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专题研究讲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04514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教育史专题研究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外教育史专题研究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外教育史专题研究讲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外教育史专题研究讲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外教育史专题研究讲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中外教育史专题研究讲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中外教育史专题研究讲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中外教育史专题研究讲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中外教育史专题研究讲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中外教育史专题研究讲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中外教育史专题研究讲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中外教育史专题研究讲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中外教育史专题研究讲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中外教育史专题研究讲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中外教育史专题研究讲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中外教育史专题研究讲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中外教育史专题研究讲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中外教育史专题研究讲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中外教育史专题研究讲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中外教育史专题研究讲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外教育史专题研究讲稿.docx

《中外教育史专题研究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教育史专题研究讲稿.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外教育史专题研究讲稿.docx

中外教育史专题研究讲稿

中外教育史专题研究

总学时:

36(讲课与研讨相结合)

学分:

2

开课学院: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

主讲教师:

蒋明宏(教授、博士)

教学目的:

课程目的是使研究生在探讨、研究教育问题时,具有历史眼光和整体视野,能把握中外教育(以中国为主线)发展的同异、方向,提高教育研究中的分析比较、辩证思维和历史借鉴的能力。

专题一 绪论(3学时)

1.1课程概说

(1)教学目的:

为相关研究方向提供一些历史知识和思考。

(2)教学方式:

讲课采用教师主讲和随堂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考试采用读书报告和课程论文相结合的方式。

(3)教学重点:

事关一些中外教育异同和方向的大问题。

▲比如:

文化背景和教育制度、内容、方式的关系,对道德教育、课程设置、考试制度、教育技术、教育组织形式的影响,等等。

▲又如:

中外教育思想的异同,对人的认识,对人的发展、对人的个体发展和群体发展关系的认识,对知识的各个层面价值的认识,等等。

▲还如:

中外教育改革实践的反思。

▲此外:

关于家族教育的问题,这是中国教育史长期忽略、近十多年兴起来的课题。

(4)教材和参考读物。

(见附录,还有各相关专题的期刊文献)

(5)考核方式:

论文。

1.2中外教育史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方法。

(2)比较研究方法。

▲中日教育比较为时兴课题,书院比较研究、教育近代化比较研究,还有家族教育比较研究,等等。

很希望有人懂得日语,可以进行中日家族教育比较研究。

▲中韩教育比较研究也开始出现。

出示有关著作。

(3)计量分析方法。

出示博士学位论文表格,介绍唐力行评语。

(4)田野调查方法。

——对于近年教育史研究而言是一种突破。

社会教育史、家族教育史、民间规诫与训化等等的研究,就要采用田野调查法,与问卷调查不同(历史学面对的是过去)。

▲列举访问荣勉韧老先生、探访常州盛氏家族义庄与宗祠、实地拍摄荡口华氏宗祠碑刻和当年所办族学等实例。

(5)跨学科研究方法。

教育学与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当前教育史的重大趋势。

出示所著学位论文。

等等。

1.3中外教育史研究文献——没有专门开设教育研究文献学,这里兼带介绍一些。

第一手文献资料是做学问必不可少的。

(1)文献的主要类型:

正史著作、地方志、宗谱、碑刻、诗文集和前人笔记、档案文献、旧报刊等等。

中外文献大多如此,中国多宗谱资料。

▲出示多种文献实物、学位论文及多种论著(含任优、宣慧敏论文)的参考文献目录。

▲介绍樊树志对学位论文未发掘史料的推崇。

(2)工具书的使用:

《中国丛书综录》、《中国方志大辞典》、《上海图书馆藏家谱提要》、《中国家谱综合目录》、各省各地的《艺文志》分卷、《中外教育大事年表》(金铁宽、吴式颖主编)、各国历法(如中日韩)对照的历史年表或换算表,等等。

记忆远远比不上工具书可靠,所有藏书不如工具书珍贵,最重要的研究能力是善于利用工具书。

人类区别一般动物的标志就在于利用工具,而学术研究要取得成功就必须善于利用工具书。

▲例举阅读友人著作时,通过工具书综合查阅纠正多处失误。

▲正因为工具书重要,都要由专家来编,能够纠正工具书差错被认为是功底深厚。

例举对上海古籍出版社所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巨著赵弘恩条更正引起的反响。

(3)各种大型集成文献的运用:

各省市《地方志集成》、《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集成》、历代《碑传集》、丛书、超星电子图书馆上的文献数据库等。

▲例举宋佳女查年谱之例。

▲例举随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赴上海图书馆查资料最大收获。

1.4中外教育史研究若干热点与动向

(1)国际教育历史比较热。

中日、中韩、中美、中英教育史比较均有论著。

(2)多视角的科举制研究热。

介绍多种视角研究科举制论著。

(3)私学历史研究热。

与原有官办学校传统有别。

(4)家训文化研究热。

列举学位论文参考论著目录。

(5)家族教育研究热。

《中国家族教育》、《近世经济生活与宗族教育》,近年来硕士论文也出现了。

——和家训文化有联系,也有区别(可以独立)。

(6)教育的近代化转型研究热。

(7)教育史研究其他动向:

★中外教育交流史进一步趋热;★边缘性或非学校教育的历史受关注;★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互动的研究;★不同国家、学科的学者涉足中国教育史研究(如历史学科的周宏宇、周采、王日根、李琳琦,经济学科的王炳照等),等等。

专题二 文化背景与中外教育(3学时)

2.1文化生态环境与历史文化模式

▲历史和文化生态环境影响历史与文化。

★比如伤边畏海的古代文化心态,曹操(籍贯安徽亳州)被视为另类,居然赞叹大海、引发雄心大志,那是出于中原的视野、时间也早些;而在东南沿海一带,人们对海就态度不同,尤其宋明以来(鉴真由江苏沿海东渡;宋代以后民间东南沿海进出的人也增多;郑和首次下西洋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出发);岛国日本青年的留唐盛况更引起不同的文化感受,李白“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的感受和晁衡及主持大化改新的日本学者、留学生们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由此影响对待海外国家及文化的态度,孙玉庭与道光皇帝关于“司当冬不肯下跪”的认识分歧就不同,孙是山东齐鲁文化传人、又在广东任巡抚多年,自然开放。

★先秦秦国与齐国文化和体制的差异。

★古希腊和东方的文化也源于历史和文化生态环境。

▲也必然影响教育。

《中外教育史汇通》专设一章,这是将历史和文化史研究模式引入教育史研究。

★先秦秦与齐的教育情况就不同,齐是开放、民主的典型;★日中在唐代时的留学文化差异十分明显;★《清代苏南家族教育研究》也设有专题,对关于苏南的历史生态环境影响文化、并进一步影响教育问题有论述,通达的环境影响灵活、务实、温和的苏南文化和文化人格,又形成特定的教育智慧(知识价值观、中西文化观、教育和救济关系观、温和的济世救国模式——教育、科技、实业救国道路);★古希腊雅典和古代东方的教育就“同”中有大“异”。

虽然都属于人文色彩很浓的教育,但在对待人、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上大不一样。

马克思曾说雅典是成熟的儿童,东方是早熟的特殊的儿童;而在当时,事实上雅典是唯一的特殊的儿童,东方在当时则几乎是类同的:

公民教育和精英(贵族的、仕途的)教育迥然不同,这就是和由生态环境派生的社会政治特点有关。

2.2文化差异与教育之关系举隅

比如古代雅典与东方教育比较:

★不同社会政治文化对教育目的的影响;★不同社会政治文化制约的教育目的差异影响对教育内容的差异;★不同教育目的和政治文化下关于人的价值的不同认识对道德教育的个性、群性价值大小认识的影响;★不同社会政治文化对教育内容特点的影响:

比如“和谐发展”取向和尚文轻武取向(孔子习武却不言兵战,习武的形式化倾向);★不同社会政治文化下的教育内容差异对教师地位的潜在的、间接及直接的影响;★不同社会政治文化下的教育内容差异对教师地位影响所导致的教学方法变化趋势的影响,等等。

——绘制《教育作用力结构示意图》。

比如清代苏南与徽州教育比较:

★教育目的:

苏南家族四业皆本和读书变化气质的思潮、荣德生不考科举的选择与徽州、尤其中原的差异;★人的价值与发展:

钱基博“时间共同生活和空间共同生活并存”道德观、苏南女性文化程度高与徽州家族社会封闭、贞节牌坊林立景象的差异;★教育价值:

对知识价值、教育价值的不同认识:

致用、功利、时代取向,华蘅芳学数学、荣氏家族族学学会计和理财、钱基博与钱基厚兄弟学历史重效法,徽州仍科举、传统道德取向、“心学”流行;★教育方法:

华翼伦因材施教、荣氏兄弟“习业”、钱熙元教钱基博兄弟质疑“萧何追韩信”旧论,徽州依然背诵经史、崇尚权威。

注意:

文化教育在古代有包含性,教育成为真正独立的学科是近代的事;“教育科学化”,将心理学、生理学、哲学等引入到教育学科。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直至杜威都是如此。

这里论述的“文化”以往包含着,现在仍影响着教育。

——不能和“文化知识”的概念混起来,那是民间对教育内容的俗称。

2.3文化差异与教育关系之辩证认识

提问:

(1)如何看待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教育和生态环境的关系?

怎么认识这一时期文化和教育的百家争鸣?

能否认为当时的中国教育已经和古希腊雅典成为同样模式了?

(2)你认为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的教育和各国的生态环境是什么关系?

——提示:

道德倾向(人伦关系和个人价值)、教育价值、师生关系、教学方法等的微妙中西差异,但世界的整体化和互动也是趋势。

专题三 中外教育制度演变研究(10学时)

3.1中外文教政策演变的考察

(1)古代奠基阶段:

中国:

★三代的“官师一体,学在官府”-→★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学在私门”-→★秦代的“以法代教,以吏为师”。

西方:

★古希腊雅典的“文教私立、和谐教育”和斯巴达的“教育国立、军事至上”-→★希腊化到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文教私立、智育为主”(希腊化时期的文法、修辞、逻辑“三艺教育”,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文法、修辞、逻辑、天文、数学、几何、音乐“七艺教育”,音乐、体育虽然还有,但不再重要)-→★罗马帝国的“国家监控,教育统一”。

比较:

①差异中的共性:

★统一化教育的形成。

中国经历了“合-分-合”的过程,但经内部整合构建了某种新的“大一统”。

也就是说,即便是“百家争鸣”所追求的也大多是重构“大一统”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趋势(先秦晚期儒家荀子和法家的趋近;道家一直都不是张扬个性的学派,而是掩藏甚至被认为是磨灭个性的学派,《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将道法归为合传是颇有道理的)——先秦文化合作用力示意图;西方在融合外来(东方)文化教育后,由雅典的“文教私立、和谐教育”趋向一定意义上的教育“一统”;★教育都成为统治者的重要工具。

比如中国的“礼乐教育”和雅典的“和谐教育”虽然内涵不一样,但都是各自国家政治的重要工具;★都有过巨人辈出的教育“精神家园”。

中国是在统一王朝衰微的春秋战国时期,有过诸子百家,在教育上贡献卓著,他们都纷纷创办私学、又各有特点,孔子的因材施教、老子的无为之教(不言之教——新的认识)、墨子的功利教育,又倡导启发式原则(孔子)、贡献《学记》,等等;西方则在古典时代全盛时期,也有过雅典的“公(自由)民和谐教育”、“阿加德米学园”、罗马的“七艺之教”以及古典西方特有的男女普及教育(只是教育机构),有过苏格拉底德“产婆术”、亚历士多德的“和谐教育”论和“更爱真理”师生关系说及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等等,影响深远;②共性中的差异。

★发展私学背景差异。

中国这一时期的私学兴盛是社会政治衰落时的被动产物,西方这一时期的私学则是民主政治繁荣时的主动选择;★教育目的差异。

中国是精英(仕途)教育,西方是公民(自由民)教育;★教育内容差异。

如中国“礼乐”教育逐渐成为纯形式化的秩序教育、道德教育也强调个人服从社会、知识教育轻于道德教育(西周的“德行艺仪”、孔子的“文行忠信”都体现了道德重于知识)等,而西方“音乐”教育则长期具有实质性地位(即便“和谐教育”不复存在)、道德教育重视发展健全个性、知识教育重于道德教育(这在古希腊是基本理念,亚历士多德的“百科全书”式的课程理论、罗马“七艺”都是例证);★教师地位差异。

中国官学教师享有官员待遇,西方则古希腊、罗马教师不少由奴隶担任,到罗马帝国时才享有官员地位。

(2)古代发展阶段:

中国:

★两汉的“罢黜百家,兴儒倡学”【-→★魏晋南北朝的自发发展、交流融合】-→★唐代“三教并用、教育繁盛”到宋代“重文轻武、理学广传”。

西方:

★中世纪的“教会控制,骑士教育”-→★12世纪形成的“大学独立”和“城市学校”。

比较:

①差异中的共性:

★封建教育的发展。

中国在汉代(武帝时)确立了儒学为主、官私互补的教育制度(选官教育、精英教育),唐宋时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学校、科举、管理、课程(程朱理学)等;西方在进入中世纪后,●教育被基督教所控制,构建了教会学校(修道院学校、大教堂学校、教区学校)教育和骑士教育并行的教育体系,●12世纪时随着城市兴起而出现了具有世俗色彩的大学和城市学校,与基督教教育分庭抗礼,●其间还有阿拉伯、拜占庭两个大帝国先后继续带来东方的文化教育,这是一个具有多元因素的封建教育体系。

★外来文化教育融合到了各自的教育体系。

中国融合了佛教文化教育,西方则又融合了阿拉伯、拜占庭(东罗马帝国)的文化教育,带来了新鲜的空气。

前者引来了佛教文化教育,形成了理学、蕴育了书院制度,后者则带来了东方国家(包括儒学)的人文精神和东罗马的古典人文传统。

②共性中的差异:

★各自教育体系构造的差异。

中国是新儒学融合佛教、道教铸造了十分稳定的封建教育体系,成为封建社会长期稳定的重要支柱;西方则是构建了自相矛盾、冲突的教育体系,本土的大学、城市学校和引入的古代东方、古典西方的不同人文精神与基督教文化教育在融合、发展的同时也就自然走向了解体;★融合外来文化教育的差异。

中国融合的是比儒学文化教育更封闭的印度佛教(另兼本土的道教),西方融合的则是比基督教文化教育开放得多的古典西方和古代东方人文精神;★社会经济影响的差异。

中国的儒学道德、知识系统受到农本型自然经济的制约,而西方的基督教文化教育的道德、知识系统受到工商皆本型经济的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在各自社会内部的生长情况完全不同,西欧中世纪大学、城市学校的存在和壮大与中国书院的官学化趋势相反即源于此。

——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分析中国儒教伦理和西欧新教伦理的差异,其背景就在于此。

(3)古代衰微和近代转型阶段。

中国:

★元明清“思想控制,文教如网”-→★晚清“西体中用,穷极师夷”-→★民国“效法西方,多方探索”。

西方:

★文艺复兴以来“张扬人性,教育解放”-→★工业革命以来“普及教育,强国先导”-→★19世纪中期以来“改革教育,适应时代”。

比较:

①差异中的共性:

★资本主义逐渐取代封建主义教育;★国民“强迫教育”成为共同课题;★教育的含金量日益增长。

②共性中的差异:

★转型态势差异。

西方转型主动而领先(16世纪后半期至18世纪前期普鲁士各公国先后推广国民初等教育),中国转型被动而落后。

——胡适的话:

“普鲁士之所以能够战胜法兰西,其原因不在战场上,而在小学的课堂里”;★转型进程差异。

西方主动发展、进展顺利,中国被动转型、步履维艰(战乱),“强迫教育”的早晚及快慢、教育变革的深浅和范围都差异巨大;★与外来文化关系的差异。

西方教育长期多元并存、善于融合各种外来文化教育,从而易于突破、转型;中国教育传统趋于一统、对异质文化教育十分敏感(心态、礼仪也不同)。

——古希腊史学家休昔底斯模仿伯里克利的话:

“我们的城邦向世界敞开大门,我们决不以排外的行动排除外邦人任何学习和考察的机会。

”《外国教育家评传

(一)》P6。

3.2中外官学教育制度演变若干题

(1)学校体系问题(略)

①中国的变迁线索:

级别、层次、类型、系统

┏大学:

天子设:

辟雍(太学)

┏中央:

国学┫诸侯设:

泮宫

┃┗小学

西周官学━┫

┗地方:

乡学:

塾(闾设)、序(州设)、校(乡设)、庠(党设)、

┏━大学:

太学

     ┏━中央━┣━特殊学校:

鸿都门学(文艺专科学校)

 ┃┗━小学:

四姓小学(贵族学校)

汉代官学━┫┏━学(郡设)

┃┏━┫            

┃┃ ┗━校(道邑设)  

     ┗━地方━┫┏━庠(乡设)      

┗━┫      

┗━序(聚设)

直 系 官 学

 中央┃ 地 方  

┏东宫━崇文馆 _____┃____┃___┃___

┣门下省━弘文馆|  ┏国子学   

┃      |  ┃太学       

┃      | ┃四门学  ┏━府学━┓┏━市学

┣尚书省━礼部━国子监━┫律学 ━━┫长史县学

┃    ︱ (祭酒)┃书学   ┗━州学━┛┗━镇学

唐代官学┨    ︱ | ┃算学

┃   ︱ |__┗广文馆___________

┃   ┗祠部━崇玄学       

┃ ┏太卜署━卜筮学   ┏府医学━┓┏市医学 

┗中书省┫太医署━医学━━━━━━┫   ┣┫    

┃   ┗州医学━┛┗镇医学 

┃┏小学┏漏刻学            

   ┣秘书省┫司天台┫天文学            

    ┃   ┃   ┗历数学            

┃   ┗校书郎━校书学  

┗太卜寺━兽医学   

②西方的变迁线索:

级别、层次、类型、系统

古典时代:

★古希腊有两类情况:

斯巴达,统一设立8-18岁青少年的国家军事教育机构。

雅典等城邦,学校在7岁至15,6岁的教育阶段为私立,国家只设供少数15,6岁-18岁贵族子弟就学的体育馆(学习体育、“三艺”及文艺、宗教礼仪、法律等内容)、18-20岁贵族青年接受军事训练和公民教育的青年军事训练团(自由选择,非强制性)。

★古罗马:

共和国时期大体仿照雅典,学校私立(包括16岁以后也是);罗马帝国时期的学校教育,国家对16岁以前学校的监控大大加强(统一要求、常派官员视察),但仍以私立为主;16岁以后学校基本上由国家设立或接管。

教师地位、收入都提高了、成为国家官员。

中世纪:

欧洲的中世纪世俗王权是弱势的,几乎所有学校都是私立的,只有宫廷学校是官学。

近代:

以16世纪后期以普鲁士各公国陆续拨款推广“强迫教育”为开端,到19世纪前期工业革命以后,西方纷纷兴起国家办学的热潮。

③中西官学体系变迁比较

差异中的共性:

★中西都多多少少有多层次、多类型官学;★中西都到近代才形成真正完善的官学制度。

——近代“教育制度化”体现之一。

共性中的差异:

★级别:

中国一般分中央、地方两级,西方官学因只是阶段性存在而并不存在真正的官学级别体系。

中国:

西周以中央官学为主体(指设在王都的国学),地方官学(指设在王都郊外六乡的乡学)极少;汉代地方官学有发展,但仍不普遍、也不稳定;到唐代以后已有明确的较完善的分级学校体系(中央和地方州县乡镇各级,分工、类型、管理甚至生员名额都有了规定)。

——宋明以后管理上有进一步的变革,但大致格局没有变化。

西方:

古典时代:

古希腊谈不上中央和地方学校的级别,因为不统一。

罗马帝国跨三大洲,帝国的学校由各地行政、军事官员兼管;中世纪:

宫廷学校没有级别之分;近代:

自政府普及教育以来,各国官学制度级别健全起来,但出现了不同特色的体制。

——体现统一帝国与分裂社会的差别。

★层次:

中国长期以大、小学为主体,侧重大学,不设中学;西方则注重不同年龄段进入相应学科类型的学校,并不以大、小学作区分。

中国:

西周只有大学、小学;汉代时也是大学中有了文学艺术的专门或专科学校;唐代:

学校中有了研究院(诸馆)、大学(含专门或专科学校)、小学三个层次,但研究院和大学又有交叉,很难说是三层次。

——宋明以后大体还是两个层次。

西方:

古典时代:

如罗马帝国16-20岁年龄段学校是国立的,称作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

吴式颖、胡金平等把古罗马学校分为“小学、中学、大学”,乃中国习惯。

王天一《外国教育史》称12-16岁的文法学校“相当于中学”,则是中性概括。

中世纪:

宫廷学校有大致的层次之分,但侧重大学。

近代:

工业革命后,西方各国政府兴办小、中学,推广初等义务教育和中学制度改革(从城市学校、教会学校改造而来)。

官办大学也较晚出现。

——●西方更注重不同年龄段对应相应学科教育,体现中西分段教育理念不同;●张瑞藩《中外教育比较史纲》古代卷P165引陈桂生《教育原理》观点,认为中西古代的学校建设“均呈现出重高等学校而轻基础学校的特征。

……”在“下延性学校系统”和“上延性学校系统”两种发展道路中都属于前者,但仔细分析,这里似乎没有考虑中西之间的前一点差别,尤其就官学而言很明显。

值得思考★类型:

中国官学的早就有多种类型,但学校体系基本以儒学类型为主,并未形成综合性学校制度;西方则从古典时代起就以类型多样为特点,长期存在独特的专门学校体系。

中国:

西周学校是综合型的,辟雍的东南西北四学各有分工,有的学干戈乐器(东学“东序”),有的学礼(西学“瞽宗”),还有的学乐(南学“成均”),或者学书(北学“上庠”),不是专门学校,六艺(大学设四艺)不是专门学校开设的课程;汉代形成儒经类为主的学校体系和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鸿都门学(孙培青《中国教育史》);唐代则在儒学主体的基础上,出现了更多的专门学校——律、书、算学等一般专门学校外,还有医、卜筮、漏刻学等实科型专门学校,还出现了一类具有教育、研究和行政管理多种功能的特殊类型学校,如崇玄学、弘文馆、崇文馆、广文馆等;宋明以后,并未发展成多类学校体系,而是强化了儒学为主、其他为辅的学校体系。

西方:

从古典时代、中世纪到近代前期,西方有过各种以学科或其他因素命名的学校类型。

如古希腊、罗马的弦琴学校、体操学校、文法学校、修辞学校,中世纪的教会学校、市民学校、宫廷学校、骑士学院,近代仍有类似名称的学校。

——中西官学类型的这种差异的原因何在?

参考意见:

与不同的国家社会政治特点所决定。

★系统:

中国官学系统以专门部门管理的直系学校为主体,但又有一些隶属于其他部门的旁系学校;西方的官学系统长期是不健全的。

中国:

唐代出现了以国子监统领的直系官学为主,以及东宫、门下省、中书省及尚书省下国子监以外机构所属旁系官学为辅的学校系统。

西方:

由于长期以来官学的阶段性、非主体性存在,谈不上直系、旁系系统。

——中国健全的官学系统在世界上十分独特!

(2)管理体制问题。

(略)

①中国官学管理的变迁:

集权体制,强化管理,不断健全。

★师生管理日趋规范、严格。

●教师选用和考核日趋严格。

西周官师一体;汉代太学教师的学问、年资和师法遵守;宋明以后教师考核要依据学生科举成绩;●学生管理日益严厉。

汉代学生的“师法家法”;唐代尊师的束脩之礼;明清设绳衍厅、禁止学生言行出轨;★假期制度的设立和管理。

唐代有详细的规定,从假期名目(旬假、田假、授衣假等)和假期管理措施;★教学管理的规定日益规范。

唐代对修课、考试作了规定。

★学生的学籍管理。

●汉代太学生没有退学规定;●唐代学生学9年或两次考不过、超假不归和操行低劣不堪教诲就要退学。

★对考试的规定。

汉代较宽松,唐代严格,宋代“三舍法”以平时考试为据滚动分班,以激励日常学习。

★管理机构设置。

西周官师一体-→汉代政府机构兼管-→唐代尚书省礼部专设国子监管理直系中央官学,地方州府设长史管理-→北宋末年设诸路提学使司管理地方教育,后又在各县设劝学所-→清末以学部取代国子监-→民国分别以教育部取代学部、以教育厅取代提学使司、以教育局取代劝学所。

②西方的变迁线索

★一般说管理相对宽松。

罗马帝国对面向16岁以上青年所办的学校控制较

严,对16岁以下的私立学校也有监督、要求;中世纪则国亡给予大学以自治、免赋役、罢课的特权;近代以来绝大多数西方国家是地方自治或上下协调(欧美国家英国为上下协调,德国与美国是地方分权,仅法国是集权体制),为提高效率而不得不一次次改革,对各级政府教育协调、指导和管理的制度进行调整;★学校内部管理也是。

所谓“大学理念”,以中美对大学社团管理比较为例(附文)。

——与历史传统和相应文化背景有关。

③中西异同比较:

都有管理,但严、宽差异很大。

(略)

(3)课程设置问题

①中国:

★趋向儒学为主。

汉代以后占主体地位的儒学类学校如此,如汉代以“五经”设课,教师称“五经博士”;唐代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的课程分“大、中、小、旁经”,分别规定不同年限的学习时间(大经如《礼记》、《左传》,两部都必须学,学三年;中经如《诗经》、《周礼》和《礼仪》,学两年;小经如《易经》、《尚书》、《公羊传》、《谷梁传》,学一年半);宋明以后的《四书集注》统一课程。

还有各类官学都必须学作为旁经的儒经,为公共必修课(如《孝经》、《论语》等);★日渐经典本位。

也就是以经设课。

儒学类课程如此,其他非儒学类课程也是,都是围绕着某部经典设课(如汉代的五经、宋明以后的《四书集注》,以及作为唐代儒学类官学旁经和崇玄学正经的课程老子《道德经》,还有书学的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