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人教版最新届中考语文 专题十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经典练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5747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86.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本人教版最新届中考语文 专题十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经典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部编本人教版最新届中考语文 专题十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经典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部编本人教版最新届中考语文 专题十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经典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部编本人教版最新届中考语文 专题十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经典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部编本人教版最新届中考语文 专题十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经典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部编本人教版最新届中考语文 专题十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经典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部编本人教版最新届中考语文 专题十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经典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部编本人教版最新届中考语文 专题十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经典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部编本人教版最新届中考语文 专题十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经典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部编本人教版最新届中考语文 专题十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经典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部编本人教版最新届中考语文 专题十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经典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部编本人教版最新届中考语文 专题十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经典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部编本人教版最新届中考语文 专题十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经典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部编本人教版最新届中考语文 专题十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经典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部编本人教版最新届中考语文 专题十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经典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部编本人教版最新届中考语文 专题十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经典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部编本人教版最新届中考语文 专题十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经典练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部编本人教版最新届中考语文 专题十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经典练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部编本人教版最新届中考语文 专题十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经典练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部编本人教版最新届中考语文 专题十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经典练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本人教版最新届中考语文 专题十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经典练习.docx

《部编本人教版最新届中考语文 专题十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经典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本人教版最新届中考语文 专题十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经典练习.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本人教版最新届中考语文 专题十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经典练习.docx

部编本人教版最新届中考语文专题十四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经典练习

专题十四 散文阅读

一、(2019·原创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一碗面条的吃法

孙道荣

小区边有家面馆,生意火爆。

我也常去吃。

店里的桌子,都是那种四人座,两两相对。

因为食客多,常常一座难求,陌生人不得不拼桌。

坐在对面的,是一对情侣。

服务员将面条端来了,男的牛肉面,女的鸡蛋面。

男的拿起筷子,将碗里的牛肉,一块一块夹到了女的碗里。

女的一边说够了,一边将自己碗里的煎鸡蛋,夹到了男的碗里。

然后,两个人才开吃,稀里哗啦,很幸福的样子。

还有一次,对面也是一对青年男女,男的是香辣牛杂面,女的是鸡汤面。

两人各自捧着面碗,埋头吃。

吃了几口,女的忽然把自己的面碗往男的面前一推,男的心领神会,将自己的面碗移到女的面前,两人埋头吃面。

过了一会儿,女的一边嘘着气,一边将面碗又推到男的面前。

男的将自己的面碗端到女的面前,接过碗继续吃。

就这样,一碗香辣牛杂面和一碗鸡汤面,在两个人之间,击鼓传花一样,吃几口,换一下,又吃几口,再换回来。

一对中年男女,坐在我面前。

面条上来了,两碗青菜面。

女的将两只碗并在一起,用筷子从一只碗中捞起面条,夹到另一只碗中。

另一只碗里的面条,堆得小山一样。

男的说,差不多了。

女的说,我不饿,你下午还要上工地呢。

男的说,那你多吃一点青菜。

说着,用筷子将面条多的那只碗里的青菜,全夹到了另一只碗里。

身边坐的是一家三口。

孩子是大排面,大排很快就吃掉了,面却没吃几口。

妈妈说,你再吃几口面条嘛。

孩子摇头说,我吃饱了。

妈妈夹起自己碗里的鸡块,那你再吃几口鸡肉吧,很好吃的。

孩子不耐烦地嘟囔了一句,你不要把你吃的东西夹给我好不好,这样不卫生,我不吃。

然后,便自顾自地埋头玩起手机来。

爸爸抬头看了孩子一眼,将孩子的面端过来,哗啦哗啦吃起来。

傍晚,对面坐着一个姑娘。

一会儿,她点的面条也端上来了,两碗,都是牛肉面。

没想到,这样娇小的姑娘,一个人竟然能吃两碗面,我正暗自惊讶。

姑娘拿起手机,你快点啊,面条已经烧好了。

原来还有个伴。

打好电话,姑娘拿起筷子,将一只碗里的牛肉,全夹到了另一只碗里。

然后,开始吃面。

一个小伙子气喘吁吁地跑来了。

姑娘说,快吃吧,面条都有点凉了。

小伙子兴奋地叫了起来,哇,今天这碗面,这么多牛肉啊。

姑娘笑笑。

小伙子说,你又把你的牛肉,都夹到我碗里了吧?

姑娘还是笑笑。

小伙子夹起一块牛肉递到姑娘面前,姑娘笑吟吟地张开了嘴……

这是我家附近的面馆,它让我觉得,我们吃下的不仅仅是一碗面条,还是有滋有味的生活。

(选自《意林》)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你说说文章采用第一人称来表达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结合文意,说说题目“一碗面条的吃法”有什么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怎样理解画线句“不仅仅是一碗面条,还是有滋有味的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根据提示赏析下列语句。

(1)女的说,我不饿,你下午还要上工地呢。

男的说,那你多吃一点青菜。

说着,用筷子将面条多的那只碗里的青菜,全夹到了另一只碗里。

(从语言特点的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孩子不耐烦地嘟囔了一句,你不要把你吃的东西夹给我好不好,这样不卫生,我不吃。

然后,便自顾自地埋头玩起手机来。

爸爸抬头看了孩子一眼,将孩子的面端过来,哗啦哗啦吃起来。

(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2019·原创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一个人,一盏灯

梁 凌

去邮局寄书。

正填单子,一个老太太,站在我身边,不停地嘀咕。

我问:

“有事吗?

阿姨。

她说:

“你替我看看这单子,办普通包裹,怎么给我个快递单?

我说:

“这就是普通包裹单。

她哦一声,又说:

“你再看看,我这上边的字,对吗?

我忘记带老花镜了。

还有,这个地方,你替我签个名,好吧?

老太太六十来岁,眼花得什么也看不见了,写的字歪歪扭扭,不过还好,能看明白。

我替她签了名,她又说:

“你有纸吗?

我想把这张卡包起来。

”我找了张纸递给她,她小心翼翼地包起来,那是张医疗卡。

老太太的手里,捏着几盒药,全是心脑血管方面的普通药。

我问:

“是给老人寄药吗?

”她说:

“是呀,我妈在这里住院,出院了,我得把卡寄给她。

我说:

“这些药,很普通,她那里没有吗?

她说:

“乡下嘛,可能没有吧。

我突然明白,这普通的药,比如速效救心丸,哪儿都能买到,寄药,只是她做女儿的孝心。

我想,她都六七十岁了,她的母亲,该有八九十岁了吧,很老的女儿,很老的母亲,真是有福。

我似乎看到了她母亲。

一个很沧桑很陌生的老太太,安静地坐在轮椅上,或躺在床上,眯着期盼的眼。

那里的春天,跟这里一样生长。

那个老人,我永远不可能认识,她的生老病死,都与我无关,但隔着千里之遥,却牵着她女儿的心,远远地寄药去。

她,是她的至亲。

想起去年母亲住院,邻床一对老夫妻,八十来岁了。

老太太有病,每天中午来输液,老头陪着。

一大瓶液体,一滴就是一两个小时。

秋天薄暖的阳光,透过玻璃窗照进来,照在老头身上,老头坐在床边,打起了瞌睡。

我看着他俩,像看一部沧桑的黑白影片,一张发黄的旧照片。

母亲说,你看人家多有福,都这么老了,还陪着。

母亲一定是想起了作古的父亲。

可能因为猫给人温暖感,我又想到了猫。

这对老夫妻,就像两只老猫,相互搀扶着,走过几十年的光阴。

他离不开她,她亦离不开他。

老到不想说爱,却是至爱。

这世间,许多的爱,都与我无关,却一刻不停地流动着。

有时走到街上,看着匆匆的人流,我在想,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小小的灯盏,有爱,有故事,不可或缺。

即使再落魄、再邋遢的人,也必定有一盏灯,等着他回家,必定有许许多多的爱,萦绕着他。

每一个人,都是不能够伤害的,每一份爱,都是值得尊重的。

这样想着,便感觉汹涌的街道,是热闹的银河,而一个个人,是河里的星星,一颗颗,提着灯笼在走。

(选自《羊城晚报》2018年3月18日)

1.文章讲述了两个怎样的故事?

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文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试举一例,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结合语境,从修辞运用的角度,对文中画线的句子进行赏析。

我看着他俩,像看一部沧桑的黑白影片,一张发黄的旧照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章以“一个人,一盏灯”为题,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文章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2018·山东德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夏天的一条街道

苏 童

①在阴雨天气里,期待明媚的夏天。

②街上水果店的柜台是比较特别的,它们做成一个斜面,用木条隔成几个大小相同的框子,一些瘦小的桃子、一些青绿色的酸苹果躺在里面,就像躺在荒凉的山坡上。

水果店的女店员是一个和善的长相清秀的年轻姑娘,她总是安静地守着她的岗位,但是谁会因为她人好就跑到水果店去买那些难以入口的水果呢?

人们因此习惯性地忽略了水果在夏季里的意义,他们经过寂寞的水果店和寂寞的女店员,去的是桥边的糖果店。

糖果店的三个中年妇女一年四季在柜台后面吵吵嚷嚷的,对人的态度也很蛮横,其中一个妇女的眉角上有一个难看的刀疤,孩子走进去时她用沙哑的声音问:

“买什么?

”那个刀疤就也张大了嘴问:

“买什么?

”但即使这样,糖果店在夏天仍然是孩子们热爱的地方。

③糖果店的冷饮柜已经使用多年,每到夏季它就发出隆隆的欢叫声。

一块黑板放在冷饮柜上,上面写着冷饮品种和价格:

赤豆棒冰四分,奶油棒冰五分,冰砖一角,汽水(不连瓶)八分。

女店员在夏季一次次怒气冲冲地打开冷饮机的盖子,掀掉一块棉垫子,孩子就伸出脑袋去看棉垫子下面排放得整整齐齐的冷饮。

他会看见赤豆棒冰已经寥寥无几,奶油棒冰和冰砖却剩下很多,它们令人艳羡地躲避着炎热,呆在冰冷的雾气里。

孩子也能理解这种现象,并不是奶油棒冰和冰砖不受欢迎,主要是它们的价格贵了几分钱。

④孩子小心地揭开棒冰纸的一角,看棒冰的赤豆是否很多,挨了女店员一通训斥,她说:

“看什么看?

都是机器做出来的,谁还存心欺负你?

一天到晚就知道吃棒冰,吃棒冰,吃得肚子都结冰!

”孩子嘴里吮着一根棒冰,手里拿着一个饭盒,在炎热的午后的街道上拼命奔跑。

饭盒里的棒冰哐哐地撞击着,毒辣的阳光威胁着棒冰脆弱的生命,所以孩子知道要尽快地跑回家,好让家里人享受到一种完整的冰冷的快乐。

⑤最炎热的日子里,整个街道的麻石路面蒸腾着热气。

人在街上走,感觉到塑料凉鞋下面的路快要燃烧了,手碰到路边的房屋墙壁,墙也是热的。

人在街上走,怀疑世上的人们都被热晕了,灼热的空气中有一种类似喘息的声音,若有若无的,飘荡在耳边。

饶舌的、嗓音洪亮的、无事生非的居民们都闭上了嘴巴,他们躺在竹躺椅上与炎热斗争,因为炎热而忘了文明礼貌,一味地追求通风。

他们四仰八叉地躺在面向大街的门边,张着大嘴巴打着时断时续的呼噜,手里的扇子掉在地上也不知道。

有线广播一如既往地开着,说评弹的艺人字正腔圆,又说到了武松醉打蒋门神的精彩部分,可他们仍然呼呼地睡,把人家的好心当了驴肝肺。

⑥太阳落山在夏季是那么艰难,但它毕竟是要落山的。

放暑假的孩子关注太阳的动静,只是为了不失时机地早早跳到护城河里,享受夏季赐予的最大的快乐。

黄昏时分驶过河面的各类船只小心谨慎,因为在这种时候,整个城市的码头、房顶、窗户和门洞里,都有可能有个男孩大叫一声,纵身跳进河水中。

他们甚至要小心河面上漂浮的那些西瓜皮,因为有的西瓜皮是在河中游泳的孩子的泳帽,那些讨厌的孩子,他们头顶着半个西瓜皮,去抓来往船只的锚链。

他们玩水还很爱惜力气,他们要求船家把他们带到河的上游或者下游去。

⑦于是站在石埠上洗涮的母亲看到了他们最担心的情景:

他们的孩子手抓船锚,跟着驳船在河面上乘风破浪,一会儿就看不见了,母亲们喊破了嗓子,又有什么用?

夜晚来临,人们把街道当成了露天的食堂,许多人家把晚餐的桌子搬到了街边,大人孩子坐在街上,嘴里塞满了食物,看着晚归的人们骑着自行车从自己身边经过。

⑧天色渐渐地黑了,街上的居民们几乎都在街上。

有的人家切开了西瓜,一家人的脑袋围拢在一只破脸盆上方,大家有秩序地向脸盆里吐出瓜籽。

有的人家的饭桌迟迟不撤,因为孩子还没回来;后来孩子就回来了,身上湿漉漉的。

恼怒的父亲问儿子:

“去哪儿了?

”孩子不耐烦地说:

“游泳啊,你不是知道的吗?

”父亲就瞪着儿子处在发育中的身体,说:

“吊船吊到哪儿去了?

”儿子说:

“里口。

⑨父亲的眼珠子愤怒得快爆出来了:

“让你不要吊船你又吊船,你找死啊?

”就这样,当父亲的在街上赏了儿子一记响亮的耳光,左右邻居自然地围过来了。

一些声音很愤怒,一些声音不知所云,一些声音语重心长,一些声音带着哀怨的哭腔,它们不可避免地交织起来,喧嚣起来,即使很远的地方也能听见这样丰富浑厚的声音。

于是有人向这边匆匆跑来,有人手里还端着饭碗,他们这样跑着,炎热的夏季便在夜晚找到了它的生机。

(有删改)

1.综观全文,明媚的夏天里孩子们期待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在第②~④段为什么详写两个店的店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⑤段描写午后街道的“炎热”,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请具体分析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简要分析加点的词语。

(1)太阳落山在夏季是那么艰难,但它毕竟是要落山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们的孩子手抓船锚,跟着驳船在河面上乘风破浪,一会儿就看不见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从选材、语言和主题中,任选一角度,谈谈对本文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2018·广东广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一只羊其实怎样

杨瑞霞

生命在经历了那么漫长的一个过程之后,总会为我们保留一些什么。

对于我来说,我的生命就无意中为我存留了一些印迹,一些人或者事情。

另外,还有一只羊。

在我七八岁的时候,家里有过一只羊。

是一只绵羊。

它肯定是在很小的时候被买来的,可我完全不记得它小时的样子。

在我的印象里它是一只很大的羊,它健壮,肥硕,高傲,沉稳,一副成年人的模样。

在我小的时候,我分不清一个人和一只羊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

我把它当成是家里的一口人,而且是一个大人。

现在想起来,当时犯了同样常识性错误的不光是我,还有我的父母,他们肯定是把它当成了我们。

还有我的哥哥们,他们把它当成了什么?

是不是当成他们自己了呢?

当时粮食很紧张,父亲42元钱的工资,要养活全家6口人。

在这种情况下,一只羊能长成那样的特例,除了一家人——当然包括羊在内——的相濡以沫之外,似乎不可能再有别的什么解释了。

总之,那只羊是在那样一个错误的环境下长大,结果便是它也跟着犯了一个更大的错误:

它从来就没把自己当成是一只羊。

对于我们中间一些不曾亲自与羊一起生活过的人,对于羊的认识,往往来自于听到的童话。

在那个世界里,羊永远是弱势群体,它所代表的特性是柔弱,善良,逆来顺受且又无话可说。

而当一只羊真正与我们的生活发生关系的时候,往往已改变了原本的样子,变成了肉的形式,这样它便永远都失去了表达的机会,我们便永远都无从得知,一只羊想说些什么。

而我家的这只羊,在我的思维定式尚未形成时走近了我,我没有那些现有的经验,所以我觉得它所有的作为都浑然天成,非常自然。

首先,它决不逆来顺受。

当然,如果确实是它错了,它会沉默着听你教训;可是如果错的是你,是你无缘无故地欺负了它,它不会善罢甘休,用现在的话说,它是一定要讨个说法的。

记得有一次,我二哥牵着它去地里吃草,二哥当时的思维还沉浸在头天晚上看的电影《地雷战》里,他捡了一根棍子,叉开腿对羊做了一个日本鬼子劈刺刀的动作,同时喊了一声“八格亚鲁”。

他太轻视了一只羊有可能对这个动作做出的反应。

绵羊当时发了一下怔,不知它头天晚上是不是也和二哥一起看了那场电影,反正它当即判断出了这个动作所具有的侮辱性质,它把头一低,义无反顾地冲了上去。

二哥见它来势凶猛,吓得转身就跑,它在后面奋力直追,一直追出三四里地,最后二哥向它举手投降,它才和二哥和好。

还有一次,邻居家的小伙子在手心里放了很小的一点干粮渣,然后非常夸张地招呼它。

它不想辜负别人的好意,走了过去,等它弄明白发生的事情,它选择了轻蔑地离开。

在离开的过程中却又出乎意料地转身给了正在得意的那人一个教训,使他记住了捉弄一只羊会得到什么样的报应。

同样它的行为也导致了围观者的一片大惊小怪。

是呀,一只羊怎么可以有这么强的自尊心呢,一只羊怎么可以这么张扬自己的个性呢。

其实这只羊让人觉得它不像一只羊,不仅仅在于它有个性,还在于它有很强的责任心。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一向沉默的它突然放声大叫,低沉的声音表达着一种焦虑。

父亲出门一看,原来大风吹开了院门,家里刚买的半大山羊跑出了院子。

是大绵羊的警觉使家里避免了一笔不小的损失。

另外还有它的聪明。

它的聪明不但让幼时的我觉得非常神秘,即使到今天,我还感觉到几分诡异。

有天中午,我妈有事出去,把羊关进了羊栏,还在羊栏的出口处挡了一块菜板:

把我关进了屋里,然后锁上了院门。

和羊单独相处的时候,我从不敢擅自到它跟前去,所以我一个下午没有出屋,后来大概羊和我一样等得不耐烦了,要不就是它想知道我一个人在屋里做些什么,只听哐啷一声,羊抵碎了菜板自己把自己放出来了。

然后它直奔房门,用头一下下撞门。

我知道它是过来找我了,我当时的反应是赶紧找个地方藏起来,于是我撩起床单,钻到了床下。

过了一会儿,听不到撞门声了,我从床下探出脑袋朝外张望,忽然看见大绵羊正把前腿搭在外面窗台上,伸着头朝屋里张望,可能是它的脸太长了,影响了视线,它竟然把头侧过去,用一只眼紧贴窗玻璃。

所以它的姿势和表情看上去都格外的怪诞。

我在这只羊的窥视下绝望地哭了起来。

当初买这只羊,肯定是要养大后卖掉补贴家用的,可它的种种不同凡响,让它一次次拖延了离家的时间,然而一只羊的最后结局总难摆脱,那是它的宿命。

而对于我来说,与它相处的经历,则是一种缘分。

我想,如果有一天,我碰到一只羊,它非常体面地走过来,用流利的汉语或者英语同我打招呼,我会很自然地同它交谈,而且一点都不会觉得奇怪。

因为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已经知道了,一只羊其实是怎样的。

1.本文主要写了大绵羊的哪几件事?

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文本,“不曾亲自与羊一起生活过的人”对羊有哪些认识?

请分点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