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外科专业12个病种临床路径.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5538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90 大小:5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儿外科专业12个病种临床路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小儿外科专业12个病种临床路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小儿外科专业12个病种临床路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小儿外科专业12个病种临床路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小儿外科专业12个病种临床路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小儿外科专业12个病种临床路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0页
小儿外科专业12个病种临床路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0页
小儿外科专业12个病种临床路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0页
小儿外科专业12个病种临床路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0页
小儿外科专业12个病种临床路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0页
小儿外科专业12个病种临床路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0页
小儿外科专业12个病种临床路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0页
小儿外科专业12个病种临床路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0页
小儿外科专业12个病种临床路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0页
小儿外科专业12个病种临床路径.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0页
小儿外科专业12个病种临床路径.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0页
小儿外科专业12个病种临床路径.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0页
小儿外科专业12个病种临床路径.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0页
小儿外科专业12个病种临床路径.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0页
小儿外科专业12个病种临床路径.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0页
亲,该文档总共9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儿外科专业12个病种临床路径.docx

《小儿外科专业12个病种临床路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外科专业12个病种临床路径.docx(9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儿外科专业12个病种临床路径.docx

小儿外科专业12个病种临床路径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先天性肠旋转不良(ICD-10:

Q43.3)。

行Ladd术(ICD-9CM-3:

54.95)。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小儿外科学》(施诚仁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第4版)。

1.临床表现:

多发于新生儿期,以胆汁性呕吐最为突出,并发肠扭转时可以出现完全性便秘,进而出现血便、腹胀等。

婴幼儿病程较长,呈间歇发作的中上腹疼痛,并发肠扭转时产生急性腹痛和剧烈呕吐。

2.体格检查:

早期腹部无特殊体征,并发肠扭转时可出现腹部膨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腹膜刺激征和休克。

3.腹部平片:

胃及十二指肠扩大,有液平,并发肠扭转时小肠内无气体。

4.上消化道造影:

十二指肠C状弯曲消失,呈部分梗阻,十二指肠空肠交界部位于脊柱右侧,并发肠扭转时十二指肠和空肠上端呈螺旋状走向。

5.钡剂灌肠造影:

盲肠位于上腹部或左侧腹部。

6.腹部超声或CT(必要时):

肠扭转病例,可显示肠系膜呈螺旋状排列(漩涡征),肠系膜上动、静脉位置异常。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小儿外科学》(施诚仁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第4版)。

行Ladd术(ICD-9CM-3:

54.95)。

(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Q43.3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因肠扭转发生肠坏死,需行肠切除、肠吻合或肠造瘘者不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试验、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气分析、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

(2)胸片(正位)、心电图、上消化道造影或钡剂灌肠造影。

2.消化道造影不明确时可选择超声或CT检查。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并结合患儿病情决定选择。

2.推荐药物治疗方案(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的药物)。

3.肠壁因血供障碍出现水肿增厚和紫色瘀斑者不在此列。

(八)手术日为入院后1–2天。

1.麻醉方式: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2.预防性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法:

可选择二代头孢类(如头孢呋辛)等静脉输入,切开皮肤前30min开始给药,如有明显感染高危因素,可再用一次或数次,一般不超过2天。

3.手术方式:

Ladd术。

4.手术内置物:

无。

5.输血:

必要时。

(九)术后住院恢复7–8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术后用药:

抗菌药物的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十)出院标准。

1.伤口愈合好:

局部无红肿、无皮下积液。

2.胃纳好,排便正常。

3.没有需要处理的并发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有影响手术的合并症,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

2.存在其他系统的先天畸形,不能耐受手术的患儿,转入相应的路径治疗。

 

二、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临床治疗路径

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先天性肠旋转不良(ICD-10:

Q43.3)

行Ladd术(ICD-9CM-3:

54.95)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住院日期:

____年____月____日,出院日期:

____年____月____日,标准住院日:

10天

日期

住院第1天

住院第2天

(手术日)

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完成首次病程录和大病史

开出常规检查、化验单

上级医师查房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完成腹部平片(正侧位)

完成上消化道造影或钡灌肠造影

必要时多普勒超声检查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确定诊断和手术时间

患儿家长签署“手术麻醉知情同意书”和“输血知情同意书”

向患儿家长交待手术前注意事项

手术(Ladd术)

术者完成手术记录

完成手术日病程记录

上级医师查房

向患儿家长交待病情

长期医嘱:

一级护理

禁食

胃肠减压

临时医嘱:

血常规+CRP、血型、尿常规、便常规+隐血试验、肝功能、肾功能

凝血常规、输血前常规

血电解质、血气分析

□感染性疾病筛查

心电图、胸片(正位),超声心动(必要时)

用血申请书

腹部平片(正侧位)

上消化道造影(或钡剂灌肠造影)

肠系膜血管多普勒超声(必要时)

行Ladd术(必要时)

长期医嘱:

一级护理

禁食

胃肠减压

心电、经皮氧监护

头罩吸氧(4小时)

急查血常规、血气分析、血电解质(必要时)

补充液体和电解质

行Ladd术

抗菌药物:

头孢二代(术前30分钟用)

主要护理工作

介绍病房环境、设施和设备

入院护理评估

护理计划

静脉采血

指导病人家长带病人到相关科室进行心电图、胸片等检查

随时观察患儿情况

手术后生活护理

夜间巡视

病情变异记录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护士签名

医师签名

日期

住院第3天

(术后第1天)

住院第4天

(术后第2天)

住院第5天

(术后第3天)

上级医师查房,对手术及切口进行评估

完成日常病程记录

确认胃肠减压引流液性质及肠蠕动恢复情况

评估营养状况,应用肠外营养

向家长交待病情

上级医师查房,对手术及切口进行评估

完成日常病程记录

确认胃肠减压引流液性质及肠蠕动恢复情况

向家长交待病情

上级医师查房,确认是否可转入普通病房

完成日常病程记录

确认胃肠减压引流液性质及肠蠕动恢复情况

向家长交待病情

长期医嘱:

一级护理

禁食、胃肠减压

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护

抗菌药物:

头孢二代等

临时医嘱:

补充液体和电解质

肠外营养全合一制剂(必要时)

长期医嘱:

一级护理

禁食、胃肠减压

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护

补充液体和电解质,必要时肠外营养全合一制剂

临时医嘱:

乳酸林格氏液补充胃肠减压丧失液量(必要时)

长期医嘱:

二级护理

禁食、胃肠减压

补充液体和电解质,必要时肠外营养全合一制剂

临时医嘱:

乳酸林格氏液补充胃肠减压丧失液量(必要时)

伤口换敷料

主要护理工作

随时观察患儿情况

手术后生活护理

夜间巡视

 

随时观察患儿情况

手术后生活护理

夜间巡视

随时观察患儿情况

手术后生活护理

夜间巡视

病情变异记录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护士签名

医师签名

日期

住院第6天

(术后第4天)

住院第7天

(术后第5天)

上级医师查房,对手术及切口进行评估

完成日常病程录

确认胃肠减压引流液性质及肠蠕动恢复情况,允许时可停用胃肠减压

向家长交待病情

上级医师查房

完成日常病程录

确认肠蠕动恢复情况,允许时可予半量饮食

向家长交待病情

长期医嘱:

二级护理

少量饮水

补充液体和电解质,必要时肠外营养全合一制剂

临时医嘱:

乳酸林格氏液补充胃肠减压丧失液量(必要时)

长期医嘱:

二级护理

母乳或婴奶

酌情补液

主要护理

工作

随时观察患儿情况

手术后生活护理

夜间巡视

随时观察患儿情况

手术后生活护理

夜间巡视

病情变异记录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护士签名

医师签名

日期

住院第8天

(术后第6天)

住院第9天

(术后第7天)

第10天

(术后第8天,出院日)

上级医师查房

完成日常病程录

确认肠蠕动恢复情况,允许时可予全量饮食

复查血尿便常规,了解术后感染情况

向家长交待病情

上级医师查房

完成日常病程录

了解所有化验报告

确认肠蠕动恢复情况,确认奶量完成情况

确认伤口恢复情况,酌情拆线

决定患儿是否可以出院

如果可以出院:

完成“出院小结”、病史首页

通知家长明天出院

向家长交待出院的注意事项,预约复诊日期

如果该患儿可以出院:

向家长交待出院的注意事项,预约复诊日期

将出院小结交于家长

如果该患儿需继续住院:

上级医师查房,确定进食及排便情况,作相应处理

完成日常病程记录

长期医嘱:

二级护理

母乳或婴奶

长期医嘱:

二级护理

母乳或婴奶

临时医嘱:

明日出院

出院医嘱:

定期复查

在院医嘱:

二级护理

母乳或婴奶

主要护理

工作

随时观察患儿情况

手术后生活护理

夜间巡视

随时观察患儿情况

手术后生活护理

夜间巡视

如果该患儿可以出院:

帮助办理出院手续

将出院小结交给家长

如果该患儿需继续住院:

随时观察患儿情况

手术后生活护理

夜间巡视

病情变异记录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护士签名

医师签名

甲状舌管囊肿或鳃源性囊肿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甲状舌管囊肿或鳃源性囊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甲状舌管囊肿(ICD-10:

Q89.202)或鳃源性囊肿(ICD-10:

Q18.0)。

用对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甲状舌管囊肿切除术(ICD-9-CM-3:

06.7)或鳃源性囊肿切除术(ICD-9-CM-3:

29.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小儿外科学》(施诚仁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第4版)。

1.临床表现:

颈中线或侧部囊性肿块;如囊肿继发感染可自发破溃或被切开引流,可反复发作,形成瘘管。

2.体格检查:

为圆形囊性肿块,边缘清楚,光滑,较固定,无压痛,可有大小变化;如形成瘘管则在颈中线或侧部见瘘管开口,时有分泌物或脓液溢出。

3.辅助检查:

超声、CT(必要时),了解肿块与甲状腺的关系。

4.当肿块不能与甲状腺特别是异位甲状腺鉴别时,应当进行甲状腺核素扫描和T3、T4等检查。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小儿外科学》(施诚仁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第4版)。

用对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甲状舌管囊肿切除术(ICD-9-CM-3:

06.7)或鳃源性囊肿切除术(ICD-9-CM-3:

29.2)。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Q89.202甲状舌管囊肿疾病编码或ICD-10:

Q18.0鳃源性囊肿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如囊肿或瘘存在明显感染,不进入路径,需抗菌药物控制感染后2–3个月后再行手术。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2天。

必需的检查项目: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型、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

2.影像学检查:

超声、胸片(正位)、心电图。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并结合患儿病情决定选择。

2.推荐药物治疗方案(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的药物)。

3.预防性用药时间为1天,术前因感染已应用抗菌药物或术中发现有明显炎症者不在此列。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3天。

1.麻醉方式: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2.预防性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法:

半合成青霉素、一代或二代头孢抗生素静脉输入,切开皮肤前30min开始给药,手术延长到3h以上时补充一个剂量。

3.手术方式:

甲状舌管囊肿切除术或鳃源性囊肿切除术。

4.手术内置物:

切口皮片引流(必要时)。

(九)术后住院恢复2–5天。

1.根据当时病儿情况而定:

血常规。

2.术后抗菌药物:

用于术中发现局部有炎症者,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用药时间一般为3–5天。

(十)出院标准。

1.一般情况良好。

2.伤口愈合良好,无出血、感染或瘘。

3.无其他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围手术期并发症等造成住院日延长和费用增加。

2.术后切口感染、瘘复发等并发症,进入其他路径。

二、甲状舌管囊肿或鳃源性囊肿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甲状舌管囊肿(ICD-10:

Q89.202)或鳃源性囊肿(ICD-10:

Q18.0)

用对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甲状舌管囊肿切除术(ICD-9-CM-3:

06.7)或鳃源性囊肿切除术(ICD-9-CM-3:

29.2)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住院日期:

____年____月____日,出院日期:

____年____月____日,标准住院日:

5–7天

时间

住院第1天

住院第2天

住院第3天

(手术日)

□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上级医师查房与术前评估

□确定诊断、术前准备和手术日期

□向患者监护人交代病情,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手术麻醉知情同意书”

□上级医师查房与术前评估

□评估检查结果符合诊断和手术条件

□分析异常结果,处理后复查

□麻醉科医师探望患者并完

成麻醉前书面评估

□完成手术准备

□手术

□术者完成手术记录

□完成术后医嘱和检查

□上级医师查房

□向患者家属交待手术中情况和术后注意事项

□确定有无手术和麻醉并发症

□麻醉科医师随访和书面评价

长期医嘱:

□小儿外科护理常规

□二级护理

□普食

临时医嘱:

□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

□肝肾功能、C反应蛋白、电解质、凝血功能

□感染性疾病筛查

□超声、心电图、胸片

□CT、同位素(必要时)

长期医嘱:

□小儿外科护理常规

□二级护理

□普食

临时医嘱:

□明晨禁食

□拟明日全麻下行甲状舌管囊肿或鳃源性囊肿切除术

□麻醉前用药

长期医嘱:

□小儿外科术后护理常规

□一级护理

□心电监护

□禁食

□记24小时出入量

□抗菌药物

临时医嘱:

□按体重和出入量补充液体和电解质

□切除组织送病理

主要

护理

工作

□入院宣教:

介绍医护人员、病房环境、设施和设备

□入院护理评估

□静脉取血(明晨取血)

□指导患者到相关科室完成辅助检查

□颈部皮肤准备

□手术前物品准备

□手术前心理护理

□明晨禁食、水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手术后心理与生活护理

□观察切口引流情况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时间

住院第4天

(术后第1天)

住院第5–6天

(术后第2–3天)

住院第7天

(出院日)

□上级医师查房

□仔细观察患儿颈部切口情况

□对手术进行评估

□上级医师查房

□仔细观察患儿颈部切口情况

□对手术进行评估

□检查患儿的一般情况

□检查伤口换敷料

□完成出院小结

□交代家属注意事项

长期医嘱:

□小儿外科术后护理常规

□二级护理

□流质

□抗菌药物

临时医嘱:

□血常规

□按体重和出入量补充液体和电解质(必要时)

长期医嘱:

□小儿外科术后护理常规

□二级护理

□普食

□抗菌药物(术后第三天停)

临时医嘱:

□换敷料,拔除引流皮片

 

临时医嘱:

□今日出院

□带药(必要时)

□出院后门诊拆线(如出院日为术后第5天,可在医院拆线)

 

主要

护理

工作

□观察患儿情况

□手术后生活护理

□夜间巡视

□观察记录颈部切口情况

□疼痛护理指导

□观察患儿情况

□手术后生活护理

□夜间巡视

□观察记录颈部切口情况

□指导家长办理出院手续等事项

□出院宣教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先天性胆管扩张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先天性胆管扩张症(胆总管囊肿)(ICD-10:

Q44.4/Q44.504)。

行扩张胆总管切除、胆道重建术(ICD-9-CM-3:

51.63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小儿外科学》(施诚仁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第4版)。

1.本病有三个主要临床特征,即腹痛、黄疸和腹部肿块,具体病例可仅有其中的一或两项。

2.影像学检查:

超声可显示肝内外胆管扩张、结石、肝实质损害、胆囊壁增厚、胰管扩张和胰腺水肿等情况,CT或MRI亦可用于检查。

3.实验室检查:

血白细胞升高提示合并感染,血、尿淀粉酶升高提示胰胆管合流伴发胰腺炎,碱性磷酸酶、转氨酶升高提示肝功能不良,胆红素检查呈梗阻性黄疸等。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小儿外科学》(施诚仁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第4版)。

行扩张胆总管切除、胆道重建术(ICD-9-CM-3:

51.6301)。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2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Q44.4/Q44.504先天性胆管扩张症(胆总管囊肿)疾病编码。

2.患儿一般情况良好,可耐受手术。

3.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4.因本病发生胆管穿孔或严重感染等,已行胆管或胆囊外引流术者不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血型、C反应蛋白、尿常规、肝肾功能、血淀粉酶、尿淀粉酶、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血电解质、血气分析;

(2)胸片(正位)、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异常者);

(3)超声。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

CT、MRCP或ERCP检查。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并结合患儿病情决定选择。

2.推荐药物治疗方案(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的药物)。

3.预防性用药时间为1天,术前因感染已应用抗生素或术中发现胆管或胰腺有炎症者不在此列。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4天。

1.麻醉方式: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2.预防性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法:

二代头孢类(如头孢呋辛)或三代头孢类(如头孢曲松或头孢哌酮)抗菌素静脉输入,切开皮肤前30min开始给药,手术延长到3h以上或大量失血时,补充一个剂量(用头孢曲松时无须追加剂量)。

3.手术方式:

开放经腹或腹腔镜辅助下扩张胆总管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Y吻合。

4.输血:

视术中和术后情况而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6–8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电解质、肝肾功能、淀粉酶。

2.术后抗菌药物:

二代头孢类(如头孢呋辛)、三代头孢类(如头孢曲松或头孢哌酮)及甲硝唑,用药时间一般为3–5天。

3.出院前超声检查:

吻合口情况,有无胰腺水肿,腹水等。

(十)出院标准。

1.一般情况好,无发热,消化道功能恢复好。

2.切口愈合良好,引流管拔除后愈合良好,无瘘形成。

3.无其他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术前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影响手术的患者,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

2.为进一步明确诊断,术中须常规抽取胆囊或扩张胆管内胆汁,检测淀粉酶水平、细菌培养加药敏;可行术中胆管造影显示胰胆合流情况和肝内胆管畸形,以利手术具体方式和抗生素的选择。

3.有并发症(有严重肝功能损害及黄疸、胆管穿孔、急性胰腺炎、胆管出血或恶变等)的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则转入相应临床路径。

二、先天性胆管扩张症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先天性胆管扩张症(胆总管囊肿)(ICD-10:

Q44.4/Q44.504)

行扩张胆总管切除、胆道重建术(ICD-9-CM-3:

51.6301)

患者姓名:

________性别:

________年龄:

______门诊号:

_____住院号:

________

住院日期:

____年____月____日出院日期:

___年___月___日标准住院日:

10–12天

时间

住院第1天

住院第2天

住院第3天

□询问病史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