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一号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 双基限时练5.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91418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一号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 双基限时练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名师一号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 双基限时练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名师一号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 双基限时练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名师一号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 双基限时练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名师一号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 双基限时练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名师一号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 双基限时练5.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名师一号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 双基限时练5.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名师一号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 双基限时练5.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名师一号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 双基限时练5.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名师一号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 双基限时练5.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师一号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 双基限时练5.docx

《名师一号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 双基限时练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一号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 双基限时练5.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名师一号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 双基限时练5.docx

名师一号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双基限时练5

双基限时练(五) 苏轼词两首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故垒 牵累 磊落 身陷缧绁

B.公瑾 饥馑 木槿 觐见皇帝

C.雄姿 咨询 趑趄 龇牙咧嘴

D.萧瑟 吝啬 风樯 不稼不穑

解析 A项,缧léi,余读lěi;B项,觐jìn,余读jǐn;C项,全读zī;D项,樯qiánɡ,余读sè。

答案 C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穿空:

直插云霄

B.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初嫁:

刚刚嫁过来

C.已而遂晴,故作此

遂晴:

最终放晴

D.竹杖芒鞋轻胜马

轻:

轻松

解析 C项,“遂晴”应为“就放晴了”。

答案 C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天然一段风流态度

B.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C.何妨吟啸且徐行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D.山头斜照却相迎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解析 A项,前:

杰出的;后:

指风韵。

B项,前:

感觉;后:

醒来。

C项,前:

慢慢地;后:

轻缓。

D项均偏指“我”。

答案 D

4.下列句子中,所含修辞手法与其他不同的一句是(  )

A.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D.留恋处,兰舟催发

解析 A、C、D三句含借代修辞。

A项的“樯橹”代指曹操水军;C项,“羌管”指代笛声;D项,“兰舟”指代舟子;B项,“雪”是比喻,喻浪花。

答案 B

5.古诗词中,有时为了押韵,或为了强调某一点或为了协调平仄,常存在语序颠倒的情况,下列诗句中,不存在这种现象的一项是(  )

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B.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陆游《书愤》)

C.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从军行》)

D.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

解析 A.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B.北望中原气如山;C.遥望孤城玉门关。

答案 D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嫦娥一号”卫星首次拍摄的“中国第一幅月图”图幅宽约280公里,长约460公里,面积相当于湖北省的三分之二。

B.距今100万年前的复原后的“郧县人”是一个额头低平、眉弓粗壮、眼窝深凹而宽鼻短而上扬、吻部突出、唇长而薄的远古人形象。

C.荆州谢家桥一号墓的棺外紧紧裹着四层丝绸棺罩,考古人员介绍:

这是迄今发现的层数最多的而且保存又是如此的完好。

D.音乐舞蹈史诗《千古东坡》1月28日在市体育馆的演出,精彩纷呈,既有歌舞,又有杂技,让观众在大开眼界的同时,看到一个多姿多彩的苏东坡,一个鲜活的苏东坡。

解析 A中“首次拍摄”与“第一幅”语义重复累赘;“图幅”语意不明确,既可理解为“中国第一幅月图”这张图片的大小,也可以理解为这张图片所涵盖的月球地域面积。

B中“距今100万年前的复原后的‘郧县人’”语序不当,应为“复原后的距今100万年的‘郧县人’”。

C中“这是迄今发现的层数最多的而且保存又是如此的完好”成分残缺,应在“如此的完好”后加“的丝绸棺罩”。

答案 D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完成7~8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7.“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词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作为此词的首句,是即地写景,为英雄人物出场作铺垫。

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

答案 “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

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

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出场造下声势。

8.本词运用了烘托和映衬的手法,试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烘托就是“烘云托月”,借描绘别的事物来突出主要对象。

词人写“千古风流人物”“小乔初嫁了”都为烘托英雄周瑜。

映衬则为相互衬托,词中实写赤壁之景与虚写火烧曹船之事就属映衬手法,为的是突出英雄周瑜。

答案 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到周瑜一人身上,突出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这是烘托手法的运用,以此来突出人物形象。

词中用“小乔初嫁”衬托其雄姿英发,年轻有为,用“樯橹灰飞烟灭”衬托其赫赫战功,突出其指挥若定、谈笑风生的儒将形象。

(二)阅读《定风波》,完成9~10题。

定 风 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9.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请结合词句简要作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学作品中形象的分析。

在这首词中,有一些语句直接塑造了词人自己豁达、乐观、从容镇定的形象。

结合这些词句分析即可。

答案 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冲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智者形象。

10.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词的语言和表现手法的理解。

作者能从生活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并用朴素的语言表达出来,是解答此题应紧扣的要点。

答案 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

所以“于简朴中见深意”的评语十分恰当。

三、能力拓展

(一)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1~12题。

减字木兰花

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

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

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

为什么?

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由词的上阕中,不难看出所写时节是早春,而后找出体现初春的物象,如“莺”“雨”“草”进行概括即可。

答案 早春。

从“莺初解语”中的“初”,“微雨”中的“微”以及草色的“遥看近却无”中可以看出。

早春时节,黄莺刚能啼叫,毛毛细雨轻拂,小草刚刚发芽。

1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感情的能力。

词的上阕写早春之景,景中不乏喜悦之情。

下阕抒情,通过“休辞”“人易老”“莫待”等关键词,不难看出词人时光易逝,应把握这大好时光的感情。

答案 上片通过“莺初解语”“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表达了词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下片通过“休辞”“人易老”“莫待”表达了词人对光阴的珍惜之情。

劝导人们不要虚度人生,要珍惜大好青春时光。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14题。

卜 算 子

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少。

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

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13.这首词上片的前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试具体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要求赏析词的前两句所用的修辞方法,作答时抓住词句中的“蝶衣”“猩红”,先确定所用修辞,再结合诗句分析如何使用这种修辞并指出其表达效果即可。

答案 比喻。

作者将轻盈的花瓣比喻为蝴蝶的翅膀,描绘了花朵可爱的姿态;将鲜红的花朵比喻为猩红的血,描绘出花儿体态娇小、颜色鲜艳的特点。

14.词的上片为什么说“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词的下片为什么又说“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作者这样写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并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词句中的“道是”是“如果说”的意思,据此来理解这两句词,而后归纳出其中所含有的诗人的感情即可。

答案 上片说“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是说天公是惜花的,不然,花朵为什么千姿百态,争奇斗艳呢?

下片说“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是说天公是不惜花的,不然,为什么会雨洗风吹,使百花凋零呢?

表达了对天公让风雨任意摧残花朵的愤懑之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行香子·过七里滩

苏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

水天清、影湛波平。

鱼翻藻鉴,鹭点烟汀。

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

算当年、虚老严陵。

君臣一梦,今古空名。

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注 七里滩,又名严陵滩,即当年严光垂钓处。

严陵,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不受高官,垂钓于风光秀丽的富春江七里滩。

15.简要赏析“鱼翻藻鉴,鹭点烟汀”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诗句描写了鱼儿在明镜似的水面畅游,白鹭在烟波浩淼的沙滩栖息的图景;②练字精美。

着一“翻”字,写出了游鱼的自在闲适,着一“鉴”字,描写出了水面的平静清澈;着一“点”字,描摹沙洲朦胧背景下白鹭的素洁淡雅;③与上句描写水面的平静相呼应,动静结合;④写水中有鱼,汀上有鹭,点面结合,生机盎然;⑤借景抒情,表现作者热爱自然、淡看功名的思想情趣。

(答对其中任何3点即可。

16.请根据上下文,分析“但”在词中的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承上启下的作用。

由严陵滩的风光,引发“虚老严陵”的感叹,由“今古空名”的感叹,回归到对自然风景的赞美旷达人生的体味。

②深化主旨(表达感情)的作用;“但”既有对功名利禄的蔑视,也有对生活的热爱对历史的深沉思考。

四、语言表达

17.仿照下面的诗歌,为这首诗歌再续写一节。

墨  香

你香醇如酒

我沉醉不归

屈原的傲

文天祥的骨

都在你的浓郁香味中气贯长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你潇洒如诗

我深情吟诵

苏轼的豪

辛弃疾的放

都在你的激越韵律中穿越时空

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

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

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①________,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

他选取了后者,②________。

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最终在公元1283年被杀害了。

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魄,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③________。

答案 ①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 ②要把这片忠心记录在历史上 ③文天祥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大丈夫”(文天祥的言行就再现了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的精神)(意思接近即可,尤其是第三句:

有总结论点作用即可)

19.阅读以下语段,并依照画线部分的句式,在空格处分别填入恰切的文字。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开篇之始,就是他老人家持杯望月,怅然发问: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突出标明主角是他自己。

然后,由人及月,由月而人,他的心境,全在这首词中表达出来。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他的神往,是他的憧憬;“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他的遐思,他的凝想;“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1)________,________;“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________,________;最后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3)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是他的遗憾,他的悲叹

(2)是他的自慰,他的宽解

(3)是他的展望,他的愿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