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教授讲解《道德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6365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273.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华大学教授讲解《道德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清华大学教授讲解《道德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清华大学教授讲解《道德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清华大学教授讲解《道德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清华大学教授讲解《道德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清华大学教授讲解《道德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清华大学教授讲解《道德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清华大学教授讲解《道德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清华大学教授讲解《道德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清华大学教授讲解《道德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清华大学教授讲解《道德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清华大学教授讲解《道德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清华大学教授讲解《道德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清华大学教授讲解《道德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清华大学教授讲解《道德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清华大学教授讲解《道德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清华大学教授讲解《道德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清华大学教授讲解《道德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清华大学教授讲解《道德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清华大学教授讲解《道德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清华大学教授讲解《道德经》.docx

《清华大学教授讲解《道德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华大学教授讲解《道德经》.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清华大学教授讲解《道德经》.docx

清华大学教授讲解《道德经》

解读《道德经》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王晓毅教授

非常荣幸我有三天的时间和大家分享《道德经》的智慧。

上篇:

《道德经》解读

第一是引言:

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有一半是来自《道德经》,大家生活中一些高明的成语,例如上善若水、顺其自然等都是来自《道德经》。

中华民族“贵柔”的思想、以柔克刚,几乎都是来自《道德经》,这本书是大智慧。

有一种说法,世界上的经典除了《圣经》之外,被翻译得最多的就是《道德经》。

它影响了西方黑格尔的哲学、辩证法。

但是这本书是谁写的,哪一个版本是准确的,究竟说了些什么,自古至今这三个最重要的问题还没有搞清楚。

司马迁在《史记》里写道:

有一本《道德经》是没有问题的,有三个叫“老子”的人都有可能是它的作者。

第一个叫老聃;第二个叫老莱子;还有一个是太史公旦。

这三个人都是思想家,司马迁并不敢确定是谁写的,其中老聃的可能性最大。

所以《老子》这本书究竟是春秋末年还是战国时期就一直没有搞清楚。

司马迁假定是老聃所著,老聃姓李名耳,是河南鹿邑县人。

此人很聪明,曾经当过东周王朝的史官(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的馆长),非常有学问,孔子是他的学生。

根据《史记》记载,老子提出了一套与当时治理国家不同的思想。

政府不予采纳,他就流亡出走了,路过函谷关的时候被扣住了,这个关主是老子的学生,他不让老子离开,老子就在那里写了一本《道德经》,后逝世于陕西。

这就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关于老子的全部记载。

第二,《老子》这本书,又称《道德经》,由上篇《道经》与下篇《德经》构成,一共81章,5000多字。

为什么没有一个确切的字数呢,因为《老子》的版本历来不同。

70年代之前,《老子》就有三个版本:

一个大概是三国前后的版本叫《老子河上公章句》;一个是三国时期王弼所著的《老子道德经注》;还有一个是唐朝傅奕校定的《道德经古本篇》。

这三个版本差距比较大。

近30年,又从地下挖出了两个版本:

一个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两本,还有一个是湖北郭店出土的战国中期竹简本,有2000多个字。

这五个版本各不相同。

一般认为马王堆这个版本是不错的,但有的又说王弼版的更好,这就看自己的感觉了。

第三个问题,老子的主题是什么?

众说纷纭,从不同角度解读,《老子》呈现出不同面相。

这两千多年的主流派是政体哲学或者管理哲学,最早从这个角度理解的是法家的韩非子。

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但是他的理论基础是《道德经》;三国时期王弼也是这样,他也从管理角度来解释《老子》;还有的从军事角度解读《老子》,比如《孙子兵法》;还有人说这是为人处世之道、生存之道,委曲求全,以柔克刚;与王弼同一时期的《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是从养生的角度来解读《道德经》,修炼元气然后得道;还有一个从成仙的角度来讲,中国的道教产生于三国,张鲁写《老子想尔注》,也是后来五斗米教的经典。

大家对同一本书的看法各不相同,一说老子是伟大的政治思想家,一说是养生的医生,一说是教主。

所以几千年来老子究竟是何人,谁也说不清楚。

但他是一个大哲学家,《老子》是一本哲学之书,是研究规律的,万物的规律是一样的,所以你从不同的角度都能看到自己所需要的。

老子是什么就看你心里有什么了。

我给大家介绍老子基本上是从王弼版本来讲的,从政治、理性的角度,将其作为一门哲学来介绍给大家。

王弼的《老子注》是公认最早、保存最完整的,自古至今也认为是最权威的。

王弼是大思想家,按照王弼的解释,《老子》是非常简单的。

道家强调得意忘言,通过语言掌握思想,不忘掉语言不可能达到最高境界。

《老子》的思想可以用一个字来解释,有一本书叫《吕氏春秋》,是中国古代先秦道家的一个极大成就,应该说是黄老派的一个作品。

在《吕氏春秋·不二》这一篇里,它用了一个字为先秦诸子百家做了定义,其中说孔子贵“仁”,老聃贵“柔”。

这是老子思想的一个很大的特点:

“柔”。

“贵柔”的思想和我们传统的管理思想相反,其思想的渊源,历史上有三种说法:

一说他师承大隐士商容(传说中的一个高道),这个说法是古代秦汉时期的记载,现代人不这么看;另一个说法是老子根据母系氏族社会管理经验学的,在女人管理社会的上百万年里,社会是一片和谐的。

男人掌权之后就不太平了,出现了战争、世界大战,总是来硬的(现在的社会看起来是文明了,但是本质上还是男人统治的时代)。

老子看到了女人掌管社会时的和谐,发现现在的社会从管理思路上就是错的,应当向女人学习。

所以他就借鉴母系氏族社会的管理经验,创造了“贵柔为美”的思想;还有一种说法是老子的思想是根据《周易》而来的,《周易》有两个最重要的经典:

《易经》和《易传》。

《易经》比《老子》要早,《易传》就比较晚。

《易传》是把道家和儒家的智慧都融进来,重新解释《易经》。

《易经》是一个算卦的书,没有什么丰富的哲学思想,但是全书卦中贯穿的思想是阴柔的。

夏朝的《周易》以艮卦为第一卦,艮卦是山,山的目的是让你停下来不要继续进攻。

到了商朝,第一卦是坤,坤就是阴柔。

周朝就开始进攻了,乾为第一卦,阳刚。

不同时代卦的排列不同,也就说明了不同的时代哪个最重要。

《周易》是一个决策智慧,卦是社会大环境,爻是具体条件。

决策是根据大的环境和所处的具体位置、条件而定的,这就是卦和爻。

不可能所处的所有位置都好,在64卦中只有一个卦爻辞都是好的,就是谦卦。

在任何的情况下保持一个谦虚的态度都没有坏处。

《老子》是把中华民族的民族性通过《周易》、通过自己天才大脑的升华,以“贵柔”为核心的一个完整的理想体系。

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老子》的思想体系,也是整个道家体系的概括:

第一个是“自然”,也就是事情本来的那个样子,自然之性,天生的。

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生长,就达到了生命的最佳状态;第二是“无为”,不折腾,顺应事物的自然本性。

“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应事物的自然之性。

这也就是第三个词:

“道”,“道”是规律,顺应自然本性就是根本的规律;《老子》这三个关键词实际上是一个——自然。

首先我们解释第一个关键词——“道”。

什么是“道”?

就是万物运行的规律,万事万物看起来不一样,但是都被一个看不见的规则所控制。

老子很聪明,把复杂的世界简单化,分成了两大部分。

一部分是无形的,就是“道”,简称“无”。

一些东西是视觉无法看到的,如规律、本质;还有一种是我们能看到的世界,是一个有形的世界,简称“有”。

这个“道”是看不到的,“道之为物,惟恍惟惚”,看着有但是却又看不见。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精”,他一定是有的。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个规律看不见,但是就是控制着你。

商人被商道控制了,才能挣更多的钱。

这个“道”不是真道,是伪道,是人类的功利之心创造的一种虚假的游戏规则。

《老子》把“道”分为两种,天之道和人之道。

天之道就是自然之道,顺应自然的没有功利之心。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天的道是自然的,就像拉弓一样。

弓是弧形的,下面的往上走,上面的往下走,处于一种平衡。

比如老虎,很强大,但是一年才能生一窝,成活率还很低。

兔子、老鼠很弱小,但是一个月就能生一窝,跑起来很快还会打洞。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强大的要抑制,弱小的要扶植。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人有功利之心,于是制造了一套虚假的游戏规则,就是人之道。

这样就违背了自然规律,越有钱越有势的,就去巴结;没钱没势就挨欺负。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明明是强者却还愿意救助弱势群体,遵循自然规律,是真有道的人。

老子认为世界上有一种东西非常厉害,这就是“道”。

它看不见,我们现在的社会为什么出错误了,就是我们违背了这个自然之道。

我们人类的功利之心创造的游戏规则,使我们的社会越来越糟。

老子认为我们要想幸福,就得解放自己,寻找真正的规律。

但是规律又是看不见的,我们要分析这个规律,称它为“道”,是取人类出行必遵循“道路”的意思,有必然性、强制性。

为什么用道路来形容这个看不见的规律呢,就是因为他有必然性、强制性,是用一个形象的东西来比喻这个看不见的规则。

古代的路是先民用脚踩出来的,这个成本是非常高的。

比如我们从北京到太原,路过太行山,走了很长时间才走出一条路,如果不按照这个道路走就会消失在蛮荒世界里。

现在的路表面上看我们可以人为的拆迁,但这个路如果被人为地破坏了。

比如草坪中被人为踩出来一条小路,就说明修的这个路不符合人行走的规律。

但是老子说了,这个道路并不是无形规律的名字,那是对它的一个称呼。

真正的规则是没名字的,无形的。

一个东西给它下了定义,这个概念就抓住了本质。

规律这个东西我们看不见,它的本质是什么也无法知道。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我们无法给它起名字,但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称呼它。

在老子的眼中,这个规律不是人类设置的规律,它是宇宙万物的生母,天地万物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它是万物变化的根本动因,我们还可以称它“玄”。

但是这些都只是对它的称呼,并不是它真正的名字。

老子说的这个“道”不是我们现在讲的规律,我们说的规律是事物本质间的内在联系。

老子的“道”是宇宙万物的生成者,“道”存在于天地产生之前。

但是老子不是宗教家,道教和道家是两回事。

道教是长生不死的一种宗教,道家是一种哲学,哲学不能武断,“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冲”就是虚的,道是虚的,但是永远不会穷尽。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天地还没有产生之前它就应该存在了。

它是一种最神秘的宇宙能量,它是有实体的,但是这个实体看不到,无处不在。

《老子》有一句最著名的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后人对一二三有一个大致的看法,任何一个事物都是从小到大,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

人们就把“一”解释为元气,这个元气就是现在指的最基本的物质。

本来这个世界没有物质,只有一种最神秘的能量叫做“道”,道生一,产生了基本粒子、产生了元气。

一生二,元气分裂,分为阴阳二气。

二生三,阴阳二气合起来,成为中和之气。

三生万物,和气产生了万物(见图)。

“万物负阴而抱阳”,所有的事物都是阴阳产生出来的,背阴向阳。

这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老子之前从未探讨过宇宙从何而来。

“道生一”这个思想至少提出了一个宇宙是从一个没有形状的最基本的能量,一步一步分裂产生出来的。

这个思路对后来中国的“宇宙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比如《周易》,战国时期的阴阳五行说就受到了《老子》的影响。

《易传》中提出了宇宙生成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还是借助了《老子》的思路。

到了汉朝就把老子的思想、《易传》的思想和阴阳五行综合起来了,通过对《周易》的解释,产生了一个中国的宇宙生成论。

宇宙从无形开始,道生一,产生了基本的元气,这个元气又叫太初之气,从无到有越来越庞大;后来元气分裂成阴阳二气;继续分裂成四象之气,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又分裂变成了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气;再变成了八卦之气。

就是这个“道”产生了元气,元气不断分裂,宇宙之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气场。

这个气场形成之后,一方面有气的形态,一方面产生了有形的天地万物。

太初太素之气产生了星宿,阴阳二气产生了天地,五行之气产生了五个方位、五音、五脏等,八卦也都对应其物体形态如天地山河等。

所以说老子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宇宙发生论,这就是中国的宇宙大爆炸,这个思维的源头就要追溯到老子。

老子认为无形产生了有形,有形又分裂成为更复杂的东西,从而产生了整个有形的世界。

道是宇宙的第一动力,它产生了宇宙世界之后并没有消失,并且存在于每一个事物之中。

因为道永远和这个元气的“一”在一起,每个事物生成之后为什么能发展变化,就是因为来自宇宙的根本能量在你身上。

万物能够发展、壮大、成功,就是要适应这种能量。

老子认为每一个有形事物之所以能够发展就是使用了他内在的无形的宇宙动力,也就是“道”。

老子通过形象的语言告诉我们,我们不用抓住有形的东西,要注意无形的东西。

道家更注重无形的东西,在老子笔下有两种道:

一种是宇宙没有产生之前的所存在的能量,它不依赖于任何具体的东西,叫做“常道”。

常道实际上就是恒道,永恒的规则,是宇宙的总规律,不可言说。

还有一种在万物产生之后,每一个事物所遵循的规则,叫“非常道”,是具体规律,可以言说。

《老子》第一章写: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两种道,一种可以用语言表达,它是“非常道”,不是宇宙中永恒的产生于万物之前的根本大道。

我们可以给这个“道”起个名字,但是并不是宇宙总规律的真正的名称。

我们怎么知道世界上存在这两种道呢?

这两种规律一个是有名的,一个是无名的。

“无名,天地之始。

”它不通过任何有形的东西表现出来,所以它是无名的,是天地产生之前的一种状态,这个指的就是“常道”;“有名,万物之母。

”道的另一种形式,产生与万物之后,在每一个事物中。

这就有名字了,因为它来自于宇宙动力的这个道,它真正的母体是根本的动力,有名的东西是万物之母。

事物的发展仍然离不开宇宙第一动力,但是它已经变成有名了,可以用语言描述。

怎么才能理解这个宇宙的第一动力呢?

我们必须“常无欲”,当你完全没有欲望的时候,你就能体会到它可以超越具体事物而存在,那是宇宙最根本的东西。

“以观其妙”,观的就是生成万物的奇妙,而“常无欲”是观察永恒存在的道。

“常有欲,以观其徼”,体会有名的道,观察事物内部具体的规律。

事物顺应自身的规律,达到自身最大的圆满,这就是非常道。

此两者,指的就是“常道”和“非常道”。

同出而异名,他俩实际上是一个东西。

“同谓之玄”,都是来自宇宙的动力,具体是什么是说不清楚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妙是变化的动力。

这个“道”从古至今都没有变过,从“人道”来说,从古至今没有根本区别。

“古今同道,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万物都有一个根本的父亲,我们用他来比喻大家的父亲。

万事万物有一个根源,“众甫”就是共同的父亲,我们都是这个“道”的子孙。

正因为这样,天不变,道也不变。

老子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了解了古代的道,也就是了解了今天的道理。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大家学两千年以前的《道德经》,老子时代的人道和现代的人道没有根本的区别。

历史就是重复过去的东西,现在社会的问题三国时期全都遇到过了。

为什么说“读史使人明智”?

社会的兴亡是有规律的,能把它的源头抓住了,后面再变也是万变不离其宗。

真正有用的东西不是有形的而是无形的,有形的东西是靠无形的东西来支撑的。

比如脚下站立的那块土地,如果把周围的泥土都挖光人还可以站立吗?

道看不见,但是却是万物的根本。

道这么伟大,它的具体的规律是什么?

我们的行为怎么样才是符合道呢?

一句话“正言若反”。

什么事都要反着看,正面的话全都反着说,道的运动规律与常识相反。

还有一种说法,反就是循环。

我认为“相反”的解释更好,“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的表现是无形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都被无形的东西控制。

这个无形的东西对于我们没有产生作用,这似乎违背了常识。

常识是我们要时刻看到领导力的存在,道则不然,它始终控制着你但是一点都看不到。

“明道若昧”也是这个意思。

完美的事物正与常识相反,“大成若缺,其用不弊”,一个事物完美到极致,好像是有缺陷的。

为什么?

一个自然的东西肯定是要有缺陷的,真正好的就是自然的。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冲就是虚,真正的满看起来好像虚,好像不满,但是用之不竭。

例如学者,真正有学问的都是很虚心的。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真正的正直看起来好像不正直,真正的巧表现为拙。

三国时期,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都想当太子,明争暗斗。

有一次曹操出征,出发前,杨修帮曹植写了一篇非常好的歌颂曹操的文章;曹丕的手下则给他出主意说什么都不用做,只是哭就可以了。

等到曹操出征时,曹植把写好的文章献给了父皇,而曹丕只是躲在一旁擦眼泪。

最后曹操把太子之位给了曹丕,他真诚啊!

这就是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讷就是不说话,不辩就是最好的解释。

高明的管理方法与常识相反,我们注重有形的东西,道家注重无形的东西。

再严重的问题都是从一个很小的问题发展起来的。

我们注重有形的已经发展起来的问题,老子让我们从反方向入手,从无形的方面入手,处于萌芽的时候就抓住它才容易解决问题。

“其安易持”,当局势稳定的时候我们容易控制它,“其未兆易谋”,还没征兆的时候掐死它是最容易的。

“其脆易破,其微易散”,它很脆弱时容易打散它,很小的时候容易解决它,应当“为之未有,治之未乱”。

再大的东西都是从小产生的,有形的东西都是来自无形的。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重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关键还是为之未有,治之未乱。

这就是老子教我们从一个相反的角度入手,不要等它发展起来。

圣人的行为与常识相反,“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圣人明明处于百姓之上,说起话来却十分和蔼谦虚。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先民就是站到民众前面带领民众,但是他却要躲在民众后面,看看大家都准备往哪走。

中国有句话叫“顺时者昌,逆时者亡”,时是什么?

大家都这么想就叫“时”。

高士的行为也是与常识相反,“士”就是中层,不是最高领导人,古代的“士”是有武功,带着一群人打仗的人。

“善为士者,不武”:

真正的武士不逞武勇,不露锋芒。

这不是相反么,和圣人是一样的。

“善战者,不怒”:

善于战胜敌人的人是轻易不发怒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一样的,食肉动物抓食草动物不会是又叫又跳的,那个又喊又叫的都是弱势群体食草动物。

“善胜敌者不与”:

善于战胜敌人的人根本不用与敌人对抗,为什么呢?

正面对抗两败俱伤啊。

在生活中也是这样,你的同行如果欺负你,你只要和他发生了争执就不能全胜了。

你可以外后退,这样他的欲望就会膨胀起来,他觉得自己很厉害,就会今天欺负张三明天欺负李四。

很快他就成为人民公敌了,当他墙倒众人推的时候,你在人缝里踢他一脚就可以了。

“善用人者为之下”,善用人才的人总是谦冲自牧,自居卑下。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天”就是自然,这就达到了最高境界。

二、德

何得而畜?

你的生长发展变化的动力在哪里?

是一种内在的德、道。

何由而行?

世界物质产生了你的形体,就是古人所说的阴阳五行的元气。

何使而成?

是势。

势是什么?

就是环境啊。

从无到有,从另一个世界我们慢慢变成了一个人,慢慢地生长发育。

生长发育得有万物,动力哪里来?

你为什么会成为一个有德的企业家?

那是因为你生来就与别人不一样,种子不相同。

得有物,没有物就饿死了;有物还得有环境,没有改革开放的环境怎么能成为企业家?

有物、有势,但最重要的是“道”——自然之性。

产生的一刹那是有自己的自然之性的,自然之性的发展、成长和变化,是需要有物有势的。

你适应了这个环境你就成功了,不适应就失败。

为什么能变?

因为你有能变异的种子。

就好比在国营企业快倒闭的时候出去单干,你就成了成功的企业家;其它的人则成了下岗工人。

为什么你能变他们就不能?

因为根性不一样,来的时候自然之性就不一样。

万物都是从“道”来,就如有“德”的时候就是一个自然之道。

“事物完善的动因是内在的“道”,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老子·第51章》。

道者,物之所由也;德者,物之所得也;由之乃得,故不得不尊,失之则害。

”《老子·第51章》王弼注。

外在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仍然是内在的“道”,顺应自然而得到成功。

我们有上德、大德、玄德。

“上德若谷”:

一个人的德明明非常好,但看起来却像山谷中的水一样,很低;“大白若辱”:

明明很白,但是看起来却不白,有污点;“广德若不足”:

他的德很广泛,但看起来好像有点吝啬,不足;“建德若偷”:

质地很刚健,但是看起来很软弱;“质真若渝”:

是坚定不移的、很真实的,但看起来却不是那么真。

当一个事物达到极致,使用了自己内在的“道”,彻底完善了自己,就是大德。

大德看起来好像有问题,但大成若缺,真人不露相。

“大方无隅”:

隅就是角,方形的物体都是有角的,当这个方形达到一定的极限就再也找不到角了。

“大器晚成”:

根据现在出土的文献,晚没有“日”旁,是“大器免成”,真正的大器永远造不成。

因为大方没有角,所以是造不出真正的大器的。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最大的声音我们听不到,要是听到地球转动的声音我们就要毁灭了,人耳只能听到一部分声音;大的“象”是没有形状的,因为太大了所以看不到它的形状;“道隐无名”:

“道”无所不在,但是我们看不到,没法给它起名字。

“夫唯道,善待且成”:

我们这个有形的世界总是在索取、总是在表现自己多么伟大。

而“道”产生了万物,使你欣欣向荣,使社会发展,你却看不到他的任何作为,只是感受到它给你的好处。

一个真正有德的人一定会得道,但看起来好像不行,真正有钱的、有事业的人都很低调,就是真人不露相;而那些有一点小成就的人却很高调,其实他根本没什么本事。

最大的德就是玄德,说不清楚的德:

“道生之,德畜之”:

“道”产生了万物,德也只是一个有形的,在德这个阶段,使其“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成长发育,使他成熟,养育、覆盖他。

每个事物之所以成功,道家认为是来自宇宙看不到的动力。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道”产生了万物,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是“道”在宇宙中起作用,“道”产生了万物却不为己有,它时时刻刻都在给出动力,但是却不说是自己的功劳;“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实际上它在管着你,但又不是主宰,让你感觉是你的本性在发挥作用。

它的德太大了,是万物完善的最伟大的一种力量,是最大的德,玄德。

玄:

说不清楚看不明白,好像存在。

刘备—字玄德,古代的“字”都是解释“名”的,就是完备了,这是最大的德。

道家讲玄虚的东西就是告诉我们别折腾,别有为,要顺着事物的自然之性。

道家看来人类社会也是个德,也是个事物,最有德的社会是原始社会。

这点后来被儒家拿走,就是“大同”。

“大同理想”是庄子提出来的,老子提出来的是“朴”。

从原始社会到现在,从猿变人是经过了几百万年的发展变化的,道家认为宇宙万物都是从“道”出来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阴阳五行,八卦之气等天地万物在那一霎那都出现了,人也同时出现了,人那时刚刚从宇宙中到来,非常淳朴。

如电影《阿凡达》中的人与自然完全一致,没有烦恼,没有私心,也没有财产差异,那就叫“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有了人类,生产力就开始发展了,产生了工具和家庭私有制财产,人与人有了差异,能力强的人管能力弱的人。

圣人也有管理制度,但不会太严格,差不多就行了。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这时候我们有了制度了,没有必要建立更详细的制度,因为制度越多盗贼越多,权术越多刁民越多,有一个基本大致的管理就可以了,不要停下来,也不要进一步发展,这样社会就会稳定。

如果进一步用理智、法制、战争,会越搞越糟。

老子笔下把社会分成了“上德”与“下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是无为治国,人们刚从宇宙中产生出来,没有财产没有家庭没有私有制,可能在物质上很穷、很平凡,但是这个时候的人们没有烦恼,是个和谐社会。

庄子说:

至德之世,人、动物和自然是完全一体的,没有差异,你可以趴在树上看喜鹊孵蛋,人类很逍遥,统治者是无为治国。

后来社会有了私有制,政府开始进入下德。

下德分为:

仁、义、礼三个阶段。

还是有德,但是下德。

人都已经关心自己了,政府便以“仁爱”治国,领导人对所有人都是爱的,并且宣传爱,但是已经有了动机和治国的行为了。

在道家看来,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科技的发达,人变得越来越坏,越来越狡诈,越来越难管,政府的管理力度也越来越大,人类的发展是一个退步的过程。

以“仁爱”治国已经不行了,便提出了一个是非标准:

正义。

以正义来治理国家,但不是制裁。

人继续变坏,所以有了行政法规,违反了法规就要受到处罚,所以就产生了强制的制裁。

再下一步人变得更坏,就有了彻底的刑法和赤裸裸的镇压。

再变坏就出现了大规模的战争,战争是政治的最高表现形式,经济的最高表现形式是政治,政治的最高表现形式就是军事,全靠军事来解决,例如美国。

所以最终决定世界力量的是暴力,这就是乱世,是以暴政来治国,就是不德。

老子的原话: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真正有德的时候不会去宣传德,而当没有德,社会开始崩溃的时候便会去宣传德;下德抓住德不放,开始宣传德,不能达到一个完善的德,已经有缺失了。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攘臂而扔之。

”真正的上德是彻底无为的,按照王弼的注释,当上德缺失的时候便进入了下德。

社会经历了仁、义、礼三个治国阶段。

尧、舜讲德,但是没有暴力是不行的;到了舜开始有国家政权了,有惩罚,该出手时就出手;周朝时讲礼仪、讲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