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笔记.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5841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89.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政治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政治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政治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政治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政治学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政治学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政治学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政治学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政治学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政治学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政治学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政治学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政治学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政治学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政治学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政治学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政治学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政治学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政治学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学笔记.docx

《政治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学笔记.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治学笔记.docx

政治学笔记

第1章绪论

第1节政治与政治学

一、政治的内涵

(一)政治内涵在西方的演变

1、古希腊政治的内涵

①公共生活的领域:

城邦

②政治:

公民参与城邦管理的活动。

③政治的目标:

追求善,实现一种道德的生活。

2、古罗马政治的内涵:

①公共生活的领域:

共和国。

②对政治的理解:

人民参与共和国内部事务的活动。

③政治的目的:

追求统治的正义性。

3、中世纪政治的内涵:

①经济与社会基础:

封建庄园经济(采邑制)和教会的统治。

②政治上主要表现为:

封建割据君主制(君主与封臣之间的关系)。

政治不再追求善和道德,成为了一种利益关系,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

③政治思想的主要特点:

依附于基督教神学而存在;国家角色一降再降;关注点由公共权力转向私人契约;政治理论的荒原。

4、近现代政治的内涵:

①随着近代工业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出现了近代国家形态。

②政治的变化:

从独立意义上的活动变成社会的功能之一,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成为维护统治的工具。

③政治的核心发生变化:

为了权力而展开斗争。

5、现代政治的概念:

为了获得、保持和巩固政治权力而展开斗争的活动。

(二)政治内涵在中国的变迁

1、古代政治的内涵

一定朝代的制度与秩序;施政的手段之一;统治者的修养和教化;君主和大臣的统治和管理活动。

2.现代政治的内涵

①孙中山:

“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

②中共在建国后的理解: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形式的任务和内容、政治是一种科学,是一种艺术。

③邓小平:

提出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的思想。

当代中国政治意味着对现代化建设的宏观把握和战略选择。

(3)当代不同社会科学对政治的理解

1、经济学领域:

政治是市场缺陷和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政治活动是经济人为维护和实现自己最大利益的过程。

2、社会学领域:

从社会分工的角度,将政治看作一种社会分工活动,其作用就是维持社会的正常协调运转。

3、法学领域:

将政治看作一种法律现象,政治变成立法、守法和执法的过程。

国家就是一个法人组织。

4、人类学领域:

政治是一种特定的仪式、信仰体系、符号和象征活动。

5、总体上:

狭义上的政治指国家的活动及其形式和关系。

广义的政治指围绕社会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形式和关系。

政治学就是研究政治活动的学科。

第2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权力关系

二、政治学的两大前提:

1、政治资源(权力和利益)是稀缺的;

2、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

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稀缺的政治资源来满足人类无止境的欲望,就是政治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三、政治学的两大范畴

1、政治哲学(politicalphilosophy)(“终极关怀”)

政治哲学研究主要运用先验的哲学思辩的方法,论证某些政治价值是值得追求的,并以这些价值为标准,对现实政治做出评价,并试图探寻理想的政治生活方案。

它以人类追求的政治价值如民主、自由、正义、平等等观念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政治的价值基础和根本原则。

2、政治科学(politicalscience)(对现象的解释)

政治科学研究主要运用经验的、科学的和实证的方法,对政治生活进行量化分析。

如对选举和投票行为和结果的分析,对民意的调查研究,对政策结果的绩效评估等等。

四、政治学研究的两大类别

1、理论研究

其作用在于为人们全面、深入认识政治及其发展规律提供理论、观点、原则和方法,并且为政治学的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政治原则。

它主要包括政治学原理、政治哲学、政治思想、比较政治学,以及一些政治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交叉而产生的政治理论学科如政治心理学、政治社会学等。

2、应用研究

其作用主要是指导和规范实际政治活动,它包括政治制度研究、政治领导和决策研究、政治管理学、行政管理学、行政法学、人事行政学、市政学、公共政策分析等等。

5、政治学研究方法

1、传统的政治学研究方法:

哲学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制度研究方法

2、现代的政治学研究方法:

社会学研究方法(如政治精英分析、政治团体分析、政治角色分析及政治文化分析)

经济学研究方法(如理性选择理论、博弈论、公共选择理论)

心理学研究方法(如政治心理研究)

政治系统分析方法(如输入—输出分析、结构—功能分析)

政治沟通分析方法(如政治控制论);

3、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

历史分析方法、经济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利益分析方法

第三节政治学的发展脉络

一、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变迁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

1、研究核心:

城邦政治

2、代表人物: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波里比阿、西塞罗

3、柏拉图在早年所写的《理想国》中提出了五种政体周期循环的理论:

贵族政体(aristocracy或王制kingship)

斯巴达-克里特政体(timocracy,或译作勋阀政体或权门政体)

寡头政体(oligarchy)

平民政体(democracy)

僭主政体(tyranny)

4、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社会第一个试图将政治问题与伦理问题加以区别的思想家。

①政体:

一个城邦的职能组织,由以确定最高统治机构和政权的安排,也由以订立城邦及其全体各分子所祈求的目的。

②政体的划分标准:

政治统治的宗旨;掌权者人数多少

正宗政体:

君主政体、贵族政体、混合政体

变态政体:

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

5、斯多葛学派(画廊学派)

芝诺(前336-264):

自然法是宇宙的理性;人在精神上的自由与平等;人类一体、人类一家的世界主义观念

6、波利比阿(前208-前126)

希腊人,出身名门,行政长官,后客居罗马,思考罗马政治,著作《历史》

①将政治哲学与政治制度融合

②政体循环思想

③混合政体主张

④提出分权与制衡理论

7、西塞罗(前106-前43)

出身骑士,任执政官,捍卫共和传统。

传承斯多葛派思想,总结罗马共和国制度。

著《论共和国》《论法律》

①国家是人民的事业,突破城邦界限

公共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公正行使并以谋求公益为目的;

②强调法律作用

③混合政体

8、综观西方古典时代,会发现,这一时期的政治理论主要围绕着两大主题展开:

什么是最好的政体组织形式?

应当采用何种标准对政体做出评判?

(二)中世纪时期(5-15世纪)

(三)近代时期(文艺复兴至18世纪末)

政治学开始摆脱宗教神学和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束缚,人们开始以理性和经验的眼光观察和解释政治现象,西方近代政治学开始形成。

1、15-16世纪,近代政治学形成时期

代表人物:

马基雅维利、布丹、莫尔、康帕内拉

①马基雅维利、《君主论》:

第一次提出政治问题与伦理问题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

提出政治关系的基础是财产关系的著名论断。

②布丹的政治思想:

“率先提出国家主权概念”;《共和六书》;《认识国家的简明方法》

2、17-18世纪,近代政治学繁荣时期

代表人物:

(荷)格劳秀斯、斯宾诺莎;(英)霍布斯、洛克;(法)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美)杰斐逊、潘恩、汉密尔顿

他们根据自然权利与自然法理论提出的天赋人权学说、社会契约理论、分权制衡学说和贯穿于这些思想原则中的自由、平等等近代资产阶级的价值理念,不仅为欧美资产阶级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来源和建立政治制度的根据,同时也奠定了现代西方政治学说的基本原则和理论体系。

(四)现代时期(19世纪至今)

1、建立了独立的政治学学科体系;

2、科学主义方法的运用,使现代政治科学更加专业化和学术化;

3、与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相对应,政治学研究开始形成具有自身学科特征的语汇系统。

二、中国政治研究的历史演变

(一)先秦时代的政治研究

1、儒家学派

主要内容:

一是坚持“为国以礼”,即为“礼治”;二是提出“为政以德”,即为“德治”。

(“以德行仁”的“王道”)

2、法家学派

“霸道”,“以法治国”

3、道家学派

“消极无为”,“无为而治”

(二)中国王朝国家的政治研究

秦朝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主要解决在君主统治下,如何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即所谓的“治理之道”。

(三)近代中国的政治研究

试图从西方近代政治学说中寻找民族振兴的道路,出现了学习西方的热潮。

(四)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章权力

第一节权力的定义

一、权利的界定

1、词源学考察

英语中power一词来自拉丁语potestsa或potentia,引申自拉丁语动词potere,意指能够做某事,所以权力往往是指贯彻某种意志以达成一定目标的能力。

2、学者的观点

①权力是有预期地努力的结果。

——伯特兰·罗素

②“权力,就是一个人或若干人在社会活动中即使遇到参与该活动的其他人的抵制,仍能有机会实现他们的意愿”——马克斯·韦伯

③权力是通过消极制裁进行控制的能力,是个人或群体将其意志强加于其他人的能力。

——彼得·布劳

④权力是施加影响力的特例;这是借助制裁背离的行为来影响他人的决策的过程。

——拉斯维尔、卡普兰

⑤权力是人际关系中的特定的影响力,是根据自己的目的去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

——李景鹏

3、权力的内涵

二、权力、权威与暴力

1、概念辨析:

权力与权威

权威的涵义:

(1)权威是合法化或正当化的权力

(2)权威是排除了强制和交易成份的权力

(3)权威是一种反对者也内在服从和同意的权力

与权力的区别体现在:

(1)权力主要体现在影响或控制他人的能力上,而权威则主要体现在影响或感化他人的能力上。

(2)权力主要体现为奖惩能力,它来自于某种强力或操纵,具有强制的性质,而权威则主要来自理性的说服力或情感的感染力。

(3)从被影响的对象的行为动机和后果来看,权力具有强制性,而权威对象的行为则是一种自觉自愿的服从。

2、概念辨析:

权力与暴力

(1)暴力构成权力的来源之一,但是并不是权力的全部来源;

(2)权力的行使并不涉及到暴力的直接使用,而是以暴力为后盾;

(3)权力致力于维持一种恒久的社会关系,暴力的使用是一种暂时的现象;

(4)暴力虽然可以为权力提供必要的基础,但是常常用于权力无效之时,且暴力的增多可能意味着总体权力的减少。

三、谁得到权力?

1、柏拉图:

哲学王

2、马基雅维利:

爱国者

3、霍布斯:

丛林法则

4、权力取决于两个要素:

动机、能力

5、个性论

权力的获取与个性有关

6、资源论

权力的大小与所占有的资源是成正比的。

资源包括:

武力、财力、人力、象征和组织、个性、知识。

第二节政治权力

一、政治权力的概念与特征

1、概念

■广义上讲:

是权力现象和权力行为在政治领域的体现。

■狭义上讲,政治权力指的是公共权力,即行为者(个体、群体或组织)在公共事务方面控制社会资源、从事社会活动、实现预期目标,影响相关行为者的能力。

2、特征:

支配性、公共性、垄断性、强制性、扩张性、排他性

二、政治权力的构成

1、意识形态权力

它垄断了意义、规范和礼仪习俗,即垄断了政治共同体成员对生命意义和政治价值的理解,它可以巩固被统治者对于政治共同体的信念,以及对统治者的服从。

意识形态是争夺市民社会领导权的工具。

2、军事权力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克劳塞维茨

3、法律权力

立法权;司法权

4、行政权力

政治权力借助于行政权力对社会进行管制和治理,控制、开发、提取和分配社会资源。

三、政治权力观

1、大众主义(Populism民粹主义)

主权在民

政治冷漠与多数原则(多数暴政)

2、精英主义

现代民主的背后本质仍然是精英民主。

(寡头统治铁律)

代表人物:

熊彼特、莫斯卡、米切尔斯、萨托利、加尔布雷斯、丹尼尔·贝尔

3、多元主义

前提是人民民主。

但实现民主的途径,或曰对政治权力实施大众化控制的途径,则是多元主义的。

第三节政治权力的合法性

一、合法性的涵义

合法性是指统治的正当性,或正统性。

它既是统治者阐述其统治权力来源正当的理由,也是被统治者自愿接受其统治的价值依据。

1、概念辨析:

“合法性”与“合法律性”

政治学的“合法性”(legitimacy)概念,与“合法律性”(legality)概念有区别。

合法律性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法律的制定符合程序;二是公民对法律持服从态度。

而“合法性”中的“法”,有可能是法律,也可能是社会公认的道德行为准则,还可以是传统习惯或者神圣信仰。

对这个“法”是否符合正义的追问,是它的关键所在。

2、政治合法性的意义

首先,它关系到政治秩序和政治统治持久性的问题:

社会秩序的稳定性、政局的稳定性、政权的稳定性。

其次,政治合法性意味着政权或制度的合理性。

从积极的意义上说,建立政权的合法性基础非常重要。

它意味着立足长治久安,构建政府制度的权威,而不是某一届政府或者是某一个执政者的个人权威。

它提醒我们,必需要致力于制度的合理化建设,将政治体系和政治秩序建立在无可置疑的工人的原则之上。

二、合法性内核的历史流变

1、合法性的古典依据:

自然法传统

无论是柏拉图的“正义理想国”,还是亚里士多德的“优良城邦”,在他们看来,一种政治统治是否具备正当性,完全取决于它是否符合某种永恒不变的、合乎自然理性的、将人类生活导向至善的天然准则。

中世纪把上帝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统治合法性的内核也逐渐转移到教徒对上帝的绝对信仰上。

2、合法性的近代转向:

从契约论到经验论

在社会契约论的逻辑建构中,统治的合法性必须植根于人类通过订立契约而形成的同意。

这是有史以来人们第一次将合法性建构在“民众同意”的基础之上。

在实际的政治发展中,基于契约的对统治的同意,悄悄转化为基于宪法对统治的同意。

3、秩序的合法性经由两种基本方式得到保证:

其一是纯粹主观的方式,如感情、价值理性和宗教等;

其二是对特定外部效用的期望,也就是客观利害关系状态的影响,包括习俗和法律的影响等。

三、合法性的三种类型

1.传统型合法性:

神圣习规

①传统型权威的政治合法性奠立在某种具有神圣意味的传统习俗、规则或惯例的基础之上。

②“奉天承运”、“历来如此”是政治合法性的两种典型回答。

③其制度化形态是古代世袭君主制。

2.克里斯玛型合法性:

超凡品质

①Charisma这个字眼用来表示某种人格特质;某些人因具有这个特质而被认为是超凡的,禀赋着超自然以及超人的,或至少是特殊的力量或品质。

②魅力型权威的政治合法性依托于领袖人物的超凡禀赋和个人感召力。

③这种权威类型在社会大动荡和大变革时期异常活跃,并表现出巨大的革命性或颠覆性力量。

但它倚重个人崇拜的权威基础也常常因为领袖职位的传承而遭到消弱或发生危机。

3.法理型合法性:

法律典则

①如果说,传统型和魅力型权威都属于人治,那么,法理型权威的特征则表现为忠诚对象的转移。

②它将政治合法性奠立在一套具有明晰性、普适性和至上性的法律和制度的基础之上,是为“非人格的普遍主义精神”。

③法理型统治是现代国家的典型的统治形式。

④优势:

权威寄托在规则、程序和制度之上,而不是寄托在个人之上。

所以,它较少被滥用,也不易引起严重的不正义。

⑤不足:

随着官僚制组织的扩张,社会环境的去个性化和非人性化是其高效率所付出的必然代价。

3、就现代民主国家而言,合法性的框架经过对传统的继承和反思,以及对现代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展望,主要有三重支撑:

规则、法律和民意。

①规则包括由风俗习惯、宗教传统以及共同体观念等构成的价值系统,提供的是统治的神圣性;

②法律主要是指由立法、司法和行政等政治程序及其规则构成的宪政制度,提供的是统治的权威性;

③民意是指拥有最高国家权力的民众对政治权力的认同感,它主要存在于公共领域和日常生活范畴,提供的是统治的有效性。

4、合法性的获得途径:

①良好的政绩

②选举产生的政府组成结构

③通过操纵国家象征来支持其合法性

5、评估合法性的两大指标:

公民对既定政权的支持率;公民支持既定政权的持久性

四、合法性危机

合法性危机表现为既定政治秩序的支持力在广泛性和持久性两个方面的严重耗散。

如果一个社会弥漫着强烈的不满和怨愤情绪,并由此衍生出公开的群体抗议行动,那就是政治合法性危机的明显征兆。

第三章国家

第一节国家的兴起

一、国家的定义

1、古代中国关于国家的概念

诸侯的封地称为“国”

卿大夫的地盘称为“家”

天子统治的疆域称为“天下”

2、古代西方关于国家的概念

希腊人称国家为“Polis”(城邦)

罗马人称国家为“respublica”(人民的事业)

马基雅维里称国家为“Statos”(含政权之意)

3、现代西方关于国家的概念

一是领土意义上的“国家”(Country)。

这是一个地域概念,指的是某一地域之内的人文的和自然的统称单位。

二是政权意义上的“国家”(State)。

这是一个政治概念,指的是在固定疆域之内建立主权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实施权威的政治社会。

(★)

三是民族意义上的“国家”(Nation或Nation-state)。

这是一个国际政治的概念,指的是以民族为基础所形成的政治共同体。

(更侧重于认同)

二、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观

1.自然生成论(亚里士多德)

“人是天生合群的动物,必须过共同生活。

起初,由男女和主奴这两种关系的结合而组成了家庭,它是人们为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社会的基本形式。

而后,人们为了适应更广大的需求,又由若干家庭联合起来组成村社。

最后,若干村社又进而联合起来组成城邦。

所以城邦完全是自然进化的产物。

2.国家神创论(阿奎那)

3.社会契约论(启蒙学者)

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契约论是资产阶级关于国家起源的最有影响的学说。

一是说明国家的起源;二是说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

①霍布斯:

“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存在着不断的恐惧、暴死的危险以及人性孤寂、贫穷、险恶和匮乏”。

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国家。

②洛克:

自然状态中,人有三种主要的自然权利,一是生存;二是自由;三是财产私有。

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

③卢梭:

自然状态下,人与人之间是孤立的、分散的,每个人都可以脱离另一个人而生活;因此,没有依附,没有束缚,更没有奴役。

自然的不平等虽然存在,但人们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影响,就像人们感觉不到强者的权力一样,它没有成为社会不平等的基础。

可以说,自然状态下,人类是完全平等的。

主张建立主权在民的国家。

4.暴力征服论(杜林、考茨基)

5.阶级斗争论(马克思主义)

“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承认:

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

恩格斯的论断表明:

①国家是个历史现象;

②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③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

三、国家的特征

①控制大片的连续的领土

②中央集权

③垄断强制手段

④独一无二的政府机构

⑤统一的行政安排

四、国家形成的条件

1、资源的大量获取

2、安全的地缘政治

3、持续的政治人才供给

4、战争中获胜

5、被统辖人口文化上同质

6、中央权力与地方精英的强大同盟

五、国家理论诸流派

1、自由主义国家

①有限国家模式,反对国家权力和政府职能的扩张

②反对国家对社会经济事务的过度干预

③守夜人国家

④主要代表人物:

(英)哈耶克:

《自由秩序原理》《致命的自负》《通往奴役之路》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

“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

”《资本主义与自由》

(美)布坎南:

公共选择学派代表人物,《同意的计算》

2、多元主义国家

①国家主权的多元性

②利益团体占据了国家权力的核心地位

③社会利益的多元化决定国家政权在组织形式上应当事先多元化。

具体形式:

议会政治和多党政治民主制度的实质:

多头控制

3、精英主义国家

①代表人物:

莫斯卡、帕累托、米歇尔斯、熊彼特、米尔斯

②理论前提是任何社会都存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③激烈反对民主理论,倡导精英政治

④精英主义者认为:

现代国家在结构上具有科层化和集权化的特征,在性质上具有工具性和自主性的特征。

第二节国家的演变

一、前国家的古典政治形态

1、古希腊城邦

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形成,分布在爱琴海一带,一个城市连同附近的农村便是一个城邦。

著名的城邦主要有雅典和斯巴达。

2、古罗马共和制

公元前3世纪成立,强调国家的群众性。

古罗马政治的中心观念是权威。

3、中世纪的封建领主制

主要特征:

效忠仪式和双边契约的方式进行层层分封

领主附庸关系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4、东方帝国

中华帝制的特点:

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统治;庞大的官僚机;公域覆盖私域

二、过渡性的绝对主义国家

1、什么是绝对主义国家?

在这些国家里,君权具有绝对性,君主大权独揽,将立法、行政、司法、军事等权利集中于一身,君主作为主权的化身,凌驾于法律之上,成为一切法律的合法性源泉。

2、概念辨析:

绝对主义与专制主义

①专制主义意味着君主权力的恣意横行,绝对主义要受宗教观念和道德传统的制约;

②专制主义专指东方蛮族,而绝对主义是西方的;

③专制主义是贬义,而绝对主义则是褒义。

三、民族国家

1、“守夜人”国家

①这是资本主义社会早期的民族国家形态。

从法律上确定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界分,形成了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分立。

②理论基础:

古典自由主义

③现代代议民主制

④三权分立的政府制度

⑤现代政党制度走向完善

2、福利国家

①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整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调节和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的一种方式。

②根本特征:

国家政权全面干预市场社会,目的是为了弥补自由市场制度下导致的有效需求不足。

③理论基础:

新自由主义

3、威权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亚非拉地区兴起的一些新的民族国家。

威权主义或威权政体又称权威主义或权威政体,也有学者因其与“权威”无关,又称其为专制政体或独裁政体。

是指处于民主政体和极权政体之间的一种非民主、非极权的政体形式。

特点是严格遵从政府的权威,而政府常运用压制性手段,用来维持和执行社会控制。

一般指依靠各种行政手段、法令、军警以控制国民言论、结社、集会等自由之政府。

统治特点:

依赖民族主义;以有效性赢得支持;尝试用政党、行政机构进行统治。

4、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第三节国家与社会

一、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与国家自主性

1、两种倾向

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社会合作,从而在根本上改善了社会生活。

国家由于野心勃勃,一心向社会扩张自己的力量,所以也在相当程度上破坏了社会内聚力和传统社区的社会网络,削弱了原本就存在的一些社会合作。

关键问题在于:

国家干预是以巧取豪夺还是合作共赢为目的。

2、国家自主性

国家自主性是指国家在形式上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相对于社会各阶级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不是纯粹为某一个阶级的特殊利益服务。

国家自主性意味着国家不仅仅是各种社会力量斗争的场所,而是一种能动的力量,它反过来去支配、控制或影响社会。

国家的自主性程度主要取决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