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情境型语用小综合题修辞词语语病标点连贯.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39592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76 大小:10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一情境型语用小综合题修辞词语语病标点连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专题一情境型语用小综合题修辞词语语病标点连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专题一情境型语用小综合题修辞词语语病标点连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专题一情境型语用小综合题修辞词语语病标点连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专题一情境型语用小综合题修辞词语语病标点连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专题一情境型语用小综合题修辞词语语病标点连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6页
专题一情境型语用小综合题修辞词语语病标点连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6页
专题一情境型语用小综合题修辞词语语病标点连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6页
专题一情境型语用小综合题修辞词语语病标点连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6页
专题一情境型语用小综合题修辞词语语病标点连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6页
专题一情境型语用小综合题修辞词语语病标点连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6页
专题一情境型语用小综合题修辞词语语病标点连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6页
专题一情境型语用小综合题修辞词语语病标点连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6页
专题一情境型语用小综合题修辞词语语病标点连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6页
专题一情境型语用小综合题修辞词语语病标点连贯.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6页
专题一情境型语用小综合题修辞词语语病标点连贯.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6页
专题一情境型语用小综合题修辞词语语病标点连贯.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6页
专题一情境型语用小综合题修辞词语语病标点连贯.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6页
专题一情境型语用小综合题修辞词语语病标点连贯.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6页
专题一情境型语用小综合题修辞词语语病标点连贯.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6页
亲,该文档总共7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一情境型语用小综合题修辞词语语病标点连贯.docx

《专题一情境型语用小综合题修辞词语语病标点连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一情境型语用小综合题修辞词语语病标点连贯.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一情境型语用小综合题修辞词语语病标点连贯.docx

专题一情境型语用小综合题修辞词语语病标点连贯

专题一情境型语用小综合题

——修辞、词语、语病、标点、连贯

一、(2019·山东新高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

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

那末,请看济南吧。

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

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

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

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

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

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__①__。

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

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轻轻地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

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像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儿凉风,正和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

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__②__。

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

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

看山顶上那个塔!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比拟、比喻、夸张B.比拟、比喻、排比

C.对偶、借代、排比D.对偶、借代、夸张

解析“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轻轻地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运用了比拟,“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运用了比喻,“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运用了排比。

答案B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

“山脚是镶着一层层的黄色、灰色、绿色、藕荷色等各色条子的。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解析本题目是鉴赏句子的表达效果,两个句子表意基本相同,但由于句式不同,表达效果也不同,原文当中的句子是短句,题干当中的句子是长句。

短句短小精悍、节奏短促、生动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感比较强。

例如“有的黄,有的灰⋯⋯”独立成句,且活泼有力。

“一层层的”跟后面的“有的黄,有的灰⋯⋯”节奏感比较强,层次感比较强。

短句多用于散文,语段属于文学类文本里的散文,口语化,要符合前后文语体,亲切生动。

长句特点用词较多,修饰语(定语、状语)多,并列成分多,或者说某一成分的结构比较复杂。

长句特点是表意严密,内容丰富,精确别致,易于表达复杂的思想内容和严密精确的思想。

长句多用于公文等实用类文本,相对比较严谨。

答案①原文每个修饰成分都单独成小句,有强调作用,句子也更活泼;②原文表达出了感知过程,层次感更加明显;③原文表述与上下文语体一致,更口语化,描写亲切生动。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解析要补写的句子①处,注意前后文的句式以及前后文的文意衔接。

横线前面的句子“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主语为“那阳光”,再结合后文“这个变动并不激烈”,抓住关键词“变动”“不激烈”,然后选择句式“忽然清凉一会儿”仿写,“清凉”反义词“温暖”,可以确定①处的句子为“忽然又温暖了一会儿”。

语段②处后文“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从文意上理解指的是“山”,所以可以明确前句①处中心一定是指“山”,②处前面“因为颜色的不同”要和②后面的横线在语义上建立因果联系,由于“颜色的不同”导致山的高低明显,所以横线处可填写“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

答案①忽然又温暖一会儿②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

二、(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中国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等类别,其中文人音乐的代表主要就是古琴艺术。

但随着传统文人阶层在中国的消失,古琴艺术逐渐,甚至被社会遗忘。

直到2003年,中国的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这种过去对文化有着深刻影响的艺术形式,才重新了生机。

(),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它的一

个特点。

正因为古琴音量小,使得它是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乐器,是最个人化的乐器。

我国古代就有“琴者,心也”“琴者,禁也”的说法。

“琴者,心也”即弹琴是为了和自己的心灵对话,与大自然交流,与三五“知音”互相欣赏;“琴者,禁也”即弹琴是为了自己,也说明在古人心目中,琴不仅是一件乐

器,也是的工具。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边缘化

获得

制约

放松身心

B.私人化

获得

制约

修身养性

C.私人化

焕发

约束

放松身心

D.边缘化

焕发

约束

修身养性

解析第一空,“边缘化”指人或事物从中心和主流逐渐被移除而走向非中心、非主流,处于不重要的地位。

“私人化”指公有组织或公有财产的所有权变为个别私人所有的行为及其过程。

结合上文的“传统文人阶层在中国的消失”以及下文“甚至被社会遗忘”的语境,此处应选择“边缘化”。

第二空,“获得”有“取得,得到”的意思。

“焕发”指“光彩四射;振作”。

结合上文的“才重新”以及下文的“生机”的语境,此处应选择“焕发”。

第三空,“制约”指“甲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以乙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则甲事物为乙事物所制约”。

“约束”有“限制使不越出范围”的意思。

“制约”的对象通常是他人或他物。

“约束”的对象可以是他人也可以是自己。

根据上文“琴者,禁也”,可知目的是“禁”,是针对自己的修养而言的,再结合下文的“自己”,此处应选择“约束”。

第四空,“放松身心”,指对身心状态的注意或控制由紧变松。

“修身养性”指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

联系上文“心也”和“禁也”两种说法,说明中国传统音乐可以使身心达到完美,此处应选择“修身养性”。

答案D

5.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古琴的缺点是音量小,这是很多人的看法

B.音量小作为古琴的一个缺点,被很多人所批评

C.音量小是古琴的一个缺点,很多人都是这么认为的

D.古琴音量小,很多人认为这是它的一个缺点解析作答本题时要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

结合后半句中的“但我认为”,这里应选用“很多人认为”与之相对应;下文“正因为古琴音量小”,提示了阐述的是“古琴音量小”。

综合以上分析,选D项。

答案D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正因为古琴音量小,所以使得它是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最个人化的乐器。

B.正是古琴音量小,使得它是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乐器,是最个人化的乐器。

C.正是音量小,使得古琴成为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乐器,是最个人化的乐器。

D.正因为音量小,使得古琴成为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最个人化的乐器。

解析本题从搭配不当的角度设误。

画线句说了两层意思:

一是古琴音量小,使古琴能够直接与心交流;二是因为能够直接与心进行交流,古琴成为最个人化的乐器。

A、D两项没有表达出这两层意思。

比较B、C两项,C项用“成为”更能体现古琴音量小带来的效果,故选C项。

答案C

三、(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中国画是融中国哲学思想、美学精神、绘画理念于一体的民族艺术。

20世纪

以来,新的文化思潮和艺术观念不断对中国画领域产生冲击,画家们既要突破传统观念推陈出新,又要继承传统发扬光大中国文化精神。

(),也造就了

当今画坛的各种风格。

作为中华文化的传统瑰宝,中国画的笔墨纸砚等工具材料和表现方式有着其他画种无法比拟的特殊性,为历代画家崇尚与传承。

其伟大而完整的绘画体系,成就了一代代宗师。

然而,也正是这千百年来逐渐趋于完美的绘画准则,让一些画家“长跪不起”,不敢轻易逾越雷池,仍在使用今日的笔墨纸张道说古人程式化的话语。

事实上,单凭笔墨功力,是无法成就作品艺术灵魂的。

画家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

新时代的中国画创作者,应该以笔墨激扬时代精神,让中国画在多元共融的艺术格局中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其中尺度的把握使画家对中国文化有不同的理解

B.这其中尺度的把握体现着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

C.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影响他们对其中尺度的把握

D.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使他们对其中尺度的把握不同解析本题答题时要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

根据下文“也造就了⋯⋯”,可知前后主语是一致的,应是“这其中尺度的把握”,可排除C、D两项。

再从上文“画家们既要⋯⋯”一句可得知,画家是主体,A项用“使”,主客颠倒,排除A项。

答案B

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长跪不起”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我站在山脚抬头望去,只见无数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向山顶延伸着。

B.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壁障”太难了。

C.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

机”。

D.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解析本题考查引号的正确使用。

引号的作用主要有:

①表示直接引用;②表示特定称谓;③表示特殊含义;④表示讽刺和否定(反语讽刺);⑤表示突出强调。

文中“长跪不起”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长跪不起”不是指画家的动作,而是指画家被之前趋于完美的绘画准则束缚。

B项,“厚壁障”也不是指真的有一道壁障,而是指父子之间有很深的隔膜,这处引号也表示特殊含义,与“长跪不起”的引号作用相同。

A项,表示突出强调,突出无数火把排列的形状。

C项,表示直接引用,引用评论家的话。

D项,反语,表示讽刺和否定。

答案B

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画家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至关重要的艺术法则。

B.画家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呈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

C.画家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呈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

D.画家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至关重要的艺术法则。

解析本题从搭配不当、用词不当等角度设误。

综合四个选项可知,本题可从“能否”的照应,“呈现”与“体现”、“并行不悖”与“至关重要”的理解与辨析方面思考作答。

句中有两面词“能否”,而后面的内容只能对应“能”的一面,属搭配不当。

据此,排除B、D两项。

“体现”意为“某种性质或现象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多用于抽象事物;“呈现”意为“显出;露出”,多是直接看到的,多用于事物本身,故“体现”与上文“内涵”“精神”这样抽象的概念更搭配。

排除B、C两项。

“并行不悖”意为“同时实行,互不冲突”,“至关重要”意思是“相当重要”。

语境中只说明了一条艺术法则,故用“并行不悖”不恰当。

排除B、C两项。

答案A

练后思悟

思考1:

这三道选择题在语料选择和选项设置上有什么特点?

你选择正确答案时是怎样做的?

正确率如何?

思考2:

这三道选择题该怎样高效解答?

复习时怎样高效复习?

题型研训一修辞手法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是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重要知识点,在高考中不但

在语用中隐性考查,而且在阅读和写作中也隐性考查。

类型1比喻

定义

用另一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事物打比方的一种修辞手法。

基本要素

本体——被比喻物,喻体——比喻物,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

但是有些比喻句中,三者并不同时出现。

构成基础

本体和喻体两个事物存在着相似之处,但一般来说,本体和

喻体又必须是本质上完全不同的两个事物。

作用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等等。

分类

明喻

明喻是用

“像”“如”“似”“若”“似

的”“像⋯⋯似的”“如同⋯⋯

①骄傲像隔年的草根,冬天刚过去,就钻出一丝丝的嫩芽。

一样”等比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比喻,是较明显的打比方,其连接本体和喻体的比喻词就明确表示了两者的相似关系。

②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暗喻

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

比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暗喻又叫隐喻。

①生活是广阔的海洋。

②十个被血浸泡的手指肿

成了大熊掌。

借喻

借喻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由喻体来代替本体的比喻。

较之明喻和暗喻,借喻的形式最为简短,喻体和本体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本体不出现,借喻也是最隐蔽的比喻。

所以,它的使用常借助于一定的语言环境,才能使人理解。

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毒蛇猛兽”借喻那些压迫和剥削劳动人民的反动统治阶级。

“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借喻自由平等的美好社会出现于全世界)

博喻

博喻是连用几个喻体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地来说明或描绘本体的比喻,可用几个喻体说明本体的各个方面,也可用几个喻体说明本体的一个方面。

运用博喻能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的内涵从各个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表现出来。

我现在还不能完全测出他的分量,也不能完全看透他。

他像森林,像海,像夜,像日出⋯⋯带给我各种惊奇、震动和强大的吸引力。

[即学即练]

1.(2017·江苏,2)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A.

带一路”是我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一项互利共赢的倡议,它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转型升级、走出衰退困境的新引擎。

B.气象部门预计,随着暖湿气流增强,我省明天会迎来一场及时雨,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将快速下降,人们的舒适度会大幅度提升。

C.一种突如其来的网络病毒洪水猛兽般地袭击全球,导致150多个国家受灾,我

国也有近3万家机构的计算机受到影响。

D.我国企业在参与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主动强化环保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带动了东道国在观念上弯道超车。

解析A项,将“一带一路”比喻成“引擎”。

B项,“及时雨”实指一场来得及时的雨,没有任何比喻的意味。

C项,将“网络病毒”比喻成“洪水猛兽”。

D项,将“主动强化环保意识”比喻成“在观念上弯道超车”。

答案B

类型2比拟

定义

把物当作人来写、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的修辞手法。

特点

有本体和拟体,拟体虽然是明确的,但一般不出现,而只是把适用于拟体的词用在本体上。

分类

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使物具有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的一种比拟。

拟人,是人格化的手法,可以把无生命的物写得栩栩如生,也可以把有生命的物写得可爱可憎。

可分为动物拟人、植物拟人、具体事物拟人、抽象事物拟人几种。

①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②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床。

③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

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拟物

赋予人以物的特性,把人当作物一样来描述,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述的一种比拟。

根据本体的属性,拟物又可分为人物拟物和事物拟物两小类。

①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

(人物拟物)

②布鲁诺的思想在自由的人民当中翱翔。

(事物拟

物)

[即学即练]

2.(2015·江苏,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

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解析A项,以“试”“裁”赋予“东风”人的动作,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B项,没有使用比拟的修辞手法,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C项,“有情”“含春泪”“无力”“卧”,以人的情态、动作写“芍药”“蔷薇”,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项,以“开门”“翻书”赋予“南风”人的动作,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答案B

类型3借代

定义

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手法。

分类

特征代本体;具体代抽象;专名代泛称;形象代本体;部分代整体;原料代成品;等等。

作用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即学即练]

3.(2016·江苏,2)下列熟语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B.人皆可以为尧舜

C.化干戈为玉帛D.情人眼里出西施

解析A项,“刀俎”“鱼肉”分别比喻“宰割者”与“被宰割者”,是借喻。

B项,“尧舜”是传说中上古的贤明君主,代指“圣人”。

C项,“干戈”指盾牌和戈两种武器,代指“战争”;“玉帛”为国与国之间交际时用作礼物的两种贵重礼品,即玉器和丝织品,代指“和平”。

D.“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代指“美女”,也指“心爱的女子”。

答案A

4.下列各句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林冲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D.上面坐着两位老爷,一东一西。

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解析A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项(“黄发垂髫”)、C项(“锦鳞”)、D项(“马褂”“西装”)都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答案A

类型4对偶

定义

用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的修辞手法。

分类

①正对。

②反对。

③串对(流水对)。

作用

①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便于吟诵记忆。

②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

③词句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使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即学即练]

5.(2014·江苏,2)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A.水面风回聚落花B.数峰无语立斜阳

C.楼上春容带雨来D.蝉曳残声过别枝

解析A项,依据对联的对仗原则,“墙头”对“水面”,“雨”对“风”,“垂对“聚”,“草”对“花”。

答案A

类型5排比

定义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

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手法。

分类

①句子成分排比。

②单句排比。

③复句(其中包括分句)排比。

作用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透辟,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即学即练]

6.梦想是一个民族保持生机、激发活力的源泉。

没有梦想的民族是可悲的,对美好梦想没有坚定不移和矢志不渝精神的民族同样没有前途。

自强不息、坚韧不拔是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基因。

回望历史,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中华民族奋起抗争;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百废待兴,中国人民奋发图强;面对现代化征程中的困难与挑战,中华儿女怀揣中国梦,一路高歌前行。

梦想的太阳,已经在东方地平线上喷薄而出,灿烂的朝霞正光耀在我们的眼前⋯⋯下列选项对语段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A.比喻排比B.对偶比喻

C.排比夸张D.夸张对偶

解析“梦想是一个民族⋯⋯的源泉”“梦想的太阳”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梦想比作源泉、太阳;“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一路高歌前行”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答案A类型6夸张

定义

为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有意对人或事物加以扩大或缩小,或超前描述的修辞手法。

分类

①扩大夸张。

②缩小夸张。

③超前夸张。

作用

突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引起联想,以创造意。

境;强化作者的某种感情。

[即学即练]

7.下列各句中,夸张手法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看到自己昨天刚买的股票一下子跌了这么多,他气得浑身都发紫了。

B.这次军演中,只见那辆坦克爬山时身轻如燕,劈开云层,直上了蓝天

C.我和你比,简直是一个在井里,一个在天上,我自愧不如。

D.气象台已经连续几天发布高温预警,烈日下,柏油路都快融化了。

解析A项,“气得浑身都发紫了”说法过于夸大,有“气得嘴唇都发紫了”的可能。

B项,坦克“身轻如燕,劈开云层,直上了蓝天”夸张不当,不符合客观实际。

C项,“一个在井里,一个在天上”夸张不当,有“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天上”的可能。

答案D类型7反复

定义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某种结构的修辞手法。

分类

①连续反复。

②间隔反复。

作用

用于说理性文章,起强调作用;抒情写景,感染力强。

[即学即练]

8.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不是一家人,难道就不该互相关心吗?

B.谁是真正的“草根”英雄?

不是“小沈阳”。

而是平凡的劳动者。

C.沉默呵,沉默呵!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D.除了田地住宅,李先生这一年来把他家里的所有实物都变卖成现钱。

解析A项,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B项,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C项,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答案D类型8设问

定义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或听众注意和思考问题的一种修辞手法。

分类

①一问一答。

②几问一答。

③连续问答。

作用

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

[即学即练]

9.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为何古人认为丹顶鹤只栖息在高洁之地?

因为在他们心目中鹤是高贵的

B.在这一刹那,在这充满神奇的寂静之中,谁能说这片刻就不是永恒?

C.难道没有人听到过秋天豆荚迸裂的声音吗?

那是世上最美好的声音。

D.如果不走进呼伦贝尔,怎么能体味出那草原牧歌中的蓬勃豪迈之气?

解析A项是设问,而B、C、D项都是反问答案A

类型9反问

定义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分类

①否定形式的反问,表示肯定的内容。

②肯定形式的反问,表示否定的内容。

作用

加强语气,增强气势和感情。

[即学即练]

10.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莫非中国式的历史论,也将沟通了中国人的文学论欤?

②对于共产党来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