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下册册教案全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64233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123 大小:58.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下册册教案全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3页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下册册教案全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3页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下册册教案全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3页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下册册教案全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3页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下册册教案全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3页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下册册教案全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3页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下册册教案全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3页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下册册教案全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3页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下册册教案全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3页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下册册教案全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3页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下册册教案全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3页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下册册教案全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3页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下册册教案全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3页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下册册教案全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3页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下册册教案全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3页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下册册教案全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3页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下册册教案全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3页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下册册教案全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3页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下册册教案全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3页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下册册教案全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3页
亲,该文档总共1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下册册教案全集.docx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下册册教案全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下册册教案全集.docx(1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下册册教案全集.docx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下册册教案全集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课太阳和影子

第1课、太阳和影子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辨认影子了解物体和影子的关系。

2、能够通过玩影子游戏感受阳光和影子的关系。

(二)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2、知道这种变化是太阳(视)运动造成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平常事物的变化中包含着科学的规律。

2、有意识地关注身边的科学。

教学重点:

认识太阳的视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

连续一天的观测和记录。

教师准备:

标杆、粉笔。

学生准备:

卡纸、铅笔等记录材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

你走它也走,你停它也停,白天跟着你,晚上离开你。

(影子)

2、你知道影子和什么有关吗?

3、今天我们来研究这些问题。

(课题)

4、室外活动:

在有阳光的地方放上标杆,画上它的影子,进入教室。

二、自主学习

1、这是谁的影子?

(1)小组讨论:

你认为这是谁的影子?

(2)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画出树和电杆的影子。

2、认识影子是怎么形成的

(1)小组交流:

影子是怎么形成的?

(2)汇报。

(3)小结:

物体挡住光形成影子。

3、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

(1)室外活动:

再次画

 

出标杆的影子。

(2)观察:

你发现影子变化有什么规律吗?

(3)小组交流。

汇报。

(4)小结: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和方向在发生变化。

三、巩固应用

1、影子是怎么形成的。

2、影子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3、课后继续研究影子,你还能发现什么?

教学探究:

探究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集中话题

1、和学生猜一个有关影子的谜语。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探索和调查

1、在黑板上画一个人,让学生画出人的影子。

 

2、师:

太阳和影子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3、到室外进行太阳和影子之间关系的测量。

4、进行一天中太阳和影子关系的模拟实验。

1、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因为没有太阳的存在,就画不出影子,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密切。

 

实验检测。

 

回顾和解释

1、经过这节课的研究,你知道了什么?

2、布置课后观察一天影子、气温和太阳运动的关系的实验。

1、总结。

2、一天中太阳和影子关系的模拟实验并不能代替实际观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是进行实际观察。

气温的观察也是一样。

第2课、太阳钟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设计、制作太阳钟,并用它计时。

2、尝试做一个沙漏。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2、认识多种多样的古代计时工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2、体会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

了解各种不同形状、不同国家不同制作方法的日晷

教学难点:

根据当地的纬度制作太阳钟。

教师准备:

有关日晷和其他计时工具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学生准备:

制作日晷模型的材料(学具袋中有备)、手表。

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有经验的老农会根据天上的太阳来判断时间,这是怎么回事呢?

2、太阳的确可以当作一个钟来计算时间。

今天我们来学习太阳钟。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太阳钟及各种各样的计时器

(1)太阳钟又叫日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

 

(2) 认识地平日晷、赤道日晷。

 

(3) 认识各种各样的古代计时器。

 

2、 看手掌日晷 

(1) 到阳光下看手掌日晷,注意要面向正南方。

 

(2) 学生室外活动,看手掌日晷,方法按照书上的样子。

 

3、 做太阳钟 

(1) 你在不同时间里画过物体的影子吗?

你发现了什么?

 

(2) 我们来做在个太阳钟。

 

(3) 学生室外活动,画不同时间里物体的影子,在每条影子旁标上时间。

 

三、总结应用 

1、 小结课文。

 

2、课后利用星期六时间,按照这种方法做一个整点时间的太阳钟。

 

教学探究

探究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集中话题

1、出示几种影子,让学生估计当时的时间

为后面做铺垫。

探索和调查

1、刚才你们是如何根据影子来推断时间的呢?

2、你们知道哪些用影子来推断时间的例子?

全班交流。

3、如果让你自己制作一个太阳钟,你打算怎么做?

小组讨论。

 

4、制作太阳钟。

1、引起学生思考

2、以古代的计时工具引发学生思考,为后面制作太阳钟做铺垫。

3、通过讨论,思考,学生对太阳钟就有了更深一层次的思考,再进行制作,在制作的时候,可以由教师把钟面复印给学生进行制作。

回顾和解释

1、用自己所做的太阳钟进行实际检测时间。

2、课后思考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推断时间。

1、应用。

2、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第三课昼夜交替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

*能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对昼夜现象认识的历程。

知识与技能:

*知道昼夜的成因。

*知道哥白尼和托勒密的主要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行的。

学习成果:

预计学生能够:

知道地球自转引起了昼夜交替。

了解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的历程。

教学材料:

手电筒、地球仪

教学重点:

探究昼夜变化的成因。

教学难点 :

根据已知条件推算某地的时间一、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动画片断、演示实验

教学探究

探究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集中话题

1、如果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20点,那么美国的观众应该在什么时候收看实况直播?

引起学生思考。

探索和调查

1、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同一时刻,地球上各个国家的时间不一定一样,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2、进行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

3、实验的时候注意地球自转的方向,并注意观察同一时刻,地球上不同国家的时间为什么不同,找出不同时间的国家例子。

4、交流人类对昼夜交替的探索历程。

1、将时间与地球、太阳建立起联系。

 

3、用实验和前面的问题建立联系。

回顾和解释

1、课后思考为什么会出现“极昼”、“极夜”的现象。

1为后续学习留有余地

 

第4课、看月亮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

 

2、连续一个月观察月亮,给月亮记日记。

 

3、观察一天中的月亮移动,并且给月亮的移动作记录。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2、知道月亮在天空的运行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坚持做长期观察。

 

2、能够克服恐惧感。

 

3、能够实事求是地观察。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记录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联系观察1个月以上的月相变化。

学生准备:

月相观察记录本,月相观察纸若干张。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前一个月我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观察月球的,你的观察怎样?

 

2、  今天我们来学习整理下我们的观察记录。

 

二、学习新课 

1、  画出你记忆中月亮的形状。

 

(1) 你看过月亮吗?

你还记得它是什么样子的吗?

 

(2) 画出你记忆中月亮的形状。

 

(3) 月球明亮部分的形象叫月相。

 

2、  观察模拟的月相变化。

 

(1) 装实验装置,分小组实验。

 

(2) 观察模拟的月相变化。

 

(3) 小组交流、描述实验现象。

 

3、  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1) 把我们的观察记录资料整理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2) 分享交流我们的记录,比一比谁记的最好、最准确。

 

(3) 小结:

月相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也在发生变化,包括同一天中和一个月中月球的位置变化两种情况。

 

4、  阅读:

月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变化,形成不同的月相。

 

三、总结应用 

(1)小结课文。

 

(2)课后继续观察月球的运动,你还能发现什么?

教学探究

探究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集中话题

1、请同学上黑板画月亮。

1、让学生回想原认知中月亮的形状,学生画出的月亮肯定是有不同的,就为后面月相的变化做了铺垫。

探索和调查

1、让学生交流曾经观察月相的经验。

2、小学讨论,提出月相变化可能是什么规律。

3、用月相观察盒,观察模拟的月相变化。

4、再交流月相变化的规律。

 

5、讲解月相为什么会变化。

 

6、制作月相日记卡纸。

 

7、分观察小组。

2、让学生养成自己思考、总结的习惯

 

4、月相变化的规律也可以留在学生自行观察月相、记月相日记之后进行。

5、应该让学生知道月相变化的原因,不要让他们感觉月相变化有那么神秘。

6、在课堂上把卡纸做好,有利于激发学生记日记,而且可以统一格式、材料。

7、学生个别观察的时候常中途放弃,组成小组观察可以起到相互提醒的作用。

回顾和解释

1、布置记月相日记。

1、鼓励学生重在坚持,教师还应提醒学生月亮每天“出现”的时间不同,和出现阴雨天如何处理。

第5课 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提出并识别昼夜对郁金香、合欢树等的影响以及时差对人的影响,并设法这些问题可能的答案和解决方法;

2、能用图表记录昼夜交替对动植物的影响,如用图表记录蒲公英的变化;

3、能设计一些调查活动,回答和解决哪些动物适合昼间活动,哪些动物适合夜间活动;

4、会描述生物每天在行为或特征方面的变化,如夜行性动物的行为、某种植物和花的变化。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有的动物适合昼间生活,如蜜蜂、蜻蜓等;

2、知道有的动物适合夜间生活,如蝙蝠、猫头鹰等;

3、建立事物之间存在普遍的联系的初步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奇妙影响,并以一定的方式赞美,如美文等。

教学重点:

知道昼夜的交替变化对动植物产生影响。

教学难点:

调查夜间小动物的活动。

教学准备:

笔记本照相机笔

有关昼夜对动植物产生影响的图片或影像资料,明暗对比明显的纸盒。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生活中有些现象很奇特,比如:

我们到了晚上想睡觉,早上没人叫却也会按时醒来,夜来香傍晚时花朵才会绽放,发出阵阵香气,这一切都与什么有关呢?

到底是什么在影响动物和植物的生活呢?

2、学生发表各自意见。

3、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二、探究昼夜对植物的影响。

1、观察郁金香、合欢树、酢桨树、牵牛花、夜来香等植物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图片(媒体出示)。

思考:

这些植物在一天中在什么变化?

是什么在影响着它们发生变化?

2、学生讨论并交流。

3、从这些植物的变化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吗?

4、学生讨论并交流。

5、小结:

每种植物的生活习性都是受着节律的支配,这种节律有时按24小时变化着,和钟的周期一样。

这种影响植物的节律我们也称作生物钟。

6、正因为昼夜对植物的影响,有位科学家就利用不同植物开花时间的不同做了一个花钟。

(多媒体展示有关花钟的详细内容)

7、我们能不能利用昼夜对植物的影响规律来改造植物,比如,让郁金香在晚上也能开花。

8、学生讨论并交流。

三、探究昼夜对动物的影响。

1、既然昼夜对植物有影响,那么对动物也有影响吗?

能不能举例说明。

2、学生交流各自解释。

3、多媒体展示:

獾、蜻蜓、壁虎、猫头鹰、刺猬、狐狸,这些动物哪些在昼间活动?

哪些在夜间活动?

4、学生交流各自见解。

5、我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了解答案?

6、学生讨论、交流各自的研究方法。

7、师生共同确定研究方法并进行调查访问。

8、交流调查访问结果。

四、探究蜗牛、蚂蚁等动物哪些是在白天活动,哪些是在夜间活动。

1、蜗牛、蚂蚁等动物哪些是在白天活动,哪些是在夜间活动。

2、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研究?

3、学生讨论并交流研究方法。

4、学生探究。

5、交流各自研究发现。

作业:

选择一种夜间活动的动物,查资料了解它为什么喜欢在夜间活动,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教学探究

探究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集中话题

1、昨天晚上你干了什么事?

探索和调查

1、你所做的事情,哪些事你白天一般不会做。

2、还有哪些事情是你白天做,但晚上不做的呢?

3、你还知道哪些情况是昼夜交替对动植物有影响的。

资料交流。

4、这些昼夜交替对动植物影响的事实,能够对我们日常生活有什么帮助呢?

5、如果让你研究昼夜交替对动物或植物的影响,你打算怎么做?

6、交流观察计划、注意点。

 

2、让学生先从自身认识到昼夜对自己的影响。

3、课前要准备资料,在课上进行交流。

分动物、植物两部分进行。

4、可以从身边说起,也可以说通过资料收集找到的。

5、指定计划。

 

回顾和解释

1、布置课后观察。

1、观察活动不要困难。

第二单元光与色彩

光的行进

课程标准:

一、科学探究方面:

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知道探究过程与探究结论应该允许别人的质疑,结论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二、科学知识方面:

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了解平面镜或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知道日光可以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热爱科学,尊敬科学家,喜欢看科技书籍和影视作品。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学会做小孔成像实验盒。

能够用语言和简图来解释小孔成像的成因。

知识与技能

知道会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到光学世界的神奇和奥妙。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做小孔成像实验盒。

2.能够用语言和简图来解释小孔成像的成因。

学习成果:

预计学生能够:

能认识光源

光线沿着直线行进的。

小孔成像的原因

教学准备:

有关光源、光的直线传播和小孔成像的图象资料。

分组实验材料:

小孔板,电筒、白纸屏

学生准备:

纸盒、剪刀、胶水、透明纸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集中话题

情境导入。

(1)、我们首先来朗读一首优美的小诗。

(2)、猜猜这里的“谁”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3)、谈谈关于光与色彩你都知道哪些知识。

(4)、导入: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有关光与色彩的知识。

认识光源

(1)、你知道哪些物体会发光吗?

(2)、学生说,教师有意识地把学生说的物体写在黑板上。

(3)、介绍光源的定义:

会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4)、辨别会发光物体中的真假光源。

(5)、黑板上的光源哪些是自然光源?

哪些是人造光源?

你能分分类吗?

(6)、学生讨论分类说出理由。

(7)思考:

会发光的物体都会发热吗?

(8)介绍冷光源。

光的直线传播

(1)、出示三幅图片,问:

光怎样行进?

(2)、学生说出自己的推测。

(3)、你们该如何来证明你们的假设是正确的呢?

(4)、布置任务:

使手电筒的光穿过所有纸板上的孔照到纸屏上。

(注意:

这个实验最好在暗室中进行效果比较好。

(5)、学生合作完成实验。

(6)、汇报:

你们是怎么做的。

(7)、讨论:

从实验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孔成像实验

(1)、导入:

在古代有个叫墨子的学者有次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同学们想知道吗?

(2)多媒体介绍墨子的发现,认识到什么叫小孔成像。

(3)、我们也来试一试小孔成像。

(4)、介绍制作方法。

(5)、学生制作、实验、观察现象。

(注意小孔成像实验最好在遮光比较好的教室里进行,这样现象会比较明显。

(6)、汇报你们有什么发现?

(7)、思考:

这是什么原因呢?

(8)、讲解小孔成像的成因。

探索和调查

回顾和解释

照镜子

课程标准:

一、科学探究方面:

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知道探究过程与探究结论应该允许别人的质疑,结论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二、科学知识方面:

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了解平面镜或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知道日光可以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热爱科学,尊敬科学家,喜欢看科技书籍和影视作品。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镜子的一些有趣现象。

能倾听其他同学的发现和想法。

知识与技能

知道平面镜能成像,像与物体的左右相反,了解镜子的用途。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能动手制作简易的潜望镜,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体验完成自己作品后的成功感。

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教学重难点:

1.知道平面镜能成像,像与物体的左右相反,了解镜子的用途。

2.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学习成果:

预计学生能够“

发现镜子的有趣现象

从平面镜成像和成像的物点了解镜子的用途

利用镜子的特点制作潜望镜。

教学准备:

镜子、汤匙、金属面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集中话题

设情境导入

(和学生一起到有镜子的大舞蹈房上课)

1、这间教室有什么特点呀?

(有一整面墙都是镜子,我们进来后,镜子里也有很多人)

2、谈话:

同学们,你们平时经常照镜子吧,有没有发现过什么有趣的现象呀?

识平面镜及特点

1、大家玩一玩手中的一面小镜子,你能发现些什么有趣的现象?

2、生分小组自由活动,教师巡视

3、谁来介绍一下你的发现,其余同学可以补充或提问。

4、学生可能会发现很多:

镜子里能照出自己;镜子里的左右和物体本身的左右相反;镜子在阳光下可以在墙上照出光斑还能移动;我可以利用镜子看到坐在我身后的人;把书放在镜子前,镜子里的字是反的.

5、你能想个办法看到自己脑后的头发吗?

想好可以试一试。

(可以提供两面镜子——眼前一面、脑后一面,相对而看,脑后的头发在后面的镜子第一次成像,又在前面的镜子第二次成像。

你看到自己脑后的头发了吗?

平面镜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

师:

镜子的用途很广呢,你瞧!

(出示一个简易潜望镜)让一位学生上来看看,说说有什么发现?

课后大家也可以做一个。

6、如果把两面镜子夹成一定角度把好,把小玩具放中间,你猜镜子里会看到什么?

在改变角度会怎样?

多试几次吧。

你有什么发现?

(夹角越小,看到的东西越多。

联系生活,讨论用途

1、课前,让大家找一找能照出别的东西的物体,你找到了哪些?

向大家介绍一下。

(汤匙的两面、汽车的后视镜、河水面、比较光亮的金属面等。

们照一照,和刚才用的镜子比,有什么新的发现?

(弯曲的面很好玩,照出得像是变形的,像哈哈镜)

师:

弯曲的凹面镜和凸面镜,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呢?

(马路上的后视镜,摩托车、汽车使用的后视镜,因为在这种镜子里比平面的镜子看到的东西多)

四、课后活动,小组竞赛

小组根据材料和说明,合作制作潜望镜,进行观察,想想潜望镜为什么从下面能看到上面的物体,下节课向大家讲解。

可以把小组的想法画出来。

比比那个小组合作的好。

探索和调查

回顾和解释

3、研究透镜

课程标准:

一、科学探究方面:

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知道探究过程与探究结论应该允许别人的质疑,结论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二、科学知识方面:

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了解平面镜或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知道日光可以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热爱科学,尊敬科学家,喜欢看科技书籍和影视作品。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学会做凸透镜成像实验;

尝试制作望远镜。

知识与技能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了解凸透镜的应用;

初步了解望远镜的构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

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生活;

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做凸透镜成像实验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学习成果:

预计学生能够: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了解凸透镜的应用;

制作望远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

三种类型的凸透镜各一片,蜡烛一支,火柴一盒,纸屏一个,支架三个,凹透镜一片,布卷尺一把,记录纸一张。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集中话题

观察水滴、水杯对物体的放大现象

桌上有一张画报,你能利用桌上的材料,将报上的字放大吗?

(提供材料:

画报、滴管、玻璃杯、玻璃碟)

思考:

字为什么会放大呢?

学生此时还不会从光线的折射的角度来分析,但在学生分析的同时,可能会想到放大镜,水、玻璃杯有着放大镜的作用。

观察凸透镜

学生自己观察

放大镜是什么样的?

通过学生的看,摸,学生很容易发现放大镜片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的镜片。

再发给学生两种镜片,与放大镜观察比较

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又有什么是相同的?

很显然,三种镜片一种是两边凸的,一种是一边凸一边平的,还有一种是一边凸一边凹的,但这三种镜片都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的镜片,都可以将字放大。

让学生给这三种镜片起一个共同的名字

三、研究凸透镜的作用

小组讨论:

凸透镜有什么作用?

通过刚才的观察,孩子们已经知道凸透镜有放大的作用,课上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试一试,到室外做一做用凸透镜点燃火柴的实验。

教师讲述:

如果我们把太阳光看成是平行的光,那么通过凸透镜之后,还会是平行的光吗?

如果不是又会是怎样的呢?

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来:

四、重点研究凸透镜的成像作用

讲述演示:

将凸透镜对着窗外,在凸透镜后面放上一张纸屏,观察在纸屏上有什么发现?

学生操作,汇报:

学生惊奇地发现在纸屏上会出现外面景物的像。

教者提问: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像?

和平面镜里的像一样吗?

让学生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教师的问题情境创设之后,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学生的问题可能有:

凸透镜成的像为什么会是倒着的?

这和第一节课的小孔成像有联系吗?

凸透镜所成的像为什么会是缩小的?

有没有放大的呢?

如果有放大的像,那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呢?

凸透镜什么时候可以形成放大的像,什么时候可以形成缩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