,意味着1998年或1997年的出生人数比上一年减少;2003年小学招生人数减少,意味着1997年或1996年的出生人数比上一年减少,依此类推。

一般来说,农村的小学招生人数下降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城市成家立业,他们的子女也可能在城里上学。

但令人震惊的是,现在许多城市的小学生人数也在下降了!

例如,在2005年,北京市小学在校生规模只有2000年的75%左右。

近十年来,不但小学招生人数连年下降,而且各种统计数据均表明全国人口的总和生育率连年下降。

例如,1995年国家统计局1%人口调查显示总和生育率仅为1.46;1997年全国人口与生殖健康抽样调查为1.35。

然而,计生委每次都要把这些实际调查结果调整为1.8,这一点确是令人奇怪的。

中国现在的人口政策,就是建立在这种臆想的数据上面。

两年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中国的人口学专家正在建一座危险的空中楼阁》,其中谈到:

“把想当然的数据当成真实数据,并以此为根据建立人口理论,这是不是在建一座空中楼阁呢?

东北小学生已锐减800万人口危机将成死结?

正文

我来说两句(1377人参与)

扫描到手机

2016-10-2809:

32:

12

来源:

面包财经

手机看新闻

  近日国家卫计委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东北地区生育率极低、人口增长趋于停滞的状况再次引起广泛关注。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东北的人口问题由来已久。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

过去二十多年,东三省在全国总人口的占比持续降低。

更严重的是自1980年以来,东三省的普通小学在校生数量减少了超过800万,降幅远超全国水平。

辽宁的总人口数量甚至在去年出现了近几十年来的首次下降。

  经济尚未振兴,年轻人口外流严重,儿童数量锐减……曾经在计划经济时代“模范”执行一孩化政策的诸多老工业基地,恶果自偿。

年轻人少了,东北如何振兴?

  东北人口危机:

占比持续下降总人口罕见下跌

  近三十多年来,中国的人口增速虽在放缓,但仍以一定速度在增加。

然而东北地区的人口增速却远低于全国的整体水平。

  统计数据显示: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黑、吉、辽三省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持续降低,并在近年呈现明显的加速下滑趋势。

下图是面包财经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后绘制的东北三省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占比变化情况:

  数据显示:

1980年东三省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9.02%。

之后逐年下降,到2015年下降到7.96%;这是30多年以来,东三省在全国人口的占比首次下跌到8%以下。

  此外,整个东北的人口数在2015年也罕见地出现下降。

2015年东三省总人口数为1.09亿人;与2014年相比,减少近30万人。

  东北人口的罕见减少,反映了东北人口危机中严重的老龄化问题。

第一财经报道的《报告》内容显示:

2015年,东北地区人口的中位年龄为43岁,比全国的38岁高出近5岁。

人口老化使得本已捉襟见肘的东北经济面临沉重的养老负担。

  东北人口在全国占比下降的趋势已经触目惊心,但这可能依然低估了东北人口危机的真实情况。

统计数据显示的各省人口总数其实指的是常住人口,这个数据统计起来其实相当难,大量已经外流的人口可能因为种种原因仍然“被统计”在数据上。

  一个更有参考价值的数据是:

小学在校学生的变动情况。

  小学在校生锐减800多万东北人口危机超乎想象

  东北三省普通小学在校学生数量的锐减远比整体人口变动更让人不寒而栗。

  根据官方统计数据计算:

从1980年到2014年,东三省普通小学在校生从1297.9万减少到473.9万,减少接近824万,降幅高达63.5%。

这意味着当年的每100个小学生,至今只剩不到40个。

  东三省小学在校生占全国的比例也从1980年的8.9%降低到5%。

下图是面包财经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绘制的东北普通小学在校学生数变动情况:

  数据对比中藏着更大的魔鬼。

1980年的时候东北总人口在全国的占比为9.02%,与小学生8.9%的占比几乎相当。

到了2014年东北总人口占比为8.02%,但小学生占比却降低到5%。

  由于持续多年的一孩化政策,中国普通小学在校生整体都在减少,但黑吉辽三省降幅均远超全国水平。

其中,黑龙江降幅最为严重,减少了超过七成,相当于全国降幅的近2倍。

  当前的小学生就是未来的成年人。

过去十多年东北整体人口在全国中的占比降低,与东北经济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下滑趋势惊人一致。

那儿童占比以更快的速度下滑,是否预示着东北将面临更惨烈的未来?

  多项统计数据和研究报告都显示出过去几年东北人口在持续外流。

而小学在校学生数量暴跌则揭示一个更残酷的现实:

即便有“神丹妙药”立刻能终止人口外流,未来东北人口问题可能依然是个死结。

  又是国企惹的祸?

东北人口危局究竟是谁之罪?

  小学生数量锐减背后是极低的出生率和出生人口。

以辽宁为例,2015年辽宁的出生人口为27.10万人,这与15年前44.08万人相比,惨烈地暴跌了38.53%。

  此前,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一项报告称,东北深陷单一经济结构困局是导致其应对国内外冲击抵抗力减弱、经济急剧下滑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国企主导的经济结构在人口危局上“功不可没”。

  东北曾有共和国长子之称,由于工业体系完整,东北成为中国工业化起步最重要的基地。

这也使得在1956年公私合营之后,东北成立了众多的国企。

这些国企不仅仅是作为经济职能的存在,还有着众多的社会职能。

  而当一孩化政策开始实施时,东北成为实施计划生育最为严厉的地区之一。

国企通过将职工的就业、待遇和福利等与“超生”挂钩,更容易执行一孩化政策。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

1983年时,吉林、辽宁和黑龙江的人口出生率分别为12.38‰、13.4‰、17.54‰,已经远低于全国20.19‰的水平。

仅三十年多年来,黑吉辽三省的历年的出生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过去几年更是悉数垫底。

  东北僵化单一的国企体制已经对民营经济的发展也构成了严重阻碍。

近日,领导人在主持召开的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会议上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