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学前学习儿童科学教育》教案教案 大专课程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33033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6.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学前学习儿童科学教育》教案教案 大专课程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幼儿学前学习儿童科学教育》教案教案 大专课程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幼儿学前学习儿童科学教育》教案教案 大专课程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幼儿学前学习儿童科学教育》教案教案 大专课程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幼儿学前学习儿童科学教育》教案教案 大专课程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幼儿学前学习儿童科学教育》教案教案 大专课程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幼儿学前学习儿童科学教育》教案教案 大专课程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幼儿学前学习儿童科学教育》教案教案 大专课程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幼儿学前学习儿童科学教育》教案教案 大专课程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幼儿学前学习儿童科学教育》教案教案 大专课程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幼儿学前学习儿童科学教育》教案教案 大专课程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幼儿学前学习儿童科学教育》教案教案 大专课程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幼儿学前学习儿童科学教育》教案教案 大专课程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幼儿学前学习儿童科学教育》教案教案 大专课程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幼儿学前学习儿童科学教育》教案教案 大专课程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幼儿学前学习儿童科学教育》教案教案 大专课程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幼儿学前学习儿童科学教育》教案教案 大专课程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幼儿学前学习儿童科学教育》教案教案 大专课程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幼儿学前学习儿童科学教育》教案教案 大专课程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幼儿学前学习儿童科学教育》教案教案 大专课程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学前学习儿童科学教育》教案教案 大专课程doc.docx

《《幼儿学前学习儿童科学教育》教案教案 大专课程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学前学习儿童科学教育》教案教案 大专课程doc.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幼儿学前学习儿童科学教育》教案教案 大专课程doc.docx

《幼儿学前学习儿童科学教育》教案教案大专课程doc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指导教案

第一章绪论

本章提要:

本章包括科学与技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发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意义等四方面的内容。

本章重点: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概念;难点:

科学、技术的概念。

1、科学与技术

(1)科学与技术的概念

科学: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在社会实践中到检验和发展。

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是人们探索世界、获取知识的过程,科学还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和态度。

技术:

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

技术是对自然界的控制和利用,技术的表现形式是多元的,技术是成套的知识体系。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科学

技术

以认识自然为目的

以改造自然为目的

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回答“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获得新知识(发现)

创造新产品(发明)

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相互紧密联系,相互依赖,相辅相成。

(2)科学与技术的功能

科学技术有两个功能:

认识功能和生产力功能。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1)学前儿童与科学

皮亚杰:

提出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将儿童的发展分为若干个阶段,并将2——7岁阶段称为“前运算阶段”。

维果茨基:

认为儿童概念的发展是由概念含混、复合思维和抽象思维三个时期组成的,每一个阶段又包含着若干个小阶段。

在幼儿园科学教育过程中,教师不应该急于将由科学家们发现的科学现象和原理,按成人理解的方式传递给儿童,并要求儿童像成人那样去理解科学家们发现的科学道理。

教师应该顾及到儿童的“天真理论”。

“天真理论”是儿童在学校学习之前已获得的一些关于自然现象的概念,也被称之为“前概念”、“幼稚理论”、“直觉概念”等。

布鲁纳:

认为儿童必须先通过操作具体实物发展概念,进而逐渐发展到以抽象符号表达概念的层次。

强调发挥儿童学习的主动性,要求让儿童主动地发现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因此,他竭力倡导发现学习(发现法),并广泛地运用于科学教育。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

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质的教育。

具体地说,科学教育是系统传授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实现人的科学化的教育活动。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是指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发展

(1)科学教育实践活动的发展

人类早期的科学教育的特点:

自然科学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自然科学教育带有神灵色彩。

我国古代的科学教育的光辉成果:

如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了《墨经》和《考工记》两部代表性的科学技术著作。

其中《墨经》不但记载了大量的物理知识,还可以从中看到墨子是如何对弟子进行教育的。

墨子在讲学时非常重视向学生传授生产知识,他曾经运用实验的方法来解释光学中“小孔成像”的原理。

墨子对“小孔成像”(又说“针孔成像”)的解释,是世界上第一个对光的直线传播的科学解释,比希腊的欧几里得还要早一个世纪。

更具有价值的是,墨子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这在世界科学教育史上是首创。

古代的儿童科学教育:

和识字教育紧密结合,大多仍然在家庭中随着父母的劳动和在日常生活中接受科学教育。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的发展

我国儿童自然科学教育通过专门设置的课程来进行,是在清代同治年间。

1862年(同治元年)设立了京师同文馆,京师同文馆中设有“格致”这一科目,是我国设置自然科学教育课程的开端。

1903年我国自己开办的第一所幼稚园——湖北幼稚园。

1932年10月,当时的国家教育部正式公布了《幼稚园课程标准》,正式规定有关科学教育内容的课程——“社会和自然”。

1935年,由雷震清副教授编写的《幼稚园的自然》一书出版。

这是我国第一本供教师用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理论书籍。

  本章要求掌握的概念:

  1.科学: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在社会实践中到检验和发展。

2.技术:

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

3.科学教育:

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质的教育。

具体地说,科学教育是系统传授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实现人的科学化的教育活动。

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是指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

 

第二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

本章提要:

本章包括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结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内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确定等三方面的内容。

本章重点: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难点: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确定。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结构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层次结构,也可以称之为纵向结构。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按其层次,从上到下一般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即可以分解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等四个层次。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

也可以称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领域目标,是学前阶段科学教育总的任务要求,它原则性地指出在学前阶段进行科学教育的范围和方向,是科学教育所期望的最终结果,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和相对的独立性。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年龄阶段目标:

是指根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确立的、按学前儿童年龄阶段划分的中、短期发展目标。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单元目标:

是指一个单元的教育目标。

在科学教育中,这种“单元”一般有两种。

第一种是“时间单元”,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所要达到的科学教育目标。

另一种是“主题活动单元”,是在一组有关联的科学教育活动全部结束后所要达到的目标。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目标,一般是指一次具体的科学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分类结构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分类目标可以有以下三个方面:

科学知识教育目标:

是人类在了解自然科学时,希望获得的有关事实的信息和理论的信息。

依据反映层次的系统性,知识可以分为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

科学能力、方法教育目标:

是指学习探索周围世界和学科学的方法,如观察、分类、测量、思考、表达交流和解决问题等方法,以及发展观察力、思维能力、创造力、动手能力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方法是“人们获得科学认识所采用的规则和手段系统。

”是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

科学情感、态度教育目标:

是指对科学活动兴趣爱好的培养,是否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等等,特别强调好奇进取、负责合作、客观、虚心、细心、耐心、信心、自动自发、喜欢创造思考等态度、情感的培养。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内容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

总目标是学前阶段进行科学教育的总方向,是学前阶段科学教育活动的“引航灯”。

我国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了“科学”、“社会”、“语言”、“健康”、“艺术”等五大领域,并提出了相应的领域目标。

归类为三个方面,即科学情感和态度方面的目标、科学过程和方法方面的目标和科学知识方面的目标。

科学情感和态度方面的目标:

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科学方法和技能方面的教育目标:

能够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科学知识方面的教育目标:

获取广泛的科学经验;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初级科学概念。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年龄阶段目标

年龄阶段目标是根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来制定的,既体现学前儿童各个不同年龄之间的差异性,又体现了各个年龄之间的连续性。

5-6岁:

能按照自己规定的不同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4-5岁:

能按照指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

3-4岁:

能从一组物体中根据一个或两个特征,挑出物体,归入一类。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确定

(1)确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依据

要科学地确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就必须研究儿童、研究社会、研究学科特点,从三方面的综合信息中来确定。

1确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心理学依据。

2确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社会依据。

3确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学科依据。

(2)确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原则

1全面性与整体性。

2连续性与一致性。

3可行性与可接受性。

4社会性与时代性。

5辩证统一性。

本章应重点明确的问题: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层次结构,也可以称之为纵向结构。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按其层次,从上到下一般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即可以分解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等四个层次。

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

也可以称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领域目标,是学前阶段科学教育总的任务要求,它原则性地指出在学前阶段进行科学教育的范围和方向,是科学教育所期望的最终结果,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和相对的独立性。

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年龄阶段目标:

是指根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确立的、按学前儿童年龄阶段划分的中、短期发展目标。

③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单元目标:

是指一个单元的教育目标。

在科学教育中,这种“单元”一般有两种。

第一种是“时间单元”,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所要达到的科学教育目标。

另一种是“主题活动单元”,是在一组有关联的科学教育活动全部结束后所要达到的目标。

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目标,一般是指一次具体的科学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

2.分别阐述科学教育分类目标的内涵?

①科学知识教育目标:

是人类在了解自然科学时,希望获得的有关事实的信息和理论的信息。

依据反映层次的系统性,知识可以分为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

②科学能力、方法教育目标:

是指学习探索周围世界和学科学的方法,如观察、分类、测量、思考、表达交流和解决问题等方法,以及发展观察力、思维能力、创造力、动手能力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方法是“人们获得科学认识所采用的规则和手段系统。

”是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

③科学情感、态度教育目标:

是指对科学活动兴趣爱好的培养,是否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等等,特别强调好奇进取、负责合作、客观、虚心、细心、耐心、信心、自动自发、喜欢创造思考等态度、情感的培养。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确定的原则。

①全面性与整体性。

②连续性与一致性。

③可行性与可接受性。

④社会性与时代性。

⑤辩证统一性。

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

《纲要》中的“科学”领域教育目标可以归类为三个方面,即科学情感和态度方面的目标、科学过程和方法方面的目标和科学知识方面的目标。

(1)科学情感和态度方面的目标:

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2)科学方法和技能方面的教育目标:

能够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3)科学知识方面的教育目标:

获取广泛的科学经验;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初级科学概念。

5.确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依据。

①确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心理学依据。

②确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社会依据。

③确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学科依据。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辅导2

吴宇宁

(第三、四、五章)

第三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

学习目标

1.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的选编原则

2.掌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编的具体方法

3.把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的特点及范围

4.能够根据所学内容,自行选编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内容与要求:

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从生活或媒体中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导幼儿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家的崇敬;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编的原则

科学性;启蒙性;系统性;时代性;地方性;季节性

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编的具体方法

1.以季节为主线选编内容:

以认识春夏秋冬季节为主线,将科学教育中与之相关的内容集中编排。

主要内容大致分为季节、常见动物、常见植物、自然现象;人们的生活以及生活卫生等。

2.采用单元式选编内容:

以类为单元组合教材,加强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纵横联系的方法。

具体做法是将幼儿园三学年或四学年的科学教育的内容编排成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从内容到形式都注重体现知识的系统性与学前儿童发展的连续性。

每个单元又突出一个重点,围绕重点设计多种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

这个重点就是“主题”,它就是单元活动的核心,既表明学前儿童将要参与的系列活动,又表明他们从中要获得的关键经验。

3.根据科学教育的各个领域选编内容:

这种方式是先将有价值的、符合本班儿童特点的内容选择出来,然后根据选定的内容,再进行相应的编排。

三种方式都是以教师预先安排为主,但儿童也会有生成的需求,教师再进行相应调整。

需要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三、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范围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体现三方面的观点:

强调以探究为中心的科学馆;强调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

1.科学教育内容的特点:

在引导学前儿童了解周围环境的同时,了解人体自身;让学前儿童感受技术、崇尚科学;在认识周围环境的同时,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把认识个别物体的属性和认识物体的多样性结合起来;从儿童的身边取材。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范围

探究和认识植物;关爱和认识动物;了解和爱护人体;体验和了解材料;发现事物间的关系及变化;尝试使用工具;体验技术设计;感受天气变化,发现自然界的奇妙;关爱环境、珍惜资源;感受科技对生活的影响。

 

第四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上)

学习目标

1.了解学前儿童观察、小实验、种植与饲养、分类的概念

2.理解学前儿童观察、小实验、种植与饲养、分类的类型

3.掌握学前儿童观察、小实验、种植与饲养、分类的运用

4.能够自行设计方法运用的方案

一、观察

1.概念

观察的方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学前儿童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客观世界的事物和现象,是指获得具体的印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的一种方法。

2.类型

个别物体的观察(指学前儿童对单个物体的观察);比较性观察((指学前儿童同时观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体并进行比较,以找出物体间的异同点。

各年龄班机行比较性观察的要求不同:

中班可以仅仅比较物体明显的不同点,大班不仅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长期系统观察(是指学前儿童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地对某一物体或现象进行系统的观察,对其质和量两方面的发展变化过程有较完整的认识。

一般在中班才开始采用这种观察类型,主要在大班进行);间或性观察(是指间隔一定的时间,带领学前儿童对某个物体或现象进行的观察);室内观察与室外观察。

3.运用的注意要点

尽可能进行现场的观察;调动学前儿童的各种感官参与观察;引导学前儿童多角度地观察事物与现象;指导学前儿童学习观察的方法(顺序观察法、比较观察法、典型特征观察法)

二、小实验

1.概念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实验的方法是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教师或学前儿童利用一些材料、仪器或设备,通过简单演示或操作,对周围常见的科学现象加以验证的一种方法。

2.小实验的类型

学前儿童操作实验;教师演示实验

3.学前儿童操作实验的指导要点

为学前儿童的操作实验提供必要的用具和材料:

简单、方便使用、根据实验内容准备相应数量的材料和用具;指导学前儿童使用工具和材料并学习操作技能;给予学前儿童充分的实验时间;交待实验规则并保证学前儿童的安全。

4.教师演示实验的注意事项

要做预备性实验;要是每个学前儿童看清实验过程;演示与讲解、提问紧密结合。

5.小实验内容指引

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常以实验的方法来进行:

物理实验、化学实验、植物实验、动物实验等。

三、种植与饲养

1.概念

一般种植是指栽培植物,而饲养则是指饲养动物。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种的种植方法是指学前儿童在园地、自然角(或用泥盆、木箱等)种植花卉、蔬菜和农作物等的活动。

饲养的方法则是指学前儿童在饲养角里喂养和照管习性温顺的动物的活动。

2.类型

常见植物的栽培管理包括常见植物的播种、管理、收获等内容。

如水养植物、盆栽与园地植物、无土栽培、温室技术;

常见动物的饲养管理包括帮助收集饲料、喂养、管理,学习简单的饲养技能,并观察小动物的外形特征、动作和生活习性,培养爱护小动物的感情。

如家禽、家畜、鸟、昆虫、水生动物。

3.运用

应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种植与饲养(学前儿童年龄小,种植与饲养的技能差,因此在选择种植与饲养的内容时,要根据学前儿童的年龄人特征以及动植物本身的特点来进行选择;在选择动物的时候,应选择一些比较温顺的、对饲养要求不高的、不易死亡,而且对学前儿童没有伤害的,不会传染疾病的动物);应结合学前儿童的认识过活动进行种植和饲养;应鼓励学前儿童的自主探究;应培养学前儿童爱护动植物、关爱生命的情感和行为。

四、分类

1.概念

分类,亦称归类,是根据事物的异同,把事物及合成类的过程,即把一组物体按照特定的标准加以区分,抽取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进行概括的过程。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分类的方法,是指学前儿童把具有某一个或几个共同特征的物体聚集在一起,以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

2.类型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常用的分类类型有挑选分类、二元分类、多元分类等三种。

挑选分类是指从许多物体中将具有某一种或几种共同特征的物体挑选出来,成为一类。

二元分类又称是与否分类,是指从许多物体中,选择出具备某一属性的物品,排除其他物品。

多元分类是指将物品按一些共同的标准分成两类或几类。

3.运用

指导儿童在充分感知物体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帮助学前儿童学习不同的分类活动类型;指导学前儿童学习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一般来说,对于3-4岁的小班孩子来说,只要求他们按照事物的外形特征或量的差异来进行分类,对事物内在的、物理特性的分类宜放在大班进行。

还可以帮助幼儿按两种属性及行分类,这样的活动至少应在中班下学期及行,对于3-4岁儿童而言,同时在头脑中考虑两件事和从不同的方面来描述时间都是比较困难的。

 

第五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下)

学习目标

1.了解学前儿童测量、文学艺术、信息交流、科学小制作、科技玩具与科学游戏的概念

2.理解学前儿童测量、文学艺术、信息交流、科学小制作、科技玩具与科学游戏的具体类型

3.掌握学前儿童测量、文学艺术、信息交流、科学小制作、科技玩具与科学游戏的运用

4.体会测量、文学艺术、信息交流、科学小制作、科技玩具与科学游戏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意义

一、测量

1.概念

测量是指用量具或仪器来测定物体的尺寸、角度、几何形状或表面相互位置的过程的总称,也包括用仪表来测定各种物理量的过程。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测量是指通过观察或运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初级的测定,包括长度测量、重量测量、体积测量。

2.类型

观察测量:

通过眼睛、手等感官的观察来测量物体

非正式量具测量:

也称自然测量,指不采用通用、标准的量具,而是运用一些自然物,如木棍、积木、绳子、手指、手臂、步长等作为量具,对物体进行直接测量的方法。

正式量具测量:

手指通过以通用的标准量具对物体进行测量。

3.运用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测量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测量物体的长度、高度、粗细、厚薄、宽窄;测量物体的轻重;测量物体的温度等。

进行测量活动,重在培养测量意识;学习运用非正式量具进行测量的方法;用正式量具测量时,量具要精确。

二、文学艺术

1.概念

文学艺术的方法是指在科学教育过程中运用低幼文学作品、低幼艺术作品等作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手段,来进行科学教育,以达到提高学前儿童科学素养目的的一种方法。

2.类型

文学作品包括:

科学诗、科学童话、科学故事、谜语

艺术作品包括:

图片、照片、幻灯片;科普画册和图画书;录像与CD-ROM;歌曲与律动

3.运用

选择合适的材料(不同年龄段的学前儿童所选择的文学艺术作品虽应有所不同,但总体说来,作品应围绕一个科学现象或概念展开情节,避免内容送三,或者内容庞杂,,使学前儿童通过文艺作品能对内容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结合运用文艺作品的内容

师生共同阅读和欣赏

结合运用各种方法(观察、小实验、游戏等方法)

三、信息交流

1.概念

信息交流是指学前儿童将所获得的有关周围环境的信息,以语言的或非语言的形式来进行表达和交换。

2.类型

语言的方式,包括描述和讨论。

非语言的方式,包括图像记录、手势、动作、表情等。

3.语言方式的指导

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应关注三类语言的发展:

接受性语言;表达性语言;语义性语言。

应指导学前儿童用简单明确的语言表达、描述有关科学的发现。

4.图像记录方式的指导

要在学前儿童获得大量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

图像记录的形式可以多样

图像记录方法的适用性。

因图像记录需要学前儿童具备一定的绘画方面的技能,一般宜在中、大班进行。

四、科学小制作

1.概念

科学小制作是指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纸、布、泥或其他自然材料和无毒无害的废旧材料制作各种简单的玩具或陈列品,使儿童在这种动手动脑的活动中积累简单的科学经验,掌握一些粗浅的科技知识和操作技能。

2.类型

纸工(粘贴、撕纸、剪贴等)泥工、利用废旧材料制作

3.运用

要符合科学教育的目标;应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科学小制作的方法;应根据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逐步安排内容;科学小制作应结合活动的主题。

五、科技玩具与科学游戏

1.概念

科学游戏是指运用自然物质材料和有关的图片、玩具(科技玩具)等物品,进行带有游戏性质的操作活动,是对学前儿童进行科学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

科技玩具是指借助于发条、惯性、电池、无线遥控、声控、光控、磁控、温控、电子数码技术等活动的玩具。

2.科技玩具的类型

拖拉玩具、敲打玩具、发条玩具、惯性玩具、建构玩具、形象玩具、电动玩具、声控玩具、光控玩具、遥控玩具、电子玩具

3.科学游戏的类型:

根据科学游戏利用的材料,可分为五类:

利用实物材料进行的游戏;利用图片进行的游,如配对游戏、接龙游戏、拼图游戏、看图识物游戏、看图辨物游戏;利用语言进行的游戏;情境性游戏;多媒体互动游戏

根据科学游戏的作用,可分为三类:

感知游戏;分类游戏;运动性游戏。

4.运用

在选择游戏时,应注意游戏的科学性、趣味性、活动性、规则性。

让学前儿童有充分活动的机会,师生共同游戏。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辅导3(第六、七、八、九章)

吴宇宁

第六章学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