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32452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6.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docx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docx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的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准备:

天平、弹簧秤、小蜗牛、盐、多媒体课件等。

  教材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

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又通过计算、称同一物体而得出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学生的猜想得到验证,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在整个新知识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怀着饱满的热情,积极地去探索、去体验,主动地建构知识。

  教学实录:

  

(一)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师:

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调查了—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生1:

我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

  生2:

我买的蛋卷75克。

  生3:

火腿肠一根是45克。

  生4:

我的体重是31千克。

  生5:

一袋茶叶450克。

  生6:

一袋大米是25千克。

  ……

  师:

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

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

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

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师:

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克和千克”。

  师:

要知道我们购买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

用秤称。

  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用的秤(多媒体课件展示)。

  师;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秤?

  生1:

在超市买东西用过电子秤。

  生2;我跟妈妈买菜时,见过杆秤、盘子秤。

  生3:

我舅舅卖米用的是磅秤。

  生4:

我姥爷卖药材用的是天平。

  师:

同学们见识真广!

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天平”(介绍天平的组成及用法)

  

(二)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师: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客人,瞧!

是什么?

  生齐声说:

一只小蜗牛。

  师:

想不想知道它有多重?

(学生脸上洋溢着喜悦,齐声说想)

  师:

那么我们选什么秤来称呢?

  生:

天平。

  (教师示范操作,学生纷纷下位围观)

  师:

瞧!

游码的左端停在刻度几?

  生:

l。

  师:

对!

这只蜗牛重1克,1克究竟有多重呢?

请你们用手掂一掂,然后猜一猜1枚2分硬币有多重?

(学生兴趣很高,纷纷掂量、猜测)

  生1:

1克。

  生2:

2克。

  师:

到底是几克呢?

请各小组称一称,看看谁估量的最准。

  学生操作活动,稍后,就有同学“耶!

我们猜对了!

重1克”。

  师:

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我们一起来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质量,你有什么感受?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

好轻哟!

  师:

1克真的是好轻。

大自然中象这样轻的物体还有很多呢,你能说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

  生l:

一小块橡皮。

  生2:

2粒黄豆。

  生3:

1个扣子。

  生4:

1个小发卡。

  生5:

两块石子。

  生6马上站起来补充说:

必须是小石子,大石子1个就够了。

  师:

同学们真棒!

举了这么多例子。

大家桌上有一些物品,请同学们先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然后用天平称一称。

(如果多一点或少一点,请你取整数)(学们纷纷称方便面、数学书、文具盒……)

  (三)在操作交流中明理

  师:

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拿出一袋盐,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有多重?

  生1:

300克

  生2:

比300克多,好象是350克。

  到底是多少克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质量标注:

500克。

  师:

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呢?

  生:

1000克。

(板书)

  师:

请同学们再来掂一掂1000克重的盐。

(学生掂量)

  师:

如果我们再来称一称这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平合适吗?

  生:

不行!

重了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的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准备:

天平、弹簧秤、小蜗牛、盐、多媒体课件等。

  教材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

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又通过计算、称同一物体而得出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学生的猜想得到验证,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在整个新知识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怀着饱满的热情,积极地去探索、去体验,主动地建构知识。

  教学实录:

  

(一)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师:

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调查了—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生1:

我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

  生2:

我买的蛋卷75克。

  生3:

火腿肠一根是45克。

  生4:

我的体重是31千克。

  生5:

一袋茶叶450克。

  生6:

一袋大米是25千克。

  ……

  师:

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

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

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

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师:

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克和千克”。

  师:

要知道我们购买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

用秤称。

  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用的秤(多媒体课件展示)。

  师;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秤?

  生1:

在超市买东西用过电子秤。

  生2;我跟妈妈买菜时,见过杆秤、盘子秤。

  生3:

我舅舅卖米用的是磅秤。

  生4:

我姥爷卖药材用的是天平。

  师:

同学们见识真广!

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天平”(介绍天平的组成及用法)

  

(二)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师: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客人,瞧!

是什么?

  生齐声说:

一只小蜗牛。

  师:

想不想知道它有多重?

(学生脸上洋溢着喜悦,齐声说想)

  师:

那么我们选什么秤来称呢?

  生:

天平。

  (教师示范操作,学生纷纷下位围观)

  师:

瞧!

游码的左端停在刻度几?

  生:

l。

  师:

对!

这只蜗牛重1克,1克究竟有多重呢?

请你们用手掂一掂,然后猜一猜1枚2分硬币有多重?

(学生兴趣很高,纷纷掂量、猜测)

  生1:

1克。

  生2:

2克。

  师:

到底是几克呢?

请各小组称一称,看看谁估量的最准。

  学生操作活动,稍后,就有同学“耶!

我们猜对了!

重1克”。

  师:

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我们一起来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质量,你有什么感受?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

好轻哟!

  师:

1克真的是好轻。

大自然中象这样轻的物体还有很多呢,你能说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

  生l:

一小块橡皮。

  生2:

2粒黄豆。

  生3:

1个扣子。

  生4:

1个小发卡。

  生5:

两块石子。

  生6马上站起来补充说:

必须是小石子,大石子1个就够了。

  师:

同学们真棒!

举了这么多例子。

大家桌上有一些物品,请同学们先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然后用天平称一称。

(如果多一点或少一点,请你取整数)(学们纷纷称方便面、数学书、文具盒……)

  (三)在操作交流中明理

  师:

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拿出一袋盐,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有多重?

  生1:

300克

  生2:

比300克多,好象是350克。

  到底是多少克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质量标注:

500克。

  师:

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呢?

  生:

1000克。

(板书)

  师:

请同学们再来掂一掂1000克重的盐。

(学生掂量)

  师:

如果我们再来称一称这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平合适吗?

  生:

不行!

重了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的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准备:

天平、弹簧秤、小蜗牛、盐、多媒体课件等。

  教材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

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又通过计算、称同一物体而得出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学生的猜想得到验证,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在整个新知识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怀着饱满的热情,积极地去探索、去体验,主动地建构知识。

  教学实录:

  

(一)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师:

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调查了—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生1:

我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

  生2:

我买的蛋卷75克。

  生3:

火腿肠一根是45克。

  生4:

我的体重是31千克。

  生5:

一袋茶叶450克。

  生6:

一袋大米是25千克。

  ……

  师:

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

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

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

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师:

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克和千克”。

  师:

要知道我们购买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

用秤称。

  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用的秤(多媒体课件展示)。

  师;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秤?

  生1:

在超市买东西用过电子秤。

  生2;我跟妈妈买菜时,见过杆秤、盘子秤。

  生3:

我舅舅卖米用的是磅秤。

  生4:

我姥爷卖药材用的是天平。

  师:

同学们见识真广!

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天平”(介绍天平的组成及用法)

  

(二)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师: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客人,瞧!

是什么?

  生齐声说:

一只小蜗牛。

  师:

想不想知道它有多重?

(学生脸上洋溢着喜悦,齐声说想)

  师:

那么我们选什么秤来称呢?

  生:

天平。

  (教师示范操作,学生纷纷下位围观)

  师:

瞧!

游码的左端停在刻度几?

  生:

l。

  师:

对!

这只蜗牛重1克,1克究竟有多重呢?

请你们用手掂一掂,然后猜一猜1枚2分硬币有多重?

(学生兴趣很高,纷纷掂量、猜测)

  生1:

1克。

  生2:

2克。

  师:

到底是几克呢?

请各小组称一称,看看谁估量的最准。

  学生操作活动,稍后,就有同学“耶!

我们猜对了!

重1克”。

  师:

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我们一起来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质量,你有什么感受?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

好轻哟!

  师:

1克真的是好轻。

大自然中象这样轻的物体还有很多呢,你能说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

  生l:

一小块橡皮。

  生2:

2粒黄豆。

  生3:

1个扣子。

  生4:

1个小发卡。

  生5:

两块石子。

  生6马上站起来补充说:

必须是小石子,大石子1个就够了。

  师:

同学们真棒!

举了这么多例子。

大家桌上有一些物品,请同学们先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然后用天平称一称。

(如果多一点或少一点,请你取整数)(学们纷纷称方便面、数学书、文具盒……)

  (三)在操作交流中明理

  师:

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拿出一袋盐,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有多重?

  生1:

300克

  生2:

比300克多,好象是350克。

  到底是多少克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质量标注:

500克。

  师:

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呢?

  生:

1000克。

(板书)

  师:

请同学们再来掂一掂1000克重的盐。

(学生掂量)

  师:

如果我们再来称一称这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平合适吗?

  生:

不行!

重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