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建议大综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6363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78.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习建议大综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复习建议大综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复习建议大综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复习建议大综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复习建议大综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复习建议大综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复习建议大综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复习建议大综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复习建议大综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复习建议大综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复习建议大综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复习建议大综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复习建议大综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复习建议大综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复习建议大综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复习建议大综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复习建议大综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复习建议大综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复习建议大综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复习建议大综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复习建议大综1.docx

《复习建议大综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习建议大综1.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复习建议大综1.docx

复习建议大综1

复习建议-大综1

综合科高考热点题型解析

(一)

——材料阅读题

江苏省大丰市南阳中学吕寅

所谓材料阅读题,给你一些材料,让你通过阅读来回答问题。

这些材料一般是中学课本上所没有的,多以当今社会热点和最新科技动态为背景,在题干中给出解题所需要的新知识、新情景、新方法等信息,要求学生在考场上独立完成现场学习。

接受新信息,将信息进行有效提炼;加工、联想、类比等处理,并与原有各科相应的知识衔接,进而迁移、创造,解决新问题.这类问题情景高度陌生,不但能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一个考验。

那么,材料类综合题如何解答呢?

从信息学角度来看,无论材料所给的内容是新知识、新情景、新方法,还是旧知识、旧情景、旧方法,应把这个实际问题抽象成理想模型,再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然后求解,从这一角度上说,建模能力是解决材料阅读题的关键,求解这类试题一般程序是:

审题获取信息→分析归纳推理提取信→想象迁移类比转换信息→建立模型运用信息→选择规律处理信息.

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是在低温高压条件下,由水与天然气(主要是甲烷气)结合形成的一种外观似冰的白色结晶固体,主要存在于永久冻土带和海洋沉积物中,被称为21世纪最具商业开发前景的战略资源

天然气水合物具有能量密度高、分布广、规模大、埋藏浅、成藏物化条件好的特点,总资源量巨大,大约相当于全世界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的2倍。

据专家估算,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量可满足人类1000年的需求。

其储量之大、分布面积之广,是人类未来不可多得的能源。

我国探矿科研部门研究开发的、而且已经沿用多年的定向钻探技术和钻对接井的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这对可燃冰的勘探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现已经探明,我国南海跟世界上许多海域一样,海底有极其丰富的甲烷资源。

其总量超过已知蕴藏在我国陆地下的天然气总量的一半。

从可燃冰组成结构上看,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晶体,晶体中平均每46个水分子建成8个笼,每个笼可容纳一个CH4分子或者一个游离H2O分子。

可燃冰被发现以后,立刻就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迄今为止,沿各大洲的大陆边缘(陆缘)地带的海里都有发现。

此外,在北美洲沿北极海一带的长年永冻层里也大量发现。

但是,陆缘海边的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起来十分困难,目前还没有成熟的勘探和开发的技术方法,一旦出了井喷事故,就会造成海水汽化,发生海啸船翻。

另外,这种矿藏哪怕受到最小的破坏,甚至是自然的破坏,就足以导致甲烷气的大量散失,从而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急剧增加,它所产生的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

世纪之交,在一座新能源的宝库面前,人们不得不审慎从事———谁能肯定它不是潘朵拉的盒子?

万一打开了就关不上了呢?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中潘朵拉的盒子这一典故出自何处?

在此指代什么?

2、从上述材料来看,笔者对“可燃冰”矿藏开采和应用的态度,体现了什么辩证法原理?

3、

利用上述材料和我国地理特点来分析一下,我国那一高原地区地壳下最有可能贮藏“可燃冰”?

假如你是这方面的科学家,现对该地区的“可燃冰”贮藏情况进行调查,经过理论分析后,下一步具体工作应做什么?

联系实际,简述在该地区开采“可燃冰”意义?

4、若天然气水合物晶体每8个笼只有6个容纳CH4分子,另外2个笼被游离H2O分子填充,则天然气水合物的平均组成式为:

A、CH4·14H2OB、CH4·8H2OC、CH4·7H2OD、CH4·6H2O

5.

试设想,若把“可燃冰”从海底取出,拿到地面上,它将有什么变化?

它的晶体是分子晶体、离子晶体还是原子晶体?

已知每立方米这种晶体能释放出164立方米的甲烷气体,试根据这一数据估算晶体中水与甲烷的分子比(不足的数据由自己假设,只要假设得合理均按正确论)。

[命题意图]

本题以近期热点问题“可燃冰”有关材料为题设情景,涉及大综合科目中六门学科知识,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应用能力。

从命题目的上看,除了对学生常规知识考查外,还对学生的研究能力进行了考查。

[解析思路]

1、本小题是对学生语文常识的考查,“潘朵拉的盒子”出自于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神话故事。

由神话故事和材料内容不难看出,材料中的“潘朵拉的盒子”指代的是“可燃冰”可能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2、材料中既指明“可燃冰”为21世纪最具商业开发前景的战略资源,又看到它可能给人类带来危害。

另外,我们看到我国在勘探等方面的长处,在我国能源短缺的情况下,要不失时期进行勘探开发,由此可见,本材料主要体现以下的辩证法原理:

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持两点论、两分法,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3、

由材料信息可知,可燃冰存在于“……永久冻土带”我国处于高寒地区的高原地区应是青藏高寒地区。

理论分析、论证后,下面就要进行实地勘探。

具体做法是组织几支地质钻探队,“用我国探矿科研部门研究开发的、而且已经沿用多年的定向钻探技术和钻对接井的技术”,对有经济价值的区域进行勘探工作。

我国即将修建的青藏铁路沿线正好处于4000~5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广泛分布着长年永冻层,据估计永冻层长达510多公里,是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良好环境,这一带又严重缺乏燃料,可以考虑将“可燃冰”列入中国国土资源大调查计划。

一旦探得有资源并求得一定的储量,即可投入开采。

这样既可解决沿线燃料紧缺问题,又可对支援西部大开发作出更大贡献。

问题4解析:

根据所给信息,晶体中平均每46个水分子建成8个笼和晶体中每8个笼只有6个容纳CH4分子,另外2个笼被游离H2O分子填充。

由此不难推出,该晶体中CH4分子为6个,水分子为46+2=48个,这样天然气水合物的平均分子式可表示为6CH4·48H2O,这样天然气水合物的化学式可表示为:

CH4·8H2O。

则正确答案应为B

问题5解析:

从海底取出的甲烷水合物将融化并放出甲烷气体。

该晶体是分子晶体。

假设甲烷气体体积是折合成标准状况下的数据,则:

164m3÷22.4m3/kmol=7.32kmol;设甲烷水合物晶体的密度与冰密度相同,为1000kg/m3(1g/cm3),则其中的水约有;1m3×1000kg/m3÷18g/mol=55.6kmol。

nCH4∶nH2O=7.32kmol∶55.6kmol=1∶7.56。

所以,甲烷水合物的组成可能是6CH4·46H2O。

启示:

随着高考改革的逐步深入“3+X”高考今年已得到全面推广。

“3+x”的高考命题遵循大纲,但不拘泥于大纲,明确提出了“以能力立意命题方式”。

由于材料阅读题对各科知识的很好兼容性,因此成了综合科高考命题新的亮点。

材料性综合题并不等于难题,如上题中涉及的知识多为常识性问题,有些知识课本中虽没有,但从材料中你会找到,或者说可以推出。

实际上,这就高考“遵循大纲,但不拘

泥于大纲”的真谛所在。

因此,我们在迎考复习中,要关心社会热点,注意活学活用。

综合科高考热点题型解析

(二)

——课题类试题

研究性学习纳入必修课,是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大突破。

课题的撰写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课题类试题在去年上海高考综合卷中出现,这对逐步推进研究性学习,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下面以今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上海卷、理科用)综合能力测试试卷第16题为例,谈谈如何解“课题类试题”。

题目:

目前在上海市中学中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对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

下面列出了学生的三个研究课题名称:

课题一;上海市民加入“中华骨髓库”新心态的剖析;

课题二:

上海地区太阳能利用的可行性研究;

课题三:

上海地区降雨酸度的调查研究。

请选择上述三个课题中的一个作为你的课题,并回答如下问题:

1.写出所选课题名称,并简单陈述选题理由。

2.简要列出你的研究计划与研究方法。

3.该课题最终的成果形式是。

命题意图:

本题以研究性试题——课题的撰写为题设情景,考查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是否进行了研究性学习,以及是否具有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在知识应用上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题型上具有新颖性,问题解答上具有开放性。

解题思路:

l.课题的选定及选题理由。

选题是解研究性试题的关键。

课题的选定决定着研究的目标、对象和方法。

选题是整个研究性学习的开端,课题一旦选下,其研究的目标与方向、研究的对象和范围、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步骤,乃至于研究可能取得什么样的成果以及成果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也在某种程度上被决定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选题恰当与否对于学生的“科研”能否取得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本题中有三个课题可供考生选择,每个课题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是学生应该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

由于涉及的范围较广泛,为此在选择课题时,先要认真审题,找出你最熟悉的课题,这里的“熟悉”是指能回答选题的理由、计划、方法以及成果的最终形式等问题,也就是说回答此类题时,一定要注意前后照应。

例如:

选课题三:

上海地区降雨酸度的调查研究。

至于选题理由,可以用这样的语句陈述:

从研究的目的、意义上可陈述为“了解……关系”“寻找……规律”;从研究条件上可陈述为“研究……具备……条件”等等。

课题三选题理由可叙述为“了解上海地区随着工业废气的治理及城市绿化状况的发展与降雨酸度的变化关系”。

2.研究计划与方法

(1)研究计划制定研究计划是研究课题具体化的中心环节,制定研究计划的目的,是明确规定研究范围和目标,具体规划整个研究程序,使研究者能有计划、有系统地实施研究,顺利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研究计划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研究的目标及主要内容;②课题中关键性概念的定义;③研究对象及其选择方法;④研究方法及实施要点;⑤研究进程的安排;⑥预期的研究成果。

(2)研究方法指完成研究任务达到研究目的的程序、技术、手段或操作规律。

研究的基本方法,如调查法、实验法以及辅助性的具体方法、手段、技术等,如抽样是确定研究对象的具体方法,观察、问卷、谈话、测量是收集资料的手段,统计是分析资料的技术,等等。

例如课题三的计划:

①确定调查内容进行调查(采用问卷调查、资料查询、实地观察等方法),②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测试,③数据分析,撰写报告。

课题三研究方法:

①调查法(如:

去环保部门查阅环境检测年报等资料,收集有关资料)。

②实测法(如:

选点对降雨酸度进行实验测量,并与过去几年加以比较)。

3.课题成果形式,一种是物质的成果:

论文、研究报告、设计出图形、模型;另一种是理论和实践的成果:

发现和掌握了一些规律,对某些现象进行预测等等。

课题三成果形式应为调查报告或论文。

启示:

解研究性试题,实际上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满足学生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身体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需要。

解析研究性试题首先弄清解答研究性试题的基本框架和有关概念,即课题的撰写,这是解题的基础,其次就是要在这些框架中填充实质性的内容。

由于试题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点,所以回答问题的角度要多、范围要宽。

当然,解研究试题关键在于平时要进行研究性学习,打好基础,培养出能力。

研究性学习重在参与、重在过程,所以,随着高考的改革,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评价的进一步完善,考查的形式更加多样化,研究性试题将成为高考命题中新的亮点。

 

复习建议—大综2

在综合题解析中为什么常常会出错?

江苏省大丰市南阳中学吕寅

题目:

化学电池在通讯、交通及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前常用的镍(Ni)镉(Cd)电池,其电池总反应可以表示为:

Cd+2NiO(OH)+2H2O

2Ni(OH)2+Cd(OH)2

已知Ni(OH)2和Cd(OH)2均难溶于水但能溶于酸,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以上反应是可逆反应②以上反应不是可逆反应

③充电时化学能转变为电能④放电时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2.废弃的镍镉电池已成为重要的环境污染物,有资料表明一节废镍锡电池可以使一平方米面积的耕地失去使用价值。

在酸性土壤中这种污染尤为严重。

这是因为

3.另一种常用的电池是锂电池(很是一种碱金属元素,其相对原子质量为7,由于它的比容量(单位质量电板材料所能转换的电量)特别大而广泛应用于心脏起搏器,一般使用的时间可长达十年。

它的负极用金属锂制成;电池总反应可表示为:

Li+MnO2→LiMnO2

试回答:

锂电池比容量特别大的原因是

锂电池中的电解质溶液需用非水溶剂配制,为什么这种电池不能使用电解质的水溶液?

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原因

4.下图是废弃镍钢电池中的重金属渗入水体后,进入人体的一条途径:

生物体D中重金属浓度(大于、等于、小于)生物体A中重金属浓度,这是通过食物链作用所引起的。

除上述途径外,被污染水体中的重金属还可以直接通过(途径)_________进入人体。

5.下图是两个电池外壳上的说明文字某型号进口电池

某型号进口电池

某型号国产电池

RECHARGEABLE

1.2V500mAh

STANDARD

CHARGE

15hat50mA

GNY0.6(KR-AA)

1.2V600mAh

RECHARGE

ABLESTANDARDCHARGE

15hat60mA

上述进口电池的电动势是伏。

上述国产电池最多可放出毫安时的电量;若该电池平均工作电流为0.03安,则最多可使用小时。

(2001年上海高考综合卷中的十五题)

[命题意图]

本题以化学电池工作原理、使用说明及相关的环保问题为题设情景,通过跨学科命题设计,将物理、化学、生物、英语四科知识相交叉、渗透、融合在一起,情境新颖,从五个问题、多个侧面考查了学生判断、思维、分析、推理、应用、比较、知识迁移等方面的能力。

[错解透视]

1、学科基本知识不扎实,概念不清,导致片面性失误

第1小题解答中,由于题中的反应式中有正、反向箭头号,有些考生就断定此反应为可逆反应。

可逆反应指在同一条件下,反应既能向正反应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

此概念的关键是指“同一条件下”,题中反应式条件分别为“放电”和“充电”两种情况,不符合概念要求,所以该反应不属可逆反应。

造成这种失误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平时对科学知识的掌握仅仅停留在识记的基础上,这中情况必然导致在纷纭复杂的题设情景中,顾此失彼,导致片面性错误。

本题的正确答案应选C

2、审题不慎,忽视了题中信息,导致粗心性错误

在2小题解答中,有些考生没有认真审题,找不到题中有效信息。

实际上,题中已说得很清楚:

①该电池“在酸性土壤中这种污染尤为严重”,②“已知Ni(OH)2和Cd(OH)2均难溶于水但能溶于酸”对这两条信息少许加工,就可得出结果了。

还有些考生甚至避开题目信息的要求,随意答一些内容,这样就必然失分了。

实际上,回答此题只要根据“酸性”与“溶解”这两点就很容易入题。

即Ni(OH)2和Cd(OH)2在酸性土壤中易溶解,有害的重金属离子扩散容易,从而使污染程度更加严重。

审题不光是一个解题能力问题,而是一个思维品质的问题。

能不能全面审题是一个思维习惯,平时粗心大意,经常对着答案解题,对题设信息缺乏耐心细致的加工,这种不良习惯“纯化”了学生的思维,当综合题涉及各学科的知识融合一体时,粗心失误就难免了。

3、处理题设信息的能力差,缺乏良好的思维习惯,造成障碍性错误

第3小题在综合题解题中,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思维障碍。

这种现象具体表现为不管题中所云,按自己头脑中最熟悉的内容,一吐为快,结果常常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在回答锂电池电容比为什么特别大时,由于“锂的金属性较强”这一事实在头脑中根深蒂固,所以这些学生回答该问题时,就不分析题意,就按锂的金属强来回答问题,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正确的解析:

首先要弄清电池的比容量这一概念,电池的比容量指“单位质量电板材料所能转换的电量”。

此信息较陌生,要准确回答该问题,就必须进行知识的迁移,

,由此关系式就很容易发现,锂电池比容量大的原因是其摩尔质量小。

由此可见,对综合题中提供的信息不可视而不见,认真、科学地处理题干信息是正确解题前提。

4、表述不当,概括能力差,造成技术性失误

在第4小题解答中,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D中的重金属离子浓度较大;这是通过食物链富集作用所引起的。

另外进入人体中的重金属除了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外,还可由饮水直接进入人体。

由于有相当多的考生头脑中没有“富集”这一词,在这一小格的填空题中,写了很多内容,结果还是不能表示“富集”这一词的说法。

由于综合题由于涉及多学科知识,如有一方知识不足都会对综合题的解析造成失误,所以我们对各科知识的学习不可偏废,打好各科知识的基础,这样方能提高能力。

由于文字题类综合题相对好命题,这类综合题常常又具有很好的开放性、综合性,让学生有较宽答题空间,所以这类试题在综合科高考卷中占的比就较大,对此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5、疏忽了科学知识、技术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从而产生迷惑性错误

第5小题是一条英语、物理相交融的综合题,两种电池说明书上的文字全为英文,某此英语单词,还超越中学课本要求。

由于题设情景的迷惑作用,有些考生就望而生畏,甚至放弃了此题的解答。

但本小题涉及知识仅为生活中常识性的问题,由电动势(V)、电量(mAh)的单位符号,就能看出进口电池的电动势为1.2伏,国产电池最多可放出600毫安时的电量。

该国产电池最多可使用的时间600/30=20小时。

从上解析可见,本题涉及的学科知识微不足道,即使对中学英语、物理不堪了解的人,只要平时对生活中的用电器常用知识有所关心,就不难得出上述答案。

由此可见,学生在解此题中的失误,不仅仅是学科知识量不足,而是所学知识不能和实际生活相结合的问题。

上述学生失误表面是题设情景的迷惑,也反映了一些学生学习方法不当。

死记硬背课本上条条框框,不注意将所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相结合,导致对生活中常识问题缺乏了解。

如题中的情景就是周边生活中的事,只要平时多留心,学以致用,综合题的这种情景迷惑性对你来讲是不起作用的。

 

复习建议—大综3

两条实验“拆桥”题的解析

江苏省大丰市南阳中学吕寅

“拆桥”与“搭桥”是命题中相反的两种手段,“搭桥”题就提供一些信息让学生越过知识的障碍,才能解决具体问题。

如信息给予题就是其中的一种,这一类型的试题较多见;“拆桥”题就是将原题某些条件或步骤拆掉,由学生自己补充缺少的步骤或条件,然后再解决主干问题。

由于一条试题经过“拆桥”处理后,常常会使试题具有很好的开放性,对学生解题能力考查要求会大大提高,学生必须站在原题的基础上“跳一跳方可摘得到”,所以它成为目前较流行的题型。

下面以生物、化学两条实验题为例,谈谈“拆桥”的解析。

一、通过“拆桥”,考查学生实验推理的严密性

题目:

有人设计了下列实验,试图证明“生长素(IAA)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主要是从植物体形态学上端(顶端)向下端(基端)运输,而不能倒转过来运输(如生长素只能从胚芽鞘的上端向下端运输)”(江、浙2001年高考理科综合卷25题)。

一.材料、用具:

胚芽鞘、琼脂、刀片等

二.方法、步骤与结果:

(一)制备琼脂块

(二)取一段胚芽箱中间部分,上面放合IAA的琼脂块,下面放空白琼脂块

(三)取步骤

(二)下面琼脂块(a)的一部分放在去尖的胚芽鞘一侧

三.结论:

以上实验证明了“生长素(IAA)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主要是从植物体形态学上端(顶端)向下端(基端)运输,而不能倒转过来运输”。

我们认为,仅用该实验步骤

(一)、

(二)、(三)还不足以严密论证以上结论,请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补充相应的实验方法、步骤和结果。

解题思路:

从题中结构不难看出,此题是一个验证性实验去掉一个步骤,要求学生根据本实验要达到的目的及设计要求,补上这一步骤,从而使实验达到严密、合理。

这一步骤如何确定呢?

认真审题会不难看出,题中步骤

(二)、(三)仅仅使我们看到生长素能从植物体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输送,并未证明生长素不能从下向上。

因此,必须设立对照组,

补充如下:

补充方法、步骤与结果(—):

另取一段胚芽鞘中间部分倒放。

上面放含IAA的琼脂块,下面放空白琼脂块:

补充方法、步骤与结果

(二):

取补充步骤

(一)下面琼脂块(b)的一部分放在去尖的胚芽鞘一侧。

通过对照组和实验组比较,不难得出结论。

二、通过“拆桥”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题目:

某光卤石(KCl·MgCl2·6H2O)样品中含有不跟NaOH溶液,盐酸反应的杂质.某校化学课外活动研究小组现欲测定此样品中含KCl·MgCl2·6H2O的质量分数,经讨论有多种实验测定方案.

请根据提供的实验试剂和仪器(所需的仪器任选),选择精确度较高的实验测定方案,简要写出第二步以后的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

一、可选用的实验试剂:

(1)amol·L-1NaOH溶液

(2)bmol·L-1Na2CO3溶液(3)cmol·L-1HCl溶液

(4)dmol·L-1AgNO3溶液(5)酚酞试液(6)甲基橙试液

二、实验步骤:

第一步:

称取mg样品,放入250ml烧杯中,加适量水溶解

第二步:

……

计算样品中含KCl·MgCl2·6H2O(式量为277.5)的质量分数表达式:

_________________

命题意图:

本题原是已知具体实验步骤,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所得数据求样品的质量分数,现在命题者将原实验题的实验步骤拆掉一部分,从而造成实验途径多样性,要求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及具体细节来确定实验最佳途径。

因此,本题以光卤石样品中KCl·MgCl2·6H2O的质量分数测定为题设情景,通过设置的多重性实验途径和具体细节,让学生完成光卤石样品的质量分数所需的实验步骤和质量分数表达式。

考查学生思维广阔性、周密性、深刻性及批判性。

解题思路:

1、由条件找关系

可能的离子反应:

①Mg2++2OH-=M(OH)2↓②Mg2++CO32-=MgCO3↓③Ag++Cl-=AgCl↓

分别与KCl·MgCl2·6H2O可能构成的关系式有:

2OH-→Mg2+→M(OH)2→KCl·MgCl2·6H2O

CO32-→Mg2+→MgCO3↓→KCl·MgCl2·6H2O

Ag+→Cl-→AgCl↓→1/3KCl·MgCl2·6H2O

由上述关系可见,求KCl·MgCl2·6H2O的量,可从所加试剂的量入手,也可用生成沉淀的质量的进行计算来求得。

2、由实验操作的难易确定最佳途径

①测定沉淀的质量:

需要过滤、洗涤、烘干,步骤多误差较大

②测定所加试剂的量:

可通过滴定法,精确度较高,操作较简便。

由此可见,方法②为最佳途径。

3、再由细节,求完善

⑴为了使沉淀完全,沉淀剂必须过量;过量的试剂必须准确测出,涉及的实验步骤要尽可能少。

⑵中和滴定中指示剂的选择也很关键。

仅仅从中和反应本身来讲,甲基橙、酚酞皆可用,但在此实验中影响到实验操作的难易。

如选甲基橙作滴定过量碱的指示剂,就必须对生成的Mg(OH)2沉淀进行过滤、洗涤且将洗涤液合并后,再进行滴定;如选酚酞试液作指示剂,Mg(OH)2沉淀就无需过滤,因为酚酞变色范围在pH=8~10,滴定到终点时Mg(OH)2沉淀不会溶解。

显然,用酚酞作指示剂简化了实验步骤,提高了实验的精确度,所以应选用酚酞作为测定过量的NaOH的指示剂。

综合1、2、3的分析具体解答如下:

(第一步题中已定)

第二步:

加入AmLamol·L-1NaOH溶液(过量),充分反应;

第三步:

直接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指示剂2~3滴

第四步:

用cmol·L-1HCl溶液滴定至由浅红色为无色止。

消耗HCl溶液BmL

K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