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30317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55.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

2011—2012第一学期期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

提示:

*期末考试题型:

一、单项选择:

1分X40=40分

二、多项选择:

2分X5=10分

三、计算题:

15分X1=15分

四、简答题:

6分X2=12分

五、材料分析题:

10分X1=10分

六、论述题:

13分X1=13分

参考: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A.以实践性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

2.一些自然科学家没有学习马克思主义,也取得了伟大的科学成就,这是因为他们(D)

A.完全依靠个人的天才条件B.摆脱了哲学的指导C.具有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D.自觉不自觉地在科学研究中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原则

3.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B)

A.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学说B.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由其继承者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C.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D.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创立的学说

4.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B)

A.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C.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5.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A)

A.理论联系实际B.理论联系工作C.理论联系学习D.理论联系思想。

6.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对象是(D)

A.物质世界的一切现象B.各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具体过程

C.人们的具体心理过程D.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7.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D)。

A逐字逐句地熟读马克思主义著作B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结论

C急用先学,立竿见影D理论联系实际

8.马克思的伟大发现除了剩余价值学说外,另一个是(D)

A.阶级斗争理论B.社会主义学说C.辩证法理论D.唯物史观

9.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A)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共产党的出现C.十月革命的胜利D.剩余价值论的发现

10.哲学的基本问题是(C)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1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这是由(B)院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理论指导决定的        B.哲学作为世界观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kaoyantj

C.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决定的          D.哲学能够使人认识自身的本质决定的kaoyantj

12.由于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形式及结构功能不同,物质形态是无限多样的。

因此,对物质和物质形态的关系正确的表述是(B)院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具体和抽象的关系

13.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D)

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14.“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说明(C)

A空间是永恒不变的B时间是永恒不变的

C时间是不可逆的D时间与空间是辩证关系

15.唯心论的基本形态有(B)

A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B客观唯心论与主观唯心论

C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D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

16.“唯心论是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大树上开出的不结果实的花”的观点是(A)

A辩证唯物论的观点B主观唯心论的观点

C客观唯心论的观点D朴素唯物论的观点

17.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C)

A.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B.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D.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18.“劳动过程结束时的结果,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这是(C)院同济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正门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宿命论观点112室

19.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A可知性B实物性C运动性D客观实在性

20.作为概念“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存在物和纯粹的抽象”的观点是(D)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2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C)

A可知性B主观性C物质性D存在性

22.在世界统一性的问题上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根本分歧是(D)

A统一于实践还是认识B统一于运动还是静止

C统一于存在还是非存在D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

2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

(B)院

A.各种物质实体的总和     B.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C.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D.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24.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认为“心不使焉,则黑白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说明意识具有(B)

A客观性B能动性C对象性D任意性

26.电脑“深蓝”打败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说明(B)

A电脑也能进行实践活动B电脑是人脑的延伸

C电脑具有比人脑更高级的运动形式D人脑与电脑都是电子运动

25.“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D)

A主张物质与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论的思想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

26.“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的观点属于(B)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B正确表达了意识的能动性

C唯意志论的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27.《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惠能的观点说明(C)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

C精神是运动的主体D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28.“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包含的哲理是(D)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C物质运动的无限性与时空运动的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29.人的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C)

A正确反映B歪曲反映C主观反映D虚幻反映

30.“画饼不能充饥”说明(D)

A精神的东西是不重要的B精神不是物质的反映

C精神是物质的主观映象D精神不能代替物质

32.人的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C)

A正确反映B歪曲反映C主观反映D虚幻反映

33.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说明(A)

A意识转化为物质B意识决定物质C意识派生物质D意识先于物质

34.决定着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D)院

A.处理人与人交往的社会关系的实践B.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生产实践

C.以观察、实验为内容的科学活动 D.处理思维与存在之间关系的实践活动

35.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他的弟子克拉底鲁提出“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这两种观点(C)

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B都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C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D前者是诡辩论,后者是辩证法

36.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认为,世界的本原是(A)

A金、木、水、火、土等具体物质B宇宙精神

C原子和虚空D单一的存在

37.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哲学理论依据是(C)

A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B基本矛盾与非基本矛盾相互关系的原理

C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D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相互作用的原理

38.自然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是(D)

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B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

C环境和资源的状况决定的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3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C)

A事物的普遍联系B变化和发展C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D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40.“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观点是(C)

A取消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错误观点B夸大客观条件作用的机械论观点

C唯物辩证法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正确观点D必然导致形而上学外因论的错误观点

41.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

这说明(B)

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B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C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42实际工作中的“一刀切”的工作方法是由于忽视了(D)

A矛盾的同一性B矛盾的斗争性C矛盾的普遍性D矛盾的特殊性

43.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C)

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久暂B事物的状态是否稳定

C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D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新的量变

44.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理论依据是(C)

A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C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D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45.“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说明(D)

A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B质变与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C质变在事物发展中起重要作用D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46.发展的实质是(D)

A事物的前进上升运动B事物数量的增加和减少

C事物发展的曲折性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47.发展揭示了新陈代谢这一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发展的本质是:

(C)

A.变化B.增加C.创新D.运动

48.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B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C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D对立统一的观点

49.割裂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的观点是(B)

A物生有两B白马非马C自相矛盾D我思故我在

50.“一国两制”符合矛盾学说中的(C)

A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B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C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D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

51.“挟泰山而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而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非不能而实不为也”说明(A)的区别

A可能性与不可能性B本质与现象C原因与结果D可能与现实

52.把握“适度”原则,防止“过”与“不及”的哲学依据是(B)

A肯定与否定的相互渗透B质与量的统一C内容与形式的相互转化D矛盾的同一与斗争的相互转化

53.高能物理和天体物理的研究证明,地球上的核反应、元素蜕变现象与宇宙天体物理活动存在共同规律,说明两类现象之间存在(C)

A间接的联系B偶然的联系C内在的联系D外部的联系

54.事物运动的两种状态是(D)

A肯定与否定B斗争与同一C联系与发展D量变与质变

55.“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步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的理论依据是(B)

A质变过程中量的迅速扩张的原理B总的量变过程中部分质变的原理

C质、量、度三者关系的原理D非爆发式飞跃的原理

56.“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A)

A本质与现象的关系B内容与形式的关系C原因与结果的关系D必然与偶然的关系

57.“守株待兔”的故事中农夫的错误从哲学上讲是(D)

A.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B.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没有在事物运动变化中把握规律D.把事物运动中的偶然联系当作了必然联系

58.事物的肯定方面是指(A)

A维持事物存在的因素B促成事物灭亡的因素C决定事物基本趋势的因素D包含事物量的因素

59.“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也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的观点属于(B)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相对主义诡辩论D激变论的观点

60.“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说明(C)

A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B事物的发展是永恒的绝对的

C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D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61.小说《套中人》的比里可夫每天出门总要穿着雨衣、带上雨伞、穿着雨鞋“说不定要下雨呢”,他把下雨这个客观事物看作是(A)

A必然性B偶然性C可能性D现实性

62“是就是,不是就不是。

除此之外,都是鬼话”是一种(D)

A唯心主义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相对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

63.“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观点属于(C)

A相对主义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唯物辩证法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

64.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我们通常说要把握分寸,注意火候,恰到好处地解决问题。

这涉及到(B)

A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原理B质与量相互制约的关系原理

C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关系原理D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关系原理

65..十六大提出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是“三位一体”的关系,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C)

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B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统一的原理

C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D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66.“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B)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6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认识论的区别是(C)

A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B认识发展是辩证的过程

C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68.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A)

A反映论B实践论C先验论D可知论

69.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B)

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

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70.“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的观点属于(C)

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71.从本质上看,认识是(D)

A主体心灵的主观创造B主体心灵对客体的直觉

C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72.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C)

A科学知识B丰富的经验C社会实践D人类的认识能力

73.恩格斯指出: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

这说明(D)院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

C.所有科学的成果都直接来源于实践的需要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74.王夫之:

“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

行焉,可以得知之效;知焉,未可得行之效也。

”他的这一观点是(B)院

A.主张知易行难B.以行为基础的知行合一

C.主张知之明也,因知进行D.主张行先知后

75.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D)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76."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这表明(A)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77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在强调(C)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学习获得的间接经验并不重要

78.我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就形成对苹果的整体感性形象。

这种反映形式属于(B)

A感觉B知觉C表象D概念

79.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C)

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完全正确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80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人们长期把它视为真理。

16世纪末,伽里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这件事说明(B)

A.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81.古希腊哲学家说:

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对这句话分析正确的是(D)院

A.揭示了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       B.揭示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C.认为理性认识可以脱离感性认识而存在,是错误的观点

D.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完全否认了感性对认识的作用

82.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有(D)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83.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D)观点

A客观唯心论B主观唯心论C旧唯物论D辩证唯物主义

84.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C)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

C个别——一般——个别D一般——个别——一般

85.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D)

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

86.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B)

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C熟知起源于真知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87."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

"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D)

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

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88.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A)

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

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

89.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许多患者被治愈后又捐出自己的血清,用于治疗其他患者,这说明(C)

A.人的价值只体现在特定的场合和行为中B.人的价值必须以满足个人需要为前提

C.人的价值是在满足自身和他人的需要中实现的D.人的价值表现了人的能力的大小

90.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是(C)

A.认识与实践B.真理与谬误C.真理与价值D.抽象与具体

91.“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B)

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B.一切从实际出发

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

9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D)

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93.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它是:

(A)

A.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统一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B)

A吃喝穿住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D结成社会关系

94.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D)

A阶级斗争发展史B生产关系发展史

C社会意识发展史D生产劳动发展史

95.“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A)

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利己主义的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96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B)

A.人民群众占人口的大多数B.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主体

C.人民群众具有先进的思想D.人民群众通晓历史的发展规律

97.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B)

A地理环境B生产方式C经济基础D实践活动

98.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A)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科学文化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规律的反映

99.社会意识根源于(A)

A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B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

C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心理D英雄人物成为杰出人物的意愿

100.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C)

A法律前面人人平等B抽象的人性论C利己主义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101.社会进步的内涵是(D)

A物质文明的进步B精神文明的进步

C政治文明的进步D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步

102.在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D)

A血缘关系B法律关系C思想关系D生产关系

103.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D)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04.近年来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的一些国家销量大增。

列宁曾说,马克思的<资本论》的成就之所以如此之大,是由于这本书使读者看到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是个活生生的形态,既有"骨骼",又有"血肉"。

人类社会作为一种活的有机体,其"骨骼"系统是指(B)

A.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B.与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C.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

D.由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等构成的社会意识形态

105.人类是社会的主体,历史活动就是人的活动,因此人可以(D)

A.创造社会发展规律B.消灭社会发展规律C.改变社会发展规律D.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

106.“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是(D)

A宿命论观点B机械论观点C历史循环论观点D唯物史观观点

107.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C)

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

108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A)

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发展C上层建筑的发展D经济基础的发展

109.“人定胜天”的观点表明(B)

A.人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B.错误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C.准确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D.夸大了自然界的客观性

110.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只能是(D)

A社会现存的各种生产关系B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

C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