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第16章+活血化瘀药共36页文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93684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76.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学+第16章+活血化瘀药共36页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中药学+第16章+活血化瘀药共36页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中药学+第16章+活血化瘀药共36页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中药学+第16章+活血化瘀药共36页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中药学+第16章+活血化瘀药共36页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中药学+第16章+活血化瘀药共36页文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4页
中药学+第16章+活血化瘀药共36页文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4页
中药学+第16章+活血化瘀药共36页文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4页
中药学+第16章+活血化瘀药共36页文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4页
中药学+第16章+活血化瘀药共36页文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4页
中药学+第16章+活血化瘀药共36页文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4页
中药学+第16章+活血化瘀药共36页文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4页
中药学+第16章+活血化瘀药共36页文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4页
中药学+第16章+活血化瘀药共36页文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4页
中药学+第16章+活血化瘀药共36页文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4页
中药学+第16章+活血化瘀药共36页文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4页
中药学+第16章+活血化瘀药共36页文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4页
中药学+第16章+活血化瘀药共36页文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4页
中药学+第16章+活血化瘀药共36页文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4页
中药学+第16章+活血化瘀药共36页文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药学+第16章+活血化瘀药共36页文档.docx

《中药学+第16章+活血化瘀药共36页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学+第16章+活血化瘀药共36页文档.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药学+第16章+活血化瘀药共36页文档.docx

中药学+第16章+活血化瘀药共36页文档

第十四章活血化瘀药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

“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学习要求】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

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

“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

“雨下得怎样?

”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

“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1.掌握活血化瘀药的含义、性能、功效、适应范围,熟悉配伍应用和使用注意。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

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2.掌握川芎、延胡索、郁金、丹参、牛膝、益母草、桃仁、红花、莪术、虎杖、水蛭的性能、功效应用、特殊用法和使用注意。

  3.了解其它活血药的分类位置和功效特点。

一、含义

凡以活血化瘀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瘀血证的药物,称活血化瘀药,或活血祛瘀药。

简称活血药或化瘀药。

其作用较峻烈者又称破血药。

有的书说它通利血脉,消散瘀滞为主要功效,是把活血化瘀进一步细化,瘀血可以是血管方面的原因,可以使血液方面的原因,瘀血即可在血管、血脉内部,也可在血管、血脉外部。

现在认为活血是作用,化瘀是效果,实质不一定。

又分活血止痛药、活血调经药、活血疗伤药、活血消癥药。

这个分节是不成熟的,困难的,是相对人为的,多数活血化瘀药,尤其是常用的典型的作用强的,放在哪一类都可以,疼痛的、外伤的、妇科病的瘀血证或腹内的癥瘕结块都可用,如丹参、郁金、川芎、红花、桃仁都是常用的,前面的大黄、牡丹皮、赤芍药这些也一样,通经、调经、消癥、疗伤都可以。

只能在某一节就1-2味,如自然铜,只是活血疗伤,跌打损伤,续接筋骨。

瘀血是一个广泛的概念,要细化。

要清楚某一各药放在某一节,其它的瘀血也可用。

二、功效与主治

活血化瘀药均能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主治各种瘀血证。

活血化瘀,变化的情况有三种,一是简化活血化瘀、消瘀血;二是变化动词,活可改形、化可改消、形、散,作用强的叫破血逐瘀;三是在活血化瘀的方面联系主要效果;长于止痛的叫活血止痛或化瘀止痛;长于治疗妇科月经失调的叫活血通经或活血调经;长于治疗跌打损伤的叫活血疗伤;长于治疗瘀血引起的癥积叫活血消癥、活血化积,有的用于疼痛,用于活血消痈、活血消肿、活血通痹等等。

主治就是瘀血证,在内外妇儿科都有,月经失调(经期延长、经量减少、经色加深兼有疼痛,经行腹痛、痛经、闭经),产后瘀血腹痛;内科胸痹,瘀血阻滞心脉,现在主要是冠心病;骨伤科跌打损伤;外科疮痈等,临床表现瘀血一是疼痛,不通则痛,气无形不能结块,能结块者必有形的瘀和痰,癥瘕结块,很多都是瘀血,有的出血,经久不愈,淋漓不尽,甚至有瘀血块,另外疮痈的红肿疼痛、痹证的疼痛、顽固的失眠、皮肤的粗糙、皮肤甲错、面色黧黑、头发枯脆等都可与瘀血有关。

对活血祛瘀药,按其作用强度的不同常有不同的称谓。

如“和血”、“和营”多指活血作用较弱,药力平和;“活血”、“化瘀”、“祛瘀”、“消瘀”较“和血”、“和营”作用强,然力量强度又不及“破血”、“破瘀”、“逐瘀”等功效。

后者活血化瘀作用强,药力峻猛。

当然,药物活血作用的强度是相对的,如剂量多少可改变其强度。

由于本章药物数量较多,为了便于学习掌握,今按其作用特点和主治的不同,相对地将其分为活血止痛药、活血调经药、活血疗伤药及破血消癥药四类。

瘀血证可按瘀滞程度的不同,有血郁、血滞、血瘀、血结之分。

由于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多种疾病的致病因素。

所以活血化瘀药主治范围很广。

如多种妇科瘀滞证(血滞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腹痛)、心腹瘀血疼痛、癥瘕痞块、跌打损伤以及风湿痹证,痈肿疮疡等。

活血化瘀药对上述病证,通过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作用而获得调经、通经、止痛、消癥、消肿、通痹等间接功效。

某些活血化瘀药尚可活血通脉,现代用于冠心病心绞痛、血栓性脉管炎等。

三、性能特点

药性无规律,偏温偏寒都有。

前面学的多是偏寒,如大黄、赤芍药、牡丹皮、大血藤、败酱草。

但这一章的都是偏温的,偏寒的只有郁金、丹参、益母草等。

药味都辛,能行能散,真实滋味的苦,就引入了苦能破血,就是化瘀的意思,所以又标苦味,又有根据咸入血,又强调咸味,但最重要的是辛味。

归经心主血脉,肝藏血,心主血脉和肝藏血的功能失调,尤其是肝,恶血不归于肝。

根据辛能行的五味理论,及寒凝是引起瘀血的重要原因的病理特点,活血化瘀药多为辛温之品;其中部分性偏寒凉,对血热而瘀滞者更为相宜。

前人又依据本类药的滋味,引入“苦以泄滞”、“咸能软坚”的理论,除辛味之外,还常标以苦味和咸味。

因肝藏血、心主血,故活血化瘀药主归肝、心二经;而前人认为“恶血必归于肝”,故本类药更强调归肝经。

四、配伍应用

寒热虚实,有寒的但更多的是寒凝而引起的血瘀,血遇寒则凝,温性的活血化瘀还不足以祛寒,不足以温经,常配温里药,尤其是温经散寒药,如桂枝、肉桂等长于入血分的药;有热,瘀血不单可化热,而且热邪也能引起瘀血,是个重要原因,热邪可煎熬血液成块、粘稠凝结,常配清热药尤其是清热凉血药;虚,阳气是血脉运行的动力,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虚了,阳气虚,推动无力,配补阳、补气,血液本身属阴,如阴血亏耗,认为可产生虚滞,配伍补阴补血的,所以四类补虚药都可配伍;实,除寒热外,气滞则血凝,配伍行气的,有痰,痰瘀互结,配伍化痰的,痰与湿浊互为因果,有时配除湿的。

另外针对主要症状,如果是用于风湿痹证配祛风湿的;用于疮痈肿痛,配解毒消痈的;如果是痢疾配清热燥湿止痢的药。

活血祛瘀药的使用,应针对病情,并根据药物寒温、猛缓之性或止痛、通经、疗伤、消癥等专长,加以选择,并作适当的配伍。

由于人体气血之间的密切关系,气滞可导致血瘀,血瘀也常兼气滞,故本类药物常需与行气药同用,以增强活血化瘀的功效;寒凝血瘀者,当配伍温里药以温通血脉,助活血化瘀药以消散瘀滞;若热灼营血而致血瘀者,当配伍清热凉血药;痹证、疮痈,则应与祛风湿药或清热解毒药同用;癥瘕痞块,应同化痰软坚之品配伍;瘀血而兼正虚,又当配伍相应的补虚药,以通补兼施。

如瘀血兼血虚或阴虚者,当同补血药或养阴药同用,阴血充足,则瘀血易去;同样,若瘀血而兼气虚者,当与补气药同用,气为血帅,气足则血易行,瘀易去。

瘀血而出血者,宜配伍止血药,不可单纯止血或单纯活血。

五、使用注意

因证选药,根据不同瘀血证选不同药,疼痛为主、妇科的、外伤的、癥瘕的分选。

另外瘀血比较轻浅的选比较温和的,重的,如癥瘕积聚选破血消癥的。

三因制宜,因人而异,中病即止,这类药也是消法的,原则是消而勿伤,不要损伤正气,不要耗伤心血。

症候禁忌,孕妇、月经多的、出血不是瘀血引起的都不宜或慎用。

1.本类药物易耗血动血,不宜用于月经过多,血虚经闭者;

2.有催产下胎作用和活血作用强烈的药物,孕妇禁用。

3.古代有将催产下胎的活血药用于难产及胞衣不下者,由于现代产科处理更安全有效,故在有条件地区对难产、胞衣不下者亦不宜使用;

4.对破血逐瘀之品,由于更易伤人正气,对体虚而兼瘀者更应慎用。

  凡以通畅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活血化瘀药,或活血祛瘀药。

简称活血药,或化瘀药。

其中活血祛瘀之力峻猛者,又称破血逐瘀药。

  活血化瘀药味多辛、苦而性温,辛能散瘀行滞,苦能泄利通降,温可通行血脉,促进血行。

本类药物善于走散通行,能促进血行,消散瘀血,而产生调经、止痛、消癥、消肿、消痈、通痹等功效。

适用于血行失畅、瘀血阻滞之证。

活血祛瘀作用按其强度的不同常用不同的功效术语,如“和血”、“和营”多指活血作用较弱,药力平和;“活血”、“化瘀”、“祛瘀”、“消瘀”较“和血”、“和营”作用强,然力量强度又不及“破血”、“破瘀”、“逐瘀”峻猛。

  活血化瘀药主治各种瘀血证。

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多种疾病的致病因素。

所以本章药物主治范围广泛,遍及内、妇、儿、外、伤各科。

如内科之头、胸、腹、四肢诸痛,而痛如针刺,痛处固定者,体内癥瘕积聚,中风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关节痹痛日久,血证之出血色紫夹有血块,妇产科痛经、闭经、产后恶露不尽、腹痛,外伤科之跌扑损伤肿痛,痈肿疮疡等,均可应用活血化瘀药。

  活血祛瘀药的使用,应针对病情,根据药物寒温、猛缓之性和功效特点,加以选择,并作适当的配伍。

由于人体气血之间的密切关系,气滞可导致血瘀,血瘀也常兼气滞,故本类药物常需与行气药同用,以增强活血化瘀的功效。

寒凝血瘀者,当配伍温里药以温通血脉,助活血化瘀药以消散瘀滞。

若热灼营血而致血瘀者,当配伍清热凉血药。

痹证、疮痈,则应与祛风湿药或清热解毒药同用。

癥瘕痞块,应同软坚散结之品配伍。

瘀血而兼正虚,又当配伍相应的补虚药,以消补兼施。

  本类药物易耗血动血,不宜用于月经过多,血虚经闭者。

有催产下胎作用和活血作用强烈的药物,孕妇禁用。

古代有将催产下胎的活血药用于难产及胞衣不下者,但其危险性大,一般不宜使用。

由现代产科处理更加安全有效。

破血逐瘀之品易伤人正气,体虚而兼瘀者应慎用。

1.活血化瘀药的分类,活血化瘀药及各类活血化瘀药的含义:

活血化瘀的药物较多,为了便于学习和掌握,教材按其作用和主治证的特点,相对地将本类药物分为活血止痛药、活血调经药、活血疗伤药和活血消癥药4类。

以活血化瘀(促进血行、消散瘀滞)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瘀血证的药物,称为活血化瘀药。

其中:

长于止痛的活血化瘀药,称为活血止痛药;长于通调月经的活血化瘀药,称为活血调经药;长于续筋接骨疗伤的活血化瘀药,称为活血疗伤药;长于消癥散结,且作用较为峻烈的活血化瘀药,称为破血消癥药。

2.活血化瘀药的功效与主治:

本类药物均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主治各种瘀血证。

瘀血既是多种病因(如寒凝、热灼津伤、气滞、气血不足等)引起的病理产物,又是导致多种疾病的致病因素,故瘀血证较为广泛。

以瘀血为主的病证如妇女血滞经闭、痛经、月经失调,产后瘀血腹痛、恶露不下或不尽,心腹瘀血疼痛、瘕痞块,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疮痈肿痛、痢下脓血等,亦每兼瘀血阻滞。

故均为本类药物的主治病证。

3.活血化瘀有关功效术语的含义:

活血化瘀:

是指药物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以治疗瘀血证的作用。

又常称为活血祛瘀、活血散瘀、活血行瘀,或简称活血及化瘀等。

其中作用较弱,药力缓和者,又可称为和血,或和营;活血作用较强,药力峻烈者,又可称为破血、破瘀或逐瘀。

4.活血化瘀药的性能特点:

血遇寒则凝,寒凝是引起瘀血最常见的原因;热邪煎熬,血液亦可结块而成瘀。

本类药多偏温性,能温通气血,令其调达;部分药物偏于寒凉,对瘀滞而兼血热者较为适宜。

根据辛能行的五味理论,活血化瘀药皆可标以辛味;本类药的滋味多有苦味或咸味,前人因此将五味理论加以拓展,提出“苦味泄滞”和“咸入血”等多种有关说法。

故各药除辛味之外,又常有苦味或咸味。

由于总论中未提及这些理论,只供学习本章药物的参考,有助于理解和掌握药味,不作考核要求。

至于归经,与止血药、凉血药等入血分的药物同理,本章药主要归心、肝二经;又因为素有“恶血必归于肝”的说法,杂纫怨楦尉鳌F蒲?

药不但较为峻猛,而且有的还为小毒之品,应加以注意。

5.活血化瘀药的配伍应用原则:

①活血化瘀药最常与行气药配伍。

由于人体气血之间关系密切,气滞可致血瘀,血瘀也常兼气滞,故常配行气之品以增强活血化瘀的作用。

②寒凝血瘀者,当配温里药以温通血脉,可助活血药消散寒凝之瘀滞。

热灼营血而瘀滞者,当配伍清热凉血药,共收凉血化瘀之效。

正虚而血瘀者,当配伍相应的补虚药,以通补兼施,若血虚阴亏者,兼补血滋阴,使阴血充足,则瘀血易消;阳气不足者,兼以温阳益气,则血易流畅,瘀亦易去。

③痹证、疮痈等证而有瘀滞者,应以祛风湿药或清热解毒药为主,辅以活血化瘀之品,可增强通痹止痛或消痈散结之效。

6.活血化瘀药的使用注意:

①注意因证选药。

如寒凝而血瘀者,选用药性温通的活血药;热灼而血瘀者,选用药性寒凉的活血药;外伤而血瘀者,选用长于活血疗伤之药。

②孕妇及月经过多者,应忌用或慎用活血化瘀药。

2避免过用活血化瘀药而耗血或动血,体虚患者慎用。

第一节活血止痛药

以活血止痛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多种瘀滞疼痛证的药物,称活血止痛药。

广义讲瘀血都有疼痛。

本类药既能活血化瘀,又有较好的止痛作用,可以主治多种瘀血证,尤其适宜于瘀血疼痛的病证,如瘀血所致的头痛、胸胁痛、心腹痛、痛经、产后腹痛、痹痛及跌打损伤等。

活血止痛药各有其特点,有的辛温,有的辛寒,并多兼有行气作用。

在应用时应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相应的药物,并作适当配伍。

如血瘀而兼肝郁者,宜配疏肝理气之品;若伤科损伤瘀肿,应配入活血疗伤之品;若为妇科经产诸痛,宜配活血调经之品;若癥积瘀痛,还宜与活血消癥之药及软坚散结之品合用;若外科疮疡痈肿,则还应与解毒消痈之品配用。

川芎

【出处】------《神农本草经》

【来源】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川芎LigusticumchuanxiongHort.的根茎。

主产四川,系人工栽培。

五月采挖。

晒后烘干,切片生用或酒炒用。

古代叫芎,在唐代后期四川掌握了种植技工的方法和技术,形成了地道药材,又叫川芎。

品种有东芎、抚芎,都很好。

【性味归经】辛,温。

归肝,胆、心包经。

【功效与应用】

活血行气(活血化瘀,行气解郁),祛风止痛(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祛风),叫血中气药,用于多种瘀血疼痛证,外伤、妇科、胸痹、痹证,疼痛都用。

有良好的活血止痛作用,部位广泛,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中开郁结,旁达四肢。

注意它温燥,所以如是热证,兼有阴血不足湿温的慎用,寒湿重的最佳。

行气主要在肝,脾胃有一点,主要行气舒肝或舒肝解郁,肝郁、气滞、血不畅,气滞而血瘀,所以它对气滞血瘀或兼肝瘀郁的好。

单独可作为舒肝理气药。

祛风止痛,尤其是治疗头风是重要药,中医认为高巅唯风可到,风最容易其反人的头部形成头风病(各种原因,寒热虚实都有,川芎几乎都可用)。

现在研究川芎的有效止痛成分蒿木内酯、川芎嗪等很容易透过脑血屏障在头部发挥疗效。

它既即止头痛又活血化瘀,它能祛风寒,甚至可以认为是辛温解表药,发散风寒,风寒头痛常配伍白芷、细辛,风湿头痛,它既能祛风寒又能燥湿,配伍防风、羌活、独活祛风散寒胜湿的药。

血虚的配伍补血的,风热的前人也用,配伍发散风热的菊花、桑叶、甚至黄芪、石膏这一类的清热药,用于风热头痛。

对肝阳的头痛古代禁忌,因为它辛温、温燥、辛散,肝阳头痛是阴虚阳亢,应忌用,但近年来,很多肝阳头痛与高血压有关,它对高血压患者不完全禁止,因为它能降血压,现在配伍钩藤、石决明、珍珠等。

是治头痛要药。

祛风湿,对风湿痹证既祛风止痛又活血止痛,治风先治血。

它的燥湿作用除了痹证,往往还用于中焦寒湿阻滞的腹泻,辛温香燥,对血虚的、阴虚的、有热的不宜,但反过来寒湿内盛的需要香燥,能燥湿止泻,作用不亚于白芷、吴茱萸,白芷燥湿止帯,吴茱萸燥湿止泻,防风、羌活也有这方面燥湿升清止泻作用。

1.活血行气,用于血瘀气滞诸痛证。

本品辛散温通,既能活血,又能行气,为“血中气药”,为妇科活血调经之要药,治妇女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等。

月经不调,常配当归、桃仁、香附等同用。

若血瘀经闭、痛经,配赤芍、桃仁等,如血府逐瘀汤。

若产后恶露不行,瘀滞腹痛,配当归、桃仁等,如生化汤。

本品又能“中开郁结”,用于内科疾病。

治肝郁气滞,胁肋疼痛者,常配柴胡、白芍、香附等,如柴胡疏肝饮。

治瘀血停滞,胸胁刺痛,可与桃仁、红花、当归、柴胡等同用,如血府逐瘀汤。

若心脉瘀阻,胸痹心痛者,常配丹参、桂枝、檀香等。

近代以川芎及川芎为主的复方治冠心病心绞痛,有较好疗效。

此外,本品为伤外科常用之品。

外科之疮疡痈肿,脓已成而正虚难溃者,配黄芪、当归、皂角刺以托毒排脓,如《外科正宗》透脓散。

治跌扑损伤,瘀血肿痛,常配三七、乳香、没药等同用,以活血消肿止痛。

2.祛风止痛,用于头痛,风湿痹痛。

本品辛温升散,能“上行头目”,祛风止痛。

为治头痛之要药,无论风寒、风热、风湿,以及血虚、血瘀头痛,均可随证配伍用之。

如外感风寒头痛,常配白芷、细辛等同用,如川芎茶调散;风热头痛,配菊花、石膏、僵蚕等;风湿头痛,可配羌活、防风、藁本等,如羌活胜湿汤;血瘀头痛,可配当归、桃仁、红花等,如血府逐瘀汤;血虚头痛,可配当归、地黄、白芍等同用。

故前人有“头痛不离川芎”之说。

本品亦可用治风湿痹证,肢体疼痛麻木,能祛风活血止痛。

常配独活、桂枝、防风等祛风湿通络药同用。

【应用】

1.用于瘀血证。

本品辛温香窜,既能活血化瘀,又能止痛,故常用于多种瘀血疼痛,如痛经、产后瘀滞腹痛、心脉瘀阻胸痹心痛、跌打损伤等;其性虽温燥,如与清热解毒药或托毒透脓之品配伍,亦可用于疮疡。

又因本品以活血为主而兼行气开郁,为“血中气药”,故对血瘀兼气滞的疼痛颇为多用,临床多将川芎与行气药配伍使用;对肝郁气滞,胁肋疼痛者,亦可使用。

川芎活血还善“下行血海”,可“调经水”,故又为妇科活血调经之要药,对多种妇科瘀血证均为常用之品。

近年以川芎及川芎为主的复方治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较好。

2.用于头痛。

本品秉性升散,可“上行头目”祛风、止痛,尤长于治头痛,为止头痛之要药。

对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川芎可发挥祛风、止痛或散寒、燥湿等多种作用,对瘀血头痛则既活血,又止痛。

对其它类型头痛,如寒郁头痛、痰湿头痛、火郁头痛、血虚头痛、鼻渊头痛等,均可使用,以发挥擅长止头痛的特点。

但须与针对病因的药物配伍,以标本兼治。

此外,川芎尚有燥湿作用,对风湿痹痛者,本品祛风、燥湿、止痛、活血,能与风湿寒痹的病因病理相应,故临床亦常应用。

治湿阻中焦、寒湿泄泻,均有较好疗效。

【用法用量】煎服,3~10g。

经炙川芎可增强温通升散之力,宜于寒凝血瘀之证。

【使用注意】本品味辛,性偏温燥,且有升散作用,故阴虚火旺,多汗者不宜使用。

又本品性善走窜,活血行气之力较强,故月经过多者亦不宜应用。

孕妇忌用。

  【现代研究】本品主含挥发油、生物碱(如川芎嗪等)、酚性物质(如阿魏酸等)。

川芎嗪能抑制血管平滑肌收缩、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氧状况、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脑及肢体血流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压、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现多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及脑血栓、偏头痛的治疗,已取得较好疗效。

能增强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保护胃粘膜,还有利尿、抗肿瘤及抗放射作用。

1.本品含挥发油,油中有川芎内酯、藁本内酯等,并含生物碱(如川芎嗪等)、酚性物质(如阿魏酸)等。

川芎嗪能抑制血管平滑肌收缩,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氧及肠系膜微循环,并能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脑及肢体血流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能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可预防血栓的形成;可使孕兔离体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则转为抑制,并可抑制小肠的收缩;阿魏酸对免疫系统有一定调整作用,可提高r球蛋白及T淋巴细胞;对Co60γ射线及氮芥所形成的动物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并有镇痛、镇静、解痉、降血压、抗维生素E缺乏、抗肿瘤、抗菌、保护肾功能、平喘、防治肺气肿等作用。

2.本品原名芎穷,因四川为其道地药材产区,故自唐宋以来名称川芎。

延胡索

【出处】------《雷公炮炙论》

【来源】为罂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延胡索CorydalisyanhusuoW.T.Wang的块茎。

不规则团块状,直径1公分作用,黄色。

主产于浙江及江苏、湖北等地。

夏初茎叶枯萎时采挖。

置沸水中煮至恰无白心时取出,晒干,切厚片或捣碎,醋炙用。

古代最早来自安东即东北,古代不许用延字改为玄字,清代又把玄字改为元字。

可以只用前面两字,元胡、延胡、玄胡。

【性味归经】辛,苦,温。

归肝、脾、心经。

【功效与应用】

是活血药、行气药,有良好的止痛作用,是止痛良药,比较温和,不管寒热虚实的疼痛证都可配伍选用,甚至可单用,偏性不大,安全性高,在中药中止痛效果强大多数都偏性大,有毒,如川乌、乌头、附子、细辛、马钱子、羊踯躅等止痛作用都很强,毒性较明显,有的偏性强,如白芷、川芎,止痛效果好,但偏温燥,易耗伤阴血,而延胡温燥性不明显,无毒,止痛作用相当强,可以和西药的吗啡相提并论。

在中医的疼痛证中,要么是气机阻滞,要么是瘀血阻滞,它既能活血化瘀又能行气,对瘀血、气滞引起的疼痛都适合,作用部位广泛,一身上下诸痛,所以是止痛良药。

现代研究,它不是典型的活血化瘀药和行气药,重点是止痛,现在典型的活血化瘀药有的能明显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或整个血液循环,有的能降低血液粘稠度或抑制血小板凝聚,有的抗肿瘤、抗结缔组织增生,有比较公认的药效学药理学相关指标。

但延胡在目前仅发现现有部分成分有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能和活血化瘀功效联系起来,在临床上,用于瘀血引起的痛经、经行腹痛,它主要缓解疼痛,对改变瘀血引起的经期、经质、经量无明显效果,其他方面瘀血证也无明显效果。

行气方面,它不能消除胀满,也仅仅是收到良好的止痛效果,所以它不是一个典型的活血药和行气药。

现代研究,它既是一个镇痛药又是一个解痉药,镇痛用于神经性疼痛。

解痉用于内脏平滑肌的一些痉挛(很多属于气滞证的范畴),所以现在把它用于瘀血或气滞引起的疼痛证,而瘀血、气滞的消除靠配伍其他药。

一般要醋治,止痛主要成分是生物碱,醋治过程中大部分变成醋酸盐,水溶性增大,止痛效果增强。

散剂比汤剂效果好。

活血,行气,止痛。

主要用于气血瘀滞诸痛证。

本品辛散温通,为活血行气止痛之要药。

既能入血分以活血祛瘀,又能入气分以行气散滞,尤以止痛效用卓著,《本草纲目》称其“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

”其止痛作用优良,无论何种痛证,均可配伍应用。

治胸痹心痛,配瓜蒌、薤白或丹参、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