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形势分析报告煤焦专辑.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30012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67.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形势分析报告煤焦专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形势分析报告煤焦专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形势分析报告煤焦专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形势分析报告煤焦专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形势分析报告煤焦专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形势分析报告煤焦专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1页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形势分析报告煤焦专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1页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形势分析报告煤焦专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1页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形势分析报告煤焦专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1页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形势分析报告煤焦专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1页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形势分析报告煤焦专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1页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形势分析报告煤焦专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1页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形势分析报告煤焦专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1页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形势分析报告煤焦专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1页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形势分析报告煤焦专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1页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形势分析报告煤焦专辑.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1页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形势分析报告煤焦专辑.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1页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形势分析报告煤焦专辑.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1页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形势分析报告煤焦专辑.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1页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形势分析报告煤焦专辑.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形势分析报告煤焦专辑.docx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形势分析报告煤焦专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形势分析报告煤焦专辑.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形势分析报告煤焦专辑.docx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形势分析报告煤焦专辑

中国联合钢铁网研究报告

 

2005-2010年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形势分析报告煤焦专辑

 

北京中联钢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2004年7月

 

 

第一章我国炼焦煤资源现状及市场形势分析

煤的种类可分为动力煤和炼焦用煤两大类。

炼焦用煤主要包括焦煤、肥煤、气煤、瘦煤这四个煤种。

其中,焦煤、肥煤是炼焦过程中的基础性煤种,尤其是焦煤乃炼焦用煤中之主焦煤,其特点是变质程度中等,结焦性和粘结性最佳。

利用焦煤,可得到焦炭、焦油、焦炉气。

焦炭除供给冶金行业外,还可造气和电石,而焦油和焦炉气不仅可作为燃料,还能提炼数十种化工产品。

1/3焦煤、焦煤、瘦煤可单独炼焦,肥煤和气煤是炼焦配煤重要成分。

今年以来,随着市场需求增长强劲,我国煤炭产量也出现大幅度上升,特别是乡镇和个体煤矿的产量增幅巨大。

按国家公布的数据,2003年全国原煤产量13.27亿吨,比2002年同期增长24.5%。

其中国有重点煤矿产煤8亿吨左右,同比增长15.8%;国有地方煤矿产煤1.26亿吨,同比增长14.1%;乡镇及个体煤矿产煤4.25亿吨,同比增长52.6%。

另外,目前市场短缺的炼焦煤品种增产幅度更大,按了解,今年主焦煤产量增长幅度在50%以上。

下面根据我们掌握的资料对我国炼焦煤资源及生产现状和发展形势作以分析。

1.1我国煤炭资源情况

1.1.1我国煤炭储量及分布情况

1、我国煤炭资源储量情况

目前全世界煤炭资源量在17万亿吨以上,其中已探明可开采储量在1万亿吨以上,年产量接近50亿吨。

而从世界范围来看,焦煤一直是一种稀缺资源,目前全世界焦煤储量约占煤炭储量的10%,且炼焦煤资源主要集中在美国、中国和俄国三国,约占3/4,其余分布在澳大利亚、波兰和哥伦比亚等国,其中优质炼焦煤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

我国煤炭储量中被列为炼焦煤种的气煤、肥煤、焦煤、瘦煤等估计应占总储量的25-30%。

虽然我国炼焦煤拥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由于炼焦煤品种比例不均以及质量原因,相当一部分炼焦煤并不能炼焦,同时由于长期对炼焦煤的过度开采,现在我国实际炼焦煤储量占煤炭总储量的比例正在下降,而随着我国钢铁产量的快速增长以及钢铁工业对焦炭质量标准的提高,炼焦要求主焦煤及肥煤的配比增大,使这两种煤变得紧俏。

我国是世界上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与世界其它主要产煤国相比,我国煤炭品种较为齐全。

我们结合国家有关资料推算,我国煤炭资源的预测总量约为5.57万亿吨,探明煤炭保有资源总量约在1.1万亿吨以上,其中低变质的褐煤和低级烟煤(弱粘、不粘和长焰煤等)占53%,炼焦煤类占26%,高变质的无烟煤及石煤等约占20%。

而探明可采储量(在当前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采出的储量)为2064亿吨,其中净有效量1037亿吨,不到探明储量1万亿吨的10%。

以目前我国煤炭工业的现状为基础,采出率大约为30%,按净有效量1037亿吨计算,可采出储量为310亿吨。

若以目前年产煤14亿吨测算,仅可保证22年之产量,即到2020年后310亿吨储量将被完全采出。

当然,今后我国煤炭勘探还会有大的发现,同时开采技术也会提高(目前国有重点矿井采出率已提高到50%),但经过半个世纪的大规模煤炭地质勘探后,我国煤炭资源的数量状况已基本摸清,所以应正确认识中国煤炭资源供给的基本态势是总量丰富,但有效供给能力不足这一现实。

2、我国煤炭资源分布情况

我国煤炭资源的分布面很广,除上海市外,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都有不同数量的煤炭资源。

在全国2100多个县中,1200多个有预测储量,已有煤矿进行开采的县就有1100多个,占60%。

从煤炭资源的分布区域看,我国煤炭资源的分布并不均匀,东南少煤,中西部丰富。

其中华北地区最多,占全国保有储量的49%,其次为西北地区,占全国的30%,依次为西南地区占9%,华东地区占6%,中南地区占3%,东北地区占3%。

按省、市、自治区计算,山西、内蒙、陕西、新疆、贵州和宁夏6省区最多,这6省的保有储量约占全国的81.6%。

我国目前有特大型煤炭生产基地(生产能力或产量大于1000万吨)22处,大型煤矿产地(生产能力或产量在500-1000万吨)有19处。

2003年我国实际产煤13.27亿吨,从全国原煤生产分大区看,华北区产煤占全国总产量的36.13%;东北区产煤占全国产量的11.45%;煤炭消费大区华东区产煤占全国产量的21.47%;中南区产煤占全国产量的11.48%;西南区产煤占全国产量的9.15%;西北区产煤占全国产量的10.27%。

由于我国煤炭分布不均的特点,使得我国的煤炭资源分布与消费区分布极不协调。

如华东地区的煤炭资源储量的87%集中在安徽、山东,而工业主要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南地区煤炭资源的72%集中在河南,而工业主要在武汉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西南煤炭资源的67%集中在贵州,而工业主要在四川;东北地区有52%的煤炭资源集中在北部黑龙江,而工业集中在辽宁。

1.1.2我国煤炭资源分地区情况介绍

1、山西产煤区

山西是我国最大的产煤省,探明储量、原煤产量和净调出量分别占到全国的26%,30%和75%以上。

山西煤炭品种齐全、煤质优良,拥有所有牌号的炼焦煤,可供多种用途的动刀煤与无烟煤。

山西煤供应了全国除新、甘、宁、青、云、贵、藏以外的绝大部分省市区。

山西全省80%以上的县份有煤炭资源存在,主要包括三大基地和六个骨干矿区:

(1)晋北煤炭基地。

包括探明储量达785亿吨的大宁煤田和河东煤田的北部,前者主要为不粘结与弱粘结煤种,后者主要为中、强粘结性炼焦煤种。

最主要的矿区是大同和平朔。

大同矿区经过建国以来不断的扩建与新建,已成为采煤技术水平最高、年产量3000多万吨的全国第一煤矿区,是我国最重要的优质动力煤基地。

平朔是已建成安太堡露天矿,设计能力1500万吨/年,还有数处露天矿可供新建,预计2020年可望达到年产4500万吨以上。

晋北煤炭以大同为集结点,主要向东运往京沈、京广、京沪沿线及其以南,包括从秦皇岛下海称为晋煤南运北通道,主要矿区除大同、平朔外,还包括内蒙古的准格尔、东胜以及陕北的神府,外运线路包括丰沙大、大秦、京原和新建的集通,目前国家已建成神朔铁路和朔黄铁路,神府、东胜的煤将改走新通道。

(2)晋中、晋南煤炭基地。

包括西山煤田、汾孝煤田、沁水煤田的北部和河东煤田的中部,主要矿区有晋中的西山、古交、阳泉,晋南的汾西和吕梁地区的离柳等。

西山与古交是我国最重要的炼焦煤基地之一。

西山位于太原西部,主要为焦瘦煤牌号,古交位于西山以西的,为肥焦和焦煤牌号。

目前两矿区生产规模已达3000万吨以上,供应全国大部分重点钢铁企业。

离柳是我国最大的后备炼焦煤基地,煤质类似古交,现已进行少量开采,鉴于我国主焦煤资源比较少,目前采取保护性开发措施。

阳泉是我国最大的优质无烟煤基地,产煤除运往各地民用外,还供作钢铁厂喷粉和化肥原料,今后在向平昔、寿阳新区扩展后,年产能力可增加到3000万吨以上。

晋中与晋南煤炭外运,目前主要经由石太线,外运能力5000万吨左右。

阳(泉)涉(县)线原能力有限,因此,太原地区部分煤炭只能北走京原线外运。

随着朔黄线建成,已增加中通道约1亿吨的外运能力,阳涉线通过改建可把能力增加到2000万吨。

(3)晋东南煤炭基地。

主要包括沁水煤田中南部的潞安与晋城两个骨干矿区,以及众多的地方煤矿。

该煤田以无烟煤为主。

晋城无烟煤低灰低硫,发热量高,热稳定性强,与阳泉煤不相上下。

潞安则有较多的炼焦煤,该煤田因位置比较闭塞,长期以来生产规模不大。

鉴于沁水煤田的巨大资源潜力,随着外运煤得到进一步通畅,潞安、晋城两骨干矿区可达到各年产3000万吨以上的规模。

此外,作为我国主焦煤储量最大的煤田河东煤田的部分地区现已进行开发,其中位于晋西吕梁地区的离柳矿区和晋西南地区的乡宁矿区正在建设现代化矿井,未来将成为我国煤炭生产的重要基地。

2、河北(包括北京)产煤区

河北煤炭资源主要分布于冀南、冀东和京西,绝大部分均已开发。

冀南煤炭基地主要矿区为峰峰、邯郸,冀东煤炭基地主要是开滦矿区,年产量均在1000万吨以上,其中开滦长期居于全国第二大煤矿区的地位,仅次于大同。

此外还有几个中型矿区,包括京西、井陉、兴隆等。

尽管河北各煤田储量不是很大,但靠近消费区,煤种又比较重要,炼焦煤占到全省储量的40%以上,因而开发历史较久。

几十年来开滦、峰峰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炼焦煤基地,京西无烟煤则对京津民用煤供应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大多数矿区开发强度大,目前有的资源已逐渐枯竭(如井陉、兴隆、下花园),接近报废,有的已进入深部开采(开滦),河北南部各矿区将逐步转入的下层煤开采,京西矿区则已逐步转入不稳定煤层开采,开采条件日趋困难。

河北煤炭主要是炼焦煤可外供一部分,而动力用煤不足,需大量由山西供应,现已成为煤炭净调入省份。

3、陕蒙产煤区

陕西和内蒙古西部是煤炭资源极其丰富而现有开发程度不高的产煤区,二者煤炭储量均在1500亿吨以上。

鄂尔多斯大煤田范围包括内蒙古伊克昭盟大部及陕西北部、晋西北乃至宁夏东部,是一个世界级的特大型煤田,预测资源量及探明储量均占全国1/3以上。

其中神府-东胜煤田已探明储量逾2000亿吨,准格尔煤田探明储量259亿吨,都是侏罗纪低灰、低硫、高发热量的动力用煤,其煤层倾角小、埋藏浅、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易于开采,部分矿区还有建设大型露天矿的优越条件。

只是地处黄土高原,水源缺乏,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和沙漠化问题突出,加以地区经济十分落后,矿区建设与生产的依托条件差。

建国后两省已经开发多年的矿区主要位于陕西渭北煤田和内蒙古的贺兰山-棹子山煤田。

前者目前是西北最重要的煤炭基地,主要为炼焦煤种,但因煤质及可选性原因大多数只能作动力煤应用,主要矿区为铜川、韩城、澄城等,现正新建黄陵矿区,建设规模1000万吨;后者现有乌达、海渤湾等中型矿区,是内蒙古的主要炼焦煤-动力煤产地。

80年代末以来,国家已投入大量物力,着手开发神府-东胜煤田及准格尔煤田,其中后者建设中的黑岱沟露天煤矿设计规模达2000万吨,整个准格尔矿区规模可达5000万吨/年以上,东胜煤田的南北两矿区合计可超过6000万吨/年,神木矿区设计规模为14对井(矿)6600万吨/年,太保当矿区为9对井5200万吨,府谷矿区为3对井940万吨/年。

整个神府-东胜煤田2010年可达6000万吨年产规模。

预计,陕西省和内蒙古西部煤产量2020年将达到各约2亿吨。

这样,二者连同山西组成我国最集中的煤炭基地,承担合计外运6亿吨以上的繁重任务。

4、东北产煤区

东北各省区合计探明煤炭储量735亿吨,占全国7.7%,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和内蒙古东部。

辽宁煤炭储量虽不算多(68亿吨),但主要煤田煤种重要,煤质优良,位置靠近重工业发达的辽中南各城市,因之绝大部分煤田已有较长的开采历史。

从70年代以后,辽宁许多煤矿先后步入开采后期,产量逐年递减,今后其煤炭将更多依靠黑龙江、内蒙东部和关内的供应。

吉林省煤炭消耗量虽远小于辽宁,但其煤炭资源很有限,除省内的几个中小型矿区供给一部分外,其余越来越依靠黑龙江调入。

黑龙江煤炭资源比较丰富,1990年底累计探明储量182亿吨,其中2/3是炼焦煤种。

该省东部煤炭基地包括开发历史较久的鹤岗、鸡西两大矿区和建国后新开发的双鸭山与七台河矿区。

这里集中赋存了优质的动力煤与炼焦煤,对东北煤炭供应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于东北三省用煤量不断增加,越来越多要依靠煤炭资源比较丰富的内蒙东部的支援。

这里已探明煤炭储量达462亿吨,绝大部分是褐煤。

平庄矿区因靠近辽宁,已经开发多年;80年代以来又新建了霍林河与伊敏河。

三者合称东北的三大露天矿。

加上又一可供建设的宝日希勒煤矿,四矿合计有可供露天开采的地区储量80亿吨,开发规模可达1亿吨。

5、华东产煤区

华东煤炭集中分布在鲁西南、皖北、苏北毗邻地区,包括兖济、枣滕和淮北、淮南以及徐州等煤田。

这些煤田的共同特点是煤层埋藏深,表土层厚,采煤塌陷影响严重,多数已开采多年,开采条件渐趋困难。

但因靠近华东煤炭集中消费区,交通便利,煤质较好(多属炼焦煤牌号,以气煤、肥煤为主),故大多数矿区已建设到最大规模,开发强度很大。

全区年产量大于1000万吨的矿区有新汶、兖州、淮北、淮南、徐州五处,中等规模的还有肥城、枣庄、淄博、大屯以及萍乡、丰城。

在大矿区中,兖州由于全面实行综合采煤技术,其机械化程度与劳动效率均居于全国领先水平,年产量逐年增加,现已超过2000万吨,成为华东第一大矿。

淮北、淮南、徐州距消费区最近,开发强度很高,其大部分矿井已开采多年,转入深部开采。

枣庄、淄博均系百年老矿,已处于衰老阶段,前者重点已向滕南煤田转移。

江西、福建只有少数中、小型煤矿。

全区由于煤炭消费远大于生产量,差额已达1.l亿吨以上,越来越多依靠北方调入,山东自80年代起也由净调出变为净调入省。

6、中南产煤区

中南煤炭资源集中于河南,拥有200亿吨的煤炭保有储量。

正如山东对于华东沿海地区一样,河南各煤田对于能源缺乏的中南地区十分重要。

自50年代着手建设平顶山煤矿以来,河南已有四个矿区,即平顶山、义马、郑州、鹤壁年产量均在500万吨以上,而老矿焦作矿区产量处于递减状态。

这几个矿区的炼焦煤与动力煤除满足省内需要外,均大量南运中南各省及华东。

江南各省区中只有湖南煤炭生产稍具规模,涟邵与资兴矿区均达200万吨/年以上,均以小型矿井为主。

整个中南区煤炭自给率只有85%。

除河南大量调出外,其它各省均依靠省外调入。

7、西南产煤区

贵州、云南、四川是南方煤炭相对比较丰富的三个省份,合计拥有全国煤炭资源的8.6%,尤其集中在贵州。

现已形成500万吨以上矿区一处(贵州盘江)、200~500万吨矿区两处(贵州水城、四川攀枝花)。

另外四川作为人口与能源消费大省,还在川东南、川北等地区发展了多处中小型矿区,其中南桐、松藻、芙蓉均年产200万吨以上。

全省煤炭年产量接近1亿吨,仅次于山西。

但由于本省用煤量很大,而资源不足,煤质又差(高硫),必须依靠由贵州和陕西两方运入煤炭,数量均达百万吨。

8、西北产煤区

西北四省(区)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新疆天山北麓、宁夏贺兰山区及南部,以及甘青祁连山区。

其中以新疆和宁夏两区最为丰富。

但因位置偏远,远离主要消费区,生产规模有限。

只有宁夏石炭井、石嘴山和甘肃的靖远、窑街达到年产量200-500万吨的水平。

除宁夏煤炭部分向东输出外,均在区内消费。

甘肃煤炭不能自给,需由宁夏、新疆双向供应。

各大区主要煤炭生产企业的基本情况见附表一。

1.2我国炼焦煤及主焦煤资源现状

1.2.1我国炼焦煤储量及产量情况

焦煤资源是我国的优质煤种资源,属世界稀缺煤种,我国各类炼焦用煤储量约有3000亿吨,在我国煤炭储量中炼焦煤类占26%以上,但炼焦煤品种比例不均,其中气煤占56%,瘦煤占12%,而强粘结的主焦煤只占17%,肥煤只占13%。

我国炼焦煤主要产地为山西、内蒙、新疆、宁夏、陕西、安徽、贵州、河南等地,我国肥煤和主焦煤主要产在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

其中我国华北地区炼焦煤资源约占全国总量的六成,而作为重要炼焦配煤的主焦煤、瘦煤和肥煤有将近一半的储量集中在山西省。

河东煤田中部、霍西煤田、太原西山煤田和宁武煤田西南部是主要的焦煤基地。

而我国埋深在1000米以内的炼焦煤资源70%以上分布在山西和贵州两省。

同时,华北地区所产炼焦煤平均灰分为全国最低,约在22%。

1997年我国炼焦煤产量在6.4亿吨,但1998年后受国家限产政策及市场形势影响,我国炼焦煤的年产量出现下降。

近两年由于市场需求增长强劲,我国炼焦煤产量又重新增长到6亿吨以上,2003年我国炼焦煤产量达到7.5亿吨左右。

由于我国多数炼焦煤的灰分、硫分太高而不能进行炼焦,用来炼焦的还不到炼焦煤产量的一半。

并且受我国炼焦煤灰分偏高因素影响,所生产的焦炭灰分也高。

以冶金焦为例,我国一级焦要求灰分小于12%,二级焦灰分要求小于13.5%,均高于美国7%、英国8%、日本10%的灰分指标。

中国的炼焦用煤一般为中灰、中硫煤,低灰和低硫煤很少。

据统计,我国灰分小于10%的特低灰煤仅占探明储量的17%左右,大部分煤炭的灰分为10-30%。

1.2.2我国主焦煤储量、分布及生产情况

按我们调查和推算,我国主焦煤储量估计在400到500亿吨,储量主要集中在山西省和我国西北地区。

其中山西省太原西山矿区、吕梁矿区和临汾矿区的焦煤资源储量丰富、煤种齐全、煤质优良,焦煤资源优势在全国乃至在世界上都是十分突出的。

目前山西省炼焦煤的保有储量约为1500亿吨,约占全国炼焦煤总保有量的一半,而主焦煤保有储量约为240亿吨,其中沁水煤田的长治地区主焦煤储量在40亿吨以上;西山煤田太原市的古交矿区主焦煤储量在30亿吨,但属于难选煤种;霍西煤田也有几十亿吨的主焦煤储量。

而位于山西省西部的河东煤田主焦煤预计储量在120亿吨,目前大规模开发刚开始,主要矿区是离柳矿区(离石和柳林)和乡宁矿区,其中吕梁地区(主焦煤储量在62亿吨)柳林县的柳林4#主焦煤被誉为“国宝”。

以上这些山西地区都是我国主焦煤的主要生产地区,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左右。

另外黑龙江的七台河(国家保护性开采的稀有煤田主焦煤产区)和鸡西矿区、陕西榆林地区、宁夏石嘴山矿区、江西丰城地区以及河南、河北、重庆等部分地区也有一定主焦煤储量分布,这些地区主焦煤产量主要是供应当地及周边地区,不过多数地区资源已开始萎缩,而我国省际调煤及出口用煤75%以上来自山西。

2002年我国主焦煤年产量在7000万吨以上,其中山西地区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以上,而2003年仅山西地区主焦煤产量就达6667万吨以上,2003年我国主焦煤的产量超过1亿吨。

而从生产企业情况看,目前我国70%的主焦煤产量主要来源于一些地方煤矿和私营煤矿,包括大量的个体小煤矿,国家重点煤矿主焦煤产量仅占30%左右。

如山西的河东煤田区内主焦煤产量为2600万吨,其中95%以上是地方和个体煤矿开采的。

1.3我国炼焦煤市场现状分析

1、炼焦煤市场供应形势。

近两年我国钢铁工业发展极为迅速,2002年生铁产量达1.7亿吨,2003年突破2亿吨,这直接拉动了国内市场对焦炭以及炼焦煤的需求大幅增长。

而从2002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多数地区的焦煤、肥煤、气肥煤等强粘结性煤种和局部地区的1/3焦煤、瘦煤出现了库存告急、价格攀升等状况,并一直接续到现在,这说明我国炼焦煤有效供给不足,供给日趋紧张。

2、炼焦煤开采强度过大。

我国炼焦煤保有储量约占全部煤炭保有储量的26%,可是我国炼焦煤产量却一直占煤炭总产量的50%左右,其中主焦煤、肥煤等强粘煤资源占全部煤炭保有储量的8-9%,可是强粘煤产量却占全部煤炭产量的16%左右,产量比高出储量比近一倍。

今年我国煤炭产量预计在15亿吨以上,其中炼焦煤产量将达7.5亿吨左右,主焦煤、肥煤、气肥煤等强粘煤产量在2.4亿吨左右。

3、我国炼焦煤后备资源不足。

1987年我国炼焦煤保有储量占全部煤炭保有储量的30%以上,而到目前我国炼焦煤保有储量占煤炭保有储量的百分比下降到了26%,在未开发资源中仅占20.8%。

可见,就保有资源量的比例关系而言,我国炼焦煤资源的相对短缺状况正日渐加剧。

同时根据有关资料介绍,截止到2000年底,我国尚未利用的炼焦煤精查储量仅237.5亿吨,即使全部充分开发利用,最多可形成1亿吨左右的生产能力,形成生产能力的时间也得三年到五年,而我国尚未利用的强粘煤精查储量还有115.36亿吨,将其全部开发最多可形成生产能力4600万吨左右,相对大幅增长的国内需求增量,资源接续十分紧张。

4、炼焦原煤供给率低。

受资源条件的制约,我国炼焦原煤产量中的煤种结构为:

强粘煤占33%左右,其他配煤占66%左右。

而根据现有的焦化工艺,我国机焦产业对洗精煤的需求结构为:

强粘煤占54%,其他配煤占46%。

由于土焦原料绝大多数是强粘煤,我国炼焦用煤的煤种结构为:

强粘煤所占比例为60%左右,其他配煤占40%左右。

可见在我国炼焦需用原煤量中,强粘煤所占比例大大高于其在原煤产量中所占比例。

这是炼焦原煤供给率低的基本原因,也是强粘煤供给紧张的基本原因。

5、我国炼焦工艺不合理。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焦化厂都采用了以主焦煤、肥煤等强粘煤为主要原料的工艺,加上土焦生产几乎全部利用强粘煤,这与我国强粘煤储量比例低的资源结构现状严重错位,因而造成供给紧张。

捣固炼焦可以更多地利用1/3焦煤、气煤和贫瘦煤等传统工艺中的配煤,但生产工艺比较复杂,加工成本相对较高。

长期以来,捣固炼焦一直未能推广应用,直到2002年出现明显的强粘煤供给紧张状况,才有部分新建焦化厂采用了捣固炼焦工艺。

6、我国炼焦煤利用率不高。

近年来,我国炼焦原煤对炼焦煤市场的供给率很低,全部炼焦煤的综合供给率在50%左右,其中焦煤、肥煤和气肥煤三个煤种,每年用于非炼焦领域的数量在5000万吨之上,其他炼焦配煤在3亿吨左右。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国强粘煤和其它配煤的产量比是1:

2,而在炼焦配煤结构中强粘煤和其他配煤比是3:

2。

这导致每年都有大量的炼焦配煤因强粘煤不足而无法用于炼焦。

二是土焦生产浪费强粘煤资源。

根据有关经济技术指标测算,每生产1吨土焦,相对于生产机焦而言,多消耗强粘煤0.3吨左右,同时使0.24吨左右的其他炼焦配煤因失去与之配合的强粘煤而不得不用于其他领域,合计减少炼焦原煤对炼焦煤市场的有效供给量0.54吨。

每年我国土焦产量在3000万吨左右,相当于减少炼焦原煤有效供给量1600万吨。

三是由于市场、运输、本地需求等原因,每年有相当一部分炼焦煤,包括主焦煤被用作动力煤或其他加工原料。

四是我国炼焦煤的平均灰份比较高,因而每年有很大一部分炼焦煤由于灰分、硫分等原因不能进行炼焦。

7、炼焦煤资源受运输情况制约。

我国作为主要炼焦煤的焦煤、肥煤和瘦煤的一半储量,三分之一的焦炭、洗精煤产量集中在山西省,而我国煤炭省际调出量和出口量75%以上来自山西。

从储量上讲,山西煤炭、焦化企业最具增产能力。

而从运力上讲,山西的铁路运输能力却最为紧张。

山西70%的地区为山区和丘陵,公路运输非常困难,而山西铁路基础设施发展相对落后,运输能力不能满足运输的实际需求。

尤其是在冬季,运力明显不足,造成煤炭和焦炭运不出来,我国其他一些炼焦煤增产潜力较大的地区,如贵州、黑龙江等省的铁路运输也都相对处于劣势。

部分乡镇煤矿的炼焦煤由于不具备运输条件及其他一些原因,也不能为炼焦煤市场实现有效供给。

8、我国焦煤出口量大。

这也是造成国内煤焦煤供应出现紧张的原因之一。

我国与日本和韩国达成的出口协议要求,每年要向日出口800-900万吨的焦煤,向韩出口700-800万吨的焦煤。

同时,我国作为世界主要焦炭出口国,2002年焦炭出口量约为1357万吨,2003年出口量达到1472万吨。

冶金煤和焦炭的大量出口加剧了国内冶金煤炭市场的紧张局面。

1.4我国炼焦煤市场发展形势分析

1.4.1国内炼焦煤市场需求增长形势分析

焦炭的原料是炼焦煤,分析炼焦煤的需求量,主要是对焦炭需求及炼焦煤出口量进行分析预测。

我国2002年焦炭产量(含土焦)1.3亿吨,其中土焦产量在3000万吨左右,所耗炼焦精煤为1.9亿以上(生产1吨机焦消耗1.4吨炼焦洗精煤,生产1吨土焦消耗炼焦煤1.72吨)。

2003年国内焦炭产量为1.39亿吨,其中土焦产量不会有增长,估计所需炼焦精煤约为2.2亿吨。

市场炼焦用精煤总需求在2.3亿吨以上,其中主焦煤、肥煤等强粘炼焦精煤需求在1.3-1.4亿吨。

随着国内各钢厂产能扩建力度的不断加大,今后几年内我国钢铁产量增量会很大。

经测算,预计到2006年,我国生铁产量将接近3亿吨,对焦炭的需求量达1.5亿吨,加上其它行业需求的增长和出口部分,预计2006年我国焦炭总需求量将在2亿吨左右,相当于炼焦用精煤需求3亿吨,其中强粘性煤需求近1.8亿吨。

1.4.2国内炼焦煤供给能力增长形势分析

前几年受国家政策及市场形势影响,我国煤炭及炼焦煤产量出现下降,而从2002年开始,随着市场转好,产量开始大幅回升,2002年和2003年我国煤炭产量增幅都在20%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