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全册配套教学设计word版67页.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582755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84 大小:66.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全册配套教学设计word版67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全册配套教学设计word版67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全册配套教学设计word版67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全册配套教学设计word版67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全册配套教学设计word版67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全册配套教学设计word版67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4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全册配套教学设计word版67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4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全册配套教学设计word版67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4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全册配套教学设计word版67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4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全册配套教学设计word版67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4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全册配套教学设计word版67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4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全册配套教学设计word版67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4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全册配套教学设计word版67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4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全册配套教学设计word版67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4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全册配套教学设计word版67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4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全册配套教学设计word版67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4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全册配套教学设计word版67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4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全册配套教学设计word版67页.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4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全册配套教学设计word版67页.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4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全册配套教学设计word版67页.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4页
亲,该文档总共8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全册配套教学设计word版67页.docx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全册配套教学设计word版67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全册配套教学设计word版67页.docx(8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全册配套教学设计word版67页.docx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全册配套教学设计word版67页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材共分五个单元,总课时27课时。

第一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本单元由四部分的内容构成:

1、认识空气的性质。

这些性质包括空气无一定的形状,向四面八方流动,具有质量、要占据空间、容易被压缩等。

2、认识空气流动的规律,包括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形成风的主要原因。

第二单元:

冷和热本单元主要由5课组成,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

了解水、金属等常见物质有三种形态。

第三单元:

奇妙的声音王国本单元共分为四课,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一些可以使物体发出声音的方法。

知道声音要通过物质才能到达人的耳朵,知道乐音是令人愉悦的声音,噪音是使人烦躁的声音,了解噪音的危害和保护听力的方法。

第四单元:

吃的学问了解人类需要哪些营养及其来源,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知道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及保健,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了解营养是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注重个人保健。

第五单元:

排序与分类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排序,第二部分是分类,通过学习指导学生识别社会、学校、家庭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排序,自然地理解并接受在科学探究中也离不开排序的观念,理解排序的科学含义。

 

教学进度表

周次

章节

教学内容

课时

第一单元

1、空气的性质

2

2、热空气和冷空气

2

3、空气中有什么

2

4、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1

单元总结

1

第二单元

1、冷热与温度

1

2、热的传递

1

3、加热和冷却

2

4、吸热和散热

2

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2

单元总结

1

第三单元

1、声音的产生

1

2、声音的传播

1

3、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

4、不同的声音

2

单元总结

1

第四单元

1、我们吃什么

1

2、怎样搭配食物

1

3、食物的消化

1

4、我们的食物安全吗

1

单元总结

1

第五单元

1、排序

1

2、分类

2

单元总结

1

复习考试

3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分析

本单元是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空气等方面的内容来建构的。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帮助学生进—步确信空气的真实存在,获取对空气的性质、组成及风的成因直观而生动的认识,同时更强烈地意识到空气是生命的要素,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必须自觉地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本单元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有:

科学探究

2.2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收集证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呈现。

2.3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解释。

科学知识

1.3知道……空气冷热不均是形成风的主要原因。

4.1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4.2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其中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知道氧气对于生命的意义。

4.3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等性质,了解人类对此性质的应用。

4.4了解人类活动对空气产生的不良影响,意识到保护大气层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3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1.5愿意合作与交流。

4.3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本单元在学习用多种方法认识水、固体和液体之后,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认识不容易直接感知的空气,同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观察、实验、比较、推理、分析等方法探究事物的能力。

由于空气不同于其他有形物体,需要通过实验来间接觉察到它,因此,本单元各课大多是以实验感知、获取证据、分析推理、寻求答案的线索来呈现的。

第一单元课时分配

课题

课时

1、空气的性质

2

2、热空气和冷空气

2

3、空气中有什么

2

4、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1

第一单元复习与检测

1

总课时

8

第周

班级

四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1/2课时

课题

1.1空气的性质

教学

目的

和要

1、能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能用多种方法认识空气的性质(会流动、要占据空间、有质量、能被压缩等)。

重点

难点

认识空气的性质

探究空气有质量

教学

方法

实验探究

教具

水槽、塑料袋、注射器、气球

实践

活动

检查

探究空气的性质实验

1.1空气的性质

空气的性质:

会流动

要占据空间

有质量

能被压缩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

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动植物都需要。

2、谈话:

谜底是空气。

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哪里有空气呢?

你又如何证明空气的存在呢?

3、提问:

谁有办法用这个塑料袋来证明空气的存在?

4、学生演示并说明。

5、谈话:

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借助其他看得见的物体帮忙,就可以觉察到它的存在。

既然空气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它有哪些性质呢?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认识空气占据空间的秘密。

(1)实验一

如果我把纸团放在杯子里,再把杯子反扣进水槽,你认为杯子里的纸团会湿吗?

说说看为什么?

有的同学说纸团会湿掉,有的同学说不会,究竟结果是什么呢?

下面请一位同学证明给大家看,看看哪种说法是对的?

(学生演示)

(2)实验二

①班上哪个同学肺活量大?

我请他来吹一个气球。

②这里有一个塑料瓶,还是那个气球,把它放在瓶子里,再让他吹看看。

③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④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你们小组能解释吗?

(3)做了两个实验了,你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2、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有质量。

(1)实验:

把两只吹了气的气球吊在小棒上,保持平衡,刺破一个,你认为会发生什么变化?

(2)想一想这个实验说明了空气还有什么?

3、探究空气具有流动性

(1)实验:

解开气球的绳子,让气球的口对着自己的脸,你又什么感觉?

(2)想一想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4、空气所占据的空间不能随意压缩。

(1)实验一

用手压“气垫”有什么感觉?

再用力压一压,感觉又怎样?

松开手后你发现了什么?

怎样解释这些感觉和现象?

(2)自我设计实验用橡皮和针筒设计个实验,再来验证一次,看看我们的实验结果对不对。

(3)我们又发现了一个空气的新性质:

空气可以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4)用手将“气垫”用力打爆,让学生解释现象。

(5)讲解:

空气所占据的空间不能随意压缩。

5、小结:

空气的性质(见板书)

6、完成P60的活动记录第1、2题

猜谜语

 

学生演示

 

学生演示

 

学生演示吹气球

 

 

填写活动记录

教学反思

第周

班级

四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2/2课时

课题

1.1空气的性质

教学

目的

和要

1、能比较水和空气的异同。

2、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力就越大,了解并关注压缩空气在生产及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

难点

空气的性质

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

教学

方法

实验探究

教具

粗的吸管、注射器、打气筒等

实践

活动

检查

制作空气枪

1.1空气的性质

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

1、检查学生自带材料

2、复习:

空气都有哪些性质?

3、谈话:

本节课我们继续探究空气的性质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比较空气和水的异同

(1)提问:

过去我们认识过水,水有什么性质?

(2)讨论:

(结合教材P4的插图)水和空气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4)教师演示水和空气压缩性的比较实验。

(5)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4的表格填写。

2、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大小

(1)提问:

生活中有许多地方运用了压缩空气,那么,压缩空气的多少与它的力量有关吗?

(2)学生讨论交流

(3)实验1:

做两个喷气气球,探究喷气气球充其量的多少与它跑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4)学生观察记录,并得出结论。

(5)实验2:

做一只压缩空气枪。

比一比,看看谁的子弹打得远。

(6)指导学生自制空气枪

(7)比一比,看谁射得远。

(8)讨论:

为什么有的空气枪射得远?

(9)填写P61活动记录第3题

三、巩固应用

1、给自行车轮胎、篮球充气,体验压缩空气有弹性

2、玩空气枪

 

 

复习

 

讨论

汇报交流

填写表格

 

讨论交流

 

观察记录

 

讨论

填写活动记录

教学反思

 

第周

班级

四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1/2课时

课题

1.2热空气和冷空气

教学

目的

和要

1、能借助物体觉察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2、知道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以及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重点

难点

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实验探究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教学

方法

实验探究

教具

纸蛇、蜡烛、木棍、纸杯、细线、火柴

实践

活动

检查

纸蛇转动实验

 

1.2热空气和冷空气

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提问:

上节课我们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2、谈话:

在平常的情况下,空气会向四面八方流动。

可是当空气受热或受冷时又会怎样流动呢?

把你们的假设写在课题的后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那么让我们就一起研究空气是怎么流动。

3、学生把自己假设的答案写在书上。

二、自主学习:

1、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1)空气也是分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我们先来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2)出示纸蛇,先来看看它是怎么“跳舞”的?

(3)是什么力量让蛇“跳舞”的呢?

(4)小组先实验再讨论,记录观察结果

(5)把手放在蜡烛上方和侧面,你感觉到了什么?

这能说明什么呢?

(6)通过这两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7)小结:

空气受热会向上流动,热空气上升。

2、研究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1)谈话空气受热为什么热空气会上升呢?

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解释。

(2)教师演示P6的纸杯平衡实验,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3)提问:

为什么底下点火柴的纸杯会上翘?

(4)学生讨论交流

(5)小结:

热空气上升是因为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

三、巩固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61的活动记录第1、2题。

 

 

学生提出假设

 

小组实验

 

观察演示实验

学生讨论交流

 

填写活动记录

教学反思

 

第周

班级

四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2/2课时

课题

1.2热空气和冷空气

教学

目的

和要

1、知道热气球、孔明灯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2、知道地球表面空气的冷热不匀是形成自然风的主要原因

重点

难点

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理解风的成因

教学

方法

实验探究

教具

集气瓶、水槽、线香、火柴、视频

实践

活动

检查

热气球

1.2热空气和冷空气

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1.2热空气和冷空气

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一、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学习新课

1、冷热空气的对流

(1)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怎么能形成风呢?

想个办法,让我们大家能看到空气的对流呢?

(2)演示P7实验,观察烟会如何流动

(3)你发现了什么?

为什么?

(4)你能说说冷热空气是怎么对流的?

2、冷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1)提问:

冷空气是怎样流动呢?

(2)学生根据热空气上升的原理进行推理。

(3)提问:

能通过一些事例证明冷空气下降吗?

(4)学生讨论回答(如:

夏天空调的房间,冷风飘向哪里?

(5)小结:

空气受冷向下流动,冷空气下降。

3、热空气的用途

(1)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有人发明了一些可以飞行的物体,你知道有什么吗?

(2)请学生介绍孔明灯和热气球的升空原理

“有谁知道有关孔明灯和热气球和知识吗?

(3)利用视频介绍有关孔明灯和热气球的知识。

(4)做“热气球”实验

4、巩固应用

(1)制冷的空调、取暖器安放在生命位置合适?

为什么?

(2)结合P8的下图,请你推想:

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3)讨论交流

(4)小结:

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观察演示实验

 

学生讨论

 

 

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第周

班级

四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1/2课时

课题

1.3空气中有什么

教学

目的

和要

1、能够用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

2、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化碳和水蒸气等气体。

重点

难点

了解空气的成分

教学

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具

蜡烛、水槽、玻璃片火柴

实践

活动

检查

1.3空气中有什么

氧气21%

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氮气78

其他1%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空气有了一些认识,你知道空气的哪些性质?

2、除了我们通过实验了解到的空气的性质外,你还了解哪些有关空气的知识?

二、通过实验分析和认识空气的成分

1、出示书上P9的实验,请学生预测,哪支蜡烛先熄灭,哪支燃烧的最持久?

并说出自己的依据。

2、教师演示实验。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3、学生根据观察,结合自己的假设进行解释。

4、讲述:

蜡烛燃烧会用掉杯子里所有的空气吗?

玻璃杯里还有没有空气呢?

5、研究空气的成分

(1)、讲解实验步骤:

蜡烛点燃后,罩上玻璃杯后,会有什么现象?

(2)、学生实验、观察记录

(3)、通过实验的现象,你有什么发现?

(4)、小组交流。

(5)引导学生发现,杯内的红色水比水槽内的高,但只高出一点,没有占满瓶内的空间,从而说明,燃烧只是用去一部分空气。

(6)火柴熄灭的实验

①通过刚才的实验,你知道了些什么?

此时的玻璃杯中你认为还有空气吗?

为什么?

②教师要讲明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

③学生实验,观察现象并记录。

④你们有什么发现?

说明了什么?

你的依据是什么?

(7)认识杯内剩下的空气不支持燃烧,判定空气至少由两种气体组成。

6、阅读有关空气组成的资料P10,认识空气的成分。

7、小结:

(见板书)

 

 

观察演示实验

 

学生实验

 

学生实验

 

阅读资料

教学反思

第周

班级

四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2/2课时

课题

1.3空气中有什么

教学

目的

和要

1、知道二氧化碳比空气中且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培养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

重点

难点

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掌握往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

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具

烧杯、集气瓶、蜡烛

实践

活动

检查

1.3空气中有什么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比空气重

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1.3空气中有什么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比空气重

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一、导入新课

1、提问:

空气是由哪些气体组成的?

其中氧气和氮气分别占空气体积的多少?

2、谈话:

你们知道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质吗?

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研究二氧化碳。

二、认识二氧化碳

1、教师讲解并演示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2、观察制取的二氧化碳,提问“有颜色,有气味吗?

3、演示书上第11页的两个实验,你看见了什么?

你有什么想法?

4、通过以上两个实验你觉得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

5、小结:

(见板书)

三、证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1、证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1)谈话:

从资料中知道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能不能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

(2)教师出示饮料瓶、澄清的石灰水,启发学生讨论实验方法。

(3)学生实验并汇报实验结果

(4)小结:

因为瓶子里只装了很少的澄清的石灰水,瓶内大部分空间被空气占据着,充分摇动瓶子后,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空气中确实含有二氧化碳。

2、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1)谈话:

为了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把冰块放进干燥的玻璃杯,盖上玻璃片,过一会,观察发生什么现象?

(杯壁外有许多小水珠)证明了什么?

(2)提问:

把饼干放在空气中,时间久了会变软,这是怎么回事儿?

(3)学生讨论交流

(4)小结:

实验结果和生活中的许多例子,都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四、全课总结

 

 

观察二氧化碳

讨论交流

 

学生实验

汇报交流

 

 

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第周

班级

四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课题

1.4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教学

目的

和要

1、意识到空气对生命的意义,意识到保护空气清新的重要性。

2、能够用测量降尘的方法考察当地空气污染的情况。

3、了解空气污染的含义、原因、危害及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重点

难点

了解我们怎样为净化空气作贡献

调查居室空气污染的原因

教学

方法

讲授法观察调查法

教具

视频图片

实践

活动

检查

继续调查,关注我们周围的空气质量,并向有关部门提出环保建议

 

1.4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同学们,你们说空气对我们来说重不重要?

你知道哪些地方都能体现出空气对我们很重要性呢?

2、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大家用手把鼻子捏起来,把嘴闭上。

(持续十几秒中左右。

3、提问:

憋气时,你有什么感觉?

你能一直憋下去吗?

为什么?

4、学生回答

5、观察P12图片,提问:

在自然界中,你还知道有哪些生命体离不开空气?

6、讲述:

人活着就要呼吸空气,同样,生活在地球上的动植物也离不开空气,空气和水一样都是生命之源。

(板书课题)

二、了解我们周围的空气状况

1、虽然空气对我们来说是这样的重要,可是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书上P13图片。

同时观看空气污染的视频

2、看了书上的这两副图及视频,你有什么感受?

3、你在身边有没有见到过空气受污染的情况?

4、在以前的生活中你自己有没有做过什么污染空气的事情呢?

5、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使用一些会使空气受到污染的工具?

这些工具能否改造,使它们不再污染空气呢?

6、讨论:

看看书上P14的图片,讨论我们能为净化空气做些什么呢?

7、讨论还有哪些不足,可以继续改进的地方?

8、讲述:

我们知道身边有不少污染空气的事,可也有不少的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可能有一些地方呢还没有做到位的,课后同学们可以调查了解当地采取了哪些措施防治空气的污染,并向有关部门提出你的建议,我们要从小为空气污染的防治工作出一份自己的力。

三、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

 

 

体验憋气活动

思考回答

观察图片

 

观察图片

观看视频

 

讨论

教学反思

第周

1课时

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填空题

1、压缩空气有()性,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越()。

2、空气受热时会()流动,受冷时会()流动。

3、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

4、因为地球是个()体,所以地面上各个地方受到太阳照射的情况就(),各地的()也就不一样,()的差异造成了空气的流动就形成风。

5、空气主要是由()、()和少量的()、()等气体混合而成。

6、如果空气中除了正常成分外,还增加了很多有害物质,空气就被()了。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因为我们感觉不到空气,所以空气没有质量。

()

2、我们周围空着的空间并不真正是空的,而是充满着空气。

3、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

()

4、燃烧用去的是空气中的氧气。

()

5、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

6、人类活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

7、在大自然中,空气总是循环运动着的。

()

三、问答题

用冰块冷却食物,食物应放在冰块上还是冰块下?

为什么?

答:

应把食物放在冰块的下方。

因为冰块周围的空气受冷会很快下沉,不断下沉的冷空气包围住要冷却的物体,从而达到尽快冷却的目的。

 

第二单元冷和热单元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能的表现形式”和“物体与物质”中的部分要求建构的。

本单元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有:

科学探究

2.2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2.2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2.3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2.3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

1.4知道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

2.1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知道温度的单位,会使用温度计。

2.2了解热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直到温度相等时,热传导才停止。

3.1了解水、金属等常见物质有三种形态:

固态、液态和气态;温度的改变可使物质的形态发生变化。

知道水的冰点与沸点。

知道什么是蒸发、什么是凝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2敢于大胆想象。

1.3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2.2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4.1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巾的问题,改善生活,

本单元是一个实验密集的单元:

虽然内容比较经典,但活动新颖丰富,而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重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连续收集数据、绘制曲线图、分析解释、大胆想象等多项科学能力及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验条件,力争让学生都有动手动脑、亲历探究的机会,并且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第二单元课时分配

课题

课时

1、冷热与温度

1

2、热的传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