份百题精练2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66656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07.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份百题精练2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份百题精练2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份百题精练2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份百题精练2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份百题精练2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份百题精练2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份百题精练2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份百题精练2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份百题精练2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份百题精练2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份百题精练2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份百题精练2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份百题精练2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份百题精练2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份百题精练2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份百题精练2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7-2018年4月份百题精练

(2)

语文试题

(一)与杀,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的救灾机制

纵观我国历史,发生自然灾害后的救灾职责,主要是由政府承担。

大致可分为朝赈和官赈两类:

朝赈由中央朝廷主持,通常会对灾害地区拨发粮款、赈粜,灾后则采取免除、缓征租赋等措施来恢复民生;而官赈是由地方官主持,在地区性自然灾害发生之后,动用地方库藏钱粮赈济救灾的活动。

另外,我国历史上还存在着由民间义士自愿捐粮捐款赈济灾民的义赈活动。

当大灾发生时,政府积极地履行救灾职能,而民间义赈则成为朝赈和官赈的有力补充。

这种官民互补的救灾方式,能够充分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使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从救灾过程来看,古代救灾可分为灾前预防、灾中救助和灾后救济三个阶段,政府通过创立各种制度和采取各种措施,以完善救灾机制。

灾前预防措施主要是建立粮食仓储制度,包括官方设立的常平仓、社仓、惠民仓等,以及民间白发集资设立的义仓。

此外政府兴修水利,加强气象监测,以及建立粮价呈报制度也是颇具效能的防灾措施;灾中救助指在灾害发生的过程中,官方所采取的一系列应急救助措施,例如建立严格的报灾制度等;而灾后救济则是古代救灾机制的核心部分,主要有灾蠲、减征和缓征赋税等措施,基本上是对灾年发生时灾民的赋税义务进行减免。

从救灾措施来看,我国古代已经衍生出了丰富多样的救灾方式。

典型者如赈济,即发生严重灾情后,为了及时帮助灾民渡过难关,国家向灾民无偿发放救济钱物的行为。

除此之外,历史上还存在着以工代赈、移粟就民、移民就粟以及劝奖社会助赈等独具中国特色的救灾措施:

以工代赈是指官府让灾民参与国家建设,如兴修水利工程,从而获得相应的赈济钱物;而移粟就民则是从外地调运粮食支援灾区,或利用市场调剂手段实现粮食向灾区的流动;所谓的“移民就食”,则是指在灾害严重的地区和年份,官府颁布相关政策法令,组织引导灾民有序流动,到粮食丰裕地区就食糊口。

另外,古代政府也意识到单靠官方力量救灾的不足,因此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劝奖社会助赈。

如宋代规定犯罪人可以因其义赈行为折赎罪行,而明清时期也有入粟补官制度,以鼓励人们发扬救助灾民的美德。

特别值樗一提的是,我国古代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法制化的救灾程序。

以清朝为例,其救灾程序可分为报灾、勘灾、审户和发赈几个步骤,每个步骤都配以严厉的问责方式以强化官吏的救灾职责。

报灾是指灾区的地方官吏逐级向上汇报灾情。

它使得政府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灾情,是政府救灾的第一步。

为了提高救灾工作的效率,清政府制定了明确的成灾标准,严格规定了报灾期限和报灾程序。

第二步是勘灾。

地方官吏必须勘查核实田亩受灾程度,确定成灾分数,其目的在于使官府摸清情况,为以后发放救灾物资和减免赋税提供有效依据。

而审户与发赈则是古代救灾机制的关键程序:

审户是指核实灾民户口,划分极贫、次贫等级,以备赈济。

审户之后须发给赈票。

赈票一共两联,发放时须当面填写,当面裁给,并注入根单,作为以后领赈的凭据。

这种作法能够有效地避免冒领赈灾物资现象的发生,防止官吏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1.对原文划线句子“从救灾措施来看,我国古代已经衍生出了丰富多样的救灾方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赈济,即发生严重灾情后,为了及时帮助灾民渡过难关,国家向灾民无偿发放救济钱物的行为。

B.移粟就民和移民就粟虽然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救灾措施,但是它们的具体做法并不一样。

C.以工代赈作为一种中国特色的救灾措施,它的前提是灾民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

D.古代政府始终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劝奖社会助赈,如规定犯罪人可以因其义赈行为折赎罪行。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官赈是由地方官主持,拨发粮款、赈粜,灾后则采取免除、缓征租赋等措施来恢复民生。

B.灾后救济是古代救灾机制的核心部分,主要有灾蠲、减征和缓征赋税等措施,是对灾民的赋税义务进行减免。

C.灾前预防措施主要是建立官方设立的常平仓、社仓、惠民仓等以及民间自发集资设立的义仓。

D.我国封建社会初期就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法制化的救灾程序:

救灾程序可分为报灾、勘灾、审户和发赈几个步骤。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灾后的赈济,民间力量和官府力量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

B.用各神制度和措施使救灾机制良好运行绝对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

C.到了清代,中国才基本形成了一整套法制化的救灾程序。

D.审户能够有效地避免冒领赈灾物资现象的发生,防止官吏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再与方植之书(姚莹)①

年前接读手书及论夷事文,深为叹息。

所论何尝不中,无如任事人少,畏葸者多,必舍身家性命于度外,真能得兵民之心,审事局之全,察时势之变,复有强毅果敢之力,乃可言之,此非卤莽轻躁所能济事也。

虽有善策,无干济之人,奈之何哉?

今世所称贤能,矫矫者,非书生则狱吏,但可以治太平之民耳。

晓畅兵机,才堪将帅,目中未见其选也。

况局势已成,挽回更难为力耶!

莹五载台湾,枕戈筹饷,练勇设防,心殚力竭,甫能保守危疆,未至债败。

然举世获罪,独台湾屡邀上赏,己犯独醒之戒;镇、道②受赏,督、抚无功,又有以小加大之嫌。

况以英夷之强黠,不能得志于台湾,更为肤想之辞,恫喝诸帅,逐镇、道以逞所欲,江南闽中,弹章相继。

大府衔命,渡台逮问,成见早定,不容剖陈。

当此之时,夷为原告,大臣靡然从风,断非口舌能争之事,镇、道身为大员,断无哓哓申辩之理,自当委曲以全大局。

至于台之兵民,向所恃者,镆、道在也。

镇、道得罪,谁敢上抗大府,外结怨于凶夷乎?

委员追取结状,多方恐吓,不得不遵,于是镇、道冒功之案成矣。

然台之人固不谓然也。

始见镇、道逮问,精兵千人攘臂呶呼,其势汹汹,达镇军③惧激变,亲自循巡,婉曲开譬,众兵乃痛哭投戈而罢。

士民复干百为群,日匍伏于大府行署,纷纷佥呈申诉者,凡数十起,亦足见直道自在人间也。

复奏己上,天子圣明,令解内审讯寻绎,谕辞严厉中,似有矜全之意,或可邀末减也。

委员护解起程,当在五月中旬。

大局己坏,镇、道又何足言!

但愿委身法吏,从此永靖兵革,则大幸耳。

夫君子之心,当为国家宣力分忧,保疆土而安黎庶,不在一身之荣辱也,是非之辨,何益于事?

古有毁家纾难,杀身成仁者,彼独非丈夫哉?

区区私衷,惟鉴察焉。

倘追林、邓二公,相聚西域,亦不寂寞。

或可乘暇读书,补身心未了之事,岂不美哉。

[注]:

①姚莹(1785~1853),安徽桐城人,鸦片战争期间任台湾道台,是台湾最高行政长官,组织军队坚决抵抗英帝国主义侵略。

此文写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

②镇,镇台,地方军事长官;道,道台,地方行政长官。

③达镇军:

指台湾镇台达阿洪。

4.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审事局之全审:

辨别

B.以小加大之嫌加:

欺辱

C.甫能保守危疆甫:

刚刚

D.似有矜全之意矜:

怜悯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能得志于台湾日匍伏于大府行署

B.然举世获罪大臣靡然从风

C.以英夷之强黠逐镇、道以逞所欲

D.痛哭投戈而罢保疆土而安黎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莹对方植之的爱国热情深表感叹,认为朋友的观点十分中肯,但是国家缺乏优秀的人才,即便有好的策略,也难以挽回败局。

B.姚莹认为自己在台湾苦心经营五年,虽然保卫台湾不受侵略,但是多次请功受赏,受到上级猜忌、其他地方官的弹劾,无法分辩,只好委曲求全。

C.台湾军民因镇台、道台受责问,挺身而出为他们请命,这场风波在镇台的安抚下才平息,但还是有许多人不满镇台、道台的做法,又向上级官员申述。

D.妣莹不仅有一颗爱国赤诚之心,而且心胸宽广。

他认为自己遭点曲折算不了什么,如果能和林、邓二公相聚新疆,完成未了心愿,亦是美事。

 

(二)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代汉语词典》对“大师”的释义是“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为大家所尊崇的人”。

简言之,成为大师,有两项条件:

有造诣、被尊崇。

于是,大师的存在,便不仅仅是一种个体的存在,而是具有社会学意义的存在。

他们的存在,遮蔽着他人与群体,同时也遮蔽着历史。

他们是以人类代言人的身份存在的。

芸芸众生死去,只有他们永生。

思想的不朽与伟大愈发令人深刻地感受到个体生命的短暂与渺小。

人们确立了大师的话语权的同时,也丧失了自我的话语权.当人们试图透过对大师的解读逼近原始的历史,更发现历史已经被他们垄断。

大师是山峰,也是鸿沟。

当我们站立在国家图书馆望不到首尾的书柜旁,我们会感到一种阅读的恐惧,读书越多,恐惧便越深,因为我们发现所有的思想都被表达过,所有的情感都被倾诉过了。

当文学家面对曹雪芹和托尔斯泰,当哲学家面对庄子和尼采,当经济学家面对马克思和萨缪尔森,他们都可能染上一种疑难杂症——失语。

像孔子说的“予欲无言”.大师的存在足以令后人乱了方寸,就像婆婆怒目之下的小媳妇,不知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

我们实在不能断定大师的存在是成全了我们还是妨碍了我们。

朋友说:

“纪念碑令我望而生畏。

”这确是悖论。

大师活水般的思想成为经典,其经典又在时间中风干成僵死的教条。

对经典的阅读,永远都不可能是平等的交流。

在阅读开始之前,阅读者便带有了明显的期待心理和意向性,而这种不平等又往往导致对思想的误读或者原意的遮蔽。

然而,我们却大多是这样过来的,在自以为是的阅读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对大师的改写.与其说是对真理的向往,不如说是对权威的崇拜——大师的名字成为符号,它使我们皈依了传统的拜物教.

大师的叙述记录了人类的灵魂史,经典则是大师们的精神遗嘱,然而,对大师与经典的阅读效果,除了取决于原作的品质外,更取决于读者的品质。

换句话说,大师思想的流动毕竟是相对的,而时代与读者的流动却是绝对的,以绝对看相对,我们感觉不出自身在变,反会觉得大师在“变”,他们在世人心目中所处的位置,除了与其本身的“含金量”有关外,更与阅读者的精神状况有关,即:

所谓大师,实际上是经过了阐释的大师——这涉及到接受美学的范畴,于是,我们便不难理解,被某一代人奉为圭臬,顶礼膜拜的,到了另一个时代,很可能一钱不值,显得尴尬而可笑.这样讲可能极端了一些,但至少,大师的“季节性”变化却在所难免.比如高尔基、索尔仁尼琴、张爱玲等这些人物,二十年前的人们与今天人们的看法就绝不相同。

因而我们说,大师是一种“客观存在”,同时也是一种“主观存在”。

而后人超越了时代的困囿反观大师时,大师也已不再是个体化的大师,而是杂糅了复杂的历史信息的文化存在,在时间中经历着升值或贬值的自然过程。

(节选自《重读大师》作者祝勇)

1.下列关于“大师”的相关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师的存在,遮蔽着他人与群体,同时也遮蔽着历史。

他们以人类代言人的身份存在。

作为一种个体的存在,他们与芸芸众生不同,因而获得了永生。

B.大师垄断了历史。

他们是山峰,也是鸿沟。

但他们被解读后,人们便逼近了原始的历史。

C.大师的话语权被人们确立的同时,也使得人们丧失了自我的话语权。

在不朽与伟大的思想面前,人愈发深刻地感受到个体生命的短暂与渺小。

D.大师的存在,令我们无所适从,不知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我们都染上一种疑难杂症——失语。

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师的存在是妨碍了我们。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纪念碑令我望而生畏”是个悖论。

大师的思想成为经典,其经典又在时间中风干成僵死的教条。

B.阅读者对大师思想的误读或者原意的遮蔽,源自在阅读过程中他们所带有的明显的期待心理和意向性。

C.我们大多在自以为是的阅读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对大师的改写。

与其说是对真理的向往,不如说是对权威的崇拜。

D.经典则是大师们的精神遗嘱,然而,读者对大师与经典的阅读效果,除了取决于原作的品质外,更取决于他们自身的品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觉得大师在“变”,除了与大师本身的“含金量”有关外,阅读者的精神状况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师在世人心目中所处的位置,也就是说所谓大师,实际上是经过了阐释的大师。

B.高尔基、索尔仁尼琴、张爱玲等这些人物,二十年前的人们与今天人们的看法就绝不相同,这说明了大师的“季节性”变化却在所难免。

C.大师是一种“客观存在”,同时也是一种“主观存在”。

后人超越了时代的困囿反观大师时,大师也已不再是个体化的大师。

D.被后人重读的大师,已杂糅了复杂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存在,在时间中经历着升值或贬值的自然过程,于是他们有时被奉为圭臬,有时一钱不值。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迁郎中。

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莫属之麋能者补之。

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苏州斌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

钟乘传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

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

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越三日,召诘之曰:

“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

钟乃蠲①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当是时。

屡诏减苏、松重赋。

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

.凡忱所行善政,钟皆悔力成之。

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间杂办及逋②租.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

置纲运簿,防运夫侵盗。

置馆夫簿,防非理需求.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先是,中使织造采办及购花木禽鸟者踵至。

郡佐以下,动遭笞缚。

而卫所将卒,时凌虐小民。

钟在,敛迹不敢肆。

虽上官及他省吏过其地者,咸心惮之。

钟虽起刀笔,然重学校,礼文儒,单门寒士多见振赡。

有邹亮者,献诗于钟。

钟欲荐之,或为匿名书毁亮。

钟曰:

“是欲我速成亮名耳。

”立奏之朝。

召授吏、刑二部司务。

迁御史。

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

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

“非无仆隶,欲籍是报公耳。

”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

人两贤之。

钟尝丁母忧,郡民诣阙乞留。

诏起复。

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

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

明年十二月卒于官。

吏民聚哭,为立祠。

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前后守苏者莫能及。

节选自《明史·况钟传》

【注】①蠲(juǎn):

免除②逋(bū):

欠交,拖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乘传至府传:

传达命令的马车B.谓太守暗易欺暗:

愚昧

C.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诉:

告状D.欲籍是报公耳籍:

通“藉”,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帝以郡守多不称职B.若止我

作《师说》以贻之若属皆且为所虏

C.有邹亮者,献诗于钟D.且令二子给侍

君幸于赵王臣死且不避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况钟年轻时得到尚书吕震的赏识,被推荐授予官职,后又正逢苏州等九府缺少知府,这九府都是重要难治之地,经人举荐做了苏州知府。

B.况钟在苏州为政期间,办事周密,执政为民,不仅下大力气惩恶扬善,而且为老百姓减免赋税,深受老百姓的欢迎,老百姓把他当作神明看待。

C.况钟不仅为政刚正,而且也爱惜人才,他竭力推荐了寒门之士邹亮,使之得到了朝廷的重用。

D.况钟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吴江人平思忠对他有恩,况钟就多次拜见平思忠,深表谢意,对待平思忠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让他的两个儿子到自己属下做事。

 

参考答案

(一)

一、(共9分)

1.D(“规定犯罪人可以因其义赈行为折赎罪行”是宋代才有的,不是始终采取的措施)

2.C(A“灾后则采取免除、缓征租赋等措施来恢复民生”是朝赈的内容;B“灾蠲、减征和缓征赋税”是对灾年发生时灾民的赋税义务进行减免;D“救灾程序可分为报灾、勘灾、审户和发赈几个步骤”是清朝的制度)

3.B(A“民间力量和官府力量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不正确,民间力量起补充作用;C“到了清代,中国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法制化的救灾程序”我国法制化的救灾程序早就形成;D“避免冒领赈灾物资”的是发两联赈票。

二、(共33分)

4.B(加:

凌驾)

5.A(A:

都是介词,“在”;B:

①转折连词,“可是”,②词尾,“……的样子”;C:

①介词,“凭借”,②目的连词,“来”;D:

①连词,表顺承,②连词,表并列。

6.C(士民到大府门前不是不满意镇台、道台的做法,而是要为他们鸣不平。

(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