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5《孔乙己》教案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49662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5《孔乙己》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5《孔乙己》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5《孔乙己》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5《孔乙己》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5《孔乙己》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5《孔乙己》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5《孔乙己》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5《孔乙己》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5《孔乙己》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5《孔乙己》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5《孔乙己》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5《孔乙己》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5《孔乙己》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5《孔乙己》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5《孔乙己》教案新人教版.docx

《九年级语文下册5《孔乙己》教案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5《孔乙己》教案新人教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下册5《孔乙己》教案新人教版.docx

九年级语文下册5《孔乙己》教案新人教版

6孔乙己

学科

语文

课题

5、孔乙己

课型

知识

能力

1.理解课文精巧的布局和社会环境描写。

2.认识孔乙己的形象。

过程

方法

通过了解时代背景,让学生更容易了解当时的黑暗社会,并同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孔乙己的艺术形象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

态度

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教学重点

1.把握小说主题。

2.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主题。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鲁迅先生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

(板书孔乙己)二.整体感知

1.多媒体展示《孔乙己》的写作背景: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

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土壤仍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

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

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二十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多媒体展示重点字词,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疏理重点字词。

②学生自由诵读全文,找出反映下列内容的语句并揣摩其丰富含义。

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孔乙己的地位

聆听

进入课堂情境

阅读资料,结合学生自己的知识积累,理解写作背景

识记重点词语

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自由诵读找出语句

揣摩含义

用设问引发学生兴趣

更好的了解小说的背景,才能更好更深入的了解小说的主题

阅读是理解小说内容的基础,而文章较长,所以采用默读的方式,在疏通重点词的基础上整体感知.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孔乙己的结局

多媒体展示要点:

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离。

孔乙己的地位: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死了”-----“大约”表猜测,但在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是肯定活不下去的,“的确”表肯定猜测的结论。

③请学生理清小说情节结构,并概括孔乙己的五个生活片断。

多媒体展示要点:

A、众人取笑孔乙己脸上又添新伤疤,孔乙己为偷书做辩解;

B、众人讥笑孔乙己考不中秀才。

C、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D、孔乙己给小孩子分茴香豆;

E、侧面交代孔乙己被打断腿。

三.分析人物形象

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完成下面活动.(多媒体出示问题组):

1. 外貌描写

找出用色彩形容孔乙己脸色的词并品析:

青白——在半饥饿状态中延续生命;

红——被人揭短的尴尬难堪;

灰——内心痛苦被击中的窘迫;黑——精神肉体受摧残后没有一丝活气;

2.找出描写孔乙己动态的典型单音节动词并赏析:

① 便排出九文大钱。

排——表现孔乙己对短衣帮的不屑一顾与心情的得意。

② 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

笼——表现孔乙己穷于招架的痛苦。

③ 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

绽——表现青筋凸起,清楚可数。

④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摸——与先前的“排”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孔乙己生路被断的可怜。

3.还可以让学生自由赏析。

即先例举要点,然后各自说理解性的话。

4.集体概括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多媒体出示):

和老师共同总结人物的身份、地位、结局

学生思考归纳整理,集体发表见解,

理清小说情节结构

概括孔乙己生活片段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用色彩形容孔乙己脸色的词并品析词语背后体现了人物的什么命运。

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孔乙己动态的典型单音节动词并结合语句中的重点词赏析,概括,交流。

集体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理解人物形象

紧扣文本,通过几组问题的设计,抽丝剥茧,逐渐理出小说脉络,让学生更好的把握小说内容,为后面的探究打好基础.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教师通过问题的设计,一石激起千层浪,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自己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再适当点拨,运用彩线串珠的方法最后绘出人物形象,由局部到整体,由一斑到全貌.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四.主题探究

1.小说用众人的哄笑来贯穿全文,总共有四处.

活动步骤:

①小组找出含有笑声的段落,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②分析笑声的深层含义(多媒体出示):

小伙计的笑——是附和,是解脱.

短衣帮的笑——是麻木不仁,是聊以自慰.

小孩的笑——是天真无邪,不明事理.

掌柜的笑——是自私卑劣,势利无情.

③小说中多次写到旁人的说笑、哄笑,有什么作用?

课文写人们对孔乙己的五次取笑,孔乙已成了人们的笑料。

掌柜看不起他,取笑他,这是没有人性的自私的笑;短衣帮们看不惯他,哄笑他,这是麻木不仁的笑;小孩子们因他的古怪讥笑他,这是天真无邪的笑。

最后又在别人的笑声里离去。

说明孔乙己的人生价值仅是人们的笑料。

从而体会到这笑中的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体会到封建文化教育的罪恶。

④你最感心酸的笑声是什么人的笑声?

为什么?

酒店中的人们也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他们麻木不仁、自私冷漠,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一样同样受着统治阶级的奴役,所以他们对孔乙己这样一个科举的不幸失败者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相反只有无情的嘲弄,以求得他们劳累而苦闷的劳动生涯中片刻的快乐。

这种麻木的笑使孔乙己的悲剧更添悲凉之感。

它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

这样,就更加深了小说反封建的意义。

教师小结:

孔乙己是“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生活,在笑声中离去”。

他的悲剧,是“笑声中的悲剧”──以笑衬悲,悲剧更悲。

“笑”是作者进行人物塑造的一种艺术手段。

“笑声”贯穿全篇,这阵阵笑声跟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冷酷,同时也批判了群众的麻木。

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苟活,最后在笑声中走向死亡。

小说对各种人物的笑,描写越是生动,越是具体,我们就越是感到悲凉。

这样让悲剧在喜剧的气氛中进行,以“喜”衬“悲”,更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

2.总结小说主题.

多媒体出示:

从孔乙己这一面看,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精神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

从民众这一面看,通过描写人们对孔乙己的态度,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对于不幸者的冷酷,表现了人们冷漠无情,麻木不仁的精神状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含有笑声的段落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分析交流小说中多次写到旁人的说笑、哄笑的含义,体味作用.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结合语句体会笑声背后的辛酸,理解人物悲剧。

结合教师对《红楼梦》的以乐景写哀景的写法介绍,理解小说以笑写悲的艺术效果

试着概括小说的主题,结合教师出示的主题概括资料,阅读理解.

这个环节是本课

的难点.课堂设计

中以“笑”作为线

索,通过让学生找出含有“笑”的段落,有感情的朗读,品味,,作为一个易操作的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探究,逐步展

开,行成一个面,

通过“笑”背后的“悲”形成对比,更深刻的理解小说的主题,让学生的理解不脱离文本,言之有物,理解起来更具体,不枯燥。

教师的小节把学生的理解进行整理,归纳,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再次阅读,感知,理解孔乙己的悲剧,深刻感知小说的主题,从心里和作者形成共鸣,受到情感教育。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请学生阅读《范进中举》一文的节选,与课文进行对照、比较,分析两文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上的差异。

多媒体出示: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

“噫!

好了!

我中了!

”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

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

“噫!

好!

我中了!

”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

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众人大眼瞪小眼。

一齐道:

“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

”老太太哭道:

“怎生这样苦命的事!

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

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

”娘子胡氏道:

“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

却足如何是好?

”众邻居劝道:

“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

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爷们,再为商酌。

教师点拨(多媒体出示):

两篇文章都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孔乙己和范进都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品,孔乙己坐着用手爬进“坟墓”。

范进光着一只脚走进“天堂”,可以说,他们虽结局不同,但却是“殊路同归”。

《范进中举》是以科举使人狂迷来讽刺其罪恶的,而《孔乙己》是以封建科举吃人来揭露其罪恶的,揭示封建末世的病态,意义更深刻。

范进的形象是丑,孔乙己的性格是悲,两篇文章不同的批评角度,主人公不同的遭遇和结局,周围人对主人公不同的态度,显示了作者对封建科举不同的批判力度,也使得社会对两种读书人的态度截然不同,揭示了世态的炎凉、人心的势利。

六.课堂总结

多媒体播放《二泉映月》:

同学们,孔乙己是个苦人;是个可怜而又可悲的人.他站着喝酒而穿长衫,这一长一短一站一坐一里一外一排一摸,早已注定了他的悲剧人生;众人的声声哄笑,就是他滴出的颗颗血泪,这其中有他自己的原因,也有大众的原因;更有社会的原因.

他的人生就这样谢幕了,可是他给我们留下的思考却是那样的悠长,越咀嚼越觉得悲,越咀嚼越觉得痛,为那迂腐的读书人,为那麻木的短衣帮,为那吃人的社会……

阅读《范进中举》节选内容,和课文比较,试着赏析区别两篇小说在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上的不同

通过阅读教师点拨内容,结合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深入理解两篇小说异同。

聆听《二泉映月》,

再次体味课文情感

理解小说主题

通过比较阅读,更深刻的理解了小说的主题,又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得文学作品不再是孤立的点,彼此之间是有联系的,对于同类作品有了一定的归纳概括能力,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有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养成。

音乐是一种声音艺术,是心灵的直接语言。

用这种语言可以尽情地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使学生深深体味课文的情感

作业设计

1.搜集有关《孔乙己》的相关资料,丰富课外积累.

2.运用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写一个你熟悉的人,写出人物特点.

孔乙己

鲁迅

环境:

咸亨酒店封建社会

人物形象:

热衷功名——科举失败

死要面子——自欺欺人

孔乙己好喝懒做——至死不悟

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主题:

批判麻木冷漠的国民性

二十年读懂《孔已己》

  真正经典的文字,是一坛老酒。

即便掩在文学土壤之下二十年不曾问津,重又启坛细品,更有一番甘酽醇厚滋味。

时间最能蒸发浮杂水分,醇化经典。

  《孔已己》就是这样一坛老酒。

  在鲁迅落笔写下《孔已己》一百年后这个无聊的夜晚,在与“鲁镇”相距几千公里的东莞的长安。

时隔二十年重读《孔已己》,心中翻腾着苦、酸、悲、怒、恐,五味陈杂,久难平息。

先生的呐喊声如雷霆般穿透时空,撼动灵魂。

我足足用了二十年时间才读出字里行间的萧索、凄凉;才理解孔已己迂腐可笑背后的悲凉;才体会到知识人格被社会一步步消解的无奈与哀惋;才读懂作者在冷峻的文笔下涌动着的同情与义愤。

才战栗于“丁举人”的残酷,“掌柜”、“小伙计”、“酒客”、“孩子们”的冷漠与麻木。

  一百年过去了,当年咸亨酒店的丁举人、掌柜和伙计,看客和小孩,已然做古。

但麻木、冷漠却在国人的骨髓里却愈来愈发达了。

“孙志刚”不正是孔乙己投胎转世?

一样的文化人,一样的迂腐,一样的清高。

孔已己要想讨一点尊严,孙志刚欲争一点说法,但他们一个人在麻木中离开人世,一个在同胞的拳脚中死去,多么可怕的殊途同归!

残酷、冷漠和麻木一次又一次轮回!

这一次,咸亨酒店换成了收容所,丁举人换成了XXX。

百年前先生在写《孔已己》时决然没有想到,百年后的今天,“孔已己”会有一种更惨烈的死法!

  《孔已己》何其象一个可怕的咒语,揭示这残酷、冷漠与麻木不特盘旋在“鲁镇”的上空,附着在丁举人、掌柜的灵魂中。

其实五千年来就一直渗透在多数国人的骨髓里,至今不但没有被救治,而且更进一步入膏肓。

  二

  经典的可贵,在于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值得把玩、回味。

我叹服先生高度精练、简约的语句中能把主人公塑造得如此丰满:

孔已己迂腐——满口之乎者也,“茴”字的四种写法;孔已己自尊——“但在我们店里,他的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孔已己善良——“他便给他们吃茴香豆,每人一颗”、“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甚至,孔已有一点可爱——“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

”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

多乎哉?

不多也。

”,这些鲜活的句子象一粒粒珍珠,饱满丰润,历久弥新。

  这次重读《孔已己》又有许多的新发现:

比如,“……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便排出九文大钱……”这一句,以前只知道“排”字用得好。

这次我发现,“对着柜里说”,用得也很贴切。

孔已己既不是对着“掌柜“说,也不是对着“我”说,而是对着“柜里”说。

与他自得自满的心态很是吻合。

此乃神来之笔!

  然最精彩的是这一段——

  “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

’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

看时又全没有人。

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

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

”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

你还欠十九个钱呢!

”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

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

”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

”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笑!

”“取笑?

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

”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

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

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这一段真是太绝妙了:

  人未出场,先写声音——“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

’……”,次写状态——“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再写神态——“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人物的形象一层一层推进,一点一点丰满,整个一段节奏紧凑,又显得从容。

白描、对白、心理刻画浑然天成。

更可贵的是,每个字都有它的妙处,每一句话都锤炼到极至,多一个显繁赘,少一个字则缺佚。

  然而,更精彩的还在后头。

当我读到“……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

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眼泪禁不住夺眶而出!

,我的感觉仿佛是爬到一座山巅。

突然,前面是万丈深渊,然后,被人从身后踹一脚,瞬间惊恐下坠,这凄凉,这无助彻心彻骨。

这一段真可谓平淡中暗藏突兀,庸常中见高超,却了无刀斧痕迹,让人不得不叹服。

  三

  有哲人说过,悲剧是永恒的美。

我认为,悲剧之美中又以凄美最为动人。

《孔已己》就是这样一部凄美的伟大作品。

  《孔已己》的凄美又妙在它完全隐在冷峻的语句中。

通篇文章找不到一个带有感情倾向的句子,甚至找不到一个带有强烈色彩的字,一切的意味靠的是读者自己去体会。

故事的视角被固化在特定的场景“咸亨酒店”的柜台前,主人公的一生就通过这样一个场景呈现在读者面前。

但通过这样一个“窗口”,却可以洞悉孔已己悲惨的一生,体会种种人情世故,这需要多么高超的技巧。

  作者以貌似冷淡的语句给你叙述着上世纪初随处可见的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得故事——一个好吃懒做,迂腐,手脚不干净,读过点书,还残存点做人的尊严的人因为偷窃被人打断腿,最后消失在这个人世间。

本来,这样的故事乏善可陈。

但经过先生的妙笔,孔已己那有一点自以为是,有一点迂腐,有一点善良,同时,更有一点可怜的形象便跃然纸上,永远地扎根在读者脑海里。

  孔已己的形象如此丰满而复杂,与高度符号化的阿Q相比,孔已己多了一点“人气”,多了一点“性情”,更令人垂怜,更贴近生活。

他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人,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坏人。

他既值得同情又让人不齿,他的悲剧既有自身的原因更多的却是社会的责任。

同时,在他悲剧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丁举人们的残酷和掌柜们、看客们的麻木冷漠,以及对社会的绝望。

  同为写没落小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还有一篇是余秋雨的《酒公墓》。

但两文比较,水平立马分出高下。

总体上来说,《酒公墓》写得诗意而浓烈。

行文工于机巧,遣词造句颇为精美,很有一些“他懂逻辑,因此,告别逻辑,才合乎逻辑。

”这样的妙语。

主人公的身世凄惨而离奇,令人嘘唏,粗一读颇有味道。

但多读几次就会察觉其中“刀斧”,更糟糕的,还会在心底无原由生出:

“这该不会是余秋雨编造出来的吧,要不怎么会如此凑巧?

”的坏念头。

相反,《孔已己》则客观简单,行文畅白明了,读不到半个精美字句。

读完后你会觉得孔已己一定是有这么一个人,就在绍兴,就在咸亨里,先生只不过把这个人原汁原味地写进了文章里。

初读时,你会被表面的冷峻所迷惑,再读会有新的感悟,反复咀嚼才能透过文字读懂灵魂。

  可以这样说:

《酒公墓》象一道厨师精心炮制的大菜,味道浓重,作料丰富,多吃就腻。

《孔已己》则象一盘刚从菜地采摘下锅的时蔬,新鲜而质朴,常吃常新,永不离弃。

菜根谈云:

“浓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

信乎。

  同为凄美的艺术作品,我认为《孔已己》与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的第四乐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第四乐章,简单而重复的旋律,冷峻的配器,没有渲染而越来越轻的呜咽,慢慢走向沉寂。

却让人体味到刻骨的绝望,这种凄厉的绝望如此苍凉,在平静中渗入骨髓,直抵心灵。

《孔已己》虽然是文字,但字里行间却充盈着与此类似的美感。

尤其是最后一段: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

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孔已己的人生就在“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这冷漠的重复中一点一点的落下帷幕。

没有悲怆的生离死别,没有呛天哭地的哀号,没有、没有、什么都没有。

最后,这个人从人们的记忆消失。

而这种没有凄凉的凄凉,没有悲哀的悲哀却更加彻心彻骨,达到了与《第三乐章》类似的艺术效果。

  不管多少竖子贬低先生,先生永远是不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