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江西省吉安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75534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639.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解析江西省吉安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精品解析江西省吉安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精品解析江西省吉安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精品解析江西省吉安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精品解析江西省吉安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精品解析江西省吉安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精品解析江西省吉安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精品解析江西省吉安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精品解析江西省吉安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精品解析江西省吉安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精品解析江西省吉安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精品解析江西省吉安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精品解析江西省吉安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精品解析江西省吉安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精品解析江西省吉安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精品解析江西省吉安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精品解析江西省吉安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精品解析江西省吉安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精品解析江西省吉安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精品解析江西省吉安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江西省吉安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

《精品解析江西省吉安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江西省吉安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解析江西省吉安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

精品解析江西省吉安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

吉安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

100分钟卷面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是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題(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題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写到:

“此后武王、成王、康王之世,不断的把兄弟、子侄、姻戚、功臣分封于外,建立新国。

每一个这类新国的建立,便是周人的一次向外移植,便是周人势力范围的一次扩张。

”材料主要说明分封制

A.开创于西周武王时期

B.体现了家国同构的观念

C.是以宗法关系为原则

D.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分封制。

分封制是西周的重要政治制度,但材料无法说明分封制开创于武王时期,也没有体现家国同构的观念,故排除A、B项;根据“功臣分封于外”可知功臣也是分封的对象,他们不符合宗法关系,故排除C项。

根据“周人的一次向外移植,便是周人势力范围的一次扩张”可知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故选D。

【点睛】A、B项属于似是而非的选项,一定要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的特定性,对相关选项逐一辨析,谨防被其干扰。

2.朱熹说:

“天即人,人即天。

人之始生,得之于天。

既生此人,天又在人矣。

”朱熹认为

A.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B.“天”“人”之间是各不相干的

C.认识自然以便合理地利用自然

D.“天”“人”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朱熹的理学思想。

依据材料可知,朱熹认为天离不开人,人也离不开天,人开始产生是得之于天,天把人产生了,那么“天”的意义就要由人来彰显,人就对天应该负有责任,这反映出朱熹认为“天”与“人”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朱熹认为“天”与“人”紧密相连,天人合一,矛盾不是不可调和;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朱熹认为“天”与“人”紧密相连,不是互不相干;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朱熹认为“天”与“人”紧密相连,没有反映利用自然的主张。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3.唐朝时,参加考试的士子常将自己平时较得意的诗文习作编辑成卷,投给达官显贵或者名人学者等,以求这些人为自己宣扬并由此提高自己的知名度、美誊度,从而贏得更大的考取机会。

材料主要反映了

A.科举取士期待形式革新

B.诗文创作影响选官流程

C.考试内容暴露科举弊端

D.士族势力威胁中央集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科举制。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唐代实行按照考试成绩录用的科举选官制度,材料中这种现象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选官的结果,从而不能公正录取,所以科举取士的形式需要革新,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诗文创作主要是提高了士子的知名度,有可能影响选官结果,并没有影响选官的流程;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科举考试的内容;D选项错误,士族势力指的是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而士子指的是读书人,材料并未体现中央集权受到威胁。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4.清朝光绪《凤台县志》卷4《食货志》记载:

“妇女常牵犊荷锄,与男子杂作。

”这说明该地区

A.冲破了“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

B.女性是社会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

C.男女双方社会地位发生根本变化

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已趋于解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依据材料“妇女常牵犊荷锄,与男子杂作。

”可知,这反映了清朝光绪年间凤台县女性在田野劳作且男女杂作的现象,它冲破了传统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材料只能反映女性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力量,不能反映出是主要力量;C选项错误,中国古代男女的社会地位是男尊女卑,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D选项错误,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不是在光绪年间。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5.下表为1844-1851沐上海茶叶出口量及出口价格表。

据此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中国茶叶出口呈量增价减的趋势

B.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茶叶质量降低

C.上海出口成本比广州降低了很多

D.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中国逐步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

表格内容无法体现鸦片战争后的中国茶叶质量和上海与广州的出口成本比较,故排除B、C项;根据表格内容可知,中国的茶叶出口数量和价格总体呈现出量增价减的趋势,说明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A是现象描述,D是本质。

故排除A项。

故选D。

6.有学者指出:

当时中国传统社会,既夜郎自大,又一盘散沙,就像一辆“破车”。

要拉动这辆“破车”,洋务运动只能算是一个“小脚女人”。

该学者认为洋务运动

A.“中体西用”导致失败

B.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

C.学习西方以适应列强

D.除旧布新遭政府阻挠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评价。

依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洋务运动的作用是“小脚女人”拉“破车”,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即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和道德的前提下以吸收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就像“小脚女人”一样,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具有保守性与封建性。

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师夷长技以自强”不能表现出洋务运动的局限性;C选项错误,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不是适应西方;D选项错误,洋务运动获得了清政府一定的支持,不是阻挠。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7.“我朝二百数十年,深仁厚泽,凡远人来中国者,列祖列宗,罔不待以怀柔……乃益肆嚣张,欺凌我国家,侵犯我土地,踩躏我人民……此义勇焚烧教堂,屠杀教民所由来也……故前日有拳民教民,皆我赤子之谕。

”与该《宣战诏书》相关的是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根据“义勇焚烧教堂,屠杀教民所由来也……有拳民教民”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拳民指的是义和团,所以与该《宣战诏书》相关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和甲午中日战争无关,故排除A、B、C项,故选D。

8.根据《中国近现代名人图鉴》收录的33个革命党人的照片统计,穿西服者有16人,穿中山装(包括企领文装)者6人,穿军装者2人,穿和服者2人,穿长袍马褂者7人。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传统服饰文化逐渐在消亡

B.服饰具有新旧杂陈的特点

C.革命党人积极倡导新服饰

D.服饰文化正走向中西合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依据材料可知,当时革命党人的穿着既有新式的西装、中山装、军装以及和服,还有旧式的长袍马褂,说明这一时期的服饰具有新旧杂陈的特点,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此时期新旧服饰同时存在的特点,并未体现传统服饰文化逐渐消亡;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此时期新旧服饰同时存在的特点,并未表明革命党人积极倡导新服饰;D选项错误,体现中西合璧特征的中国近代服饰是中山装和旗袍,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新旧服饰的共存。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9.《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说:

“吾国之财(资)产阶级大都不解立宪共和为何物,提倡之者,为过剩的智(知)识阶级中之一部分,加入者为过剩的劳动阶级中之兵……其模拟欧洲之政治革命者不过是中华民国之名称。

”杜亚泉认为辛亥革命

A.仍然是一场旧式革命

B.否定了王朝更替传统

C.建立了真正中华民国

D.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

根据题干中杜亚泉所说的内容可知,杜认为辛亥革命仍然是旧式革命,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换汤不换药,没有建立起新型的民主政治和秩序,故排除B、C项;根据“提倡之者,为过剩的智(知)识阶级中之一部分,加入者为过剩的劳动阶级中之兵”可知杜亚泉认为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故排除D项。

故选A。

10.1939年2月,中国共产党通过颁布的《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放弃了工农民主,对选民参选资格明确规定无阶级区别的条款,实现普遍的公民权。

该条例

A.有利于巩固抗日民主政权

B.突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

C.使得边区普选制完全确立

D.推动全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治的建设。

依据材料可知,该条例突出表现了“无阶级差别”,这有利于团结各阶级进行抗战,巩固并扩大抗日民主政权,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这一条例并未突出中共的领导地位;C选项错误,该条例为边区实施普选制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无法得出普选制度完全确立;D选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于1937年9月,该条例颁布时统一战线已经形成。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1.1956年9月2日,毛泽东同参加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代表团谈到中国在抗战中的作用时说过: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我们是一个支队,不是主力军。

”毛泽东在此强调

A.国民党军队的正面抗战的作用

B.抗日战争是中国全民族抗战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作用

D.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根据题意内容可知,毛泽东认为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一个支队,突出了主力军的重要作用,而这个主力军指的就是反法西斯同盟中的大国。

A、B、D项在题意中无从体现,故排除。

故选C。

【点睛】1942年元旦,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形成。

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势发生变化,是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并为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12.邓小平指出:

“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这主要反映了

A.加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要性

B.破除个人崇拜思想的重要性

C.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紧迫性

D.完善社会主义民主的艰巨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依据材料“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可知,这一时期法律不完备,并且需要制定的法律种类较多,这说明法律体系需要健全,体现了健全法律体系的紧迫性,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法制建设的迫切性,并未涉及党的执政地位的问题;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法制建设的迫切性,并未体现破除个人崇拜的问题;D选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的是法制建设,不是民主问题。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3.据学者统计,1949年一1956年间《人民日报》中“帝国主义”一词的使用频率,1950年达到了最高点,1952年后使用频率日益下降,1953年后使用频率长期处于低水平。

这说明我国

A.与西方国家关系有所缓和

B.和平共处已成为外交主流

C.在为缓和中美关系作准备

D.外交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当时和平共处的原则刚刚提出,还没有成为外交主流,故排除B项;中美关系的缓和是在70年代,故排除C项;当时外交工作重心还在社会主义阵营一方,没有发生转移,故排除D项。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中国采取孤立和封锁,尤其是1950年朝鲜战争的爆发,使中国面临帝国主义的战争威胁,因而此时期“帝国主义”一词使用频率很高。

而1952年抗美援朝战争不断取得胜利,使用频率开始下降,1953年以后,一方面抗美援朝取得胜利,另一方面中国致力于国内“一五”计划建设,再加上对外推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有所缓和,因而“帝国主义”一词使用频率较低,故选A。

14.下图为1978—2012年我国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统计图。

图表说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

A.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B.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发展

C.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

D.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的成果。

依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5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大幅度增加,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巨大,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今都没有实现;B选项错误,居民收入的增加不能反映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C选项错误,材料中并未体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5.“从前造访朝廷的人是极少的;但是在查士丁尼当政时,由于法官们已不再有行使审判的自由,所以法庭成为人迹罕至的地方,而君主的宫廷之中,前来恳请拜托的诉讼者却络绎不绝,人声鼎沸。

”这表明当时的罗马

A.社会动荡政局不稳

B.法律遭到君主专制的破坏

C.法律体系并不完整

D.法律是奴隶主统治的工具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罗马的法律。

题意内容没有反映当时罗马政局和法律体系的问题,故排除A、C项;法律是奴隶主统治的工具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D项。

根据“査士丁尼当政时,由于法官们已不再有行使审判的自由,所以法庭成为人迹罕至的地方,而君主的宮廷之中,前来恳请拜托的诉讼者却络绎不绝”可知查士丁尼时期法律开始掌握在皇帝手里,司法权不再由法官行使,法律遭到君主专制的破坏,故选B。

16.欧洲文艺复兴的文化策略是温故以立新,在复兴古典的基础上推进人文主义,从而形成了近代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文艺复兴的这一策略

A.与古典人文主义本质相同

B.体现出文化创新以继承传统为基础

C.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借鉴

D.促进了欧洲社会各阶层的思想解放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艺复兴。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欧洲文艺复兴在借助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基础上推行人文主义,是基于欧洲自身的思想资源基础上的再创造和以继承传统为基础的文化创新,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古典人文主义的政治基础是奴隶制度,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政治基础是资本主义制度,两者政治基础不同,本质不同;C选项错误,新文化运动不是一场复活中国古典传统中的人文精神的运动,而是一场全面否定与摧毁古典文化的运动。

两者并不相同;D选项错误,“各阶层”表述过于绝对,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7.1875年,国民议会在2月至7月之间先后通过了参议院组织法、公共权力组织法、公共权力关系法,三者合起来即为1875年宪法,以三部法律一起来确立法兰西第三共和的宪政体制,这在法国宪法发展史上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这一现象

A.体现了法国民主共和之路艰难曲折

B.是各政治势力相互斗争妥协的产物

C.说明了法国注重协调各阶层的利益

D.反映了法国民主政治构是已经完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法国共和制。

题意反映了法国共和制确立的结果,但是没有体现艰难曲折的过程,故排除A项;法国共和制的确立是君主派和共和派妥协的结果,没有协调各阶层,故排除C项;法国虽然确立了共和制,但民主政治构建的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故排除D项;法国由三部法律一起来确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宪政体制,说明是各政治势力斗争妥协的产物,故选B。

【点睛】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失败以后,各派政治力量围绕着共和与帝制的政权形式问题展开了反复较量,最终在1875年1月,国民议会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法国共和体制的确立过程是曲折的,同时也是各派政治力量妥协斗争的结果。

18.下表为1700—1801年英国结婚率和出生率统计表。

表中数据变化说明,当时英国

A.原有的人口比例基数比较小

B.世界市场推进人口均衡发展

C.工业革命影响人口发展变动

D.工业革命推动了人口的迁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

依据材料可知,英国工业化早期结婚率和人口出生率上升,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的开展对劳动力的需要增加,同时经济良性发展使结婚年龄降低,从而使人们更易于多生育。

这表明当时工业革命影响了人口的发展变动,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结婚率与出生率的变化与原有人口比例基数无关;B选项错误,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英国国内的结婚率与出生率的变化与世界市场无关;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英国结婚率和出生率的变化,与人口迁移无关。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9.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一文中指出:

“我们已经开始了这一事业。

至于哪一个国家的无产者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期间把这一事业进行到底,这个问题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坚冰已经打破,航路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

”列宁旨在说明

A.十月革命推翻了俄国沙皇专制统治

B.十月革命开辟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C.社会主义革命的最终结果并不重要

D.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具有伟大世界意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俄国十月革命相关知识。

依据材料“坚冰已经打破,航路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结合所学可知,列宁旨在说明十月革命开辟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推翻俄国沙皇专制统治的是二月革命;C选项错误,社会主义革命的最终结果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并非不重要;D选项错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具有伟大世界意义,但该项并没有指出十月革命开辟了怎样的道路。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0.下图为20世纪30年代初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情景图。

造成这一情景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经济危机的巨大破坏性

B.加快发展工业化建设的进程

C.对资本主义经济原则的妥协

D.集体农庄土地所有权的丧失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征。

依据图片信息可知,20世纪30年代初期苏联农民生活贫困,生产积极性较差,结合所学可知,造成这一情形的原因是国家加快发展工业化建设,通过高征购、低价格等办法从农业和农民手中拿走的太多,农民长期贫困,生产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世界经济危机主要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并未波及社会主义苏联;C选项错误,此时期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并不存在资本主义经济原则;D选项错误,集体农庄土地归集体所有,与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丧失没有必然联系。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1.1948年苏联《哲学问题》杂志大力批判文艺界、学术界出现的“世界主义”“资产阶级主观主义”“无党性”“蜕化”。

这一批判主要源于

A.意识形态的对抗加剧

B.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C.麦卡锡主义甚嚣尘上

D.苏联内部严重右倾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两极格局。

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故排除B项;麦卡锡主义甚嚣尘上是在50年代,故排除C项;苏联内部是左倾化,而不是右倾化,故排除D项。

根据“世界主义”、“资产阶级主观主义”、“无党性”、“蜕化”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体现了美苏意识形态的对立,故选A。

22.下图为德国1970—2010年三大产业占GDP比重变化图。

导致图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经济比例结构失调

B.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

C.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D.第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依据图示可知,这一时期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增加,传统工业和农业增加值占比降低,结合所学可知,第三次科技革命作为直接物质生产部门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相对下降,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急剧上升,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德国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体现了理想的“三二一”产业发展格局,比例结构合理,不是失调;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与经济区域集团化并无直接关系;D选项是对材料现象的表述,不是原因。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3.下图为《看得见的手》漫画,该漫画旨在揭示

A.美国反恐怖主义维护国家利益

B.当今美国维护霸权主义的特点

C.美苏大国争霸影响世界的稳定

D.恐怖主义严重威胁全人类安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美国霸权主义。

解读漫画可知,漫画左上方是受到恐怖袭击而浓烟密布的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借此象征着美国的手伸向全球,结合所学可知,美国9·11事件以后,打着打击恐怖主义的旗号,美国的魔爪伸向了全世界,其真实意图是以反恐为由,插手世界事务,达到称霸全球的目的,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反恐维护国家利益只是漫画内容的一个方面,不是美国此举的真实意图;C选项错误,9·11事件发生时苏联已经解体,该漫画与美苏争霸无关;D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美国借助反恐推行霸权主义,称霸全球,并非主要体现恐怖主义对人类安全的威胁。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4.下表反映了近代以来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的变化情况。

这表明近代以来

A.科学技术发现发明的基本历程

B.科学发现促进了技术不断更新

C.科学发现孕育于技术发明之中

D.科学成果与实际运用日益密切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从科学发现转化为技术发明的时间越来越短,这说明近代以来科技成果与其实际运用日益密切,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科学发现转为发明创造的时间在缩短,并未完整地反映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基本历程。

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科学发现转化为技术发明的时间缩短,并未体现科技发明促进技术的更新;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科技发现早于技术发明,并非孕育于技术发明之中。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5.下图为1916年法国油画,在大师的笔下,睡莲的叶子是纯绿色的,而花朵却像暗红的火焰。

看似随意的彩色线条笔触柔美,似乎让水流动起来,又像是捉住了一瞬间水面似真似幻的光和影。

该油画的风格是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印象画派

D.现代主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印象派绘画。

依据材料“看似随意的彩色线条笔触柔美,似乎让水流动起来,又像是捉住了一瞬间水面似真似幻的光和影。

”可知,这幅作品将“光”与“色”作为研究的中心,在画面中造成一种“光”与“色”的生动明快效果,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印象派绘画的特征,该作品是印象派代表画家莫奈的《睡莲》,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浪漫主义绘画流行于19世纪,表达了对自由、幸福和解放的追求,与材料中该绘画出现的时间及特征不符;B选项错误,现实主义绘画注重写实,与材料中该绘画的艺术特征不符;D选项错误,现代主义美术在对待社会、人、自然与自我的关系上失去了平衡,关系是扭曲的,采用的语言是荒诞的、寓意的或抽象的。

与材料中该绘画的艺术特征不符。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26题12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0分,第29—31为选做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15分,共50分)

必考题(共3题,计35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针对众多的边疆民族,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广置都督府和州、县;以边疆民族的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的具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