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池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理综生物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49053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29.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池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理综生物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安徽省池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理综生物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安徽省池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理综生物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安徽省池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理综生物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安徽省池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理综生物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安徽省池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理综生物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安徽省池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理综生物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安徽省池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理综生物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安徽省池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理综生物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安徽省池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理综生物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安徽省池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理综生物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安徽省池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理综生物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安徽省池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理综生物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安徽省池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理综生物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池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理综生物试题.docx

《安徽省池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理综生物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池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理综生物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池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理综生物试题.docx

安徽省池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理综生物试题

安徽省池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理综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生物体中多种物质或结构都有其基本骨架,下列有关说法不合理的是

A.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以碳链为骨架

B.核酸分子以磷酸-五碳糖作为支撑的骨架

C.蛋白质纤维构成的细胞骨架能维持细菌的形态

D.磷脂分子构成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镶嵌在其中

【答案】C

【解析】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均以碳链为骨架,A正确;核酸分子包括DNA和RNA,都以磷酸和五碳糖交替连接作为支撑的骨架,B正确;真核细胞中有由蛋白质纤维构成的细胞骨架,细菌是由原核细胞构成,C错误;磷脂分子以双分子层的形式排布,构成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镶嵌在其中,D正确。

2.正常人体摄入一定量的淀粉后,通过消化吸收使血糖升高,导致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以维持血糖稳定。

据此分析以下哪一过程不涉及能量消耗

A.淀粉在消化道水解成葡萄糖

B.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

C.胰岛B细胞合成并加工胰岛素

D.组织细胞合成并加工胰岛素受体

【答案】A

3.下列有关基因表达的叙述,正确的是

A.—条DNA上所有基因的转录都以同一条链作为模板

B.转录形成的成熟mRNA分子都能与模板链全部互补

C.翻译时多肽链随着mRNA分子在核糖体上的移动而延长

D.在翻译过程中已经形成的多肽链序列连接到新的氨基酸上

【答案】D

【解析】—条DNA上所有基因的转录并不都是以同一条链作为模板,A错误;在真核细胞中,转录形成的RNA,需要经过剪切和加工后才能形成成熟的mRNA分子,可见该成熟mRNA分子的碱基不能与模板链全部互补,B错误;翻译时多肽链随着核糖体在mRNA分子上的移动而延长,C错误;在翻译过程中已经形成的多肽链序列连接到新的氨基酸上,D正确。

4.某学科小组利用生长素,对某种植物根的生长影响作研究吋,发现在浓度为a时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由此可得到

A.浓度高于a时,抑制根的生长,根的生长速率为0

B.浓度等于a时,根的生长速率与蒸馏水处理组一致

C.只要浓度低于a,对根的生长都表现出促进作用

D.生长素能够加速根部细胞的分裂和伸长从而促进生长

【答案】B

【解析】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据此推知:

对植物根的生长,既不起促进作用也不起抑制作用的生长素浓度a有两个,即低浓度和高浓度。

可见,浓度高于a时,可能促进根的生长,也可能抑制根的生长,但根的生长速率不为0,A错误;浓度等于a时,根的生长速率与蒸馏水处理组一致,B正确;浓度低于a,对根的生长可能不起作用,也可能表现出促进作用,C错误;生长素能够促进根部细胞的伸长从而促进生长,D错误。

【点睛】明确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的内涵及其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曲线,据此对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

5.下图为捕食关系的两种曲线,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图一中的N1、P2点,对应图二中甲曲线的最低点

B.图一中的N2、P1点,对应图二中乙曲线的最低点

C.当图二中的乙从波峰到波谷吋,甲从图一中N2→N3→N2

D.当图二中的甲从波峰到波谷时,乙从图一中P2→P3→P2

【答案】C

【解析】图一中的猎物种群数量围绕N2上下波动,说明其K值为N2,捕食者种群数量围绕P2上下波动,说明其K值为P2;图二呈现“甲先增加先减少,乙后增加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因此甲是被捕食者(猎物),乙是捕食者。

综上分析,图一中N1点,猎物种群数量最少,对应图二中甲曲线的最低点,此时捕食者的数量为P2,A正确;图一中N2点,猎物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捕食者的数量可能为P1点,对应图二中乙曲线的最低点,B正确;当图二中的乙(捕食者的数量)从波峰到波谷时,甲的数量变化不可能是从图一中N2→N3→N2,C错误;当图二中的甲(猎物种群数量)从波峰到波谷时,乙(捕食者的数量)可能为从图一中P2→P3→P2,D正确。

6.利用DNA复制抑制剂,能够实现细胞群体周期同步化。

已知正常的细胞周期G1、S、G2期依次分別为12h、8h、3h、lh;向细胞培养液中第一次加入抑制剂,细胞都停留在S期;之后更换不含抑制剂的培养液继续培养;第二次加入抑制剂,细胞均停留在G/S交界处。

第二次加入抑制剂应该在更换培养液之后的

A.8—16h之间B.4—12h之间C.4—16h之间D.8—12h之间

【答案】A

...............

二、非选择题

7.人类单基因遗传病有多种,其中白化病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据此分析:

(1)通过测定皮肤细胞内的酪氨酸酶含量,发现白化病基因携带者比显性纯合子几乎少一半,但两者的表现型相同。

原因是____________。

一正常的男子,其父母也正常,妹妹患白化病则该男子与携带者婚配,后代正常个体为该病致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为____________。

(2)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基因的携带者无明显的贫血症状,因为该个体他同时合成正常和异常的血红蛋白,并对疟疾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这一实例,反映突变的有利与有害也不是绝对的,往往取决于_________。

进—步研究发现,携带者在高原缺氧环境中比显性纯合个体表现出更强的贫血症状。

根据这一结果能够得到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酶(酪氨酸酶)具有高效性

(2).3/5(3).生物的生存环境(4).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解析】试题分析:

白化病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它们的遗传都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从题意中提取关键信息,如酪氨酸酶的含量在白化病基因携带者体内与显性纯合子体内的比例约为1∶2,但两者的表现型相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基因的携带者对疟疾具有较强的抵抗力等,以此为切入点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

(1)由于酶(酪氨酸酶)具有高效性,因此白化病基因携带者体内的酪氨酸酶含量比显性纯合子几乎少一半,但两者的表现型却相同。

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相关的基因用A和a表示,则由妹妹患白化病(aa)可推知:

该男子的父母的基因型均为Aa,该男子的基因型为1/3AA、2/3Aa;该男子与携带者(Aa)婚配,后代正常个体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Aa=(1/3×1/2AA+2/3×1/4AA)∶(1/3×1/2Aa+2/3×1/2Aa)=2∶3。

可见,后代正常个体为该病致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为3/5。

(2)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基因的携带者因能同时合成正常和异常的血红蛋白而无明显的贫血症状,同时,该个体对疟疾具有较强的抵抗力,这一实例说明突变的有利与有害不是绝对的,往往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携带者在高原缺氧环境中比显性纯合个体表现出更强的贫血症状,这表明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8.下图为两种植物单独种植时光合速率的变化曲线。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大豆植株ab段与cd段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是否相同_____(填“是”或“否”),解释为_____。

若玉米和大豆合理间作,则12时大度的光合速率比单独种植时__________(填“快”或“慢”);两者间作可提高土壤肥力,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玉米和大豆按不同的年份进行轮作,可以利用它们的根系对于元素吸收的差异性,防止某些元素吸收过多而不足,导致差异性,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土壤中磷元素不足,不仅会影响光合作用相关产物的合成,而且也会影响叶绿体内核酸和_______(填物质名称)的组成。

【答案】

(1).否

(2).ab段由于气孔关闭,导致胞间CO2浓度降低,暗反应C3合成减少;cd段由于光照强度减弱,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减少(3).快(4).根瘤菌与大豆共生形成根瘤,具有固氮作用(5).不同植物的根系吸收离子的载体的种类和数量都存在差异(6).磷脂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以图文信息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原理及其应用等相关知识的熟记和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需从题意和图示中提取信息,把握曲线的变化趋势。

在此基础上结合题意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解答

(1)对于大豆植株而言,ab段对应白天10~12时,此时光照过强引起蒸腾失水过多,导致气孔关闭,胞间CO2浓度降低,暗反应C3合成减少,引起光合速率下降,所以限制ab段光合作用的因素是CO2浓度;cd段对应白天14~16时,由于光照强度逐渐减弱,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减少,进而引起光合速率下降,因此限制cd段光合作用的因素是光照强度。

综上分析,大豆植株ab段与cd段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不相同。

与单独种植时相比,玉米和大豆合理间作,由于玉米植株较大豆高,使得大豆接受的光照减弱,蒸腾失水减少,胞间CO2浓度会有所升高,所以12时大豆的光合速率比单独种植时快。

两者间作,因根瘤菌与大豆共生形成的根瘤具有固氮作用,所以可提高土壤肥力。

(2)元素是以离子的形态、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被根系吸收,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协助和能量。

由于不同植物的根系,吸收离子的载体的种类和数量都存在差异,所以若玉米和大豆按不同的年份进行轮作,可以利用它们的根系对于元素吸收的差异性,防止某些元素吸收过多而不足。

磷元素是合成核酸、磷脂、ATP等物质的原料,而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之一,因此,若土壤中磷元素不足,不仅会影响光合作用相关产物的合成,而且也会影响叶绿体内核酸和磷脂。

9.某种植物的E基因决定花粉的可育程度,F基因决定植株的是否存活。

科研人员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某抗病基因导入EEFF植株的受精卵,获得改造后的EeFF和EEFf两种植株(e和f分别指抗病基因插入E和F基因)。

回答下列问题:

(1)从E和F基因的角度分析,插入抗病基因,引起其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填变异类型)。

(2)现选择EeFF与EEFF为亲本进行正反交实验,EeFF分别作为母本和父本时,F1中抗病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2和1/3,则E基因失活为e基因使花粉的育性减少了___________(填“1/2”或“1/3”)。

若EeFF自交,F1中抗病植株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

(3)选择EeFF与EEFf进行杂交,再让F1中基因型为EeFf的植株自交,若两对基因的遗传满足自由组合定律,则F2中抗病植株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抗病植株中,若同一植株所产生的花粉育性都相同,则这些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等几种类型。

【答案】

(1).基因突变

(2).1/2(3).2/3(4).8/9(5).EEFf、eeFF、eeFf

【解析】试题分析:

E基因决定花粉的可育程度,F基因决定植株的是否存活,e和f分别指抗病基因插入E和F基因。

据此,以“EeFF分别作为母本和父本与EEFF进行正反交时F1中抗病植株所占的比例”为切入点,明辨抗病基因插入对有关基因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围绕“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基因突变”等相关知识,对各问题情境进行解答。

(1)依题意可知:

抗病基因分别插入E和F基因中,引起E和F基因的结构发生改变,此种变异类型属于基因突变。

(2)选择EeFF与EEFF为亲本进行正反交实验,EEFF只产生一种基因型为EF的配子。

若EeFF作为母本,F1中抗病植株所占的比例为1/2,则母本产生的雌配子及其比例为EF∶eF=1∶1,说明插入的抗病基因没有导致E基因失活;EeFF作为父本时,F1中抗病植株所占的比例为1/3,则父本产生的花粉(雄配子)及其比例为EF∶eF=2∶1,说明E基因失活为e基因使花粉的育性减少了1/2。

综上分析,若EeFF自交,F1中抗病植株所占的比例为1-2/3EF×1/2EF=2/3。

(3)结合对

(2)的分析可推知:

Ee植株产生的雌配子及其比例为E∶e=1∶1,产生的花粉(雄配子)及其比例为E∶e=2∶1,因此Ee植株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EE∶Ee∶ee=2∶3∶1;Ff植株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FF∶Ff∶ff(死亡)=1∶2∶1。

可见,F1中基因型为EeFf的植株自交,若两对基因的遗传满足自由组合定律,则F2中抗病植株所占的比例为的基因型为1-2/6EE×1/3FF=8/9;若同一植株所产生的花粉育性都相同,则这些抗病植株的基因型有EEFf、eeFF、eeFf、EeFF、EeFf。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

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只要发生“目的基因”的插入就认为是基因重组,忽略了插入的部位是“E和F基因”的内部而导致误判。

解答本题的难点在于:

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利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问题的思路对(3)进行解答:

先将F1(EeFf)自交转化Ee自交、Ff自交,并结合题意“F基因决定植株的是否存活”和解答

(2)题时推出的结论“e基因使花粉的育性减少了1/2”分别求出它们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或表现型)及其比例,然后按照题目要求的实际情况进行重组。

10.细菌浸入人体后,有些种类寄生在宿主细胞内,另一些种类存在于人体的内环境中。

为探究某种细菌a的存在部位,科学家以从未感染过此细菌的小鼠作为研究对象(小鼠的生理状况相同),结果如下表。

回答以下相关问题:

 

步骤

组别

1

给小鼠注射适量的细菌a

给小鼠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分离T细胞

分离血淸

分离T细胞

分离血淸

2

分别注射已经感染细菌4的小鼠,培养一段时间

3

检测小鼠脾脏中细菌a的数量

结果

+

++++

++++

++++

(分离的T细胞中含有效应T细胞;“+”表示细菌a数量的多少)

(1)实验中,对照组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2中小鼠感染细菌a的天数应___________,该这属于实验中___________变量的控制,在注射细胞或血清之前,还需要增加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结果分析,由于乙组和丁组的细菌数量基本相同,说明通过___________免疫不能有效的抑制细菌a的增殖。

通过甲组的结果说明细菌a生活在___________。

【答案】

(1).丙、丁

(2).相同(3).无关(4).检测小鼠脾脏中细菌a的数量(5).体液(6).宿主细胞内

【解析】试题分析:

依据题意和实验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准确定位实验目的(探究某种细菌a侵入小鼠体内后的存在部位),再结合表中呈现的实验处理及结果找出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进而围绕问题情境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

(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某种细菌a侵入小鼠体内后的存在部位,因此自变量为是否给小鼠注射适量的细菌a,据此分析表中信息可知:

甲、乙是实验组,丙、丁是对照组。

(2)步骤2中小鼠感染细菌a的天数是无关变量,应控制相同,这属于实验中对无关变量的控制。

该实验的因变量是通过检测小鼠脾脏中细菌a的数量来反映细菌a在小鼠体内的存在部位,因此在注射细菌a或生理盐水之前,还需要增加的操作是检测小鼠脾脏中细菌a的数量,以便与注射细菌a或生理盐水之后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

(3)表中实验结果显示:

乙组和丁组的细菌a数量基本相同,说明通过体液免疫不能有效的抑制细菌a的增殖。

分离的T细胞中含有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能够导致靶细胞(被细菌a侵入的细胞)裂解死亡,甲组的细菌a数量明显少于丙组,说明细菌a生活在宿主细胞内。

11.水葫芦作为外来物种,由于繁殖力极强,覆盖水面,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

请冋答下列问题:

(1)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水体中植物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结构,有利于提高_________。

在有水葫芦侵入后的一段时间内,水葫芦种群的数量变化呈___________________。

(2)水葫芦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外,其余能量的去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水体富营养化更有利于水葫芦的繁殖,在其快速生长期,易导致浮游动物大量死亡的直接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_。

腐烂阶段会大量地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常会导致鱼类大量死亡,进而加速水体的恶化,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是有限的。

(4)对水葫芦危害较大的水产养殖的区域,可以使用相关机械将其搅灭打碎,扩大水体的光照面积,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垂直

(2).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3).“J”型增长(4).自身呼吸作用消耗(或以热能形式散失)(5).水葫芦的繁殖覆盖水面,导致浮游植物得不到足够的光照后大量死亡,浮游动物缺少食物来源(6).自我调节能力(7).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解析】试题分析:

梳理群落的结构及意义、种群数量的变化、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相关知识,据此,从题意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

(1)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水体中植物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由于水葫芦繁殖力极强,所以在水葫芦侵入后的一段时间内,水葫芦种群的数量变化呈“J”型增长。

(2)水葫芦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外,其余的能量用于自身呼吸作用消耗(或以热能形式散失)。

(3)水体富营养化更有利于水葫芦的繁殖,在水葫芦繁殖的快速生长期,水葫芦覆盖水面,导致浮游植物得不到足够的光照后大量死亡,进而导致浮游动物因缺少食物来源而大量死亡。

腐烂阶段会大量地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常会导致鱼类大量死亡,进而加速水体的恶化,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4)对水葫芦危害较大的水产养殖的区域,使用相关机械将水葫芦搅灭打碎,扩大水体的光照面积,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其作用是:

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12.菠菜叶片的上下表皮之间分布着大量的叶肉细胞,表皮分布着由一对保卫细胞围成的气孔,保卫细胞吸水时,气孔开放,反之则关闭。

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菠菜叶作为观察叶绿体的材料时,撕取稍带叶肉的下表皮,此处叶肉细胞含有的叶绿体体积___且数目___________,易于观察。

而藓类叶片不滞要撕取,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兴趣小组利用菠菜叶片验证气孔的开闭与保卫细胞的关系。

实验思路:

将叶片分别置于0.3g/ml的蔗糖溶液和清水中,观察气孔的开闭状态。

实验的结果与结论:

若在蔗糖溶液中气孔关闭,在清水中,气孔开放,说明气孔的开闭分別与保卫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相关;若在蔗糖溶液中气孔开放,在清水中,气孔关闭,说明气孔的开闭分別与保卫细胞的失水和吸水相关。

此实验的结果与结论___________(填“正确”或“错误”),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表明保卫细胞内的淀粉与葡萄糖—1—磷酸,在不同的pH值下可以相互转化。

白天光照时,保卫细胞光合作用吸收C02,pH值升高,促进淀粉磷酸化为葡萄糖—1—磷酸,保卫细胞的渗透压_________,从邻近的表皮细胞吸水,气孔开放。

试解释夜晚气孔关闭的机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大

(2).少(3).藓类叶片为单层细胞构成(叶片含有的细胞层次少)(4).错误(5).此实验为验证性实验,实验结果及结论是已知的(6).升高(上升)(7).保卫细胞夜晚呼吸作用产生CO2,导致PH值降低,促进葡萄糖-1-磷酸转化为淀粉,保卫细胞的渗透压降低,向邻近的表皮细胞失水,气孔关闭

【解析】试题分析:

明确“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的实验原理、方法步骤、注意事项,明辨探究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的区别,据此分析

(1)

(2)题的问题情境并进行解答。

解答(3)题,需依据题意中的“白天气孔开放的机理”,从中推知夜晚气孔关闭的机理,进而进行解答。

(1)菠菜叶片下表皮附近的叶肉细胞含有的叶绿体体积大且数目少,易于观察,而藓类叶片由单层细胞构成(叶片含有的细胞层次少),所以不需要撕取。

(2)由题意“利用菠菜叶片验证气孔的开闭与保卫细胞的关系”可知:

此实验为验证性实验,实验结果及结论是已知的,所以题干中此实验的结果与结论是错误的。

(3)淀粉是由许多葡萄糖分子脱水缩合而成。

白天光照时,保卫细胞光合作用吸收C02,pH值升高,促进淀粉磷酸化为葡萄糖—1—磷酸,此时,一分子的淀粉可转为多个分子的葡萄糖—1—磷酸,所以保卫细胞的渗透压升高(上升),从邻近的表皮细胞吸水,气孔开放。

夜晚的保卫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CO2,导致pH值降低,促进葡萄糖-1-磷酸转化为淀粉,保卫细胞的渗透压降低,向邻近的表皮细胞失水,气孔关闭。

【点睛】探究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

探究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探索研究对象的未知属性、特征以及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验证研究对象的已知属性、特征以及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实验假设

假设一般采用“如果A,则B” 的形式表述,是根据现有的科学理论、事实,对所要研究的对象设想出一种或几种可能性的答案、解释

因结论是己知的,因此不存在假设问题(或已有实验过程、结果,在提出假设时,通过验证,得出假设是正确的)

实验原理

因探究内容而异

因验证内容而异

实验过程

应有的实验步骤实际上并未完成,因探究内容而异

应有的实验步骤,可以是曾经做过或尚未做过的,因验证内容而异

实验的分组:

有实验组和对照组。

如果实验中是一个自变量,则分成2组(有时也分成3组),即自变量改变与否;如果是二个自变量,则分成3组,即1、2组的设立是改变其中的一个自变量,第3组是两个自变量改变与否;……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计是对自变量的处理,对无关变量的应设置在相同的条件下,以免影响自变量对实验的效果,因此从实验材料中分析出自变量是实验的关键。

实验现象

未知,可以不描述

已知,应准确描述

实验结果预测

对应假设,分类讨论。

一般需讨论“如果出现结果①会怎样,如果出现结果②或③又会怎样”,

一般有多种可能的结果。

但有时也会出现“预测最可能的结果”的问题.此种情况应根据已有知识推测最合理的结果。

与实验假设一致(不可与探究性的结果预测相混)

实验结论

根据可能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对应实验目的做出肯定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