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百灵中学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35634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01.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咸阳百灵中学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陕西省咸阳百灵中学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陕西省咸阳百灵中学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陕西省咸阳百灵中学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陕西省咸阳百灵中学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陕西省咸阳百灵中学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陕西省咸阳百灵中学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陕西省咸阳百灵中学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陕西省咸阳百灵中学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陕西省咸阳百灵中学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陕西省咸阳百灵中学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陕西省咸阳百灵中学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陕西省咸阳百灵中学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陕西省咸阳百灵中学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陕西省咸阳百灵中学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咸阳百灵中学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docx

《陕西省咸阳百灵中学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咸阳百灵中学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陕西省咸阳百灵中学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docx

陕西省咸阳百灵中学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

陕西省咸阳百灵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据史料记载和考证,今天居住在喜马拉雅山附近的夏尔巴人是历史上曾建立过西夏政权的党项族的后裔。

西夏政权的建立者是

A.松赞干布B.朱温C.元昊D.耶律阿保机

2.澶渊之盟是下列哪两个政权之间签订的

A.辽与北宋B.西夏与北宋C.辽与西夏D.辽与唐朝

3.元昊兴兵反映的是哪两个政之间的交战情景

A.辽与北宋B.西夏与北宋C.辽与西夏D.辽与唐朝

4.完颜阿骨打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的首领?

A.蒙古族B.女真族C.党项族D.契丹族

5.下列哪个政权灭掉了北宋政权:

A.辽B.西夏C.金D.南宋

6.1127年,皇族赵构称帝,建立南宋,后来定都临安,临安即今天的()

A.西安B.南京C.开封D.杭州

7.“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是

A.秦朝B.唐朝C.元朝D.汉朝

8.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

A.唐朝B.元朝C.明朝D.汉朝

9.行省制度是元朝实行的行政区划管理制度。

下列不属于中书省直属的被称为“腹里”的地区是

A.山东B.山西C.河北D.河南

10.宋元时期,世界上的著名大都市不包括

A.北宋时的开封

B.金时的中都

C.南宋时的临安

D.元朝时的大都

11.“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

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

A.台湾府B.宣政院C.澎湖巡检司D.台湾省

12.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激发了全民学习研究古诗词文化的热情、某班诗词比赛中有这样一道题目:

“特点:

豪放风格;成就:

文学家、书法家;经典名旬: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符合题目要求的词人是()

A.苏轼B.李清照C.岳飞D.辛弃疾

13.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开始成为全国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是在

A.汉朝B.隋朝C.唐朝D.宋朝

14.南宋后期我国杭州一带有一位从事棉纺织业的富商要去采购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他应该去的地方是

A.四川B.开封C.泉州D.海南岛

15.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统一了(   )

A.北方  B.全国     C.西南和西北地区  D.中原地区和南方

16.“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

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

A.台湾府B.宣政院C.澎湖巡检司D.台湾省

17.清朝学者赵翼写诗说:

“千年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

”与这句诗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A.杨坚

B.李世民

C.忽必烈

D.赵匡胤

18.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的措施是(  )

A.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B.削弱和分割相权

C.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D.重视发展文教,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度

19.北宋、辽、西夏、金四个政权从建立的时间排列顺序是()

A.北宋、辽、西夏、金B.辽、金、北宋、西夏

C.北宋、辽、金、西夏D.辽、北宋、西夏、金

20.南宋陆游在《诉衷情•当年万里觅诸侯》一词中写道: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这里的“胡”是指(  )

A.匈奴B.女真C.契丹D.党项

21.“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洲。

”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应是

A.南宋与金对峙B.宋辽对抗C.北宋与金对峙D.宋夏和议

22.下面知识卡片所列内容为中国古代某时期经济发展的一些特征。

据此推断这一朝代是

A.唐朝B.宋朝C.元朝D.汉朝

23.《宋史》中记载着“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政治中心转移到北方B.南方的人口超过北方

C.南方是粮食主产区D.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

24.历史剧《建元风云》浓墨重彩地歌颂忽必烈。

下列不属于忽必烈所为的是

A.设立澎湖巡检司B.灭南宋,统一全国

C.实行行省制度D.建立蒙古政权

25.史书所述“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归一”的民族

A.蒙古族B.突厥族C.契丹族D.党项族

26.下列搭配正确的是

A.秦朝--孝文帝改革--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B.汉朝--指南针的发明--为欧洲新航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

C.唐朝--科举制的创立--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D.元朝--行省制度--我国省级行政区设立的开始

27.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

市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城市出现了许多娱乐兼商业的场所“瓦子”。

这种热闹的城市生活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

A.秦朝B.宋朝C.隋朝D.汉朝

28.下列不属于北宋初期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是

A.派文臣做地方知州B.设置通判C.设置转运使D.削弱相权

29.如图是某班同学为历史故事会收集的材料,由此判断他要讲述的是

A.卫青北击匈奴B.岳飞抗金C.黄巢起义D.安史之乱

30.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后的分界线是

A.淮水至剑门关B.淮水至大散关

C.长江至函谷关D.洮水至大散关

二、综合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守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

(1)材料中“大宋皇帝”是指谁?

(2)“北朝”是指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首领是谁?

(3)材料中的“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统称为什么?

(4)这一规定开始于双方的哪一约定,约定的内容是什么?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瓦子建在大城市中,内设茶楼、酒肆、商铺和供各种演出的勾栏。

所设勾栏,少的一二座,多的数十座,大的勾栏能容纳数千观众。

勾栏在中小城市也有独立设置的。

勾栏内终年有文艺表演,尽管以营利为目的,却能满足各阶层人士的不同爱好,当时有“勾栏不闲,终日团圆”的谚语。

(1)材料中的瓦子是什么场所?

(2)瓦子在宋朝城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从内容上看,材料主要反映了人民生活的哪两个方面?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材料二我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到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材料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1)材料二中“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叫作什么?

最早出现于哪个时期的什么地区?

(2)当时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主要有哪两个?

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一回答,宋朝海外贸易兴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

这种趋势从什么时候开始,又在什么时候完成?

参考答案

1.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原属于羌族的一支。

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所以西夏政权的建立者是元昊,C项符合题意;A项是吐蕃赞普,排除;B项是后梁的建立者,排除;D项是辽政权的建立者,排除。

故选C。

2.A

【详解】

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A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BCD项不符,排除。

故选择A。

3.B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势力崛起。

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帝国,都城兴庆,史称西夏。

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宋交战,双方损失很大。

后来,双方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B正确;“元昊”建立西夏政权,跟“辽与北宋”无关,A排除;没有辽与西夏交战的场景,C排除;唐朝907年灭亡;辽建立的时间是916年,建立者是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建立的。

D排除;故选B。

4.B

【详解】

女真族原来生活在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过着以渔猎骑射为主的生活。

10世纪时,女真受到辽的控制和压迫,后来完颜部统一了女真各部。

完颜阿骨打继任女真首领后,继续领导抗辽斗争,势力不断壮大。

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政权,后定都会宁,B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CD项不符,排除。

故选择B。

5.C

【分析】

【详解】

12世纪初,女真的杰出首领阿骨打起兵抗辽,接着在会宁称帝,国号金。

金于1125年先灭辽,又于1127年灭亡北宋。

1127年,赵构称帝,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故选C。

6.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127年,北宋皇族赵构在南京称帝,后来定都临安,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AB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是D。

7.C

【详解】

根据题干“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地域很辽阔,面积很大,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C项符合题意;秦朝、唐朝、汉朝都没有元朝的版图大,ABD排除。

故选择C。

8.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由于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开创行省制度。

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并直接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

在地方设行省,由中央委派官员掌管省内军政大权,行省以下设有路,府,州,县。

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就是从元朝开始的,所以B项符合题意;而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9.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由于元朝疆域广大,为了有效实行控制地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被称为“腹里”。

元统治者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者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将西藏、云南、辽阳、岭北等边陲地区都置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我国省级行政单位就是从元朝开始的,因此不属于中书省直属的被称为“腹里”的地区是河南,D项符合题意;而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10.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的开封、南宋时的临安、元朝时的大都,都是宋元时期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选项ACD不符合题意;金时的中都,是在燕京,都城不大。

因此宋元时期,世界上的著名大都市不包括选项B,故选B。

11.C

【详解】

元朝时期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地区,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C正确;清朝康熙年间清军进入台湾,并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但这是在元朝之后,A排除;元朝在中央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B排除;晚清时期于1885年设立台湾省,D排除。

故选C。

12.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轼是宋朝的著名的词人,对词的发展有突出贡献;他的词气势豪迈,雄健奔放,对后世影响很大,“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他的名句,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A。

13.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两宋时期,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当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所以D项符合题意;而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14.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宋代南方的手工业非常繁荣,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因此要采购先进的棉纺织工具,应该去海南岛,D项符合题意;而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15.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开封为都城,建立政权,史称北宋。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因此本题正确的选项是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熟悉北宋的统治。

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的者是后周大将赵匡胤建立北宋后,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而没有统一全国。

16.C

【详解】

元朝时期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地区,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C正确;清朝康熙年间清军进入台湾,并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但这是在元朝之后,A排除;元朝在中央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B排除;晚清时期于1885年设立台湾省,D排除。

故选C。

17.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陈桥驿”“著黄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拿出黄龙袍披在他身上,高呼“万岁”。

至此取代后周,改国号为宋,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18.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重视发展文教,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度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D符合题意;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属于军事方面的,A排除;削弱和分割相权加强了君权,B排除;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属于军事方面的措施,C排除。

故选择D。

19.D

【分析】

【详解】

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

辽、宋、夏、金时期是民族政权并立。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①北宋(960年),②契丹(916年),③西夏(1038年),④金(1115年)。

先后顺序是辽、北宋、夏、金;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20.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两宋时期是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12世纪初,女真族建立了金政权,金先灭了辽,又灭了北宋。

1127年南宋建立。

南宋时期,金军经常南下进攻南宋,进行烧杀抢掠,宋金之间连年征战,才有了陆游“胡未灭”的感慨,所以“胡”是指女真,B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21.A

【详解】

根据题中诗句的“直把杭州作汴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的都城在汴州,北宋灭亡后建立南宋,南宋的都城在杭州,当时北有金的威胁,南宋皇帝却在杭州苟且偷安,这首诗讽刺的是南宋与金对峙时期,南宋统治者醉生梦死,安于现状,与金对峙,所以A符合题意;BCD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故选择A。

22.B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时,景德镇兴起,后成为瓷都。

北宋前期,交子出现并流通。

北宋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经济重心南移成定局,最终在南宋时,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故B符合题意;唐朝时,经济重心南移尚未完成,A排除;元朝时,经济重心已经在南方,C排除;汉朝时期还没有出现交子,D排除。

故选择B。

23.D

【详解】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最准确的意思是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说明到了北宋,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了太湖流域,所以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D符合题意,ABC理解不准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D项。

24.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206年春,铁木真率部多次征讨,逐一打败了草原上各个强大的势力,于1206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他被拥戴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因此不属于忽必烈所为的是D,D项符合题意;而ABC三项均与忽必烈有关,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25.A

【详解】

依据题干“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

”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个民族是蒙古族。

蒙古族兴起于漠北草原,“并西域”指成吉思汗和窝阔台的西征,“平西夏”指蒙古破兴庆府,灭西夏,“灭女真”指蒙古破蔡州,灭金之战,“遂下江南”指元1279年崖山灭南宋之战。

因此材料反映的是蒙古族平西夏,灭女真,最终统一天下的史实,所以A项符合题意;而BCD三项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故选A。

26.D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A项搭配不正确;指南针的发明是战国时期,B项搭配不正确;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C项搭配不正确;行省制度是元朝首创的,是我国省级行政区设立的开始,D项搭配正确;所以答案选D。

27.B

【解析】

依据“买卖昼夜不绝”“瓦舍勾栏”,这一场景应出现在宋朝。

结合课本所学,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前代,南方的商业尤其发达。

城市里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市场上来自全国各地以至国外的商品琳琅满目。

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之为“瓦子”,B项符合题意。

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28.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削弱相权不属于北宋初期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D项符合题意;为了加强对地方控制,北宋初期的统治者派文臣做地方知州,宋代在各州郡设置通判,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29.B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取得郾城大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可知与岳飞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岳飞统帅的“岳家军”军队纪律严明,训练有素,“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金人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之语。

南宋初年,岳飞统帅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撤,B符合题意;西汉时期卫青北击匈奴,A排除;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末,C排除;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D排除。

故选择B。

30.B

【详解】

1142年,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其分界线是淮水至大散关一线。

1141年岳飞被害后,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B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CD项不符,排除。

故选择B。

31.

(1)宋真宗。

(2)契丹族;耶律阿保机。

(3)岁币。

(4)“澶渊之盟”;内容:

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详解】

(1)依据材料“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阁下:

共遵诚信,虔奉观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可知是澶州之战后澶渊之盟的内容。

1004年,宋真宗时,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因而材料中的“大宋皇帝”是指宋真宗。

(2)依据材料“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阁下……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送至雄州交割”可知,材料中的北朝就是契丹国,即辽国。

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上京。

(3)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统称为岁币;北宋每年送给辽国的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

(4)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澶州之战的第二年,也就是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因此这一规定开始于双方的“澶渊之盟”;其内容是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32.

(1)瓦子是宋代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2)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

(3)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详解】

(1)据“瓦子建在大城市中,内设茶楼、酒肆、商铺和供各种演出的勾栏。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被称为瓦子。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我国的商品经济有了极大发展。

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北宋都城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

(3)据“内设茶楼、酒肆”可知反映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根据“勾栏内终年有文艺表演,尽管以营利为目的,却能满足各阶层人士的不同爱好”可知,材料反映了人民的精神生活。

33.

(1)交子;北宋前期;四川地区。

(2)广州和泉州;市舶司。

(3)政府鼓励海外贸易;造船业发达。

(4)经济重心南移;唐朝中期;南宋。

【详解】

(1)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二中“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叫作交子;“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最早出现于北宋前期的四川地区,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2)依据所学可知,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为了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宋朝设立了市舶司,专门管理对外贸易。

(3)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海外贸易兴盛的主要原因有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并设有‘蕃市’‘蕃学’,还先后在广州、明州等地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造船业发达;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海船不仅规模宏大,设计科学,还配备了指南针。

(4)依据材料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可知,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的变化趋势是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那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