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5692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55.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0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0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0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0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0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0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0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0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0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0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0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0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0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0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docx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docx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教案·2006级本科教学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绪 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性质、任务和基本内容,明确学习思想道德课的意义,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方法,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任务和内容。

[教学难点]: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课时]:

3学时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性质、特点、意义、方法

[教学内容]:

一、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背景

二、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目的

三、“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性质、任务

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

五、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要意义 

六、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原则与方法

思考题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任务和内容是什么?

2、大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何重要意义?

3、大学生应该怎样学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适应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大学学习生活的新特点和自我身心发展变化的新特点,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规律,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

把握人生道路上的关键转折点,明确新阶段的新要求,尽快确立新的奋斗目标,迈好大学生活的第一步。

二、教学内容

把握主动,积极适应全新的大学环境和特点

求是求新,培养良好的创造能力和优良学风

明确使命,树立成长成才新目标

三、教学重点  

(1)大学生活方式和中学生活方式的区别。

(2)大学生活的目标及其制定。

(3)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提高。

四、教学难点:

引导大学生把自己成才目标与历史使命结合

五、教学时数:

3学时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题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

七、教具准备:

 案例资料:

八、教学内容:

首先从大学生活的新变化谈起,提出了适应环境中的问题。

一、适应人生新阶段

(一)认识大学生活特点,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1.适应相对独立的生活环境,提高自理能力。

2.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掌握人际沟通技巧。

3.适应灵活的学习方式,摸索正确的学习方法。

4.科学运筹时间,合理安排课余生活。

(二)树立全新的学习理念,培养优良学风

1.树立学习是生存发展前提、终身学习的理念。

2.培养认真求实的态度、勤奋刻苦的精神、虚心踏实的风格、科学严谨的方法、勇于创新的品格。

二、肩负历史新使命

(一)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1.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

2.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3.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二)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1.“四个统一”和“五点希望”的成才目标

2.当代大学生成才应具备的素质

(三)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1.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2.具有灵活的应变能力。

3.具有强烈的竞争与合作意识。

4.具有法治意识、诚信意识,做遵纪守法的模范。

三、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一)道德与法律:

维系社会秩序的基本规范

1.道德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维系并发生作用的用以调整、规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与行为的原则、规范的总和。

2.法律是由国家机关根据占社会领导地位或主导地位的阶级意志而采用规范形式制定和认可的,又是依靠国家强制力的法庭、警察、监狱等来保证实施的具有国家意志力的他律行为。

3.道德和法律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1)道德与法律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调整手段,在社会规范体系中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都在从各自的角度扮演着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维系社会正常秩序的角色。

(2)道德与法律在规范体系中的功能是相互补充的,道德往往成为法律的基础材料,而法律往往又巩固着某种道德,道德所不及的地方由法律调整,法律所不及的地方由道德调整。

区别:

道德与法律在不同的方面、以不同的方式、通过不同的机制对社会关系的调整作用不同。

道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人们的行为规范和诱导,而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既有引导,推动作用,更有惩罚、防范作用。

◆“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

(二)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立身处世的根本要求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求“四有”新人具有高尚德道德情操。

2.法律素质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理念基础和前提条件。

思考题

1.大学生活有哪些变化?

你准备如何度过大学生涯?

2.为什么说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是立身处世的根本要求?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教学目标:

理解理想和信念的概念;了解理想、信念的特征及类型;掌握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把握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正确关系,并为实现崇高理想而奋斗。

教学重点:

(1)理想,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信念等基本概念。

(2)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大学生怎样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3)理想和现实的辨证关系;以及怎样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教学难点:

怎样正确对待“四个如何认识”。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才

一、理想信念的涵义与类型

(一)理想的涵义与类型

1.理想的涵义

理想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实现的可能性的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与向往。

理想与幻想、空想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

理想、幻想、空想在形式上都是主观的,都是人们对未来事物的一种想象。

当一种幻想反映事物发展规律,具备实现的可能时,就是理想。

当幻想脱离事物的发展规律,不具备实现的可能时,便是空想。

(本质是一种观念形态,是一种精神现象)

区别:

它们的内容是不同的。

理想的内容是客观的,是可能实现的,幻想的内容是对客观的超越,而空想的内容则完全是主观的。

2.理想的特征

(1)目标性

(2)现实可能性

(3)时代性

(4)阶级性

(5)超前性

(6)实践性

3.理想的类型

(1)从理想的主体上划分:

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

(2)从理想的性质上划分:

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崇高理想和庸俗理想

(3)从理想的时序上划分:

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

(4)从理想的内容上划分:

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

①生活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的物质、精神、文化方面的向往,它包括人们对衣食住行用诸方面的构想以及在爱情、婚姻、家庭生活等方面的追求目标。

②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的工作部门、工作种类以及业绩的向往和追求。

③道德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道德关系、道德标准和道德人格的向往,是做人的楷模和标准。

④社会理想是指一定社会的阶级对未来社会制度和政治结构的追求、向往和设想,包括对未来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结构的设想和规划。

以上这四个理想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社会理想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对其它三个起着支配和主导作用。

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更直接、更具体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检验着一个人社会理想的真实性与坚定性。

(二)信念的涵义与特征

1.信念的涵义

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对某种思想理论、学说和理想深信不疑,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言行准则,愿以坚强的意志与决心去执著追求、坚决执行的精神状态。

罗素:

信念是“由一个观念或意象加上一种感到对的情感所构成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信念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的融合与统一。

2.信念按其性质可分为科学信念与非科学信念

科学信念:

共产主义信念

非科学信念:

宗教信仰

3.信念的特征

(1)信念的稳定性

(2)信念的执著性

(3)信念的多样性

(4)信念的亲和性

(5)信念的实践性

二、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一)理想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1.理想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人生导向。

2.理想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精神动力。

3.理想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人格完善。

(二)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

1.在大学生成长长才过程中,信念为人生抉择提供价值支撑。

2.在大学生成长长才过程中,信念为人生抉择提供精神动力。

3.在大学生成长长才过程中,信念为人生抉择提供实践定向。

 

第二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一、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确信这一理论的正确性,并用这一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树立科学的信念,是青年大学生在实践中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重要前提。

(一)马克思主义信念的科学性

1.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无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的经验总结,同时也是优秀文化遗产的合理继承,实现了人类文明的伟大跃进。

它引导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进行正确的思维,探索自然之谜、人生真谛、民族复兴,掌握自己的命运。

2.马克思主义是随着现实运动的发展而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今天,我们要坚持不懈的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人生的精神支柱,在学习和实践中,坚定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念。

(二)正确对待“四个如何认识”

1.江泽民2000年6月提出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

“如何认识当今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

2.“四个如何认识”的提出是对二十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反思的结果,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进一步明确了以下几点:

(1)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2)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是社会历史进程中的曲折与困难,并不是对社会主义的否定。

(3)资本主义持续发展的现实并没有消除其基本矛盾,而是将其存在形式由一国演化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基本矛盾。

(4)改革开放导致的思想观念的变化与更新促使我们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5)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一定要居安思危,理性看待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

二、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是辩证统一的。

1.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

(1)个人理想的形成、选择、确立和实现都与社会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体现着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特征,脱离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纯粹的个人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2)社会理想包含着个人理想,并通过无数个人理想的实现而实现。

2.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是相互区别,各有其自身的规定性。

3.大学生要处理好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1)用社会理想指导、规范个人理想,让个人理想融合在社会理想之中,在为实现社会理想的奋斗中,实现个人理想。

(2)一旦两者有了矛盾,个人理想要服从社会理想,决不能颠倒两者的关系。

三、坚持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的统一

(一)共同理想: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物质财富,充分涌流;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人人自由,全面发展;阶级消亡,国家消亡。

(三)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的辨证统一

共同理想是阶段性的近期理想,远大理想是总的长远理想;共同理想是局部范围的理想,远大理想是整个全人类的理想;共同理想偏重于具体的可实现性,远大理想偏重于目标的指向性。

1.共同理想是远大理想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具体表现,远大理想是共同理想的思想基础和最高准则。

2.远大理想决定和制约着共同理性的方向。

3.共同理想加速或制约着远大理想的实现。

第三节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一、确立远大的志向

(一)人生当立志

1.立志:

确立理想信念。

2.对青年大学生来说,立志是首要的问题。

青年时期确实是确立理想信念最集中和最突出的时期。

(二)志向应崇高

1.把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结合起来。

2.把个人的理想信念和社会的理想信念结合起来。

3.学会对不同的理想信念进行辨别和选择。

二、认清实现理想的艰巨性与曲折性

(一)理想实现过程的艰巨性、曲折性和长期性

1.理想的实现具有艰巨性

尽管不同的理想实现的困难程度有所不同,但是总的来说,任何一种理想的实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

因为理想的超越性决定了它不是现实状态的简单延伸,而是要对自我和现实作出较大的改变才能实现。

而这种改变必然会遇到各种阻碍和困难,其中有的属于客观条件方面,有的属于主观条件方面。

2.理想的实现具有曲折性

人们在探索实现理想的道路的过程中,犯了一些错误,走一些弯路是难免的,这本身就是道路曲折性的一种表现。

而且,假如人们不犯错误,也并不意味着可以走一条直路,追求理想的道路本身就是弯弯曲曲的,正是在曲折中不断的接近目标。

3.理想的实现具有长期性

理想变成现实是一个过程。

一般说来,理想目标越小越低,它的实现需要的时间就越短;而理想越是高远,它的实现需要的时间就越长。

但是,即使是那些比较容易实现的理想,也不是短期内就能够变成现实的。

(二)正确看待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1.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

理想与现实是一对矛盾,二者是对立统一的。

理想是人们为之奋斗、求其实现的目的,现实是向目的进发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也是前人理想和今人理想的结合点,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实现理想的路径可表述如下:

现实→理想(现实)→现实(理想)→……理想

(1)理想不等于现实。

理想=真善美,现实=真善美+假恶丑

(2)现实是理想的基础和摇篮。

(3)理想高于现实,是现实的升华,但又不脱离现实。

(4)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一定的条件。

首先,理想必须是有现实的根据,是合理的。

其次,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性格。

再次,要根据对客观、主观条件的认识,找出正确的实践途径和方法,设计可靠的计划方案,扎扎实实的保证理想的实现。

2.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1)社会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矛盾。

(2)道德理想与现实道德水平的矛盾。

(3)职业理想与社会需要的矛盾。

(4)生活理想与现实经济条件的矛盾。

三、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一)崇高的理想信念必须落实在行动上。

(二)实现理想要有不断进取的创造精神。

创造精神:

突破传统思维和文化成果的束缚,敢于提出全新的观念和实现目标的手段。

具体来说,一是敢于提出问题,把思维的视野指向未知的领域。

二是为实现科学的理想敢于大胆的尝试,提出创造性的手段。

(三)实现理想要自觉培养和提高自我综合素质。

自我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实践能力等。

(四)追求理想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

 

思考题

1.解释:

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

2.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何重要意义?

3.如何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周鸿刚、缪克成:

《思想道德修养》,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李春秋、刘亚平:

《法律与道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彭定光:

《理想论》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

4.周中元:

《道德理想与现时代》,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

5.刘忠世:

《当代青年道德价值观》,青岛出版社,1999年版。

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教学和学习,要求学生把握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认识其历史类型和各时期的特征,进而实现对爱国主义这一概念科学、准确、系统的掌握;了解爱国主义在当前新的历史时期的特征表现和要求,认识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久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统一的,把握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特征;明确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其丰富、发展,正确认识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的关系,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大学生明确其历史责任,教育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教学内容:

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2、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3、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关系

4、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

5、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教学重点、难点和热点:

1、正确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2、当代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3、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特征

4、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

5、如何培养大学生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法:

通过讲授讲清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相关理论

2、案例教学法:

通过案例教学梳理我国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爱国主义典范和新时期爱国主义表现的特征和要求。

实践教学法:

播放爱国主义题材的音响资料,组织学生参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实践课时2:

“爱国是一种责任”主题演讲或报告会)

学时:

3学时

第一节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一)爱国主义的内涵

1.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人们发展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国土、河山、人民、文化、语言、民族历史的深厚情感,以及对祖国热爱和忠诚的思想和坚定的信念。

它既是人们忠诚、热爱、报效自己祖国的情感、思想、意志和行为融为一体的社会意识和道德意识;又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形成、发展和巩固起来的一种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还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巨大动力。

爱国主义不管是作为行为准则还是调节和评价个人和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政治、道德和价值规范,是人们对“祖国”的热爱。

2.爱国主义的基本内容

(1)热爱国土山河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

(2)热爱各族人民是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3)热爱自己的国家是爱国主义的必然政治要求。

在阶级社会里,国家≠祖国

爱祖国就要爱国家。

(二)爱国主义的特征和作用

1.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

(1)情感的真实性

(2)信念的坚定性

(3)影响的深远性

(4)行为的实践性

2.爱国主义的作用

(1)爱国主义的凝聚作用

(2)爱国主义的动力作用

(3)爱国主义的评价作用

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1.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

2.反对民族压迫,反抗外来侵略。

3.热爱祖国山河,创造中华文明。

4.扫除前进阻碍,推动祖国进步。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它随着历史条件和历史阶段的变化而发展变化。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随着各民族面临的不同历史任务而具有不同的时代内容和时代价值。

1.古代爱国主义的时代内容是创建文明统一的中国。

2.近代爱国主义的时代内容是拯救危亡困境中的中国。

3.现代爱国主义的时代内容是建立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4.当代爱国主义的时代内容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一、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

(一)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的一致性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

爱国主义为社会主义提供重要的精神动力和群众基础;社会主义为爱国主义提供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有力的政治保证。

(二)热爱祖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是三位一体的。

真诚的爱国者应该懂得祖国的命运、前途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不可分割的,把热爱祖国和热爱中国共产党统一起来也是一切真诚的爱国者必须确立的基本立场。

二、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对于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全球化之路决不是铺满鲜花的平坦大道,我国的经济安全、国家主权的独立与完整、文化安全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同时也深深影响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的凝聚力。

因此,我们必须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使人们正确认识我国的发展前途,主动把个人前途和命运同祖国、民族的兴衰、兴辱联系在一起,自觉抵制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文化扩张和侵略,增强广大公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强烈的民族复兴责任感。

三、爱国主义与增强国防观念

当今世界并不太平,战争的危险仍然存在。

我们要清醒的看到国际反动势力并没放弃侵略颠覆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图谋,总是利用军事威胁与“和平演变”的两手对付我们。

对此,我们必须保持应有的警惕。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国防教育,提高国防观念,是防止国耻重演的重要环节。

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

加强国防教育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途径。

高校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

首先,国防教育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教育。

其次,国防教育的内容是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的话题。

四、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所谓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所共有的、稳定的心理素质和精神品质,是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面貌。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和精髓,是一个民族在历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具有对内动员民族力量、对外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

民族精神是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生存发展中的精神源泉。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发源点,是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文明进步的力量源泉。

它不仅在古代对我国各民族的文明进步产生过积极的影响,而且,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一,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培养全体公民爱国主义情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

第二,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推进当代先进文化建设、创新时代精神的客观需要。

第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增强综合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新格局的客观需要。

第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塑造与培养新一代合格人才的客观需要。

第三节做忠诚的爱国者

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以强凌弱、以富欺贫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仍然面临威胁和挑战的形势下,捍卫国家的尊严,树立自尊自信的民族气节,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要培养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要同民族虚无主义倾向作斗争。

同时,我们更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我们应为此感到自豪和骄傲。

二、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国际上的敌对势力,一直蓄意挑拨我国各兄弟民族之间的亲密关系,企图分裂、肢解我们统一的社会主义祖国。

极少数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也极力鼓吹民族独立,脱离社会主义祖国这个大家庭。

我们大学生要从中华民族的大局出发,从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维护我国多民族统一的传统出发,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坚决同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

另外,我们还有进一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艰巨任务。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国人民的崇高愿望,是党和国家极其重要的神圣的历史使命。

我们青年大学生,要了解祖国的历史,关心祖国统一,促进祖国统一。

反对和抵制台湾独立和“一中一台”的分裂主张。

三、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爱国主义不仅仅是口号和激情,更是扎扎实实的行动,大学生要把爱国之情化为报国之志、强国之行,投身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去。

现代科学技术正突飞猛进的向前发展,新科学、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我们既要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理论,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