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说话就是情商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557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53 大小:14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会说话就是情商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3页
会说话就是情商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3页
会说话就是情商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3页
会说话就是情商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3页
会说话就是情商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3页
会说话就是情商高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3页
会说话就是情商高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3页
会说话就是情商高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3页
会说话就是情商高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3页
会说话就是情商高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3页
会说话就是情商高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3页
会说话就是情商高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3页
会说话就是情商高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3页
会说话就是情商高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3页
会说话就是情商高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3页
会说话就是情商高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53页
会说话就是情商高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53页
会说话就是情商高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53页
会说话就是情商高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53页
会说话就是情商高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53页
亲,该文档总共1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会说话就是情商高Word格式.docx

《会说话就是情商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说话就是情商高Word格式.docx(1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会说话就是情商高Word格式.docx

  我曾认识一个小伙子,他告诉我,每天早上他都会朗诵一段“自我独白”,以此来锻炼自己的口才。

  当我问他练习成果时,小伙子却一脸沮丧地告诉我,效果并不显著,而且决定为此付出更多的努力。

  听完他的话,我对他说:

“就算你把这段话天天读、年年读,读上几十年,我觉得你的沟通能力也不会进步多少。

因为你把一段话读得再滚瓜烂熟,再有感情和感染力,你也不可能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用这段话和别人交流。

其实,你真正缺乏的不是说话技巧,而是说话内容。

  “沟通不是播报新闻、念报纸,而是把自己所知道的对他人而言有用的信息传达出去。

所以,你不要总想着你要表达什么,而应该想一想,你能通过语言给别人带来什么。

只有想清楚这个问题,你的沟通能力才会变好。

  这个小伙子觉得我说得有道理,后来他成了我的学生。

  现在,他不会再去锻炼自己与人沟通的“胆量”和“技巧”了,因为他已经知道,沟通既不需要胆量,也不需要“嘴巴”的技巧,即使你说话磕磕巴巴、口音很重,只要你说的话能给别人提供价值,那么,别人会主动并用心倾听你说的话。

  沟通的价值从哪里来?

就是从“会说话”里来!

  所以,我写了这本《会说话就是情商高》,把自己这么多年来从事这一领域的心得和体会分享给大家。

在这本书里,我讲了许多关于会说话的故事和如何说话的应用方法。

  我不想给读者介绍所谓的“话术”,只是想通过我的一些亲身经历和经典案例来帮助读者树立一种实用的沟通理念,让读者能够把自己所知道的东西以合理的方式分享给别人。

  与此同时,让大家通过会说话来提高自己的情商,从而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受到他人的尊重和欢迎。

  仅此而已。

第一章:

从嘴里爬出来的自己

  一个人容貌的美丑,是可以直接用眼睛看见的。

而一个人心肠的好坏,个性的特点,思想的深度,则是从言谈举止中一点一滴渗透出来的。

1.你讲的是故事,别人听的是你 /002

2.可怕——本想表达个性,但却暴露无知 /008

3.你为什么会提出蠢笨问题 /013

4.谈出来的“志同道合” /018

5.亮出个性,才能让人印象深刻 /024

6.与其自作聪明,不如加点“愚钝” /029

第二章:

多数知识难变现,但可以当作谈资

  学会把知识当作谈资,不仅是一种引发话题的手段,更是一种提升自我的方式。

1.知识沟通法则 /036

2.用“小道消息”打破认知壁垒 /043

3.为什么有人满腹经纶却笨嘴拙舌 /049

4.读书越多越孤独?

可能只是你的一厢情愿 /057

5.浪费知识是一种犯罪 /064

第三章:

谈资的模糊界限

  交谈与演讲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交谈是一种来自双方的互动,你、我皆有表达意见和态度的权力。

1.我们不是圆滑,而是可以接受不同意见 /070

2.用开放的心态去交谈 /075

3.谈资可以多样,情感必须一致 /082

4.催眠式——谈话的最高境界 /088

5.像准备弹药一样去准备谈资 /095

第四章:

让“热点”飞一会儿

 不要急着下结论,在结果出现之前,不妨试着让“热点”飞一会儿,旗鼓相当的“过招”才能让人欲罢不能!

1.不能滥用的热点谈资 /101

2.切莫早下结论 /106

3.加热“谈兴”,让对方主动提问 /112

4.话题“热”不如情绪“热” /119

5.倾听是最成功的交谈 /124

6.重回“热点”,从尴尬中自救 /130

第五章:

“冷场力”是你的负资产

  传说,冷场是因为在谈话间有天使路过,谈话的人感觉到了天使的存在,所以自觉地闭上了嘴巴。

1.我为什么那么害怕冷场 /137

2.请注意,冷场要来了 /142

3.谁要为冷场负责 /147

4.幽默,让谈话远离冷场 /151

5.几种应对冷场的小方法 /159

第六章:

教训:

多数谈判技巧是有毒的鸡汤

  想要成为真正的谈判高手,不如少些套路,在内容上多做些准备。

在这个现实的社会中,内容为王永远不会错。

1.“闲篇”不闲 /167

2.难以复制的谈判技巧 /173

3.我为什么不再相信技巧 /178

4.多多未必“益善” /182

5.真正的谈判技巧 /187

第七章:

最终的目的——让谈资落地

  任何一场谈话都会有一定的目的性,或是为了解闷,或是为了获得对方的好感,或是为了促成某件事情……

1.“高僧”的话为啥显得挺有道理 /194

2.谈资的“虚”和“实” /199

3.交谈不是为了辩倒对方 /204

4.“怎样谈”比“谈什么”更重要 /210

5.退让,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216

6.循循善诱,让谈资落到目的地 /222

第一章

而一个人心肠的好坏、个性的特点、思想的深度,则是从言谈举止中一点一滴渗透出来的。

  所以说,说话这件事儿,说大不大,说小却也不小。

你以为你从嘴里吐出来的只是几句话、几个词,但别人“见”着的,却是从你嘴里爬出来的你。

  慎言,慎言啊!

1.你讲的是故事,别人听的是你

  与人交往,不管是交朋友,还是谈生意,我们都会对对方进行一些评估,比如人品如何,能力如何,等等。

但通常来说,这些表面的东西是很难单从外表就可以看出来的。

  用眼睛看,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容貌是美还是丑,但正所谓“人不可貌相”——外貌的美丑,并不能作为判断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对一个人的人品、能力等迅速做出一个粗略的判断呢?

  很简单,答案就是:

交谈。

  很多跑业务的人都有一种体会:

一笔生意能不能谈成,和你与客户能不能聊得来通常有很大关系。

  这样一说,可能有人会觉得,那客户岂不是很“不务正业”吗?

这在商言商,和聊得来聊不来有什么关系呢?

  这自然是有关系的。

试想一下,当你打算和一个人合作的时候,你是不是需要先考察一下这个人的人品、能力等?

你是不是得先看看这个人可不可信,能不能交往?

  白纸黑字的合同,固然是一种保障,但如果你真的识人不清,遇人不淑,那一纸合同又能帮到你什么呢?

  所以,不管人们谈的是什么,这“说话”就成为考察人品和能力的重要一环。

  但是,很多初入社会或者刚开始跑业务的新人,都不太重视“说话”这件事情,他们总以为,只要自己把合同做得漂漂亮亮,把业务讲解得清清楚楚,自己的任务就完成了——至于和客户之间的闲聊,不过是打发时间,相互寒暄一下罢了。

  但实际上,成败的关键,往往就在这些看似随意的闲聊之中。

你讲的可能是故事,但别人听的却是你这个人。

  

  仔细想想,当你和一个人初识的时候,你脑子里对这个人的印象通常是怎么形成的?

  面对一个陌生人,我们首先能看到的最直观的形象,当然是外表。

外表讨喜的人,我们对他的第一感觉当然比较好,态度自然也就亲近了——也难怪不少人感叹:

这就是一个“看脸”的世界。

  虽然外表往往可以奠定我们对一个人的第一感觉,却不能形成我们对这个人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通常是根据这个人的言谈举止来判断的,其中,言谈显然是重中之重——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一双“毒辣”的眼睛,单凭对方一举手一投足的动作,就能判断出这个人的教养如何、品德怎样。

  可交谈不同,虽然你未必能从交谈中对一个人做出准确的判断,但你必然能从交谈中确定一件事:

你是否喜欢这个人?

是否愿意和他继续相处下去?

  比方说前阵子的一个饭局上,一位同事偶遇了他的一位故友。

那位故友很热情,到我们这桌打了招呼后,还坐下一块儿喝了几杯酒。

  在此过程中,这位热情又健谈的故友,兴致勃勃地提了我们市里几个比较出名的人物,比如某某局的局长、某某处的干部、某某公司的老板,似乎企图攀扯攀扯,看看大家有没有共同相识的人。

  此外,他还讲了几个笑话,把整个饭局的气氛都搞得甚是火热。

虽然他与饭局中的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见面,但整个交流过程中没有出现冷场。

  可有趣的是,这次饭局结束之后,偶然提及这个陌生人,除了那位与他相识的同事之外,大部分人对他的印象都不算很好——归结起来,大家无外乎就是觉得:

这个人爱出风头,爱显摆,不太靠谱。

  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呢?

  我曾问过其中一位参加那次饭局的朋友,朋友直截了当地说:

“他一再提到那些有头有脸的人,一副和他们关系很是亲近的样子,不就是想显摆显摆自己认识不少牛人吗?

你看他,一来就喧宾夺主,敬这酒,敬那酒,把话头都接了过去……显然,此人太爱出风头了。

  哦!

原来这都是从言语之中了解的啊!

  瞧,对一个人的印象,就是这么建立起来的。

  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方面去想:

他之所以提到那些“大人物”,或许只是因为他觉得这些人名气大、人脉广,比较有“标志性”,遇着都认识他们的人概率也比较高。

  因此,他之所以把话头接过去大说特说,并且讲了不少笑话,也可能仅仅是因为他想表现得热情一些,以免他这个陌生人突兀地加入谈话中,会造成冷场。

  但不管怎样,他的真实初衷到底是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作为看客的我们是不会知道的。

至于我们对他这个人如何评价,也只会根据他的言谈来进行剖析。

  所以说,别小瞧你说出口的每一句话,以及你拿来作为谈资的每一个故事,你讲得或许很随意,但别人听得可未必随意——你在别人眼前建立起的形象,以及你在别人心中能得到的分数,正是通过这一场场的谈话所决定的。

  我的朋友小王,有个绰号叫“乌鸦嘴”——原因很简单,他这人嘴特别欠,开口准没一句好话。

  小王其实人不坏,还很热心,谁家有个什么事需要帮忙,一叫他准到。

可问题是,这嘴欠的毛病他却怎么也改不掉。

  有一次,一位朋友要搬家,我们能抽出时间的都去帮忙了,这其中自然也包括热心的小王。

搬完家后,朋友的母亲亲自下厨,留我们吃了一顿饭。

  朋友的母亲养了一只猫,那猫长得挺特别,脸像个“囧”字,看上去挺有意思的。

就在我们都纷纷夸这猫长得有趣的时候,小王开口就是一句:

“这猫的面相不行啊,这眼睛鼻子耷拉得,一看就是一短命相。

  小王这话一出口,朋友母亲脸色就唰地变了,但碍于面子,倒也没说什么。

  虽然现场的气氛很是尴尬,但小王的做派大家也都知道,所以谁都没把这事放在心上。

偏偏巧合的是,这件事情发生没几天后,朋友母亲养的那只猫从开着的窗户跑出去,结果被车撞死了。

  朋友母亲养了那只猫八年,恨不得把它当亲闺女来看待,没想到却出了这种事——加之又联想到前几天小王说的那句话,朋友母亲更是直接记恨起小王来,还严令儿子今后不许再把小王带到家里。

  友谊的小船就这样说翻就翻了,要说那只猫的悲剧,和小王还真是没什么关系,但谁让他这“乌鸦嘴”偏偏就灵验了呢?

  所谓“祸从口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凡是小王能留点口德,这笔账也不会莫名其妙地算到他头上。

当时,他大概也只是开玩笑随口说说而已,但实际上,他的“随口说说”,恰恰正是别人眼中所看到的他啊!

  当然了,如果只是平时和朋友聊天,我们大可天南海北地随心而谈。

但如果是有目的地与人交往、接触,比如与客户谈业务,或者与面试官交流,那可就不能太过随性了——毕竟你和对方的每一句闲谈,都可能影响到你是否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促成合作,或得到工作。

  但凡人的性格,都是多面的——一个粗鲁的人,也会有温柔的一面;

一个马虎的人,也会有仔细的时候;

一个安静的人,不见得就适应不了热闹的环境。

  可我们看人的时候却不同,因为我们习惯于给人“贴标签”。

我们会说,某人很内向。

或者,某人做事风风火火。

又或者,某人特别擅长交际。

  很显然,这些特征不能完全具体地描述出一个人的特点,但这就是这个人给我们留下的印象,而我们也通常会根据这些印象来决定,哪些事情是适合交托给这个人做的。

  比方说,当你想找人帮你带孩子的时候,当然会优先考虑那些温柔细心的;

当你想找人帮你出头的时候,则必然会优先考虑那些性格强势的。

  你的客户,或者面试官,同样如此:

你与他们的交流,就是你在他们心中建立起“印象”的一个过程。

根据这些印象,他们会做出判断——你是否正是他们所需要的那个人。

  而这,往往决定了你是否能够达到自己的最终目的。

  所以说,不要小看从你嘴里说出的每一句话,那些你以为的“闲聊”,恰恰正是别人给你打分的重要“试题”。

2.可怕——本想表达个性,但却暴露无知

  有这样一个笑话:

  相传,李鸿章有个不学无术的远房亲戚,在一次参加乡试的时候,他发现自己一个字也答不出来,眼看就要交卷了,他急中生智,连忙在考卷上写上自己是李鸿章亲戚这件事。

  可无奈的是,这亲戚的“戚”字他怎么想都想不起来怎么写,一着急写成了“我乃中堂大人之亲妻”。

  后来,主考官在阅卷时看到了这个考生的答卷,在旁边甚是讽刺地批了一句:

“所以我不敢取(娶)。

  不学无术之人,哪怕是想显摆,也往往可能弄巧成拙,“啪啪啪”打了自己的脸哪!

  当然了,只要是人都会有犯错的时候,如果只是在无关紧要的时候犯下这种“乌龙”,那么被众人调侃一番之后,便也就过去了。

怕就怕,这样的“乌龙”出在某些关键时刻,那会使你的诸多努力都付诸东流。

  每个人都希望能和聪明、博学的人打交道,自然,每个人也都希望自己在别人眼中是聪明、博学的。

  这种想法本身并没有错,谁不想给别人留个好印象,获得别人的称赞和敬佩呢?

可怕的是,有时可能会弄巧成拙:

你本想彰显个性,最终反而暴露了自己的无知和浅薄。

  其实,这世上的行业千千万万,你不可能熟知每一个领域,更不可能将所有知识都塞进自己的脑袋里。

  所以,当你面对自己不熟悉的话题,或不确定的问题时,没必要硬着头皮不懂装懂——与其冒着出丑的风险好为人师,还不如摆出不耻下问、勤奋好学的姿态呢!

  我以前负责酒店管理时的同事小刘,刚入职的时候就闹出过这种笑话。

  那会儿,小刘刚进公司,被分去了市场部。

经过一个月的培训之后,他就跟着师父上岗了。

当时,正值世界杯,小刘负责的那位客户是个不折不扣的足球迷——为了和客户套近乎,制造共同话题,小刘也“喜欢”上了足球。

  众所周知,在看比赛的时候,很多球迷的情绪都是非常容易激动的,尤其是当看到自己喜欢并支持的球队进了球时,可能立马激动得一蹦三尺高;

而看到对方球队进一个球时,可能会立马痛哭、哀号。

  而且,“骂裁判”这事儿,几乎是每场比赛中球迷们都会干的事儿。

大概是为了彰显自己的“球迷身份”,完全不懂足球的小刘也表现得激动不已,学着客户的样子,对裁判的每个裁定都指指点点,甚至骂骂咧咧。

  要说小刘这演技吧,也算是挺不错的——客户说什么,他都能似是而非地接上两句。

  可假的就是假的,总有露馅的时候。

大概是演戏演成“惯性”了,裁判一吹哨,还不等客户开口,小刘就先骂上了:

“裁判吹黑哨了。

”“脑袋被门挤了。

”……一溜全骂出来了。

  但客户对此却感到莫名其妙:

这动作很明显,一看就是越位了嘛,裁判吹哨毫无问题呀!

可小刘这球迷,而且还是个临时抱佛脚的“伪球迷”,哪里会懂这些球赛规则呀——这不,立马就露馅了。

  万幸的是,这笔生意倒也没因为这个小插曲就此黄了。

不过,那客户念叨小刘这人“不实在”“拍马屁”,可是念叨了好长一段时间呢!

  共同的兴趣爱好,的确是最好的话题,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谈论这些事情,不仅容易调动起对方的谈话积极性,还能迅速拉近彼此的距离。

  但问题是,你必须得真有能谈得下去的内容才行,哪怕你抱着一种“入门者”的态度,摆出请教的姿态,也比不懂装懂要强得多。

  当然,假如你的谈话对象正好和你有相同的兴趣爱好,或者正好对同一个话题感兴趣,那么,交谈是非常自然地就能展开的。

  但有时候,你们的兴趣点也可能恰恰没有任何交集——这种时候,想要用合适的话题来“填充”公事之外的空白时间,就显得有些困难了。

  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意外的发生,在展开任何一场具有目的性的谈话之前,最好要能做到“知己知彼”:

了解对方对什么话题感兴趣,以及近期的活动情况,然后再根据自己的情况,准备几个能够“谈”的话题。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说交谈是两个人的事情,但作为抱有目的的一方,你在准备谈资时,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考虑自己能谈什么,而是应该优先考虑哪些话题能引起对方的兴趣。

  比方说,如果你的谈话对象对金融感兴趣,可你却总和他聊爬山,他必然是提不起劲头来的;

如果你的谈话对象从不关注娱乐圈,而你的话题总围绕着明星打转,那恐怕也只能“道不同不相为谋”了。

  和人谈话,最怕的不是对方讲的事情你不懂,而是你明明不懂,却偏偏喜欢装懂。

不懂不要紧,只要你有兴趣想知道,我可以一点一点告诉你——可如果你明明不懂,却还喜欢装懂,那话题就很难继续下去了。

  我认识的一位小青年就有这个毛病,无论别人谈论什么,他懂或不懂,都喜欢插嘴,发表几句“高见”,仿佛唯有如此,才能彰显出他的智慧与个性。

  有一次在聚会上,几个体育迷在谈论足球,说起了即将到来的足球盛会世界杯,小青年也兴致勃勃地凑了上去。

  大伙正讨论着上一届世界杯的一些精彩进球,小青年见久久插不上嘴,以一副无限惋惜的样子叹了一句:

“唉,去年太忙了,晚上总加班,根本没时间看。

这回,哪怕直接把老板电话挂了我也得守着电视看球!

到时候咱们酒吧约,说好了啊!

  一听这话,大家都乐了,这四年才一届世界杯,去年你是打哪儿看的呀?

在座的一位仁兄冲着大伙坏笑着挤挤眼睛,问小青年:

“那你看好哪个队啊?

你认为今年哪个队能得冠军?

  小青年想了想,大声说道:

“这必然得是AC米兰啊!

是吧?

这有AC米兰的战友吗?

我感觉,那个巴塞罗那也是很有希望的……”

  一席话下来,那几位球迷都乐得不行了:

这还是头一次听说俱乐部也能参加世界杯啊!

  由此可见,说话得谨慎,你不知道的就不要乱说。

  你要真想说,那也没关系,说之前至少得先考虑清楚,别被别人打个措手不及——本想彰显个性,反倒暴露出自己的无知和偏颇。

3.你为什么会提出蠢笨问题

  在进行一场谈话之前,如果有充分的准备和策划,显然更能保证谈话的愉快和顺畅,也更能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

  但很多时候,并非所有谈话在进行之前,都会留给我们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准备和安排。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即将谈论的话题偏偏是自己所不熟悉的,该怎么办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

你可以利用提问的方式来继续展开话题。

  之前我就强调过,面对自己不了解的领域和掌控不了的话题时,与其硬着头皮不懂装懂,倒不如摆出谦虚求知的态度,把话题抛给对方,让对方来为你解疑释惑。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炫耀的心理,都想得到别人的认同,所以,你要尽可能地引导别人去表现他们自己。

你的谈话对象也不例外。

  在谈话中,适当地摆出低姿态,向对方“请教”,让对方能够有机会“显摆”自己的知识,不仅能让谈话更好地进行下去,化解你对该话题不甚了解的尴尬,还能让对方在给你解疑释惑的过程中找到满足感,从而提升谈话质量。

  但是,别以为提问就是简简单单地把话题抛给对方,提问也是一门学问。

  问题提得好,对方会回答得舒爽,同时也能体现出你的智慧和眼光;

而问题若是提得愚蠢,那么抱歉了,恐怕你的提问不仅不能让你的谈话对象感到满意,还会给他留下不少负面印象。

  有一位艺术家在本地艺术圈里也算得上是小有名气。

一次,某杂志社想给他做个专访,约好时间后,派了一个记者过来。

  记者一进院子就看见这些艺术品了,但是,他看了半天也没看出个所以然来,于是就随口说了一句:

“您这些作品还真是让人看不懂啊!

艺术这东西,是不是都得这么故作高深呢?

  听了这话,艺术家当即就有些不高兴了,看着记者问了一句:

“听过黄莺唱歌吗?

  记者笑笑:

“听过啊。

  艺术家又问:

“你觉得好听吗?

  记者答:

“挺好听的,那声音脆脆的。

  艺术家再问:

“那你听得懂它在唱什么吗?

  记者不说话了,有些尴尬。

  经过不愉快的开场白之后,采访正式开始了。

不知道是不是时间太过仓促,这位记者似乎之前没做什么准备,开始提问后,第一个问题就是:

“请问您从事艺术事业多久了?

  艺术家斜睨了记者一眼,冷硬地说:

“怎么,这种事情还需要问我?

在采访之前,你连查一下我的资料都懒得做吗?

  记者有些尴尬,想了想,又问:

“那请问,您是什么时候发现自己有艺术天赋的?

  这问题一出来,艺术家的脸色更难看了:

“之前,就是你们杂志社已经做过我的一次报道了,这个问题问过了,也不怕读者看得不耐烦。

  记者只好硬着头皮接着问:

“还有很多其他的问题呢。

您第一次拍卖的作品是哪一件?

反响怎么样?

对您的艺术生涯有什么影响……”

  不等记者说完,艺术家就直接打断了他:

“如果你想问的就是这些问题,你可以走了,不用浪费我的时间。

回去后,自己翻翻你们杂志社之前报道我的那篇文章,照着抄一遍,什么就都有了。

  这次采访不欢而散之后,为了信守承诺,艺术家还是授权该杂志社刊登了一篇他的专访,但以后怕是再也不会接受这家杂志社的专访了。

理由很简单:

那位记者太不认真,提的都是些浪费时间的愚蠢问题!

  交谈就像比武,有来有往才有趣味。

一场酣畅淋漓、让人意犹未尽的交谈,其实就像武林高手遇着武林高手,你来我往,见招拆招,哪怕大战数百回合也不腻味。

  但如果说,一个武林高手遇着的对手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那怕是连出招都懒得出了——单方面的欺压又有什么意思呢?

你打他,他也不还手,那跟打个物件又有什么区别,总归是没意思的。

  也难怪剑术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