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考历史 真题按课汇编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55564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32.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高考历史 真题按课汇编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历史 真题按课汇编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历史 真题按课汇编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历史 真题按课汇编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历史 真题按课汇编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历史 真题按课汇编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历史 真题按课汇编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历史 真题按课汇编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历史 真题按课汇编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历史 真题按课汇编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历史 真题按课汇编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历史 真题按课汇编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历史 真题按课汇编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历史 真题按课汇编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历史 真题按课汇编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历史 真题按课汇编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历史 真题按课汇编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历史 真题按课汇编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历史 真题按课汇编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历史 真题按课汇编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备战高考历史 真题按课汇编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备战高考历史 真题按课汇编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高考历史 真题按课汇编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备战高考历史 真题按课汇编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备战高考历史真题按课汇编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新人教版必修3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选择题

2013年题组

1.(2013·浙江文综·12)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的途径。

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培养人才的有(  )

①孔子②韩非③朱熹④亚里士多德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宋明理学,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解析】①孔子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③朱熹创办私学,书中虽未明确提及,但根人民版教材的“学习思考”得知,他的学说生前被官方诬为伪学,从而可知他不可能在“官学”培养人才。

朱熹曾在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等场所招徒讲学。

④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做过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的私人教师,晚年回到雅典后兴建了自己的讲习所——“吕克昂”学园。

②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人物,主张实行法治、提倡耕战,因此他不推崇文化知识,对私学采取简单消灭的办法。

《韩非子》的主张,后来被秦王朝接受作为文教法令规定下来,导致焚书坑儒禁绝私学的一场浩劫。

由此排除②。

【答案】C

2012年题组

1.(2012·山东文综历史·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

“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  )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材料“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说明此学派代表地主阶级,反对贵族特权、主张社会变革、倡导重农抑商。

结合所学可知是法家思想。

【答案】D

2.(2012·海南卷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

“上好礼,则

民莫敢不

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  )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

【解析】题干中反映的战国时期孟子的有关施政中君民关系的论述,其认为统治者能做到“礼、义、信”则民治,因此,B项正确;A项是儒学思想可以体现的,但与题意不符,如民贵君轻、君舟民水;C项是荀子观点,题干无从反映;D为孔子思想,题干也无从反映。

【答案】B

3.(2012·浙江文综卷·16)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

这些举动表明康熙(  )

①崇尚儒家文化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

③延揽汉族文士④努力缓和民族矛盾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解析】清朝是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全国政权,存在满汉矛盾。

作为在汉族地区成长起来的满族政治家,康熙帝善于学习和创新,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他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既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又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答案】B

4.(2012·上海单科卷·31)孔子说: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老子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说:

“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

”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解析】孔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影响四季万物;韩非子认为天是永恒的,不会消亡;“天法道”,老子用“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即天也是有其客观规律的。

三者都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BD项反映的是其中一个方面。

上述观点是针对天人关系提出的,不涉及政治主张,A项错误。

【答案】C项3分,B、D项1分,A项0分

2011年题组

1.(2011·浙江文综·12)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下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  )

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

③罗马法的基础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④D.③④

【解析】因为①老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

②屈原的“美政”理想是要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变法图强。

③罗马崛起于亚平宁半岛的台伯河畔,与希腊城邦小国寡民的政治体制不同。

罗马以蕞尔小邦征服意大利,最后建立了雄霸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在此基础上,罗马人以灵活务实的态度逐步摸索出一整套治理国家的经验,制定出古代世界最为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为丰富和发展西方古代政治文明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④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种颇为原始的直接民主,它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由此判断②③与题意无关

【答案】C

2.(2011·广东文综·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孟子这句话的意思,即“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

田界划分正确了,那么分配井田,制定俸禄标准,就可轻而易举地办妥了。

”从材料意思上看,孟子的主张主要解决“田界”即土地问题,并没有涉及到“轻徭薄赋”、“均贫富”、“贵民轻君”等问题故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答案】C

3.(2011·福建文综·16)《唐律疏议》记载: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这表明(  )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解析】本题的解题材关键在于理解材料意思,即文“以礼义教化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而以刑罚制裁作为治理国家的辅助手段,就犹如早晚四季交替是相辅相成的。

从中可以看出二者对政教的重要性。

“德礼为政教之本”,礼义教化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德礼是政教的本体,不是刑罚的本体,排除A。

“刑罚为政教之用”,刑罚制裁作为治理国家的辅助手段,而不是德礼的体现,排除B。

“相须而成者”,说明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排除C。

故选D项。

【答案】D

4.(2011·安徽文综·12)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

图3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  )

图3

A.①④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解析】①迎江寺,曾名“古万佛寺”,属于佛教思想,不符合题意。

②徽州牌坊群中的贞女坊体现了儒家思想三纲五常的内容,符合题意。

③涡阳老子庙供奉老子的神像,老子属于道家的思想。

④包公祠是纪念宋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开封府尹包文拯的公祠。

包公祠全名“包公孝肃祠”,“孝肃”二字,是宋仁宗在包公死后赐给他的谥号,以评价肯定包公的忠孝一生。

这个含义也属于三纲五常的内容。

所以②④体现儒家伦理思想,故选B。

【答案】B

5.(2011·上海单科·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

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

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

【解析】A项爱无差等是墨家的思想。

C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治国方针,D项存天理,灭人欲属于个人修养问题,帮故排除A、C、D三项;B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又符合儒家思想。

【答案】B

2010年题组

1.(2010·山东文综·9)“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一主张属于(  )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解析】这是墨子的

话。

大体意思是“看待别人国家就象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象自己之身。

”属于墨子的“兼爱”思想。

这道题注意不要联系到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而错选A项

注意儒家所宣扬的“仁爱”思想是有等级差别的爱,不可能做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答案】B

2.(2010·浙江文综·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

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

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解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

“制天命而用之”和“天行有常”是荀子的思想,排除B、D项。

选项A出自庄子《南华经》,原文是“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意指上古时的有识之士顺应自然,不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去破坏自然规律,或去影响自然,典型体现了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道德经》,“刍狗”指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在祭祀之前,人们对它敬若神明,祭祀一结束,就被丢弃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慈,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主旨是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

【答案】A

3.(2010·上海单科·4)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

这一家是(  )

A.儒家B.法家

C.道家D.墨家

【解析】此题的关键信息有四:

在同一地点;发掘时间;青铜器的数量巨大;青铜铭文内容——诸侯战争、土地交换。

这些足以排除ACD。

【答案】B

4.(2010·海南单科·1)“欲求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

”这一观点出自先秦(  )

A.儒家B.法家

C.墨家D.道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材料的阅读,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繁为攻伐”“实天下之巨害”主张“非攻”为墨家学说,因此选C。

【答案】C

2009年题组

1.(2009·山东基能·42)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  )

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名言要与书博会的主题相一致,所以选②④。

【答案】D

2.(2009·上海历史·3)①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②子产说:

“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③于是积极组织灭火。

④这说明当时以祭祀为核心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而世俗理性逐渐占据上风。

上述材料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题干中①②③是事件的经过,④是对事件的认识、结论,因此属于历史评价的是④。

【答案】D

3.(2009·海南历史·1)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  )A.天行有常B.人性本恶

C.礼法并用D.民水君舟

【解析】本题的关键词是“共通”,即荀子和法家思想的共同点。

A、C、D都是荀子的思想主张,从表面上看,B项“人性本恶”似乎也是荀子的观点,但仔细比较,荀子提出“性恶论”,主张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法家则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和规范臣民的行为,实际上也是相信人性本恶的。

【答案】B

4.(2009·山东基能力·43)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

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  )

A.兼相爱,交相利B.仁者爱人

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解析】A项是墨家。

B项是儒家。

C项是法家。

D项是道家老子的话。

【答案】D

5.(2009·海南历史·1)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  )

A.天行有常B.人性本恶

C.礼法并D.民水君舟

【解析】本题的关键词是“共通”,即荀子和法家思想的共同点。

A、C、D都是荀子的思想主张,从表面上看,B项“人性本恶”似乎也是荀子的观点,但仔细比较,荀子提出“性恶论”,主张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法家则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和规范臣民的行为,实际上也是相信人性本恶的。

【答案】B

2008年题组

1.(2008·山东基本能力测试·42)《三宇经》中写道:

“人之初,性本善。

”在人性论上,持相同或相近主张的思想家是(  )

①墨子②荀子③老子④苏格拉底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

【解析】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天生都是恶的,凭后天的教育可以使人弃恶向善;苏格拉底认为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善。

二人都强调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学习达到善。

【答案】D

2.(2008·海南单科·2)“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持这一观点的人应

(  )

A.墨翟B.孟轲

C.荀况D.韩非

【解析】材料中体现了作者对法治的重视,在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他强调了依法治国的思想。

【答案】D

3.(2008·上海单科A组·2)战国时期有人提出: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这句话反映的是(  )

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

【解析】从材料中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可以看出这一思想主张“法治”来教育和管理人民。

此是法家的思想。

因此正确答案为D项。

【答案】D

4.(2008·重庆文综·15)“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

A.墨家思想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D.法家思想

【解析】“举而上之,富而贵之”,是推选他并重用他,使他变得富贵。

可以看出是“选贤能,尚贤”的思想,这主要体现了墨家思想。

【答案】A

5.(2008··四川文综·12)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

“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予乱”。

他批评的是(  )

A.法家学说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D.墨家学说

【解析】韩非代表的是发家思想,故排除A项。

题干中韩非的言论意思是:

纵观前朝,把仁的思想作为主要的政治学说的,这个朝代的政治都比较的乱。

而仁的思想主要是儒家学说。

道家学说认为在政治上要“无为”,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

墨家学说认为要“兼爱”、“非攻”和“尚贤”。

【答案】C

2007年题组

1.(2007·广东单科·2)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

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

C.国与国的关系D.夷夏关系

【解析】孔子和孟子都主张“仁政”,志在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答案】A

二、主观题

1.(2013·江苏单科·21)(12分)

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

“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约之二:

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

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

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3分)

(2)历代许

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

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3分)

【考点】儒家思想

【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阐释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1)问据材料信息归结根本:

孝弟(悌)也。

其余思想主张可从治国理论上归结。

(2)问主要内容据材料二主要从家族、宗族、乡里关系上归结。

【答案】

(1)根本:

孝悌。

政治主张:

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

(3分)

(2)主要内容:

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

(3分)

2.(2012·北京文综卷·37)(36分)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了人类文明,启迪着人类智慧,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

材料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

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

材料二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荀子》

(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什么思想?

(2分)简述道家和儒家产生的时代背景。

(4分)

材料三“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所谓的“南北通州”是指北京通州和江苏南通,它们均与大运河关系密切。

但在近代以后,随着运河漕运的停止,北通州及运河沿线大多数城市衰落,南通州却未停止发展的脚步。

1898年南通大生纱厂创办,并获得20年方圆百里内独办企业的特权,税收负担较轻。

此后建立的大生港承担了航运功能。

到20世纪20年代大生资本集团形成,包\括棉花种植、碾米、造船、纺织机器制造、发电等企业及银行。

其间,南通还创办了师范、农科、商业、纺织等学校,兴建了博物苑、剧院、公园等公共设施。

(2)阅读材料三和图11,结合所学,概括近代南通经济发展

的原因。

(8分)

材料四自19世纪初,关于宪法是否明确授权联邦政府帮助地方治理河道的问题,美国国会一直存在争论,1817年和1822年,美国总统两次否决了联邦政府资助地方改善交通的议案,1824年最高法院法官认定,宪法允许联邦政府资助和承担河道改良项目,但联邦政府的权限从改良河道扩大到流域治理、防洪灌溉,又经历了一个多世纪。

其间,仍有很多议员

认为,联邦政府建设防洪工程过多干预了各州的权力。

1935年全国内发生洪灾,100多项防洪议案提交到国会,1936年总统签署《防洪法》,授权联邦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建设防洪工程,地方需要提供相应的建设土地和空间。

(3)结合所学,从美国政治权力分配的角度,对材料四

进行解读。

(12分)

要求:

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水与人类文明进步”关

键词表

三峡水利工程

筒车

新航路开辟

轮船招商局

第聂伯河水电站

海上马车夫

北洋水师

罗盘针

水力织布机

海上丝绸(陶瓷)之路

(4)阅读上表,从“水与人类文明进步”的某个侧面,选出3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关键词,运用这4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

(10分)

要求:

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

(1)题从道家与儒家思想,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第

(2)题以南通为例分析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第(3)题分析说明美国政治权力分配的特点是权力制衡;第(4)题可以从多角度分析,但要言之有理。

答案】

(1)材料一体现出了道家的“辩证”思想;材料二体现出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革。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造成井田制瓦解,各国纷纷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从而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分封制。

周天子权威下降,诸侯争霸,促成了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局面。

(2)南海依托江海,毗邻上海,地理位置优越,有利于经济发展。

张謇的事业救国思想和实践活动,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清政府予以政策扶持,使其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基础设施和产业结构相对完善,有利于城市经济持续发展。

(3)材料表明,最初由于美国宪法没有明确授权联邦政府帮助地方治理河流,导致总统两次否决国会提出的议案。

1824年最高法院法官对宪法相关条例的解释,解决了联邦政府可以治理河流的法律问题,但是仍然没有理顺联邦和地方在治理河流方面的权力关系,所以国会仍陷于长期争论。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自然灾害,客观上要求联邦政府更多干预地方经济事务;罗斯福新政加强了联邦政府的权力。

这一切为1936年总统签署《防洪法》创造了条件。

以上内容表明,美国政治权力分配的特点是权力制衡。

权力制衡一方面表现为中央机构之间的三权分立,另一方面表现为联邦制下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割。

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的某些方面,联邦政府的权力有扩大趋势。

(4)示例:

主题:

水与社会生产的发展

关键词:

筒车、水利织布机、第聂伯河水电站

添加的关键词:

漕渠

简要阐释:

中国古代,修建漕渠,使用筒车灌溉农田,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工业革命期间发明的水利织布机等,解放了劳动力,工业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的变革。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电力成为社会经济与生活的重要能源。

第聂伯河水电站是水利发电的代表之一。

3.(2012·浙江文综卷·24)(26分)人类文明历经千百年的隔绝、碰撞、交融,不断走向新的“解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

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

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印度与

西方,而他们互不知晓。

——摘编自雅斯贝斯《哲学导论》

料二李贽:

前三代,吾无论矣。

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顾炎武:

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王夫之:

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

……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

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王夫之《思问录》

材料三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

……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

……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

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悉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结合所学,指出“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家孔子、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学术史上的地位。

(10分)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9分)

(3)材料三中“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的思想家是谁?

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什么?

概述严复在宣传维新理论上的贡献。

(7分)

【解析】

(1)结合教材内容回答,思想上,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政治上,孔子强调统治者要施行仁政。

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

教育上,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老子主张:

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希望回到小围寡民的理想社会,还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的。

苏格拉底提出“认识自我”,注重道德。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古希腊

文化的集大成者。

(2)李贽大胆地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他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顾炎武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王夫之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3)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说孔子假托古圣先王尧、舜、禹的言论来宣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