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练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68771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两章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孟子两章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孟子两章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孟子两章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孟子两章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孟子两章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孟子两章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孟子两章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孟子两章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孟子两章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孟子两章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孟子两章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孟子两章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孟子两章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孟子两章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孟子两章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孟子两章练习.docx

《孟子两章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两章练习.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孟子两章练习.docx

孟子两章练习

《孟子两章》同步训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

班级姓名: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畎亩( ) 傅说( ) 胶鬲( ) 法家拂士()

3、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入则无法家拂士。

困于心衡于虑。

曾益其所不能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所以动心忍性()()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空乏其身()

舜发于畎亩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百里奚举于市()()苦其心志()人恒过()

5、翻译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国恒亡河曲智叟亡以应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安能辨我是雄雌D.国恒亡则有去国怀乡

7、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课文词语回答) 

8、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试具体比较分析。

9、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

10、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答案:

1、《孟子·告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

3、拂通弼,辅弼衡通横,梗塞,不顺曾能增,增加

4、使……坚韧、奋起,有所作为、被举用,被选拔、在外面,指国外、

给、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指被任用

5、翻译

(1)(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2)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

(3)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

6、B

7、法家拂士敌国外患

8、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

(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9、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10、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无惟一答案。

针对其中一个观点或两个观点结合起来谈,言之成理均可。

《鱼我所欲也》

 二、文学常识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 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附“四书”:

《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三、语音

   箪(dān) 蹴(cù) 羹(gēng) 死亦我所恶(wù)

   四、通假字

   1、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通“向”,从前

   2、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

通“避”,躲避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得:

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

通“辨”,辨别

   五、古今异义词

   六、词类活用

   七、一词多义

   1、为

   

(1)今为(为了)

   

(2)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做)之

   (3)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做、采用)也?

   (4)乡为(肯、情愿)身死而不受,

   

   

   八、重点词语解释

   1、一豆羹 (古代盛食品的器具) 

   2、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

天性,天良” 

   3、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祸患,灾难 

   4、一箪食, 箪:

竹筐 

   5、一豆羹 豆:

碗 

   6、蹴尔而与之 蹴:

用脚践踏 

   7、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

好处 

   8、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

厌恶。

 

   9、舍生而取义者也 义:

正义或仁义。

 

   10、贤者能勿丧耳 贤者:

有道德的人。

勿丧:

不丢掉,不遗失。

丧:

遗失 

   1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

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

钟:

古代的一种量器。

 

   12、二者不可得兼 得兼:

能够同时得到。

 

   13、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

苟且取得,本文指:

“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14、妻妾之奉 奉:

侍奉。

 

   15、呼尔而与之 呼尔:

没礼貌的吆喝。

 与 :

   16: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穷乏:

贫穷。

   17、有是心也 心:

本性

   九、特殊句式

   十、朗读节奏

   十一、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

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6、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7、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8、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每有一个关键词没落实就扣半分,扣完为止。

比如“恶、患、甚、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万钟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3、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样的行为不也应该停止了吗?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本性,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5、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8、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如果没有礼貌的吆喝着给别人食物,即使走路的人也不接受。

   9、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本文除了“举例论证”外,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

   方法,有力地证明了舍生取义(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一中心论点。

   2、选出品读有误的一项( A )

   A、本文以“鱼”比喻为正义,以“熊掌”比喻为生命;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这种本性”,即“羞恶之心”;用原文句子说就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C、“此之谓失其本心。

”该句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D、“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直接原因是“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

   3、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D )

   A、这段文字运用了正反论证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

   B、第一段文字主要侧重于讲道理,第二段文字则侧重于列举事例。

   C、本文中最能概括全篇主旨的句子是“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 

   D、本段中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

起到了突出中心论点的作用。

   3、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第1节):

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部分:

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

   第2节 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

   第3节 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

批评见利忘义)

   4、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5、人的本心是什么?

舍生取义

   6、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7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8、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 鱼和熊掌对举 生与死(义)对举 向与今比较等

   9、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

”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10、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心”指什么?

   在生和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

   十四、开放性试题

   1、我国历史上,许多人把文中的观点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作为自己最高道德标准来追

   求。

请根据你所掌握的有关知识,举一个能用本文观点来赞美的例子。

(40字内) 3分

   *文天祥面对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不为所动(要求:

举例典型,略有分析,只有人名不给分)

   2、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军杀害前曾写下绝笔说: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至仁。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所说的这些话的意思大概是什么?

表明了他怎样的人生观?

   *文天祥所说话的意思是:

孔子说要“成仁”,孟子说要“取义”,惟有行为完全符合“义”的要求,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我们研读圣人贤士的著作,要从中学习什么东西,从今往后,我没有什么可惭愧的。

这表明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人生观,用实际行动实践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和节操。

   3、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 观点:

舍生取义 诗句:

(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

   *例如:

岳飞选择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5、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6、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

   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

   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7、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则的事例,并简要概述。

   *如:

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8、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

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

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9、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

   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

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

   10、《鱼我所欲也》中,“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一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孟子亲民爱民的民本思想,与此同时,在孟子看来,即使是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你认为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因为“义”的价值高于“生”,所以,即使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放弃“义”的前提,用“不辩礼义”之财来让人苟且求生,更何况是出于让“贫乏者”“得我”的个人目的。

   11、读“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一句,列举生活中的“一个贤者”并写出他具有怎样的“心“?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2、结合现实生活,给本文补充两个论据。

(2分)

   * 论据一:

文天祥宁死也不降元,慷慨就义;

   论据二: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只要是符合“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的古今事例作论据都可。

   13、孟子提倡的 “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3分)

   * 我的观点:

(只要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即可。

)如: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

   14、结合材料思考。

相关内容链接:

阅读下面一段话,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

(4分)

   * 前安徽省副省长王怀忠因贪污巨额财产被枪决;某大学学生马加爵为泄私愤杀死自己同学而遭通缉;某明星参加义演假唱……

《鱼我所欲也》阅读专题训练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官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一)1、解释下列加线词的意思。

(4分)

①蹴尔而与之()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③今为妻妾之奉为之()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2、下列句中加点“之”与“得之则生”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B、吾欲之南海,何如

C、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①   万钟于我何加焉

②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4、上文运用了论证和论证的方法,证明了这一中心论点。

(3分)

5、上文“行道之人”和“乞人”的做法你是否赞同?

请谈谈你的看法。

(2分)

(二)解释下列加线词的意思。

(5分)

1、①二者不可得兼  兼 :

                 

②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

                

③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辟:

           

④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 :

               

⑤贤者能勿丧耳    丧:

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6分)

①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③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3、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4分)  

①本文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孟子的观点让我们想起了文天祥的那句名言?

古人的看法对我们的有什么启发?

(三)1、解释句子中加线的词语。

(1分)

所欲有甚于生者(    ) 故患有所不辟也(     )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2分)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指什么?

(用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1分)

4、本文观点广为后人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本文观点一致的两句诗。

(3分)

观点:

                  

诗句:

                           

附:

1、①比 ②同避,躲避  2、如果一个人,所喜爱的没有超过生命的,所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这样的人就会无所不为,就会成为卑鄙无耻的人。

  3、所欲者有甚于生者,所恶者有甚于死者  4、舍生而取义  第二问答案提示:

①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   

(四)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

(4分)

①呼尔而与之()②乞人不屑也()

③妻妾之奉()④乡为身死而不受()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3分)[]和[]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得之则生,弗则得死。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因得遍观群书。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两个画线句子。

(6分)

①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可以谓失其本心。

4、从全文看,这段文字论证的中心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如涉及通假字,必须答出该字的意思。

)(2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3)乡为身死而不受()

(4)是亦不可以已乎()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2分)

3、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作者的观点。

(答题不得超出方格限定的字数。

)(2分)

 

 

 

 

 

 

 

 

 

 

4、《谈骨气》一文用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概括“骨气”的含义,这些话也是《鱼我所欲也》中“舍生取义”观的具体阐释。

请举一例证明这一观点。

(课内外均可)(3分)

 

示例:

文天祥,拒绝元人的高官厚禄,宁死不降。

(或: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也不屈服。

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帝国注意的救济粮。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练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

时期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

南宋朱熹将《孟子》、、、并称为“四书”。

二、解释一词多义:

道:

1、会天大雨,道不通()2、得道者多助()3、伐无道,诛暴秦()

固: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池: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池非不深也()

国: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三、解释加点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2、夫环而攻之()

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4、兵革非不坚利也()

5、委而去之()()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四、翻译下面句子:

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五、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地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3、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4、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5、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答案:

一、

1、轲战国儒家

2、孟子及其弟子《大学》、《论语》、《中庸》

二、解释一词多义:

道:

道路仁政道义

固:

巩固固执,顽固

池:

池塘护城河

国:

国防国都

三、解释加点词:

1、围攻表转折2、发语词3、这4、泛指武器装备5、委:

放弃;去:

离开

6、限制凭借7、震慑8、少“畔”同“叛”,意义:

背叛。

四、翻译下面句子:

1、所以说,管理百姓(限制老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2、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

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3、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内外亲属(兄弟骨肉)

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五、回答问题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得道”“天下顺之”

3、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4、

(1)、以国家外交部而言,“道”指国家间和平共处、互不侵犯;

(2)、以国家内部而言,“道”指爱民,为老百姓着想;

(3)、以个人而言,“道”指与人为善,仁义道德。

5、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家和万事兴。

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

众人拾柴火焰高

团结就是力量

人心齐,泰山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