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99156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溃疡性结肠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溃疡性结肠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溃疡性结肠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溃疡性结肠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溃疡性结肠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溃疡性结肠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溃疡性结肠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溃疡性结肠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溃疡性结肠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溃疡性结肠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溃疡性结肠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溃疡性结肠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溃疡性结肠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溃疡性结肠炎.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溃疡性结肠炎.docx

《溃疡性结肠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溃疡性结肠炎.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溃疡性结肠炎.docx

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

概述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主要累及直肠、结肠粘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和粘液脓血便和里急后重以及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

该病迄今病因未明,病程漫长,病情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

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患病率一直很高,但是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被完全阐明,在治疗上仍存在较多问题,不仅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而且还存在一定的癌变率[1]。

本文重点讨论祖国医学运用中药内服及灌肠等综合疗法在治疗本病上取得一些较好疗效。

二、病因病机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与自身免疫损伤、遗传、感染、神经精神等因素有关。

近年多项研究结果表明与血液高凝状态存在相关性,微血栓形成可能是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持续的高凝状态可能与患者的临床进展有关,具有促进炎症发生发展的作用。

有研究发现,有血栓形成的疾病的病理过程及临床并发症与组织因子,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有密切的关系。

何灏澜等[2]研究发现组织因子多表达在溃疡周围粘摸组织中的胞膜和胞浆,呈现棕黄色为阳性,溃疡性结肠炎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结肠组织。

组织因子抑制剂多表达为溃疡周围粘摸组织中胞浆内棕黄色细小颗粒,溃疡性结肠炎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结肠组织。

祖国古医籍中并无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名,但根据其症候学特点,应属“泄泻、“久痢”、“休息痢”等范畴。

《素问·太阴阳明》篇云:

“饮食不节,起居不时,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腑,入五腑则腹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

中医较早认识到这一疾患,认为病位在大肠,但病理基础在脾虚。

其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病后体虚、禀赋不足等密切相关。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复杂,有内因和外因之分,内因主要为内伤七情、脾胃虚弱、饮食不节、劳倦所伤;外因主要为外感湿热、疫毒之邪[3]。

其基本病机变化为脾胃受损,湿困脾土,肠道功能失司,病位在肠,脾失健运是关键,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

脾主运化,喜燥恶湿,大小肠失司泌浊、传导;肝主疏泄,调节脾运;肾主命门之火,能暖脾助运,腐熟水谷。

若脾运失职,小肠无以分清泌浊,大肠无法传化,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合污而下,发为此病。

病理因素与湿邪关系最大,湿为阴邪,易困脾阳,脾受湿困,则运化不健。

但可夹寒、夹热、夹滞。

正如严用和在《济生方·痢疾》中所云:

“夫人饮食起居失宜,运动劳役过其度,则脾胃不充;饮食失度,过劳伤身,复感外邪所致。

”本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脾肾虚弱,标实为湿、痰、热、瘀,主要为湿邪为患。

湿邪其性重浊黏滞,故本病发病多较缓慢,病程较长,反复难愈。

病位在肠,与脾、胃、肝、肾有密切关系。

《景岳全书·杂证谟·痢疾》中有论述:

“凡里急后重者,病在广肠最下之处,而其病本则不在广肠而在脾胃”。

三、诊断

(一)疾病诊断(主要是西医内容)

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应包括其临床类型(初发型、急性暴发型、慢性复发型、慢性持续型)、严重程度、病变范围及病变分期。

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症状为腹泻或便秘,病初症状较轻,粪便表面有黏液,以后便次增多,重者每天排便10~30次,粪中常混有脓血和黏液,可呈糊状软便。

便血是较常见的症状,主要由于结肠黏膜局部缺血及溶解纤维蛋白的活力增加所致。

一般为小量便血,重者可呈大量便血或血水样便。

腹痛多局限左下腹或下腹部,轻症者亦可无腹痛,随病情发展腹痛加剧,排便后可缓解。

里急后重系由于炎症刺激直肠所致,并常有骶部不适。

消化不良时常表现厌食、饱胀、嗳气、上腹不适、恶心、呕吐等。

全身表现多见于急性暴发型重症患者,出现发热、水电解质失衡、维生素、蛋白质丢失、贫血、体重下降等。

其临床主要体征为左下腹或全腹压痛,可扪及降结肠特别是乙状结肠呈硬管状,并有压痛,有时腹肌紧张,肛诊可发现肛门括约肌痉挛,指套有黏液或血性黏液分泌物,直肠有触痛。

有者可触到肝大,此与脂肪肝有关。

诊断标准:

依据2000年成都召开的全国炎症性肠病学术会议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修订诊断标准进行。

1.临床表现有持续反复发作性粘液脓血便,腹痛,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

不应忽视少数只有便秘或无血便的患者,既往史及体检中要注意关节、眼、口腔、皮肤、肝、脾等肠外表现。

肠镜所见:

粘膜有多发性浅溃疡伴充血、水肿,病变大多从直肠开始,且成弥漫性分布。

粘膜粗糙呈颗粒状,质脆、易出血,或附着有脓性分泌物。

可见假息肉,结肠袋往往变钝、消失。

病理所见粘膜活检是炎性反应,同时常可见糜烂,隐窝脓肿,腺体排列异常及上皮变化。

钡灌肠所见:

①粘膜组彭粗乱及或细颗粒变化。

②多发性溃疡或假性息肉。

③肠管狭窄、缩短、结肠袋消失,可呈管状。

临床上可根据其主要症状特点,结合相关辅助检查如:

血常规、粪便常规、血沉、免疫学检查、结肠镜、粘膜活检、钡餐灌肠及病理学检查可作出诊断。

(二)中医诊断

1中医疾病诊断

以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泻下赤白脓血便为主症可资诊断。

常兼有腹胀、腹痛、肠鸣、纳呆。

临床起病或急或缓。

急性起病者多发生在夏秋之交,九痢则四季皆可发生。

多有饮食不洁史

2中医症候诊断

中医学理论和实践认识具有软科学的特点,定性认识较多、主观性较强,在诸多领域都存在着不一致的现象,目前中医行业领域内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辨病、辨证、辨症等的关系与临床功能定位尚不清晰[4]。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等特点。

其中各个证型一般都具有泄泻、腹痛、粘液脓血便和不同程度的里急后重等共同症候。

除此以外,在辨证分型时,还要抓住各证型的特殊症候。

历代医家主要将本病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症候。

2.1活动期中医辨证为大肠湿热,积毒内蕴证型。

主症:

①腹泻便澹;②乱液脓血便;③腹痛;④里急后重;⑤舌质红,舌苔黄腻;⑥脉滑数或濡数。

次症:

①肛门灼热;②身热;③下腹坠痛或灼痛;④口苦,口臭;⑤小便短赤。

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第1项必备)、次症2项或主症第1项,次症3项。

2.2恢复期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湿热癖阻证型。

主症:

①腹泻便澹;②钻液脓血便,血色紫暗;③腹痛;④里急后重⑤舌质淡、胖、黯或齿痕,苔薄腻或黄腻;⑥脉沉或沉滑。

次症:

①腹胀、肠鸣;②纳呆;③肢体倦怠;④神疲懒言;⑤面色萎黄。

具备主症2项(第1项必备)、次症2项或主症第1项,次症3项。

2.3缓解期中医辨证为脾气亏虚,疲阻肠络证型。

主症:

①腹泻便塘;②大便夹有钻液或少量脓血;③食少纳差;④食后腹胀;⑤舌质黯或有疲点、察斑,苔薄白;⑥脉细涩或濡缓。

次症:

①腹胀肠鸣;②腹部隐痛喜按;③肢体倦怠;④神疲懒言;⑤面色晦暗;⑥肌肤甲错。

具备主症2项(第1项必备)、次症2项或主症第1项,次症3项。

四、治疗【本书亮点和核心内容】

(一)中药治疗

1中药内治(具体有多少内治方法待讨论)

近20年来,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不少学者对其病名、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及中药的作用机制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显示出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在改善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减少不良反应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现代研究已证实,中医药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免疫失调,尤其对于不适当的免疫反应具有较强的调节作用,其作用机制呈现为多环节、多方位、多靶点。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首重辨证论治,分型包括大肠湿热证、脾胃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和血瘀肠络证等六个证型,在证型确定时,还可出现复合证或兼证型。

根据其临床分型,常用的内治法有健脾疏肝法、消痈生肌法、清热祛湿法、温下法等。

顾缨等[5]应用仙石汤治疗本病,主要药物为炒白术、炒白芍、获荃、炮姜、仙鹤草、石榴皮。

实验分为中药组即仙石汤组28人和对照组即得舒特(苏威制药厂)20人。

治疗方法:

中药组:

每次100ml,每日2次,饭后口服,1个月为个疗程。

对照组:

口服,每次50mg、每日3次,1个月为个疗程。

得出结果:

中药组28例中,总有效率为89.2%。

对照组20例中,总有效率为85%。

可见仙石汤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在周天羽等[6]应用消痈生肌方治疗本病的研究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各有30例。

治疗组予消痈生肌方治疗。

处方黄茂、黄连、苦参、白及、浙贝母、乌贼骨、蒲公英、丹参、甘草、三七。

每天1剂,水煎,取汁300ml,分3次口服。

对照组予胃热清胶囊治疗。

每次4粒,每日3次。

两组均治疗1月为疗程,同时加服西咪替丁片,每日三次口服。

得出:

两组病例经两个月治疗后,达到临床治愈。

治疗组为18例,对照组为13例;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67%;对照组为86.67%。

可见消痈生肌方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张海燕等[7]采用清热祛湿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1例,治疗组给予肠炎清一号方(黄芩,黄连,白头翁,秦皮,木香,芍药巧,蛇舌草,炒当归,元胡,甘草等)口服和肠涤清保留灌肠,对照组选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公认的柳氮磺毗咤肠溶片口服和柳氮磺毗陡水溶剂灌肠,治疗组及对照组4周为个疗程,均观察1个疗程,两组患者分别从临床症状、舌脉、大便常规及肠镜四个方面来评价临床综合疗效,治疗组31例,总有效率为87.1%;对照组30例,总有效率为73.3%;经Ridit分析,u=-2.086,p=0.04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临床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

宋秀江等[8]采用温下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治疗组采用温脾汤方药及加减。

药物:

生大黄12g,炮附子10g,炮姜6g,党参10g,炙甘草6g。

对照组应用柳氮磺胺吡啶每日4~6g,分4次口服。

疗程一个月。

同时予补充叶酸,予叶酸片5mg,每日三次。

得出临床综合疗效结果为:

临床综合疗效分析经过4周的治疗后,判定综合疗效,经统计学检验,温下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可见,温下法疗效满意,优于柳氮磺胺吡啶。

席军生等[9]将所观察病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黄芩汤组作为治疗组,药物组成为黄芩、白芍、甘草、大枣,口服一日三次,20毫升/次。

柳氮磺吡啶组为对照组,口服一日三次,20毫升/次。

每组各30例,30天为一疗程,连续观察两个疗程。

得出: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76.67%。

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从临床治愈上可见黄答汤疗效更好。

1.1中医辨证治疗(必有内容)

该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主要有:

大肠湿热、寒湿凝滞、食滞胃肠、毒热壅盛、瘀阻肠络、肝郁脾虚、脾气虚弱、脾虚湿困、寒热错杂、气阴亏虚、脾肾阳虚等几种。

(1)大肠湿热:

治法:

清热除湿。

方药:

葛根芩连汤加减。

本方重在清化肠中湿热,升清止泻,方中葛根解肌清热,煨用则能升清止泻;黄芩、黄连清热燥湿;甘草甘缓和中。

如发热较著者,可加柴胡、银花、连翘;如为暑热作崇,可用六一散解暑清热,利湿止泻;如湿邪偏重,胸脘痞闷,渴不欲饮,苔腻时,宜酌加藿香、佩兰、苍术、厚朴、薏仁;若热邪偏重,发热,口渴喜冷饮,苔黄厚,可选加银花、白头翁、秦皮、黄柏等;伴恶心呕吐者,可加竹茹、陈皮、半夏;大便下血者可用当归、赤小豆、白头翁等以养血祛湿,清热解毒,或可用地榆、槐花以凉血止血,炒荆芥以清血中之风,还可加参三七、三七粉、云南白药,以化瘀止血,或可用白及粉以泄血分之热并助生肌止血之力。

(2)寒湿凝滞:

治法:

温化寒湿,调气和血。

方药:

胃苓汤加减。

胃苓汤可温化肠胃中之寒湿之邪。

方中白术、苍术祛湿健脾;陈皮、厚朴调气散寒,又温通助化寒湿、桂枝温散寒邪、茯苓健脾利湿。

如兼恶寒身痛,发热无汗、脉浮等表证者,可合用荆防败毒散或藿香正气散以疏表解肌;若寒邪偏盛、泄下清稀如水样,腹痛肠鸣者,将桂枝改为肉桂9g,加乌药10g,良姜10g以温化寒湿;若小便不利者加猪苓10g;兼暑湿加草果10g、藿香10g、砂仁6g以解暑化湿。

(3)食滞胃肠:

治法:

消食导滞,调和脾胃。

方法:

保和丸加减,保和丸重在消食化滞健脾和胃。

方中山楂、神曲、莱菔子、麦芽消食导滞;半夏、陈皮和胃化湿降气;茯苓健脾渗湿。

肉滞重用山楂,面积重用麦芽、莱菔子,谷停可加炒谷芽,酒伤可加葛花、枳?

?

子。

如腹胀痛甚,大便泻下不畅者,可加大黄、枳实各6g,槟榔10g以通腑导滞;如积滞化热甚加黄连6g清热厚肠;如恶心呕吐,加蔻仁10g和胃止呕;如食欲不振,加藿香10g、佩兰10g芳香醒胃;如舌苔垢腻,加苍术10g,苡仁15g芳香和渗湿同用,增强去湿之功。

(4)毒热壅盛: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宁血。

方药:

白头翁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两方合用共凑清热凉血、解毒宁神之功。

方中白头翁清血分之毒热;配黄连,黄柏、黄芩、秦皮清热燥湿,生地、二花炭、丹皮、赤芍、知母凉血活血,清热解毒;大黄清热泄毒,荡大肠之毒热;生石膏清气分之热毒。

如热毒侵入营血,高热神昏谵语者,可加用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2~3g,以清解热毒,开窍安神;若高热、抽搐痉厥者加用紫雪散2g、全蝎10g、钩藤15g以清热熄风镇痉;如呕吐频繁,胃阴耗伤,舌红绛而干,则可酌加西洋参10g、麦冬10g、石斛15g,扶阴养胃;如屡饮屡吐,可用玉枢丹吞服以和胃止呕;若下利无度,饮食不进或突然四肢不温、面白、出冷汗,喘促乃毒热内闭,阳气外脱,应急用独参汤或四逆加人参汤浓煎顿服,以益气救阳。

(5)瘀阻肠络:

治法:

化瘀通络、止痛止血。

方药:

少腹逐瘀汤加减。

少腹逐瘀汤重在化瘀通络、和营止血。

方中蒲黄、五灵脂、当归、川芎配合为方之主要组分,活血化瘀,养血生新;香附、台乌、枳壳、元胡、乳香、没药行气活血定痛;肉桂、干姜、小茴香温经散寒行瘀,肠络瘀血得散则泄泻、腹痛自止。

如气血瘀滞,化为脓血,大便挟有赤白粘冻,可合白头翁汤同用,以清热凉血;兼食滞加槟榔10g、山楂10g以消食导滞;如挟有瘀阻者,以滞下粘液为主,本方合苓桂术甘汤同用,以温化痰湿;如血热、大便暗红色较多,上方加三七粉3g(冲服),大黄炭10g以凉血止血;如气虚明显,见神疲、乏力、肢倦者,加党参10g,白术10g,以益气行血。

(6)肝郁脾虚:

治法:

抑肝扶脾、理气化湿。

方药:

逍遥散合痛泻要方加减。

两方合用共凑疏肝健脾之功。

方中柴胡、白芍、青皮疏肝理气,缓急止痛;白术、茯苓、陈皮、山药理气健脾祛湿;防风、薄荷舒肝养肝,醒脾燥湿;甘草缓急而调和诸药。

若两胁胀痛,脉弦有力,上方加元胡10g。

郁金10g以疏肝止痛;便秘和腹泻交替发作,则上方加槟榔10g、沉香6g以疏导积滞;如腹胀腹痛者,上方加枳实10g,厚朴69以行气消胀;嗳气呕恶为肝气犯胃,胃气上逆,则上方加旋覆花10g、代赭石30g以降逆止呕;如脾虚较重,腹泻次数增多,则上方加党参15g、升麻10g以升补脾气;如情怀郁结、不思饮食、加代代花10g、玫瑰花10g以舒肝醒胃。

(7)脾气虚弱:

治法:

补中益气、升阳止泻。

方药:

补中益气汤加减。

方中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补气健脾,为本方主药;升麻、柴胡配合参、芪以升举清阳,如葛根增加升清止泻作用;陈皮理气和胃,以防中气壅滞;诸药合用,使脾气健旺,升降复常,腹泻自除。

如脾气下陷重者,上方加重参、芪药量至20g;如见心慌气短失眠者,为心神失养,当于上方加炒枣仁10g、煅龙骨20g以养心安神;如气虚血少,见面色无华、眩晕、乏力、气短,当补益气血,上方加阿胶10g、当归10g,山药15g;伴发热、汗出者,上方加桂枝6g、白芍10g以调和营卫;夹食滞见嗳气呕恶者,如莱菔子10g、山楂10g、鸡内金10g以消食导滞;如泄泻日久,脾虚夹湿,肠鸣漉漉,舌苔厚腻,或食已即泻,当于健脾止泻药中加升阳化湿的药物,原方去白术,加苍术10g、厚朴10g、羌活10g。

防风6g以升阳燥湿;如脾虚而夹湿热,大便泻下黄褐者加黄连6g、厚朴10g、地锦草10g以清化湿热。

(8)脾虚湿困:

治法:

健脾益气,化湿和中。

方药:

参苓白术散加减。

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为四君子汤,是补气健脾的代表方,专治脾虚失运,辅山药、莲子肉以助健脾益气之力;伍苡仁、扁豆渗湿健脾:

砂仁、陈皮则和胃醒脾,理气宽中;桔梗载药上行;全方具有健脾补气、除湿止泻之功。

如腹胀中满,气滞湿阻症状明显者,去方中炙甘草加大腹皮10g以理气化湿宽中;有停食者加山楂、麦芽、神曲各10g;若湿蕴化热,舌苔黄腻者,加黄芩10g、滑石10g以清利湿热;如腹痛而冷者,上方加干姜10g以温运脾阳。

(9)脾胃虚寒:

治法:

温中健脾,散寒祛湿。

方药:

理中汤加味。

方中党参、白术甘温健脾益气;干姜温中散寒,振奋脾阳;甘草调和诸药。

如腹中冷痛,肢凉畏寒较甚者,上方加炮附子9g;如伴呕吐吞酸,寒热夹杂者,加黄连6g,以兼清热;如小腹拘急冷痛者,上方加小茴香、乌药各6g,以温暖下元,理气止痛。

(10)寒热错杂:

治法:

扶正祛邪,调理寒热。

方药:

连理汤加减,方中以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健脾温中;黄连清肠中湿热。

综观全方,寒热并用,补泻同施,使寒散热消湿除,正复邪去,诸症自愈。

如兼食滞者,加麦芽10g、山楂10g、神曲10g;泻利休止时可用香砂六君子汤合香连丸健脾益气,兼清余热以巩固疗效。

(11)气阴亏虚:

治法:

益气养阴,健脾补肾。

方药:

参芪地黄汤加减。

方中党参、黄芪、甘草补益中气、升阳;生地黄、当归、芍药、乌梅、玄参、首乌养血生津;佐以枳实、陈皮行气除满;麻仁、桃仁、蜂蜜润肠通便。

如虚中夹实,合并大肠湿热者,宜加入酒军、黄芩、瓜蒌仁之类药清热除湿;如合并有大便下血则加槐花、地榆清肠止血;如便秘与泄泻交替者,可用大剂量白术(30g以上)、山药、首乌、当归健脾益肾,养血润肠,适时加减,解除痛苦。

(12)脾肾阳虚:

治法:

健脾温肾止泻。

方药:

四神丸合附子理中汤加减。

或真人养脏肠,四神丸温肾散寒;附子理中汤温肾健脾,方中附子、补骨脂温补肾阳,理中汤合吴茱萸、肉豆蔻温脾暖中,五味子涩肠,合用可温肾暖脾止泻。

真人养脏汤温补脾肾,收涩固肠。

方中以党参、白术、炙甘草温脾益气;肉桂,肉豆蔻温肾暖脾散寒止泻;广木香以调气;白芍则缓急止痛;当归和血;诃子、罂粟壳收涩固脱。

全方温暖脾肾,收涩固脱,调和气血并用,用于泻利日久,肠中积滞已去,呈现虚泻滑脱者,甚宜。

如脾阳虚为主者,重用党参、白术、炮姜、石莲子,肾阳虚偏重者,重用附子、肉桂、补骨脂;滑脱不禁,舌苔无滞腻者,加罂粟壳10g,诃子肉10g,赤石脂10g、石榴皮10g等;如下腹隐痛加吴萸10g、香附10g;如腹痛加金狗脊10g、菟丝子10g;如久泻不止,兼见脱肛者,上方加生黄芪15g、升麻10g,以升阳益气固脱;若久泻不愈,由阳及阴,脾肾阴虚者,又当填阴之剂,加天门冬15g、黄精15g、麦冬10g。

1.2中医经方验方治疗(可有可无)

隗继武教授,其采用口服安肠愈疡汤加生肌散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经验颇为丰富[10]。

内服方剂安肠愈疡汤药物组成如下:

薏苡仁30g,黄芪15g,白术15g,黄连12g,地榆炭15g,仙鹤草15g,木香9g,槟榔15g,当归9g,炒白芍18g,防风6g,甘草5g。

灌肠治疗生肌散药物组成:

败酱草30g,椿皮30g,白及30g,三七粉3g,儿茶9g,枯矾6g。

孙大娟[11]采用实验组(柳氮磺吡啶组)和对照组两组对安肠愈疡汤(组成:

薏苡仁30g,黄芪15g,白术15g,黄连12g,地榆炭15g,仙鹤草15g,木香9g,槟榔15g,当归9g,炒白芍18g,防风6g,甘草5g。

)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

结果显示:

在综合疗效、中医症候疗效、中医主要证侯积分、镜下结肠粘膜疗效、血小板计数的变化、粘膜组织病理疗效多项指标方面,安肠愈疡汤疗效较好,与柳氮磺吡啶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3中成药治疗(通常可以有)

随着医药事业的发展,目前中成药也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祛邪胶囊[12]由明代医家李中梓所创的治积名方阴阳攻积丸化裁而来。

方药组成如下:

吴茱英,干姜,官桂,川乌,黄连,半夏,橘红,茯苓,槟榔,厚朴,枳实,菖蒲,元胡,沉香,桔梗,巴豆霜,内金,麦芽,牙皂,生晒参,琥珀。

上药经炮制成粉状,装胶囊而成。

陈崭新的研究发现祛邪胶囊对溃疡性结肠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范恒[13]的临床研究中治疗组用结肠康冲剂(由细辛、黄连、乌梅、木香、当归、党参等药组成,由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中药制剂室生产)治疗,3次/d,1次1袋。

15天为1个疗程。

对照组用柳氮磺胺吡啶(SASP)、激素及对症治疗。

治疗组结果显示:

①结肠康具有明显双向调节作用,既能治疗大便稀溏、脓血便,又能治疗便秘;②结肠康的止痛效果特别明显,很多病人服药后,腹痛症状几天之内很快消失,且未见反复情况;③结肠康具有理想的消除腹胀作用,对部分具有里急后重的病人亦有较好的效果。

刘万里[14]研究中将治疗组服用肠安胶囊(药物组成:

黄芪、白术、黄芩、半夏、陈皮、桔梗等;对照组服用补脾益肠丸。

3个月为1疗程,服药1个疗程。

结果显示肠安胶囊组优于补脾益肠丸组,临床疗效良好。

此外,刘屹[15]指出:

丹参注射液对溃疡性结肠炎血小板活化(瘀血)状态的干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

2中药外治(具体有多少外治方法待讨论)

中医外治法用于临床已有悠久的历史。

近代更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主要以中药灌肠为常用方法,中药灌肠治疗为常用方法。

中药保留灌肠指:

药物通过直肠静脉、淋巴系统及直肠粘膜吸收,通过直肠下静脉和肛管静脉绕过肝脏,从而避免“肝首过消除效应”,提高病变部位的血药浓度,保护肠道溃疡面,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能较快促进炎症吸收和溃疡愈合,且可以避免长期服用寒凉之品损伤脾胃之气,一举多得。

灌肠药物的选用上,众多医家的体会多有不同,但以清热解毒药为多。

此外,活血化瘀药、收敛固涩药、凉血止血药、敛疮生肌药以及行气止痛药也多有应用。

1清热药;黄芩,黄连,黄柏,苦参,金银花,青黛,白头翁,蒲公英,红藤,马齿苋,败酱草,蛇舌草,鱼腥草,鸦胆子,秦皮等都常作为灌肠药物使用。

2收涩药;石榴皮最常选用,五倍子,乌梅,诃子,赤石脂也有应用。

3止血药;地榆,槐花,白芨,三七最为常用。

4活血化瘀药;常用药有丹参,乳香,没药,血竭等。

郑丽华[16]用慢溃宁煎剂(青黛、贯众、马齿苋等组成)对溃疡性结肠炎进行临床疗效观察,治疗组每次药量为150毫升,1次/日。

保留灌肠两周为一疗程,休息一周,继续第二疗程,共四个疗程。

经慢溃宁煎剂治疗后,痊愈6例(40%),有效8例(53.33%),无效1例(6.67%),总有效率93.33%。

2.2中药熏洗

时菁静和王立冬等[17]将120例应用保留灌肠治疗的UC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30例。

治疗组在灌肠前采用中药熏洗剂熏洗,再使用灌肠膏润滑灌肠管及肛门;对照I组用温水熏洗和灌肠膏润滑;对照Ⅱ组仅用灌肠膏润滑;对照Ⅲ组仅用液体石蜡油润滑。

各组均每日进行保留灌肠两次,21天为1个疗程。

观察各组的研究者客观评价、患者主观评价及患者总体评价。

结果研究者客观评价比较:

治疗组出现肛门水肿、发红、破渍例数均少于对照I、Ⅱ、Ⅲ组(P〈0.05或P〈0.01);治疗组药液保留时间〉4h例数多于对照I、Ⅱ、Ⅲ组(P〈0.05);患者主观评价比较:

治疗组出现插管不适、注药不适、肛门坠迫感、灌肠后腹部不适、瘙痒例数及疼痛评分均少于或低于对照I、Ⅱ、Ⅲ组(P〈0.05);患者总体评价满意度优于各对照组(P〈0.05)。

结论:

灌肠膏联合中药熏洗剂可减轻UC患者保留灌肠过程中对肛门黏膜的刺激程度,减少患者痛苦,增加患者的舒适度。

3中药特色疗法(具体有多少特色疗法因病种而定)

3.1中药介入

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率近年有上升趋势,近几十年来本病的治疗一直是围绕水杨酸柳氮磺吡啶等药物,并配合激素、中药等药物治疗,但疗效不佳。

因此探讨新的治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张向红[18]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52例,分为两组,介入组32,为常规美沙拉嗪治疗基础上行介入治疗,经肠系膜上、下动脉药物灌注治疗;对照组20例,常规美沙拉嗪治疗。

结果:

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较治疗组明显,介入组肠镜下病变明显改善,且优于对照组;其治疗后的完全缓解率和总有效率也高于对照组。

可见肠系膜上、下动脉药物灌注是一种溃疡性结肠炎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

(二)针灸治疗

1针刺治疗

陶玉雪[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