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届高考历史压轴卷.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61884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74.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届高考历史压轴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江苏省届高考历史压轴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江苏省届高考历史压轴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江苏省届高考历史压轴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江苏省届高考历史压轴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江苏省届高考历史压轴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江苏省届高考历史压轴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江苏省届高考历史压轴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江苏省届高考历史压轴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江苏省届高考历史压轴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江苏省届高考历史压轴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江苏省届高考历史压轴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江苏省届高考历史压轴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江苏省届高考历史压轴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江苏省届高考历史压轴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江苏省届高考历史压轴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江苏省届高考历史压轴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江苏省届高考历史压轴卷.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江苏省届高考历史压轴卷.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江苏省届高考历史压轴卷.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届高考历史压轴卷.docx

《江苏省届高考历史压轴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届高考历史压轴卷.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届高考历史压轴卷.docx

江苏省届高考历史压轴卷

江苏省2016届高考历史压轴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

田歆对他说:

“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

”这体现了()

A.地方无选官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2.吴江县重镇盛浙镇,本来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

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

四方大贾辇(nian,载)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

A.商品经济促进古代的城镇化B.明清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D.“纺”与“织”、“耕”与“织”的分离

3.欧阳修上疏说:

“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

”这反映了()

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C.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D.书籍出版业的管理受到政府的重视

4.国古代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以其独特的意蕴与风格,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①草书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把书法写意性发挥到极致

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是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③明清小说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文化心理需求

④京剧标志着古代戏曲的成熟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①②③④

5.黄斡(1152-1221)曾说:

自周以来,任传道之意。

得统之正者不过数人。

而能使斯道章章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

由孔子而后,曾子、子思日继其微,至盂子而始著。

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

材料中“先生”的著作是()

A.《四书章句集注》B.《阳明先生文录》

C.《船山遗书》D.《明夷待访录》

6.阅读《1872~1894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统计图表》。

对统计表的解读有误的是()

A.商办企业资金少,数量较多,说明其规模较小

B.洋务企业资金较雄厚,但数量少,说明其规模大

C.外资企业资金雄厚,规模大,压制民族企业发展

D.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促进了商办企业发展

7.1938年4月9日伦敦路透社电讯:

“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天津一南京浦口)线之战局极为注意。

最初中国军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已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英人心理,渐渐转变,都认为最后胜利当属于中国。

”上述报道的战役()

A.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B.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C.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D.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8.1890年前后,一位居住浙江余姚蒋村的小地主,从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从宁波乘轮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但一夜之间就到了。

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开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制造。

材料主要反映出()

A.近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B.上海与浙江等周边地区的

交通非常发达

C.西方工业品的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习俗

D.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人的思想观念转交

9.中国历代采用帝王纪年,这种办法一直沿用到清末。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电告各省都督:

“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中国纪年的变革()

A.是当时政治体制演进的结果

B.说明民主共和观念已深人人心

C.是帝王纪年发展的必然产物D.表明民族主义的目标得以实现

10.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末,广大亚非拉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形成了新中国建国以来的第二次建交高潮。

该外交成就主要得益于中国()

A.推动日内瓦会议达成了共识

B.切宴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C.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D.打破了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

11.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要求各位中央政治局委员及在京各中央委员阅看一些主要参考文件:

国别

宪法

苏俄(联)

1918年宪法;1936年宪法

中华民国

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法国

1946年宪法

其它

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

材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草案起草工作的特点是()

A.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      B.具有世界眼光与历史视野

C.与资本主义宪法区别明显      D.深受“一边倒”外交的影响

12.1972年6月斯德哥尔摩召开的首次人类环境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发言:

“坚决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越南和印度支那,使用化学武器杀伤印度支那人民,破坏人类环境。

”对中国的强烈谴责,美国国务院要求其代表团对之进行淡化处理。

美国这样做是因为()

A.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

B.美国需要进一步改善同中国的关系

C.美国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D.美国推行的外交政策没有原则

13.某学者写道:

“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

一是外部力量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

……拿16世纪的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

”下列选项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一致的是()

A.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B.否定教皇权威

C.设计了未来理想的社会制度D.矛头直指封建制度

14.1964年法国成为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

时任总统戴高乐指出,中国是一个“非常独特而深厚的文明”。

只有中国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才能真正解决亚洲乃至世界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

法国决定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主要是因为()

A.欧共体促进法国经济发展B.希望摆脱美国对法国的控制

C.中国国际地位的空前提高D.中国独有而深厚的文明

15.1997年,美国正式发表了第一份关于环境问题的年度报告《环境外交—环境与美国对外政策》,表明环境问题成为克林顿政府外交政策的主流。

推动美国实施“环境外交”的因素有()

①新经济的出现;②国际生态环境的恶化;③国际局势的变化;④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6.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之初,只有拥有一定地产的成年男性才有资格当选为议员。

1830年,只有不到10%的成年男性拥有选举权,而拥有被选举权的人则更少。

直到1969年,英国才规定凡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论男女,都可以参加下院的选举。

由此可见()

A.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

B.英国的议会制度通过改革逐步得到发展完善

C.议会是英国政治权利的核心

D.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议会制度的改革

17.如果说昔日的机器仅有“骨骼肌肉”,那么今天的机器除了“骨骼肌肉”之外,还有相当发达的“神经系

统”。

今天的“骨骼肌肉”也有了崭新的内容,例如动力机,除了蒸汽机、电动机之外,越来越多地采用核能、化学能、太阳能、光能等新能源的发动机。

这些变化反映了(  )

A.人们对未来世界的艺术想象力  B.科技革命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

C.技术变革导致社会分工的细化D.环境问题引发世界性能源革命

18.“只有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混合和融合起来,才能使农村居民摆脱孤立无援的地位”。

苏俄的下列措施中最有助于实现这一观点的是()

A.余粮收集制

B.允许自由贸易

C.建

立集体农庄D.固定粮食税

19.1961年10月,美国联合英国、瑞士、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等七个国家建立了黄金总库,八国央行共拿出2.7亿美元的黄金,由英格兰银行为黄金总库的代理机关,负责维持伦敦黄金价格,并采取各种手段阻止外国政府持美元外汇向美国兑换黄金。

这表明()

A.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面临危机

B.美元与黄金挂钩的体制名存实亡

C.国际金融中心由从纽约转移到伦敦

D.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

立局面形成

20.在纽约苏富比举办的秋拍中,梵高油画《静物,插满雏菊和罂粟花的花瓶》落槌,加上佣金拍价合计为人民币3.77亿元。

这幅画堪称其短暂绚丽的艺术生活中巅峰之作。

对这幅画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用热情奔放的笔调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

B.用未受污染的眼睛观察世界并忠实地描述它们

C.用强烈的色彩和火一样热情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D.利用下意识和几何形体的排列表达猛烈的情绪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4题,满分60分,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

其中第21题~第23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24题为选做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

21.(14分)人类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从专制、人治到民主、法制的重要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美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颁布的法律文献

国家

时间

机构

法律文献

英国

1689年

议会

《权利法案》

美国

1776年

北美大陆会议

《独立宣言》

1787年

国会

1787年宪法

法国

1789年

制宪会议

《人权宣言》

材料二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各国也都在相互学习和借鉴他国政治制度中的某些作法,吸收着其他国家政治制度中的某些优点,但是,这种吸收、学习和借鉴是基于本民族自身的认识,并结合本民族自身的特点的。

——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序》

(1)依据材料一表格信息,归纳西方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确立的共同特点。

(3分)

(2)依据材料二提取主要观点,并结合近代美国对英国制度的借鉴进行论证。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字数200字左右)(11分)

22.(14分)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

对做好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作出了重要

部署。

各地区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确保亿万农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国传统农业经验是非常宝贵的,它是劳动人民在几千年的生产实践中,不断探求、摸索而总结出来的。

其中相当一部分符合科学道理,在生产上是切实可行的。

它在世界科技史上曾居于领先地位,对人类生产力的发展曾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我国传统农业是有机农业,它对生态系统破坏较小。

——阎万英《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

材料二 伴随着外国殖民侵略的不断加重和中国农村自然经济的解体,中国农业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出现了带有资本主义成分和性质的富农、经营地主经济,并出现了农牧垦殖公司等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然而,中国近代的农业资本主义一直没有发展起来,农业资本主义因素在整个农业经济中只占有微弱的比重,租佃关系以及封建剥削方式继续存在,封

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仍然处于统治和支配地位,生产关系上没有发生根本的变革。

在这一时期,农业这一传统产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最主要的支柱产业。

——吴申元《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三 伴随快速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国的农业份额大幅下降,农业投入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农业发展方式出现根本改变。

在农业发展模式变革的同时,农业经营制度和相关制度安排也在发生急速变革,土地流转加快,经营规模在适度扩大,经营主体在坚持家庭经营的前提下呈现多元化格局,农民专业合作进入历史新阶段,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基础。

——刘守英《中国的农业转型与政策选择》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

(2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的地位和影响。

(2分)

(2)据材料二分析近代中国农业发展的概况并分析其成因。

(4分)

(3)据材料三,归纳指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变化。

(2分)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分析变化的原因。

(2分)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国农业的发展?

(2分)

23.(12分)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近代中国的社会政治变革和思想文化演变相互促进、交替进行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已经说过,同、光时代李鸿章所领导的自强运动限于物质方面,是很不彻底的。

……可是李鸿章的物质改革已遭时人的反对,倘再进一步的改革政治的态度,时人一定不容许他。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当时除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亦更无比此再好的意见。

惜乎当时已届学绝道丧之际(根本就拿不出所谓“中学”来),学术之培养之成熟,非短时间所能期望。

……而外患之侵逼日紧,内政之腐败依然,一般人心再不能按捺,于是对全部政治彻底改革之要求蓬勃四起。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近世的改革事业,来源是很远的,蓄势是很久的。

这种变动,不发则已,一发之后,就如悬崖转石——看得他似乎亦有顿挫,其实算不得什么——非达到目的不止。

所以现在正是变动时代,正是个变动了方在中途的时代。

——吕思勉《中国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李鸿章“物质改革”的主要表现。

据材料一,指出其不能进一步改革的主要因素。

(3分)

(2)依据材料二,归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被取代的主要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全部政治彻底改革之要求”的核心思想及影响。

(5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近世改革开始“蓄势”的标志性事件。

结合所学回答这种改革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4分)

24.【选做题】本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

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

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

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

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

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

——转自历史风云网

材料三(司马光说)“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宋史》

材料四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

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1)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

(2)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

结合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

(3)结合三四材料分析,司马光和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及原因。

(4)分析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持这种态度的真实意图。

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

“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就是确保文化多样性﹐使世界更加安全﹐而不是更不安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一贯的经验使我确信,除了真理没有其他的神。

……非暴力植根于真理中,反之亦然。

……我信仰世上各种伟大宗教的基本真理。

……我还相信,如果我们能够阅读不同信仰的法典,并以这些宗教信徒的角度来理解经典,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根基都是一致的,每种宗教都能从其他宗教中获益。

——[印度]甘地《圣雄箴言录》

材料二绝食的确制止了首都的猖獗暴行(印度教徒对印度境内的穆斯林进行屠杀)。

……毫无疑问,他减轻了印度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恐惧与担忧,使他们有一种相对的安全感。

……在穆斯林世界中,甘地的形象有所改变,由原来的头号敌人变成了东方世界的杰出之子。

巴基斯坦外交部长谈到了(甘地思想有)“一种为了印巴友谊而产生的新的了不起的感情愿望”。

——[印度]克里帕拉尼《甘地》

材料三人们只需要打开每天的报纸就会知道,宗教分歧是当今世界一个爆炸性的、甚至是致命的因素……对此的反应要么是退回我们自己的团体之中,将藩篱筑得更高;要么是将宗教因素撇在脑后。

这两种策略都不能帮助我们处理宗教多样性问题。

我们需要寻找某种互相尊重和与不同传统和文化背景的邻居真诚对话的基础,一个我们能够由此出发,共同努力面对困扰人类的深层伦理和精神问题的基础。

——[美]朱迪丝·博玲《中国文化朝觐:

宗教多样性探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甘地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说明甘地思想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实践。

(4分)

(2)据材料二,指出甘地在穆斯林世界中形象发生变化的原因,并分析其思想产生的积极影响。

(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甘地思想对我们今天处理文化多样性问题的启示。

(2分)

C.【探索历史的奥秘】(10分)

克里特文明是欧洲文明的源头,其中存在着许多未解之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00年,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斯及其同事对克里特宫殿进行考古,有了重大发现,并发掘出大量刻有字符的陶片。

神话传说得到证实。

可惜的是,克里特的象形文字和线形文字A还没有被破解。

线形文字B于20世纪50年代被英国建筑师温特里斯和史学家柴德威克所破译。

最新的科学测定年代的方法,确定了火山爆发的准确年代,这可以使人们重新考虑一些历史论断。

——摘编自纳吉《对称、非对称和迷宫》

材料二根据我们目前对线形文字A的了解,当时人们用它在清单表格中做各种记载:

记录收到的物品以及支出的物品,记录库存物品、家畜数量、土地拥有量以及人口数。

王宫储藏室的支出记录包括:

用于祭神仪式上的供品,分发给居民的口粮,手工艺品制作所需原材料的数量。

但没有一块泥板记载了不同种类物品的兑换率,透露当时人们是否以金银作为货币进行物品交换。

小集市上的交易量远远无法与王宫再分配经济制度的规模相匹敌。

——摘编自马丁《古希腊简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破解克里特文明之谜所涉及到的学科。

(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克里特文明的社会经济特征。

(4分)

(3)据上述材料,说明进一步探索克里特文明之谜所需的条件。

(2分)

 

D.【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0分)

梁思成说,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古代,最高等级的城市为国都,城方九里,县城通常为三里。

平遥古城城方三里,正是这一“礼”制等级的完整范本。

在布局上,遵循严格的“左祖右社”、“左文右武”、“上下有序”的城市礼制程式。

高耸古城中央的市楼能够“揽山秀于东南,挹清流于西北”。

城里的古民居是具有自足封闭色彩的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采用了与山西自然环境相契合的窑洞(砖拱顶)式建筑结构。

——摘编自曾晓华《从西安到平遥》等

材料二徽州古村落利用天然的地理形势进行设计,通过适量采用花墙、漏窗、楼阁、天井等建筑手法,沟通内外空间。

无论大小聚落,因是聚族而居,徼州古村落均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

民宅所建的天井,可以采光通风,无形中将天人合一的观念引入其中。

民居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的生存空间,形成左右对称、长幼有别、尊卑有序的住家格局。

——摘编自王星明《徼州古村落》

请回答:

(1)材料一、二的“建筑活动”都属于世界文化遗产标准中的“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指出各自的“范例”所在。

(2分)

(2)概括上述“建筑活动”中包含的民族文化的共同特性,并援引材料予以佐证。

(6分)

(3)从传承民族文化的角度,说明保护、开发此类古建筑的基本要求。

(2分)

 

参考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变迁,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

由题目中的信息“推举”、“孝廉”可知此应为盛行于两汉时期的察举制,故排除属于九品中正制的B项;察举制即由地方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故A、D两项的表述错误;该制度容易导致任人唯亲的现象的出现,即“多有贵戚书信相命”,故本题应选C项。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察举制

2.【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讲述了吴江县——荒村,明清之际“以绫绸为业”,终发展为一个重镇——盛泽镇,故A项正确;“重农抑商”始终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项

重要经济政策,只是在不同的朝代,宽严程度有所不同,故B项错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形式——雇佣劳动关系,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耕织分离,是小农经济开始解体的一个标志,发生在及近代以后,故D项错误。

考点:

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的特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清商品经济与城镇化发展

3.【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应注意把握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材料中指出:

雕印文集《宋文》多是议论朝政之言,这使政府深感不安,“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于是下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

从中可以看出雕版印刷技术的发展加快了文化传播,从而影响了政府管理。

故答案为D项。

考点: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印刷术

4.【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说法错误,应该是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文化心理需求;④说法错误,应该是元杂剧标志中国戏曲的成熟,故本题答案选C项。

A、B、D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书法。

5.【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

”选于黄斡的《朱子行状》,材料指出朱熹是继孟子之后,在儒家传道系统中继承和发展道统学说的又一位杰出人物,高度评价了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南宋前中期是程朱理学臻于完善的时期,以朱熹为杰出代表的理学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所以A正确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

6.【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1872~1894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统计图表的解读。

D项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是在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以后,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所以本题选D。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经济结构的变化。

7.【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解读,提炼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1938年4月9日”、“津浦线”、“中国军获胜”,结合已学史实可以判断材料是对抗战防御阶段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的胜利,因此C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