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课本概况.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6250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45.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学课本概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区域经济学课本概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区域经济学课本概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区域经济学课本概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区域经济学课本概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区域经济学课本概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区域经济学课本概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区域经济学课本概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区域经济学课本概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区域经济学课本概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区域经济学课本概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区域经济学课本概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区域经济学课本概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区域经济学课本概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区域经济学课本概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区域经济学课本概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区域经济学课本概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区域经济学课本概况.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区域经济学课本概况.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区域经济学课本概况.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学课本概况.docx

《区域经济学课本概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学课本概况.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区域经济学课本概况.docx

区域经济学课本概况

1.导论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区域的概念?

经济学的区域指的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经济地域单元,又称为经济区域。

2.区域经济的概念?

区域经济是特定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3.区域创新能力。

就是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

包括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的环境、创新的经济效益等多方面要素。

4.城乡一体化。

就是指在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向城市集中,产业在城乡之间分工,农村地区接受城市文明,实现乡村的生产效率与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城市趋于一致。

二、填空题:

1.区域是一切经济活动的空间,区域经济学是解释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运行规律的科学。

2.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在《孤立国》一书中提出了农业区位论,标志着区域经济学的发轫。

在20世纪50年代正式形成。

到20世纪末,以新经济地理理论为代表,区域经济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3.地理学是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4.经济区域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

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同质区域又称匀质区域,静态的区划一般是同质区域的划分。

如经济地带、区域板块。

极化区域又称结节区域,是相异性区域通过要素流动联系在一起,具有很强的内聚力的一种区域。

动态的区划一般是极化区域的划分,如都市圈、城市群。

5.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的特点和区域之间关系的科学,

6.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包括宏观发展理论、微观分析理论、结构发展理论。

研究范畴涉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二元经济结构、资本积累和外资利用、人口问题和就业、产业发展战略、技术革命和技术引进、收入分配、对外贸易模式。

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发展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问题,区域经济学研究“发展”的空间范围不存在局限性。

7.20世纪90年代,以保罗▪克鲁格曼、藤田昌久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形成,其理论建立在三个命题之上:

一是收益递增。

二是不完全竞争模型。

三是运输成本。

新经济地理学派认为,区域经济学有五大传统,并按照这五个方面向前发展。

第一,区位理论。

第二城市地理学。

第三积累因果关系。

第四外部经济。

第五地租和土地利用。

8.区域政策的主要特征是积极的区域倾斜和集中化。

区域政策的内容包括:

1)通过政府的干预而导致生产的空间转移。

2)产业和部门规划。

3)缩小区域差距。

是区域政策最直接的内容。

9.世界各国区域政策主要目标如下:

1)提高区域内现有资源的利用水平。

2)更有效地在区内各种用途间分配资源。

3)实现区域内最佳增长。

4)在区域间有效地再分配生产要素,以使总收入与总增长最大化。

5)实现区域间增长率的均等化。

6)实现区域间收入的均等化。

7)为缓解通货膨胀压力而缩小区域差异。

8)减少区内拥挤而造成的外部成本,形成最佳空间结构。

10.区域管理由三部分内容组成:

1)区域经济发展管理,主要方法1.管理学的方法2.法律的方法3.行政的方法

2)区域人口管理。

3)区域环境管理。

11.产业集群、新产业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目前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布局的最新形式。

三、简答题:

1.区域经济的特点?

1)区域性,这是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

2)非均衡性,也被称为不平衡性,

3)阶段性和连续性,

4)开放性

2.区域经济和宏观国民经济的差异?

1)国民经济强调宏观性,区域经济强调区域性。

产业政策是区域经济调控的主要内容。

2)国民经济强调战略性,区域经济也强调战略性,但它同时还强调不平衡性。

3)国民经济强调政策性,区域经济也强调政策性,但更强调可操作性。

可操作性是区域经济的最大特色。

3.区域经济学的两个来源?

一个是地理学,一个是区位论。

4.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

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生产要素包含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

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是区域经济学的灵魂与活力所在,是区域经济分异的前提,也是区域经济多样性、互补性和区域分工的基础。

2)生产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经济活动的聚集性表现为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它是由经济本身的趋利性和节约性而导致的。

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使得各生产要素和经济单位集结在一定空间上,形成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3)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5.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一)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

1)要素禀赋问题。

生产要素禀赋是指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

在可利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中,那些与其他地区相比具有相对较低价格的要素既是丰裕的要素。

2)增长极问题。

增长极理论描述的是建立区域经济增长的中心,产生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辐射周边区域,从而推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增长。

增长极作为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就是现实中的城市。

3)发展差距问题。

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提出了区域收入趋同假说,即著名的“倒U字曲线”。

4)区域贸易问题。

5)梯度转移问题。

区域差距的存在,使区域之间产生高梯度区域和低梯度区域。

如果主导产业部门由处于创新阶段或发展阶段的专业部门所构成,且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该区域就是高梯度区域。

梯度推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的城市系统扩展开来,梯度推移的原因:

首先是由于创新产品不断趋于成熟,产品市场扩大,要求生产规模扩大;其次是高梯度地区创新活动加强,新的创新产品代替原有的创新产品,要求为其创新活动和生产活动提供足够的生产要素和生产空间;再次是高梯度地区生产费用上升,从降低成本的角度,也要求产业向成本低的区域转移。

(二)区域经济关系研究

区域关系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区域内部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另一类是区域之间的关系。

第一竞争关系。

第二合作关系。

合作关系一般有三种情况,后向联系(上游联系),前向联系(下游联系),旁侧联系。

后向联系:

是针对供给性部门的经济联系、即一个生产部门与对其投入的、为其供应原材料的上游部门之间的联系。

后向联系对应的是产业的感应度。

前向联系:

则是生产活动的结果影响产业链前面的产业的生产,即一个生产部门与消耗其产品的其他生产部门的联系。

前向联系对应的是产业的影响度。

(三)区域经济应用工具研究

区域规划、区域政策属于区域经济的应用工具。

对中国的区域政策,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目前不存在区域经济政策,应该构建中国区域经济政策体系,对区域经济政策概念、范畴进行理论的规范。

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区域经济政策应当是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区域化,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制定专门的区域政策。

6.区域经济学的学科基础?

(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进程

围绕三个方向展开:

1)区域经济学的学科体系构建,代表性成果有艾萨德的《区域科学论》、胡佛的《区域经济学导论》。

2)地区发展与区域规划问题研究,代表性成果有弗里德曼的《区域政策》、汉森的《区域开发中的增长极核》、劳埃德的《空间区位》、里查森的《区域增长理论》。

3)区域经济研究方法,布鲁诺的《区域-国家经济模型》、英蒂盖特的《经济模型技术与应用》。

(二)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分为三部分: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关系理论;区域经济应用工具。

胡佛在《区域经济学导论》最早构建了一个区域经济学的学科体系:

厂商的一般区位偏好、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的工业部门结构、区域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化趋势、区域发展问题、区域政策问题。

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区域特点的学科理论和研究的方法论,主要包括: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输出基础理论、增长极理论、区域发展阶段理论、区域发展战略理论、区域经济模型。

7.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

1)新经济地理学派。

代表人物克鲁格曼和藤田昌久

2)区域政策学派。

3)区域管理学派。

8.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

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的未来总趋势:

追踪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向,总结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经验,提出解决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的新理念,形成区域经济学的新理论。

1)劳动力要素流动问题

我国的劳动力区际流动主要采取两种形式;1是伴随居住地变动的人口迁移。

2.是保持居住地不变而工作地点变动的跨地区就业。

2)资本要素流动问题

一是资本流入以达到相当规模,二是资本流出以达到相当规模,三是利用外资渠道日益多元化。

3)产业转移和外商投资问题

4)区域创新问题

所谓区域创新能力,就是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

包括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的环境、创新的经济效益。

区域创新研究的内容四个方面:

1.区域技术创新2.区域产业创新3.区域环境创新4.区域空间创新。

5)产业集群问题

产业集群、新产业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目前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布局的最新形式。

6)都市圈与城市群问题

加快发展都市圈或城市群有很多优点:

1.城市群可以使我国有限的资源在最大范围内实现配置的优化2.城市群对其内部城市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3.可以提高城市的整体竞争力。

7)区域空间结构问题

要实现区域空间结构的合理化发展:

1.区域规划要坚持科学性和前瞻性,加强宏观的规划指导和调控手段的应用。

2.合理利用土地资源3.增加区域中心城市的吸引力及向心力,优化整个地区的空间结构。

8)地区差异问题

9)区域协调发展问题

10)中国城镇化问题

11)区域规划问题

四、选择题:

2.区位与发展条件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区位的概念?

P30

是指一项经济活动或经济景观(如工厂、城市建筑物、码头、机场等等)在区域空间中所占据的位置,是地球上某一个具体的位置,可以用空间坐标来表示。

2.节点的概念?

P27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经济活动内聚力而产生的极化作用,使经济活动向区域的经济中心集中,这样的中心叫节点(点)。

3.轴线的概念?

P28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连接节点之间的线状经济景观叫轴线。

轴线三个特征:

1.轴线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2.轴线有一定的长度和方向3.轴线有一定质量标准。

4.空间系统。

P29

空间的三个要素的不同组合,形成多种多样的空间系统。

由节点、轴线和域面共同组成的系统,就是区域空间系统。

它包括城镇系统、城市-区域系统、区域网络系统、区域空间系统。

5.城镇系统。

6.

二、填空题:

1.域面:

=区域,特征=区域特征,这种由节点、轴线、域面组成相互联系的系统就是区域空间网络系统。

2.在空间要素中,节点是起主导作用的要素,域面是起基础作用的要素,轴线是起联结作用的要素。

节点的中心作用划分为两类:

综合性中心、单一性中心。

3.空间系统包括四个系统:

1.城镇系统:

由节点与节点共同组成的空间系统是城镇系统。

有从属关系、共有关系、依附关系、松散关系、排斥关系。

2.城市-区域系统:

由节点和域面组成的空间系统也就是城乡系统3.区域网络系统:

由轴线与轴线,轴线与节点、轴线与域面组合形成的系统就是区域网络系统。

包括经济枢纽系统、基础设施系统、区域产业系统4.区域空间系统:

由节点、轴线、域面共同组成的系统就是区域空间系统。

4.区位条件是由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的自然要素和经济要素构成的对于一项特定经济活动的条件。

5.传统的区位因素包括作为生产要素的土地、劳动力和资本,还包括自然资源、中间产品和技术。

6.衡量区位条件优劣的主要依据是该地的交通状况。

影响区位决策的因素:

产业结构的变化,技术进步和交通设施的完善,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7.古典区位理论(又称空间理论)主要是指农业区位论和工业区位论,近代区位理论主要指中心地理论、市场区位论,现代区位理论包括运输区位论、新经济地理论,

8.杜能农业区位论农业圈的六种耕作制度:

自由式农业圈、林业圈、轮作式农业圈、谷草式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圈、畜牧业圈。

9.韦伯工业区位论的区位三角形还有区位多边形,一是遍布性原料,二是限地性原料(地方性原料),原料指数=限地性原料总重量/制成品总重量。

工业区位论分析有:

韦伯的区位三角形还有区位多边形分析,以运输成本为基础的分析,劳动力成本影响工业区位趋向的分析,聚集和分散因素影响工业区位的分析。

集聚因素分为一般集聚因素(生产或技术集聚)和特殊集聚因素(社会集聚,偶然集聚)。

三、简答题:

1.近代区位论包括?

1)中心地理论(由德国地理学家W.克里斯塔勒提出)几个基本概念:

中心地、中心地职能、中心性、需求门槛、商品销售范围、六边形市场区、市场等级序列。

2)市场区位论(1939年德国经济学家廖什提出)概念有:

市场网络,蜂巢网络体系。

2.现代区位论包括?

1)运输区位论学派。

2)市场学派。

3)成本-市场学派。

4)行为学派。

5)计量学派。

6)社会学派。

7)历史学派。

8)新经济地理学派。

3.影响区域发展的条件包括?

1)自然条件。

包括㈠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有:

①对产业部门发展的影响。

②对区域建设的影响。

③对区域人居环境的影响。

④对产业区域分布的影响。

㈡自然资源。

2)社会经济条件。

包括㈠劳动力条件。

㈡科技条件。

区域经济发展考虑的科技条件包括①技术开发能力。

②适用技术选择。

③技术的地域转移规律。

㈢制度条件。

制度条件的影响主要包括①市场化程度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②产权制度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③地方政府行为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四、选择题:

3.区域经济发展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区域经济发展的概念?

是一个包括经济增长、结构升级、技术创新、社会进步、福利提高等在内的宽泛而深刻的经济过程。

2.人力资源的概念?

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它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

3.人力资本的概念?

是一种通过投资于已有人力资源而形成的、以复杂劳动力为载体的可变资本。

它具有资本和复杂劳动力的双重属性。

二、填空题:

1.“马太效应”就是越穷就越差,越差就越穷。

2.区域分工理论的起源,一般可以追溯到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1876年出版的《国富论》提出的绝对利益(绝对成本)理论。

3.区域分工理论的比较利益学说是大卫•李嘉图1817年《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

按照比较优势原理,区域分工的决定性因素是区域机会成本。

4.区域分工理论的要素禀赋理论也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简称H-O模型)的实质就是生产要素的丰裕程度决定了商品相对价格和贸易格局,。

5.区域分工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包括相似偏好理论(瑞典经济学家林德)、协议性区域分工理论(日本学者小岛清)、相似条件下的地域分工理论(克鲁格曼、赫尔普曼、格罗斯曼)、新兴古典专业化区域分工理论(杨小凯)。

6.比较优势的衡量指标有区位商。

区位商指标的优点是:

它解决了地区间贸易数据的问题。

它体现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内涵。

7.比较优势的分类,从存在的形式上看可以有四种分类:

有形优势与无形优势,绝对优势与相对优势,局部优势与全局优势,空间优势与时间优势。

从来源上又可以分为三类:

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环境优势。

8.按照人力资本投资的形式和形成的途径区分一般包括:

教育、培训、研究、开发、实验、“干中学”、医疗保健、迁移。

主要途径有教育、“干中学”、研究和开发、职业技术培训。

三、简答题:

1.区域平衡发展理论包括?

1)莱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理论。

2)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3)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4)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

2.区域不平衡发展理论包括?

1)艾尔伯特•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

2)风纳•繆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3)威廉姆森的“倒U型”理论。

4)诺思的“输出基础”理论。

3.区域经济增长的要素是什么?

1)劳动投入。

2)资本投入。

3)技术投入。

4.人力资本的特征?

1)人力资本的依附性。

2)人力资本的被动性。

3)人力资本的难以测度性。

4)人力资本的专业性。

5)人力资本的累积性、递增性、创新性。

6)人力资本的动态可变性。

7)人力资本的团队协作性。

5.人力资本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1)人力资本需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引导作用。

2)人力资本供给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①人力资本的有效供给促进产业弹性的提升。

②人力资本的充分积累促进产业活力的增强。

③人力资本投资促进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和产业结构升级承载力的增强。

3)产业结构升级对于人力资本的需求。

四、选择题:

4.区域发展模式与结构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概念?

是指经过长时期的实践形成的较为固定的发展定式,是实践经验在理论上的升华。

2.区域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概念?

是指区域产业结构在根据经济发展的历史和逻辑顺序演进不断达到更新的阶段或更高的层次,由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向最优的区域产业结构转化的过程。

二、填空题:

1.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美国经济学家惠特曼•罗斯托提出六个阶段:

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准备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起飞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是两个关键性的阶段。

2.增长极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效应、扩散效应(涓滴效应)等对区域经济活动产生作用。

发展地带是发展轴的成长结果及其演化的最后形式。

3.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提出第一产业:

取自于自然物的生产。

第二产业:

加工于自然物的生产。

第三产业:

繁衍于自然物之上的无形财富的生产。

4.通常用区位商指标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

5.区域产业结构高度化是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结果。

6.投入产出分析是列昂杰夫在20世纪30年代发明的,又称“部门联系平衡分析”和产业关联分析。

三、简答题:

1.按形成的源流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可分为?

1)区域经济发展的组织模式。

2)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模式。

分为第一,初级产品生产和出口的产业模式。

第二,发展进口替代产品的产业模式。

第三,发展出口替代产品的产业模式。

第四,优先发展赶超部门的产业模式。

3)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模式。

包括增长极模式(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发展轴模式、网络型模式。

2.产业分类法有那几种?

1)三次产业分类法。

2)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法。

3)两大部类(生产生产资料部类和生产生活资料部类)和农轻重分类法(农业、轻工业、重工业)。

4)要素密集度分类法。

分为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

5)区域产业功能分类法。

分为主导产业、(专业化产业)、辅助产业、基础产业。

3.产业结构演进的理论有哪些?

1)配第-克拉克定理。

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20世纪50年代科林•克拉克。

2)库兹涅茨法则。

3)霍夫曼定理。

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轻工业)/生产资料工业的净产值(重工业)。

4)雁行模式理论。

(1932年日本学者赤松要)

4.地区主导产业的性质?

1)有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

2)在地区生产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主宰地区经济发展。

3)与区内其他主要产业关联度较高,能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4)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

5.如何选择地区主导产业?

1)根据本区域所处经济发展阶段选择主导产业。

2)根据产业发展的阶段选择主导产业。

3)根据产业产品的收入弹性来衡量。

6.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判断标准?

1)是否充分合理地利用了自然资源。

第一类流失性资源,第二类可更新资源、第三类不可更新资源。

2)各产业发展是否协调,是否存在“瓶颈”产业。

3)是否能及时提供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4)是否取得了最佳经济效益。

5)国内外的成熟技术是否得到了合理开发与利用。

6)能否充分开展区域间的分工合作。

7)生态环境是否能够得到保护。

7.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方法?

1)因素分析法。

包括经济发展因素、基础条件因素、需求结构变动因素、供给结构约束因素、科学技术因素、政策制度因素。

2)模型分析法。

第一,确定优化目标。

第二,确定优化模型中的决策变量。

第三,确定约束条件。

第四确定目标函数。

第五计算结果分析。

8.投入产出分析的几个重要系数?

1)直接消耗系数也称投入系数。

2)完全消耗系数。

直接消耗与所有间接消耗之和。

3)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四、选择题:

5.区域产业布局试题

一、名词解释:

1.产业布局指向的概念?

在各种因素和布局机制共同作用下的产业布局,往往反映出对某一类地域的倾向,我们将其称为布局指向。

内涵:

产业布局指向给出了一个产业区位选择的趋向,地区对产业的吸引。

是将产业引到一个具体的地点。

2.地域合理规模的概念?

具有节约效益的企业在地域上的相互协作,又可以带来更大的规模效益,这种能够带来大规模节约效益的企业在某个地方聚集规模,就称为地域合理规模。

3.产业集群的概念?

集群的概念来源于生态学,原意是指共生关系生活在同一栖所的不同族群。

被引入到经济发展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领域,用来定义在某一特定领域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结构在空间上的集聚,从而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哈佛大学商学院迈克尔.波特1990年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

4.产业集群的含义?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特定领域内联系密切的企业和相关支撑机构在一定地域内的集中所构成的产业群。

这些产业群通过地理集中和产业组织优化,通过群体效应获得经济要素的竞争优势。

5.新产业区(社会经济综合体)的含义?

基于合理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结成的网络,这些网络与本地劳动力市场密切联系,可以实行专业化分工。

二、填空题:

1.企业的规模效益分为两类:

第一,单项设备的经济合理规模效益。

第二,联合企业的合理规模效益。

联合工厂的特征:

工艺的同一性,空间的统一性,技术与组织领导的统一性。

2.地域合理规模体现在两个层面:

一是地域内每个企业的合理规模,二是地域内整体产业布局的合理规模。

3.产前联系产业、产后联系产业、旁侧联系产业。

生产性基础设施、生活性基础设施、社会性基础设施。

4.产业集群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最早是马歇尔从合作的角度来论述的,在1920年《经济学原理》首次描述和分析大量专业化中小企业的地域集中和发展的情况,形成产业区理论。

产业集群理论还有外部经济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竞争理论。

5.新产业区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技术要素。

区域间的技术流动,也称为技术转移。

6.技术进步的形成过程要经历三个阶段:

发明阶段、创新阶段、扩散阶段。

技术要素扩散的原因可以通过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解释。

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标准化产品阶段。

三、简答题:

1.产业布局指向的类型?

(产业布局有那些指向)

1)能源指向。

2)原料指向。

3)消费地指向。

4)劳动力指向。

5)交通运输枢纽指向。

6)高科技指向。

2.地域合理规模的类型?

1)由于生产过程的相互联系,一些企业共同布局在某一个地域,形成地域产业聚集。

2)为了共同使用基础设施,一些企业共同布局在某一个地域,形成地域产业聚集。

3)为了管理的方便,一些企业共同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