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化种植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28847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绿化种植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绿化种植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绿化种植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绿化种植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绿化种植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绿化种植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绿化种植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绿化种植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绿化种植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绿化种植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绿化种植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绿化种植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绿化种植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绿化种植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绿化种植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绿化种植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绿化种植设计.docx

《绿化种植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绿化种植设计.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绿化种植设计.docx

绿化种植设计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绿化种植设计

绿化种植设计

绿化种植设计的概念:

是园林规划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即按照植物生态学原理、园林艺术构图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进行合理配植,创造各种优美实用的园林空间环境,以充分发挥园林功能和作用,尤其是生态效益,使人居环境得以改善。

园林植物:

指具有形体美和色彩美,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在园林景观中起到观赏、组景、庇荫、分割空间、改善和保护环境及工程防护等作用的植物,包括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

我国景观植物种质资源:

种类繁多、分布集中、特点突出、优良的遗传品质突出

绿化种植设计的原则:

科学性:

适地适树、符合功能要求;

艺术性:

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协调、韵律与节奏;

季相性:

春花、夏叶、秋实、冬干四季有景、景色各异

满足设计立意和功能的要求,充分考虑植物材料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恰当营造环境氛围。

掌握植物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因子,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运用美学原理,展示植物的观赏效果

坚持生物多样性原则,构建拟自然的观赏植物群落

合理选择树种,确立苗木规格,结合有经济产出的乡土树种的运用,在改善环境质量的同时降低建设和养护成本。

中国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

1、植物种类丰富

2、起源古老

3、分布区类型多样,地理成分复杂

4、各种地理成分联系广泛,分布交错混杂

5、特有植物丰富

植物形成不同空间形式:

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封闭空间、垂直空间、覆盖空间

植物空间感知:

触空间0~2米嗅觉、视觉、触觉植物种类的差异和局部观赏特征

特近空间2~10米嗅觉、视觉植物的枝叶密度、色彩等细部变化

近空间10~30米嗅觉、视觉植物枝叶花果的质感以及树冠、枝下高、植物配置的疏密度

近空间230~60米视觉树木的视觉效果

中空间60~100米视觉植物群落的整体效果

植物的外形:

纺锤型、圆柱型、展开型、圆球型、尖塔型、垂枝型、特殊型

植物的生态功能:

净化水空气、水体和土壤

改善城市小气候

降低城市噪声

安全防护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要以城市建筑、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等建设为载体。

五大公园树种:

南洋杉、雪松、金钱松、日本金杉、巨杉

行道树:

行道树是城乡绿化的骨干树,能统一、组合城市景观,体现城市与道路特殊,创造宜人的空间。

行道树要求:

1、结合城市特点及景观要求,优先选择具有本地特色的树种,以落叶、深根性、开展型树冠、耐修剪、寿命长的树种为主。

2、主干道苗木规格应达到胸径15cm、分支点以上;次干道苗木应达到胸径8cm、分支点以上。

3、新建道路行道树植株距一般应为3-5m。

行道树树干中心至路缘石外侧最小距离宜为。

4、重要路段且道路两侧绿地宽度及地下条件等具备栽植乔木的条件,应设置双排行道树。

欧洲五大行道树:

银杏、悬铃木属、鹅掌楸属、椴树属、七叶树属

校园特点分析:

1、校园的面积与规模

校园一般规模大、面积广、建筑密度小,尤其是重点院校,相当于一个小城镇,需要占据相当规模的用地,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设施。

校园有明显的功能分区,各功能区以道路分隔和联系,各具特色。

2、性质与风格

不同性质的院校需要有相应风格的景观进行烘托与强化其育人氛围

军事院校:

简洁、规整,庄严正规

艺术院校:

植物的选择上也应更多的考虑树形发展的树木和开花的灌木与花卉品种,更好的体现校园浪漫的艺术气质。

3、校园的空间

随着逐渐扩大,其功能需求也在不断扩大,使得需求空间也在不断出现

空间分割合理

尺度舒适、安全、方便管理重视室内采光与楼间距的控制清新的空气更重要高大植物加以围合

与校园建筑应有机结合,融成一体,追求建筑“长”在自然环境中的意境

校园绿化种植设计原则:

1、安全性原则:

1物理环境安全:

主要体现在所配置植物的生态安全性,这样猜呢充分发挥大学校园绿化美化和生态环境保护功能

2心理安全:

不同形态的空间会引起师生情绪及心理上不同体验,校园植物配置要考虑植物与植物之间,建筑与植物之间的尺度关系,同时要考虑到空间的大小以及空间的心理尺度。

2、功能性原则

①充分发挥植物的环境功能②充分发挥植物的建造功能③充分发挥植物的观赏功能④充分发挥植物的实用功能

3、生态性原则

①因地制宜,适地适树②结构优化、功能健全③植物多样、群落稳定

4、景观美学原则

多样与统一对比与协调均衡与稳定韵律与节奏比例与尺度

适合校园功能要求的植物空间类型:

1、开敞植物空间

2、半开敞植物空间

3、覆盖型植物空间

4、封闭型植物空间

大学校园各功能区植物配置:

特点:

面积较小,较分散,要各有特色,因地制宜,不能千篇一律,应该重视各块绿地的观赏性和实用性

校门区

教学科研区(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行政办公楼、绿色交往空间)

生活区(学生生活区、教工生活区)

体育运动区

道路绿化区

休闲游览区

遗址或纪念性绿地

植物景观配置的基本要素:

颜色、大小、形态、线条、质地和比例尺度

设计手法:

重复、对比、对称、变化

满足一定功能的整体植物景观画面,这幅画面是随时间与空间动态变换的

植物颜色:

一般来说,植物的花、果、叶是植物配置和造景必须要考虑的,尤其是花果的瞬时季相变化一定要抓住(1、温度感2、距离感3、重量感4、面积感5、运动感6、方向感)

植物线条:

直线、曲线、不规则直线

植物景观配置的基本手法:

1、主次分明、疏朗有致

2、四季景色的季相变化,突出一季,兼顾三季

3、合理应用植物材料围合空间

4、林缘线、林冠线的处理要有变化有韵律

5、利用透视变形、几何学、视错觉的原理

基本方式:

规则式、自然式、混合式

居住区绿地功能:

生态、景观、安全

居住区绿地指标:

·平均每人公共绿地面积+绿地率

·居住区内公共绿地的指标应根据人口规模:

住宅组团不少于㎡/人

居住小区(含组团)不少于1㎡/人

居住区(含小区和组团)不少于㎡/人

·绿地率要求:

新区不低于30%

旧区改造不低于25%

低层住宅区绿地率为30-40%

多层住宅区的绿地率为40-50%

高层住宅区的绿地率为60%

居住区绿地的组成和分类:

公共绿地:

根据居住区规划结构形式,公共绿地相应采用三级或二级布置:

居住区公园——居住小区中心游园;

居住区公园——居住生活单元组团绿地

居住区公园——居住小区中心游园——居住生活单元组团绿地

道路绿地:

居住区各级道路红线内的绿化用地

宅旁绿地:

居住建筑四旁的绿化用地,是最接近居民的绿地。

专用绿地:

居住区内各类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的环境绿地

居住区公园绿化种植设计:

·居住区公园是为了整个居住区的居民服务的,通常布置在居住区中心位置,以方便居民使用。

居民步行到居住区公园约10min左右的路程,服务半径以800-1000m为宜。

·居住区公园相当于城市小型公园,应有一定的地形地貌、小型水体、功能分区和景色分区;构成要素除树木花草外,有适当比例的小品建筑、场地设施

·居住区公园由于较市、区级公园小,空间布局较为紧凑,各功能区或景区空间节奏变化较快

满足功能要求

满足景观审美的要求

满足游览的需要

满足净化环境的需要

儿童活动场所宜选择树型丰富、色彩明快、叶形奇特、果实硕大的植物,以便于儿童记忆和辨认,并且要求植物无毒、无刺、无飞絮、无过敏、无刺激、无污染等。

居住区公园和城市公园相比,游人成分单一,主要是本居住区的居民,游园时间集中,多在一早一晚,因此,加强照明设施,灯具造型、夜香植物的布置,成为居住区公园布局的特色。

居住小区小游园绿化种植设计:

小游园一般布置在小区中心部分,方便居民使用,服务半径一般以200-300m为宜,最多不超过500m,在规模较小的小区中,小游园也可在小区一侧沿街布置或在道路的转弯处两侧沿街布置。

尽可能与小区公共活动或商业服务中心、文化体育设施等公共建筑设计结合布置,集居民游乐、观赏、休闲、社交、购物等多功能于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居民生活中心。

应充分利用自然山水地形、原有绿化基础进行选址和布置

小游园用地规模:

就小区规模而言,我国小区规模以1万人祖宗有为宜,根据定额标准,小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人,若小区中心游园和组团绿地各占50%,则小游园面积以㎡为宜,另一半可分散安排为住宅组团绿地。

就小区周围市区级公共绿地分布情况而言,若附近有较大的城市公园或风景林地,则小游园面积可小些,若附近没有较大城市公园或风景林地,可在小区设置面积相对较大的小游园。

居住组团绿化种植设计:

种植乔灌花草,设花架种植藤本植物,置水池栽植水生植物,植物配置考虑季相景观变化及植物生长的生态需求。

组团绿地出入口的位置、道路、广场的布置要与绿地周围的道路系统及人流方向结合起来考虑

组团绿地内要有足够的铺装地面,以方便居民休息活动,也有利于绿地的清洁卫生。

一般来说,绿地覆盖率要求在60%以上,有人活动面积率50-60%。

为了有效提高绿地覆盖率,并保证活动场所的面积,课采用铺装地上留穴种乔木的方法,形成树荫场地或林荫小广场。

组团绿地用地面积:

每个组团绿地用地小,投资少,见效快,一般在1000-2000㎡,一般一个小区有几个组团绿地,按定额标准,一个小区组团绿地总面积在5000㎡左右。

组团绿地布设位置:

周边式住宅中间

行列式住宅山墙之间

扩大行列式住宅间距

住宅组团一角

两组团之间

一面或两面临街

与公共建筑结合布置

自由式布置

宅旁绿地:

居住建筑四旁的绿化用地,是最接近居民的绿地

是居住区绿地的最基本单元,功能主要是美化环境,阻挡视线、噪音和灰尘等,满足夏天纳凉、冬天晒太阳、就近休息赏景、幼儿玩耍等需要。

宅前绿地设计要点:

入口处理:

绿地出入口使用频繁,可拓宽形成局部休息空间,或者设花池、常绿树等重点点缀,诱导游人进入绿地

场地设置:

注意将绿地内部分游道拓宽或局部休憩空间,或布置游戏场地,便于居民活动,切忌内部拥挤封闭,使人无处停留,破坏绿地

设施利用:

宅旁绿地入口处及游览道应注意少设台阶,减少障碍。

小品点缀:

宅旁绿地内小品主要以花坛、花池、树池、座椅、圆灯为主,重点处设小型雕塑,小型亭廊架等,注意体量适宜,经济、实用、美观。

植物配置:

各行列、各单元的住宅树种选择要在基调统一的前提下,各具特色,成为识别的标志,起到区分不同的行列、单元住宅的作用。

宅旁绿地树木、花草的选择应注意居民的喜好、禁忌和风俗习惯:

一般在住宅南侧,应配置落叶乔木

在住宅北侧应选择耐荫花灌木和草坪配置,若面积较大,课采用常绿乔灌木级花草配置,既能起到分隔观赏作用,又能抵御冬季西北寒风的侵袭

在住宅东西两侧,可栽植落叶大乔木或利用攀缘植物进行垂直绿化,有效防止夏季日晒,以降低室内气温,美化装饰建筑墙面。

规则式:

有中轴线的前后、左右对称栽植,按一定株行距,体现严肃整齐的效果。

自然式:

以自然的方式进行配植,无轴线。

自然灵活,参差有序,活泼

混合式:

是规则式和自然式相结合的形式。

他吸取规则式和自然式的有点,既整洁清新、色彩明快的整体效果,又有丰富多彩、变化无穷的自然景色;既有自然美又有人工美。

种植类型:

孤植:

用一株树木单独种植设计成景的园林树木景观。

有较为开阔的空间环境、比较适宜的观赏视距与观赏空间,一般是4倍树高。

根据空间选择树种大小:

要求树木形体高大,姿态优美,树冠开阔,枝叶茂盛,或者具有某些特殊的观赏价值,如鲜艳的花果叶色彩、优美的枝干造型、浓郁的芳香等。

对植:

按一定轴线关系对称或均衡对应种植的两株或具有两株整体效果的两组树木景观,强调一种均衡的协调关系。

对称对植:

多用于规则式庭院绿地

非对称对植:

多用于自然式或者混合式庭院绿地中

作为配景或夹景,以烘托主景,或增强景观透视的前后层次和纵深感。

树种的选择与应用:

一般要求树木形态美观或树冠整齐、花叶娇美。

常应用于园林绿地的路端、建筑入口、公园两侧、规则式花园入口、桥头与石阶两侧、庭园左右等。

行植:

将植物按一定的株行距进行种植。

如行道树、林带、河边和绿篱的树木栽植

树种要求单一,突出植物的整齐之美。

株行距:

一般大乔木5-8米,中小乔木3-5米,大灌木2-3米,小灌木1-2米。

行植成绿篱时,株行距一般为30-50厘米。

主要取决于树种特性、环境功能和造景要求等因素。

树种选择与应用:

①选择树冠较整齐、个体生长发育差异小或者耐修剪的树种。

②树列景观适用于乔木、灌木、常绿、落叶类树种。

③树列常用于道路边、分车绿带、建筑物旁、水际、绿地边界、花坛等种植布置。

④混合树列树种宜少不宜多,一般不超过三种。

树列延伸线短时,多用一树种,或乔木与灌木间植,一高一低,简洁生动。

树列设计形式:

单纯树列、混合树列

考虑的主要内容:

道路环境、树种选择、设计距离、安全视距

丛植:

树丛是指由多株(3株到十几株不等)树木做不规则近距离组合种植,具有整体效果的园林树木群体景观。

它可以有一个群种,也可由多种树组成。

树丛的功能:

1、反映自然界树木小规模的群体形象美。

2、局部空间的主景,或配景、障景、隔景等。

3、兼有遮阳的作用,如水池边、河畔、草坪等处。

树丛的构图法则:

统一中求变化,差异中求调和。

一般10-15株,树种不宜超过5种。

群植:

是指由几十株树木组合种植组成较大面积的树木群体景观。

踏所表现的是较大规模的群体形象美。

树群设计形式:

单纯树种、混交树种

树群结构:

混交树群具有多层结构,通常分为四层,即乔木层、亚乔木层、大灌木层、小灌木层,并有多年生草本地被植物,也称为第五层。

一般分布原则:

乔木位于树群中央,其四周是亚乔木层,而大、小灌木则分布于树群的最外缘。

树群树种选择:

考虑美感、考虑群落生态、考虑季相的变化

树群应用环境:

一般具有足够观赏视距的环境空间里,观赏视距至少为树冠高度的四倍或树群宽度的倍以上

树群的规模:

一般不宜过大,以外缘投影轮廓线长度不超过60m,长宽比不大于3:

1为宜

林(片)植:

单一树种或两个以上树种大量成片栽植。

如中国传统园林中喜爱的竹林、梅林、松林,都是面积不大的纯林。

综合性公园安静休息区的休憩林、风景游览区的风景区以及防护林、防风林、引风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等等。

根据结构和树种的不同分为密林、疏林、单纯林和混交林等

根据形态不同分为片状树林和带状树林(又称林带)

设计程序:

初步方案——确定功能。

种植方案构思图、功能分区草图

植物的选择:

考虑植物多样性和季相的变化;适地适树,以乡土植物种类为主;考虑植物材料来源是否方便、规格和价格是否合适、养护管理是否容易

种植规划图:

设计是应将种植区域分化成更小的,象征着各种植物类型、大小和形态的区域,应分析植物色彩、质地、形状、大小的关系。

还要考虑种植区域内的高度关系。

详细种植设计:

确定植物;单体植物布置原则,根据植物成熟外观来设计,有轻微的重叠,按奇数布置;组与组或群与群之间的布置,应消除“废空间”;还要考虑地形和铺装;应有一种普通植物以其数量占据支配地位,确保布局统一性。

种植平面及有关说明

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原则:

1、整体性的原则:

各等级绿地应有恰当的服务半径,点线面结合和空间立体绿化的绿地系统,结合步行系统

2、尊重地方性原则

3、以人为本的原则:

考虑不同年龄居民活动的需要;考虑植物对建筑的遮挡与衬托;绿化设计应以乔、灌、草复层混杂为基本形式。

居住区绿地植物选择与配置:

从景观方面考虑,植物的选择与配置应该有利于居住环境尽快形成面貌,即所谓“先绿后园”的观点。

选用易于生长、易于管理、耐旱、耐荫的乡土树种。

应该考虑各个季节、各类区域或各类空间的不同景观效果,以利于苏州居住区的整体形象特征。

1、确定基调树种:

种植阔叶树为主,少用松柏类。

2、以绿色为主色调:

适量配置各类观花观叶植物,以起到“画龙点睛”之妙。

3、乔、灌、草、花结合:

构成多层次的符合结构,并形成春花、夏荫、秋实或彩叶以及冬青等景观。

4、选用具有不同香型的植物给人以独特的嗅觉感受

5、尽量保存原有树木、古树名木

6、选用传统植物

7、选用与地形相结合的植物种类

8、选择适合当地气候生长的乡土植物,且无污染,忌用有毒、有刺尖、有异味、易引起过敏的植物,选择无飞毛、少花粉、落叶整齐的植物

9、选择抗污染的植物,以稀释和缓解生活区的污染

10、选择有小果、小种子的植物,吸引鸟类,营造鸟语花香的氛围

需注意的问题:

1、考虑绿化功能的需要

2、考虑四季景观及早日普遍绿化的效果

3、种植形式要多种多样

4、植物材料的种类不宜太多,是统一中有变化

5、应选择优良树种

6、多种攀缘植物,提高居住区立体绿化效果

7、要注意与建筑物、地下管线有适当的距离

道路绿化功能:

遮挡视线、遮荫、装饰性、地被栽植、隔音防风沙

道路绿化种植设计树种选择:

生态性:

乔灌草多样性

适应性:

适应性强生长健壮管理粗放

景观性:

以人为本行为与审美习惯防眩光

适地适树、因地制宜

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相结合

近期与远期相结合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乔木的选择:

1、株型整齐,观赏价值较高,最好叶秋季变色,冬季可观树形、赏枝干;

2、生命力强健,病虫害少,便于管理,管理费低,花果枝叶无不良气味;

3、树木发芽早、落叶晚,适合本地区正常生长,晚秋落叶期在短时间即能落完,便于集中清扫

4、行道树树冠整齐,分支点足够高,主枝伸张、角度与地面不小于30度,叶片紧密,有浓荫

5、繁殖容易,移植后易于成活和恢复生长,适宜大树移植

6、有一定耐污染、抗烟尘的能力

7、树木寿命较长,生长速度不太缓慢

灌木的选择:

1、枝叶丰满、株型完美,花期长,花多而显露,防止过多萌孽枝过长妨碍交通;

2、植株无刺或少刺,夜色有变,耐修剪,在一定年限内人工修剪可控制它的树形和高矮;

3、繁殖容易,易于管理,能耐灰尘和路面辐射。

道路绿地:

指道路和广场用地内的绿地,包括道路绿带、交通岛绿地、广场绿地和停车场绿地

道路绿地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

红线宽度大于5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30%

红线宽度在40-50m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5%

红线宽度小于4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0%

道路绿地布局应符合下列规定:

种植乔木的分车绿带宽度不得小于,主干路上的分车绿带宽度不宜小于,行道树绿带宽度不得小于

路侧绿带宜与相邻的道路红线外侧的其他绿带相结合,人行道毗邻商业建筑的路段,路侧绿带可与行道树绿带合并

路侧绿带宽度大于8m时,可设计成为开放式绿地。

开放式绿地中,绿化用地面积不得小于该段绿带总面积的70%。

路侧绿带可与毗邻的其他绿地一起辟为街旁公园。

行道树绿带:

绿带式:

在道路规划设计时,道路两侧位于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人行道或混合打偶外侧设置带状绿地。

树池式:

在人行道上设计排列几何形的种植池以种植行道树的形式。

正方形*,最小不小于1*1m;长方形树池以*2m为宜;圆形树池半径不小于。

立交桥头绿地设计原则:

1、绿化设计首先要满足交通功能的需要,使司机有足够的安全视距。

2、出入口应有指示性标志的种植,使司机可以方便地看清入口;在弯道外侧,种植成行的乔木诱导司机的行车方向,同时使司机有一种安全的感觉。

3、主次干道汇合处,不宜种植遮挡视线的树木

4、在绿地面积较大的绿岛上:

A.宜种植较开阔的草皮,在点缀些常绿树或花灌木及宿根花卉。

B.可采用街头花园或小广场布置形式。

5、立体交叉绿岛因处于不同高度的主干道之间,常常形成较大的坡度,应设挡土墙减缓绿地的坡度,一般坡度不超过5%为宜,较大的绿岛内还需考虑安装喷灌系统。

米勒花园:

标志着丹·凯利独特风格的初步形成,是凯利设计生涯的一个转折点。

他的设计通常从基地和功能出发,确定空间的类型,然后用轴线、绿篱、整齐的树列和树阵、方形的水池、树池和平台等古典语言来塑造空间,注重结构的清晰性和空间的连续性。

材料的运用简洁而直接,没有装饰性的细节。

空间的微妙变化主要体现在材料的质感、色彩、植物的季相变化和水的灵活运用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