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社区居委会综合服务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606696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51.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社区居委会综合服务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某社区居委会综合服务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某社区居委会综合服务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某社区居委会综合服务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某社区居委会综合服务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某社区居委会综合服务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某社区居委会综合服务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某社区居委会综合服务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某社区居委会综合服务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某社区居委会综合服务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某社区居委会综合服务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某社区居委会综合服务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某社区居委会综合服务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某社区居委会综合服务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某社区居委会综合服务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某社区居委会综合服务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某社区居委会综合服务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某社区居委会综合服务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某社区居委会综合服务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某社区居委会综合服务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某社区居委会综合服务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某社区居委会综合服务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社区居委会综合服务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某社区居委会综合服务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某社区居委会综合服务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某社区居委会综合服务站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背景

1.1.1项目名称

某社区居委会综合服务站项目

1.1.2项目建设单位

单位名称:

**县石洞镇某社区居民委员会

单位负责人:

联系电话:

邮政编码:

1.1.3可行性研究报告研究内容、编制依据和范围

1、研究的内容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需求分析与建设规模、建设条件、建设方案、项目建设总投资、筹资方案、效益分析、社会评价和风险对策等。

2、编制的依据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

(3)《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

(4)《某省“十二五”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5)《**县发展和改革局关于**县石洞镇某社区服务站项目办理前期手续的函》皋发改函[2015]2号;

(6)《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

(7)《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指导标准(试行)》;

(8)《某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9)《中共某省委办公厅某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和谐建设的意见》省委办发[2009]85号。

(10)《**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11)《**县城总体规划》(2008~2020);

(12)《**县人民政府常务会议会议纪要》皋政常纪[2015]6号;

(13)项目选址初审意见;

(14)项目用电、用水及供暖证明;

(15)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

(16)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基础资料及相关网络资料。

3、编制的范围

按照国家关于政府(国家专项资金)投资项目前期工作内容要求及建设单位的委托意见,对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分析论证;对工程方案、选址、建设规模及工程内容、总图布置、建设工期及进度提出方案意见;对项目进行初步投资估算;提出项目的社会效益、环境影响的分析评估意见;在此基础上做出研究结论和建设。

1.2项目概况

1.2.1建设地点

**县石洞镇某社区。

1.2.2建设内容及规模

某社区居委会综合服务站项目建筑面积490.01平方米。

社区服务站包括:

一站式服务厅、图书阅览室、文化活动排练室、计划生育三心室、志愿者服务室、工作人员办公室等。

1.2.3建设期限

自开工之日起5个月完成项目全部工程,达到入驻条件。

即从2015年10月~2016年7月(2015年11月~2016年3月为冬季停工期)。

1.2.4建设投资及资金筹措

本项目总投资共计110.31万元。

资金来源为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解决,剩余部分地方自筹。

 

第二章项目提出的理由和必要性

2.1项目提出的理由和背景

2.1.1项目提出的理由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在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各项制度的不断完善,使城市居民与所在社区的关系愈来愈密切,并且对社区的服务和管理、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方面提出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同时随着政府转换职能和企、事业单位的改制,政府转换出的服务职能和企业剥离出的社会职能,大部分由社区来承担。

因此加快街道社区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功能,是满足社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需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社区服务站是政府公共服务延伸到社区的工作平台,承担政府公共职能。

承担着开展社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社会事务管理工作、参与社区治安维护工作、提供社区法律服务、协助开展社区健康管理与服务工作、做好社区计划生育服务、合开展社区教育和文化体育活动、织开展社区公益服务、组织开展社区便民服务、培育和壮大社区社会组织、畅通民意诉求渠道、协助开展社区基础管理工作等重要任务。

加强社区服务站的建设,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社区规范化建设的相关政策的有力举措。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区已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家园。

当前,社区服务工作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向着建设和谐社区的目标迈进,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

目前,我国已有5亿多人生活在城镇社区,城镇化的比率已达43%,而发达国家为70%以上。

在我们5亿多城镇人口中,包括着4400万65岁以上的老年人、2600万已经移交社区管理的企业退休职工、2200万城市贫困人口和1400万下岗失业人员。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将变为城镇社区居民;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退休职工将移交社区管理;随着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的加剧,城镇社区需要承担的社会管理事务和服务项目将越来越多,人们对社区的依赖性将越来越强。

社区在城市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总的来说,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发展阶段后,中国社会的利益格局确实发生了重大变化,对社区服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石洞镇某社区无社区服务场所,无文娱活动设施,为了加快实施社区综合服务站的建设,改善、提升社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水准,为市民提供公益性服务和开展各类活动的阵地,提高社区服务站设施规模和质量水平既十分必要,也非常迫切。

2.1.2项目提出的背景

我国的社区服务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

在这一时期,随着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福利制度改革也拉开了帷幕。

改革的目标是:

1984年社会福利事业杭州会议和1985年全国社会福利生产大连会议,把建设社会化的社会福利制度列为城市民政工作的重点。

其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在街道建立“社会福利服务网络”。

这可以说是中国社区服务的萌芽。

  1987年初,民政部第一次提出了“社区服务”这一科学概念,以此代替“街道社会福利网络”的概念,并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社区服务体系的发展目标。

  1989年10月,民政部在杭州召开了全国城市社区服务工作经验交流会,明确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城市社区服务的发展目标,要求在三五年内,全国三分之一的大中城市要开展社区服务,其中50%以上的街道要实现社区服务网络化,并形成完整的社区服务工作体系;中、小城市和边远城市也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社区服务近期发展规划,其中30%以上的街道要实现社区服务网络化。

从此,中国的社区服务事业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时期。

  1993年8月27日,为进一步推动和规范社区服务的发展,以民政部、国家计委、体改委、财政部、人事部、劳动部、卫生部、建设部、国家体委、中国老龄委等14个部委的名义,联合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对社区服务的性质、内容、目标、任务、管理等做出了更加明确的规定。

文件规定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倡导和扶持下,为满足社会成员多种需求,依托街道和居委会,发动社区力量开展的具有社会福利性质的居民服务业。

它主要由社区福利服务业和便民利民服务业组成,是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行业。

社区服务具有福利性、群众性、服务性、互助性和地缘性五个特点。

  1994年民政部在上海召开会议,提出要实现社区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到2000年的23号文,进一步确定社区服务的社会化和产业化。

2006年4月9日,国务院通过并以国发[2006]14号文件的形式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工作的意见》。

5月7日新华社受权播发全文,5月8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全文,并配发评论员文章,《让群众更满意》。

文章说:

这个《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社区服务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着重强调了政府、社区居委会、民间组织、驻社区单位、企业和居民个人等各类主体在社区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好贯彻好文件精神,对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应该说,这份文件是继1993年原14部委关于社区服务和2000年中办和国办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后,又一个深化社区建设的重要历史性文献。

民政部的通知中指出:

《意见》是我国社区服务历史上第一次以国务院名义下发的文件,意义十分重大。

《意见》在认真总结我国近20年社区服务实践的基础上,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明确了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

石洞镇某社区位于**县某工业集中区,北邻兰州新区,交通便利,皋营公路横穿贯通,占地约7平方公里。

社区成立于2003年底,现有居民2613户、6994人,其中常驻人口4255人,流动人口569人。

辖区有企事业单位36家,商业网点219个,居民住宅楼48栋,学校2所,幼儿园2所。

社区现有工作人员33人,其中干部7人,社保、低保、计生各类专干5人,综治员21人,担负着整个社区综合治理、社会保障、计划生育、文化教育、环境卫生、困难救助、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

近年来,社区以党建统领全局,积极探索社会治理创新新途径,大力拓展民情流水线工程,深化“民情‘1+1’服务你我他”,全面落实“五项长效机制”,着力解决辖区困难面较大现状,极力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此项目即是在以上背景下提出来的。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社会结构、组织结构的变化,使社区成为各种矛盾和问题的交汇点。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成分、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和就业形式的日益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为“社会人”,大量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和流动人员进入社区,城市中的各种社会问题,如下岗失业问题、吸毒问题、治安问题等都在向社区聚集,社区居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呈现多样化、多层次的趋势,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群众的多方面需要给社区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社区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基础环节。

与对少数单位人的管理不同,社区承担的任务越来越重,社区居委会组织承担了100多项的政府职能,历史上居委会处于拾遗补缺的地位已经一去不复返。

面对2000多万贫困线以下的困难群众,需要构建和完善社区救助体系,保障他们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缓解他们的医疗困难,解决他们的就学困难。

面对社会不稳定因素,需要构建和完善社区公共安全服务体系,保证社会安定有序。

面对一亿多农民进城务工经商,需要通过建立健全社区管理与服务体系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稳定。

面对下岗失业问题,需要构建和完善社区就业服务体系,扩大社会就业。

面对人口老龄化和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区管理服务,需要建立健全社区为老服务体系。

面对广大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需要构建和完善社区便民利民服务体系、文化教育服务体系,方便居民生活,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方便群众就医,提高群众健康水平;需要构建和完善社区环境建设和服务体系,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构建和完善社区家政服务、商业服务和物业管理服务体系,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面对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趋势,需要建立健全企事业单位与社区之间的双向服务体系,扩大社区服务领域,壮大社区服务力量。

  3、社区已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家园。

当前,社区服务工作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向着建设和谐社区的目标迈进,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

目前,我国已有5亿多人生活在城镇社区,城镇化的比率已达43%,而发达国家为70%以上。

在我们5亿多城镇人口中,包括着4400万65岁以上的老年人、2600万已经移交社区管理的企业退休职工、2200万城市贫困人口和1400万下岗失业人员。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将变为城镇社区居民;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退休职工将移交社区管理;随着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的加剧,城镇社区需要承担的社会管理事务和服务项目将越来越多,人们对社区的依赖性将越来越强。

社区在城市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总的来说,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发展阶段后,中国社会的利益格局确实发生了重大变化,对社区服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完善社区服务场所和服务条件,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满足广大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社区服务需求,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有利于扩大党的执政基础,体现政府的施政宗旨;有利于扩大就业,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满足居民群众的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章项目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3.1项目建设单位

**县石洞镇某社区居民委员会

3.2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石洞镇某社区位于**县某工业集中区,北邻兰州新区,交通便利,皋营公路横穿贯通,占地约7平方公里。

社区成立于2003年底,现有居民2613户、6994人,其中常驻人口4255人,流动人口569人。

辖区有企事业单位36家,商业网点219个,居民住宅楼48栋,学校2所,幼儿园2所。

社区现有工作人员33人,其中干部7人,社保、低保、计生各类专干5人,综治员21人,平均年龄41岁。

同年5月份成立社区党支部。

某社区辖区内有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内保单位、集贸市场、商业网点246家。

交通便利,通讯信息顺畅,有大型国营企业国防三厂(包括胜利、前进2厂)。

某社区环境优美,空气质量较好,适合居民居住。

2004年以来,某社区从规范工作入手,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并购置办公用房6间150平米,积极改善办公条件。

社区两委以提请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为宗旨,以服务广大居民为工作出发点,成立了社区综治员队伍,加强了治安建设与管理,建立了社区综治防控体系;社区深入居民家中摸查人口底数,建立了人口档案,加强了计划生育工作;不断规范城镇居民社会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确保低保工作顺利规范运行;不断优化社区环境,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大力整治环境卫生;社区经常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第四章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

4.1建设内容

社区服务站包括:

一站式服务厅、图书阅览室、文化活动排练室、计划生育三心室、志愿者服务室等。

4.2建设规模

某社区居委会综合服务站项目建筑面积496.56平方米,根据设立社区服务站的硬件要求,社区服务站根据实际需要,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水平,做到“功能齐全、设施完善、适度超前”。

4.3功能划分

根据各区域使用功能的不同,进行功能分区。

社区服务站必设功能:

一站式服务厅、图书阅览室、文化活动排练室、计划生育三心室、志愿者服务室、工作人员办公室等。

第五章场址选择和建设条件

5.1拟选场址

石洞镇某社区位于**县某工业集中区,北邻兰州新区,交通便利,皋营公路横穿贯通。

该地址居民群众较为集中,方便群众办事、活动。

5.2场址建设条件

5.2.1区位条件

项目选址所在地位于兰州市**县石洞镇某社区内,供电、供水、供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非常完善;项目交通通达性好,区位条件优越。

5.2.2场址自然条件

**县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年均气温7.2℃,年均降水量266毫米,年均蒸发量1660毫米,年均日照2768小时,无霜期144天。

6.2.1气温

冬季采暖室外计算温度-11℃

冬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6℃

冬季空调室外计算温度-12℃

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26℃

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温度30.5℃

6.2.2湿度

年平均相对湿度59%

6.2.3大气压力

冬季86.14kpa

夏季86.31kpa

年平均86.78kpa

6.2.4雨量

年降水量315.1mm

日最大降水量96.8mm

6.2.5最大冻土深度1.03米

6.2.6雪

最大积雪厚度20cm

基本雪压0.30KN/㎡

6.2.7风

常年主导风向频率NW9

夏季主导风向频率E9

夏季平均风速2.2m/s

冬季平均风速2.5m/s

最大风速21.4m/s

基本风压0.30KN/㎡

6.2.8、地震烈度:

7度(0.15g)第三组,场地内无大的活动断裂。

5.2.3地质水文条件

拟建场地位于**县石洞镇某社区内,东邻公路,地形较平坦,交通便利。

拟建场地地貌单元属山前冲洪积扇前缘。

系人工整平而成,总体地势平坦,起伏不大,地面标高最大值99.80m,最小值99.60m,地表相对高差0.20m,地形较平坦。

5.2.4基础设施条件

1、交通

项目场址位于城区,可通往市区各处,交通方便。

2、供电

项目用电从附近的市政电网接入,电力供应有保障。

3、供水

项目用水从附近的市政供水管网接入,用水有保障。

4、通讯

该区域已实现了传输数字化的现代通讯网络,已建成移动通信网、互联网,通讯条件良好。

该区移动通讯效果良好,通信线路可从场址附近现有市政设施接入。

5.2.5防洪、防潮、排涝实施条件

建设场区内地形较为平缓,在项目设计的时候,利用自然高差进行防洪和排涝,洪水经过排水沟自然排入雨水排放系统。

综上所述,该项目建设场址自然条件、基础设施条件良好,能满足项目建设要求。

5.2.6经济社会条件

1、**县基本情况

**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为丝路重镇,陇西要冲。

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先民在此狩猎、放牧制陶,繁衍生息。

春秋战国时为羌戎之地,秦统一中国后归秦。

西汉时属金城郡,首置金城县。

西、北魏与北周时属子城县,子城县为金城郡治所在。

隋初,属兰州总管府,废府复郡后,仍属金城郡金城县。

唐属兰泉县,既现兰州市区所在,亦为金城郡治。

唐后期与五代时,为吐蕃辖地。

宋、金、元、明均属兰州。

至清代乾隆三年(1738年),因境内有**山而更名为**县,沿用至今。

清代至民国作为某首县和省会重镇,幅员辽阔,辖今兰州、白银两市的大部分地区。

建国初隶属兰州市,1951年8月由省直辖。

1956年1月划归定西专区。

1958年12月撤县,行政区域划归白银市。

1961年2月,恢复建制,归白银市管辖。

1963年10月再属定西专区。

1970年4月重新划归兰州市管辖至今。

 

    **地处某中部、兰州市北部郊区,位于北纬36度05分至36度50分、东经103度32分至104度22分。

总面积2556平方公里,总人口16.83万人。

地势山川相间,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1700米左右,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年均气温7.2摄氏度,年均降水量266毫米,年日照时数为2768小时,无霜期144天。

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位居兰州北大门,县城地处兰州、白银两大工业城市之间,相距均为42公里。

坐落在大砂沟的兰州北龙口开发区,近距兰州四公里,被国家命名?

quot;东西合作示范区",是未来兰州开发发展的黄金地段。

 

    道路交通四通八达。

境内兰包铁路,国道109线,白兰高速公路,皋营公路纵贯全县,忠哈高速公路直达中川机场,县乡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由**火车站改建的兰州北站,日吞吐量达百万吨以上。

 

    邮电通讯畅通无阻。

公众电报电路覆盖全县。

程控交换机5000门,自动交换全国联网,拥有光道电缆、短波微波等多种现代化设备,长途电话可直拨国内外,具备传真条件,县城及大部分乡镇开办了无线寻呼和无线移动电话,实现了村村通电话。

 

    基础设施成龙配套。

文化娱乐、卫生教育,一应俱全。

**是太平鼓的故乡,曾在亚运会和国内大型鼓乐比赛中多次获得殊荣,赢得天下第一鼓的美称。

1999年代表某参加了北京国庆晚会开幕式表演,争得了荣誉。

**也由此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县"。

 

    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电力充足、发展前景广阔。

境内有高压输电线路900多公里,变电所12座,总容量85000千伏安,有11万伏、22万伏2座;黄河大、小峡电站位处**境内,电力十分充足,发展前景广阔。

 

    水利资源丰富。

黄河流经什川乡全境,县内有西电、大砂沟两大水利提灌工程和引大入秦自流灌溉工程,灌溉面积25万亩。

县城自来水日供水可达10000立方米;有三座容量分别为8万,10万,135万立方米的水库。

 

    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全县耕地面积44万亩,草地253万亩,林地13万亩,还有大量的弃耕地和荒山荒滩地,人均耕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一倍以上。

土地肥沃,条件优越,适宜发展生态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开发。

 

    旅游资源璞玉浑金。

近距兰州的什川,依山傍水,风光秀丽,景色迷人,被誉为"陇上小江南",有待开发。

境内万亩梨园气势宏伟,人文景观星罗棋布,已被兰州市列入"十五"旅游规划重点开发项目。

巧夺天工的砂斧神功千姿百态,形象逼真,具有极高的开发观赏价值。

 

    劳力充裕,物产丰富,全县共有劳动力89600人,70%以上受过普通中学教育和中级职业教育,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农作物有小麦、洋芋、糜谷、玉米、豆类等,经济作物有油料、黑瓜籽、儿梨、冬果梨、白兰瓜、桃杏、百合、特菜等。

 

  **县简介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03°32至104°14′,北纬36°05′至36°50′之间,总面积2556平方公里。

东临白银市和榆中县,南接兰州市区,西连永登县,北依景泰县。

县城距兰州、白银两城均为45公里。

地形地貌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1600米,最高2445米,最低1441米。

全县分山地、丘陵、盆地3个类型。

 

    ----气候:

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7.2℃,最高37℃,最低-25.4℃。

年平均降水量260毫米,年蒸发量1800多毫米。

年平均日照2768小时,无霜期144天。

 

    ----资源:

全县耕地面积43.6万亩,其中水浇地21.11万亩,人均1.4亩。

草地面积253万亩,林地面积14万亩。

黄河流经南部什川乡,年均径流量331亿立方米。

境内建有西电、大砂沟两大水利提灌工程,水库两座,另有小火烧沟水库正在建设之中。

有金、银、铜、铁、铅、锌等金属矿藏和石英石、石灰石、大理石、花岗岩等非金属矿藏。

有白兰瓜、黑瓜籽、冬果梨、香水梨、苹果、软儿梨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

有什川乡"梨花会",中心乡"天斧沙宫"以及石洞寺庙群体等旅游资源。

境内有高压输电线路864.9公里,变电站11站,总容量84950千伏安。

县城有11万伏变电站一座,正在建设的国家"八五"重点建设项目――黄河大、小峡水电站在该县什川乡境内。

某工业开发小区22万伏变电站建设已经启动。

 

    ----区划人口:

全县辖7乡1镇,71个行政村,42个居委会。

总人口16.1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0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3%。

主要民族有汉、回、壮、藏、苗、满等,其中汉族人占99%,其他民族人口占0.09%。

 

    ----历史沿革:

**县历史悠久,早在5000年以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生息繁衍。

春秋战国时为羌戎之地,秦统一中国后归秦。

西汉时属金城郡,首置金城县。

西、北魏与北周时属子城县,为金城郡治所在。

隋初属兰州总管府,废府复郡后仍属金城郡。

唐属五泉县,即现兰州市区所在,亦为金城郡所治。

唐后期与五代时为吐蕃所据。

宋、金、元、明俱属兰州。

至清乾隆六年,因境内有**山而更名**县,一直沿用至今。

清至民国,作为某首县,省会重镇的**,幅员辽阔,辖今兰州市、白银市大部分地区。

解放初,**县隶属兰州市。

1951年8月由省直辖。

1956年1月划归定西专区。

1958年12月,国务院决定撤销**县,行政区域划归白银市。

1961年12月恢复**县,归白银市管辖。

1963年10月白银市撤销,**县复归定西专区。

1970年4月划归兰州市管辖至今。

2、某社区基本情况

石洞镇某社区位于**县某工业集中区,北邻兰州新区,交通便利,皋营公路横穿贯通,占地约7平方公里。

社区成立于2003年底,现有居民2613户、6994人,其中常驻人口4255人,流动人口569人。

辖区有企事业单位36家,商业网点219个,居民住宅楼48栋,学校2所,幼儿园2所。

社区现有工作人员33人,其中干部7人,社保、低保、计生各类专干5人,综治员21人,担负着整个社区综合治理、社会保障、计划生育、文化教育、环境卫生、困难救助、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