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高一地理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59444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96.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高一地理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精选高一地理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精选高一地理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精选高一地理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精选高一地理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精选高一地理月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精选高一地理月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精选高一地理月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精选高一地理月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精选高一地理月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精选高一地理月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精选高一地理月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精选高一地理月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精选高一地理月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精选高一地理月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精选高一地理月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精选高一地理月考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精选高一地理月考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精选高一地理月考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精选高一地理月考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高一地理月考试题.docx

《精选高一地理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高一地理月考试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选高一地理月考试题.docx

精选高一地理月考试题

灌南华侨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3月份月考检测

高一地理试卷

(分值:

100分时间:

75分钟)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读下图,完成1-3题。

1.①、③区域的人口增长模式分别属于()

A.现代型和原始型B.原始型和现代型

C.现代型和传统型D.传统型和现代型

2.③与①相比死亡率高的原因是()

A.战争B.疾病C.生活水平差D.老年人口多

3.与②人口增长模式相对应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是()

读“某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的转变表”,回答4-5题。

阶段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3.8

2.4

1.4

2.9

1.7

1.2

3.8

3.2

0.6

1.3

1.0

0.3

4.下列排序,能正确反映该国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的是()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①④②③D.③①②④

5.由表中数据判断,目前该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A.原始型B.传统型C.过渡型D.现代型

读下图回答5-7题。

6.关于图甲所示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B.高出生率、低死亡率

C.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D.人口数量增长较缓

7.图甲所示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状况最接近图乙中的()

A.Ⅰ阶段B.Ⅱ阶段

C.Ⅲ阶段D.Ⅳ阶段

联合国发布《2015年世界人口展望》报告,预测中国人口在达到峰值后,将于2050年回落到13.4亿,到本世纪末回落到10亿。

我国1980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2013年和2015年进行了两次调整。

下图是我国基于不同生育政策的出生人口预测图。

据图回答8-9题。

8.根据预测,我国人口变化将出现()

A.人口总量会呈现下降趋势B.本世纪末人口将达到新高

C.人口在本世纪中期将持续上升D.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持续下降

9.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对我国人口发展带来的影响是()

A.促进人口的迁移B.延缓老龄化的趋势

C.改变人口的增长模式D.导致男女性别比明显增大

下表为2010年世界最大移民接收国和输出国,人口迁移数量(单位:

万人)。

据此完成10-11题。

最大移民接收国

美国

4280

俄罗斯

1280

德国

1080

最大移民输出国

中国

3500

印度

2000

菲律宾

700

10.根据上表,世界人口的主要迁出国(  )

A.多为发展中国家B.多为发达国家C.均为南半球国家D.均为西半球国家

11.菲佣是指来自菲律宾的家政服务人员。

菲佣有文化、懂英语,素有“世界上最专业的保姆”之美誉。

中国香港、新加坡和美国是菲佣的主要分布地。

影响菲佣迁往上述各地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语言优势B.文化水平高C.经济差异D.国家政策优势

2017年2月21日,为期40天的2017年春运大幕落下。

全国道路、水路、民航、铁路运送旅客总量超过了29亿人次。

结合下图回答12-14题。

12.春运期间,春节前、后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分别为()

A.城市→农村,农村→城市B.农村→城市,城市→农村

C.城市→城市,农村→农村D.农村→农村,城市→城市

13.促使我国这种人口大量流动的主导因素是()

A.大量农村劳动力闲置B.国家放宽对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等政策

C.城乡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D.城市生活环境质量好

14.近年来,随着我国内地的企业不断增加,原在沿海工作的务工人员出现大量返乡就业的现象。

这种现象总体上不利于()

A.推进家乡城镇化进程B.促进家乡经济发展

C.增加春运长途客运量D.促进区域文化交流

该表为全国第五、六次人口普查部分数据统计,分析回答15-16题

人口普查

大陆地区人口总数

10年增

长率(‰)

0-14岁

(%)

15-59岁

(%)

60岁及

以上(%)

受大学教育人数

(每10万人)

城市化

水平(%)

第五次

(2000年)

12.7亿

11.66

22.89

66.78

10.33

3600人

36.2

第六次(2010年)

13.4亿

5.84

16.60

70.14

13

.26

8900人

46.6

15.根据表中数据,不能直接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A.老龄化进程加快 B.劳动力性别比例失调

C.人口素质提升明显D.人口向城市转移呈上升趋势

16.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逐步增强的是()

A.自然环境因素B.政治因素

C.婚姻家庭因素D.社会经济因素

深圳市1980年建立经济特区以后,城市经济发展迅速,现已成为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旅游和农林牧渔并举的外向型综合港口城市。

据此17-18题。

17.分析深圳市人口数量变化时,应重点分析其()

A.人口的迁移B.人口的出生率

C.人口的自然增长D.人口的死亡率

18.通过人口普查发现,深圳市人口的死亡率低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其原因是()

A.营养好B.女性比例高,寿命长

C.人口年龄结构轻D.文化教育水平高

下图为2015年2月14日《新闻联播》春运报道引入的““XX迁徙”我国部分地区春运期间人口流动路径示意图,光线强弱则代表人口迁徙的数量,光线越亮,人口迁徙的数量越大。

据图回答19-20题。

19.近年春节节前,大量民工返乡的主要原因是()

A.快捷便利的交通B.改革开放的政策

C.迅速发展的经济D.传统的家庭文化

20.2015年春运期间邻近省区和省区内短距离迁徙人口大幅增加,原因有()

A.春节游客多,长途旅行不安全

B.春运压力大,就近换乘其它交通工具

C.城市群崛起,就近就业的劳动力增多

D.冬季气温低,短途旅游更适宜

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资源、环境所能容纳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结合下表及所学知识回答21-22题。

某岛国 2016年环境与人口信息

最多能供养的人口数

最适宜的人口数

实际供养的人口数

45万

25万

35万

21.若a、b、c、d代表该岛国的四类资源在某一时期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且a>b>c>d,则该地的环境承载力是 ()

A.aB.bC.cD.d

22.若2015年该岛国的人口总量用X表示、人口合理容量用Y表示、环境承载力用Z表示,则三者的关系是 ()

A.Z> Y>XB.X>Y>ZC.Y>Z>XD.Z>X>Y

下表反映我国土地人口承载力与生活类型的关系。

读表回答23-24题。

生活类型

富裕型

小康型

宽裕型

温饱型

可承载人口(万人)

85358

93894

104330

117370

23.由上表可以看出()

A.土地人口承载力具有相对确定性B.土地人口承载力小于土地的人口合理容量

C.生活消费水平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D.土地人口承载力与生活消费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

24.提高我国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正确途径是()

①控制人口数量②提高资源利用率③提高人们消费水平④提高对外开放程度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下表为我国部分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表。

结合下表,回答下列各题。

地区

年生物量

(万吨)

可承载人口(万人)

最大可能人口密度

(人/平方千米)

东北地区

105100

23000

229

长江中下游地区

88600

22000

395

青海、西藏

10000

1000

4

25.表中信息反映的影响人口容量的主导因素是()

A.科技水平B.自然资源C.开放程度D.消费水平

26.下列关于青藏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地域广大,资源丰富,环境人口容量大 

②地处内陆气候干旱,环境人口容量小 

③生态脆弱,环境人口容量小 

④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增大环境人口容量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人口的性别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两性人口数量的比例关系,它通常由性别比这个指标加以度量。

性别比为平均每100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口的数量。

下图为四个国家人口性别比例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27.曲线④表示俄罗斯(前苏联)的性别比,造成1950年这一时期性别比较低的原因主要是()

A.战争B.移民C.疾病D.国家政策

28.若图中的曲线②代表珠江三角洲工业区的性别比例,造成20世纪80年代以来性别比较低的原因主要是:

()

A.重工业发达,大量男性劳动力迁入B.轻工业发达,大量女性劳动力迁入

C.男性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上升D.女性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上升

29.曲线①峰值的出现可能带来的问题有()

①人口老龄化②男女比例失调③社会秩序混乱④缺乏劳动力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0.下列关于环境移民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我国西南地区可能会出现环境灾害移民②我国环境污染移民主要分布在城市地区,生态移民主要分布在乡村地区③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不会出现环境移民④三峡移民属于生态移民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二、选择题:

(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正确的选A,错误的选B。

31.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时,人口自然增长最快,人口数量达到顶峰。

()

32.低自然增长率的人口增长模式是现代型。

()

33.生产力水平越高,人口增长速度就越快。

()

34.发达国家的医疗水平很高,人口死亡率均普遍低于发展中国家。

()

35.江苏省内存在苏南人口迁往苏北的趋势,这主要是经济差异的作用。

()

36.在影响人口迁移的各种自然环境因素中,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是最主要的。

()

37.一般说来,相同环境下,人口合理容量大于环境人口容量。

()

38.若某地的人口数量与环境人口容量相当,表明人口与其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基本协调。

()

39.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区域的资源丰富程度。

()

40.人口容量大小与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呈正相关。

()

三、综合题:

(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41.读1995~1997年统计的世界和部分国家人口增长模式数据表,完成下列问题。

(7分)

地区

人口出生率(%)

人口死亡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

全世界

2.4

0.9

1.5

A国

0.9

1.1

B国

1.5

0.6

0.9

C国

3.7

0.6

3.1

(1)A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2)若表中三个国家分别是肯尼亚、德国、韩国,根据数据所示,B国是________。

(3)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A国人口增长模式属于_____________。

(4)按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发展进程,C国属于上图中的(填①-④)阶段。

(5)从上图可以看出,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发展进程表现为:

首先是________率下降,其次是________率下降,最后导致________率的下降。

42.阅读下面两段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

读下面柱状图(资料第四次、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材料二

下表为1997年各大洲及不同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数据。

(1)上海市人口增长幅度超过全国平均增长幅度,从人口增长方面考虑,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2)与全国相比,在人口年龄构成中,上海面临的人口问题是:

人口的_________更严重;分析该人口问题带来的突出社会问题有:

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表中数据,人口增长速度仅次于非洲的是_____________洲,人口出现负增长的是洲。

(4)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的死亡率,原因是

43.目前“留守儿童”的教育成为全社会非常关注的问题。

以我国四川省为例,该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但人口分布不均,以平武至盐源一线为界,东西人口差异悬殊。

四川许多地方的小城镇和农村出现“留守儿童”和“留守家庭”等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现象。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1分)

(1)试比较川东和川西的人口分布情况。

地区/类别

川东

川西

人口密度(稠密/稀疏)

分布地区(盆地/谷地)

(2)每年都有四川民工大量流出,主要流往何地?

为什么?

 

(3)近年来,很多农民工从沿海地区返回家乡,你觉得政府应如何安置这些劳动力?

灌南华侨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3月份月考检测

高一地理试卷参考答案

1.D2.D3.D

【解析】本题考查人口增长。

1.①区域的人口增长特征: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故符合传统型模式;③区域的人口增长特征: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符合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

2.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由于人口寿命较长,故死亡率高是因为老年人口比重较高。

3.②模式出生率高,死亡率高,少年人口所占比重大,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小,故与D图符合。

4.D5.D

【解析】

试题分析:

4.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出生率高,死亡率高,出生率低,为原始型人口增长模式,符合图表中③,后来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死亡率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为图中①,然后出生率下降,自然增长率下降,为②④,故选D。

5.由表中数据结合上题分析判断,目前该国人口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为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故选D。

考点: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

6.D7.B

【解析】

试题分析:

6.由图甲可知,该城市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较低,属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地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

该城市人口自然增长较缓。

7.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该城市属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

图乙中下侧横轴表示死亡率、上侧横轴表示自然增长率、右侧纵轴表示自然增长率、左侧纵轴表示出生率。

根据图甲该市出生率8‰、死亡率4‰、自然增长率4‰的状况,只有Ⅱ阶段符合题意。

考点:

本题借助地理统计图考查人口增长模式。

8.A9.B

【解析】

试题分析:

8.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每年新增人口数总体呈下降趋势,所以,人口总量会呈现下降趋势,A正确;根据资料可知,我国人口在本世纪中叶前达到峰值,之后开始回落,B、C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自然增长率在总体呈下降趋势的前提下有波状上升,D错误。

9.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新生儿增多,使得老年人口比重有所下降,从而延缓老龄化的趋势。

考点:

人口数量变化。

10.B11.C

【解析】试题分析:

10.根据上表,世界人口的主要接收国多为发达国家,A错,B对。

俄罗斯、德国为东半球国家,美国为西半球国家,C、D错。

11.根据材料,影响菲佣迁往中国香港、新加坡和美国等地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差异,这些地区有更高的收入,更好的环境,C对。

语言没有优势,不是迁移的因素,A错。

文化水平高,不是迁移做家政的主要因素,B错。

与政策关系不大,D错。

考点:

人口的迁移方向及原因。

12.A13.C14.C

【解析】

12.春节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人口迁移方向以城市→农村为主;春节后,外出去城市打工,人口迁移方向以农村→城市为主,故A项正确。

13.城乡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为了

获得更高的收入,改善生活水平,是外出务工的主要原因,故C项正确;其他说法不是主导因素,故可以排除A、B、D项。

14.返乡就业可以推进家乡城镇化进程;增加就业率,提高收入可以促进家乡经济发展;春运长途客运量会减少,故C项符合题意;返乡就业可以促进区域文化交流。

【点睛】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15.B16.D

【解析】

15.根据表中数值可以看出,第六次人口普查比第五次的自然增长率下降,0-14岁的少儿比重下降,15-59岁的劳动人口比重增加,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受教育水平提高,城市化水平提高。

16.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随着科技和交通条件的发展,自然环境、政治、婚姻家庭等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在减弱,而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在加强。

17.A18.C

【解析】本题考查人口问题。

17.影响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的影响,而影响深圳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是人口的迁移。

18.由于深圳的人口数量主要由人口迁移影响,故主要是青壮年人口,故选C项。

19.D20.C

【解析】

19.近年春节节前,大量民工返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要求外出儿女尽量回家和父母团聚过年。

20.2015年春运期间邻近省区和省区内短距离迁徙人口大幅增加,说明邻近省区和省区内短距离的人口流动增多了,也就是说就近就业的劳动力增多了。

21.D22.D

【解析】

21.若a、b、c、d代表该岛国的四类资源在某一时期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环境承载力四类资源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的最小的那个,就是我们所示的木桶的短板效应,所以选D。

22.2015年该岛国的人口总量用X表示、人口合理容量用Y表示、环境承载力用Z表示,跟表中数据,可知岛国实际供养的人口数大于人口合理容量,小于环境承载力,所以Z>X>Y正确。

23.A24.C

【解析】

23.由上表可以看出,土地人口承载力具有相对确定性,土地人口承载力不一定小于土地的人口合理容量,资源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所以A正确。

24.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可以提高我国土地人口承载力,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们消费水平不是提高我国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正确途径,所以C正确。

25.B26.C

【解析】试题分析:

25.根据表中信息可知:

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青海、西藏这三个地区的生物总量是105100万吨,88600万吨,10000万吨,它们的承载力是23000万人,22000万人,1000万人,因此影响人口容量的主导因素是自然资源.

26.表格信息显示青藏地区可承载人口与最大可能人口密度都较小,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恶劣,环境脆弱,发挥当地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优势,能够增大人口容量,故该题选C项。

27.A28.B29.B

【解析】

试题分析:

27.图中曲线④的性别比小于100,说明男性少于女性,造成这一时期性别比较低的原因是战争,A正确。

28.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轻工业发达,大量女性劳动力迁入,女性比例高于男性,B正确。

29.曲线①峰值表示每100名女性对应115名男性,说明男性比例偏高,可能带来的问题有男女比例失调、社会秩序混乱,B正确。

考点:

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能力

30.A

【解析】“生态移民”是指因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退化引起的环境移民,故新疆、内蒙古因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严重;陕西和山西因植被破坏而导致的水土流失严重。

31.B

【解析】

试题分析:

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时,人口自然增长最快,但人口数量还在快速增长中,不会达到顶峰。

当人口自然增长率减少为零时,人口总数不再增长,人口数量达到顶峰。

32.B

【解析】人口增长模式中,原始型是高高低,传统型是高低高,现代型是低低低,因此,低自然增长率的人口增长模式有可能是原始型,也有可能为现代型,故该说法是错误的。

33.B

【解析】人口增长速度受到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的影响,人口自然增长主要取决于人们的生育意愿,一般而言,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人们生育意愿逐渐降低;人口机械增长主要受到人口迁移的影响,现代社会,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人口一般向经济较发达地区迁移。

除此之外,人口增长还受到其他因素影响,由此可知,生产力水平越高和人口增长速度越快之间,没有正相关的关系。

34.B

【解析】发达国家虽然医疗水平高,但是人口老龄化严重,人口死亡率仍然较高,有可能高于发展中国家。

此题说法错误。

35.B

【解析】导致人口迁移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苏南经济发达,苏北经济较落后,所以人口由苏北移向苏南。

36.A

【解析】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影响。

在影响人口迁移的各种自然环境因素中,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是最主要的。

37.B

【解析】本题考查环境人口容量。

环境人口容量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而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故人口合理容量小于环境人口容量。

38.B

【解析】若某地的人口数量与环境人口容量相当,表明人口已经达到最大值,人地矛盾比较突出,人地关系不协调。

39.B

【解析】本题考查人口容量的特征。

人口容量的警戒性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应控制在人口容量的最终警戒线以内。

40.错误

【解析】人口容量大小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和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41.(7分,每空1分)

(1)-0.2

(2)韩国(3)现代型或低增长阶段(4)②

(5)死亡出生自然增长

【解析】

试题分析:

(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结合表格数据计算出A国人口自然增长率

是-0.2。

(2)若表中三个国家分别是肯尼亚、德国、韩国,根据数据所示,A人口负增长,是发达国家,德国。

C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应位于非洲,是肯尼亚。

B国是韩国。

(3)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A国人口出现负增长,人口增长模式属于现代型或低增长阶段。

(4

)按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发展进程,C国是过度型增长模式,应填入第二个括号内。

(5)图中可以看出,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发展进程表现,首先是死亡率下降,其次是出生率下降,最后导致自然增长下降。

42.(12分)

(1)外来流动人口多 (2分)

(2)老龄化(1分)

老年人口多,社会负担加重;(2分)

青壮年劳动力严重不足、国防兵源不足、老人生活孤单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等。

(2分)

(3)拉丁美(1分)欧(1分)

(4)高(1分)发达国家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大(2分)

43.(11分)

(1)(每空1分)

地区/类别

川东

川西

人口密度(稠密/稀疏)

稠密

稀疏

分布地区(盆地/谷地)

盆地

谷地

川东地区人口稠密,主要分布在盆地中;川西地区人口稀疏,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的谷地中。

(2)四川民工主要流向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

(2分)

原因: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有较多的就业机会,有较好的工资待遇,有更好的发展条件,对民工有较强的吸引力。

(2分)

(3)给出优惠政策,让回乡民工自主创业;发展当地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收回乡民工参加工作;政府组织培训农民工,提高家民工素质。

(3分)

【解析】本题考查人口的分布、人口迁移。

(1)人口分布与地形密切相关,平原、盆地地形,人口相对稠密;山区则人口较少。

(2)民工流动主要源于经济原因,中国东部沿海大城市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吸引了大量民工。

(3)返乡民工是一种新劳动力资源,政府方面应从政策、就业、教育等多面给予优惠、挖掘其潜力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1)人口分布与地形密切相关,川东地区为盆地地形,人口稠密;川西地区地势较高,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的谷地中,人口稀疏。

(2)民工流动主要源于经济原因,现阶段,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经济发达,有较多的就业机会,有较好的工资待遇,有更好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