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51666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docx

《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docx

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

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运用板块运动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德育目标

  通过海陆的变迁,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重点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海陆变迁的原因。

  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推理为主要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绘制多媒体

  课时安排

  课时沧海桑田——海陆变迁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

  第二课时板块运动

  教学过程

  课时

  [导入新课]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你知道“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吗?

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

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其实这个故事的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一、沧海桑田

  [讲授新课]

  设置悬念电脑展示课本P33图2.10“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

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地理现象,进而思考下面有趣的问题。

  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

  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

  学生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观察图片,结合思考问题的提示展开讨论。

  点拨过渡学生代表发言,教师评价后点拨归纳。

  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也就是说海洋可以变成陆地。

  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流和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了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为陆地,现在变成了海洋,也就是说陆地可以变成海洋。

  荷兰是著名的“低地国”。

荷兰人通过围海造田,使本国的国土面积不断扩大,说明了我们人类的活动也能使海陆发生变化,不过这种变化只是局部的和小规模的,而且这种活动还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否则,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那么,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探讨引导学生探讨分析喜马拉雅山为什么会由海变成陆?

而东部海域为什么由陆变成海?

在学生探讨的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演示分析归纳。

  演示归纳

  演示喜马拉雅山由海变陆的变迁过程。

  鼠标点击,演示由画面1渐变为画面2。

说明喜马拉雅山原来是海洋,海底岩层中沉积有海洋生物化石,岩层受到挤压逐渐抬升形成了山地,由海洋变成了陆地。

  鼠标点击,演示由画面3渐变为画面4。

说明东部海域原来是陆地,地面上有森林,地表岩层受到挤压逐渐凹陷海水进入,由陆地变成了海洋。

  由此可见,地壳的变动是海陆变迁的一个主要原因。

可能有同学要问,地壳为什么会变动,这个问题问得好,学习就要有这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

这个问题的答案,大家学习了下一节课的内容就知道了。

  演示东海海域由陆变成海的过程。

鼠标点击,回到“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画面;再鼠标点击,使海平面逐渐上升淹没沿岸部分陆地,说明海平面上升可以使陆地变成海洋。

继续鼠标点击,使海平面下降,原来被淹没的陆地又露出水面,说明海平面下降可以使海洋变成陆地。

  由此可见,海平面的升降是海陆变迁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对于海平面的升降原因是与气候有关,气候变冷,海平面就要下降;气候变暖,冰雪消融,海平面就要上升。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无论是地壳的变动,还是海平面的升降都能使海陆发生变迁。

所以,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板书海陆变迁←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承转过渡刚才的几个例子,说明了在一些局部的地方,海陆是可以变迁的。

那么,从全球来看,现在的海陆分布大势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吗?

怎样形成的呢?

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呢?

还是在不断变化的呢?

你同意哪种观点呢?

请大家不要着急下结论,现在我们从世界地图上来看看会得到些什么启示。

  板书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学生阅读让一名学生朗读课本P36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

  启发引导偶然中有必然,必然中有偶然。

成功与失败,就隔着一层纸,你能比别人多想一步,坚持不懈地去努力,这层纸被捅破了,成功就会向你招手。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就是在偶然中比别人多想了一步,才提出了大陆在漂移这一伟大的假说,并为此献出了生命,他这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大陆真的在漂移吗?

  板书大陆漂移

  读图观察电脑动画演示课本P35图2.15“大陆的漂移”。

次鼠标点击2亿年前的海陆分布状况;第二次点击漂移成6500万年前海陆分布的状况;第三次点击漂移成现在的海陆分布的状况。

教师边点击,图文结合,边讲述,边归纳板书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内容。

  列举证据让学生阅读课本P34图2.14“难道仅仅是巧合吗”。

思考:

大陆漂移说的提出是偶然发现了什么现象受到启示的?

阅读课本P35图2.16“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和课本P36图2.17“海牛,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

思考:

你认为大陆漂移说,是空想的呢?

还是有依据的?

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展开讨论。

列举出证据,选出代言人,在全班交流。

  评价点拨学生交流后,教师补充小结魏格纳从地图上得到启示,进而大胆提出大陆在漂移的证据。

  各相邻大陆的边缘大致吻合。

  调查发现,各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相吻合。

  现在测量证实,海陆分布至今尚在极其缓慢地变化着。

  设置悬念由此可见,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七大洲和四大洋也不是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分布的,而且至今尚在极其缓慢的变化之中。

那么,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

要想知道答案,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课堂小结]

  概述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和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

  板书设计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活动与探究

  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会得到些什么启示。

  阅读课本P35图2.15“大陆的漂移”三幅不同时期的海陆分布图。

说说两亿年来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的位置有了些什么变化?

看看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

太平洋有什么变化?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导入新课]

  大陆漂移的畅想曲,描绘了一幅惊心动魄的地球演化史。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

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板书三、板块运动

  [讲授新课]

  简要介绍大陆漂移说是人类探索大自然奥秘,认识地球演变的一支畅想曲。

但由于它无法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渐渐被人们遗忘了。

随着不断的探究,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谱写了大陆漂移的第二乐章——海底扩张说,又给了大陆漂移说新的生命力。

法国地震学家勒皮雄又进一步探索了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谱写了第三畅想曲——板块构造学说。

这是人类揭开地球演变神秘面纱的三部畅想曲。

那么,板块构造学说是如何来解释大陆漂移的呢?

  读图讨论电脑展示课本P37图2.19“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让学生观察,并分成学习小组讨论:

  板块构造学说有哪些基本观点?

  世界火山、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哪些地带?

为什么?

  归纳板书学生发言,教师评价后边归纳,边板书。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概括起来有三点:

,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

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第二,各大板块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

第三,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世界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两大地带,即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鼠标点击闪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让学生指出是哪些板块的交界地带。

  鼠标点击闪动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让学生指出是哪些板块的交界地带。

然后说明这些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因而多发生火山、地震。

  形象比喻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鸡蛋,那么,蛋壳[注意提示学生,蛋壳、地壳不同的读音]就是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这个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不像蛋壳一样,是一个整体,而是破裂为六块的“蛋壳”。

  如果把一个蛋壳破裂的鸡蛋放到锅里煮熟,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你遇到过吗?

蛋壳不破裂的地方什么也没有,这就好比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

而沿着破裂的地方挤出来很多白白的蛋清,这些裂缝就好比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那些裂缝上的一小堆一小堆的蛋清不正是火山喷发后形成的一座座火山吗。

如感兴趣,同学们可回去做个实验,观察、体会一下。

  提出问题有人预言,几千万年以后,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

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将会从地球上消失,你能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下吗?

  指导读图先让学生在课本最后的“世界地形图”上查找红海和地中海。

再对照“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图,看看红海和地中海分别在哪两个板块之间,并观察这些板块上交界地带的箭头,根据板块运动的方向去思考红海和地中海将来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组织讨论让学生根据以上的观察,用课本当作板块,分成学习小组边演示,边讨论,作出解释。

  演示分析学生回答后,教师用电脑边演示印证,边分析说明。

  电脑展示课本P38图“东非大裂谷”。

指图说明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由于两大板块运动的方向不同,使地壳板块发生张裂运动,于是亚洲和非洲之间的距离不断扩大,红海也就在不断地扩张。

  电脑动画演示课本P38图2.21“红海的形成示意图”,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红海从裂谷到海洋乃至继续扩张成为将来新的大洋的过程:

大陆板块张裂运动地表裂谷带产生大陆解体新海洋出现新大洋形成。

  电脑展示课本P39图2.22“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地带”。

指图说明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之间,由于两大板块运动的方向不同,使地壳板块发生挤压,欧洲或非洲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因而地中海也就在不断地缩小,将会慢慢消失。

  提出问题在上节课演示喜马拉雅山由海洋变成陆地的原因是地壳的变动,地壳为什么会变动?

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

至今,珠穆朗玛峰为什么还在不断升高?

试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0.读图分析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共同分析,作出解释。

  指导学生从“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地带”图上观察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地带的推挤方向。

  指导学生观察课本P40图2.24“喜马拉雅山的形成示意图”并结合上节课喜马拉雅山由海洋变成陆地的演示,按AD的顺序认识喜马拉雅山从海洋到高山的整个过程。

  让学生观察“根据卫星照片制成的喜马拉雅山电子影像图”,同“世界地形图”加以对照。

并指导学生推挤课本,体会珠穆朗玛峰还在继续长高。

  1.归纳板书通过以上的演示和分析,使我们认识到了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不是一个整体,所有的板块都在不断地运动之中。

当地壳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会使地表发生断裂,形成裂谷、海洋。

如东非大裂谷、红海。

当地壳板块发生碰撞挤压时,会使地表隆起抬升,形成巨大山脉。

如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总之,板块的运动,使地球表层像个有“生命”的东西,在漫长的不断运动变化之中形成了今天世界面貌。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回忆本节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并鼓励大家发奋学习,去发现探索地球的奥秘。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做一个小实验,把一个有裂缝的鸡蛋煮熟,观察出现什么现象。

通过这个实验,体会和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美国科学家根据观测资料,已经绘制出八百万年以后世界海陆分布图:

巴拿马将消失在波涛中,佛罗里达半岛将和西印度群岛、南美洲相连,格陵兰岛将远远离去。

里海被填平,波斯湾变成大高原,非洲大裂谷变成新的海洋。

花彩列岛将和澳大利亚、新西兰连成一体,成为一个新的雄伟山脉。

试根据美国科学家的描述和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绘制一幅800万年后的世界海陆分布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