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西北中国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66997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南西北中国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东南西北中国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东南西北中国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东南西北中国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东南西北中国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东南西北中国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东南西北中国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东南西北中国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东南西北中国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东南西北中国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南西北中国人.docx

《东南西北中国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南西北中国人.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东南西北中国人.docx

东南西北中国人

东南西北中国人

*燕京的夕阳与朝阳*

北京人实实在在地品尝到了北京的好处,他们在老北京简朴的四合院活得很滋润,搬到公寓楼里,也能自己找乐子。

种盆花养只鸟什么的,很暇逸;做点小本生意,虽赚不来大钱到也乐得清闲自在,他们不大去招谁惹谁,富有同情心、人情味和幽默感,他们豁然大度、彬彬有礼。

他们是都市中的“自然之子”,是京剧迷,容易陶醉在风景如画的良辰之中。

他们是深谙生活之道的良民,保守而服从权威。

他们懂得如何机捷地避开政治的危险性,并从残酷的生活中提炼牛奶和鲜花。

总的来说他们大都是些可敬可爱的人,习惯于在葡萄架下喝冰茶雪藕,或在茶馆里自豪地用京片子国语大声地谈论国家大事。

政治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桩大事,“政治是北京生活的盐,没有政治,北京人的生活就会变得寡淡无味”。

对于那些有志于政治的人来说,北京正好是一个风雨激荡的大舞台。

“不到北京不知道官小”,老舍曾揭示说北京市民中多的是大大小小的“官迷”。

“京油子,卫嘴子”,北京能说会道的侃爷遍街都是,其中不乏长着“三寸不烂之舌”不让张议、苏秦之人。

曹禺《北京人》中的陈妈可以随便瞧不起府外的任何人,因为她是一个曾经很荣耀的大家族的奶妈;上海人瞧不起外地人的人大有人在,北京人好像倒不至于这样,但他们对于身处天子脚下的处境,普遍有一种类似陈妈似的优越感,因而他们在与外地人平等的交往中,包含着一层居高临下的东西,让一些有自尊的人极不舒服。

在今天的北京,真正的老北京人并不多了,北京靠它强大的“磁吸效应”,免费地将各地最顶尖的人物吸引到它的脚下,也因为这些人,北京已经是个“新北京”了。

*十里洋场的风情*

上海人都是好公民。

他们的敬业精神无人可及,工作起来也精益求精。

公共意识也比较强,很少看到别的城市常见的破碎的路灯、肮脏的公厕什么的。

上海人的地理认同感很强,骨子里十分自傲,外来人士难以融入上海人的圈子。

上海人内心轻视外地人,尤为排斥苏北人,连台湾来的人都被称为“台巴子”。

外地人在上海不免被一概视为乡下人,但却也很少受到粗暴对待。

这一点坐出租车时感觉最为明显,北京的士司机热情能侃,但说不定已经把你拉到三环、四环去了,上海的士司机话不多,感觉上有点冷淡,但你大可放心,他绝不会绕圈宰客。

在私人交往中,上海人总是十分理智,与人保持着一定距离,善于权衡利弊,为小事斤斤计较。

上海人邻居之间常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吵得不可开交。

也正因为如此,上海出了不少银行家和商人,却难产生一个艺术家和诗人。

上海人的“小资情调”很浓,喜欢复古和怀旧的感觉,总是衣冠楚楚,修饰得体。

当然,有时不免过了火,就显得矫柔造作了。

上海女人举止得体而雅致,有品味、爱享受,很有女人味,但不可能出现那种为爱不顾一切的“烈女”。

上海男人在媒体中往往有小男人的坏名声,文雅有余而阳刚不足,连范志毅都说上海的男人是“软脚蟹”。

但上海男人懂得尊重女士,体贴妻子,把西方的绅士遗风中国化了,也别有可爱之处。

*天津人的尴尬*

天津人也以能说会道著称,人称“卫嘴子”,与“京油子”相映成趣。

但比起“京油子”来,“卫嘴子”更显得“贫”。

“京油子”的“油”世见多识广、满不在乎的“油”;“卫嘴子”的“贫”则带有码头“青皮”的“赖”,蛮横而且自鸣得意。

天津原是北方最大的商埠,又是北方最早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但因为太接近政治权力中心,天津人的“青皮精神”没有发展成上海市民的那种独立的个性意识,反而沾染上几分“京官”常有的欺下媚上之气,从而变形为一种刁悍的性格。

这一点在天津的小市民中尤为突出,油腔滑调的天津话与这种性格“相得益彰”,让人难以恭维。

尤其是女人说起来,更是没法听。

天津虽然是沿海城市,但没有北京作为首都所拥有的那种强大的财力支撑,因此,在北京的映衬下不免黯然失色。

最近一直都有建立“大首都区”一说,对天津人来说,也不知是喜还是忧?

*岭南无限好*

广东人同时具有强烈开发性和传统保守性的双重情态。

一方面广东人喜欢展现自己独立不群的个性,常常喜新厌旧地紧跟时代潮流真抓实干,另一方面他们又对星象、算命、风水、财神爷及黄道吉日等等表示出特殊的兴趣,连鲁迅都说广东人是最迷信的。

往细里分的话,广东最具有特色的主流人群可分为客家人、广州人和潮汕人。

这三种人群情貌各异、各有千秋,颇有点“三足鼎立”的味道。

客家人坚如磐石的品质是由灵柔的文化意蕴构成的,他们大都性情温和,品行俱佳,知天乐命,以淳朴好客和吃苦耐劳而著称,他们身上散发着遥远时代里儒家文化气质的清香。

客家人一般生活在物质相对贫困的山区,但是他们朴实勤勉的生活中,从来没有丧失知书达礼的学习风气。

在保守的中国,目光远大、勇气十足的潮汕人是一个例外。

潮汕人性格豪洒粗中有细,好狠斗勇之人大有人在,他们是广东人中最强悍实干的一群人。

潮汕人操一口与广州粤语大不相同而近似于闽南语的潮汕话,背起行囊走遍天涯海角,哪里的银子多银子好挣他们就往哪里去,他们蒲公英一般飘扬过海的闯劲和干出来的成绩令其它地方的中国商人望洋兴叹自愧弗如。

世界范围内分布着的2000多万侨胞中,广东人占了近80%,其中又以潮汕人为主。

而在以广州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则居住着讲传统粤语的广东人。

广州人(泛指)生活地区经济发达,思想开放,各种各样新鲜事物光怪陆离杂混一堂。

广州人精明能干但远不如潮汕人那么大气,他们自视甚高,往往容易被优越的物质条件和周围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所陶醉,他们赚钱的本事在全国首屈一指,人说“不到广州不知道钱少”,流行一时的享乐主义在全国也无人能及。

如今的珠江三角洲已经被长江三角洲超过,广东人又要开始了他们的“创业”了。

*自古山东多豪杰*

山东古为齐鲁之地。

鲁人忠厚直爽,外粗内秀,讲义气,重教育,既出过孔子、孟子这样的彬彬君子,也出过黄巢这样的江湖豪杰。

但鲁人身处内陆,观念保守,比较吝啬。

齐人处东夷之地,文化积淀不如鲁人,却沐浴海风,爱赶时髦,喜欢在全国制造声势和影响,讲究人际关系,会走上层路线,故总是官运亨通。

目前的中国军界高层,以山东人居多,不能说是一种巧合。

山东人乡土意识重,自以为山东天下第一。

中国有两个地方的人喜欢赞扬自己的家乡,山西人唱“人说山西好风光”,山东人则唱“谁不说俺家乡好”。

如果你说山东不好,山东人准跟你急。

“山东出响马”,山东男人有豪放的名声,但那可能只是《水浒》之类小说的误导。

其实,山东人重等级、讲礼仪,很在乎别人的评价,尤为怕官,并不比其他地方的人更豪放,反而常常是使人觉得拘谨。

不过山东男人既然担了豪放之名,也就愿意炫耀豪放,表现出来的却往往是粗鲁,甚为遗憾。

比如,说起话来大声大气,嗓门粗,喜欢酗酒比酒量,然后动粗。

不过沂蒙大山里的小伙子却有壮实英俊的体魄和敦厚豪迈的阳刚之美,算是硕果仅存吧。

山东女孩其实温柔多情,有教养,重仪表,尤其在青岛、烟台等沿海城市,美女也不少见。

虽不像南方女孩那样妩媚多姿,却也不像南方人所认为的那样五大三粗,别有一种健硕之美。

只是山东话忒土,女子撒起娇来让人头皮发麻,故有“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山东女孩子发嗲”之说。

*江南软如玉*

浙江虽然为鱼米之乡,但人多地少,所以浙江人闯世界的也很多。

浙江人靠本事来养活自己,走南闯北做生意,修钟表、补皮鞋。

裁衣服,只要能够糊口的职业,几乎都可以见到浙江人,但你不大可能见到浙江人行乞,因为浙江人相信勤劳才会有饭吃。

北方人宁愿下岗在家,也不愿意干他们所谓的“丢面子”的活,对吃苦耐劳的浙江人还颇为鄙视,动辄称“蛮子”。

所以过去北方人遇荒年只好去要饭,或者做盗匪,否则只能饿死,浙江人却能绝处逢生。

浙江商人、企业家头脑灵活,算是中国商界的能人。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浙江人是掌握不了政权的。

他们的花拳秀腿哪里是虎彪燕颔的北方好汉的对手。

他们文弱的身体只适合于画画儿写诗,弹琵琶唱越剧,喝绿茶采红菱,要么做精明的商人或温良的小农。

他们的胆子太小,文思太敏捷,体态太轻盈,皮肤太白嫩,语言太柔软。

浙江的文人才子遍地,在中国可以与湖南、四川、江苏“四分”秋色。

总之他们不适合于战争,不适合于拔剑见血、骑马闯天下。

浙江女子多属于身材纤细苗条类型,姿色浓艳端庄,感情敏感细腻,她们被温柔的山水宠得太娇媚了。

浙江人的毛病在于过于忍辱负重,过于相信一人之力,没有团队精神。

私人企业多,却单兵作战,而且相互制约。

也有人常常为蝇头小利不惜铤而走险。

因此,浙江也曾经是中国假冒伪劣产品的集散地。

在浙江,你也许很难交一个知心朋友。

*四川人的幸福生活*

古蜀文化缺少气象恢宏的王者之气,它没有那种幕天席地纵横江湖的霸气。

它偶露峥嵘的杀气仅仅是为了明哲保身立于不败之地而已。

所以四川人有英气,脑袋瓜子灵光,但历来杀气不重。

他们是远离战争的一个群落。

四川人身上遍体是儒家传统农耕文化的东西,他们温和而讲究伦理,有一种与土地水乳交融的“家庭精神”。

他们普遍缺乏北中国历史上的尚武精神,但又不似吴越一带江南人那样婉蔼柔弱。

如果有必要,他们也能冒死一拼,让人刮目相看。

抗美援朝、自卫反击的烈士中四川人最多,解放军中的极品偶像黄继光、邱少云、张思德都是四川人,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颁授军衔时,十大元帅中四川人竟赫然占了4位。

川人把在一块儿闲聊称为“摆龙门阵”,北京人则叫做“侃大山”,其实都是一回事儿。

放眼全中国,以北京人和四川人的伶牙俐齿最为能说会道,所以,北京、四川的茶馆也就最多。

北京人和四川人的一大人生乐事就是泡茶馆,二三十年代的时候,北京的每家老茶馆里都要贴上“莫谈国事”的标牌,然而北京人生平最喜欢干的一件事情就是一副舍我其谁的姿态大谈党国政治大事了。

与北京人不同,四川人对政治根本不感兴趣,他们总是对那些闲闻趣事、花边新闻以及身边鸡毛蒜皮的小事津津乐道、眉飞色舞。

四川人向往相对闲散舒适的生活,与生俱来就有一份闲心,他们懂得调侃懂得如何在逆境中精心地营造属于自己心灵的悠闲气氛。

四川多神仙类的人物,精明能干而散漫悠闲,能吃喝玩乐,也喜欢谈玄探幽。

他们是中国人中最精于烹调的一个群落,吃在日常生活中是雷打不动的头等大事,他们大都烧得了一手好菜,尤其酷爱吃辣椒和花椒。

外地人常形象地把四川女人比喻为红辣椒,笔者飘泊各地多年,从未见过比四川女子更能吃苦耐劳、精打细算的汉族女性了。

川妹子既辣且媚,骂起人来“嘴巴狡”,尤其是在公共场所与人吵架的时候,往往“辣”劲十足,对方只好落荒而逃,同时她们发起嗲来也无人能抵挡。

从总体上说来,川人刚柔相济,小农精明狡猾朴实亲情的习气较重,他们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温文尔雅城府深厚,坚韧能干而因循守旧。

他们洞达细心,从不放弃丰富多彩的闲情逸趣。

以成都为例,成都人性情闲雅飘逸,对人彬彬有礼,易于交往但不易深交,善于夸夸其谈而注重实际利益,胆小怕事却喜欢提劲,他们为人干练中庸,天性敏感,感情细腻,不断为生活中琐碎的小事所累,同时又能从中寻觅到美的东西来。

成都人是川人中禀赋超群深谙生活之道的代表,他们精细如美丽的蜀锦。

成都被《新周刊》评为全国“最休闲的城市”,名不虚传。

四川人偏居一隅,见识不免狭窄,有夜郎自大的遗风,虽藏龙卧虎,但若不走出三峡,也只能成为一些歪才怪才鬼才也。

*火爆的重庆人*

直辖后的重庆,变化极大,但重庆人的标准也提高不少,以前是跟成都比,现在要跟京、津、沪比,不免底气不足,所以焦急之情常常溢于言表。

或许是多山的缘故,与成都人比起来,重庆人要粗线条得多,声如洪钟,办事麻利,重感情而喜欢广结朋友,重庆人的性格狡黠而不乏豪放,像著名的重庆火锅一样,既辣又麻,三伏天,看着重庆人光着膀子围坐在鲜香红辣的土灶火锅旁猛吃火锅猛灌冰镇啤酒时,你不得不佩服重庆人的万丈豪情,在他们身上山地人的野性体现无遗。

他们精明过人处世率性,一句“格老子”的口头禅把那种天真玩劣的内心活动展露出来。

重庆人不但紧跟各种潮流,而且“砣子”(拳头)硬,比成都人更带些火气,敢打敢骂,打架斗殴之事时有发生,文革“武斗”时,连坦克都开上了街头,重庆知青爱打架的名声也是尽人皆知。

重庆也盛产美女,也许是整天爬坡上坎,个个身材一流,人说重庆街头“三步一个张曼玉,五步一个林青霞”,虽说夸张了点,但很多外地人确实是到了重庆后,才了解“不到重庆不知道结婚早”的含义了。

重庆姑娘追求个性、作风开放、辣劲十足,很不好对付,不过,如果你想有“我的野蛮女友”那种“痛并快乐着”感觉的话,你一定不会失望。

*辣椒与革命*

很辣的辣椒不是每个地方的人都吃得了的。

俗话说:

“湖南人不怕辣、贵州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湖北人不辣怕。

”在这几个吃辣椒最厉害的地方,湖南无疑是老大,其它几个地方只能望其项背自愧弗如。

湖南人大都长得短小精悍,跟棵朝天椒差不多,他们清亮有神的眼睛总是不停地转来转去,就像辣椒散发着的一种光泽。

但其实他们待人还是挺不错的,湖南人仗义、为人敦厚笃实,品性清刚洒迈,同时不轻易服输、暗藏着威猛的杀气。

在他们身上,确实汇聚了辣椒貌似清秀实则火爆的性格,辣椒精神非常突出。

湖南人是实干家。

虽然湖南开发比较晚,却人才辈出。

关于湖南有两句话,第一句使“惟楚有才”,第二句话使“无湘不军”,可见其文武兼备。

湖南文人众多,但湖南文人有股湘民的“蛮”劲,所以才有谭嗣同之类的硬汉文人,有沈从文之类的“乡下人”,有丁玲之类的“武将军”。

湖南人重事业,所以文人似乎喜欢从军,“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湖南军人骁勇善战,湘军名声显赫,从曾国藩到毛泽东,湘将多儒雅之风。

湘妹子没有川妹子的辣劲,却精干而又聪慧,“湘女多情”,娶来做老婆绝对不错。

与江南人相比,湘民虽质朴,却不通脱,蛮劲发作时,五头牛都拉不回来,有“湖南骡子”之称,所以常常铤而走险,历史上湘地盗匪残忍野蛮与此有关。

湘民宗族意识很强,故常有集体械斗。

湘人不善言谈,湖南话听起来瓮声瓮气,却蕴涵着一股爆发力。

湖南人从古到今就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贞斗志。

楚国被千古一帝秦始皇消灭后,在楚国的土地上到处流传着这样一句复仇的谣词:

“楚国就算只剩三户人家,灭亡秦国的也必将是楚国人。

”旷世逸才杨度说:

“中国如今是希腊,湖南当作斯巴达,中国将为德意志,湖南将作普鲁士。

诸君诸君慎如此,莫言事急空流涕。

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

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颁授军衔时,十大元帅中湖南人占了三位,十位大将中湖南人占了6位,57名上将中湖南人占了19位,100多位中将中,湖南占了45位。

可以说打下新中国江山,湖南人立了头功。

赞!

赞!

赞!

*东北人外粗里细*

东北三省人在关内人心目中,往往使一体的,他们的性格有诸多相似之处。

东北天寒地冻,古时地广人稀,近代大批关内移民进入,尤以山东人、河北人为多。

在这个天高皇帝远的地方,“王法”往往鞭长莫及,因此他们也培植起一种好勇斗狠的豪气,人说“不到东北不知道胆小”,道出了东北民风的强悍。

但如果以为东北人都喜欢玩命,大碗喝酒、大块吃肉,那你就错了。

实际上,大多数东北人与山东、河北等地的人相比,倒显得更加文质彬彬、能言善辩。

北京的侃爷多耍贫嘴,东北的辨手则往往以严谨的逻辑取胜;北京人的幽默带着某种无奈,东北人的幽默则带着几分狡黠。

在为人上,东北人表面豪爽,内里暗藏心计,处世相当细腻,玩起计谋来也花样百出。

即使对人恨之入骨,东北人也很少像南方人那样马上撕破脸皮,而是引而不发待机行事。

你以为“东北人都是活雷锋”?

套句他们骂人的话--“傻B”。

在哈尔滨,你随时都会碰到漂亮女孩,她们说的都是一口东北普通话,听起来比较舒服;沈阳人说话满是“玉米棒子味”,听谁说话都觉得跟赵本山多少有点关系,让你情不自禁老想笑;大连口音与胶东方言相类似,听起来有一种怪怪的感觉,特别是大连女孩说话,让你觉得与她们洋气的外貌不太相称。

*我自恋、我自卑*

陕西人属于比较典型的大西北人,他们保守老成,容易安于现状,对于物质的要求不高,近代以来只要拥有“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就已经很满足了。

陕西人大都敦厚笃实,豪洒温良,一直是中国最为淳朴勤劳、最为恋家的一个群体,贫困的经济条件并没有使他们厌倦家园向往外界灯红酒绿的生活,他们在黄土高原上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喝酒的时候唱饮酒歌,劳动或放牧的时候歌信天游,日子倒也自由自在顶天立地。

在西北各省中,陕西是文化最为发达的省份,西安高校林立,人才济济。

陕西人怀着自视甚高的口气调侃河南人是“侉子”,甘肃人是“炒面客”,四川人是“拐子”。

由于历史悠久,即使在偏远的乡村,你也又可能遇到能“谝”善道的高人。

陕西文人才情充沛,文坛上的“陕军”出手不凡,贾平凹、陈忠实、路遥等人的作品虽非绝世佳作,却也颇为可观。

传统是陕西人的财富,也是陕西人的负担,它使陕西人往往保守偏执,而现实中的落后与历史中的辉煌又给陕西人很大的失落感,于是自恋又自卑。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米脂婆姨资姿出众,肤色白里透红,灵巧能干,性情柔婉而朴实热情,表面温柔顺从,内心刚烈,炙热如火,具有旺盛而淳朴的精力,往往以柔克刚将丈夫控制得服服帖帖,是陕西女人也是整个大西北女人的出色代表。

她们灵巧的手会做花枕、鞋垫、围裙、披肩、裹肚、坎肩等等各种各样的东西,她们能帮助丈夫干活,把家庭里里外外打整得舒舒服服,直到把丈夫爱得不愿意出远门去闯天下为止。

陕西女子缺乏的是那种大家闺秀的软玉气质,殊为遗憾。

外省人形象地把陕西男子称作“陕西楞娃”,一个“楞”字,不失幽默地抓住了陕西男子的某些特点,比如说为人老成正统,待人温厚诚恳,脾气倔强坚毅等等。

他们迷恋家乡的一山一水和家庭的温暖,喜好大口地吃肉,大碗地喝酒,大碗地吃面条,一大海碗的老稠酒,一口气就喝下去了。

但如果以为“楞娃”们都是老实巴交的笨人王老大,那就大错特错了,“楞娃”们精着哩,大智若愚,心头比谁都有数。

其实别人一看就知道聪明的人只是小聪明,真正聪明的是像“陕西楞娃”这种人,由于比较老实而轻而易举地赢得了别人的信任,然后他们就可以老谋深算地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从表面上看他们是温和并中庸的,但一火起来犟脾气就犯了,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谁动了河南人的“奶酪”*

河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堡垒。

文章老辣雄沉的河南人韩愈说:

要看整个中国的兴衰变迁请到河南来。

河南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河南人大多文质彬彬,思想活跃,文人学士众多。

省会郑州景色虽无可观,但这座建在黄河边上的城市能够绿树成荫,商业发达,成为中国中部的交通枢纽与商业中心,也显示了河南人的能干,况且附近的嵩山还有一座名闻中外的少林寺呢。

开封、商丘等城市早已失去作为都城的气派,但洛阳牡丹仍然名贵一方,河南人当年的万种风情也算由此得以延续。

河南人牛劲十足勤劳简朴,自视甚高,因循守旧。

早期的河南人老愚公就是个胸襟开阔豪气冲天的小农。

河南人是四平八稳的,既没有北方人粗犷的野性,也缺少南方人浪漫的灵气,他们仿佛被沉重的历史重担压得直不起腰板来,在外国人看来中国人长得全差不多,面部神情千篇一律,僵硬而沉稳,这在河南尤其突出。

河南人悠悠然不慌不忙,稳健,老成持重,心眼多,有分寸,近情近理,不露头角而具有最大适应性的潜力。

河南人的韧性十足,能够应付各种不同的困难。

他们的质朴不容置疑,然而河南人的质朴与陕西人的质朴是不尽相同的,陕西楞娃的质朴很少掺杂了水份在里头,给人以通体透明之感,而河南人的质朴却很有分寸,猜不透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今天的河南人名声在全国有些糟糕,列车经过河南时,你总会不时听到对河南人的议论。

前段时间,不是还有一本专门议论河南人的书,成了争论的焦点吗?

河南人名声不好不是因为河南贫困,而是因为河南人的做派。

这里的人们刚柔相济,每一个人都受过传统文化严密的训练,他们的性格集中了周围陕西楞娃的老成、湖北九头鸟的心计、山东梁山好汉的沉勇、河北棉农的淳朴,但又有点似是而非。

河南人灵柔不如南方人,刚猛不如北方人。

河南东靠山东,没有山东人质朴爽快,却有鲁人的粗野;南接湖北,没有湖北人的精明能干,却有鄂人的滑头。

当年,与安徽人一样,河南人被称为中国的吉普赛人,贫困常逼得他们四处流浪,但安徽灾民往往以演唱卖艺为生,凭本事吃饭,而河南灾民则利用人们的同情心生活,将乞讨作为一种赚钱的手段。

这种流浪生活培养起来的习性对河南人名声的影响可谓深远。

像母鸡那样为袒护自己的孩子而撒泼,在河南都不少见。

河南女人与山东女人相似,做老婆可以,做朋友则不免乏味了。

罗列了中国东南西北各地人们的一些特征,只是笔者自己的感受,可能不够客观公正,但出发点不是想要说哪里好哪里坏的问题。

往大了说,都是中国人,他们身上的优点、缺点或许你我身上都有,我们的国家就是这些不同的人组成,它要发展进步也要靠这些人的努力,如果争论后的结论是“团结就是力量”的话,那也就达到了笔者的初衷了。

不敬之处,请多多谅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