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分享.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36925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分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版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分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教版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分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教版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分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教版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分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人教版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分享.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人教版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分享.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分享.docx

《人教版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分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分享.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分享.docx

人教版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分享

人教版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分享

  高一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准备,以自信、宽容的心态,尽快融入集体,适应新同学、适应新校园环境、适应与初中迥异的纪律制度。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1

  一、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

  原因:

  ①国民党政权性质决定;

  ②日本诱降的影响;

  ③中共敌后武装力量的发展。

  标志:

  1939年初。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的反动方针,标志着国民政府自抗战以来在政策上的重要转变,蒋介石把政策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开始执行一条消极抗日,积极的路线。

  中共中央的三大口号:

  坚持抗战,反对投降;

  坚持团结,反对分裂;

  坚持进步,反对倒退。

  二、皖南事变(1941年初)

  经过:

  新四军9000余人遵照国民党军事_命令并经中共中央同意,从安徽泾县云岭出发北上,在茂林地区遭到国民党军队包围袭击。

血战七昼夜,除少部分人突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

军长叶挺被扣押,副军长项英被害,这就是“皖南事变”。

  中共中央的对策:

  坚决回击;重建新四军军部;揭露国民党破坏抗战的阴谋。

  认识:

  ①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熟,能从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制定政策。

  ②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民族利益、国家利益为重的政党。

  三、正面战场形势的恶化

  枣宜会战:

  1940年5月。

国民党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牺牲。

  豫湘桂战役:

  1944年。

日军为打通中国通往南洋的大陆交通线发动。

它是抗战后期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的规模的一次战役,国民党溃败。

这是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政策造成的恶果。

  四、治外法权等特权被废除

  1943年11月,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废除了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而攫取的一些治外法权,这是国民政府对外政策取得的重要成果。

  五、独裁统治和经济掠夺

  独裁统治的特征:

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三者相结合、渗透。

  四大家族的经济掠夺:

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加强经济垄断地位,官僚资本急剧膨胀。

  人教版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2

  一.新中国的外交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953年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954年,中国以五大国之一地位出席了日内瓦会议。

  1955年,中国参加了亚非国家万隆会议。

  二.外交新局面

  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

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

这样,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遏制共产主义”主张,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冷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称为“冷战”。

  “冷战”的主要表现:

  

(1)“杜鲁门主义”——标志美苏“冷战”的开始。

  

(2)“马歇尔计划”是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的重要政策。

  (3)1949年,美、英、法等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1955年,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组成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1949年,在美苏的主宰下,德国被_东德、西德两个国家。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

1961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

1973年美军从越南撤军。

  苏共党领袖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使苏联改革走入了误区。

  1989年,东欧国家发生剧变。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

  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人教版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3

  背景:

内忧外患

  时间: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名为:

师夷长技以自强

  前期:

自强为旗号。

后期:

求富为旗号

  前期创办的工厂:

曾国藩——安庆内军机械所,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福州船政局,满洲贵族崇厚——天津机器制造局

  后期创办的工厂:

李鸿章——轮船招商局(上海),李鸿章——开平煤矿(天津),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张之洞——湖北织布局

  创办新式学校和选派留学生是有远见的措施。

  失败的标志:

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

  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百般阻挠和破坏。

  整个洋务运动,在中央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

  洋务派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彻底改变封建制度就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导致洋务派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人教版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4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知道都江堰、翻车、筒车;知道古代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4课)

  

(1)耕作方式:

原始社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

  

(2)水利灌溉:

我国古代一直很重视农业灌溉,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

人们还创制和改进了农业灌溉工具,如曹魏时的翻车、唐朝时创制的筒车。

  (3)土地制度:

奴隶社会一切土地属于国家,这种土地国有制度被称为“井田制”。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限制土地买卖。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2、列举纺织、冶金、陶瓷等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2课)

  

(1)纺织业:

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唐朝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风格。

缎是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2)冶金业:

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

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的钢铁技术世界,极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3)陶瓷业:

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宋朝出现了五大名窑。

明清时期,青花器、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江西景德镇是的瓷都。

  (4)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①官营手工业发达、民间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②地域分布广泛,生产规模巨大,分工细,产品种类多,生产技术先进。

  ③长期于世界,产品远销欧亚非地区,广受赞誉。

  人教版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5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前提: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背景:

  17世纪初,英国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议会与国王斗争

  

(2)过程: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成立共和国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88年“光荣革命

  2.确立标志——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

  

(1)内容:

它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2)作用:

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也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概况

  18世纪初,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

  2.组成:

下院议员由普选产生,多数党领袖为首相

  3.职能

  控制下院立法程序,通过控制下院本党议员控制下院,宣布提前大选等

  4.特点

  内阁成员(各部大臣)集体负责,与首相(内阁首脑)共进退;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首相掌握国家大权(行政权立法权);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首相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5.意义:

使立法机构得以控制行政权,有效地调节了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

  三、议会改革

  1.概念:

使_利由贵族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

  2.原因:

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政治权利

  3.过程:

英国1832年议会进行选举改革

  4.结果:

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四、君主立宪制的意义

  1.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有利于促进资产阶级_避免_治。

  2.资产阶级不同集团的权益之争,在议会中得以和平的方式实现,这有利于避免暴力冲突。

  人教版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分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