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548888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8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

1,人的心理分类

人的心理由于人的存在状态即现实载体的不同而区分为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

2,中国社会关系的根本所在

制度性关系是中国社会关系的根本。

“关系”在中国人生活中的核心位置,是一种文化遗留,它为我们这个民族所选择、所赋予。

(宗法制度)

3,群体与个体的关系

一个个个体构成群体,群体心理则因心理共性或共鸣而具有感染性、鼓动性、动员性和集体性等特点。

从群体和个体构成的角度看,个体心理是群体心理的基础,群体心理寓于个体心理之中.

群体的单位是个体,个体心理及其表达能力的成熟是群体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越来越不可忽视.

4,群体与个体心理的各自特征

1。

个体心理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正统精神分析的心理学理论体系,是生物学走向的本我心理学转向社会文化走向的自我心理学,是古典精神分析向新精神分析转变的中介。

阿德勒的心理整体论、主观目的论和社会文化定向,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为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而且也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提供前提条件。

但是,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仍属于潜意识心理学范畴。

2.群体心理

群体是相对于个体而言的,但不是任何几个人就能构成群体.群体是指两个或 两个上的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

可见群体有其自身的特点:

1。

成员有共同的目标;

2。

成员对群体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3.群体内有结构,有共同的价值观等。

群体具有生产性功能和维持性功能。

群体的价值和力量在于其成员思想和行为上的一致性,而这种一致性取决于群体规范的特殊性和标准化的程度。

群体规范具有维持群体、评价和导向成员思想和行为以及限制成员思想和行为的功能.

5,民族心理的形成语境

民族心理学研究特定条件下某一民族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社会心理学分支.它以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为基础,又以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的材料为参照,不仅研究特定民族集团影响下人们的社会行为,还研究他们内在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民族心理特点是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并通过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各种文化产品得以表现,如生活习俗、道德观念、生产行为、交往行为以及艺术、体育活动等.

6,实验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无固定答案,很多种)

①书10页,最后一段

②冯特(1832一1929)于1879年首创心理学实室,而开创了心理学可操作研究的历史。

1900—1920《民族心理学(10卷).个体心理学是民族理学研究的基础。

他称这个心理学实验室像一块敲门砖,令他敲开了心理学的大门,但在后的学术研究中,冯特终觉实验室之外的许多复杂心理现象并不能在实验室里研究。

他认为心理学有两大部门,即实验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

7,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意义

①见书11页,两种研究传统

②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行为背后的心理过程及其规则的学科。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

社会心理科学基本过程:

1。

社会知觉  2。

社会动机 3.社会感情4。

社会态度。

社会心理学的意义:

1。

认识自己 2.认识他人3。

了解决策心理

8,日本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社会学出身的清水几太郎一,1951年的《社会心理学》,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社会心理现象的基本特点。

日本人研究包含了互有关联的两种方式:

一是日本学者称之为日本人论的研究;二是国民性研究,以实证研究为特征的日本人国民性调查分析。

9,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历程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台湾经济的崛起,促进了台湾地区学者的文化觉醒。

在心理学界,以杨国枢为主导的中国人性格研究的学术群体,渐成气候。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刚从东京大学进修社会心理学回国不久的沙莲香,力图揭开历史上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再透过现实研究中国人是怎样的。

她编辑了历史上不同国度、不同身份的人物对中国人的描述和看法,出版了《中国民族性》一书。

 

10,狼孩的心理基础

社会心理学关于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化是个体出生后,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个体同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必需的社会技能,形成自己的社会角色、人格心理,适应社会环境,这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也是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狼孩因为没有在社会中长大,从发展心理学来说,他的婴儿期和幼儿期的心理发展被阻滞了,因此他根本没有机会”社会化“,自然也无法掌握"人“的习性和理性——严格的说是”社会人“的习性和理性。

11,社会角色理论

社会角色理论认为所有类型的男性和女性的社会行为能够被构建在两个连续的极端框架中:

男性是个人型的,并且女性是公共型的。

该理论主张,社会行为上的性别差异,源于社会所制定的两性劳动分工;这种分工导致了性别角色期望及性别类项技能上的差异,两者都促成了男女在社会行为上的不同。

艾莉丝,伊格利(AliceEagly)提出的性别差异理论.伊格利的社会角色理论认为,在很多社会里,劳动分工是以性别作为基础的。

男性外出工作,女性在家劳动,这种劳动有两个重要的影响,第一是造成对性别角色的期望,及社会成员期望男性及女性各自所具有的属性与其角色相符,因此,我们那个期望女性比男性更有母性,更加友善,善于表达感受及更敏感,因为她们最主要的角色是作为儿童和老人的抚养照顾者

12,社会注意表现

 

13,社会知觉特征

社会知觉是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

有以下特征

1,整体性

14,人际关系理论

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狭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心理学人际关系研究

    成就:

①私人关系②组织行为人群互动

   不足:

①静态②忽略语境

西方组织行为学人际关系研究核心在于沟通与说服。

中国文化视野中的人际关系研究 

   人伦与关系;个体-社会-关系本位(梁漱溟);人情与面子;

15,零和游戏原理

零和游戏是指,一项游戏中,游戏者有输有赢,一方所赢正是另一方所输,游戏的总成绩永远为零。

ﻫ 零和游戏原理之所以广受关注,主要是因为人们发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能发现与”零和游戏"类似的局面,胜利者的光荣后往往隐藏着失败者的辛酸和苦涩;但20世纪人类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经济的高速增长、科技进步、全球一体化以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之后,"零和游戏”观念正逐渐被”双赢"观念所取代。

人们开始认识到"利己"不一定要建立在”损人"的基础上.通过有效合作,皆大欢喜的结局是可能出现的。

当你看到两位对弈者时,你就可以说他们正在玩“零和游戏”。

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总会有一个赢,一个输,如果我们把获胜计算为得1分,而输棋为-1分,那么,这两人得分之和就是:

1+(-1)=0.

 这正是“零和游戏”的基本内容:

游戏者有输有赢,一方所赢正是另一方所输,游戏的总成绩永远是零。

16,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

统计群体指实际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和分析的需要而划分出来的群体。

例如:

凡是下过乡的知青,都不自觉地归入“锻炼类”。

一般同种经历的人相遇,就觉得亲近几分.再如: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的高潮期,大量的年富力强的知识分子就成了中坚力量,于是,社会上就把40~50岁之间的知识分子称为“中年知识分子"等等。

这些群体都属假设群体,因为这些人从没有自觉地聚集在一起,也没有直接交往,甚至根本就不认识,只是因为他们在某些方面具有共同点而已.

实际群体指实际存在的群体,这类群体成员之间有实际的直接或间接联系.如工厂中的车间、班组、行政机构中的科室等,都是实际群体。

17,从众现象理论

从众,是指他人从事某一活动时自己也去从事这一活动,按群体中多数人的意见行事,自己不另搞一套。

社会心理学指出,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群体的压力,从而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倾向,这就是从众现象,或称为从众行为。

应该明确的是,从众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它是一种直接的、直觉的心理反应,不能与丧失立场、没有原则这些问题混为一谈。

18,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塑造和培养良好的人格是个体成长与发展的关键.在一个人的人生发展历程中有许多因素会影响人格的发展.

社会遗传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家庭环境因素

早期童年经验

学校教育因素

自然物理因素

自我调控因素

19,心理健康的标准

(1)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

(2).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

分苛责自己。

(3)。

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

(4)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5)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6)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

(7)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

(8)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

20.奥尔波特的人格理论。

奥尔波特美国人格心理学家,是20世纪2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社会心理学家,现代个性心理学创始人之一,也是特质理论的始创者.1964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他的《社会心理学》在当时影响广泛。

他在书中直接批判了“群体心”,并称其为“群体谬误",认为除了个人心理,不存在群体心理;

他对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个体内部决定其独特的顺应环境的那些心理生理系统中的动

力组织。

”认为人格从来不是已经形成的东西,而是正在变成的东西。

 他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础,是心理组织的基本建构单位,是每个人以其生理为基础而形成的一些稳定的性格特征.奥尔波特将人格特质区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21.“六度分割现象”理论。

20世纪60年代,美国耶鲁大学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兰姆为描绘一个连接人与社区的人际

关系网而设计了一个连锁信件试验,结果发现“六度分割现象”。

他将这一理论通俗的阐述为:

“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22.归因与刻板理论。

23。

晕轮与情商理论。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凯利提出,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晕轮效应愈来愈多地被应用在企业管理上,其对组织管理的负面影响主要是体现在各种组织决策上。

情商:

情绪商数,是一种自我情绪控制能力的指数,由美国心理学家彼德·萨洛维于1991年创立,属于发展心理学范畴。

情商是一种认识、了解、控制情绪的能力。

但也有人质疑情商是否是一种智力能力的扩展表现。

情感智商包含五个主要方面:

1。

了解自我,监视情绪时时刻刻的变化,能够察觉某种情绪的出现,观察和审视自己的内心体验,它是情感智商的核心,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

2.自我管理,调控自己的情绪,使之适时适度地表现出来,即能调控自己;

3。

自我激励,能够依据活动的某种目标,调动、指挥情绪的能力,它能够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发;

4。

识别他人的情绪,能够通过细微的社会信号、敏感地感受到他人的需求与欲望,是认知他人的情绪,这是与他人正常交往,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

5.处理人际关系,调控自己与他人的情绪反应的技巧。

情绪感知等级

心理学家克劳德·史坦纳认为,人们情绪感知的程度由低到高可以分为八个等级,即麻木、身体感觉、原始经验、语言障碍、分辨、起因、同理心、互动。

24.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1.相互性原则2.交换性原则;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4。

平等原则

25。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进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的一种社会学理论。

由于它对人类行为中的心理因素的强调,也被称为一种行为主义社会心理学理论。

这一理论主张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因此,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人们在社会交换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交换关系。

26.自我认同理论。

自我认同

(一)含义指个人与他人有共同的想法,彼此间产生内在的默契.

 

(二)自我认同

个体依据个人的经历所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

(1)心理动力论 (2)社会学习理论(3)认知发展理论 (4)社会基模理论

认同的形成和确立受到个人的内在因素、团体因素和人际因素的影响。

27.群体心理效应。

群体是相对于个体而言的,但不是任何几个人就能构成群体.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

可见群体有其自身的特点:

1.成员有共同的目标;

2.成员对群体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3.群体内有结构,有共同的价值观等.

群体具有生产性功能和维持性功能。

群体的价和力量在于其成员思想和行为上的一致性,而这种一致性取决于群体规范的特殊性和标准化的程度。

群体规范具有维持群体、评价和导向成员思想和行为以及限制成员思想和行为的功能.

28.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p224)

①经验的积累和整合。

从各个零散的经验中形成相同类型的特殊反应的整合.

②经验的分化.开始是笼统的、缺乏特殊的,以后逐渐分化和个别化。

③剧烈的、外伤性经验,甚至是仅仅一次的经验,就可以形成永久性的态度。

④对社会已有态度的模仿及语言的学习

29。

社会感情的功能表现。

(p188)

第一,社会感情对社会行为起发动作用,使行动活性化。

第二,社会感情对社会行为起定向作用,稳定行为方向。

第三,社会感情对人际关系起纽带作用

30。

印象形成理论 .

1)信息要素1.外表2。

非言语线索3。

行为

(2)印象的组织结构 1。

评价 2。

能量3。

活动

(3)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方式

1。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2。

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3。

负性信息

(4)人们之所以对他人的评价如此宽容,原因可能有:

   1、人们希望自己的周围都是好人好事,这样自己会感觉舒服些;

   2、在大多数文化中,正性词汇比负.i词汇更常见;

 3、人们通过对他人的宽谷来显示自己的大度与仁慈。

 (5)印象的作用:

印象的稳定性与渗透性,它构成了人们判断与行动的基础。

31.弗洛伊德的“三我”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结构

1。

本我:

位于人格结构的最低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

2.自我:

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其作用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遵循现实原则。

3。

超我:

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

是道德化的自我。

它的作用是:

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完善的境界.遵循道德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