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578664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8.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福建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福建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福建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福建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福建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福建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福建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福建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福建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福建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福建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福建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福建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福建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福建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福建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福建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福建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福建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docx

《福建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docx

福建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福建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颁布日期:

2010年12月6日

各市、县(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和管委会,省直各单位:

现将《福建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规划纲要》是我省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全省人才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制定实施《规划纲要》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构建人才支撑体系、建设人才强省的重大举措,对于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人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强对《规划纲要》实施的组织领导。

要组织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规划纲要》,深刻理解“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人才发展指导方针,深刻理解建设人才强省的战略目标,深刻理解人才发展的重大任务和重大举措,进一步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紧迫感和自觉性。

要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活动,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规划纲要》实施的良好舆论氛围。

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采取有力措施,把《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要抓紧编制本地区、行业系统和重点领域人才发展规划,形成全省上下衔接的人才发展规划体系,并抓好组织实施。

中共福建省委

福建省人民政府

2010年11月1日

 

序言

一、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实施步骤

(一)指导思想

(二)战略目标

(三)实施步骤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二)大力培养开发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

(三)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四)建设两岸人才交流合作区域中心

(五)促进区域人才协调发展

三、体制机制创新

(一)改进完善人才工作管理体制

(二)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四、重大政策

(一)实施促进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财税金融政策

(二)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政策

(三)实施有利于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和创新政策

(四)实施人才创业扶持政策

(五)实施引导人才向农村基层和欠发达地区流动政策

(六)实施推进闽台人才交流合作先行先试政策

(七)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智力引进政策

(八)实施华侨华人和留学人才资源开发政策

(九)实施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发展政策

(十)实施促进人才发展的公共服务政策

五、重大工程

(一)321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工程

(二)闽台港澳人才交流合作工程

(三)欠发达地区人才支持工程

(四)党政人才素质能力提升工程

(五)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

(六)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七)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

(八)文化名家培养工程

(九)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

(十)旅游人才培养工程

(十一)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

(十二)现代农业人才支撑工程

(十三)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工程

(十四)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工程

(十五)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六、组织实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二)健全规划体系

(三)加强舆论宣传

(四)推进基础建设

为更好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结合福建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

序言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

我国已经进入高度需要人才、高度依赖人才的发展阶段。

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更加凸显。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制定实施以智取胜、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004年全省人才工作会议以来,福建紧紧围绕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科学人才观逐步确立,人才在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不断提高,党管人才工作新格局基本形成,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发展的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初步发挥,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人才资源开发取得明显成效,人才队伍实力显著增强,为加快福建发展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福建人才发展的主要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有一定差距,与东部发达地区差距较大;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主要是:

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区域发展不均衡;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短缺,人才创新能力不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消除;人才开发投入不足,人才待遇偏低,发展环境不够优化;人才集聚功能还比较弱,人才竞争力不够强。

未来十年,是福建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对台交流合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全力推动跨越发展的关键阶段。

小康大业,人才为先;跨越发展,关键在人。

必须充分认识人才资源是推动福建跨越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具潜力的优势,人才竞争力是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积极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和区域人才竞争,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省之路,解放思想,先行先试,科学规划,深化改革,重点突破,统筹推进,着力提升人才竞争力,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以人才优先发展支撑引领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一、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实施步骤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更好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坚持以用为本,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着力创新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作用;坚持以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以实施重大人才项目为抓手,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促进区域人才协调发展,为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有力的智力支持。

(二)战略目标

到2020年,福建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培养和造就数量充足、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构建人才资源支撑体系,确立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全国人才强省行列,为比全国提前三年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人才基础。

——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队伍规模不断壮大。

人才资源总量从2008年的386.7万人增加到641万人,增长66%,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提高到28%,并力争以更高速度增长,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人才素质大幅度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2%,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65人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9%。

学术技术带头人、科技领军人才、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比重显著提高,人才的学科、产业、行业、城乡、区域分布和层次等结构趋于合理。

——人才集聚能力显著提高,竞争优势明显增强。

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层次创新人才载体平台建设取得突破,在信息、机械、石化、海洋、农业、教育、科技、卫生、宣传思想、文化、体育等重点产业和学科领域,建成一批人才高地。

——人才使用效能居全国前列。

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协调、有利于人才创业创新的社会环境基本形成。

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16%,人才贡献率达到37%。

(三)实施步骤

推进人才发展,要统筹兼顾,分步实施:

到2015年,在制度建设、机制创新上有较大突破,人才发展的主要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两岸人才交流合作成效显著,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人才竞争力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本适应。

到2020年,人才集聚功能显著增强,确立人才竞争比较优势,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显著提升,人才资源支撑体系基本建成,进入全国人才强省行列,成为两岸人才交流合作区域中心和引进集聚海内外人才的东南高地。

表1:

福建人才发展主要指标

要素单位2008年2015年2020年

人才资源总量万人386.7519.3641

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人年244465

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24.42829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高等教育比例%7.51522

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91316

人才贡献率%213337

 

注:

人才贡献率为区间年均值,其中2008年数据为1990-2008年的平均值,2015年数据为1990-2015年的平均值,2020年数据为1990-2020年的平均值。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发展目标:

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创业创新人才队伍。

到2015年,全省研发人员总量达到10.16万人年,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总量达到5000人;到2020年,全省研发人员总量达到14.93万人年,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总量达到8000人。

主要措施: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权责明确、评价科学、创新引导的科技管理制度,健全有利于科技人才创业创新的评价、使用、激励措施。

实施人才创业扶持政策。

实施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海西产业人才高地建设计划和海西创业英才培养计划,推进321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工程,重点培养、引进、集聚一批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

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国家级科研机构合作,积极推进中科院海西研究院和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大力培养、吸引、集聚研发人才。

深化产学研合作,重视企业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培养,推动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

破除论资排辈,加强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选拔,加大资助力度,给予重点扶持。

建立健全科研诚信体系,从严治理学术不端行为。

(二)大力培养开发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

发展目标:

适应产业振兴和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加大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培养开发力度。

到2015年,信息、机械、石化、海洋、创意、金融财会、旅游、物流、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科技、城乡建设规划等经济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达到43.43万人,教育、政法、宣传思想、文化、体育、医药卫生、防灾减灾等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达到27.9万人;到2020年,上述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分别达到76.44万人和39.6万人。

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各类专业人才数量充足,结构趋于合理,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主要措施:

加强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需求预测,定期发布急需紧缺人才目录,指导人才培养引进。

鼓励企业与高校联合办学,培养急需紧缺人才。

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培养造就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工程技术人才。

在经济社会重点领域大规模开展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培训。

制定实施引导人才向重点产业集聚政策。

继续实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文艺等领域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依托重大社科研究项目,大力培养哲学社会科学中青年理论家和学术带头人。

实施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文化名家培养工程、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

完善重点领域科研骨干人才分配激励办法。

建立重点领域相关部门人才开发沟通协调机制。

表2:

经济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开发一览表

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类型2015年2020年

(人)(人)

信息物联网技术、网络与信息安全、宽带移

动通信人才2900048000

集成电路设计人才800020000

软件高级人才、软件测试人才60009000

平版显示(FPD)、半导体发光二极管

(LED)、有机发光显示器(OLED)人才30006000

动漫游戏、信息服务外包人才35007000

机械工程机械研发、操作、调试人才61200172300

汽车总布置、先进发动机、底盘等关键

技术研发与设计人才,节能与新能源汽

车专业人才,汽车零部件人才26004100

农业机械研发与设计人才25007700

船舶研发、设计、制造、管理人才57008500

钢铁、有色工程技术人才15002000

石化化工工艺与自控、聚烯烃改性专用材

料开发、化工合成新材料、石油仓储、石油运输、

石油冶炼、石油精细化工、

石油管道工程、石油安全管理、化学工

程、化工机械等人才6000080000

海洋海洋高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人才8001200

海洋基础学科领军人才60100

海洋环境保障人才400600

海洋综合管理技术人才200300

水产品养殖和病虫害防治人才33004500

水产加工人才22003200

文化制造业设计创意、文化传媒创意、文化

创意艺术创作、文化传统与文物保护、数字

服务文化创意、建筑文化创意、咨询策

划创意和休闲消费创意人才6500080000

金融首席或高级经济学家、高级风险评估

财会及预测专家65100

金融分析、国际会计、保险精算、保险核赔、

资产评估、证券投资及经纪、财务总监等

高级金融分析专家26003800

金融机构总部和管理部门中层以上管理

人员及分支机构负责人41004700

具有国际资质的注册会计师、大型企事业

单位高级会计人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

计学教授9001700

旅游旅游策划规划设计人才4001000

酒店高级管理人才50008000

外语导游8001000

中高级导游15002000

物流港口规划建设与管理人才11001300

仓储管理人才70008000

货物运输与代理、物流配送人才1100015000

高新跨学科、跨领域战略型领军人才50100

技术纳米、超导、光电微电、新型能源、

节能环保等新型材料人才100000200000

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人才30005000

生态环境保护专业人才3500046000

环境生态建设与保护骨干人才400600

保护核与辐射、地下水污染防治专业人才200600

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与处置专业人才300700

气候与环境变化研究人才100400

农业生物育种研究创新人才450700

科技动植物疫病防控、高效栽培养殖集成、

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沼气等现代

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人才8001200

农业资源开发保护骨干人才100200

城乡城市规划设计人才25004000

建设城市交通建设管理人才500800

规划城乡规划与工程建设人才15003040

合计434325764440

表3:

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开发一览表

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类型发展目标

2015年2020年

(人)(人)

教育农村中小学薄弱学科教师4500055000

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55007700

高等学校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学

科领军人才60100

政法刑事审判、民商事审判、知识产权审

判、行政审判,执行、立案、审判监

督、司法政策研究人才790010400

侦查监督、公诉、民事行政检察、职务

犯罪侦查、控告申诉、监所人才71008000

基层警务人员,刑事侦查、交通、禁毒、

国内安全保卫、经济犯罪侦查和信息通信、

网络安全技术侦察人才5000060000

监狱管理、劳动教养管理、社区矫

正、法制宣传、司法鉴定管理人才1380016200

处置突发事件谈判人才、律师73609700

宣传思想文化体育复合型专家型记者、

编辑、主持人,媒体评论、国际传播、

网络宣传人才16002200

文艺编导评论、戏曲、文化遗产保

护、公共文化服务人才40004300

文化企业管理、市场开发营销、资本

运作、国际文化贸易管理人才13001800

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广播影视制播

技术等研发应用人才500650

全民健身体育指导员4000055000

高水平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体育

科研人员、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14002100

医药乡镇卫生院临床医师1000011000

卫生社区全科医师25002800

妇产科医师60007200

儿科医师48005900

防灾重大自然灾害预报与预警人才6001900

减灾防灾减灾工程设计管理、政策分析、损失与风险评估人才7001200

灾害信息管理及技术培训人才500800

抢险救灾及专业救援人才68100132400

合计278720396350

(三)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1.党政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

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以提高领导干部素质和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为重点,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勤政廉政、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

到2015年,全省党政人才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75%以上,省级机关工作部门领导班子成员中,具有基层领导工作经历的,应达到一半以上;省级机关处级领导干部中,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应达到三分之二以上。

到2020年,全省党政人才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85%以上,结构更加合理,素质能力明显提高。

主要措施:

适应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要求,深入开展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

实施党政人才素质能力提升工程,推进理论教育、知识教育、党性教育和实践锻炼有机结合。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加大竞争性选拔工作力度,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和科学化水平。

研究解决县乡公务员队伍老化问题。

注重从基层、生产一线选拔党政人才。

加强市、县(区)党政领导班子建设。

加强党政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注重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

加强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非中共党员干部培养选拔和教育培训工作。

加大领导干部跨地区跨部门交流力度,推进党政机关干部定期交流、轮岗,选派机关干部挂职锻炼或挂钩联系重点企业。

建立完善党政人才分类管理制度。

加强干部管理监督,健全权力约束制衡机制。

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深化机关效能建设,加大治慵治懒力度,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和领导干部问责制。

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制度。

开展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

2.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

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施“走出去”战略需要,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为重点,加快建设职业化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到2015年,全省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95万人,培养造就一批引领企业创造百亿、千亿产值的优秀企业家;到2020年,全省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125万人,培养造就100名左右能够引领企业跻身中国企业行业500强的优秀企业家,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通过竞争性方式选聘比例达到50%以上。

主要措施:

依托高等院校和各类培训机构,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提高战略管理和跨文化经营管理能力,培养引进一批科技创新创业企业家和战略规划、资本运作等方面的紧缺专门人才。

深化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推行竞争上岗、公开招聘和市场选聘等方式选拔任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健全企业经营管理者聘任制、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加强监督管理。

完善以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为核心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体系,建立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壮大职业经理人队伍。

完善年度薪酬管理制度、协议工资制度和股权激励等中长期激励制度。

定期评选表彰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企业家。

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

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库。

3.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

以提高创新能力和专业水平为核心,以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新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到2015年,全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234万人;到2020年,全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280万人,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10∶40∶50。

主要措施:

围绕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文化强省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培养引进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促进优秀人才向产业集聚。

加大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电子商务、法律、咨询、会计、知识产权、食品安全、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开发力度,重视传统服务业各类技术人才的培养。

构建分层分类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体系,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提高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

加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省优秀人才选拔与管理,加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选拔、培养力度。

加快发展博士后事业,大力引进、培养和集聚优秀博士后人才。

完善突出业绩导向的人才评价制度,制定双向挂职、短期工作、项目合作等人才柔性流动政策,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向企业、社会组织和基层一线流动。

推进专业技术职称和职业资格制度改革。

改进专业技术人才收入分配等激励办法。

定期评选表彰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注重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

4.高技能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

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技师、高级技师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到2015年、2020年,全省高技能人才总量分别达到103万人、120万人。

主要措施: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实训基地,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申报建立高技能人才鉴定机构。

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加强技能人才培养。

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

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推进岗位比武和行业交流,鼓励企业在关键岗位和工序设立“首席技师”,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发挥高技能人才的传、帮、带作用。

探索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办法。

建立高技能人才绝活代际传承机制。

定期发布高技能人才需求信息,鼓励高技能人才开展兼职服务、技术攻关。

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规范职业技能鉴定。

定期表彰优秀高技能人才,提高高技能人才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

5.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民等要求,以提高科技素质、致富本领、经营能力和培养致富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