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1课 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59075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1课 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1课 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1课 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1课 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1课 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1课 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1课 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1课 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1课 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1课 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1课 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1课 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1课 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1课 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1课 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1课 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1课 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1课 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1课 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1课 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1课 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1课 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1课 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1课 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1课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材料解析新人教版选修4

第1课 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

从乡绅到议员

 

1.出身和早期活动

 

〔材料一〕乡绅罗伯特·克伦威尔(奥利弗·克伦威尔的父亲──编者注)是镇上居民所熟悉的严肃、虔诚的清教徒。

像整个克伦威尔家族一样,他的全部兴隆都建立在寺院的废墟之上。

他的祖父原名理查·威廉斯,后来袭用了一个豪门亲戚托马斯·克伦威尔①的姓氏,攫得了宗教改革中被封寺院的相当大一部分土地。

罗伯特·克伦威尔继承了部分寺院领地。

一旦夺走了他的这些土地,他就不再是绅士,就会丧失他在本郡享有的一切荣誉。

这就是为什么罗伯特是一个极端痛恨罗马天主教并把教皇骂作“魔鬼”、“恶魔”的清教徒的原因。

 

奥利弗的整个家庭环境完全是清教徒式的。

基督日,别的孩子都到镇上的草坪唱歌、玩耍去了,但奥利弗却要和姊妹们一道随同父母前往教堂。

午饭后,还得规规矩矩地坐上几个小时,听父亲宣读一本厚书中的一些冗长的祈祷文。

祈祷文枯燥、难懂,但一些经常重复的字眼,如“地狱”、“火刑”、“上帝震怒”,等等,充积着恐惧,并深深地铭刻在易受感染的孩子的心灵中。

 

──[苏联]米·阿·巴尔格《克伦威尔及其时代》

 

〔材料二〕克伦威尔于1620年8月22日在克利普尔门的圣吉尔斯教堂与伊丽莎白·鲍彻结婚,她是一个城市商人詹姆斯·鲍彻爵士的女儿。

鲍彻爵士住在塔山,在埃塞克斯的弗思特德拥有财产。

克伦威尔的妻子可能带给他很多嫁妆……在结婚以后,克伦威尔住在亨廷顿,忙于经营从他父亲那里继承下来的田产……有资料说明,克伦威尔在邻人之间享有较好的名声,因为在1628年2月他被选作他的家乡选区的议会代表,参加查理一世召集的第三届议会②。

他之所以被选,部分原因是由于他的家庭地位及其长期同这个选区的关系,但更重要的则是由于克伦威尔的个人性格和声誉。

 

──[英]查尔斯·弗思《克伦威尔传》

 

〔材料三〕这种坚持维护农民和小自由租地农的利益的表现,是克伦威尔在东部各郡具有很大影响的主要原因。

公有地的权利是具体的、明确的;它对那些非清教徒的农民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对那些视议会特权为遥远的虚无缥缈东西的人来说,也是渴求得到的。

每一个汉普顿村民都把克伦威尔看成自己的领袖,并且准备跟随他。

1643年,一家王党报纸给克伦威尔起了个绰号,叫“沼泽地勋爵”。

然而他在由于军事上的业绩而得到这个称号之前很久,就在沼泽地的平民中很有声望了。

 

──[英]查尔斯·弗思《克伦威尔传》

 

〔材料四〕马克思指出:

“这个和资产阶级有联系的大土地所有者阶级……与1789年的法国封建地主不同,它对于资产阶级的生存条件不但不加反对,反而完全抱容忍的态度。

这个阶级的地产事实上不是封建性的财产,而是资产阶级性的财产。

这些土地所有者一方面供给工业资产阶级以手工工场所必需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农业的发展与工商业状况相适应。

这就使土地所有者和资产阶级有共同利益,这就使土地所有者和资产阶级结成联盟。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

 

 

 

【解读】苏联历史学家米·阿·巴尔格所著《克伦威尔及其时代》的最大特色就是把克伦威尔的活动置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

 

英国历史学家查尔斯·弗思所著《克伦威尔传》以克伦威尔的生平为经,以克伦威尔与17世纪英国社会的关系为纬,描写了克伦威尔作为英国“护国公”的波澜壮阔的一生及当时英国复杂多变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状况。

这是一本既富有史学价值又颇具可读性的文学传记佳作,被誉为有关克伦威尔的权威传记。

 

17世纪中期的英国,新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快速发展,资产阶级经济实力大为增强。

与此同时,英国贵族中分化出一个与资产阶级有密切关系的新贵族阶层。

他们中的多数是由乡绅转变而成的,在经济利益上与资产阶级一致。

 

材料一反映了克伦威尔出生于中等贵族家庭,这类家庭很多是在宗教改革时期发财致富并地位上升的,有很深的清教背景。

材料二反映克伦威尔通过和伦敦富商的联姻以及经营地产,跻身议员,目睹了国王和议会间的尖锐对立。

材料三反映了1628年议会解散后,克伦威尔回到地方致力于维护农民和小自由租地农的利益,由此在东部各郡具有很大声望。

材料四是马克思对新贵族的论述,指出英国的乡绅和资产阶级有共同利益,这是英国革命的阶级基础。

 

【注释】①托马斯·克伦威尔:

英国都铎王朝(1485—1603)统治时代最有影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改革家之一,其所作所为对促成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有深远影响。

②第三届议会:

查理一世在位时分别于1625、1626、1628年三次召开议会,三次议会后来都被强行解散。

 

 

 

2.英国革命的宗教因素

 

〔材料一〕十六世纪九十年代,伊丽莎白致书自己未来的英国王位继承人、当时的苏格兰国王詹姆士·斯图亚特,告诫说:

“我想提醒您:

一个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教派已经在您和我的国家出现了。

他们想根本不要国王,只要长老;他们力图在上帝言词的掩盖下篡夺我们的王位,否定我们的特权。

应特别当心这个教派。

”于是伊丽莎白动用了监狱和绞架来完成这项任务。

这就是为什么早在她统治的晚期就有不少清教徒被迫离开英国,前往加尔文教已经获得胜利的荷兰的缘故。

十七世纪初,正是这些寻找“乐土”的清教徒们最先远涉重洋,前往北美殖民地。

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就这样在清教的帷幔中酝酿成熟起来。

 

──[苏联]米·阿·巴尔格《克伦威尔及其时代》

 

〔材料二〕在克伦威尔看来,劳德①对宗教仪式外表上的改变,就是对清教布道的压制,这引起了他的反感。

克伦威尔1658年回顾劳德的政策时说:

“他有这样的计划,企图使我们在宗教事务上进行改革,这样的改革是用许多有害的天主教的仪式强加给我们,将之灌输给我国的清教徒们以及我们当中的宗教上的权威人士,迫使他们在荒僻的旷野寻求他们的食物;企图用这样的方式将一切宗教的核心、权力和心灵完全吞噬掉。

这样就迫使我们的朋友不得不逃往荷兰、新英格兰去寻找他们的信仰自由。

 

──[英]查尔斯·弗思《克伦威尔传》

 

〔材料三〕恩格斯认为:

宗教对于具有世界影响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来说,是“当时资产阶级利益真正的外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一卷

 

 

 

【解读】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宗教派别之争的形式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而且贯穿始终。

开始于16世纪30年代的英国宗教改革,在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封建专制统治的不断加强势必成为资本主义继续发展的重要障碍。

而此时的英国国教会作为封建专制的重要支柱,也就必然遭到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反对。

从16世纪60年代起,英国出现了反对国教会的“非国教徒”,他们主张依照加尔文教来“纯洁教会”,要求清除国教会中的天主教教义和教规仪式,清教徒由此而得名。

与英国国教相比,清教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特征:

相信一个人的世间命运和个人奋斗;不承认国王任命的主教的权力,要求由宗教团体选出“长老”或者是让每个宗教团体完全独立;反对繁琐的宗教仪式,惜时如金;提倡禁欲、戒酒、节俭和积累财富。

这些特征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

 

材料一反映了清教在伊丽莎白时期影响已经越来越大的事实。

材料二是克伦威尔对内战前劳德所推行的宗教政策的评价。

材料三恩格斯的论断,表明英国革命有深厚的宗教背景。

 

【注释】①劳德(1573—1645):

17世纪英国国教会中的最高神职人员,推行不利于清教的改革。

 

 

 

3.王权和议会的斗争

 

〔材料一〕詹姆士一世早在1598年就在《自由君主制的真正法则》一书中叙述了自己对王权实质的看法。

在书中,他硬说王权不是由人而是由上帝创造的,硬说国王是上帝在尘世的全权代表,因此臣民一定要敬畏王权,一定要敬爱君王。

他接着说,既然国王的权力不来自尘世,而是“神授”,那么国王就不受国家任何法律的约束,因为这些法律不是由上帝而是由人创制的。

可见,国王是高于这些法律的。

国王只在上帝面前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臣民只有一项义务,即无条件地服从国王的意志。

并且,即便他们认为国王滥用职权并且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也只有祈求上帝开导国王,把他引向正确的道路。

亵渎国王等于亵渎神灵。

议会的权力和特权得自国王。

它的使命是向国王“禀告”自己的愿望,但没有任何权力议论国王的行为。

应当俯首听命于国王的统治:

“我是你们的国王,是派来治理你们和对你们的错误负责的。

 

──[苏联]米·阿·巴尔格《克伦威尔及其时代》

 

〔材料二〕彼等(即请愿者两院议员──译者)伏祈圣主陛下:

自今而后,非经国会法案共表同意,不宜强迫任何人征收或缴付任何贡金、贷款、强迫献金、租税或类此负担;亦不宜因此等负担,或因拒绝此等负担,而对任何人命令其答辩,或作答辩之宣誓,或传唤出庭,或加以禁闭,或另加其他折磨或困扰;亦不宜使任何自由人因上述种种致遭监禁或扣押;陛下宜调离上述海陆军队,俾民人等今后不再受累;又上述执行戒严法之钦差亦宜撤废;又今后不宜再委何人任此类特职,或令其以上述方式执行其职权,恐其有所凭借,竟违背国法民权,使陛下臣民皆有遭受陷害或被处死之虞。

 

──蒋相泽《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1629年3月2日,国王下令议会休会到10日。

当场就发生了整个英国议会史上前所未闻的事件:

下院多数议员拒绝服从国王的命令。

人们有理由担心,国王关于延期开会的决定会变成解散议会。

因此,当议长从他的座位上站起来并走向门口的时候,霍里斯和惠灵顿两议员便跑到他跟前,强迫他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坐下,因为没有议长议会不能开会。

当他们把议长强行按在圈椅中的时候,伊里奥提议,议会应在走散之前通过下面三项决议:

1)一切企图把教皇的各种新规定引入英国国教的人,都应看做王国的主要敌人;2)一切建议国王不经议会批准就任意征税的人,都应看做英国的敌人;3)一切自愿缴纳未经议会批准的捐税的人,都应宣布为英国自由的叛徒。

 

就在那时,议会得知国王已把奉命前来驱散会议的武装部队派来议会。

霍巴里先生跑到下院大门跟前,从里面把门锁上,然后把钥匙放进了自己的衣袋。

这时传来了敲门声──军队来了。

伊里奥烧去自己的提案。

敲门声越来越急……议会大门很快就要被打破了。

霍里斯赶忙凭记忆把已经提出的提案复述了一遍。

议会一致通过了提案并离开了会议厅。

国王立刻宣布解散议会。

 

──[苏联]米·阿·巴尔格《克伦威尔及其时代》

 

〔材料四〕在以后的十一年里(指从1629年到1640年──编者注),查理在没有议会的情况下进行统治。

1626年,他曾警告下议院说,“你们要记住,议会的召集、开会、解散的权力,全都掌握在我手中;所以我要根据议会的结果是好还是坏,来决定它们是继续召开还是解散”。

而他现在宣称,这次议会结果是邪恶的,因此任何人都可以推想他可能以此为理由去召开另一次议会了。

此后,他将根据上帝赋予他的权威来进行统治;他将国家治理得使人民都承认他们生活得比任何基督教世界里的臣民都更为幸福和自由。

 

──[英]查尔斯·弗思《克伦威尔传》

 

 

 

【解读】蒋相泽主编的《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为史料汇编,有一些有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材料。

 

英国议会起源于中世纪。

大约在13世纪中期,贵族在同英王亨利三世的斗争中获胜,成立议会。

13世纪末以后,议会经常召开,议员由贵族、市民和骑士组成,由于各个阶层的利益不同,常常不在一起开会。

14世纪以后,议会逐渐分成上下两院:

上议院由贵族和教会代表组成,又称贵族院;下议院由乡绅和市民代表组成,又称平民院。

国王是议会的召集人。

这样,由英王、上院和下院三部分共同构成英国的议会政体。

此后,下院的权力不断扩大,15世纪末,下院已经有提出财政议案和法律议案的权力。

但是,这一时期议会仍然是封建性质的等级代议机构。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议会成为资产阶级同代表封建势力的斯图亚特王朝斗争的政治中心。

 

材料一反映了詹姆士一世坚持“君权神授”理论,致使国王和议会的矛盾激化。

材料二是《权利请愿书》的部分内容。

《权利请愿书》重申《大宪章》原则,要求国王不经法律审判不得关押臣民,不经议会同意不得开征新税,任何人未被法庭判决有罪,国王不得剥夺他们的财产。

材料三、材料四反映查理一世在位时,由于专制政府债台高筑,国王要求征税,用以补贴财政困难,遭到议会拒绝。

查理一世将议会解散,长期实行无议会的统治。

 

 

 

治军之道

 

4.从“铁骑”军到“新模范军”

 

〔材料一〕1642年9月,克伦威尔以上尉军衔统率了一支由六十名志愿骑兵组成的队伍,这些人是他从剑桥和亨廷顿与他志同道合的清教徒中招募来的。

这些为数不多的忠于革命的自耕农日后组成赫赫有名的骑兵“铁骑”的核心。

虽然议会军的其他部队因逃亡而锐减,但克伦威尔的骑兵队却一直在增长。

到1643年底,它已经拥有十四个连,有马刀一千一百把以上。

由于克伦威尔的努力,一支前所未见的新型的革命军队“铁骑”的核心就这样建立起来。

 

──[苏联]米·阿·巴尔格《克伦威尔及其时代》

 

〔材料二〕1645年1月,议会决定建立新的常备军以代替各郡原来的志愿兵。

这支军队由中央统一领导,由国家统一拨款供应。

这支与过去的军队迥然不同的新军队获得了“新模范军”,即新型军队的称号。

“新模范军”最初由十个骑兵团、十二个步兵团和一个龙骑兵团组成,总共二万二千人。

议会的其他各部队是以后才编入的。

 

──[苏联]米·阿·巴尔格《克伦威尔及其时代》

 

 

 

【解读】1642年内战爆发后,占据优势的议会军一再丧失战机,致使王军险些攻入伦敦。

在紧急情况下,克伦威尔自己出钱组织了一支骑兵军,在同王军的战斗中崭露头角。

1644年,在马斯顿草原战役中,克伦威尔的军队得到“铁骑”军的称号。

1645年,议会决定以“铁骑”军为核心组成“新模范军”。

“新模范军”的统帅为费尔法克斯,实际统治权掌握在克伦威尔手中。

 

材料一反映了克伦威尔于1642年自行组织了一支军队,在与王军的战斗过程中,军队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日后“铁骑”军的核心。

材料二则反映了议会以克伦威尔的“铁骑”军为核心组建“新模范军”。

 

 

 

5.“新模范军”的优势

 

〔材料一〕“新模范军”的装备和供应都比以前的议会军好得多。

这支军队很快就成了议会的决定性打击力量。

这些身穿红色军装的士兵(自耕农、手工业者、小店主和短工)打心底痛恨暴君制度和压迫他们的封建制度,强烈希望尽快推翻它。

 

──[苏联]米·阿·巴尔格《克伦威尔及其时代》

 

〔材料二〕新军废弃了只有骑士、贵族和出身“高贵”的人才能充任军官的陈规,这也许是新军最突出和真正革命的优点之一。

克伦威尔敢于摒弃这种中世纪的旧观念,坚持不凭出身而根据本人的勇敢精神和对革命忠诚提拔军官的思想,是一个具有巨大意义的革命行动。

一些新的优秀指挥官就是这样脱颖而出的。

例如,普莱德上校过去是马车夫,休逊上校过去是鞋匠,福克斯上校过去是锅炉工,雷因斯波罗上校过去是商船主,等等。

 

──[苏联]米·阿·巴尔格《克伦威尔及其时代》

 

〔材料三〕克伦威尔的军队具有战术精神,装备良好,备有马匹,受过训练,纪律严明;很快就显示出他们比国王的、埃塞克斯的和沃勒的军队都要优越。

克拉伦顿写道:

“战争开始后不久就看到了下列的区别:

虽然国王的军队在冲锋时占了优势,能击垮他们要攻击的军队,但他们从不能再度有秩序地集合起来,也不能在同一天进行第二次冲锋;而克伦威尔的军队,如果占了上风,或者遭到袭击并被打垮,他们马上能重新整队,有秩序地站着直至他们接到了新的命令。

 

──[英]查尔斯·弗思《克伦威尔传》

 

〔材料四〕一份议会记录是这样叙述的:

“在龙骑兵射手发出第一次密集的射击后,克伦威尔上校马上就英勇果敢地向敌人冲去,但他们极为灵敏,当克伦威尔到了手枪的一半射程之内时,他们又向他进行第二次射击;他骑的马在第一次冲锋时就被击毙,并摔倒在他身上;当他站起来后,再被一个向他冲来的绅士击倒在地,但是,在他从一个士兵手中得到一匹瘦弱的马后,自己又勇敢地骑了上去。

我们的军队以惊人的勇气和决心发动的第一次冲锋是如此的激烈,以致敌人无法坚持下去,被驱赶退到他们自己的作为后备力量的部队中去;最后,他们一片混乱。

于是,在不到半小时的战斗中,他们彻底瓦解了。

 

──[英]查尔斯·弗思《克伦威尔传》

 

〔材料五〕17世纪的一家报纸说:

“克伦威尔的军队的威力既不在于它的人数,也不在于它的纪律,而是士兵们在宗教上的万众一心,在战场上的勇往直前,他以严肃的目光注视着他的所有军官的行为,将那些他发现有任何不轨行为或不忠实于事业的军官革职。

 

──[英]查尔斯·弗思《克伦威尔传》

 

 

 

【解读】克伦威尔的军队都是从信奉清教的自耕农中选出,这些人吃苦耐劳,痛恨封建制度,虔诚地信仰上帝,愿意为议会献身。

克伦威尔坚持根据勇敢和忠诚来提拔军官,废弃只有骑士和贵族才能充任军官的陈规,提拔了很多出身低微却很有才干的人。

同时克伦威尔还严肃军纪,从严治军。

 

材料一表明“新模范军”的战斗力不仅仅在于武器装备的先进,主要在于士兵都有旺盛的斗志。

材料二反映了克伦威尔不拘一格,选贤任能。

材料三至五则分别从国王、议会以及当时刚出现的报纸三个方面评论了克伦威尔的军队。

 

 

 

6.几次著名战役

 

〔材料一〕两支军队摆开阵势,彼此对峙有三小时之久,双方相互射击了少量的炮弹,但谁都未向前进攻。

圆颅党人开始唱起了圣诗,王党军首领认为当天不会发生战斗了。

大约到5点钟,议会军开始全线向前移动。

作为议会军左翼的克伦威尔攻击了拜伦勋爵和王党军的右翼。

在克伦威尔指挥下,有东部联盟全部的骑兵和龙骑兵、半个团的苏格兰的龙骑兵和三个团较弱的苏格兰骑兵作为后卫──总数不下4000人,其中有1000龙骑兵。

龙骑兵迅速地将王党军的滑膛枪手从壕沟中逐出,从而为骑兵队打开了通道。

克伦威尔一马当先,和第一支跨过壕沟的军队一起向最靠近的王党团队发动了进攻。

据当时的一则报道说,克伦威尔自己的那部分军队战斗得非常艰苦,因为他们在前锋和侧翼都受到鲁珀特军队中最勇敢士兵的袭击。

……在这次面对面的肉搏战中,克伦威尔的颈部被枪弹射伤,子弹从眼睛近旁擦过,致使他的眼睛陷入半失明状态;虽然短期内身致伤残,但他并未离开战场。

 

──[英]查尔斯·弗思《克伦威尔传》

 

〔材料二〕怀特洛克对纳西比战役的回忆:

 

“费尔法克斯和斯奇朋指挥国会主力军,克伦威尔指挥右翼,爱尔顿指挥左翼,指挥后备军的有莱恩斯保罗、汉蒙特和普莱德。

……

 

当时克伦威尔猛力进攻国王军左翼,在截断左翼军和主力军的联系后获得了胜利。

他乘胜追击,击溃了国王军左翼及其后备军。

 

与此同时,国王主力军强烈地反扑。

国王军一方面节节败退,一方面又重新纠集,他们互相冲击,大家开始使用枪托相搏;既而转入白刃战了……天快黑了……大获全胜的国会军追击国王军十四英里,直到勒彻斯特……国王放弃了纳西比城,急忙逃往里契费尔德去了。

……

 

国会军方面被俘和牺牲的官兵在一千人以上。

国王军方面有二十名骑兵上校和非骑兵出身的军官以及六百名士兵被击毙。

又有六名上校,八名中校,十八名少校,八名尉官,二百名准尉及其他许多下级军官,四千五百名士兵被国会军所俘。

国会军虏获了十二门大炮,八千枝火枪,四十桶火药,二百辆辎重车,三千匹战马,一面王旗,步兵骑兵的各种军旗,国王的一辆轿式马车及书信公文柜。

 

──蒋相泽《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解读】克伦威尔的军队是与王军作战的主力,在与王军的战斗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这支英勇善战的军队在马斯顿草原大败王军,使战局出现转折。

纳西比战役中,克伦威尔亲自指挥“新模范军”,全歼王军主力,于1646年结束了第一次内战。

材料一反映了马斯顿草原战役的情况,材料二则是时人对纳西比战役的回忆。

 

 

 

7.处决国王与成立共和国

 

〔材料一〕第二次内战期间,议会里的长老派仍然企图使国王在接受他们的条件后复位,引起军队士兵和社会中、下层人士的不满,他们要求审判国王。

军队还通过了一项“军队抗议书”,要求解散议会,审判国王,废除君主制。

但议会反而通过决议,准备接受查理一世的要求,准许他回到伦敦。

于是军队决定在12月2日进军伦敦。

军队进入伦敦后,下院的许多议员仍坚持同国王谈判的立场,并通过了相关决议。

12月6日,普莱德上校率军占领了议会,手持名单站在门口,逐个审查进入会议厅的下院议员。

所有稍有名气的长老会派分子都当场被捕,并被关进监狱。

这就是有名的“普莱德清洗”。

第二天还继续进行了清洗。

一共有一百四十多名议员被清除出议会。

此后议会里剩下的议员大约有二百人,称“残余议会”,独立派占据统治地位。

 

──[苏联]米·阿·巴尔格《克伦威尔及其时代》

 

〔材料二〕查理头上仍然戴着帽子,显出一付对法庭不屑一顾的态度。

官方的报告这样写着:

 

“当法庭宣读罪状时,犯人坐在椅子上,时而看看最高法庭,时而看看楼台。

接着他站了起来,转身巡视卫兵和观众,然后又坐下来,神情严肃,面不改色。

直到读到查理·斯图亚特是一个暴君、叛徒等时,他才坐下来报以一笑,面对着法庭。

 

正如国王的法官们所预料的那样,在整个审判过程中,国王拒绝承认法庭的裁判权。

他在20日、22日和23日三天中,每次出现在法庭前时,都始终拒绝进行申辩。

他现在仍重复坚持说:

“一个国王是不受任何尘世的最高审判权审判的。

 

──[英]查尔斯·弗思《克伦威尔传》

 

 

 

【解读】第一次内战结束后,王党分子又发动第二次叛乱,后被克伦威尔平定。

如何处置国王成为各种势力冲突的焦点。

议会里的长老派仍然企图使国王在接受他们的条件后复位,引起军队的强烈不满,发生了著名的普莱德清洗,军官普莱德把长老派从议会中驱逐出去。

这就是材料一反映的情况。

随后对查理一世进行了审判,查理一世被宣布为“叛徒、卖国贼”,于1649年1月30日被斩首处死。

封建王朝的统治结束了,英国成立了共和国。

材料二反映了查理一世拒绝被审判,对法庭不屑一顾的情形。

 

 

 

护国公

 

8.解散长期议会和小议会

 

〔材料一〕至1652年春,“残余议会”终于着手讨论“选举法”,这就彻底表明,它实际上想永远保存自己的权力。

这项法律规定:

第一,长期议会的议员不应通过改选,而应自动进入新议会和以后的所有议会;第二,今后,某个议员的选举“合法”与否,只有“残余议会”的代表才有权决定。

 

克伦威尔力求修改这个草案,终归枉然。

当议会的头头们在有军队上层分子参加的会议上确知军方永远不会赞同这种法律时,便决定背着他们通过它。

他们向克伦威尔保证说,议会暂时不会通过关于这个问题的任何决议,但就在第二天趁克伦威尔缺席之机,赶忙讨论这一法案,以便使它成为法律之后,立即走散,从而让军队和国家去面对既成事实。

 

──[苏联]米·阿·巴尔格《克伦威尔及其时代》

 

〔材料二〕克伦威尔为了简单明了,提到某人时,不是呼名道姓,而是用手指,责骂他们第一个酗酒,第二个受贿,第三个淫乱……在未用暴力强迫离开座位时,议长拒绝离开自己的座位。

克伦威尔喊道:

“把他带走!

”哈里逊走近议长说:

“阁下,我来帮助您!

”随即抓住他的一只手把他拉下了议长席。

在这之后,克伦威尔下令把所有议员赶出下院。

……

 

克伦威尔走到议会秘书跟前,从他手里夺过已经准备好了的解散议会的法令,把它塞到自己的帽子下面。

他一眼看到放在桌上的权标(议长权力的标记),说道:

“我们怎么来处置这个小玩意呢?

把它拿走。

”当一切都告结束时,克伦威尔下令把门锁上,然后动身前往怀特浩宫。

这一切发生在1653年4月20日。

 

──[苏联]米·阿·巴尔格《克伦威尔及其时代》

 

〔材料三〕长期议会的解体受到人们普遍的欢迎。

“这件事并未使有些人咆哮不满或引起公愤和谴责”。

克伦威尔事后这样说。

他的话为事实所证实。

海德称此事为一件最受欢迎和必须进行的举动。

法国大使向其政府报告说,贵族和平民普遍对克伦威尔的高尚行动感到欢欣鼓舞。

在流行的歌谣里反映群众的情绪,其中一首描绘了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