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期末考试复习材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75817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5.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社会主义期末考试复习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科学社会主义期末考试复习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科学社会主义期末考试复习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科学社会主义期末考试复习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科学社会主义期末考试复习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科学社会主义期末考试复习材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科学社会主义期末考试复习材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科学社会主义期末考试复习材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科学社会主义期末考试复习材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科学社会主义期末考试复习材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科学社会主义期末考试复习材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科学社会主义期末考试复习材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科学社会主义期末考试复习材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科学社会主义期末考试复习材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科学社会主义期末考试复习材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科学社会主义期末考试复习材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科学社会主义期末考试复习材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科学社会主义期末考试复习材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科学社会主义期末考试复习材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科学社会主义期末考试复习材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社会主义期末考试复习材料.docx

《科学社会主义期末考试复习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社会主义期末考试复习材料.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科学社会主义期末考试复习材料.docx

科学社会主义期末考试复习材料

科社复习材料

1、科学社会主义的宗旨是:

实现无产阶级及全人类的解放。

2、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

社会主义由空想形态发展为科学形态。

第二次飞跃:

社会主义由理论形态发展为现实形态。

第三次飞跃:

社会主义在各个国家的探索与发展。

4、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三大灵魂+六个理论

三大灵魂: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六个理论:

(一)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理论;

(二)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三)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四)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五)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六)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

5、毛泽东思想的三大法宝:

1939年《<共产党人>发刊词》:

统一路线、武装斗争、党的领导

6、毛泽东思想的三大作风:

1945年《论联合政府》三大作风:

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一个主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条主线:

政治主线:

党的基本路线

思想主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理论主线:

生产力标准理论

四大创新:

社会主义本质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

8、社会主义的本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9、兴国之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四个内容: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10、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1、民主法治;2、公平正义;3、诚信友爱;4、充满活力;5、安定有序;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1、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面临的两大挑战?

1、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挑战;

2、民主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挑战。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命题,明确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1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实现无产阶级及全人类的解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一、道德的本质

(一)道德的含义1、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2、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3、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简单地说,道德就是讲人的行为“应该”怎样和“不应该”怎样的问题

道德评价的形式即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本质论

(1)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

(2)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

(3)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1)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

只有马克思才能说明道德的本质,马克思说: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道德观念根植于人们实际生活的需要,当客观社会存在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和矛盾,而社会的人们又意识到这些利益和矛盾需要调整时,道德才得以产生。

(2)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

第一,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

(政治、法律规范是制度化的规范)

第二,道德规范没有也不使用强制措施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

(法律是强制的)

第三,道德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3)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第一,道德不是被动地反映世界,而是从人的需要出发,从特定的价值要求出发来改造世界的。

(道德通过形成行为准则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和发展的。

第二,道德的目的不是再现世界,而是对世界进行价值评价。

评价是道德把握世界的基本手段。

第三,道德掌握世界是克服恶行,培养善行,既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又实现社会的道德理想。

经济决定道德

第一、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第二、社会经济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第三、在阶级社会中,各种道德体系也必然带有阶级属性。

第四、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讨论

既然经济决定道德,为什么延安时期经济落后,人们的道德水平反而高;今天经济发展了,人们的道德水平反而下降了?

提示延安时代的道德是战时状态的非常态表现(人员的绝对纯化、经济的赤贫、国难当头的现实是延安时代的特殊社会背景)

(三)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弥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道德的作用

1.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2.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存在和发展有重大影响。

3.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

4.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5.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置动力。

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主要思想:

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农民同盟军等问题,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和前途等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二)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主要思想:

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政权理论、初步阐述了作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思想。

(三)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主要思想:

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政治、经济、文化纲领;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创造性地提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论述。

(四)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主要思想:

关于同美蒋反动派进行斗争的策略方针问题;十大军事原则;新中国的建国理论和原则;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理论、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原则;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理论、方针和政策。

其中,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矛盾的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特点:

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不断紧密结合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与党内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错误思想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历史经验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二、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理论;

(二)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三)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四)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五)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六)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进中国的主要事件:

1,新文化运动

2,中国早期劳工运动

3,十月革命

4,五四运动

5,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三、毛泽东社会主义理论的地位与失误

(一)历史地位

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全面考察、分析中国社会、历史和民族的特点,深入研究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阐明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客观规律,把马列主义由欧洲形式和语言变成中国民族形式和语言,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和语言说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原则和方针政策,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第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普遍意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毛泽东思想的基本方法具有一致性;二者在内容方面也有继承性。

毛泽东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二)失误

我们党从1957年起指导思想和基本路线转向左的方面。

从此“以阶级斗争为纲”,几乎连续二十年之久错误地开展了反右派斗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斗争、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在我国推行了比苏联更左的模式,毛泽东实行的个人集权制、职务终身制和指定接班制,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带来了极大损害。

思考

“毛泽东在百姓的心目中不再是一个神化的形象,理性的成分在增加,看法更为多元化,在某种程度上开始带有实用主义的色彩。

——著名毛泽东研究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副主任萧延中语

那么,大家的看法如何,请同学谈谈自己是怎样看待毛泽东的。

(一)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革命的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新民主主义的纲领:

经济纲领:

1947年12月《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提出了三大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政治纲领:

1949年6月《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形成了完整的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国体)。

文化纲领:

1940年初《新民主主义论》一文概括了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二)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毛泽东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中,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

这方面的理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创造性地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丰富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创造性地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三)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四)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毛泽东思想对这方面的论述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大力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知识分子应当与工农相结合;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不怕牺牲。

(五)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六)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

3个灵魂:

1930年《反对本本主义》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3大法宝:

1939年《<共产党人>发刊词》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3大作风:

1945年《论联合政府》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一、如何认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

第一,毛泽东思想包括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过渡时期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理论三个部分。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构成部分,其理论主题是解决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如何进入社会主义的问题。

第二,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毛泽东同志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思想前提。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新时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

第四,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中国社会发展变革的不同时期产生的两个伟大理论成果,两者既相互独立又存在着继承、创新、发展的内在统一关系。

3.苏联的解体是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苏联的解体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1)苏东解体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①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任何重大历史现象的发生和发展都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苏东剧变也不例外。

②苏东解体只是社会主义传统模式的失败,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③苏东解体之后,中国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2)苏东解体的教训

第一,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必须从本国的实际出发,正确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地对待别国的经验和模式,任何照搬照抄只能给革命和建设带来惨重的损失。

第二,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高度重视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三,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没有法制就没有民主,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第四,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建立行之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防止个人专断、官僚主义和腐败作风的产生与蔓延,是执政党建设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3)苏东解体对社会主义的影响

首先,苏东解体无疑对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到严重损失,极大地动摇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和追求,也给中国等还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国家增加了困难;

但另一方面,也使人们深刻认识到了社会主义传统模式的弊端,进一步认识到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汲取了苏东改革失败的教训,有利于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苏联模式弊端的彻底暴露,就没有今天社会主义的普遍改革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邓小平理论

二、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三)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意义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雏形阶段

2、初步形成阶段

198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在开幕词中,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深入研究了我国的基本国情,明确提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括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并明确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这次会议构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轮廓,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

3、完善阶段

在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谈话精神的指导下,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目标,并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这标志着我们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中国当代的实际相结合,实现了理论上的第二次飞跃。

(邓小平南巡讲话、中共十四大召开)

4、确立阶段:

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一个主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条主线:

政治主线:

党的基本路线思想主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主线:

生产力标准理论

四大创新:

社会主义本质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

(三)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意义

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三、简述邓小平最突出的贡献?

(选一个自圆其说即可)

①改革开放:

独立、富强、民主、统一,是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社会发展最鲜明的特点。

在邓小平的领导下,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在这个进程中,邓小平以敏锐的思想完成了对改革开放的总体设计,这主要体现在:

  第一,对时代特征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的新判断,及时调整外交政策,为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二,对基本国情作出新概括,提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论断,要求改革开放的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第三,制定“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绘制了中华民族百年图强的宏伟蓝图。

  第四,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要求改革开放要抓住机遇,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

  第五,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为确立改革开放目标模式提供正确的理论依据。

要求解决好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问题。

  第六,提出“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改革开放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提倡“不争论”原则,鼓励改革开放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第七,提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求改革开放与国际接轨,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第八,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改革开放必须遵循的目标和原则。

  第九,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邓小平的这些设计,初步回答了改革开放的国际环境、基本国情、目标、任务、步骤、布局、方法、原则等基本问题,规划了改革开放前进的科学轨道。

他是全世界公认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②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天才构想和成功实践:

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经常要面对的一个难题。

历史上的统一,只有武力征服一种手段,都是以惨烈的牺牲和巨大的破坏为代价的。

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天才构想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是邓小平的伟大创造。

“一国两制”方针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的。

③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一次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阶级,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第一次明确指出: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明确指出:

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一场新的革命;第一次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必须以科技进步、教育优先为基础;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指出,中国的发展,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明确指出,计划与市场都是手段,不是区分不同社会制度的标志;第一次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第一次提出,一个国家可以实行两种制度,并以此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等等。

邓小平理论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用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思想、新观点,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提高了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水平,作出了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的新判断,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的意义不仅在于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繁荣发展,同时也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20世纪,社会主义从全面崛起到陷入低潮,遭受了严重挫折。

邓小平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成功运用证明,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失败,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

新时期怎么理解和体会雷锋精神?

一、雷锋精神的实质

雷锋精神的实质是热爱祖国,处处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献身精神;是只讲奉献,不讲索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是服从大局,不计个人名利得失,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在平凡工作岗位上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钉子精神。

二、新时期下学习雷锋精神的重要性

由于人类是由兽类进化而来,为了生存和延续后代,他们就会遇事首先考虑自已,为自已争取最大的利益。

市场经济对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就是建立在这一点之上的。

但问题是,人类究竟不是兽类,人类社会要生存发展,不仅取决于社会的个体,更取决于社会的集体。

人类从种群发展到部落,再发展到民族和国家,就不仅要求个体有自己的利益,也要求个体服从集体的利益。

如果没有个体利益服从集体利益,那么社会就会一盘散沙,最后会被其他群体所消灭。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虽然整个社会物质丰富度极度提高,社会富裕程度也逐步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是改革开放客观上放纵了个人私利的膨胀,造成了社会道德的堕落,形成了一系列令人痛心的社会问题,特别是“药家鑫事件”、“小悦悦事件”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整个社会的和谐进步,国家层面重新提倡学习雷锋精神,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很及时的。

三、结合工作实际学习雷锋精神

其实雷锋只是一个符号,关键是雷锋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为他人、为集体而甘愿奉献自已利益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任何社会都必须的,不可或缺的。

雷锋离开我们50年了,但雷锋精神一直没有离开我们。

这是因为:

雷锋精神中的乐于助人的奉献精神、爱岗敬业的“螺丝钉”精神、刻苦钻研的“钉子”精神、厉行节约的艰苦奋斗精神,来源于人类最普遍的情感——爱,爱党、爱祖国、爱人民,也爱自己的亲人,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凝聚着全人类共同珍视的时代精神的精华。

他之所以能这样做到底,全凭的是他心中有着爱的信念,即爱中国,爱人民,爱事业,爱社会主义,生活就无限美好。

所以,在今日看来,雷锋,已不仅仅单纯的是一个人的名字了,它已然成为了一种爱的符号。

即献爱心,助人为乐,无私奉献。

提倡“雷锋精神”,就是提倡爱的奉献。

“接过雷锋的枪,雷锋是我们的好榜样;接过雷锋的枪,千万个雷锋在成长。

学习他对人民无限忠诚,学习他对敌人毫不留情;学习他为祖国献出青春。

为了共产主义终身革命,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谦虚谨慎,永远上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党在所有制理论上的与时俱进。

1、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经济是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对生产资料行使共同所有权或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经济形式。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这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些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理论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分配方式。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1)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收入分配制度的一大特点。

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主要表现为按资分配、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按投入的要素(技术、信息、管理等)分配等等,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第一个阶段:

改革启动和局部试验阶(1978年到1984年)。

第二个阶段:

改革全面探索阶段(1984年到1992年)。

第三个阶段:

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年到2002年)。

第四个阶段: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2002年至现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

1、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

2、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国有经济竞争力不断提高。

3、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

4、政府职能转变取得积极进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逐步形成。

5、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加强,以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