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考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6363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剂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方剂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方剂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方剂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方剂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方剂考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方剂考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方剂考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方剂考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方剂考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方剂考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方剂考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方剂考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方剂考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方剂考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方剂考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方剂考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方剂考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方剂考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方剂考试.docx

《方剂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剂考试.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方剂考试.docx

方剂考试

一、考试题型:

选择题、名词解释、论述题、简答题、病例分析。

1、章节含义、分类、主治、注意事项(10分)(治疗头痛、眩晕、咳嗽的方剂)

2、考一单方剂。

(桂枝汤、小柴胡汤、四逆散、青蒿鳖甲汤、理中丸、补中益气汤、龙胆泻肝汤、六味地王丸、肾气丸、血府逐瘀汤中10选1)

3、类方比较(临床运用的区别、病机、诊断重点要药)

4、多个方剂在同治一个病证,如何区别。

5、同一味中药在不同方剂中的的配伍意义有何不同(大黄、黄芪、桂枝)

6、药对

7、全方配伍意义(六味地黄丸)

8、中医思想(火郁发之、甘温除热、透热转气、以泻代清)

9、名词解释:

七方、八法、去性除用、反佐、名章的概念及分类、逆流挽舟、火郁发之、培土制金、透热转气、十剂(宣、通、补、泄、轻、重、涩、燥、湿、滑)

10.方剂考查范围(91个):

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止嗽散、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败毒散、大承气汤、温脾汤、麻子仁丸、十枣汤、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白虎汤、竹叶石膏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仙方活命饮、导赤散、苇茎散、芍药汤、白头翁汤、青蒿鳖甲汤、香薷散、桂苓甘露散、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四逆汤、当归四逆汤、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生脉散、玉屏风散、桃红四物汤、当归补血汤、归脾汤、六味地黄丸、一贯煎、肾气丸、牡蛎散、四神丸、固冲汤、天王补心丹、酸枣仁汤、苏合香丸、越鞠丸、半夏厚朴汤、天台乌药散、苏子降气汤、定喘汤、旋覆代赭汤、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复元活血汤、温经汤、生化汤、黄土汤、川芎茶调散、消风散、羚角钩藤饮、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杏苏散、清燥救肺汤、麦门冬汤、百合固金汤、平胃散、霍香正气丸、茵陈蒿汤、八正散、三仁汤、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真武汤、独活寄生汤、二陈汤、温胆汤、清气化痰丸、半夏白术天麻汤、保和丸、乌梅丸。

部分资料:

一、总论

一、概念:

方剂是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剂量,按照组方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的中药处方。

二、方剂学的发展简史

(1)《五十二病方》:

战国时期,载方283首,是现存最古老的一部方剂著作。

(2)《黄帝内经》:

载方13首,第一次提出组方结构(君臣佐使)、有关辨证立法配伍方法等理论,为方剂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3)《伤寒杂病论》:

东汉末期,张仲景著;载方323首。

既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又首创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誉称之为“方书之祖”。

(4)《肘后备急方》:

作者:

东晋 葛洪;收集价廉、易得,有效的民间单方、验方。

用于突发急诊。

(5)《刘涓子鬼遗方》:

现存最早的外科专科方书。

(6)《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宋代,由陈师文等编著,载方788首。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修的成药典。

(7)《伤寒明理论·药方论》:

金代医家成无己编著。

旨在分析20首伤寒经方,开创“方论”研究的方法。

(首次运用君臣佐使理论分析组方结构原理)

(8)《普济方》:

是方剂学史上载方最多的著作。

(官修巨著)

(9)《医方考》明朝吴昆第一部方论专著

含义

主治

分类与适应范围

使用注意

解表剂

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可以解除表证的方剂。

表证:

六淫外邪浸袭人体肌表肺卫所致

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苔白或黄、脉浮等)

辛温解表—风寒表证

辛凉解表—风热表证

扶正解表—正虚表实证

不宜久煎

温服

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

表邪已入里,不宜用解表剂

泻下剂

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肠胃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以治里实证。

里实证

寒下—里热积滞实证 温下—里寒积滞实证  

润下—  

逐水—

攻补兼施— 

①凡表邪未解,里实未成者不宜使用泻下剂

②中病即止。

③注意饮食。

和解剂

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等作用,治疗寒邪在少阳、肝脾不和、肠胃不和等证的方剂。

少阳病证、肝脾不和证、肠胃不和证

和解少阳

调和肝脾

调和肠胃

清热剂

清热药物为主

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作用,用于治疗里热证的方剂

里热证

清气分热——气分热证

清营凉血——营血热证

清热解毒——火热毒盛证

清脏腑热—脏腑热证

清虚热—虚热证

1辩别热邪所在部位;

2辩别热证真假;3辩别热证虚实;4注意保津、护胃;

5寒凉不宜过用;

6、服用格拒时,可用反佐法

祛暑剂

以祛暑清热药或祛暑化湿药为主,具有祛除暑邪的作用,用以治疗暑病的方剂

暑病

祛暑解表

祛暑利湿

祛暑清热

消暑益气

 1、辨暑热和暑湿的主次轻重

2、暑热耗气伤津者,应配伍益气养阴之品

温里剂

凡以温里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用于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统称为温里剂。

里寒证

温中祛寒

回阳救逆

温经散寒

1.辨别寒证所在部位、脏腑。

2.辨明寒热真假,真寒假热忌用。

3.反佐法的应用,少佐寒凉之品或热药冷服,以防寒热格拒。

补益剂

凡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养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主治各种虚证的方剂,统称补益剂。

各种虚证

补气---气虚

补血----血虚

气血双补

补阴---阴虚证

补阳---阳虚证

阴阳并补

1.在脾胃功能不足时,应配以理气健脾,和胃消化的品

2.煎煮时间宜长,空腹或饭前服用。

3.不可滥用补剂。

固涩剂

以收涩药为主;

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治疗气、血、精、津滑脱之证得方剂。

各种滑脱证

1、、固表止汗----治体虚、卫外不固之自汗、盗汗。

2、敛肺止咳-----治久咳肺虚、气阴两伤证。

3、涩肠固脱-----治大便滑脱不禁证。

4、涩精止遗----治肾虚精关不固之遗精、滑泄,也治肾虚不摄,膀胱失约之尿频、遗尿。

1、凡有实邪者,均不宜使用本类方剂。

2、固涩之剂,重在收敛固涩,若外邪未尽者,不宜过早使用,以免“闭门留寇”。

3、气血精津滑脱之证,配伍相应的补益药,使之标本兼顾,以提高疗效。

安神剂

以重镇安神药,或滋养安神药为主,具有安定神志作用,治疗神志不安病证得方剂

神志不安病证

1、重镇安神--治心阳偏亢,心火偏盛,心神不安之证

2、养心安神---治阴血不足,心肝失养,心神不安之证;

1、重镇安神类方剂多由金石类、贝壳类药物组成,质重碍胃,故不宜久服。

或兼脾胃虚弱者,应配合健脾和胃之品。

2、安神剂宜在睡前1-2小时服用

开窍剂

以芳香开窍药物为主,具有开窍醒神作用,用于治疗神昏窍闭证的方剂

神昏窍闭证

凉开---治热闭证温邪热毒内陷心包所致的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痉厥等

 温开---治寒闭证中风,痰厥等见突然昏倒,牙关紧闭,神昏不语,苔白脉迟

1、开窍剂是治疗闭证的方剂,对于脱证者不宜使用。

2、不宜久服。

3、本类方剂只作丸、散剂,不宜作汤剂。

理气剂

以理气药为主

具有行气或降气

作用,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的方剂

气滞或气逆病证

1、行气剂――气滞证(脾胃气滞、肝气郁结)

2、降气剂――气逆证(肺气上逆、胃气上逆)

理气药多芳香辛燥,易伤津耗气

理血剂

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或止血作用,治疗瘀血或出血病的方剂,统称理血剂

瘀血或出血病证

1、活血祛瘀

2、止血

治风剂

以辛散祛风或滋潜熄风的药物为主;具有疏散外风、平熄内风的作用,治疗风病的方剂

风病

1、疏散外风—风邪侵犯人体肌肤、筋骨、关节、经络所致之证。

2、平熄内风—肝肾功能失常所致之内风病。

治风先治血,血行则风自灭(配伍行血或血之品)。

治燥剂

组成:

轻宣辛散或甘凉滋润的药物为主,具有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的作用,用于治疗燥证的方剂。

燥证

轻宣外燥---外感凉燥或温燥之证

滋阴润燥---脏腑津伤液耗所致的内燥证。

燥邪最易化热,伤津耗液,久则耗气,故多配伍养阴、生津、益气之品

祛湿剂

以祛湿药为主。

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的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

水湿病证

1、化湿和胃—芳香化湿,辟秽化浊—中焦湿浊内阻证。

2、清热祛湿—清热利湿,或清热燥湿—湿热诸证。

3、利水渗湿—通利小便,渗湿消肿—水肿、淋浊、癃闭等。

4、温化水湿—痰饮、水肿等

5、祛风胜湿—风湿在表证、痹证

常配伍理气药,使“气化湿亦化”。

祛痰剂

以祛痰药为主;

具有排除或消解痰涎作用,用于治疗痰证的方剂

痰证

1.燥湿化痰—用于湿痰证;—二陈汤、温胆汤。

2.清热化痰—用于热痰证;—清气化痰丸。

3.温化寒痰—用于寒痰证;—苓甘五味姜辛汤。

4.润燥化痰—用于燥痰证;—贝母瓜蒌散。

5.治风化痰—用于风痰证:

1、注意配伍健脾祛湿药

2、不宜辛燥;慎用滋润之品。

消食药

凡是以消食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食健脾或化积导滞作用,治疗食积停滞的方剂

食积停滞

消积化滞

驱虫剂

凡以安蛔、驱虫药物为主组成,用于治疗人体消化道寄生虫病的方剂。

人体消化道寄生虫病

二、名词解释

1、七方:

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

“七方”是最早的方剂分类法,“七方”的实质,是以病邪的轻重、病位的上下、病势的缓急、病体的强弱作为制方的依据。

2、八法:

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定义

适应证

汗法

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在表之六淫邪气随汗而解的一

种治法。

适用于外感表证、麻疹初起、疮疡初起以及水肿、痢疾、疟疾而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等表证者。

吐法

是通过涌吐的作用,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以及毒物等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痰涎壅盛的癫狂、喉痹,以及干霍乱吐泻不得等,属于病情急迫而又急需吐出之证。

下法

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的作用,使停留在肠胃的有形积滞,以及留滞体内的水饮邪气从下而去的一种治法。

用于燥屎内结、冷积不化、瘀血内停、宿食不消、结痰停饮等。

和法

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作用,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方治法。

适用于邪犯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表里同病等。

清法

是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

热证、火证、热盛成毒以及

虚热等证。

温法

是通过温里祛寒的方法,使在里之寒邪得以消散的一种方法。

里寒证

消法

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

利水,以及驱虫的作用,使气、血、

痰、湿、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

邪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

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痰饮、虫积、疮痈等

补法

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种方法。

各种虚弱的证侯

3、去性除用:

4、反佐:

即病重邪甚,可能据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想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物格据。

这种作用就叫反佐。

       

5、逆流挽舟:

疏散表邪、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止的治法。

6:

、火郁发之:

在方剂中,加入具有轻清升散透发的药物,可宣达郁遏之伏火。

7、培土制金:

方剂中加入一些益气养胃之品,通过益胃生津,胃津充足,自能上归于肺。

9、透热转气:

于清营的药物中适当加入具有轻宣透达作用的银花、连翘、竹叶等以促进营分邪热气分而解。

10:

、十剂(宣、通、补、泄、轻、重、涩、燥、湿、滑)

三、中医思想

1、以泻代清:

清上与泻下并行,但泻下是为清泻胸膈郁热而设,即“以泻代清”

2、通因通用(热结旁流,治以大承气汤,是因“旁流”为现象,燥屎坚结才是本质,故用峻下,使热结得去,“旁流“可止。

)之法

3、甘温除热:

用甘温的药物,去除心血不足以养心而致心火独亢而出现的热象的治法。

4、火郁发之:

在方剂中,加入具有轻清升散透发的药物,可宣达郁遏之伏火

5、培土制金:

方剂中加入一些益气养胃之品,通过益胃生津,胃津充足,自能上归于肺。

6、透热转气:

于清营的药物中适当加入具有轻宣透达作用的银花、连翘、竹叶等以促进营分邪热气分而解。

四、单方剂

1、桂 枝 汤

(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代表方剂,又是调和营卫、阴阳治法的代表方)

〖组成〗桂枝 芍药生姜 大枣炙甘草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病机〗风寒袭表,营卫不和(卫强营弱)

〖治则〗发汗解表调和营卫

桂枝汤--主证病机分析:

外感风寒表虚证(太阳中风)

•卫强营弱——恶风、发热、头痛、脉浮、汗出,脉缓

(风邪伤卫,卫气外泄,不能内护于营,营气虚弱,津液不固,故有汗发热而恶风。

•肺胃不和——鼻鸣、干呕

方解:

 

君──桂枝──辛温,能宣通卫阳,祛风散寒解肌。

臣──芍药──酸苦微寒,敛阴和营。

解表中有敛汗,和营中有调卫。

桂枝与芍药等量合用,共奏调和营卫之功:

A.针对卫强营弱,体现营卫同治,邪正兼顾;

B.相辅相成,桂枝得芍药,使汗中有源,芍药得桂枝,则滋而能化;

C.相制相成,散中有收,汗中寓补。

(外解肌发表,内调营卫、阴阳的基本结构)

佐——生姜──降逆止呕,佐桂枝从增强解肌祛风之力。

   炙甘草、大枣──益气调中,助芍药以和营。

使──药后服粥借谷气以助药力,兼益胃气,以鼓邪外解。

  “温覆”取其协助出汗。

但汗出不宜过多,多则伤阳。

桂枝与生姜——辛甘化阳

芍药与大枣——酸甘化阴

2、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的代表方)

〖组成〗柴胡(君,疏邪透表)  黄芩(臣,清少阳之热)  人参 大枣  炙甘草 生姜半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助君药臣药攻邪之用) 

〖主治〗1.伤寒少阳证。

2.妇人热入血室。

3.黄疸、疟疾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病机〗邪踞少阳,胆胃不和

〖治则〗和解少阳,调和胆胃

和解少阳的基本结构:

柴胡和黄芩(柴胡透泻少阳之邪,并能疏泄气机之郁滞,使少阳之邪得以疏散;黄芩苦寒,清泻少阳半里之热,柴胡升散,黄芩降浊)

配伍特点

►以祛邪为主,兼顾正气;

►以少阳为主,兼和胃气。

►柴胡配黄芩,一散一清,升散透邪,清泄除热,为治少阳病寒热往来之要药,其柴胡用量宜大于黄芩。

►而方中人参、炙草、大枣,既可益气和中、扶正祛邪又可防止少阳之邪深犯,并非单纯为健脾而设

3、四逆散(调和脾胃、疏肝理脾的基础方)

〖组成〗炙甘草 枳实 柴胡 芍药 

〖主治〗

1.阳郁厥逆证。

2.肝脾气郁证。

〖病机〗木克脾土,肝脾不和(肝脾气郁)

〖治则〗养肝疏肝,理脾达郁。

肝气郁滞——调肝药;脾气郁滞——理脾药

君:

柴胡—疏肝理气,透邪解郁。

臣:

白芍—养阴柔肝,缓急止痛。

柴、芍相配,疏肝气以调肝之用,养阴血以补肝之体,体用并治。

佐:

枳实—行气导滞而理脾。

柴、枳相配,疏肝理脾,调畅气机。

使:

炙甘草—合芍药酸甘化阴,增强养阴柔肝,缓急止痛之力;调和诸药。

4、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组成】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当归生地车前子柴胡生甘草

【主治】1、肝胆实火上炎证;

2、肝经湿热下注证。

【病机】肝胆实火上炎或湿热循经下注

【治法】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

【方解】

君:

龙胆草——清肝胆实火,泻肝胆湿热

臣:

黄芩、山栀——泻火解毒,清热燥湿

佐:

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

生地、当归——补血养阴;泻中兼补又防苦燥渗利伤阴。

柴胡——疏肝清热;引药归入肝胆(兼使药)。

使:

甘草——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

1、清泻与渗利并用,上泻肝火,下利湿热。

2、泻中有补,祛邪不伤正。

3、照顾肝之生理特点,配用柴胡疏肝气,使肝气条达。

【辨证要点】胁痛目赤,耳聋耳肿,口苦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5、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阴虚的基础方)

【组成】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

【主治】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

【病机】温病后期,热伏阴分,耗伤阴液

【治则】养阴透热

【方解】

君:

青蒿—苦辛寒而芳香,清热透络,引邪外出。

鳖甲—咸寒入阴,滋阴清热,入络搜邪。

两药合用,有“先入后出之妙”,鳖甲引药入阴,滋阴退热;青蒿透邪外出,清退阴分伏热,共达滋阴透热之功。

臣:

生地黄——养阴凉血,使阴复而热退。

知母——滋阴降火,助鳖甲退虚热(气分热)

佐:

牡丹皮——清热凉血,退阴分伏热(血分热)

【辨证要点】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6、理中丸(中焦脾胃虚寒证的基础方)

【组成】人参干姜甘草白术

【主治】脾胃虚寒证或阳虚失血或小儿慢惊等。

【病机】中焦虚寒,不能运化,升降失常

【治则】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方解】

君:

干姜——温中祛寒

臣:

人参——补气健脾

干姜、人参相配,温阳散寒,补气健脾,虚寒并治。

佐:

白术——健脾燥湿

人参、白术相须为用,既补中气而助祛寒,又燥脾湿以促运化。

使:

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温补脾胃,以温为主。

【配伍特点】

•温补并用而以温为主,温中阳,故曰理中。

•辛热祛里寒,甘温复中虚,虚寒兼顾。

•制剂以丸、汤互用,适用于轻缓和急重不同证情。

【辨证要点】腹痛喜温、喜按,吐利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

7、补中益气汤(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

【组成】黄芪炙甘草人参升麻当归身橘皮柴胡白术

【主治】脾不升清证;气虚发热证。

中气下陷证;

【病机】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

【治则】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甘温除热

【方解】

君:

黄芪—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补肺实卫,固表止汗。

臣:

人参、白术、炙甘草—补气健脾。

参、术、芪、草相须而用

佐:

当归—养血补虚

陈皮—理气和中,使全方补而不滞。

佐使:

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引药上行。

炙甘草—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

⏹补气药与升提药相配,为益气升阳,甘温除热代表方。

⏹方中以黄芪配柴胡、升麻,尤善益气而升阳,体现了“虚者补之”、“陷者升之”、“甘温除热”之法。

【辨证要点】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恍白,脉虚软无力。

阴虚发热及内热炽盛者忌用。

8、六味地黄丸(肝肾阴虚证得基础方)

【组成】熟地山萸肉山药泽泻丹皮茯苓

【主治】肾阴虚证

【病机】肝肾阴虚,虚热内生

【治法】滋阴补肾

【方解】

君:

熟地——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臣:

山萸肉——补养肝肾,敛摄精气。

山药——补益脾阴,益肾固精。

君、臣“三补”之药相配,滋补肾、肝、脾,三阴并补,但以滋肾阴为主,补其不足以治其本。

佐:

泽泻——利湿泻浊,并制约熟地黄之腻

丹皮——清泄肝火,制药山萸肉之温

茯苓——淡渗脾湿,助山药以益脾。

【配伍特点】

⏹“三补”治本、“三泻”治标,补中有泻,标本兼顾。

⏹“三补”药量大于“三泻”药量,重补三阴,以肾为主。

【辨证要点】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沉细。

脾虚泄泻者慎用。

9、肾气丸(补肾助阳的常用方)

【组成】干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丹皮桂枝附子

【主治】肾阳不足证

【病机】肾阳不足,命门火衰。

下焦失于温煦;不能运化行水;寒凝经脉。

【治法】补肾助

【方解】

君:

附子—温阳补火

桂枝—温通阳气

臣:

干地黄—滋阴补肾

山药、山萸肉—补肝脾而益精血

佐:

泽泻、茯苓——渗湿泄浊

丹皮——清泄肝火

【配伍特点】

1、补阳药与补阴药相配,大量使用补阴药。

阳虚阴必弱,阴中求阳。

制约温燥药。

2、本方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

【辨证要点】腰痛脚软,小便不利或反多,舌淡而白,脉虚弱而尺部沉细。

10、血府逐瘀汤

【组成】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

【主治】胸中瘀血证。

 

【病机】瘀血内阻胸部,气机郁滞

【治法】活血行气止痛

【方解】

君:

桃仁─活血祛瘀 

臣:

红花、川芎、赤芍—活血祛瘀,助桃仁之力

当归─养血活血,使祛瘀而不伤正

川牛膝─活血祛瘀,引胸中瘀血下行 

佐:

枳壳─行气宽胸一升一降,

桔梗─宣达肺气开胸行气,

载药入胸中调畅气机, 

柴胡─疏肝理气

生地─配当归以养阴血,使祛瘀而不伤正;配赤芍以清血分瘀热 

使:

甘草─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

二、活血与行气相伍,既行血分瘀滞,又解气分郁结;

三、是祛瘀与养血同施,则活血而无耗血之虑,行气又无伤阴之弊;

四、升降兼顾,既能升达清阳,又可降泄下行,使气血同调。

【辨证要点】胸痛、痛有定处,舌暗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