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化学 第六章黄酮课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6075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54.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化学 第六章黄酮课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药化学 第六章黄酮课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药化学 第六章黄酮课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药化学 第六章黄酮课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药化学 第六章黄酮课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中药化学 第六章黄酮课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中药化学 第六章黄酮课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中药化学 第六章黄酮课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中药化学 第六章黄酮课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中药化学 第六章黄酮课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中药化学 第六章黄酮课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中药化学 第六章黄酮课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中药化学 第六章黄酮课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中药化学 第六章黄酮课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中药化学 第六章黄酮课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中药化学 第六章黄酮课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中药化学 第六章黄酮课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中药化学 第六章黄酮课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中药化学 第六章黄酮课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中药化学 第六章黄酮课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药化学 第六章黄酮课件.docx

《中药化学 第六章黄酮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化学 第六章黄酮课件.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药化学 第六章黄酮课件.docx

中药化学第六章黄酮课件

第六章 黄酮

一、大纲

六、黄酮

(一)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分类

基本内容

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母核和结构分类

(二)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实际工作中的常用性质

(1)黄酮类化合物的性状

(2)黄酮类化合物的溶解性与化学结构的关系

(3)黄酮类化合物的酸碱性,黄酮类化合物的酸性强弱与化学结构的关系及其在提取分离中的应用

(4)黄酮类化合物的显色反应及其应用

(三)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与结构测定

1.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黄酮类化合物的常用提取和分离方法

2.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1)黄酮类化合物的色谱鉴别方法及应用

(2)UV及核磁共振在黄酮类化合物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3)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和异黄酮的UV光谱特征

(四)实例

含黄酮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

(1)黄芩中主要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鉴别方法和生物活性

(2)葛根中主要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提取分离方法和生物活性

(3)银杏叶中主要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

(4)槐花中主要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

(5)陈皮中主要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和鉴别方法

(6)满山红叶中主要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和提取分离方法

(7)上述中药在《中国药典》中的质量控制成分

(8)上述中药在贮存保管和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二、本章所占历年考试的5分左右,非常重要的一章。

  考点精要:

  1.黄酮类化合物的含义与结构分类;

  2.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性状、溶解性、酸性、显色反应);

  3.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

  4.中药实例;

  5.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结构鉴定(UV,NMR)。

  黄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类化合物,由于这类化合物大多呈黄色或淡黄色,且分子中亦多含有酮基而因此被称为黄酮。

  经典定义:

指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的一系列化合物。

  

  现代定义:

泛指两个苯环(A与B环)通过三个碳原子相互连接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其基本碳架为C6-C3-C6。

  

第一节 结构与分类

  一、苷元的结构与分类

  分类依据:

根据中央三碳链的氧化程度、B-环联接位置(2-或3-位)以及三碳链是否成环等特点,可将中药中的主要的黄酮类化合物分类,如表所示。

  

  

  此外,尚有由两分子黄酮或两分子二氢黄酮,

或一分子黄酮及一分子二氢黄酮按C-C或C-O-C键方式联接而成的双黄酮类化合物。

  另有少数黄酮类化合物结构很复杂,如水飞蓟素为黄酮木脂体类化合物,而榕碱及异榕碱则为生物碱型黄酮。

    二、黄酮苷的糖的结构与分类

  单糖类:

D-葡萄糖、D-半乳糖、D-木糖、L-鼠李糖、L-阿拉伯糖及D-葡萄糖醛酸等。

  

  双糖类:

槐糖(glc1—2glc)、龙胆二糖(glc1—6glc)、芸香糖(rha1—6glc)、新橙皮糖(rha1—2glc)、刺槐二糖(rha1—6gal))等。

  

  

  三糖类:

龙胆三糖(glc1—6glc1—2fru)、槐三糖(glc1—6glc1—2glc)等。

  酰化糖类:

2-乙酰葡萄糖、咖啡酰基葡萄糖等。

  黄酮苷中糖联接位置与苷元的结构类型有关。

如黄酮醇类常形成3-、7-、3′-、4′-单糖苷,或3,7-;3,4′-及7,4′-双糖链苷等。

  除O-糖苷外,天然黄酮类化合物中还发现有C-键苷,如葛根素、葛根素木糖苷,为中药葛根中的扩张冠状动脉血管的有效成分。

  

  重要考点:

  1.黄酮类化合物结构分类;

  2.黄酮苷类常连接的单糖;

  3.黄酮苷类常连接的双糖。

第二节 理化性质

  一、性状

  1.形态

  黄酮类化合物多为结晶性固体,少数(如黄酮苷类)为无定形粉末。

  (可用结晶或重结晶法进行分离)

  2.旋光性

  游离的苷元中,除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黄烷及黄烷醇有旋光性外,其余均无光学活性。

  黄酮苷类由于在结构中引入糖分子,故均有旋光性,且多为左旋。

  3.颜色

  黄酮类化合物大多呈黄色,所呈颜色主要与分子中是否存在交叉共轭体系有关,助色团(-OH、-0CH3等)的种类、数目以及取代位置对颜色也有一定影响。

  黄酮、黄酮醇及其苷类多显灰黄~黄色,

查耳酮为黄~橙黄色

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及黄烷醇几乎无色

异黄酮显微黄色。

  

  

  在黄酮、黄酮醇分子中,尤其在7位或4′位引入-OH及-OCH3等供电子基团后,产生p-π共轭,促进电子移位、重排,使共轭系统延长,化合物颜色加深。

但-OH、-0CH3引入分子结构中其他位置,则对颜色影响较小。

(了解)

  花色素的颜色可随pH不同而改变,一般pH<7时显红色,pH为8.5时显紫色,pH>8.5时显蓝色。

  二、溶解性

  黄酮类化合物的溶解度因结构类型及存在状态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1.游离黄酮类化合物

  一般难溶或不溶于水。

  易溶于甲醇、乙醇、乙酸乙酯、氯仿、乙醚等有机溶剂及稀碱水溶液中。

  在水中的溶解度:

花色素﹥二氢黄酮﹥异黄酮﹥黄酮(醇)﹥查耳酮

  (原因:

黄酮、黄酮醇、查耳酮等平面性强的分子,分子间排列紧密,相互用力较大,故更难溶于水;而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等,因系非平面性分子,分子间排列不紧密,相互作用力较小,有利于水分子进入,溶解度稍大;花色苷元(花青素)类以离子形式存在,故水溶度较大。

  

  黄酮类化合物如分子中引入的羟基增多,则水溶性增大,脂溶性降低;而羟基被甲基化后,则脂溶性增加。

  2.黄酮苷类

  一般易溶于水、甲醇、乙醇等强极性溶剂。

  难溶或不溶于苯、氯仿、乙醚等亲脂性有机溶剂。

  苷分子中糖基的数目多少和结合的位置,对溶解度亦有一定影响。

  三、酸碱性

  

(一)酸性

  黄酮类化合物因分子中多具有酚羟基,故显酸性,可溶于碱性水溶液、吡啶、甲酰胺及二甲基甲酰胺中。

  酸性由强至弱的顺序:

  7,4′-二OH>7-或4′-0H>一般酚羟基>3或5-OH

 依次可溶于 NaHCO3Na2CO30.2%NaOH4%NaOH

  

  7-和4′-位酚羟基,受p-π共轭效应影响,酸性较强;3或5-位酚羟基,可与4-位的羰基形成分子内氢键,故酸性最弱。

  此性质可用于提取、分离及鉴别工作。

  

(二)碱性

  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γ-吡喃酮环上的1-位氧原子,因有未共用电子对,故表现出微弱的碱性,可与强无机酸,如浓硫酸、盐酸等生成

盐,该盐极不稳定,加水后即分解。

  黄酮类化合物溶于浓硫酸中生成的盐,常常表现出特殊的颜色,可用于黄酮类化合物结构类型的初步鉴别。

某些甲氧基黄酮溶于浓盐酸中显深黄色,且可与生物碱沉淀试剂生成沉淀。

  

  四、显色反应

  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反应主要是利用分子中的基本母核及其所含的酚羟基的性质。

  

(一)还原反应

  1.盐酸-镁粉反应(最常用的反应)

  方法:

将样品溶于1.0ml甲醇或乙醇中,加入少许镁粉(或锌粉)振摇,滴加几滴浓盐酸,1~2分钟内(必要时微热)即可显色。

  (+)黄酮(醇)、二氢黄酮(醇)红~紫色

  (助色团—OH,—OCH3可使颜色加深)

  (-)查耳酮、橙酮、儿茶素、多数异黄酮

  注意:

排除假阳性,应先加盐酸不显色,再加镁粉。

  2.四氢硼钠(钾)反应(二氢黄酮类专属显色反应)

  方法:

是在试管中加入0.1ml含有样品的乙醇液,再加等量2%NaBH4的甲醇液,1分钟后,加浓盐酸或浓硫酸数滴,生成紫至紫红色。

  (+)二氢黄酮类紫~紫红色

  (-)其他黄酮类

  另外,近来报道二氢黄酮可与磷钼酸试剂反应而呈棕褐色,也可作为二氢黄酮类化合物的特征鉴别反应。

  

(二)金属盐类试剂的络合反应

  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若具有3-羟基、4-羰基或5-羟基、4-羰基或邻二酚羟基等结构,则可以与许多金属盐类试剂如铝盐、锆盐、锶盐等反应,生成有色的络合物或有色沉淀,有的还产生荧光。

  

  1.铝盐

  样品+1%AlCl3(三氯化铝)

黄色(紫外灯入max=415nm下呈亮黄色荧光)

  (4′-羟基黄酮醇或7,4′-二羟基黄酮醇显天蓝色荧光)

  2.锆盐

  利用此反应鉴别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3-或5-OH的存在与否:

  

  

  5.醋酸镁盐

  

  6.氯化锶(SrCl2)

  样品+氨性氯化锶

具有邻二酚羟基结构的黄酮类化合物生成绿色至棕色乃至黑色沉淀。

  

  (三)硼酸显色反应

  5-羟基黄酮、2′-羟基查耳酮类+硼酸(无机酸或有机酸存在条件下)亮黄色

  一般在草酸存在下显黄色并具有绿色荧光,但在枸橼酸丙酮存在的条件下,则只显黄色而无荧光。

  

  (四)碱性试剂显色反应

  

(1)二氢黄酮类易在碱液中开环,转变成相应的异构体——查耳酮类化合物,显橙色至黄色。

  

  

  

(2)黄酮醇类在碱液中先呈黄色,通入空气后变为棕色,据此可与其他黄酮类区别。

  (3)黄酮类化合物的分子中有邻二酚羟基取代或3,4′-二羟基取代时,在碱液中不稳定,易被氧化,出现黄色一深红色_绿棕色沉淀。

  

 

练习题

A.二氢黄酮

B.黄酮苷

C.3-OH或5-OH黄酮

D.榕碱

E.邻二酚羟基黄酮

以下各试剂可分别用于检识

<1>、氯化锶

<2>、四氢硼钠

<3>、二氯氧锆

<4>、Molish试剂

<5>、醋酸镁(显天蓝色荧光)

EACBA

反应类型

鉴别特征

鉴别意义

备注

盐酸-镁粉反应

黄酮、二氢黄酮、红~紫红

黄酮醇、二氢黄酮醇红~紫红

查耳酮、橙酮、(-)

儿茶素类、异黄酮(-)

黄酮类特征性

鉴别反应,最常用

假阳性

(花色素)

四氢硼钠还原反应

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红~紫红

其它黄酮类(-)

二氢黄酮类

-

钠汞齐反应

黄酮、二氢黄酮红

异黄酮、二氢异黄酮红

黄酮醇类黄~淡红色

-

-

  

第三节 提取与分离

一、提取(了解,看书)

  黄酮类化合物的溶解性:

  游离黄酮:

多不溶于水;

  易溶于甲醇、乙醇、丙酮、乙酸乙酯、氯仿;

  溶于碱水。

  黄酮苷类:

多溶于水、甲醇、乙醇、丙酮;

  不溶于氯仿、石油醚等低极性有机溶剂;

  溶于碱水。

  

(一)溶剂法

  1.乙醇或甲醇提取法

  高浓度的醇(如90%~95%)适于提取游离黄酮。

  60%左右浓度的醇适于提取黄酮苷类。

  提取方法可选择冷浸法、渗漉法或回流法等。

  2.热水提取法

  该法成本低,安全,适合于工业化生产,但提出的杂质较多,并且仅限于提取黄酮苷类。

  

(二)碱提酸沉法

  酚羟基黄酮

碱性水或碱性稀醇(如50%的乙醇)浸出

浸出液经酸化

黄酮类化合物游离

沉淀析出,或用有机溶剂萃取

  常用的碱性水溶液为稀氢氧化钠溶液和石灰水

  注意:

①碱浓度不宜过高,以免在强碱下加热时破坏黄酮类化合物母核。

  ②加酸酸化时,酸性也不宜过强,以免生成盐,致使析出的黄酮类化合物又重新溶解,降低产品收率。

  ③当分子中有邻二酚羟基时,应加硼酸保护。

    二、分离

  

(一)柱色谱法

  分离黄酮类化合物常用的吸附剂或载体有硅胶、聚酰胺及纤维素粉等。

此外,也有用氧化铝、氧化镁及硅藻土等。

  1.硅胶柱色谱

  主要适于分离异黄酮、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及高度甲基化(或乙醚化)的黄酮及黄酮醇类。

  少数情况下,在加水去活化后也可用于分离极性较大的化合物,如多羟基黄酮醇及其苷类等。

  供试硅胶中混存的微量金属离子,应预先用浓盐酸处理除去,以免干扰分离效果。

  ※2.聚酰胺柱色谱

  吸附原理:

氢键吸附。

  吸附强度主要取决于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酚羟基的数目与位置等及溶剂与黄酮类化合物或与聚酰胺之间形成氢键缔合能力的大小。

   

  洗脱规律:

  以含水流动相(水-乙醇)做洗脱剂,黄酮苷比游离黄酮先洗脱下来。

  

(1)苷元相同,洗脱先后顺序一般是:

叁糖苷,双糖苷,单糖苷,苷元。

  

(2)母核上羟基越多,吸附越强,越难洗脱。

  (3)聚酰胺对处于羰基间位或对位的羟基吸附力大于邻位羟基,故洗脱顺序为:

具有邻位羟基黄酮,具有对位(或间位)羟基黄酮。

  (4)不同类型黄酮化合物,先后流出顺序一般是:

异黄酮,二氢黄酮醇,黄酮,黄酮醇。

  (5)分子中芳香核、共轭双键多者易被吸附,故查耳酮往往比相应的二氢黄酮难于洗脱。

  3.葡聚糖凝胶柱色谱

  凝胶型号:

Sephadex-G型及SephadexLH-20型

  分离机理:

分离游离黄酮——吸附作用(酚羟基越多,吸附越强,越不容易洗脱)

  分离黄酮苷——分子筛(分子量越大,越容易洗脱)

  常用洗脱剂:

  

(1)碱性水溶液(如0.1mol/LNH40H),含盐水溶液(0.5mol/LNaCl等)。

  

(2)醇及含水醇,如甲醇,甲醇-水(不同比例),t-丁醇-甲醇(3:

1)、乙醇等。

  (3)其他溶剂:

如含水丙酮、甲醇-三氯甲烷等。

  

(二)pH梯度萃取法

  酸性由强至弱的顺序

  7,4′-二OH>7-或4′-0H>一般酚羟基>3或5-OH

  NaHCO3Na2CO30.2%NaOH4%NaOH

  

  

  (三)根据分子中某些特定官能团进行分离

  有邻二酚羟基的成分可被乙酸铅沉淀,不具有邻二酚羟基的成分可被碱式乙酸铅沉淀,据此可将两类成分分离。

  具有邻二酚羟基的黄酮可与硼酸络合,生成物易溶于水,借此也可与不具上述结构的黄酮类化合物相互分离。

  

练习题

  配伍选择题

  A3,5,7-三羟基黄酮

  B3,5-二羟基-7-O-葡萄糖基黄酮苷

  C3,5,7,4’-四羟基黄酮

  D3,5,4’-三羟基-7-O-葡萄糖基黄酮苷

  E3,5,7,3’,5’-五羟基黄酮

  以上五种化合物经聚酰胺柱色谱,以水-乙醇混合溶剂梯度洗脱

  1.首先被洗脱的是

   2.第二被洗脱的是

   3.第三被洗脱的是

   4.第四被洗脱的是

   5.第五被洗脱的是

  『正确答案』BDACE

    重要考点:

  1、熟悉游离黄酮与黄酮苷的溶解性;

  2、黄酮类化合物提取与分离的方法都有哪些(记住方法名称);

  3、碱提酸沉的操作及注意事项(如果具有邻二酚羟基,要加硼酸保护);

  4、聚酰胺柱色谱的吸附规律(出峰顺序);

  5、pH梯度萃取的分离顺序(记住酸性与结构的关系)。

第五节 鉴别与结构鉴定

  一、色谱法在黄酮类化合物鉴别中的应用

  

(一)纸色谱

  适用于分离各种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及其苷类的混合物。

  混合物的鉴定常采用双向色谱法。

检识黄酮类化合物苷元,通常用“醇性”展开剂,检识苷往往用“水性”展开剂。

    

(二)薄层色谱

一般采用吸附薄层,吸附剂大多为硅胶和氧化铝。

  硅胶薄层色谱:

用于分离大多数苷元,也可用于分离苷。

用于分离与鉴定弱极性的黄酮类化合物较好。

  展开剂:

甲苯-甲酸甲酯-甲酸(5:

4:

1),并可以根据待分离成分极性的大小适当地调整甲苯与甲酸的比例。

另外尚有苯-甲醇(95:

5)、苯-甲醇-乙酸(35:

5:

5)、三氯甲烷-甲醇(8.5:

1.5,7:

0.5)、甲苯-三氯甲烷-丙酮(40:

25:

35)、丁醇-吡啶-甲酸(40:

10:

2)等。

分离黄酮苷元的衍生物如甲醚或乙酸乙酯等中性成分,可用苯-丙酮(9:

1)、苯-乙酸乙酯(7.5:

2.5)等为展开剂。

  聚酰胺薄层色谱:

适用范围较广,特别适合于分离含游离酚羟基的黄酮及其苷类。

  展开剂:

由于聚酰胺对黄酮类化合物吸附能力较强,因而需要用可以破坏其氢键缔合的溶剂作为展开剂。

在大多数展开剂中含有醇、酸或水。

常用的展开剂有乙醇-水(3:

2)、水-乙醇-乙酰丙酮(4:

2:

1)、水-乙醇-甲酸-乙酰丙酮(5:

1.5:

1:

0.5)、水饱和的正丁醇-乙酸(100:

1,100:

2)、丙酮-水(1:

1)、丙酮-95%乙醇-水(2:

1:

2)、95%乙醇-乙酸(100:

2)、苯-甲醇-丁酮(60:

20:

20)等。

  二、紫外及可见光谱在黄酮类化合物鉴别中的应用

  一般程序如下:

  

(1)测定样品在甲醇溶液中的UV光谱。

  

(2)测定样品在甲醇溶液中加入各种诊断试剂后得到的UV及可见光谱。

常用的诊断试剂有甲醇钠(NaOMe)、乙酸钠(NaOAc)、乙酸钠-硼酸(NaOAc-H3B03)、三氯化铝(AlCl3)及三氯化铝-盐酸(AlC13-HCl)等。

  (3)如样品为苷类,则可先进行水解,或甲基化后再水解,并测定苷元或其衍生物的UV光谱。

  

(一)黄酮类化合物在甲醇溶液中的UV光谱特征

  带Ⅰ在300~400nm区间,由B环桂皮酰系统电子跃迁引起;

  带Ⅱ在220~280nm区间,由A环苯甲酰系统电子跃迁引起。

  

   黄酮类化合物UV吸收范围

黄酮类型

带Ⅱ(nm)

带Ⅰ(nm)

黄酮

250~280

304~350

黄酮醇(3-OH取代)

250~280

328~357

黄酮醇(3-OH游离)

250~280

358~385

异黄酮

245~270

310~330(肩峰)

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

270~295

300~330(肩峰)

查耳酮

220~270(低强度)

340~390

  

  

(二)加入诊断试剂后引起的位移及其在结构测定中的意义

 1.加入诊断试剂后黄酮及黄酮醇类化合物的紫外光谱 

  

(1)乙酸钠/硼酸

  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如果有邻二酚羟基结构单元时,可在乙酸钠碱性下,与硼酸螯合,并引起相应峰带红移。

  带Ⅰ红移12~30nm,B环有邻二酚羟基

  带Ⅱ红移5~10nm,A环有邻二酚羟基

  (不包括5,6位邻二酚羟基)

  

  

(2)三氯化铝及三氯化铝/盐酸

  分子中有邻二酚羟基或3-羟基-4-酮基,或5-羟基-4-酮基时,还可以与三氯化铝络合,并引起相应吸收带红移。

  生成的铝络合物相对稳定性按下列顺序排列:

黄酮醇的3-OH>黄酮的5-OH>二氢黄酮的5-OH>邻二酚羟基>二氢黄酮醇的3-OH。

  邻二酚羟基及二氢黄酮醇3-OH系统与三氯化铝形成的络合物很不稳定,加入少量酸水(如盐酸)时即可分解(见下式)。

二氢黄酮醇的铝络合物可因在乙酸钠中不稳定而予以鉴别。

  

  AlCl3/HCl=MeOH谱图——无3-及/或5-OH

  AlCl3/HCl≠MeOH谱图——可能有3-及/或5-OH

  带Ⅰ红移35~55nm,有5-OH而无3-OH

  红移50~60nm,有3-或3-和5-OH

  AlCl3/HCl=AlCl3谱图——结构中无邻二酚羟基

  AlCl3/HCl≠AlCl3谱图——可能有邻二酚羟基

  带Ⅰ紫移30~40nm,B环有邻二酚羟基

  紫移50~65nm,A、B环具有邻二酚羟基

  (3)甲醇钠(碱性较强,可使黄酮类化合物母核上的所有酚羟基解离,导致相应的吸收带红移)

  带Ⅰ红移40~65nm,强度不变或增加有4’-OH

  红移50~60nm,强度减弱有3-OH,但无4’-OH

  

第五节 含黄酮类化合物的中药实例

  一、黄芩

  主要有效成分:

有黄芩苷(含4.0%~5.2%)、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等黄酮类化合物。

  生物活性:

具有抗菌、消炎作用,此外,黄芩苷还有降转氨酶的作用。

黄芩素的磷酸酯钠盐可用于治疗过敏、喘息等疾病。

  《中国药典》指标成分:

黄芩苷。

  

  黄芩苷为淡黄色针晶。

  几乎不溶于水,难溶于甲醇、乙醇、丙酮,可溶于含水醇和热乙酸。

  遇三氯化铁显绿色,遇乙酸铅生成橙红色沉淀。

  溶于碱水及氨水初显黄色,不久则变为黑棕色。

  经水解后生成的苷元黄芩素分子中具有邻三酚羟基,易被氧化转为醌类衍生物而显绿色,这是黄芩因保存或炮制不当变绿色的原因。

黄芩变绿后,有效成分受到破坏,质量随之降低。

  

  

  二、葛根

  主要成分:

含异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成分有大豆素、大豆苷、大豆素-7,4′-二葡萄糖苷及葛根素、葛根素-7-木糖苷。

  《中国药典》指标性成分:

葛根素。

  生物活性:

葛根总异黄酮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及降低心肌耗氧量等作用;

  大豆素具有类似罂粟碱的解痉作用;

  大豆素、大豆苷及葛根素均能缓解高血压患者的头痛症状;

  葛根素有α受体阻断作用。

  

  

  三、银杏叶

  主要成分:

有黄酮、黄酮醇及其苷类、双黄酮和儿茶素类等。

  《中国药典》指标性成分:

总黄酮醇苷和萜类内酯。

要求总黄酮醇苷大于等于0.4%,对照品采用槲皮素、山柰酚和异鼠李素;要求萜类内酯大于等于0.25%,对照品采用银杏内酯A、银杏内酯B、银杏内酯C和白果内酯。

  生物活性:

银杏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扩张冠状血管和增加脑血流量作用。

  银杏叶制剂是血小板激活因子抑制剂,长期服用可能抑制血小板的凝血功能引起脑出血。

  

  

  四、槐花

  主要成分:

芦丁、槲皮素、皂苷、白桦脂醇、槐二醇以及槐米甲、乙、丙素和黏液质等。

  芦丁是有效成分,可用于治疗毛细血管脆性引起的出血症,并用做高血压的辅助治疗剂。

据近代研究表明槐米中芦丁的含量高达23.5%,槐花开放后降至13.0%。

《中国药典》指标成分:

总黄酮。

要求槐花总黄酮(以芦丁计)大于等于8.0%,槐米总黄酮大于等于20.0%,对照品采用芦丁。

  

  芦丁可溶于乙醇、吡啶、甲酰胺等溶剂中,不溶于苯、乙醚、氯仿、石油醚,易溶于热水,冷水中溶解度小。

在冷水中1:

10000,沸水中1:

200,沸乙醇中1:

60,沸甲醇中1:

7。

  芦丁分子中具有较多酚羟基,显弱酸性,易溶于碱液中,酸化后又可析出,因此可以用碱溶酸沉的方法提取芦丁。

  芦丁分子中因含有邻二酚羟基,性质不太稳定,暴露在空气中能缓缓氧化变为暗褐色,在碱性条件下更容易被氧化分解。

硼酸盐能与邻二酚羟基结合,达到保护的目的,故在碱性溶液中加热提取芦丁时,往往加入少量硼砂。

  五、陈皮

  主要成分:

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橙皮苷等。

  生物活性:

橙皮苷具有和芦丁相同的用途,也有维生素P样功效,多作成甲基橙皮苷供药用,是治疗冠心病药物“脉通”的重要原料之一。

  《中国药典》指标性成分:

橙皮苷,陈皮中要求橙皮苷大于等于2.5%。

  橙皮苷性质:

几乎不溶于冷水,在乙醇或热水中溶解度较大,可溶于吡啶、甘油、乙酸或稀碱溶液,不溶于稀矿酸、三氯甲烷、丙酮、乙醚或苯中。

  与三氯化铁、金属盐类反应显色或生成沉淀,与盐酸-镁粉反应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