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和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44580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和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北京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和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北京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和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北京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和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北京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和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北京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和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北京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和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北京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和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北京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和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北京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和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北京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和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北京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和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北京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和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北京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和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北京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和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北京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和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北京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和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和答案.docx

《北京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和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和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和答案.docx

北京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和答案

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试卷

语文

学校姓名准考证号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自1905年张謇筹建我国第一个综合性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中国博物馆事业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近年来,中国各类博物馆在场馆设施建设、藏品保护研究、陈列展示、媒介交流等方面不断取得进展。

博物馆处在发展“转型”期,如何让大众更好地参与到博物馆活动中,是重中之重。

现在,不少人走进博物馆,总感到展陈方式呆板,偌大的博物馆,藏品虽然众多,却处处都是“面无表情”的表达。

显然,在互联网与多媒体时代下,单一展示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公众的需求。

在这方面,许多先进的博物馆为了吸引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将布展设计得生动活泼,如营造开放空间,开设数字博物馆,推动VR游览,运用动漫、3D加强互动性、趣味性,观众在参观中不仅增长了知识,还滋养了心灵。

博物馆建设在不断改进,但展品的说明还是很简单,可观众来到博物馆,是想了解文物所蕴含的知识,听到文物背后的故事。

如果他们参观时读读标签就离开,就仅仅是“到此一游”。

为此,博物馆要加强讲解员队伍建设,可以广泛发展志愿者,为志愿者提供专业知识培训,构建训练有素的志愿者团体,让他们活跃在博物馆里。

博物馆志愿讲解员不仅能拉近博物馆展品和观众的距离,而且因为他们来自于社会各层面,具有宣传、推介博物馆的便利,会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这样才能实现传播文化,服务大众的目的。

在物质渐渐富足后,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水涨船高,博物馆仅仅“免费开放”显然不够,还需更深层次地进入国民生活,增进“亲密对话”。

比如南京博物院打开神秘的文物库房,让公众了解文物保管知识;安徽、吉林等地的博物馆则向聋哑和其他残疾人士敞开大门,为他们提供特殊服务;故宫博物院更是开设专题讲座,讲述“故宫里的文物医院”。

博物馆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让公众与博物馆近距离接触,各种馆藏因此也呈现出更丰富的价值。

一直以来,博物馆就是通过对藏品的收集、研究,生成陈列展览,并向大众开放,确有“守株待兔”的姿态,难怪参观者寥寥。

今天,博物馆应主动与现代传媒建立关系,逐步形成合作,积极开展一系列宣传活动。

开办官方微信公众号,设立网上虚拟博物馆,这些媒介宣传吸引民众参与到博物馆活动中,拓展了博物馆的教育传播功能。

国家博物馆的官方微博每天发送馆藏文物图片,同时附加生动的文字说明。

一位博友留言:

“如果博物馆的说明都像国博微博这样有趣生动,我愿意天天去博物馆。

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增强为大众提供优质服务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以多样方式激发大众的参与意识,让博物馆融入大众生活。

(取材于傅彪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吸引大众参与博物馆活动的方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丰富变换展陈方式B.发展博物馆志愿者

C.深层融入国民生活D.牵手传媒合作宣传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博物馆发展存在问题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展陈方式僵化B.展览说明简单

C.藏品保护过度D.固守而少宣传

3.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筹建:

“筹”是个会意字,是指计数的工具

B.增长:

“长”字书写的第一笔是“ノ”

C.水涨船高:

“涨”读作zhǎng

D.守株待兔:

比喻死守经验,不知变通

材料二

博物馆的文化产品,是指以博物馆资源为依托,通过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等环节来实现价值的各类文化产品。

它既包括博物馆的展览,把独立文物或艺术品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具有思想性的文化产品,也包括以商品形式出现的博物馆产品,如博物馆指南、图书、图片等。

被称为“最后一个展厅”的博物馆商店,其中的“展品”——文化创意产品的精彩程度,也影响着观众了解博物馆文化的程度。

博物馆的文创产品是博物馆文化的呈现方式之一,它不同于一般的商品,除了要具备一般产品的使用价值、经济价值外,还要具备收藏价值及一定的文化附加价值。

每件文创产品都应做到为大众带来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这才是博物馆推出文创产品的真正意义。

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在文创产品开发过程中,尝试将喜庆生动的年画嫁接于新的载体上,赋予了杨柳青木版年画新的内涵,使这一古老的民族艺术瑰宝散发出特有的光芒。

杨柳青木版年画剪纸册,用剪纸的形式将杨柳青木版年画还原出来,一个载体承托了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堪称巧妙。

在该博物馆商店,观众可以把“年画瓷瓶”“年画内画壶”“年画折扇”等具有收藏和使用双重价值的商品带回家。

而一系列价格亲民、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品,例如以木版年画为主题的扑克牌、丝巾、风筝、钱包、明信片、牙签盒等,也颇受大家欢迎。

在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理念上,有专家指出,产品设计一定要围绕博物馆主题文化,能够为博物馆主题文化展览起到促进作用。

大众在参观完整个博物馆后,来到售卖区,购买能够与其产生共鸣的文创产品,这是将博物馆的文化带出了博物馆,将文化带回家,带到社会,使得博物馆主题文化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得以无限的延伸。

而且要注意文化创意产品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但传承不等同于复制,单纯的复制已经不能满足大众审美等各方面的需求。

当今社会人类发展的源泉是无限的想象力,是创意。

因此,博物馆的文创产品要将中华文明的精华元素传承下来,文化是创意设计的基础和核心。

一款好的博物馆创意产品设计,要有温度,有情感,赋予产品文化精神的内涵。

同时,还要结合现代人的审美追求,最大可能地接轨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样才能实现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真正价值。

(取材于胡春萌、徐雪霏的相关文章)

4.根据“材料二”,下列属于博物馆文创产品核心价值的一项是(3分)

A.使用价值B.经济价值C.收藏价值D.文化价值

5.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理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围绕博物馆主题文化B.温暖而具有丰富情感

C.富有创意地传承文化D.符合现代人审美追求

6.红楼文化艺术博物馆征集文创产品设计方案,下列设计合理的一项是(3分)

A.红楼十二金钗书签。

惜春一签,选取了惜春着素袍,于寺院青灯下独自抚琴的情景。

B.红楼台历。

台历节选宝黛初会、熙凤弄权、湘云醉卧等精彩段落,配以古版插图。

C.陶瓷茶叶罐。

罐面描绘了“滴翠亭杨妃戏彩蝶”的情节画面,画中的探春形神兼备。

D.青缎靠背枕。

华美艳丽的靠枕,取材于黛玉进贾府拜见王夫人时描述的家居情景。

 

材料三

真正现代意义的博物馆,在我国仅有百余年的历史。

博物馆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毅然选择了先进、积极的文化方向。

博物馆在保藏中华文明物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启迪各族民众智慧,培育地域文化认同,构建世代爱国情怀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博物馆拥有大量珍贵的文化资源,是别的文化机构难以提供的特殊的知识源泉,人们在博物馆中获得文化的满足,精神的愉悦。

同时,博物馆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的经验性资源,使其能在区域性、全球化的世界里发挥独特的社会作用。

随着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浪潮的涌起,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变革,博物馆工作的性质和特征也不断发生新的变化。

现代意义的博物馆不再仅仅是保护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场所,还应该是一个底蕴深厚的社会文化机构,担负着文化传承的社会责任。

今天,博物馆文化表现出的对社会责任的关注,引领着社会民众的人文追求,是文明进步的标志。

博物馆作为公益性社会文化服务机构,其使命就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不断满足广大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也是公共文化机构的本质特征,是实现公民文化权利和文化福利的重要内容。

事实上,我国的博物馆有联系社会、融入社会、服务大众的传统。

例如当年东北博物馆自建立之初,就筹办了“伟大祖国历代文物展览”、“生产工作演进史”等陈列展览,并于1954年起组织流动展览小组,赴长春、大连、抚顺等25个城市和地区进行巡回展出,在全国首创了流动展览这一服务大众的展览形式,受到博物馆界的重视和社会民众的欢迎。

(取材于单霁翔的相关文章)

7.根据“材料三”,下列对现代博物馆能够成为社会文化机构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一直追求先进的文化方向B.拥有大量的特殊的知识资源

C.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性资源D.使命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

8.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概括说明现代博物馆如何履行文化传承的社会责任。

(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越州鉴湖图》序

曾巩

鉴湖,一曰南湖。

汉顺帝永和五年,会稽太守马臻之所为也。

至今九百七十有五年矣。

其周三百五十有八里,凡水之出于东南者皆委之。

溉山阴、会稽两县十四乡之田九千顷。

繇汉以来几千载,其利未尝废也。

宋兴,民始有盗湖为田者。

当是时,三司转运司犹下书切责州县,使复田为湖。

然自此吏益慢法,而奸民浸起,至于治平之间,盗湖为田者凡八千余户,为田七百余顷,而湖废几尽矣。

每岁少雨,田未病而湖盖已先涸矣。

自此以来,人争为计说,可谓博矣。

朝廷未尝不听用而著于法,故罚有自钱三百至于千,又至于五万,刑有自杖百至于徒二年,其文可谓密矣。

然而田者不止而日愈多,湖不加浚而日愈废,其故何哉?

法令不行,而苟且之俗胜也。

近世安于承平之故,在位者重举事而乐因循。

而请湖为田者,其语言气力往往足以动人。

至于修水土之利,则又费材动众,从古所难。

则吾之吏,孰肯任难当之怨,来易至之责,以待未然之功乎?

故说虽博而未尝行,法虽密而未尝举,田之所以日多,湖之所以日废,繇是而已。

今谓湖不必复者,曰湖田之入既饶矣,此游谈之士为利于侵耕者言之也。

夫湖未尽废,则湖下之田旱,此方今之害,而众人之所睹也。

使湖尽废,则湖之为田者亦旱矣,此将来之害,而众人之所未睹也。

故曰此游谈之士为利于侵耕者言之,而非实知利害者也。

谓湖不必浚者,曰益堤壅水而已,此好辩之士为乐闻苟简者言之也。

夫以地势较之,壅水使高,必败城郭,此议者之所已言也。

以地势较之,浚湖使下,然后不失其旧;不失其旧,然后不失其宜,此议者之所未言也。

故曰此好辩之士为乐闻苟简者言之,而又非实知利害者也。

巩初蒙恩通判此州问湖之废兴于人未有能言利害之实者及到官然后问图于两县问书于州与河渠司至于参核之而图成熟究之而书具然后利害之实明故为论次庶夫计议者有考焉。

(取材于曾巩同名散文)

9.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5分)

1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繇汉以来几千载繇:

通“由”

B.然自此吏益慢法慢:

傲慢

C.孰肯任难当之怨孰:

D.曰益堤壅水而已益:

增加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会稽太守马臻之所为也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B.以待未然之功乎去以六月息者也

C.说虽博而未尝行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不失其旧则或咎其欲出者

1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凡水之出于东南者皆委之

凡是越州东南部的水流都注入湖中

B.每岁少雨,田未病而湖盖已先涸矣

每年雨水少时,农田还没有出现干旱现象,湖就先已干涸了

C.法令不行,而苟且之俗胜也

(制定的)法令不够完善,而且得过且过的习气占了上风

D.此游谈之士为利于侵耕者言之也

这是一些说客在为那些占湖种田而利己的人辩解

13.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熟语或成语。

(3分)

在本文中,作者驳斥了“湖不必复”“湖不必浚”两种错误论调,认为“谓湖不必复”“谓湖不必浚”的人都具有①的特点。

作者看到危害,力主治湖,可见他具有②的特点。

14.文中说“田之所以日多,湖之所以日废,繇是而已”,请概括此句中“是”所指的具体内容。

(5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雨中对酒庭下海棠经雨不谢【1】

陈与义

巴陵二月客添衣,草草杯觞恨醉迟。

燕子不禁连夜雨,海棠犹待老夫诗。

天翻地覆伤春色,齿豁头童祝圣时。

白竹篱前湖海阔,茫茫身世两堪悲。

注释:

【1】本诗作于建炎三年,当时南宋朝廷正处在风雨飘摇之际,作者避乱于岳州。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起句平缓,叙述了写诗的地点、时间以及诗人对环境的感受,次句“恨醉迟”

则是以饮酒难醉言内心愁绪之深。

B.颔联紧承首联,写燕子不耐阴雨,而海棠却能傲立春寒中,经雨不谢。

这里的“燕

子”“海棠”既是眼前之景,又别有寓意。

C.“天翻地覆伤春色”一句,写巴陵气候变化无常,虽已是春日却犹有冬日之寒,诗人因而不免生出天翻地覆之感,为眼前凄迷的春景而感伤。

D.尾联二句为全诗作结。

“白竹篱”是眼前所见实景,“湖海阔”则既指眼前景物,

也指由此眼前之景所联想到的广阔世界。

16.本诗颔联“燕子不禁连夜雨,海棠犹待老夫诗”运用了对比手法。

下列诗句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3分)

A.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苏轼《海棠》)

B.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王冕《白梅》)

C.开遍杏花人不到,满庭春雨绿如烟。

(王雱《绝句》)

D.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

(李彭《春日怀秦髯》)

17.《简斋诗笺又叙》中评说陈与义诗“其忧国爱民之意,又与少陵无间”。

请以本诗和杜甫的《春望》,比较分析。

(6分)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6分)

陈与义的《雨中对酒庭下海棠经雨不谢》写道“巴陵二月客添衣,草草杯觞恨醉迟”,诗人以酒寄情。

“酒”是古诗文中的常见意象,诗人们往往借饮酒抒心中复杂思绪,如范仲淹《苏幕遮》中“①,②”;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③,④”。

诗人们也常以诗酒唱和,抒雅士情怀,如《兰亭集序》中“⑤,⑥”。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3题。

蒙古长调

①头一回听蒙古长调的人,听到了辽阔悠远,觉得它与生成环境——草原有关。

此说不尽然,我去过很多草原,从新疆到新西兰的草原、南部德国的草原,那里没有长调。

在长调里面,民族,也就是人所承载的心灵的传统,对音乐的生成意义更大,更坚定。

蒙古长调首先是蒙古的,然后才是草原的音乐样式。

②蒙古,这个词的含义超出了它民族学的内涵。

历史上,蒙古意味着强悍、征服、北方等飙驰欧亚的标签;性格上,蒙古意味着豪放;地域上,蒙古涵盖着辽阔;音乐上,蒙古意味着长调。

③按照没脑筋的社会学解释,蒙古特质发乎音乐应该气势干云山崩地裂乃至咆哮。

刚好相反,长调捧拾着无限的柔情——不光长调,蒙古族音乐均如此。

马头琴声与长调惊人的相似。

在其他音乐样式里,柔情在诉说男女私情,而长调的柔情覆盖广阔——父母、马、天空和山、草场、河水与爱情都是歌声覆盖的对象。

用歌声表达纯真柔情,它一定很“小”,像人们寻找落在草丛里的珍珠;它一定“轻”,像担心雨滴砸坏初放的花朵;它一定是心声而非公共语言,不可能磅礴奔放。

④你如果去草原听长调,看到歌声的背景是晴空低垂的云朵,是天底下模糊柔和的山峦,是看上去静止却时时吃草移动的羊群,才大悟,长调正是蒙古人生活的引子或铺垫,是一个大场面或大高潮的开始。

太阳升起来,羊群去山后的草场,马群到河边饮水不都是生生不息的大场面吗?

长调对此铺垫得逶迤不尽。

人们说,听过长调余音绕梁,心里无法收束,没听够或没听完,这正是长调的魅力。

长调的美学原则不在总结升华一个道理,它不“完”。

不完结的旋律融化在草原宁静的生活和蒙古人的笑容里。

别的歌,完都完在歌词中,向听者表示唱完了。

长调怎么能唱完呢?

它循环往复,可以不断唱下去。

正像河水不断在流,不会停下来总结一下停下来不流。

这种不以收束完结的歌唱态度和结构方法,表达了蒙古人在山川土地面前的生活态度:

谦卑、尊重,源流相济。

长调给草原生活镀上一层琥珀的光泽,告诉苍天,人们对生活的感激。

牧民们清楚,苍天听歌听的不是歌词,甚至不挑剔旋律性,听的是演唱人的态度。

在草原唱歌,面对缓缓移动的河水和云彩,宜悠长而不必短促。

如果唱一首节奏鲜明的歌曲,唱时有点儿不好意思,跺板没理由,终止也没理由。

河水和云彩都没停,你的歌声怎么停了呢?

而长调的起始和终结都像云彩一样来去合宜,歌曲的结尾如同融化在天地之间,被草木吸收。

⑤长调所抒发的情感,一言以蔽之曰:

珍惜。

演唱长调,如同牧民以口唇吹欲燃未燃之火,气流和绸子般的火一起跳跃。

长调像宽厚的手掌擦去暖屋玻璃窗上的哈气,露出屋外的蓝天和草绿色的土地。

歌手只是大自然的模仿者,模仿草场上看不见的夏季风的呼吸,模仿云朵层层叠叠舒卷游移。

他们的心情是母亲低头看婴儿,母驼给驼羔哺乳的心情,和金戈铁马的铿锵大不同。

文化的生成比我们想象得更为复杂,听长调听出的是蒙古族人绿缎子一样柔软的心肠。

一个蒙古词汇“诺日古拉”常常用来形容长调,它的本义是折叠,也是一种富有特色的唱法,这种唱法像草原、水波起伏一样柔美。

长调在牧民心里是“诺日古拉”的礼物,献给祖先和生养他们的环境。

⑥歌唱的人在唱长调之前的姿态如准备攀登一座山,双脚分开,双臂环张,用胸膛抵住前方。

上山的人开始上山了,牧民们从来不企图征服山,而恳求山接纳自己,歌者在山上置身峰回路转的长调之中。

正因为这样,他们抒发的不是豪情而是柔情。

一般说,真诚多柔情,机器才产生豪情。

⑦歌者攀登长调的大山,伸手寻找石缝里的珠宝。

这一种歌唱让他们目极天际,心驰神往。

长调歌手演唱时身体不动,而旋律上下翻飞,云迸雾绕。

这一状态,刚好可以形容歌者的气息变化。

他们演唱时不仅是真假声变幻莫测,还有把自己变成一个大共鸣箱和一支合唱队的企图。

长调歌手从高音突降到中音部时,他的发音正做出合唱的效果,不仅气息贯通,还有腹胸头腔一并共鸣的试验。

如此,听长调如目睹山峦,一山连着一山,没有休止符,也找不到换气的气口,如同河水没有缺口一样。

⑧演唱结束,牧区的歌手像从云层突然滑落到地面,腼腆而惶恐,好像不知自己唱了什么。

这样的惶恐感动人。

哪一个民族的人面对自己的好东西不惶恐?

为别人打开一个装满珠宝的宝箱时,有惶有恐有虔诚,此乃为珍惜,否则他们便不会去折叠与收藏——诺日古拉,把它收藏在世世代代的记忆里。

⑨有人问我,蒙古歌听上去除了辽阔,还有忧伤,这是为什么?

我答:

如果去问唱歌的人,歌中为什么忧伤?

他也回答不出来。

歌声就是这样被传下来的。

那么,祖先在唱这首歌的时候,试图让后辈记忆什么呢?

一定是让草原在长生天的庇佑下碧绿如昔。

如今河水断流、草场沙化,这些从来没有过的悲剧已经在草原上演,开矿、建设和操练正在毁灭长调的故乡——锡林郭勒的草原,人们怎么会不悲伤呢?

牧马人失去草原,到城里的饭店给食客唱歌,长调离灭亡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除非草原上青草无边,而不是矿车无边。

牛羊成群,鲜花遍地开放,长调才有世世代代可以歌唱的对象。

(取材于鲍尔吉·原野同名散文)

19.下列关于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飙驰,指像暴风一样疾驰。

“飙驰”“飙升”“飙涨”三词中的“飙”意思一样。

B.“气势干云”中的“干”与“外强中干”“乳臭未干”中的“干”意思都不一样。

C.“逶迤不尽”中的“逶迤”与“(宝钗)说着便逶迤往潇湘馆来”中的“逶迤”意思相同。

D.一言以蔽之,这个成语出自《论语》中“《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2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传神的语言,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生动地写出了长调的特点。

B.在作者看来,蒙古长调的柔情与蒙古的地域历史、蒙古族的性格特点并没有关联。

C.长调歌手只是大自然的模仿者,这是因为他们对大自然满怀着敬畏,不敢逾越。

D.蒙古长调中之所以有忧伤,是祖先预感到草原河水断流、草场沙化的悲剧会发生。

21.为什么蒙古牧民会用“诺日古拉”形容长调?

(6分)

22.文章⑥⑦两段,作者描述了歌者歌唱长调时的状态。

请简要概述。

(5分)

23.文章写道“人们说,听过长调余音绕梁,心里无法收束,没听够或没听完,这正是长调的魅力”,这说出了美好事物带给人们的无穷回味。

在文学名著阅读中,也常有这样回味不尽的感受。

请从你读过的文学名著(《红楼梦》《平凡的世界》《红岩》《老人与海》《巴黎圣母院》《呐喊》)中任选一例,谈谈你的这种体会。

(不少于100字)(8分)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4.微写作(1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从以下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超过150字。

据调查,许多大学生对其报考学校及专业缺少了解。

其中,75.2%的学生“了解一小部分”或“全不了解”,3.4%的学生“了解”。

这导致学生入学后学习兴趣不高,接近20%的学生对就读学校不满意,超过50%的学生对就读专业不满意。

①请就上述材料内容发表评论。

要求言之成理,自圆其说。

②为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你去请教职业生涯规划老师。

老师需要先了解你的情况,请写一段话介绍自己。

要求条理清楚,言之有物。

③苏霍姆林斯基说:

“选好专业,这是幸福的源泉。

”请围绕“我的专业,我的幸福”,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25.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少于700字。

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蒙古长调》叙写了蒙古民族灵魂的歌音——蒙古长调,它穿越时空,魅力永恒。

但在现代工业文明的侵蚀下,蒙古长调也面临着危机。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②虽然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但人类仍然对自由飞翔充满渴望。

像人类一样,世间万物何曾没有飞翔的愿望。

当飞翔如愿实现,你的世界会发生怎样生动而启迪心灵的故事。

请展开想象,以“飞翔的”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请在横线上填写适合的词语(自选一实物),补全题目。

 

语文试卷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5分。

1.(2分)C2.(3分)C3.(3分)A4.(3分)D

5.(3分)B6.(3分)B7.(2分)D

8.(6分)

采用多种手段,吸引大众参与博物馆活动,感受博物馆文化。

开发博物馆主题文化创意产品,让民众把博物馆文化带回家。

发挥博物馆自身优势,继承传统,创新实践,弘扬文化,服务社会。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2分。

9.(5分)巩初蒙恩通判此州/问湖之废兴于人/未有能言利害之实者/及到官/然后问图于两县/问书于州与河渠司/至于参核之而图成/熟究之而书具/然后利害之实明/故为论次/庶夫计议者有考焉。

10.(3分)B11.(3分)C12.(3分)C

13.(3分)①目光如豆、鼠目寸光②目光如炬、高瞻远瞩(意思接近即可)

14.(5分)

官吏执法不力,得过且过;官吏因循守旧,好逸恶劳;请湖造田者能言善辩,辞令动人;兴修水利耗费资财,兴师动众,没有官员愿意承担。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15.(3)C16.(3分)B

17.(6分)

两位诗人在诗中都表达了深沉而强烈的忧国爱民之情。

陈诗先叙事,写自己流寓他乡之愁;接下来描摹凄迷春景,寓情于景,抒国破家亡之悲,感慨悲壮。

杜诗前四句写城池残破,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因此见花而伤心,闻鸟鸣而怨愤;后四句伤痛于离乱,念家悲己,更增一层悲哀。

全诗情景交融,忧国伤时悲己之情由弱而强,沉郁悲凉。

18.(6分)

①酒入愁肠②化作相思泪③人生如梦④一尊还酹江月

⑤一觞一咏⑥亦足以畅叙幽情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

19.(3分)C20.(3分)A选C得1分

21.(6分)

“诺日古拉”的本义是折叠,也是一种充满柔情的唱法。

用诺日古拉来形容长调体现了其循环往复,不以收束为完结,以及柔情无限的特点。

“折叠”是为了收藏,长调抒发的是珍惜的情感,用诺日古拉来形容长调,表达了蒙古牧民对长调的珍重与热爱。

22.(5分)

作者用类比,把歌者唱长调比为登山。

先写歌者唱长调起始阶段时谦卑的歌唱态度,恳求山接纳自己而表达柔情。

再写咏唱长调时歌者的投入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