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校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化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12728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00.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校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化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精校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化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精校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化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精校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化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精校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化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精校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化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精校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化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精校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化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精校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化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精校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化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精校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化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精校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化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精校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化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精校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化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精校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化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精校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化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精校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化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精校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化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精校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化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精校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化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校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化学.docx

《精校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化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校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化学.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校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化学.docx

精校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化学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化学

一、选择题:

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

1.(6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糖类化合物也可称为碳水化合物

B.维生素D可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

C.蛋白质是仅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的物质

D.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不宜摄入过多

解析:

A.糖类化合物符合通式Cn(H2O)m,故称为碳水化合物,故A正确;

B.维生素D可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故B正确;

C.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四中元素,故仅由碳、氢、氧元素不正确,故C错误;

D.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不宜摄入过多,故D正确。

答案:

C

2.(6分)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L0.1mol•L﹣1NH4CL溶液中,NH4+的数量为0.1NA

B.2.4gMg与H2SO4完全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1NA

C.标准状况下,2.24LN2和O2的混合气体中分子数为0.2NA

D.0.1molH2和0.1molI2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后,其分子总数为0.2NA

解析:

A.铵根易水解,所含NH4+数小于0.1NA,故A错误;

B.n(Mg)=

=0.1mol,Mg与H2SO4反应生成Mg2+,则1molMg参与反应转移2mol电子,故0.1molMg参与反应转移0.2mol电子,即0.2NA,故B错误;

C.标准状况下,22.4L任何气体所含的分子数为1mol,故2.24LN2和O2的混合气体中分子数为0.1mol,即0.1NA,故C错误;

D.H2+I2=2HI这是一个反应前后分子物质的量不变的反应,故反应后分子总数仍为0.2NA。

答案:

D

3.(6分)a、b、c、d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a原子核外电子总数与b原子次外层的电子数相同;c所在周期数与族数相同;d与a同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

d>c>b>a

B.4种元素中b的金属性最强

C.c的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强碱

D.d单质的氧化性比a单质的氧化性强

解析:

由以上分析可知a为O元素、b可能为Na或Mg、c为Al、d为S元素.

A.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应为b>c>d,a为O,原子半径最小,故A错误;

B.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降低,则金属性b>c,a、d为非金属,金属性较弱,则4种元素中b的金属性最强,故B正确;

C.c为Al,对应的氧化物的水化物为氢氧化铝,为弱碱,故C错误;

D.一般来说,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应为a的单质的氧化性强,故D错误。

答案:

B

4.(6分)下列由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实验

结论

A.

将乙烯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溶液最终变为无色透明

生成的1,2﹣二溴乙烷无色、可溶于四氯化碳

B.

乙醇和水都可与金属钠反应产生可燃性气体

乙醇分子中的氢与水分子中的氢具有相同的活性

C.

用乙酸浸泡水壶中的水垢,可将其清除

乙酸的酸性小于碳酸的酸性

D.

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反应后的混合气体能使湿润的石蕊试纸变红

生成的一氯甲烷具有酸性

A.A

B.B

C.C

D.D

解析:

A.乙烯含有碳碳双键,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发生加成反应,生成1,2﹣二溴乙烷,溶液最终变为无色透明,故A正确;

B.乙醇的结构简式为CH3CH2OH,只有羟基可与钠反应,且﹣OH中H的活性比水弱,故B错误;

C.用乙酸浸泡水壶中的水垢,可将其清除,说明醋酸可与碳酸钙等反应,从强酸制备弱酸的角度判断,乙酸的酸性大于碳酸,故C错误;

D.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反应生成的气体有一氯甲烷和氯化氢,使湿润的石蕊试纸变红的气体为氯化氢,一氯甲烷为非电解质,不能电离,故D错误。

答案:

A

5.(6分)用电解氧化法可以在铝制品表面形成致密、耐腐蚀的氧化膜,电解质溶液一般为H2SO4﹣H2C2O4混合溶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待加工铝质工件为阳极

B.可选用不锈钢网作为阴极

C.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Al3++3e﹣═Al

D.硫酸根离子在电解过程中向阳极移动

解析:

A、铝的阳极氧化法表面处理技术中,金属铝是阳极材料,故A正确;

B、阴极不论用什么材料离子都会在此得电子,故可选用不锈钢网作为阴极,故B正确;

C、阴极是阳离子氢离子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故电极反应方程式为2H++2e﹣=H2↑,故C错误;

D、在电解池中,阳离子移向阴极,阴离子移向阳极,故硫酸根离子在电解过程中向阳极移动,故D正确。

答案:

C

6.(6分)改变0.1mol•L﹣1二元弱酸H2A溶液的pH,溶液中的H2A、HA﹣、A2﹣的物质的量分数δ(x)随pH的变化如图所示[已知δ(x)=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pH=1.2时,c(H2A)=c(HA﹣)

B.lg[K2(H2A)]=﹣4.2

C.PH=2.7时,c(HA﹣)>c(H2A)=c(A2﹣)

D.pH=4.2时,c(HA﹣)=c(A2﹣)=c(H2A)

解析:

A.由图象可知pH=1.2时,H2A与HA﹣的曲线相交,则c(H2A)=c(HA﹣),故A正确;

B.pH=4.2时,c(H+)=10﹣4.2mol/L,c(HA﹣)=c(A2﹣),K2(H2A)=

=10﹣4.2,则lg[K2(H2A)]=﹣4.2,故B正确;

C.由图象可知,PH=2.7时,c(H2A)=c(A2﹣),由纵坐标数据可知c(HA﹣)>c(H2A)=c(A2﹣),故C正确;

D.pH=4.2时,c(HA﹣)=c(A2﹣),但此时c(H2A)≈0,故D错误。

答案:

D

7.(6分)由下列实验及现象不能推出相应结论的是(  )

实验

现象

结论

A.

向2mL0.1FeCl3的溶液中加足量铁粉,震荡,加1滴KSCN溶液

黄色逐渐消失,加KSCN溶液颜色不变

还原性:

Fe>Fe2+

B.

将金属钠在燃烧匙中点燃,迅速伸入集满CO2的集气瓶

集气瓶中产生大量白烟,瓶内有黑色颗粒产生

CO2具有氧化性

C.

加热盛有少量NH4HCO3固体的试管,并在试管口放置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石蕊试纸变蓝

NH4HCO3显碱性

D.

向2支盛有2mL相同浓度银氨溶液的试管中分别加入2滴相同浓度的NaCl和NaI溶液

一只试管中产生黄色沉淀,另一支中无明显现象

Ksp(AgI)<Ksp(AgCl)

A.A

B.B

C.C

D.D

解析:

A.向2mL0.1FeCl3的溶液中加足量铁粉,发生2Fe3++Fe=3Fe2+,反应中Fe为还原剂,Fe2+为还原产物,还原性:

Fe>Fe2+,可观察到黄色逐渐消失,加KSCN溶液颜色不变,故A正确;

B.瓶内有黑色颗粒产生,说明二氧化碳被还原生成碳,反应中二氧化碳表现氧化性,故B正确;

C.加热碳酸氢铵,分解生成氨气,可使石蕊试纸变蓝色,且为固体的反应,与盐类的水解无关,故C错误;

D.一只试管中产生黄色沉淀,为AgI,则Qc>Ksp,另一支中无明显现象,说明Qc<Ksp,可说明Ksp(AgI)<Ksp(AgCl),故D正确。

答案:

C

二、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43分)

8.(14分)水泥是重要的建筑材料.水泥熟料的主要成分为CaO、SiO2,并含有一定量的铁、铝和镁等金属的氧化物.实验室测定水泥样品中钙含量的过程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在分解水泥样品过程中,以盐酸为溶剂,氯化铵为助溶剂,还需加入几滴硝酸.加入硝酸的目的是  ,还可使用  代替硝酸。

解析:

铁离子在pH较小时易生成沉淀,加入硝酸可氧化亚铁离子生成铁离子,比避免引入新杂质,还可用过氧化氢代替硝酸。

答案:

将样品中的Fe2+氧化为Fe3+H2O2

(2)沉淀A的主要成分是  ,其不溶于强酸但可与一种弱酸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解析:

由以上分析可知沉淀A为SiO2,不溶于强酸但可与一种弱酸反应,应为与HF的反应,方程式为SiO2+4HF=SiF4↑+2H2O。

答案:

SiO2SiO2+4HF=SiF4↑+2H2O

(3)加氨水过程中加热的目的是  .沉淀B的主要成分为  、  (填化学式)。

解析:

滴加氨水,溶液呈碱性,此时不用考虑盐类水解的问题,加热的目的是防止生成胶体而难以分离,生成的沉淀主要是Al(OH)3、Fe(OH)3。

答案:

防止胶体生成,易生成沉淀Al(OH)3、Fe(OH)3

(4)草酸钙沉淀经稀H2SO4处理后,用KMnO4标准溶液滴定,通过测定草酸的量可间接获知钙的含量,滴定反应为:

MnO4﹣+H++H2C2O4→Mn2++CO2+H2O.实验中称取0.400g水泥样品,滴定时消耗了0.0500mol•L﹣1的KMnO4溶液36.00mL,则该水泥样品中钙的质量分数为  。

解析:

反应的关系式为5Ca2+~5H2C2O4~2KMnO4,

n(KMnO4)=0.0500mol/L×36.00mL=1.80mmol,

n(Ca2+)=4.50mmol,

水泥中钙的质量分数为

×100%=45.0%。

答案:

45.0%

9.(14分)丁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由丁烷催化脱氢制备.回答下列问题:

(1)正丁烷(C4H10)脱氢制1﹣丁烯(C4H8)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①C4H10(g)=C4H8(g)+H2(g)△H1

已知:

②C4H10(g)+

O2(g)=C4H8(g)+H2O(g)△H2=﹣119kJ•mol﹣1

③H2(g)+

O2(g)=H2O(g)△H3=﹣242kJ•mol﹣1

反应①的△H1为  kJ•mol﹣1.图(a)是反应①平衡转化率与反应温度及压强的关系图,x  0.1(填“大于”或“小于”);欲使丁烯的平衡产率提高,应采取的措施是  (填标号)。

A.升高温度

B.降低温度

C.增大压强

D.降低压强

解析:

②C4H10(g)+

O2(g)=C4H8(g)+H2O(g)△H2=﹣119kJ•mol﹣1

③H2(g)+

O2(g)=H2O(g)△H3=﹣242kJ•mol﹣1

②﹣③得C4H10(g)=C4H8(g)+H2(g)△H1=+123kJ•mol﹣1

由a图可知温度相同时,由0.1MPa变化到xMPa,丁烷转化率增大,即平衡正向移动,该反应是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所以x的压强更小,x<0.1;由于反应①为吸热反应,温度升高时,平衡正向移动,丁烯的平衡产率增大,反应①正向进行时体积增大,减压时平衡正向移动,丁烯的平衡产率增大,因此AD正确。

答案:

+123小于AD

(2)丁烷和氢气的混合气体以一定流速通过填充有催化剂的反应器(氢气的作用是活化催化剂),出口气中含有丁烯、丁烷、氢气等.图(b)为丁烯产率与进料气中n(氢气)/n(丁烷)的关系.图中曲线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降低的原因是  。

解析:

丁烷分解产生丁烯和氢气,一开始充入氢气是为活化催化剂,同时氢气作为反应①的产物,增大氢气的量会促使平衡逆向移动,从而减少平衡体系中的丁烯的含量,使丁烯的产率降低。

答案:

原料中过量H2会使反应①平衡逆向移动,所以丁烯产率下降

(3)图(c)为反应产率和反应温度的关系曲线,副产物主要是高温裂解生成的短碳链烃类化合物,丁烯产率在590℃之前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原因可能是  、  ;590℃之后,丁烯产率快速降低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解析:

590℃之前,温度升高时反应速率加快,单位时间内生成的丁烯会更多,同时由于反应①是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平衡体系中会含有更多的丁烯;

而温度超过590℃时,由于丁烷高温会裂解生成短链烃类,所以参加反应①的丁烷也就相应减少,产率下降。

答案:

升高温度时,反应速率加快,单位时间产生丁烯更多590℃前升高温度,反应①平衡正向移动高温则有更多的丁烷裂解生成副产物导致产率降低

10.(15分)水中溶解氧是水生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某课外小组采用碘量法测定学校周边河水中的溶解氧.实验步骤及测定原理如下:

Ⅰ.取样、氧的固定

用溶解氧瓶采集水样.记录大气压及水体温度.将水样与Mn(OH)2碱性悬浊液(含有KI)混合,反应生成MnO(OH)2,实现氧的固定。

Ⅱ.酸化,滴定

将固氧后的水样酸化,MnO(OH)2被I﹣还原为Mn2+,在暗处静置5min,然后用标准Na2S2O3溶液滴定生成的I2(2S2O32﹣+I2=2I﹣+S4O62﹣)。

回答下列问题:

(1)取水样时应尽量避免扰动水体表面,这样操作的主要目的是  。

解析:

取水样时扰动水体表面,这样操作会使氧气溶解度减小,为此,取水样时应尽量避免扰动水体表面,这样操作的主要目的是使测定值与水体中的实际值保持一致,避免产生误差。

答案:

使测定值与水体中的实际值保持一致,避免产生误差

(2)“氧的固定”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解析:

“氧的固定”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Mn(OH)2+O2=2MnO(OH)2。

答案:

2Mn(OH)2+O2=2MnO(OH)2

(3)Na2S2O3溶液不稳定,使用前需标定.配制该溶液时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试剂瓶和  ;蒸馏水必须经过煮沸、冷却后才能使用,其目的是杀菌、除  及二氧化碳。

解析:

蒸馏水必须经过煮沸、冷却后才能使用,其目的是杀菌、除氧气及二氧化碳。

答案:

氧气

(4)取100.00mL水样经固氧、酸化后,用amol•L﹣1Na2S2O3溶液滴定,以淀粉溶液作指示剂,终点现象为  ;若消耗Na2S2O3溶液的体积为bmL,则水样中溶解氧的含量为  mg•L﹣1。

解析:

碘遇淀粉变蓝色,答案:

择淀粉作指示剂,当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且半分钟颜色不再变化说明滴定到达终点;根据方程式,O2~2I2~4S2O32﹣得n(O2)=

mol,m(O2)=

=8abmg,则水样中溶解氧的含量为:

=80abmg.L﹣1。

答案:

当滴入最后一滴时,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无变化;80abmg.L﹣1

(5)上述滴定完成后,若滴定管尖嘴处留有气泡会导致测量结果偏  。

(填“高”或“低”)

解析:

根据n(O2)=

mol分析,不当操作对b的影响,b值减小,则会导致测量结果偏低。

答案:

[化学--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

11.(15分)我国科学家最近成功合成了世界上首个五氮阴离子盐(N5)6(H3O)3(NH4)4Cl(用R代表)。

回答下列问题:

(1)氮原子价层电子对的轨道表达式(电子排布图)为  。

解析:

氮原子价层电子为最外层电子,即2s22p3,则电子排布图为

答案:

(2)元素的基态气态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形成气态负一价离子时所放出的能量称作第一电子亲和能(E1)。

第二周期部分元素的E1变化趋势如图(a)所示,其中除氮元素外,其他元素的E1自左而右依次增大的原因是  ;氮元素的E1呈现异常的原因是  。

解析: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越易得到电子,则第一电子亲和能越大,同周期从左到右核电荷数依次增大,半径逐渐减小,从左到右易结合电子,放出的能量增大,N的最外层为半充满结构,较为稳定,不易结合一个电子。

答案:

同周期从左到右核电荷数依次增大,半径逐渐减小,故结合一个电子释放出的能量依次增大N的2p能级处于半充满状态,相对稳定,不易结合电子

(3)经X射线衍射测得化合物R的晶体结构,其局部结构如图(b)所示。

①从结构角度分析,R中两种阳离子的相同之处为  ,不同之处为  。

(填标号)

A.中心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

B.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

C.立体结构

D.共价键类型

②R中阴离子N5﹣中的σ键总数为  个.分子中的大π键可用符号Πmn表示,其中m代表参与形成的大π键原子数,n代表参与形成的大π键电子数(如苯分子中的大π键可表示为Π66),则N5﹣中的大π键应表示为  。

③图(b)中虚线代表氢键,其表示式为(NH4+)N﹣H…Cl、  、  。

解析:

A.阳离子为H3O+和NH4+,NH4+中心原子N含有4个σ键,孤电子对数为

=0,价层电子对数为4,杂化类型为sp3,H3O+中心原子是O,含有3σ键,孤电子对数为

=1,价层电子对数为4,为sp3杂化;

B.由以上分析可知H3O+和NH4+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都为4;

C.NH4+为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H3O+为空间构型为三角锥形;

D.含有的共价键类型都为σ键。

两种阳离子的相同之处为ABD,不同之处为C;

根据图(b)N5﹣中键总数为5NA个,根据信息,N5﹣有6个电子可形成大π键,可用符号Π56表示,O、N的非金属性较强,对应的O﹣H、N﹣H都可与H形成氢键,还可表示为(H3O+)O﹣H…N、(NH4+)N﹣H…N。

答案:

5NAΠ565NAΠ56(H3O+)O﹣H…N、(NH4+)N﹣H…N

(4)R的晶体密度为dg•cm﹣3,其立方晶胞参数为anm,晶胞中含有y个[(N5)6(H3O)3(NH4)4Cl]单元,该单元的相对质量为M,则y的计算表达式为  。

解析:

由d=

=

可知,y=

答案:

[化学--选修5:

有机化学基础]

12.化合物G是治疗高血压的药物“比索洛尔”的中间体,一种合成G的路线如下:

已知以下信息:

①A的核磁共振氢谱为单峰;B的核磁共振氢谱为三组峰,峰面积比为6:

1:

1.

②D的苯环上仅有两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1molD可与1molNaOH或2molNa反应.

回答下列问题:

(1)A的结构简式为  。

解析:

由以上分析可知A的结构简式为

答案:

(2)B的化学名称为  。

解析:

B的结构简式为CH3CH(OH)CH3,其化学名称为2﹣丙醇,故答案为:

2﹣丙醇;

(3)C与D反应生成E的化学方程式为  。

解析:

D为

,对比E的分子式可知,C和D发生取代反应生成E,发生反应生成E的化学方程式为

答案:

(4)由E生成F的反应类型为  。

解析:

对比E和F的分子式可知由E生成F的反应类型为取代反应,生成F的同时生成HCl。

案:

取代反应

(5)G是分子式为  。

解析:

由结构简式可知有机物G的分子式为C18H31NO4。

答案:

C18H31NO4

(6)L是D的同分异构体,可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1mol的L可与2mol的Na2CO3反应,L共有  种;其中核磁共振氢谱为四组峰,峰面积比为3:

2:

2:

1的结构简式为  、  。

解析:

L是D的同分异构体,可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1mol的L可与2mol的Na2CO3反应,说明L的分子结构中含有2个酚羟基和一个甲基,当二个酚羟基在邻位时,苯环上甲基的位置有2种,当二个酚羟基在间位时,苯环上甲基的位置有3种,当二个酚羟基在对位时,苯环上甲基的位置有1种,只满足条件的L共有6种,其中核磁共振氢谱为四组峰,峰面积比为3:

2:

2:

1的结构简式为

答案:

6

考试考高分的小窍门

1、提高课堂注意力

2、记好课堂笔记

3、做家庭作业

4、消除焦虑、精中精力、

5、不忙答题,先摸卷情、不要畏惧考试。

6、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持之以恒。

考试高分秘诀是什么?

试试这四个方法,特别是中考和高考生

谁都想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但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除了要掌握好相关的知识定理和方法技巧之外,更要学会一些考试技巧。

因为一份试卷的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题目的难易程度不等,再加上时间的限制,更需要考生运用考试技巧去合理安排时间进行考试,这样才能获得一个优异的成绩。

在每次考试结束之后,我们总会发现这样有趣的情形:

有的学生能超常发挥,考个好成绩,而有的学生却出现粗心大意的状况,令人惋惜。

有的学生会说这是“运气”的原因,其实更深次的角度来说,这是说明考试准备不足,如知识掌握不扎实或是考试技巧不熟练等,这些正是考前需要调整的重点。

读书学习终究离不开考试,像中考和高考更是重中之重,影响着很多人的一生,下面就推荐一些与考试有关的方法技巧,希望能帮助大家提高考试成绩。

一是学会合理定位考试成绩

你能在一份卷子当中考几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对知识定理的掌握和熟练程度。

像最后一道选择题和填空题,以及最后两道大题,如果你没有很大把握一次性完成,就要先学会暂时“放一放”,把那些简单题和中等题先解决,再回过头去解决剩下的难题。

因此,在考试来临之前,每位考生必须对自身有一个清晰的了解,面对考试内容,自己处于什么样的知识水平,进而应采取什么样的考试方式,这样才能帮助自己顺利完成考试,获得理想的成绩。

像压轴题的最后一个小题总是比较难,目的是提高考试的区分度,但是一般只有4分左右,很多考生都可以把前面两小题都做对,特别是第一小题。

二是认真审题,理清题意

每次考试结束后,很多考生都会发现很多明明自己会做的题目都解错了,非常可惜。

做错的原因让人既气愤又无奈,如算错、看错、抄错等,其中审题不仔细是大部分的通病。

要想把题目做对,首先就要学会把题目看懂看明白,认真审题这是最基本的学习素养。

像数学考试,就一定要看清楚,如“两圆相切”,就包括外切和内切,缺一不可;ABC是等腰三角形,就要搞清楚哪两条是腰;二次函数与坐标轴存在交点,就要分清楚x轴和y轴;或是在考试过程中遇到熟悉的题目,绝不可掉以轻心,因为熟悉并不代表一模一样。

三是要活用草稿纸

有时候真的很奇怪,有些学生一场考试下来,几乎可以不用草稿纸,但最终成绩也并不一定见得有多好。

不过,我们查看这些学生试卷的时候,上面密密麻麻写了一堆,原来都把试卷当草稿纸,只不过没几个人能看得懂。

考试时间是有限,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优异的成绩,就必须提高解题速度,这没错,但很多人的解题速度是靠牺牲解题步骤、审清题意等必要环节之上。

就像草稿纸,很多学生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要么不用,要么在打草稿时太潦草,匆忙抄到试卷上时又看错了,这样的毛病难以在考试时发现。

在解题过程后果,我们应该在试卷上列出详细的步骤,不要跳步,需要用到草稿纸的地方一定要用草稿纸。

只有认真踏实地完成每步运算,假以时日,就能提高解题速度。

大家一定要记住一点:

只要你把每个会做的题目做对,分数自然就会高。

四是学会沉着应对考试

无论是谁,面对考试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情绪,这很正常,没什么好大惊小怪,偏偏有的学生会把这些情绪放大,出现焦躁不安,甚至是失眠的负面情况,非常可惜。

就像在考试过程中,遇到难题这也很正常,此时的你更应不慌不躁,冷静应对在考试,有些题目难免一时会想不出解题思路,千万记住不要钻牛角尖,可以暂时先放一放,不妨先换一个题目做做,等一会儿往往就会豁然开朗了。

考试,特别像中考和高考这样大型的重要考试,一定要相信一点,那就是所有试题包含的知识定理、能力要求都在考纲范围内,不要有过多的思想负担。

考试遇到难题,容易让人心烦意乱,我们不要急于一时,别总想一口气吃掉整个题目,可以先做一个小题,后面的思路就慢慢理顺了。

考试高分秘诀是什么?

试试这四个方法,特别是中考和高考生

谁都想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但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除了要掌握好相关的知识定理和方法技巧之外,更要学会一些考试技巧。

因为一份试卷的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题目的难易程度不等,再加上时间的限制,更需要考生运用考试技巧去合理安排时间进行考试,这样才能获得一个优异的成绩。

在每次考试结束之后,我们总会发现这样有趣的情形:

有的学生能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