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第三单元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69862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78.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第三单元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第三单元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第三单元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第三单元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第三单元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第三单元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第三单元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第三单元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第三单元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第三单元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第三单元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第三单元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第三单元经.docx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第三单元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第三单元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第三单元经.docx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第三单元经

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

经典原文3 晋灵公不君

读《春秋》必读“三传”,读“三传”必读《左传》。

左丘明的努力虽没能改变社会,守住渐渐消逝的三代之礼,但却给那个激荡的时代添上了一抹不变的原色,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财富,让我们迷茫时,可以找到知音,找到榜样,找到单纯的感动!

美字体

大.

赏美文

君子风度

陈鲁民

  

子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可见,中国人对君子的崇尚由来已久。

可现在的很多人却已经忘记了这种温柔敦厚的儒家君子之风,各种因琐事导致的恶性事件频频见诸报端,就连一些著名学者在与他人意见相左时,也不时恶语相向,把学术争论变成人身攻击。

在建设文明和谐社会的今天,重提君子风度并给予它新的阐释,十分有必要。

那么,何谓君子风度?

以礼待人,尊重他人,即君子风度。

著名文学家夏衍病危时,秘书看到他十分难受,就说:

“我去叫大夫。

”正当秘书开门欲出时,夏衍突然睁开眼睛,艰难地说:

“不是叫,是请。

”随后就昏迷过去,再也没有醒来。

在生命垂危的关头,夏衍仍然没有忘记用礼貌的语言表示对他人的尊重,这种君子风度,堪称楷模。

感情克制,理性行事,乃君子风度。

生活中与他人有不同意见时,偶有争执在所难免,但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感情,理性行事,据理力争,而不是恶语相向,逞一时之气。

胡适曾与鲁迅论战,虽多有不快,但都属正常笔墨官司。

后来作家苏雪林污蔑鲁迅,对鲁迅进行恶毒的人身攻击,胡适站出来仗义执言,批评苏雪林的过激言行,充分肯定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用。

胡适的做法充分显示了一个学者应有的君子风度。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君子风度。

君子处世,每每严格要求自己,“吾日三省吾身”。

遇到高人,见贤思齐。

与人有隙,反思自己的不足。

这样才能不断进步,身修德进。

与人交往时有容人的雅量,不用自己的标准苛求他人,尊重他人的观点与选择,即使分歧难以调和,也无非“道不同不相为谋”,绝不强加于人,有失君子风度。

临危不惧,勇于担当,为君子风度。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临刑前的绝唱。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谭嗣同却能勇于担当,笑对生死,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世人的警醒,拯救积弱积贫的祖国,这是何等的君子风度!

君子风度是中华民族优秀精神文化遗产之一,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又赋予了它新的内涵。

如果人人都能洞悉新时代背景下君子风度的内涵,并在日常生活中努力践行,我们的社会会更和谐,更加美丽。

君子风度这一古老风尚也必将历久弥新,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课内挖掘】

中国史学有着“秉笔直书”和“春秋笔法”两大传统。

“秉笔直书”,即直笔,遵循“书法不隐”“据事直书”的写史原则。

“春秋笔法”源自孔子修《春秋》,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

你对“秉笔直书”和“春秋笔法”是怎样认识的?

请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表达你的观点。

角度] “秉笔直书”方能著万世“春秋”。

【课外运用】

示例:

孔子高度评价董狐“书法不隐”,司马迁著《史记》,“不虚美,不隐恶”,被人称为“实录”,受到了崇高的赞誉。

我觉得,凡历史必得澄澈如镜,不能遮掩,方能还历史以真实。

《左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齐国大夫崔杼杀其国君齐庄公后,“大史书曰:

‘崔杼弑其君。

’崔子杀之。

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

其弟又书,

乃舍之。

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齐太史兄弟三人先后被杀,四弟继续书“弑”,终于成功。

古代如此,近代亦然。

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的邵飘萍在“三一八”惨案发生后,由于坚持披露事实真相,支持民众反帝反军阀斗争,被奉系军阀杀害。

在“文革”中,不少记者不愿与“四人帮”同流合污,敢于说真话,说实话。

他们虽然遭到“四人帮”的种种迫害,却表现出了正直的史学家的尊严,人民会永远铭记他们的。

只有秉笔直书,才会真正著成千古流传的“春秋”。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B.而观其辟丸也

C.三进及溜D.衮职有阙

解析:

B项,“辟”同“避”;C项,“溜”通“罶”;D项,“阙”通“缺”。

答案:

A

2.下列各句中,“之”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

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A.吾知所过矣,将改之B.未知母之存否

C.不忘恭敬,民之主也D.伏甲,将攻之

解析:

D项与例句中的“之”都是代词,代指赵盾。

A项,代词,所犯的过错;B项,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答案:

D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

盛服将朝

A.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B.舍于翳桑

C.提弥明死之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解析:

B项与例句中的加点词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盛服”,穿戴好朝衣朝冠;“舍”,住宿。

A项,使动用法,使……幸免;C项,为动用法,为……而死;D项,名词作状语,每天。

答案:

B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词义完全不相同的一句是(  )

A.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B.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C.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D.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解析:

C项,这里指“记事的原则”;今义是文字书写艺术。

答案:

C

5.《晋灵公不君》节选自《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________所著,他又著有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________,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答案:

左丘明 《国语》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曰:

“________________,鲜克有终。

”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

答案:

善莫大焉 靡不有初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7~11题。

晋灵公不君:

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

将谏,士季曰: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

“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稽首而对曰: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诗》曰: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

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

又曰:

‘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

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犹不改。

宣子骤谏,公患之,使

麑贼之。

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

尚早,坐而假寐。

麑退,叹而言曰:

“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

“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遂扶以下。

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

盾曰:

“弃人用犬,虽猛何为!

”斗且出。

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

曰:

“不食三日矣。

”食之,舍其半。

问之。

曰:

“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

”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

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问何故。

对曰:

“翳桑之饿人也。

”问其名居,不告而退。

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

宣子未出山而复。

7.下列四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一句是(  )

A.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克:

B.舍于翳桑舍:

舍弃

C.宣子骤谏,公患之骤:

多次

D.使

麑贼之贼:

刺杀

解析:

B项,舍:

住宿。

答案:

B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A项,第一个“而”是假设连词,可译为“如果、假如”;第二个“而”表修饰,可不译。

B项,“以”均为连词,表目的,来;C项,“为”均为动词,做,当;D项,“于”均为介词,在。

答案:

A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与赵盾忠于职守、为人正直有关的一组是(  )

①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

②三进及溜,而后视之。

③宣子骤谏,公患之。

④盛服将朝。

尚早,坐而假寐。

⑤斗且出。

提弥明死之。

⑥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⑤⑥  D.①③④

解析:

①③④表现赵盾忠于职守,为人正直。

②为士季的行为举动,与赵盾无关。

⑤与职守、为人无关。

⑥为翳桑饿人灵辄的奋力保护,非赵盾举动。

答案:

D

10.下列对晋灵公最终被杀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晋灵公在杀害厨师之后,能够接受大臣进谏,明确表态,“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但未能有终,又先后企图谋杀忠臣宣子和赵盾。

B.晋灵公在杀害厨师之后,未能接受大臣进谏,荒淫无道“犹不改”,又先后企图谋杀忠臣宣子和赵盾。

C.晋灵公在杀害厨师之后,未能接受大臣进谏,“改之”是假,“不改”是真,再三企图谋杀忠臣赵盾。

D.晋灵公在杀害厨师之后,能够接受大臣进谏,表示“吾知所过矣,将改之”,但决心不大,边改边犯,又企图谋杀忠臣赵盾。

解析:

A、B项把宣子与赵盾视为两个人不正确,A项中又说晋灵公能够接受劝谏,也不正确。

D项“能够接受”不正确,也并未真改,说“边改边犯”也不对。

答案:

C

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诗》曰: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诗经》上说:

“没有谁没个开始的,但很少有人能够有始有终。

(2)臣子侍奉国君饮酒,超过三杯,不合乎礼仪。

三、迁移发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

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

“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佗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

“都,城过百雉①,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

“姜氏欲之,焉辟害?

”对曰:

“姜氏何厌之有?

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公曰: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

“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

“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子封曰:

“可矣。

厚将得众。

”公曰:

“不义,不昵②,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

“可矣。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

段入于鄢。

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

“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

谓之郑志。

不言出奔,难之也。

(选自《左传》)

注:

①雉(zhì):

古代城墙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②不义,不昵(nì):

对君不义,对兄不亲。

1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制也,君将不堪     堪:

承受

B.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所:

处所

C.无庸,将自及庸:

通“用”

D.大叔完聚,缮甲兵缮:

包裹

解析:

D项,缮:

修整。

答案:

D

13.下列语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A项,“为”,介词,替、给。

B项,“以”,①介词,把;②连词,用来。

C项,“之”,①助词,的;②宾语前置的标志。

D项,“于”,①介词,表对象;②介词,表处所。

答案:

A

14.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表现庄公对共叔段“欲擒故纵”的一组是(  )

①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佗邑唯命

②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③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④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⑤公曰:

“无庸,将自及。

⑥不义,不昵,厚将崩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①⑤⑥

解析:

②是祭仲对国事的担忧,不是庄公的言行。

④是共叔段的做法,也不是庄公的行为。

排除这两项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D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庄公即位后,姜氏要求把制邑分给共叔段。

制邑形势险要,姜氏居心何在,庄公是十分清楚的,因此没有得到允许。

B.当祭仲提出京邑的城市规模不合规定时,庄公却装出无可奈何的样子。

等到祭仲再次提醒他时,他才说“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话。

C.庄公设下的陷阱,就是养共叔段之骄,纵共叔段之欲,使其不断膨胀,逐步发展到自我毁灭。

可见庄公既狠毒又狡猾。

D.庄公等到共叔段完成了进攻国都的准备,并得知姜氏开城做内应的时间之后,才万不得已下令让子封讨伐共叔段。

解析:

从上文可以看出,庄公一直知道共叔段的行为,只是时机不成熟才没有攻打他,并非“万不得已”。

答案:

D

16.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注意“度”“制”“毙”“姑”“弟”等词的含义。

答案:

(1)现在京邑的城市规模不合乎规定,违反了制度,恐怕对您将有所不利。

(2)不道德的事做多了必然会栽跟斗,你姑且等着瞧吧。

(3)共叔段没有恪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称他为弟弟;兄弟间如同两个国家的国君争斗,所以用“克”字。

参考译文:

当初,郑武公娶了申国的女子,名叫武姜,武姜生了庄公与共叔段。

庄公出生时倒生,使姜氏受到惊吓,所以取名寤生,姜氏因此不喜欢他。

姜氏喜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

她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没有同意。

等到庄公即位后,姜氏请求把制邑作为共叔段的封地。

庄公说:

“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虢叔就死在那儿。

你要其他地方我都照办。

”姜氏就要了京邑,庄公就让共叔段住在那儿,人们称他为京城太叔。

祭仲对庄公说:

“一般的城市,城墙超过三百丈,那就要成为国家的祸害。

先王规定的制度:

大城市的规模,不得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得超过九分之一。

现在京邑的城市规模不合乎规定,违反了制度,恐怕对您将有所不利。

”庄公说:

“姜氏要这么做,我有什么办法来躲避因此产生的祸害?

”祭仲回答说:

“姜氏怎么有满足的时候呢?

不如及早作好打算,别让祸害滋生蔓延开来!

一旦蔓延开来,就难以对付了。

蔓草尚且难以铲除干净,更何况是您的受宠的弟弟呢?

”庄公说:

“不道德的事做多必然会栽跟斗,你姑且等着瞧吧。

过了不久,太叔命令西部、北部边境地区违背中央听从自己的节制。

公子吕对庄公说:

“国家不能忍受两种政权共存,对此您打算如何处理?

如果想让给太叔,那么请允许我去侍奉他;不然的话,就把他除了,不要让百姓们产生疑虑。

”庄公说:

“用不着这样,他会自作自受的。

”太叔又把那两个地区划入自己的封地,领土一直扩展到廪延。

子封又进言说:

“现在可以剿灭他了,土地广了,得到的民众也就多了。

”庄公说:

“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扩展得越大,瓦解倒台得越快。

太叔修葺城墙,屯聚粮食,修整铠甲武器,训练好步兵、车兵,将要偷袭国都,姜夫人准备好开城门接应。

庄公打听到太叔起兵的日期,说:

“可以下手了!

”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去攻打京邑。

京邑的人叛离太叔段。

太叔段只好逃到鄢邑。

庄公又领兵攻打鄢邑。

五月二十三日,太叔逃亡到共国。

《春秋》上写:

“郑伯克段于鄢。

”共叔段没有恪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称他为弟弟;兄弟间如同两个国家的国君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呼庄公为郑伯,是讽刺他没管教好弟弟:

表示这样的结果正是庄公的意愿。

不说太叔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