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分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659927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7.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分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分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分析.docx

《高考历史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分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分析.docx

高考历史分析

历史:

社会生活渐受重视

  (解读教师:

省实验中学王亚伟)

  翻着手中的高考大纲,王亚伟确定了今后的复习方向,继续与2007年《考纲》比较,安排复习计划。

“历史不仅仅是政治和经济,更多的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王亚伟说。

  小字部分也重要

  面对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旧教材,王亚伟深知高考已经进入过渡阶段。

最大的表现,就是小字部分被提到了《考纲》中。

王亚伟说,“其实在高考大纲中,从来没有说过小字部分不考之类的话。

但在2008年的《考纲》中,突然新增了许多小字部分的内容。

”这一年,高一学生拿到了第一批新教材。

  王亚伟认为,历史不单是政治和经济、生活方式等,社会内容也是它涉及的范围,这些在新教材中已经被单列出来。

“在旧教材里,社会内容不是没有,而是以小字形式出现的,很多时候不受学生重视。

”王亚伟认为,为了把握高考动向,就必须知道学术前沿。

“因为出题人是大学教授,他们研究新史观,包括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史观和生态史观,都属于研究热点。

”王亚伟说。

  审题不清是失分主因

  王亚伟还记得,以前考“洋务运动”,试卷会问“运动的结果”,如今,则改成了“运动的效果”,一字之差却大不相同,后者的回答显然更客观。

  “审题不清,是导致学生考试失分的主要原因。

”王亚伟说,“审题要注意四个环节,限定语、提示语、中心语、答项语,四项缺一不可。

”审题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先有答题的思路,“有些学生答题时,想起一条写一条,最后答非所问,丢三落四,还显得非常凌乱,这就是没有审题,没有答题思路。

调理的答题思路也是高考的重点。

”王亚伟说。

  复习重大影响事件

  相对于历史课本的知识点,试卷考查的知识点覆盖率则非常低。

王亚伟建议考生,可以根据《考纲》的范围,重新把教材过一遍,目的有两个,一是对基础知识查缺补漏,对基本的史实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等进行强化记忆。

对于课本中对事件的原因、评价、意义的总结等主观要素,则需要学生分析课本得出这些结论的方法,将方法运用到考试中。

  现在考试题目用的都是新材料、新情景,这种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就越显得重要。

“从日常生活入手,反映大量历史变迁,为接轨新教材进行过渡。

”王亚伟并不提倡学生搞题海战术,“做符合高考质量的卷子,看教材也要着重复习对人类文明进程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人物和制度。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历史

  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1)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法家代表韩非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

新兴地主阶级从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2)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3)西汉巩固。

汉景帝、汉武帝解决了王国分权割据的问题。

汉武帝又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

从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巩固。

  (4)隋唐完善。

实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实行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5)北宋加强。

北宋初年,大力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6)元朝新发展。

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7)明清达到顶峰。

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还设立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

清朝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

  2.政治

  

(1)运用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分析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根源于封建经济,由封建经济所决定。

地主阶级运用这一制度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

  

(2)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既要看到它对历史发展的进步作用,又要看到它对历史发展的消极作用。

  (3)运用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封建社会上升时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封建社会的衰落阶段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

  (4)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两对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以及这两对矛盾总的发展趋势)。

  (5)联系我国现今国家机构的设置,掌握我国中央机构的职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国家主席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最高人民法院是最高审判机关。

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属于司法机关体系。

  最高人民检察院是最高国家检察机关,人民检察院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

  中央军事委员会是我国最高的军事领导机关,领导全国武装力量。

  (6)理解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与历史上的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有着本质的不同;并掌握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民主集中制原则、对人民负责原则、依法治国原则。

  

(二)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

  1.历史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是由古代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其核心是国家政权的结构关系及其运作方式,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斗争的产物。

它的确立和变更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经济利益服务的,是与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发展相适应的。

  

(1)王位世袭制: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破坏了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禅让惯例,自己继承父亲的职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出现"天下为家"的局面。

  

(2)分封制:

西周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并将封地和对周王的义务密切联系,从而维系和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3)军功授爵:

战国商鞅变法规定按军功的大小进行授爵和赐给田宅,废除了奴隶主贵族享受爵禄的特权,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建立。

  (4)皇帝制:

秦统一六国后,确立皇帝至高无上原则,嬴政规定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皇帝,国家政治、经济、军事一切大权都集中在皇帝手里,政事无论大小最后全由皇帝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5)士族制度:

魏晋以来,地主阶级中形成了以门第高低为标准的选拔官吏的"做官看门第,通婚分士庶"的政治制度。

这一制度形成于魏晋,东晋时充分发展,南朝末年走向衰落,隋唐时消亡。

  (6)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隋朝采用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继续沿用并使之完备。

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相互牵制,有利于提高封建国家政府工作效率。

科举制的实行,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也使士族制度逐渐消亡。

  (7)行省制:

元朝为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国土,加强封建统治,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成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可以在中央统一政令的基础上独立处理省内事务。

这一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8)八股取士:

明朝沿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吏。

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的答卷不允许有个人的见解;文体死板地分为八个部分。

八股取士鼓励只知埋头读书,不讲究实际学问的人,旨在为皇帝培养忠顺的奴仆。

  2.政治

  

(1)运用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理解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

  

(2)王位世袭制是阶级对立和斗争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利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

西周的井田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反过来巩固井田制。

  (4)运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士族制度的产生、发展、衰落消亡的过程和科举制度产生的必然性。

  (三)古代著名的改革

  1.历史

  古代历史上无数次革新与变法实践表明,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1)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

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使齐国强盛,齐桓公确立霸业。

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

废井田,开阡陌;废除特权,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秦国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国家实力增强,为秦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2)北魏孝文帝改革:

公元485年颁布均田令,实行汉化政策。

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

  (3)王安石变法:

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

兴修水利,发展了农业,政府的收入也增加了一些,军事力量也有所增强。

但是新法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而失败。

  2.政治

  

(1)对于历史上的改革和变法的评价要坚持如下标准:

坚持社会发展的标准;坚持历史的标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坚持阶级斗争的观点;重视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注意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个人的结局来做判断,而应视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

  

(2)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分析理解古代的改革变法。

  (3)王安石变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却被废除,表明改革的复杂性与曲折性的道理。

  (4)理解我国古代的改革与现今的改革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5)联系有关时事,了解如何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以及深化农业改革和发展农村经济,进而掌握改革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现实意义。

  (四)历代疆域的变迁

  1.历史

  中国疆域变迁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疆域的变化也从一个重要的方面反映了历史的进程。

因此了解历代疆域变迁的历史,能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祖先的光辉业绩。

  

(1)商朝:

东到大海,西到陕西西部,东北到辽宁,南到长江流域。

  

(2)秦朝:

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南到南海。

  (3)唐朝:

东到大海,西到咸海,东北到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到南海。

  (4)元朝:

北至阴山以北,南至南海诸岛,东北到今库页岛,西北达新疆、中亚地区。

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统治的范围之内。

  (5)清朝:

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的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

  纵观中国历史,统一的中国疆域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

在其形成过程中,汉族作出了主要的贡献,而少数民族为统一疆域的形成也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历代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统一疆域的形成。

历代统治者顺应历史潮流的政策,巩固了中国的疆域。

封建社会的后期,落后腐败导致了大块中国国土的沦丧。

  2.政治

  

(1)了解历代疆域的变迁,要求我们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各族人民,更加珍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坚决反对一切分裂国家、破坏祖国统一大业的行径。

  

(2)在新时期,我国通过平等友好的谈判,与大多数邻国解决了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

根据我国政府与英国、葡萄牙政府达成的协议,香港、澳门分别在1997年和1999年回归祖国。

  (3)我国政府多次声明:

南海诸岛、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等岛屿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容许侵犯。

  3.地理

  

(1)了解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古代疆域的变化状况,并能正确识图,掌握重要朝代疆域的四至。

  

(2)能在地图上正确识别我国现行行政疆域,特别是南海诸岛、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的地理位置。

  (五)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

  1.历史

  发展经济繁荣社会,这是从古至今历史发展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在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虽不尽相同,但我们探析古代经济发展的共性因素,对今天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

历代统治者制定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赋税政策,或者一定时期对统治政策进行调整的变法、改革。

  

(2)科技:

劳动人民改进工具,提高生产技术;兴修水利,免除水旱灾害;政府推广优良品种;历代总结生产经验的著作可以指导人们直接把先进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3)人民群众辛勤劳动:

各族人民互相融合,共同劳动,相互学习,提高生产技术。

  2.政治

  

(1)古代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是靠政策、科技和人民辛勤劳动,这对我们现代化经济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农业发展首先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加大农业的资金和物质投入,还要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

  (3)工业发展主要是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要增强国有企业改革,必须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体制,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当前要突出抓好几个环节:

继续推进政企分开,进一步理顺政企关系;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形式,对大中型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面向市场着力转换经营机制。

企业要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还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经营管理者。

同时还要引进竞争机制,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联系有关时事,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的原因,正确理解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暂时困难以及应如何加以解决。

  (六)历代经济政策

  1.历史

  纵观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统治者如能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及发展生产的政策,就能调动人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能促进古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1)秦国:

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禁止弃农经商。

  

(2)秦朝:

统一货币、度量衡。

  (3)唐朝:

沿用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

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

  (4)清朝:

宣布"更名田";实行"摊丁入亩"。

  2.政治

  

(1)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关系的原理分析认识古代的经济政策:

历代经济政策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当这种调整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时,则促进当时生产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2)运用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的辩证关系分析认识历代经济政策:

从动机上看是为发展封建经济,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但在效果上则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符合人民和国家利益,因此应当给予充分肯定。

  (3)联系:

"十一五"期间,我国实施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的相关政策。

理解我国农业政策的得当与稳定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4)联系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税费改革,理解税费改革体现的政治、经济、哲学原理。

  农村税费改革体现的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体现国家的对内职能;体现党和国家依法治国的原则;体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国家机关对人民负责的组织活动的原则。

  农村税费改革体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体现税、费作为国家财政收入形式的区别与不同;体现国家宏观调控职能。

  农村税费改革体现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体现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的原理。

(七)古代的对外贸易

  1.历史

  在古代,我国人民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开拓了辽阔的疆域,而且对外贸易也很发达。

古代的对外贸易促进了古代中国与世界经济交流,对人类生产发展和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1)西汉时,由于西域交通的沟通,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运到西亚大秦。

  

(2)唐代对外贸易兴盛。

唐都长安是亚洲经济文化中心。

对外贸易经陆路和海路与亚洲、欧洲各国往来。

唐政府在广州设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

这一时期贸易的重点是亚洲,交往对象主要是朝鲜、日本、天竺、波斯、大食等。

  (3)明朝初期,郑和下西洋,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促进了明朝海上贸易的发展。

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实行闭关政策,古代对外贸易开始进入萧条时期。

  古代对外贸易的启示:

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民族的落后;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而行者存,逆历史发展趋势而行者亡;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流的主流,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是爱好和平、崇尚友好的人民。

  2.政治

  

(1)唐朝对外开放,国力强盛;清代闭关锁国,积弱积贫。

这说明国家政策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意义重大。

  

(2)联系我国对外开放有关政策,充分说明党的决策的正确性,改革开放二十几年经验表明:

坚持对外开放是发展经济、振兴祖国的必由之路。

  (3)"十一五"计划期间,为适应全球化趋势,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一是进一步发展出口贸易,二要努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三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比较有优势的企业到境外投资。

  3.地理

  

(1)了解古代对外贸易的路线:

丝绸之路及汉、唐、明对外贸易路线,并能识图。

  

(2)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古丝绸之路有许多历史文化遗迹,成为现今著名的旅游景点:

秦始皇陵兵马俑、大雁塔、敦煌莫高窟、楼兰古国遗址、罗布泊遗址等。

  (八)古代交通

  1.历史

  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有着发展水陆交通的优越条件,勤劳智慧的古代中国人不仅写下了陆路交通的悠久历史,而且开创了水路交通的光辉历程,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辛勤的劳动谱写出世界古代交通史上最壮丽的篇章。

  

(1)古代交通事业发展的历程:

先秦时期我国古代交通初具规模,陆路修筑许多通行战车的道路,沿途设有驿站,水陆交通不仅利用黄河、长江天然水道,而且相继开凿了胥河、邗沟、鸿沟等人工运河。

  

(2)秦汉时期水陆交通形成全国网络,秦统一中国后,颁布"车同轨"的法令,并建成遍及全国的驰道。

挖掘灵渠,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起来,汉朝开辟了汉帝国和罗马帝国的海上航线。

西汉时期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3)隋唐时期,古代交通进入高峰时期,唐都长安成为国内外交通枢纽和中心,构成了以长安为中心的遍及全国的驿路系统。

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和沟通海上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使水陆交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4)明清时期,我国古代交通由盛而衰。

明代出现造船高峰,郑和七下西洋,把我国古代航海活动推向顶峰。

不久以后明清两朝相继实行了海禁,航海事业从此一蹶不振。

  2.政治

  

(1)古代劳动人民开凿运河,加强我国的南北交通体现了:

人类在认识掌握水流变化的规律和属性之后就可以利用水流的属性和规律造福人类的哲学原理。

  

(2)近年来,京杭运河水位较低,应通过增加从长江引入京杭运河的水量来提高水位。

运河沿途出现乱收费、超载现象,应通过制定完善内河航运的法规、行政管理机关依法行政、杜绝乱收费现象、规范市场管理行为来加以解决。

  (3)"十五"期间,党中央要求西部开发要依法把亚欧大陆桥、长江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主要交通干线建设好,发挥中心城市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培育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长江上海经济带和南(宁)贵(阳)昆(明)等经济区,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

  (4)中部地区要以主要水陆交通干线地区为重点,发挥中心城市作用,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经济带。

  3.地理

  

(1)了解汉、唐、元、明四朝对外交通的状况,并能识图。

掌握秦朝史禄修建灵渠,沟通湘水、漓水,接长江、珠江两大水系。

掌握丝绸之路路线及沿线历史文化遗迹。

  

(2)隋唐大运河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连接涿郡、洛阳、余杭。

长四千多里。

由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组成。

贯穿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流经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六省。

  (九)古代医学卫生

  1.历史

  古代医学卫生也像其他文化科学一样,来源于劳动实践,智慧的古代中国人经过实践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医疗原则、方法。

古代医学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又一珍品。

  

(1)著名的医生

  扁鹊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医生。

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

四诊法两千多年来一直为我国医生所沿用。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

他搜集民间许多灵验的药方,结合自己的实践,写成医学著作。

后人尊他为"医圣"。

  华佗是东汉末年一位以治疗外科病而负盛名的民间医生。

他制成了麻醉药剂"麻沸散",在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方法。

他还创作体操"五禽戏",使人体许多部位得到运动。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被后人称为"药王"。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掌握了丰富的医疗技术和经验。

他研读大量医书,走访很多地方,收集民间药方,采集药物标本,并虚心向药农和其他劳动人民请教。

  

(2)著名的医学著作

  《内经》是战国时编写的著名医书。

书中叙述了人体的内脏部位和血脉循环情况,提出了病理学说,介绍了311种病候和汤液、针灸、按摩等方法。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著作。

书中记录了三四百个药方,有许多至今还被广泛运用。

书中阐述的中医学理论和治疗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唐本草》是唐高宗时政府组织人编写的,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年。

  《千金方》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著作。

书中记载了800多种药物和5000多个药方。

  《本草纲目》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著作。

书中收录1800多种药物,其中新增药物370多种。

对每种药物的产地、形状、颜色、气味、主治、功能等情况都详加说明。

附有大量药物形态插图。

载录1万多个药方。

  (3)古代医学的发展状况

  战国时不但出现了著名医生和医学著作,而且有的医生采取了分科治病的方法。

当时的分科主要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

  唐太宗时,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校,比西方早200年。

  2.政治

  

(1)古代医学成就体现了:

人类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改造世界,创造世界的哲学道理。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古代辉煌的医学成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实践的结晶。

他们的正确认识来源于实践。

  (十)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

  1.历史

  我国古代出现了一系列唯物主义思想家,他们对迷信邪说、宗教神权的批判推动了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发展。

  

(1)荀子认为,星坠日食,刮风下雨,春生夏长,是自然变化,自然界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人力能够征服自然并使之为人类服务。

  

(2)王充指出,日食、月食都有一定规律,打雷下雨都是正常现象,并非天降灾害。

他批判迷信鬼神思想,他认为:

人死了,形体腐朽,变成灰土,精神也随之消亡,不会变成鬼。

鬼是不存在的。

  (3)范缜认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互相结合着的,有了肉体,才有精神;肉体死去,精神也随之消失。

  (4)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的。

他还重视实践对人的认识的作用。

  2.政治

  

(1)继承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的优异成就,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坚决反对封建迷信和伪科学。

  

(2)联系时事,深入批判邪教组织。

  对邪教组织破坏事件的处理,体现我国打击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的国家职能;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职能。

  依法取缔邪教组织体现了我国国家机关对人民负责、依法治国的原则。

  邪教不是宗教,而是一类邪恶的说教、邪恶的势力。

依法打击邪教组织、惩治邪教活动有利于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和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

  封建迷信与宗教不同。

应掌握我国独立自主、自办宗教的方针及如何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和我国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十一)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1.近代化,也叫现代化。

对于这个概念的使用,习惯上建国前的历史用近代化,建国后的历史用现代化。

指不发达社会成为发达社会的过程,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

主要体现为:

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上的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